2021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届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1届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学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似乎有些“平淡”,一个表征就是能够引起公众广泛热议的作品并不多见。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情形。
因为无论是传播手段还是营销方式,当下都要远胜历史上任何时期,并且伴随着高等教育渐趋普及,读者受众群体也大幅度增加。
按照常理,如果品质过硬的作品出现,不敢说产生轰动效应,至少在某个阶段会成为引发公众热议的话题。
然而,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是我们时代的文学作品数量衰减、质量衰退了吗?显然也不是。
情况可能恰恰相反,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汲取现代以来各种文学流派、思潮、方法与观念的滋养,较之20世纪文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从手法更新上都已取得长足进步乃至超越。
在纸质出版和网络介质上,作品的发表数量更是呈指数级攀升。
那么,为什么文学热门作品反倒少了呢?这意味着一定有某种文化格局和结构发生变化。
我们可以从文学的内部、外部以及文学与生活之间的交互作用探讨此种现象的原因。
从文学内部发展而言,新时期文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向内转”之后,逐渐形成一套“纯文学”话语,倡言文学的自律性和主体性。
这本来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至其极致和新世纪以来的末流,则出现三种较为突出的特征:专事注重技巧的形式主义,与公共性脱离的个人主义以及娱乐取向的消费主义,它们共同指向思想性和主体性价值的缺失。
这无疑会导致对重大社会议题的忽视乃至无视,使一部分创作者日益走向半封闭的圈子,自然不可能产生广泛影响。
从小说创作、流通与接受的外部环境来看,它们无疑也在发生持续性裂变。
以媒体而言,从口头文学形态的人际互动,到超越地域和时间限制的书面印刷文学,再到全媒体时代全球范围内“全民写作”式的即时交互,传统认知中的“小说”在这种语境中只是人类抒情、达意、叙述、反思的诸多方式之一,不再处于审美艺术形式的中心地带,更多新型表述方式已经出现。
2021年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
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
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
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
如刘眘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诗24首。
有些家族性、地域性的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
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
二是批评史价值。
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选《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
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
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序》主张“声律风骨”兼备,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
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评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均被后世奉为圭臬。
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
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2021届上海市中国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届上海市中国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
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
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
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
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
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
“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
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
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杨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璀璨(cuǐcàn)翠绿(cuìlǜ)惊愕(jīng è)B. 惊悚(jīngsǒng)蹉跎(cuōtuó)青涩(qīngshū)C. 沉溺(chén nì)瞠目(chēngmù)沥尽(lìjìn)D. 褴褛(lánlǚ)蹉跎(cuōtuó)青涩(qīngs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也随之增强。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插图精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C.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他的研究成果终于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和赞誉。
D. 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主要得益于他们的勤奋刻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3. 下列词语中,与“信手拈来”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轻车熟路B. 一挥而就C. 信口开河D. 信马由缰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朵花像火焰一样燃烧着。
B.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
C. 他穿着一身军装,英姿飒爽。
D. 这座大楼高耸入云。
5. 下列成语中,形容人聪明才智的一项是()A. 举世闻名B. 一鸣惊人C. 神机妙算D. 胸有成竹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B. 青春的火焰在心中燃烧。
C. 那里的风景如画。
D. 他挥舞着有力的手臂。
7. 下列词语中,与“如雷贯耳”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震耳欲聋B. 响彻云霄C. 惊心动魄D. 铿锵有力8.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如雷贯耳。
B. 那里的风景如画。
C. 他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
D. 她的笑声清脆悦耳。
9. 下列词语中,与“画龙点睛”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 一语中的B. 一针见血C. 一举两得D. 一石二鸟10.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那朵花像火焰一样燃烧着。
杨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妩媚(wǔ mèi)荡漾(dàng yàng)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B. 沉着(chén zhù)狂妄(kuáng wàng)恣意妄为(zì yì wàng wéi)C. 畸形(jī xíng)蔓延(màn yán)腹背受敌(fù bèi shòu dí)D. 炽热(chì rè)沮丧(jǔ sàng)气吞山河(qì tūn shān hé)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B. 我对这次考试的成功感到非常满意。
C. 他的言行一致,深受大家的喜爱。
D. 由于天气原因,会议不得不推迟。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B. 这座城市的夜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C. 他的发言犹如一把利剑,直指问题核心。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今天天气真好!”他说。
B. “请问您贵姓?”她问。
C. “这个问题很重要,请您务必注意。
”他说。
D. “你看过这本书吗?”我问。
5.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这座山真高啊!B. 这座山有几百米高。
C. 站在这座山顶上,我仿佛看到了天边的云彩。
D. 这座山,高得让人望而生畏。
6.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B. 这本书的内容像大海一样丰富。
C. 他的歌声像小鸟一样婉转。
D. 这篇文章的文笔像画一样生动。
杨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豁达(huò dá)碧波荡漾(bì bō dàng yàng)B. 惊愕(jīng è)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C. 沧桑(cāng sāng)落落大方(luò luò dà fāng)D. 崇尚(chóng shàng)惊涛骇浪(jīng tāo hài l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C.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我国医学界的领军人物。
D.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等。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我已经读了两遍了。
B. 这场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C.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佩服他。
D. 在这次比赛中,我国运动员的表现非常出色,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论述有力,堪称一篇佳作。
B. 他平时大大咧咧,但关键时刻却总能挺身而出。
C. 那位老师严谨治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D. 他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是大家心目中的开心果。
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B.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C. 这位作家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他的小说《红楼梦》。
D.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杨浦中学高三期中试卷语文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漫步/翩翩起舞B. 贤惠/焕然一新C. 沉默/焕然一新D. 翩翩起舞/贤惠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提高,是因为他刻苦学习。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 他虽然学习刻苦,但成绩总是不理想。
D. 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
3. 下列各句中,句式正确的一项是()A. 你看,他来了。
B. 我喜欢看球赛。
C. 我们要努力学习,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梦。
D. 他是我最要好的朋友。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小明是一个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B. 她每天都去图书馆看书。
C. 我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
D. 她在图书馆看书时,发现了一本好书。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辛勤地工作着。
B. 夜晚的星空,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C. 他的声音像一阵清风,吹散了周围的愁云。
D. 这座大楼就像一座巨人的手指,指向远方。
6.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B. 他的演技高超,让观众们赞不绝口。
C. 他为人正直,深得大家的信任。
D. 这座城市的风景如画,吸引了无数游客。
7.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 她的歌声婉转动听,令人陶醉。
C. 他为人诚实,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8.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B. 她的歌声优美动人,让人陶醉。
C. 他为人正直,深得大家的信任。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引人入胜。
9. 下列各句中,下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提高,是因为他刻苦学习。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7.0分)1.下列各项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 每周一的早晨,我们都能看见校门一边站着一位同学,迎接师生们入校.B. 她是传奇人物,她是脱口秀女王,她的故事讲不完.C. 暑假期间,两个师范大学的女生自愿前往贵族苗寨担任指导教师.D. 局里刚到一批保密材料,为保证材料安全,他只能在机要室阅读.2.秋日午后,满园桂香,你信步其中,哪句诗描绘此时景物最合适()A. 绿玉枝头一粟黄,碧纱帐里梦魂香,晓风和月步新凉B.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C.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D. 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3.按要求填空:(1)不应有恨,______?(苏轼《•明月几时有》)______(2)荀子在《劝学》中提倡学习贵在坚持,即使天资再好,也不能一蹴而就:______ ,______。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天姥山夜间猛兽震憾人心的吼声:______ ,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1.0分)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帝、数据和故事(有删改)(1)关于“大数据”的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2)在这句话中,大数据俨然成了一个新的“上帝”,人容易在如此理解里被大数据所管控,不时地失去自我主体位置,最终导致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迷惘与失误。
(3)通俗理解,“大数据”即是“大量”的数据。
它解决了以往小部分数据时,必须由局部去推测整体的困难。
如在大海航行时,航行者发现冰山一角,以往必须借助某种“算法”,去推测冰山的大小;在冰山“大数据”可得到时,整个冰山便容易把握,航行者不需要任何“算法”去推测。
而且,如果数据可以“大”到无所不包的“全量”时,人类就能够大大地提高趋利避害的准确性。
试想,当你一眼就看清全部冰山,你自然就能够准确地安全航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踏莎行》)(3)《师说》中年龄、学问相仿的士大夫耻于从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重阳佳节,学校书法社的同学们到养老院做志愿者,想为老人们写一幅书法作品增加节日气氛,你认为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2分)A.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B.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C.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D.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
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尽管越来越多的文化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其他领域的学者十分重视文化问题,但是,__________________ ,相反,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①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的探讨和研究,导致文化内涵日益丰富②不同学者探讨文化问题的视角、层面、问题域都差异很大③关于文化本身的界定并未由此而形成公认的、一致的意见④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无所不在的特性,导致文化界定困难A.②①③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④①D.③④②①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①文学的真实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是文学现代性的后果之一。
古代文学不是那么讲究“真实”,苏东坡轻蔑地说过:“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燕山雪花大如席”“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古代诗人从不以这种夸张为忤;传奇、笔记乃至《三国演义》《红楼梦》之中出现一些神魔鬼怪或者灵异事件,没有人觉得会有什么不妥。
然而,借用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祛魅”。
自然科学清除了种种魑魅魍魉,物理学、化学或者生物学的世界清晰可解,科学实验让世界一一再现。
在这种风气下,文学祛魅尾随其后。
②如今看来,许多人可能低估了“真实”问题的复杂程度。
事实上,“真实”涉及的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例如,“真实”的个人经验与集体经验,“真实”的科学标准与感官标准,“真实”与种种知识门类的关系,“真实”与种种观测仪器和描述符号的关系等等。
最近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虚拟空间是否真实?正如《黑客帝国》这部电影所展示的那样,我们的所见所闻会不会仅仅是某些大型计算机制造的虚拟景象?庄生梦蝶抑或蝶梦庄生,我们如何判断那个所谓的“真实的荒漠”不是来自另一台计算机的虚拟景象?另一个尾随而至的难题是,如果我们不信任计算机的虚拟,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信任物理实验室仪器的种种结论?③从这个意义上,文学考虑的不是“真实”,而是“真实感”。
“真实感”的标准不在于是否吻合科学知识,而在于是否可以视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之所以让人感到“真实”,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这种性格丝毫不陌生,尽管我们无法见到猪的外形和这种性格的结合。
相反,相对论所说的时间与空间的弯曲就不那么真实,因为这种理论推导无法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这是一个正确的科学结论。
所以,文学的“真实感”产生的真正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反之,“真实感”的丧失令人不安。
④日常生活是由各种细节组成的。
如何运用各种细节进行叙事,这是对于作家艺术才能的考验。
批评家因为某一个特殊的主题——例如“寻根”“苦难”“孤独”——褒奖某一作品的时候,作家或许会嗤之以鼻。
质量上乘的作品通常血肉丰满,有时作家会使用“纹理”这个词给予形容。
如同一篇论文的论证质量取决于作者思想的缜密程度,许多杰作往往纹理细密。
这些作品的质地坚实厚重,人们甚至很难用一句话简单地概括这些杰作的主题。
相反,一些貌似尖锐的作品内容单调。
⑤许多深刻的主题未必诉诸大幅度的动作情节,而是更多体现于各个生活细节。
作家通常知道,虚构一个精彩的情节远比虚构精彩的细节容易。
叙述比描写容易。
离奇的情节可以上天入地,海阔天空;坚实的细节才能让这些情节返回人间。
如果情节的离奇程度超过了细节的负担能力,说服力就会急剧下降。
⑥当然,文学重视日常生活的各种细节,这不是倡导鼠目寸光,仅仅关注我们身边的琐事而不考虑时代的重大事务;也不意味着艺术向蝇营狗苟的世俗屈服。
不能将现实主义想象为无条件的接纳庸俗,不能将文学想象为日常生活的流水账。
我们宁可说,文学关注日常生活的意义在于批判日常,并且从日常之中发掘出特殊的能量。
如何集聚起日常生活之中最富于意义的那些部分,这是一个富有潜力的命题。
文学形式凝聚了某些日常生活,也删除了某些日常生活,分散的日常生活由于文学形式的作用,成为各种悲欢离合、恩怨情仇的故事。
(选自南帆《文学、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有删改)3.第①段中“文学祛魅”在语境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4分)5.填入第③段空白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A.日常生活进入文学,人们感到文学作品等同于日常生活。
B.日常生活进入文学,人们感到文学作品散发熟悉的气息。
C.日常生活进入文学,人们感到文学作品不能有虚构成分。
D.日常生活进入文学,人们感到文学作品不能有科学理论。
6.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A.古代文学很少描写日常生活的细节,它从观念上对此嗤之以鼻。
B.现代文学关注日常生活的细节,因为细节构成作品细密的纹理。
C.真实丰富的细节,经过作家的有机整合,成就了作品的说服力。
D.真实细节与特殊主题的结合,才是成就作品说服力的根本原因。
7.在第⑥段中,作者认为“文学关注日常生活的意义在于批判日常,并且从日常之中发掘出特殊的能量”,请从《哦,香雪》《药》《变形记》《守财奴》中任选一篇为例对这句话进行分析。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乡下的老鼠也进城干亚群①一下绵绵细雨,村里像拉上了一层幕布。
门有半掩的,鸡有半睡的,而人是半醒的。
如果不是他的吆喝,村庄似乎要沉睡不醒了。
②“修伞哉,伞好修哉”,他从村头喊来,一直喊到村庄深处。
半掩的门吱呀一声,母亲撩起围裙擦了擦手,一把抓起草帽,不顾脚下地滑,一扭一甩,跑到篱笆边,隔着两个菜园,“喂,修伞。
”“好咯,就来。
”对话结束,而他的吆喝却继续着,一桩活已接,他还要攒那些半掩门后的伞,七弯八拐,一路丢下他的“修伞哉”。
③母亲给他一把椅子,他找了一片光亮,坐到屋檐下。
他随身携带的家伙非常简单,就一只黑色的人造革皮包,也不知背了多少年,皮包的边边角角露出白色的线头。
皮硬邦邦的,鼓的地方鼓,不鼓的地方拼命往里凹。
拉链形同虚设,豁着一张大嘴。
地上一放,皮包像蹲却蹲不稳的老人,得靠着椅子脚才勉强稳住。
母亲示意我给他泡一杯茶。
我小心地捧着茶走到他身边,他弹簧似的站了起来,双手接住,嘴里不停地说“罪过,罪过……”④母亲从屋里找出两把伞,一把是黄色的油纸伞,另一把是黑色的布伞。
两把伞的伞骨都出现了问题,一把撑不开,一把撑开后收不拢。
母亲问他修两把伞要多少钱。
他说,阿嫂你放心,不会多收你一分钱的。
说着,他从包里掏出几件工具,还有一圈尼龙绳,一并放在脚边。
他端起茶杯,噘起嘴,朝着杯口呼呼几下,像风吹过荷塘。
他喝过三口后开始干活。
⑤他的手脚很利索,一拧一绞,左右摆弄了几下,伞面与伞骨分离了。
病伞骨在他手里转了两圈后,他又一拧一绞,几根病伞骨从伞架上撤了下来。
他俯下身,在黑色人造革包里翻拣出三四根半成品的伞骨。
他按伞骨的比例大小把半成品的伞骨重新绞过,再固定到伞架上。
每装上一根后,他撑开伞架,慢慢朝左转一圈,又慢慢向右转一圈,目光紧紧盯着伞架。
他感觉到不顺眼的时候,伞停止转动,一手握住伞柄,一手捉住他发现的“病灶”,待确定此处无疑时,握伞柄的手抽了出来,两只看似粗笨的手在伞架上灵活收放。
⑥拿出一根针,穿好线,顺着伞骨节把伞面牢牢缝住,这已是最后一道程序了。
他把伞撑开,在他手里漂亮的一转,对我母亲说:“嫂子,伞修好了,你看一下。
”“哒”,伞稳稳地撑住。
“噗”,伞顺从地收拢。
那一开一收,像戏中的表演。
母亲脸上浮出满意的笑容。
他也笑了笑,如同舒展的茶叶。
⑦结算工钱的时候,他说:“嫂子,伞面上的几个破洞修补和伞柄的调换不算钱,其他的我就老实不客气了。
”母亲一看,伞上的几个小洞小眼果然没有了。
母亲一边夸他手艺好,一边赞他人实在。
他端起茶杯,茶叶已沉入杯底,呷了一口茶,说:“手工活,不要成本的。
”⑧雨继续绵绵密密地下着。
他丢下的吆喝还没人来捡,村庄似乎又要沉睡过去。
我给他续了两次茶水,每次他都说,别添了,我马上就走。
可屁股一直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
等我想第三次给他添水的时候,隔壁的翠婶撑着一顶“蝙蝠伞”过来喊他去修伞。
他的吆喝终于有人捡到了。
他霍地站了起来,一口喝干杯里茶水,“啪”的一声,泼干净了茶叶。
转身往自己坐过的竹椅上拍了几拍,一把抓起椅子搬到了屋里。
母亲想客套一下都来不及,他的动作实在太快了。
⑨有一天,下雨的村庄忽然变得曼妙多姿,漂亮的花伞在雨天一朵一朵地盛放,而黄油纸伞与黑色的布伞成了老年伞。
再后来,那些漂亮的花伞又一朵朵从村庄里消失了,一把把好伞被小伙子和姑娘们带到了外面,而回来时从不记得带回,因为,年轻人总是选个晴天回村。
家里剩留的是一把把坏伞,那些坏伞躺在家里的角落,灰头土脸的从晴天到雨天,似乎没有人记得去撑开它们。
他来了,几个熟悉他的人还会让他修修伞,有一次他指了指角落里的那几把坏伞,说:“这几把不修了?”我母亲说,那几把伞修了也没人撑,孩子们都去外面了,这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出去了。
临走时,母亲见他的雨披有些破,遮了前面湿了后面,便拿出一把旧伞给他,说是不用还了。
他愣了一愣,伸手接过了伞。
他撑着我家的伞慢慢离开我们的村庄。
⑩1988年,我离开村庄到了县城。
经过古桥时能看到一把大圆伞,有一个人整天坐在伞下,旁边有一辆箱式的手推车,箱上有一只小白鼠在小圆台上奔跑。
我觉得好奇,走近。
他一眼认出我,说:“长成个大姑娘了。
”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修伞师傅,因为,他身旁那只黑色的皮革包不见了,而是成包成包的老鼠药。
⑪我说:“你还去我们村子吗?”⑫他笑着,摇一摇头,说:“乡下的老鼠也进城了。
”(有删改)8.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3分)9.本文第⑤段的语言有独特之处,请对其加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