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0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含解析通史版

合集下载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二单元第1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课件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基础练第十二单元第1节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学课件
1917— 1918年
①1914年,德法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 ②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1915年提出企图灭亡中国的 “[4]__二__十__一__条__”要求。 ①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摆脱 东西两线作战困境。 ②1916年,西线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③1916年,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①美国和中国参战。 ②俄国在[5]__十__月__革__命__胜利后退出战争。 ③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因 变化。
列强矛盾激化
①英德矛盾:争夺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表 ②法德矛盾:领土争端(阿尔萨斯—洛林);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现 ③德俄矛盾:贸易摩擦不断,关系恶化。
④奥匈与俄矛盾:争夺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火药桶”。
知识点6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及进程
教材知识萃取
续表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②表现: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3]__同__盟__国__ ”;英国、法 两大军事集 团的形成 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 和局部军事冲突,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导火索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 萨拉热窝被刺杀。
第十二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14—1945年):战争与革命的年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发展、
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开始瓦解是其典型特征。
1.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后分层练)高一历史同步课堂(解析版)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后分层练)高一历史同步课堂(解析版)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固基培优阶梯训练题目录第一阶教材必备知识精炼——基础通关第二阶易错易混疑难集训——期中期末通关1.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

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这说明( )A.产业高度重合带来英德激烈竞争B.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大体相当C.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D.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末,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

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可知,有学者认为,德国和英国的商人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这些问题最终将会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说明经济竞争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的是两国在市场中的竞争,未提及产业高度重合,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英德两国殖民地的范围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英国在英德经济竞争中占据优势的信息,排除D项。

故选C项。

2.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

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的战役发生于( )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本题是大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一战(西方)。

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标志着德国“速决战”破产的战役是马恩河战役,D 项正确;据所学,索姆河战役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会战,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所学,结合题图可知②是凡尔登战役所在地,凡尔登战役是号称是“绞肉机战役”,不符题意,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③是安特卫普附近,不符题意,排除C项。

故选D项。

3.同盟国和协约国把1916年看成关键性的一年,都想给对方致命的打击,赢得战争。

为此( )A.英法联军发动了凡尔登战役B.德国军队发动了马恩河战役C.英法联军发动了索姆河战役D.协约国军队突破“兴登堡防线”【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索姆河战役时间发生在1916年6月到11月,这次战役使德军损失惨重,并使得战局的主导权逐渐从德国移向协约国一方。

第13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3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件-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国际格局:指在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巴黎和会
1921年11月-1922年2月:华盛顿会议
基础梳理
要点探究
三、一战的结果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2)目的:惩处战败国,重构秩序,维护和平
(4)寻找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给美国参战提供了借口。
(5)国际形势:俄国二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双方精疲力竭,难 以为继。
基础梳理
要点探究
习题演练
特点: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 破坏强、高新科技武器广泛应用
【世界大战与中国国际地位】
(2017·上海高考·23)中国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但结果迥异,发人深省。 材料一:一战期间,欧洲协约国劳工短缺,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梁启超曾说:“在 法国之华工,在美国之华侨,多有与其职务之外,实力以裨助战事者。国内各埠之华商, 以种种方便为物产上之协助,皆其显著者也。然则,我友邦似不能以政府一二人一二事 之怠慢,而抹煞我全国人多数之热诚。” 材料二:据顾维钧回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仅获两个席位,而巴西由两席增至三席。 法国外交部解释说:“一个国家在和会上的地位是要由该国在战争中威胁与俄国所做过 的努力来确定的……中国对协约国方面实际帮助甚少,而巴西海军曾巡弋南大西洋,保 护了协约国运军火的船只,对协约国贡献甚大。” (1)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中国在一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 怎样的待遇?(4分)
第13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知识分解 一战的原因、过程、影响 一战后国际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影响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讲义--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讲义--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本节结构】【重点阐释】一、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这一事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却是必然的。

两大军事集团已经对战争进行了精心准备,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产生的根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出现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超过老牌的英、法等国家,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力量对比欧洲各国之间矛盾列强围绕瓜分世界问题的矛盾日趋尖锐,其结果是在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他们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国际关系日趋紧张,大战一触即发判断的标准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战争的起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的进程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战争的结局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凡尔赛体系(1)凡尔赛体系是一个以维护战胜者和平为目标的体系,是战胜国列强重新瓜分欧洲和世界霸权而建立的以欧洲为主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2)民族自决原则是为了抵消苏俄民族自决权的影响、惩罚德国和奥匈帝国等战败国、践行战争期间的秘密承诺而实行的。

(3)既要看到对维持战后和平的积极作用——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等,又要看到其隐藏的矛盾,使德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华盛顿体系(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是呈现出既联合又斗争的特征;其中,英日同盟的存废、海军军备竞赛是美英两国在亚太地区政治斗争上的两大突出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40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题40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

课题4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根本原因)(3)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4)1914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战争进程:(1)第一阶段:1914年7—9月,战争初期。

①在欧洲形成三条战线。

战线作战对象地位西线英法军队↔德军决定性战场东线德奥联军↔俄军奥军↔俄军、塞尔维南线亚军队②1914年9月,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③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2)第二阶段:1915—1916年,战争处于胶着状态。

①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伤亡惨重。

②1916年,英德进行日德兰海战。

(3)第三阶段:1917 年,战争出现转机。

①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于1918年退出战争。

(4)第四阶段:1918年,战争结束。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欧洲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结合必备知识的学习,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对战争性质做出科学的历史解释:(1)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2)虽然塞尔维亚为维护民族独立而战,带有正义性,但并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标志:国家时间会议条约战胜国1919年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2)性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第38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六部分世界现代史第38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第38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课时规范练一、选择题1.(2024河北定州一模)19世纪末,德国海外扩张步伐明显加快且海军实力得到全面提升。

英国对此日益焦虑担心,20世纪初,英德冲突已成为欧洲大国间的主要冲突。

英德冲突的升级主要缘于( )A.威廉二世更换首相B.对殖民地的激烈争夺C.英国丢失殖民霸权D.德国的经济实力增加答案B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海外扩张,这损害了世界殖民霸主英国的利益,英德冲突渐渐升级,故选B项;威廉二世更换首相是因为政见不合,解除A项;其次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丢失殖民霸权,解除C项;德国的经济实力增加是德国加快海外扩张的经济前提,它无法反映英国的殖民策略,故解除D项。

2.《全球通史》中指出,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

然而,斗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懊丧,失去信念。

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

这主要是在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C.使欧洲丢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答案D解析材料“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斗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懊丧,失去信念”“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破坏,使得人们的信念受损,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故解除A项;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解除B项;其次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丢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故解除C项。

3.(2024福建宁德期末)右图为1984年萨拉热窝冬季奥运会会徽,五环下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色雪花图形,红硕的雪花,像是凄艳的鲜血,又是沉重的叹息,告慰“与花同眠”的死难者。

红色雪花图形( )A.彰显古希腊辉煌绚丽的文明B.象征着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成功C.蕴含着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D.警醒人们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珍爱和平,通过红色雪花图形警醒人们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珍爱和平,与古希腊文明无关,故选D项,A项错误;与萨拉热窝相关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不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解除B项;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与告慰“与花同眠”的死难者不符,解除C项。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25 第1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时训练(教师版)

备战2023 高考历史 全程复习 25 第1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时训练(教师版)

二十五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2021·杭州模拟)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当我们今天平心静气地问自己,1914年欧洲为什么要进行大战,我找不出任何一个合情合理的理由,也找不出任何缘故。

”以下关于1914年欧洲进行大战理由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③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④欧洲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以德、英为首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因此①②③④正确,所以D正确。

2.(2021·杭州模拟)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问题上矛盾重重。

对下面的漫画解读最准确的是()A.法德矛盾的焦点是争夺欧洲大陆霸权B.促使欧洲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C.奥匈帝国与俄国激烈争夺北非殖民地D.英国、法国与俄国没有任何矛盾【解析】选B。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英、法、俄、德、奥、意分成了绳子的两端,形成了两个集团,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问题上矛盾重重,分别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集团,故选B;图示内容中反映的是敌对军事集团的形成,无法体现法德、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具体矛盾,排除A、C;英国、法国和俄国之间都存在矛盾,排除D。

3.一战爆发后,远离欧洲的日本对德宣战。

在对德通牒和宣战诏书中,日本声称是为了“永保东亚和平”及“维护日英同盟的利益”;日本首相发表演说,强调日本参战是对德国鼓动干涉还辽的复仇战。

这些行为()A.反映了德日矛盾的激化B.意在掩盖参战意图C.维护了英日同盟的利益D.力图保护东亚和平【解析】选B。

课时29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原卷版)-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

课时29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原卷版)-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多维练(新高考版)

课时29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下图是一幅题为《友谊链》的漫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战爆发前欧洲主要国家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该漫画描绘的是()A.欧洲国家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争夺B.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C.巴尔干半岛民族关系日益复杂的情形D.一战主要参战国如何卷入战争的过程2.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道:“(一战)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欧美列强在一战前已制定军事时间表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D.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矛盾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3.霍布斯鲍姆在《帝国的年代》中说:“1905年之后,国家危机通常越来越诉诸战争威胁来解决。

”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两大军事集团不断的发展,关于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说法不正确的是()A.德国是三国同盟的核心B.1907年签订的协约意味着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C.德奥缔结的“同盟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D.俄奥矛盾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核心矛盾4.绘制历史示意图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历史。

下面的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学习()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赛体系下蕴含的矛盾C.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D.两极格局下的对抗和冲突5.一战期间作为主要战线的西线战场,发生了很多战役,其中某一战役使德国皇帝“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美好计划宣告破产。

该战役发生的地点大致是如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6.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爆发后的第四天发表讲话,申明美国中立是“显示出极为冷静的判断、高贵的自制和有效的公正的行动”。

美国采取这一立场的目的是()A.希望英德两败俱伤,乘机扩大殖民地B.借此与双方贸易之机获取最大的利益C.国土远离欧洲战场,抵制列强插足美洲D.保持经济高速增长,避免战争破坏7.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3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选择题1.下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

漫画可以说明( )沸点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D.巴黎和会上矛盾重重2.(2021辽宁大连检测)下面是1914年欧洲主要列强占有殖民地情况统计表。

表格数据说明(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法国实力最强占有殖民地面积最大C.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D.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3.下图是一幅反映近代国际形势的政治漫画。

该漫画反映了( )A.普法战争时期双方的针锋相对B.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C.列强争夺商品市场过程中的冲突与斗争D.两大集团形成后其内部的利益冲突消除4.英国的海洋优势不仅关系到英国本土及海外帝国的安全,且更关系到英国作为欧洲均势的调控者对欧洲国家体系担负的特殊责任,这种责任要求英国在必要时,有能力对欧洲大陆均势的失衡进行有效干预。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同时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强烈恐慌。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英德海军竞赛( )A.威胁到英国的本土安全和殖民霸权B.彻底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均势格局C.暴露了德国企图称霸欧洲和世界的野心D.加剧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国际局势趋于紧张5.丘吉尔说:“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量的暴君。

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

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

”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A.民族自决B.势力均衡C.绥靖主义D.严守中立6.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

这一政策的转变加剧了( )A.德美矛盾B.英德矛盾C.德法矛盾D.德日矛盾7.(2021山东菏泽模拟)学者罗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在控制奥斯曼帝国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并不希望如此。

罗素强调的是(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B.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C.巴尔干地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的“火药桶”D.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8.1915年5月7日,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遭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人员中有128名美国人。

英国政府立刻动员各种力量在各个中立国家不断报道该事件。

英国的举动( )A.促使美国迅速做出了参战决定B.有利于英国海军夺回制海权C.遏止了德国实施无限制潜艇战D.加剧了美德两国紧张的关系9.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人们凭借以往的经验,都乐观地以为,战争在短时间内就将以胜利而宣告结束。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估计是错误的,是因为( )A.欧洲的民众过于狂热地支持战争B.战争发生后反战的声音微乎其微C.战争不为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左右D.德国战前计划乐观地估计了形势10.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责任问题,德国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20世纪20年代,德国史学家普遍认为战争的责任并不全在德国,协约国也应负其责。

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史学家费舍尔等则认为德国的战争计划早就做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一场阴谋,德意志帝国要承担完全的历史责任。

上述争议( )A.均未准确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B.使德国战争责任愈加明确C.说明史学研究结论取决于时代需求D.说明综合多种观点可还原历史事实11.下图是有关国际联盟的漫画。

画中的兔子说: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这幅漫画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联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机构B.国际联盟的成立加剧了地区冲突C.国际联盟不能有效地维护世界和平D.国际联盟面临解散的危机12.下图为某一时期各国海军军备安排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对潜水艇等舰只作了限制B.符合日本的海军军备预期C.落实了《非战公约》的规定D.基本反映了各国军事实力13.(2021山东德州模拟)《永别了,武器》以海明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改编而来,作品中海明威把战争所带来的磨难和痛苦,看作人类的灾难。

该作品旨在( )A.唤起人性觉醒B.抒发个人情感C.突出理性思维D.构建理想王国14.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在1918年写道: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这反映了他认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A.导致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遭到重大损失B.推动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形成C.激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D.促使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1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

这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英国(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麦金德把巴尔干地区称为“欧洲的心脏”,它地处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之间,多民族混居,长期处于奥匈帝国的控制,俄国、奥斯曼帝国的争夺中。

奥匈帝国是欧洲落后政治体制的代表,这个经济虽然在欧洲排名第四,但软实力落后的大帝国没有一个民族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且从来没有民族平等原则,其所控制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民族运动从19世纪末开始风起云涌。

封建贵族控制的议会选举门槛,使他们无法通过议会斗争取得民族权利,目标不是追求民族自治,而应是建立独立民族国家。

1914年6月,塞尔维亚极端民族主义的黑手组织派出了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了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

7月,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都在外交上行动了起来,德国为夺取“阳光下的地盘”怂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以排挤英法;英国不愿承担战争责任,又想遏制德奥,也怂恿俄国参战。

8月初,法俄卷入战争,被同盟关系捆绑的英国最终被迫宣战,外交努力最终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患病的心脏”巴尔干全面爆发。

——摘编自康春林《世界战争起源新论——东欧与两次世界大战》(1)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巴尔干半岛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当今世界有何启示。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虽然迫于美国的压力,英法不得不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的基础。

但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几乎每条都被违背,被歪曲,或被忽视。

他们排斥了俄国,愚弄了美国,苛刻地惩罚了德国,构建了一个异常拙劣的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从精神到内容都是老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即使与一个世纪以前拿破仑战争后的对法和约相比,和当时列强构建的维也纳体系相比,克里孟梭一流的欧洲政治家也显得确实是太退化和堕落了。

英国人的错误就在于他们低估了希特勒的胃口。

他们想修正以前的错误,但不是任何事情都可以靠简单地亡羊补牢来挽回的。

慕尼黑会议后,希特勒不仅吞并了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继而又对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摘编自宋晓东《凡尔赛和约与慕尼黑阴谋——谈慕尼黑事件的历史根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凡尔赛体系隐含的矛盾并举例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凡尔赛体系的实质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课时规范练30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1.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火药桶”,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矛盾尖锐,故A项正确;B项发生于1916年,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欧洲的地位变化,排除C项;D项发生于1919年,排除。

2.A 解析:从表格数据看出,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数量和殖民地人口最多,德国占有殖民地的数量和殖民地人口都远远少于英国、法国,而1914年时,德国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超过了英国、法国,这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

3.B 解析:漫画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对立,漫画反映了出于各自利益的考量,德意奥结成“同盟国”,英法俄结成“协约国”,故选B项。

4.D 解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海军竞赛,不仅激起了英国的深刻敌意,也引起了法国和俄国的强烈恐慌,说明英德海军竞赛造成列强之间的矛盾加剧,使国际局势紧张,故选D项;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项中“彻底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均势格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德国的目的是建立欧洲霸权,排除C项。

5.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是均势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英国的利益,反对法国或德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具有支配力的国家。

“势力均衡”符合英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目的,B项正确;“民族自决”“严守中立”与当时英国的欧洲大陆政策不符,A、D两项排除;“绥靖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的对德政策,C项错误。

6.B 解析: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世界政策”,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

材料中政策的转变加剧了英德之间的矛盾,故选B项。

7.B 解析:材料中叙述了罗素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的看法,从叙述中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各自势力范围的不满引发了战争,因此B项正确。

8.D 解析:1915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英国大力宣传德国击沉“卢西塔尼亚”号,目的在于争取美国舆论对英国的支持和对德国的仇恨,D项正确。

美国最终参战是在1918年,A项的“促使美国迅速做出了参战决定”说法错误,排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直掌握着制海权,B项错误;舆论宣传不能遏制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C项错误。

9.C 解析:题干材料要求对于战争爆发后的发展进程超出人们预计的现实进行分析,欧洲的民众过于狂热地支持战争、反战的声音微弱都不是战争未能短时间停止的原因,A、B两项错误;战前德国的“施里芬计划”预计6周内打败法国,乐观地估计了形势,与题干的主旨不符,D项排除;结合对战争进程的学习,可以认识到,战争一旦发生,就不再为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左右,C项正确。

10.A 解析:根据材料叙述中的内容可以得出,不同时期德国史学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责任划分有着不同的结论,但是并没有分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A项正确。

11.C 解析:国际联盟规定的形成决议所需要的“全体一致”原则,实际上使国联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最终也未能够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