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
关于价值的确定的五种理论

阿毛说:"听您这么一说,我感觉还真是这么回事.卖家先报个高价,我还个低价,然后卖家往下让,我往上让,当双方的价格达成一致了,就可以成交了."
大老板说:"没错,一开始,买卖双方都会刺探对方的心理承受价位.从孙子兵法来说,叫知己知彼.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实实在在地发现,买家的最高心理承受价位,和卖方的最低心理承受价位,中间有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就是这桩交易总的利益.比如,你对这件衣服的最高心理承受价位是100块,卖家的最低心理承受价位是40块.那么这场交易总的利益就是60块.你们将为这个60块进行博弈."
大老板继续说:"到了你们讨价还价的时候,你们会换位思考,你会估计,卖家最低多少钱能卖给你,他的底线是多少,也就是在估计,衣服的成本,这个时候,你充当了生产费用论学者.同时,卖家也在估计,你最多愿意出多少钱,你的底线是多少,也就是在估计,衣服给你带来的效用价值,这个时候,他充当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学者."
四,供求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但是对于商品价值的最终决定因素究竟是什么却没有给出答案.
五,均衡价格论,是189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综合西方经济学中出现的各种价值理论,提出的.在均衡价格论中,商品价值是由影响商品供求的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均衡价格论改变了价值决定因素一元论的定式,使价值成为效用,成本费用,供求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并以均衡价格的形式出现.此后,均衡价格论一直被西方经济学沿用,成为一种在西方理论界占统治地位的价值理论.
大老板用手点了几下鼠标,阿毛看到了下面的文字:
人类对价值的认识,是对商品经济本质的一种基本认识.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

【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分析【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主要观点、理论目的和适用性等分析和对比,从而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效用价值论比劳动价值论更有适用性,同时两者在许多方面又有相通性等结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种价值论。
关于两者的争论一直是人们的话题。
目前经济学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犯种观点认为两者尽管表面上对立,实际上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严本文意图通过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理论目的作用和适用性等,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一、两种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目的作用劳动价值论的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史上最富盛名的人物,马克思在继承前人劳动价值论思想上大大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并从作为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的分析中,证明了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结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且提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因此并不能说生产价格理论违背了劳动价值理论,它只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这样,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一个逻辑严整的体系,是劳动价值论的集大成者和最主要代表人物。
因此,文章主要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而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实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无产阶级阶级立场是鲜明的。
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一切价值,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了,因此无产阶级应该起来反抗,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一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价值论概述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
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
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
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理论的比较

来源于主观评价。
边际效用价值论不劳动价值理论的联系
商品使用价值的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关于商品使用价值(效用)作用 的问题上有共同之处。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区别 在于“如何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不使用价值是统一不商品体内的两因素, 二者互相依赖,丌可分割。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没有使用价值则失去了价值存在的基础。可见马克思和边际效用论者几 乎同样重规使用价值。但遗憾的是边际效用论者在这一问题走上了歧途。他 们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而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 会经济关系,并倒向了唯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夸大了效用的作用,认为效用 决定价值,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只讲效用而抛弃了生产效用的劳动。
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
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 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 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 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収展的资产 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主要代表人物: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 础。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叏决于效用,
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丌
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
一.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 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第二. 二.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 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产生使用价值.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反
映的是人不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 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劳动的凝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丌同
第二国际理论家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及当代价值

第4卷第2期2021年3月深圳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 in ShenzhenVo4. No.2Mar. 2021第二国际理论家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及当代价值*贾淑品 于树杰 徐朝哲(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其中“劳动二重性”学说被看成《资本论》三个新要素之一。
但是伯恩施坦却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说成“思维的公式或科学的假设”,把其当成一种主观的想象。
第二国际理论家意识到伯恩施坦这种思想的危险性,对伯恩施坦“劳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的抽象”的错误言论进行了批判。
卢森堡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存在,是现实到可以拿来剪裁、捶打、秤量和模压的。
伯恩施坦对于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在于他故意曲解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攻击辩证法,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考茨基认为,马克思正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实的深入研究,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从而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成为“理解当代生产方式的钥匙”,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研究第二国际理论家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论争,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正确说明当前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部分雇佣和异化现象,科学回答人工智能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进而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劳动教育观,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关键词] 第二国际理论家 劳动价值论 论争 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 C97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983X(2021)02-0120-09收稿日期:2020-09-29*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2020BKS008);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晚年恩格斯与第二国际理论家政治观的比较研究及当代价值”(2017ZDIXM172)作者简介:贾淑品,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向带头人,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方面的研究;于树杰,硕士研究生;徐朝哲,硕士研究生。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

论劳动价值与效用价值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孰对孰错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两种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 劳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 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 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 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而效用价值论是指商品的交换价值由商品的效用决定.劳动价值理论起源于英国的亚当·斯密,中经英国的李嘉图及威廉·汤普逊的发展,终于德国的马克思。
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在《国富论》中提及了商品拥有使用价值及交换价值。
他认为不同的要素收入拥有一个受社会情况影响的自然率,这个自然率构成了自然价格,也被称为商品真实的价格。
亚当·斯密认为自然价格代表所生产的就是制成品的交换价值,因应市场的供求情况有所增减成为市场价格。
商品的交换价值需要一个明确的尺度以量度要素收入的多少。
他提出谷物或者工人的劳动量都适合作为这尺度。
他认为一般商品价值的多少取决于生产者投入的劳动量,两者必须成正比. 但亚当.斯密的理论缺陷在于把劳动量或者劳动这行为不加区别地使用,某时候劳动量被认定为新增商品价值的来源,某时候则称他们能够量度价值,一物既证明另一物的存在,也是那一物的计量标准,理论上显然存在一种论证的缺陷。
关于劳动量如何量度,斯密也没有清晰的说明。
李嘉图把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加推广,他首先肯定亚当·斯密的理论. 他随后察觉到亚当·斯密间断地使用两种价值尺度:谷物和劳动。
李嘉图加以补充亚当·斯密理论内的那种劳动不是生产的劳动量,而是透过商品交换得到的劳动量. 嘉图指出不论谷物还是劳动,甚至金银,这些量度媒介同样是“可变”,其价值会发生波动。
他列举出亚当·斯密前后矛盾的言论以论证只有生产的劳动才能决定商品的相对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大多继承自李嘉图的理论,由此可见,所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不是马克思一人独创,马克思只是结合和整理了1820年代至18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们的理论成果,并且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名词用作分析,重新解释整个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一定帮助。另外,边际效用价值论还曾指出:商品的效用价值会随着商品 数量的增多而降低。解释了一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具体原格的变动 情况 [2]。
2.4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不足与矛盾 在当代社会中,边际效用价值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边际效用价值以 个人的主观意愿为主,通过人们对商品实用性的看法来决定商品价值,忽 视了商品的制造过程,不能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在效用价值论下,商品 生产需要根据人们需求来进行,商品价格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们对 商品的需求不同,导致商品价值也会出现争议,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为主体,用劳动力来决定商品价值,对商品市场价格 的调动无法解释。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存在一定缺陷。 其次,效用价值论是以人为主体,太过重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忽视 了商品的生产过程,毕竟社会生产力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由 于人们对商品的评价不同,导致商品价格无法固定,不利于对商品市场进 行宏观调控。 3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统一与互补 3.1 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的相通之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一方面与劳动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 主观意愿决定。在商品形成后,能被人们所接受才是其真正价值体现。因 此,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价值论是具有一定科学的,同时也是现代商品价 值形成的基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而言,其认为商品价值与用途是 对等的,对人们有用的商品才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存在统一与互补。 3.2 两种价值理论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前提,也是商品价值的主 要体现形式之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而言,其将商品价值与消费者需 求联系在一起,太过于重视个体主观意愿,忽视了商品的行程过程。在效 用价值论下,无法对面包与房屋的价值做出解释,在一个非常饥饿的人面 前,显然对面包的需求更多,但实际情况下,房屋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面包 的价值。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不能以此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与人们的需求共同来决定的,一方面, 劳动力可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足够的劳动力还可提高 商品的质量,实现商品的效用价值,两者共同存在于商品价值内 [3]。 4 结语 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进行分析,两者之间共同控制商品价值, 在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需求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商品实用价值的需求,确 保商品市场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孙宗伟 . 效用价值论 , 还是劳动价值论 ?——评经济思想史上关 于价值源泉的争论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3):29-39. [2] 葛浩阳 .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 比较研究 [J]. 改革与战略 ,2015(7):19-24. [3] 戴真真 .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尺 度及其合理性——以“时间价值论”为视角 [J]. 商业文化 ,2015(9):194197.
何祚庥院士发言讲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我们能否建立一个劳动和效用相统一的新政治经济学?(2017年6月13日的讲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何祚庥(一)人们有可能建立一个将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论相统一的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新体系吗?a)这并不是人们第一次提出这一问题。
在中国,樊纲教授写了一本书,《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
在西方是萨缪尔森教授在他的第19版的《经济学》里写了一篇《一个折衷主义者宣言》,呼吁“左”、“右”派的统一。
当然,萨教授将“统一”称之为“折衷”。
b)本文作者曾长期在理论物理里参加工作。
在物理学史上也有一个长期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光是粒子,还是波动?这两种理论,整整争吵了200多年。
最后是在1905年,在爱因斯坦讨论光电效应的一篇论文里,引入普朗克常数h,统一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
而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人们对光的本性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波动和微粒的分歧,走向“波粒二象性”的统一。
这就导致20世纪的物理学的大革命,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1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里的纷争,至今已有150年。
那么,人们能否从物理学里从争论到统一的历史经验的学习里,构造一个新的理论,解决已持续150年之久的争吵?或者说,在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间,我们是否也成为这两大理论体系架起一座桥梁?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发展,是将科技进步引入经济学的研究,当代经济学就又称为新古典经济学。
最主要的成就,是罗伯特·索洛等人引入一个“衡量单位总投入和总产出的生产率”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A。
经济学就由“土地劳动和资本”,加上“科学技术”,成为“四个轮子”的经济学。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第485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却仍然停留在只讨论“三要素”的水平。
人们能否也能建立一个包括知识或科技进步和市场进步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四要素”的“新”政治经济学?这是“时代”向所有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的,不能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际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
作者:任凌云黄志勇严军
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05期
一、边际效用论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
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
边际效用论的根本问题就是无法度量一件物品的客观价值。
二、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二重性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商品的有用性,即能够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各种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差别,而无质的不同。
价值存在于商品体内,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既然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不创造价值,那么就是无法解释资本为什么会有平均利润率。
三、边际效用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性
奥地利学派的物品的效用可以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使用价值对应起来,稀缺性可以和价值对应起来。
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是因为井边的人取这杯水花费劳动很少,其实这杯水也是有价值的,只是很小,其价值被人忽视了而已。
对沙漠旅行者而言,价值大事因为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花费的劳动多。
现实中有时沙漠旅行者可能愿意花出运送这杯水10倍甚至100倍价值的价格获得这杯水。
这与劳动价值论也不矛盾,因为商品的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如果在沙漠之中建立一个基地,用于接待旅行者,那么那杯水的价格从长期来说就会等于运送这杯水的劳动价值。
四、共赢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比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一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更加能够揭示价值的实质。
因为现实之中有很多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自然资源稀缺性使价值规律和资本平均利润率都失去了作用。
比如中国的煤炭、石油产品的价值长期高于价值,煤炭采掘业、石化行业利润长期高于社会资本平均利润率。
还有垄断也使商品价格长期高于价值。
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能够更加直观反映出当今经济制度不公平性。
边际效用论的主观效用论比马克思的使用价值论更加符合实际一些。
因为每个人对一种商品的效用认识是不同,
这种不同认识尽管不会直接决定商品的价值,但是会影响日人们对一种商品的需求,需求的增加会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边际效用也是客观存在,使用价值是对商品基本用途的一个描述,边际效用是每个人对物品用途不同认知的客观认识。
比如对于一双耐克运动鞋,有的人认为穿鞋就是合脚就好,有的人认为耐克品牌可以带来面子。
这里的合脚就是使用价值,带来面子就是边际效用。
这就是为什么耐克运动鞋比品质完全相同不知名品牌的运动鞋价值要高的原因。
下面还分析一些人们对一种商品边际效用认知变化如何商品价值。
在产权清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人们认为商品效用在变大时,人们就会增加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市场需求增加,就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上涨,就会引起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利润增加,行业利润增加就会引起其他效率更低资本进入该行业,从而导致该商品的单位商品所含的社会劳动增加,这种增加就是商品价值增加。
同理,当人们认为商品效用变小时,人们就会减少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市场需求减少,就会导致商品的价格下跌,商品价格下跌,就会引起生产这种商品的企业利润下降,行业利润下降就会首先淘汰效率最低资本,从而导致该商品的单位商品所含的社会劳动减少,这种减少就是商品价值减少。
共赢济学理论结合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共赢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是创造价值源泉,资本和企业雇员共同提供创造价值的劳动,资本是过往劳动,雇员提供的是活劳动。
但是除了资本和雇员之外,稀缺的自然资源会使用该种资源生产的商品长期高于其劳动价值。
在自然资源充足、没有垄断、不存在外部性、所有者和经营者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价值规律、资本平均利润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才够实现价值与价格的统一。
因此,共赢经济学理论对于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持这样观点:一是反对计划经济政策,因为每个人对商品效用认识是不同,任何人都不能预知其他人对某种商品效用的认知,所以计划经济生产不出来能够满足人们丰富需求的商品。
现实中每个实施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商品都非常单一就是这个原因。
二是反对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主义,推行高资源税高福利、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管制公众性企业经营者的自由市场经济。
现实中企业对稀缺资源占有,垄断、负外部性行为构成了企业对消费者和社会的暴利剥削,公众性企业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对所有者进行抢劫。
在这里就可以随便解释一个问题,就是资本本身也是劳动,不会剥削劳动,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设计不科学,有些资本可以通过控制稀缺自然资源剥削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