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1. 引言价值理论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俗来说,价值理论就是解释商品价格的理论。
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通过比较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价值理论的理解,旨在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价值理论的内涵、差异和影响。
2. 马克思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在马克思看来,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他的经济学理论著作《资本论》中,马克思将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必要劳动量,即用于创造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另一类是剩余劳动量,即超过必要劳动量的劳动时间,用于创造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于,工人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工人却无法获得足够的回报,因为这部分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
因此,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本质是社会劳动时间。
3. 西方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理解西方经济学家对于价值理论的看法主要源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在斯密的理论中,价值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
斯密认为,市场会将商品的价格推向供求平衡,这个价格就是商品的价值。
在斯密看来,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都会对商品的价值产生影响,但最终的决定因素是市场供求关系。
在后来的经济学中,古典经济学家们对于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大卫·李嘉图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和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土地费用。
在他看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土地费用会影响商品的价值。
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即商品对人们的使用价值评估越高,商品的价值就越高。
4. 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比较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对于价值理论的主要解释是劳动时间,而西方经济学在不同学派中认为价值的决定因素具有差异。
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4.1 理论基础马克思经济学主张的价值理论是基于经济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即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价值的本质是劳动时间。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

简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及其哲学背景作者:周博来源:《商业时代》2014年第28期内容摘要: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非科学的理论,其原因在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身就是独断的观点,而效用价值论认为正确的价值规定来自于人对商品的主观效用;而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西方经济学中对价值的规定则是典型的庸俗经济学。
这两种价值理论之所以存在着巨大分歧,其原因就在于其研究目的与研究指导思想分别来自于西方哲学界的两大研究科学方法论传统—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正是由于两种哲学传统的科学方法论的对立,才导致了两种价值理论在对价值的规定上产生了差异和对立。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大厦的理论基础就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正是因为马克思所做的努力,才使得源自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分析资本主义内在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
所以,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学为了在理论上推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经济未来终将灭亡的预言,就不断地以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名义构建种种理论体系来攻击和驳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最为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是马克思所独创的剩余价值理论,而剩余价值理论建立的基础则是经过马克思科学发展的劳动价值论。
欲推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则攻击劳动价值论,不失为一种直接有效的手段。
由此,在后世的资本主义西方经济学所建立的种种体系之中,它们都纷纷提出了自己有别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价值理论,试图为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辩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分别是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中均衡价值理论与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马歇尔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是供给与需求同时起作用的,从而按照这种思路建立起均衡价值论,均衡价格是指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需求价格是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价格;供给价格是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接受的价格),而实现了市场均衡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体现。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的效用价值论是对立的两种价值论,一直以来备受争论。
本文试图浅析这两种价值论的不同以及相同点,同时在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效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能被效用价值论取代的。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一、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简介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效用价值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2.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
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
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二、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不同1.来源与发展历程在16到17世纪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学说,最终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早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就有了效用价值论思想的初步表述。
爱问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的研究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的研究1. 石冀平《劳动价值论讨论之管见》《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2. 蒋少龙《劳动价值论也应与时俱进》《经济学家》2006年第1期3. 许光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及其假说体系》《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4. 张华东《劳动价值论科学性尚需解决的问题》《经济经纬》2006年第1期5. 许有伦《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辩证关系——与卫兴华、晏智杰教授交流》《经济评论》2006年第3期6. 冯金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学原理》《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7. 白暴力、张栋《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统一——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100年的弯路》《财经科学》2006年第8期8. 胡世祯《鱼目混珠的“整体劳动价值论”》《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9. 赵茂林《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经济纵横》2006年第7期10. 陈任杰《关于经济学的一些设想:从劳动价值论到效用价值论》《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2期11. 韦伟、许光伟《论劳动对效用的关系——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三个原理说起》《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12. 罗英《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之比较》《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13. 王璐《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百年论争研究综述》《财经科学》2004年第3期14. 郑志国《效用价值论的四个矛盾》《经济学家》2003年第3期15. 胡义成《马恩价值理论全相: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从方法论角度再探马恩价值理论》《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第四卷第3期16. 白暴力《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相关性分析——兼论恩格斯的天才预见》《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17. 刘益《边际效用与劳动价值论》《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18. 宋波《劳动价值和边际效用在历史时间中的共同递减趋势——论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综合统一》《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19. 刘骏民、李宝伟《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兼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20. 田本国、姜启渭《价值概念——费用与效用关系的重新研究——兼评胡义成先生“综合价值论”及其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严重曲解》《经济评论》1998年第4期21. 邓宏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经济评论》1998年第6期22. 杨俊青、王淑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3卷第6期23. 程恩富《科学地认识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兼立“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财经研究》2001年第27卷第11期24.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财经研究》2002年第28卷第10期25. 赵景峰《马克思经济学与当代西方经济学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26. 蔡志刚、陈承明《〈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比较》《经济学家》2001年第4期27. 胡义成《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并不绝对排斥效用价值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28. 向国成《价值是劳动耗费价值对效用价值的关系——对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理论综合》《当代经济科学》1995年第5期29. 金玉国《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关系问题辩误——对一个流行观点的不同看法》《南京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30. 何金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比较》《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卷第2期31. 张昆仑《“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经济学家》2001年第2期32. 于淑波《马克思价值理论与西方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山东财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2年第2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效用价值论的比较分析研究观点摘录一、正确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科学的、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作指导。
本文从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来源认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
在此,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显然,马克思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而这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
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

收稿日期:2017-08-10作者简介:张永霞(1982-),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海涛(1982-),男,湖北大冶人,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项目“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以皖江示范区为例”(KZ0041406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中的支持作用研究”(SK2016A01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理论的比较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的效用价值论作为两种主要的价值理论,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二者之间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平息。
文章由梳理价值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从研究范式、利益之争等多个视角对这两种价值理论争议的本质和根源进行研究,论证可以通过引入普适的公平理念找到协调价值决定理论争议的新途径。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公平;普世价值观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3-0031-05(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张永霞李海涛∗∗∗第38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8年3月Vol.38No.3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r.2018在经济学中,价值一直是研究学者们争议不休的主题,其中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争议为典型代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在交易商品中的凝结。
马克思的逻辑简单而严密,他从简单的物物交换谈起,提出了一个很容易让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能按一定的数量比例交换呢?既然能如此交换,说明不同的商品具有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自身的有用性,但不同的商品除了各自的有用性,又能从商品本身发现什么呢?马克思运用高度的理论,指出共同的东西正是人们生产商品无差别的抽象劳动耗费,这也就是价值。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对立与统一

一定帮助。另外,边际效用价值论还曾指出:商品的效用价值会随着商品 数量的增多而降低。解释了一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具体原格的变动 情况 [2]。
2.4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不足与矛盾 在当代社会中,边际效用价值存在一定缺陷。首先,边际效用价值以 个人的主观意愿为主,通过人们对商品实用性的看法来决定商品价值,忽 视了商品的制造过程,不能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在效用价值论下,商品 生产需要根据人们需求来进行,商品价格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由于人们对 商品的需求不同,导致商品价值也会出现争议,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劳动价值论以商品为主体,用劳动力来决定商品价值,对商品市场价格 的调动无法解释。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科学性,又存在一定缺陷。 其次,效用价值论是以人为主体,太过重视消费者的主观意愿,忽视 了商品的生产过程,毕竟社会生产力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最后,由 于人们对商品的评价不同,导致商品价格无法固定,不利于对商品市场进 行宏观调控。 3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统一与互补 3.1 使用价值和效用价值的相通之处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一方面与劳动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们的 主观意愿决定。在商品形成后,能被人们所接受才是其真正价值体现。因 此,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价值论是具有一定科学的,同时也是现代商品价 值形成的基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论而言,其认为商品价值与用途是 对等的,对人们有用的商品才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这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存在统一与互补。 3.2 两种价值理论的统一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前提,也是商品价值的主 要体现形式之一。相对于西方的效用价值而言,其将商品价值与消费者需 求联系在一起,太过于重视个体主观意愿,忽视了商品的行程过程。在效 用价值论下,无法对面包与房屋的价值做出解释,在一个非常饥饿的人面 前,显然对面包的需求更多,但实际情况下,房屋的价值要远远高于面包 的价值。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存在差异,不能以此来决定商品的价值。 因此,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力与人们的需求共同来决定的,一方面, 劳动力可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的需求。另一方面,足够的劳动力还可提高 商品的质量,实现商品的效用价值,两者共同存在于商品价值内 [3]。 4 结语 从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进行分析,两者之间共同控制商品价值, 在满足人们对商品数量需求时,也满足了人们对商品实用价值的需求,确 保商品市场稳定的运行。 参考文献 [1] 孙宗伟 . 效用价值论 , 还是劳动价值论 ?——评经济思想史上关 于价值源泉的争论 [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6(3):29-39. [2] 葛浩阳 .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 比较研究 [J]. 改革与战略 ,2015(7):19-24. [3] 戴真真 . 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以及要素价值论的内在统一尺 度及其合理性——以“时间价值论”为视角 [J]. 商业文化 ,2015(9):19419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

[收稿日期]2001-10-06[作者简介]杨俊青(1963-),男,山西万荣人,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王淑娟(1965-),女,山西万荣人,山西财经大学财务处会计师。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杨俊青,王淑娟(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12)[摘 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学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分歧在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真正的价值决定理论,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实际是使用价值或社会财富决定理论。
为使我国尽快国富民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使用价值(社会财富)中的贡献,取得相应报酬。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劳动、投资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 使用价值论; 社会财富; 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56(2001)06-0005-04On the Fundamental Divergence bet w een MarxistLabour V alue Theory and the Usef ulness V alu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YAN G J un 2qing ,WAN G Shu 2juan(Shanxi Finance and Econoniss University ,Taiyuan 030012,China )Abstract :The fandamental divergence between Martist labour value theory and the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 lies in Marxist Labour value is the real value determination theory ,in fact ,the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of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use value or social wealth determination thecry.For the sake of rich and strong of our country as soon as possible ,must on the foundation of adhering Marxist labour value theory ,take the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of westem econcomics as reference ,according to the contribution of each productive essential element in the productive use value (social wealth )get corresponding reward.By so doing we can encourage the activeness of labour and investment of the people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K ey Words :Labour value theory ; usefulness value theory ; use value theory ; social wealth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essential elements 继西方古典经济学派配弟、斯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之后,有关价值决定的理论,形成了两大主流:一是马克思在配弟、斯密、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劳动价值论,构成其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二是以萨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另起炉灶,形成了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抗衡的所谓效用价值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的差异性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以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形而上学方法作指导。
本文从价值的衡量标准、价值来源认识、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借鉴效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
在此,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显然,马克思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
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而这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
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二、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基本观点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吸收早期效用价值论和边际思想的基础上,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万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他们以商品的稀缺性以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其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是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的而非充分的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此,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
效用论者认为,物品只有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
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
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称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之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是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
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
显然,他们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三、两种价值论的比较与分析(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在此,“社会”是指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的范围内的社会。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时间、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具有的生产条件。
二是“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
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
在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总劳动的分配上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前者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后者实现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质的规定性得以展现。
在价值衡量标准问题上,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边际效用是价值的尺度,产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于边际效用的大小。
比如,门格尔认为,一件商品可以对一个人有较大的价值,也可以对另一个人有较小的价值,或者对第三者没有价值,这完全取决于这3个人的偏好差异和每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量。
与此相近,杰文斯以“最后效用程度”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
他认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多少。
瓦尔拉斯以“稀少性”即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满足欲望的强度来衡量价值。
庞巴维克提出,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数量来决定的”。
而边际效用量“是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实际上,边际效用价值论以所谓的边际效用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无论是边际效用技术论,还是边际效用序数论,都不能表现为具体的、可以衡量的数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价值量的衡量问题。
(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
价值是凝结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要依赖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本身是看不见,摸不到的。
价值不可能在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产生。
劳动过程或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只有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是生产过程的主体。
从价值的产生来看,创造价值的只有劳动,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土地、资本、科学技术等要素只能是价值的创造条件,而不能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不能成为价值源泉。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价值的源泉是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
他们认为产品有用与否和它用途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对产品是否有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
门格尔认为,经济活动的个人赋予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他从该商品应得的具体满足的重要性。
门格尔根据其“规算理论”认为,生产中使用的机器、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资料,间接地通过帮助生产出能够直接满足个人需要的物品来确定其价值,生产资料的现值等于它们将要生产出来的消费产品的预计价值。
杰文斯认为,价值是指一种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
按杰文斯的定义,最后效用程度是“现有商品量中那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次一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
它是一个以比例数字表示的抽象的量,不含有任何客观物质的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来自劳动,而不是看其活动是否提供了效用,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而边际效用论是在人的苦乐感觉等主观心理评价的效用上兜圈子,这意味着其只是人的欲望和由人的主观所估定的物的能够满足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抹杀了价值同劳动的关系,抹杀了价值这一经济范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具有很大的表面性。
(三)价格和价值关系的差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内在价值相一致。
商品价格的变化通常决定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一般来说,其变化与商品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当然,价格还受到供求关系、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购买欲望以及商品的使用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庞巴维克认为,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
这种平衡是由交换者竞争中形成的物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瓦尔斯在“稀少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般均衡”,认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不仅是该商品的函数,也是所有其他商品价格的函数,因此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
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它们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就形成了一般均衡状态,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在此,庞巴维克基于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来分析价格的形成是站不住脚的。
事实上,不是人的主观评价决定商品的价格,倒是商品价格决定着谁能成为购买者。
瓦拉斯加以“稀少性”作为均衡价格的前提条件,夸大了“稀少性”的作用,用对经济现象的均衡数量关系的说明来替代对经济范畴的本质的分析,这种价格决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众所周知,供求关系只能调节市场价格的暂时波动,它并不能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因此,试图通过供求均衡来说明价格是完全错误的。
四、深入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建议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见,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是不能成立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应坚持劳动价值论。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排斥边际效用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它仍存在某些合理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既坚持和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使边际效用论为我所用。
首先,承认边际效用的客观存在,但不能以此推出它能决定商品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效用的概念在买卖行为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能决定价值,它只能影响商品的价格。
其次,边际效用论虽然不成立,但边际分析方法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借鉴。
边际效用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马克思主义,杰文斯的剪辑效用论在马克思科学创立劳动价值论之前就已存在,而且,边际效用论与边际效用概念之间不能划等号,边际效用价值论不能存在,但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边际效用概念作为一种经济分析工具的有用性,我们应该将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边际分析方法区分开来。
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但它不能僵化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会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化,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毛泽东说,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邓小平反复告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按价值规律办事,“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江泽民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