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绝品》教案
《绝品》教学设计

《绝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材《绝品》是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二单元。
该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绝品之作,以及对音乐的赏析和评价。
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培养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b. 掌握《绝品/谈歌》中所介绍的几首经典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c. 学会运用音乐术语和表达方式对音乐进行赏析和评价。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c.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a. 掌握《绝品/谈歌》中所介绍的几首经典音乐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b. 学会运用音乐术语和表达方式对音乐进行赏析和评价。
2. 教学难点:a.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b.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对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普遍较差。
但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喜欢听歌曲。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丰富的例子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播放一首中国传统音乐,如《茉莉花》或《二泉映月》,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注意。
2. 教师提问学生:“你们对这首音乐有什么感受和印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问题,如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等方面。
第二环节:新课呈现1. 教师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绝品/谈歌》中所介绍的几首经典音乐作品的图片和简要背景介绍。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这些音乐作品的特点,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音乐的风格、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
5.《绝品》教案

5.《绝品》教案第一篇:5.《绝品》教案《绝品》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多种形式阅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学习小说中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自主研读:把握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学习小说中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3)指导美读:通过对重点段落的赏析,分析刘三爷和常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概括出他们的性格特征,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的品质,培养学生保护和热爱祖国艺术珍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刘三爷和常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概括出他们的性格特征,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
讲授新课:一、字词积累:装裱(biao)茶肆(si)闲聊神侃(kan)半晌(shang)怔怔(zheng)战战兢兢(jing)战祸迭起(die)唱—个喏(nuo)二、文学常识: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作为“大跃进”前后中国农村精神状况的备忘录。
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绝品》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绝品》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注重对先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准绳。
学习小说中人物忠实于友谊的品质,培养先生保护和热爱祖国艺术珍品的民族精神。
2.引导先生全体浏览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先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先生可以按照情节的发展过程,梳理和概括故事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对刘三爷和常先生这两个人物抽象的分析上,从任务的言语、行动中,概括出他们的性情特点,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
教学时,要引导先生理解“绝品”的三层含义,经过故事中任务的命运和人物言语来领会作品的思想倾向,从而把握作品的宗旨。
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浏览课文,归纳故事情节课件显示:1.茶楼相识,保藏字画2.引荐绝品,重金保藏3.行家鉴定,绝品有“诈”4.再见先生,竟成诀别5.卖画度日,遗赠绝品二、复述故事,要求简明、生动三、品读领悟:课件出示成绩读第一部分,考虑:1.文章第一部分说,“三爷直爽,凡是常先生引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这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甚么情感?2.写马氏瞒着三爷,拿字画找行家鉴定有何作用?读第二部分,考虑:3.三爷对常先生引荐的古画“看不出名堂”,为甚么还重金买下?讨论:写常先生店铺被抄,在结构上有甚么作用?请二位同学表演常先生再访三爷、竟成诀别这一情节,领会常先生、三爷、马氏的性情特点并考虑:1.好不容易再见到常先生,三爷为甚么不提揭品之事并问个究竟呢?2.第四部分突出了常先生的甚么性情?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三位同学表演第五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欣赏,并考虑:1.三爷为甚么会把包括绝品在内的字画无偿赠予王商人保藏?2.当你从王商人的口中得知绝品“倒安装”的秘密后,有何感想?常先生为甚么不将本相告诉三爷呢?3.请大家浏览文章最初四行,品味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这样结尾有何好处?4.课文的标题“绝品”有甚么含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绝品》公开课教案

《绝品》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2、理解“绝品”含义。
3、培养职业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绝品”含义。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回顾并补充故事情节。
二、精讲点拨(一)质疑研读文本1、人物形象分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请同学们把课下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研读文本,分组讨论解决。
教师点拔,根据分析人物需要引导学生读下面段落,体会人物精神。
(根据所题问题,可机动调整顺序。
)A、常先生一楞,旋即大笑起来。
三爷怒瞪了马氏一眼,也笑:“不提不提,吃酒吃酒。
”——互相信任,肝胆相照B、“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
这些都是国宝,我恐家人不屑。
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
”——一诺千金,重义轻利总结人物形象:刘三爷:守信仁义常先生:舍生取义王商人:舍利取义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正时他们的真实写照。
3、揭示主旨可否用“”义薄云天“”肝胆相照“之类的标题?1、不能。
2、绝品内涵丰富,指绝品之画,又指常先生的技艺,还指刘三爷、常先生的为人,称得上是人中的绝品,也指两人间的友情也是友情中的绝品。
(二)、启迪深入:感悟职业精神1、文中人物有哪些职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请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说说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三、课堂练习1、关于小说最后四段环境描写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悲壮、肃穆气氛。
B、大雪的洁白晶莹,衬托人物的高洁品格,四野的旷远苍茫寂静,表达对三爷等人的无限敬意和深深感动之情。
C、以环境描写烘托出主题:充斥在苍茫的天地间的是中华美德——义,是千年传承的浩然正气,让我们感受到“人品之绝”。
D、渲染纯净轻灵的气氛,暗示刘三爷将画送出后不用再承担风险的轻松心情。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对文本的质疑,进行了人物分析,感受到人物的人品之绝和友情之绝,进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绝品》教案及反思-图文

《绝品》教案及反思-图文“提升学习力构建高效课堂”教案课时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3.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学生的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情操。
课时重点难点:解读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2、自读课文,字词注音、释义。
3、针对小说要素结合文本设计问题或者提出疑问。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二、回顾旧知,提问导入1、这几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一直在哪一种文学体裁中潜心修炼?从七上到七下,我们学习了几篇小说?想必大家对小说这种文体以及如何学习小说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和收获了吧?大家各抒己见,老师期待你们的学习成果展示。
A小说的基本常识,B分析小说的常见方法2、这节课我们就学以致用,用刚才大家总结的学习小说的方法自主学习七下的最后一篇中国当代小说《绝品》三、出示目标1、明确《绝品》小说要素2、重点解读人物形象3、理解小说主题四、构建目标1、五分钟的时间默读,再次熟悉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描写。
用批注的方式简单梳理情节。
2、大屏幕展示常先生:荐画刘三爷:买画(鉴画卖画)赎画送画王商人:买画退画得画3、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而人物性格的展示,又离不开故事情节,因为只有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这篇小说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解读人物形象,所以还是让我们走进情节从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课前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本设计的问题或者提出的疑难,我们一同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
4、大屏幕展示1)常先生为什么不将字画送给刘三爷而是高价卖给他呢?2)常先生冬天突然回到保定城,夜半敲门,天明就告辞,这期间,对马氏的讥笑,常先生先是“一愣,旋即大笑起来”,对马氏的不理解,他解释了吗?为什么3)常先生离开的时候“重重的看了三爷一眼,拱拱手,大步出门去了,并不回头。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绝品》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绝品》教学设计优秀3篇沙与沫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篇一教学内容:沙与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沙砾与泡沫,虽是平凡而微小的事物,但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笔下却折射出了耀眼的光辉。
今天,让我们共同沐浴这耀眼的光辉,体悟生活的真谛。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
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
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1、背诵《沙与沫》。
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
由背诵引入。
(每人一则,直至背完)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
快步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从这23则格言中选择一则送给自己,你选择哪一则?选择一则送给全班同学,你选择哪一则?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绝品课文教案设计

绝品课文教案设计教案标题:《绝品课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2.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3. 提高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2.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绝品课文》的复印件。
2. 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3.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并提出问题。
导入(10分钟):1. 教师将课文分段朗读,让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
讲解(15分钟):1.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进行搭配和用法的讲解。
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练习(20分钟):1. 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理解练习,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并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拓展(10分钟):1. 学生进行相关的词汇拓展练习,如词义辨析、词形变换等。
2.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课文为素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课后的复习重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
2. 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准备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节奏。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达观点。
3.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绝品公开课精品教案

《绝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
4.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教学重点】1.学习塑造人物的多重方法2.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2.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文本内含,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但毕竟年代久远,加上历史的动荡,留存下来的珍品已然不多,所以更显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幅名画,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拍出了4亿(播放幻灯片)的天价。
一幅元代画作尚且价值四亿,倘若是一幅唐代珍品,又该价值几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珍品背后的故事。
二、字词检查1.正音装裱(biǎo)茶肆(sì)闲聊神侃(kǎn)半晌(shǎng)呷(xiā)怔怔(zhèng )战战兢兢(jīng )战祸迭起(dié)唱—个喏(rě)埠(bù)2.释义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或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更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特别值钱,十分珍贵。
举止不凡:指人的动作、姿态和风度不同寻常。
三、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绝唱》《绝怪》《绝地》《绝意》《绝剑》《绝方》等“绝”字小说系列。
作品中大起大落的情节,威风凛凛的气势,饱含着对传统美德,人间正气的追求,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四、知识点拨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五、赏析课文1.因为大家提前预习过,那么有没有同学来简单复述一下整个故事呢故事发生在保定——刘三爷和常先生相识于望湖茶楼,刘三爷(富商),常先生(开字画装裱店),三爷偶尔做些收藏,常先生的推荐,三爷从不斩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绝品》教案《绝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多种形式阅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学习小说中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自主研读:把握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学习小说中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3)指导美读:通过对重点段落的赏析,分析刘三爷和常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概括出他们的性格特征,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的品质,培养学生保护和热爱祖国艺术珍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分析刘三爷和常先生这两个人物形象,从人物的语言、行动中,概括出他们的性格特征,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
讲授新课:一、字词积累:装裱( biao )茶肆( si )闲聊神侃( kan )半晌( shang )怔怔(zheng )战战兢兢(jing )战祸迭起(die )唱—个喏(nuo )二、文学常识: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作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作为“大跃进”前后中国农村精神状况的备忘录。
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三、装裱知识:装裱亦称“装潢”、“装池”、“裱背”,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美化和保护书画及碑贴的技术。
装裱也一是门艺术。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可见装裱之重要。
书画作成一经装裱、便觉神采墨妙而成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赏心悦月。
其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作品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及至扶活,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
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册页和片。
经装裱后的书画,碑帖便于收藏和布置观赏。
历代书画珍品,如已糟朽破碎,一经精心装裱,则犹如枯木逢春,一些珍贵画作文物因此不致湮没失传。
四、复述小说情节:通过默读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小说。
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
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
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
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
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
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
板书:一、茶楼相识,收藏字画二、推荐绝品,重金收藏三、行家鉴定,绝品有“诈”四、再见先生,竟成诀别五、卖画度日,义赠绝品五、小说情节研讨探究:读第一部分,思考:1.文章第一部分说,“三爷爽快,凡是常先生推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这表现了两人之间的什么情感?答:真诚相待,坦荡相处,互相信任。
2.写马氏瞒着三爷,拿字画找行家鉴定有何作用?答:衬托三爷与常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验证二人间的真诚、坦荡。
读第二部分,思考:1.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古画“看不出名堂”,为什么还重金买下?答:因为三爷信赖常先生,断定此画为唐代珍品,价值连城。
2.讨论:写常先生店铺被抄,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暗示常先生身份不凡,为下文他因参加革命党而被杀害作铺垫。
3.请三位同学表演常先生再访三爷、竟成诀别这一情节,体会常先生、三爷、马氏的性格特征并思考:4.好不容易再见到常先生,三爷为什么不提揭品之事并问个究竟呢?答:三爷始终信赖常先生,认定常先生坦荡爽直,充分显示了二人君子之交的感人之处。
第四部分突出了常先生的什么性格?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答:他不拘小节、豪迈。
作为革命党人,他义无返顾。
如:他半夜敲三爷家的门;对于马氏的讥笑,只是大笑;大杯痛饮;大步出门,并不回头;临刑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
请三位同学表演第五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欣赏,并思考:1.三爷为什么会把包括绝品在内的字画无偿赠予王商人收藏?答::因为王商人的一句“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的叮嘱,表现了他对国宝发自肺腑的牵挂,而非贪婪;王商人识破绝品倒装置,有一双火眼金睛;王商人一句“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说明他是一条血性汉子。
这些打动了三爷,并且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于是毅然把国宝送给王商人2.当你从王商人的口中得知绝品“倒装置”的秘密后,有何感想?常先生为何不将真相告诉三爷呢?答:因为常先生明白,三爷与自己相遇相知,互相信赖,三爷一定理解自己,用不着多说。
如果挑明真相,有可能泄露秘密,给三爷一家和国宝带来危险,故而隐瞒真相,这恰恰表明常先生用心良苦,深谋远虑。
(1)根据文中的情节分析刘三爷的性格特点。
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儒雅与豪气在他身上同在。
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
”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揭品不值几文,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2)马氏是在家境败落的情况下,逼不得已才把这些字画卖了,刘三爷为什么要赎回这些画? 既然已经赎了回来,为什么还要送给王商人?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
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
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敬佩。
(3)联系全文,常先生把这幅画揭为三层的目的是什么?常先生是一位用装裱店主掩盖真实身份的革命党。
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想拯救国家,拯救民族。
在那动荡的年代里,一些艺术珍品随时都有可能流失甚至会被毁坏。
团此他选择了刘三爷这位珍爱艺术的“儒商”来收藏这些字画。
对于那幅宝中之宝的唐代珍品,常先生为了避免它被别人认出来巧取豪夺而把它改头换面。
并且他也相信刘三爷能够信任他,能够不负他的所托。
(4)既然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为什么常先生不把这些画送给刘三爷而是卖给他呢?因为常先生考虑到自己的特殊身份,总有一天会被人知道。
那个时候他送给刘三爷的这些画很可能就成了送给刘三爷的罪名。
他是替朋友考虑才这样做的。
同时,他把这些画卖给刘三爷,既保护了国宝,又为革命筹集了经费,可以说一举两得。
(5)刘三爷和常先生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从中表现出了他们什么样的精神?刘三爷和常先生在那样动荡的年代之中,能够不顾个人利益,而保护这些国宝,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六、人物形象概括分析1.刘三爷:考过秀才,现在做商人,儒雅与豪气在他身上同存。
他为人豪爽,对友情十分重视,他信任常先生,常先生推荐的字画“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
”那幅唐代珍品被行家鉴定为赝品不值几文时,他也没有怨恨朋友,并且在常先生突然归来时,仍能够热情相待,可见他做人的大度。
在刘三爷家境最窘迫的时候,因为对友情的珍视,自己冒雪去把画赎了回来。
在他知道了常先生的一片苦心是为了保护这些国宝之时,毅然把这些画送给了可以收藏这些画的王商人。
他对朋友、对国宝的这种情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2.常先生:手艺绝(“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
”)眼力绝(“皆货真价实”、“先生目力老到,辨得真伪优劣。
”)人品绝(“举止不凡”、“十分豪气”、“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
临刑前常先生哈哈大笑,面色如常。
”——舍生取义)3.王商人:重情重义(“王商人听得呆了,愣愣地点点头,就把字画退给了三爷。
”)诚信待人(实话告知:“那幅画为宝中之宝。
”)热爱收藏,保护国宝(“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王商人送到客栈门前,忍不住叮嘱一句:“刘先生,这些字画大多是国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
”)4. 马氏:(马氏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马氏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当画被鉴定是揭品时,心疼地发几句牢骚。
当家境败落时,卖掉字画换钱来度日,这似乎都无可厚非。
但这个平常人却在小说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了马氏的反衬,我们就会发现刘三爷对常先生的信任承诺、重情重义是远远高于马氏这样的普通人的,刘三爷的品质是出类拔萃、冠绝当世的。
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他们身上共同之处是什么?三人虽身份、处境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共同地表现出对祖国艺术珍品的热爱。
在那样动荡的年代,能够不顾个人利益,倾力保护国宝,由此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
小结:板书:常先生---舍生取义刘三爷—重信守义王商人---深明大义民族人士---民族精神六、1.小说中哪些内容分可以称为“绝品”?小说的“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
本文中的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本文中的装裱技艺,能将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可谓技艺中的绝品;文中的人,刘三爷、常先生、王商人的为人,可谓人中的绝品;因信赖、真诚、道义而共同演绎了一个传承国宝的动人传奇,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可谓是友情中的绝品。
而他们体现的民族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板书:画中绝品技中绝品人中绝品七、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文很重视环境的渲染,通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揭示人物生活的环境,从侧面衬托人物形象。
1.文中有哪些是社会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如社会环境的描写:“民国初年”;“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又过了几年,战祸迭起”“后来军阀在保定开火,一场大火,三爷的店铺皆烧尽”;“又一年,三爷又让土匪绑了票,索取许多财物,一个大大的家业就败落下来”这些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特点:民国初期正直腐败,社会黑暗,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请大家阅读文章最后四行,品味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这样结尾有何好处?课文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也很值得咀嚼, “四野一时无声”渲染了一种悲壮、肃穆的气氛,“哑哑地”飘落的大雪衬托了人物的高贵品质。
这样结尾,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
雪洁白晶莹,四野旷远,衬托三爷高洁宽广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