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

合集下载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城市文化空间构建是指在城市中,通过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城市景观和空间,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和魅力,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文化氛围,塑造城市的形象和特色,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需要注重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城市文化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文化场馆等,这些文化资源是城市的宝贵财富,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可以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城市景观和空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品质。

可以在城市中心建设文化广场,打造具有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以及建设文化街区,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场所。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需要注重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

城市文化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对城市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吸引力。

可以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积极创作和创新,打造具有城市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可以加大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园的建设和支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吸引和集聚文化产业要素,促进文化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需要注重对城市文化活动的丰富和多样。

城市文化活动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活力。

通过丰富和多样的文化活动,可以促进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品质。

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如春节庙会、端午龙舟赛、中秋民俗表演等,吸引各地游客和市民前来参与和观赏,增加城市的文化魅力和特色;可以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和演出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和参与机会,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软实力。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城市文化空间构建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建设和营造各种文化设施和场所,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特色的城市空间。

这种构建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多元化的文化体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建设文化设施和场所:城市应该建设文化设施和场所,如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艺术中心等,为市民提供学习、娱乐和参与文化活动的场所。

这些设施和场所不仅应当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还应当有完善的设施和服务,以方便市民的使用。

2. 创造文化特色地标:城市应该通过建筑、景观和艺术品等手段,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地标,以突显城市的文化个性和魅力。

北京的故宫、上海的外滩、巴黎的埃菲尔铁塔等都成为了各自城市的文化象征。

3.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要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古镇、历史街区等,以保留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

在保护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现代设施和功能,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活力空间,使其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4. 举办文化活动和节庆:城市应该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如文艺演出、展览、音乐节、庙会等,为市民提供交流、学习和娱乐的平台。

这些活动和节庆可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也能够吸引游客,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5. 培育文化产业:城市应该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如影视、媒体、艺术、设计等,以推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不仅能够带动经济增长,还能够为城市带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创新动力。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提供各种文化体验和乐趣。

它能够丰富城市的文化资源,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吸引力,吸引人才和资本的流入。

它能够促进城市的社会和谐和文化交流,凝聚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要实现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和支持,引导和推动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建设。

城市文化街区的氛围营造与空间划分

城市文化街区的氛围营造与空间划分

城市文化街区的氛围营造与空间划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城市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在城市文化街区中,氛围的营造和空间的划分是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来探讨城市文化街区的发展。

一、氛围的营造城市文化街区作为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空间,其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

如何创造出一个有吸引力、有活力的街区氛围,是每个城市面对的挑战。

一方面,要注重街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保护。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打造街区氛围的重要因素。

例如,可以通过修缮老建筑,恢复传统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使之成为城市文化街区的一部分。

同时,还可以在街区内设置历史文化展览馆、博物馆等设施,让游客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另一方面,要注重街区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文化产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街区氛围的重要来源。

可以在街区内引进文化企业、艺术家工作室等,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吸引游客和居民前来观赏和参与,增加街区的活力。

二、空间的划分城市文化街区的空间划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活动。

合理的空间划分可以增加街区的功能性和便利性,提升人们在街区中的体验和享受。

首先,要注重街区的步行环境和休闲空间的设计。

街区中的交通设计要以步行者为主导,要有人行道、绿化带等设置,方便人们的行走和休闲。

同时,还可以设置休息区和座椅,供人们歇脚和休憩,增加街区的人气和吸引力。

其次,要注重街区内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

城市文化街区往往包含商业区、文化创意区、居住区等。

这些功能区域之间应该相对独立,但也要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商业区可以设置精品店、特色餐馆等,吸引游客和居民;在文化创意区可以设置艺术画廊、工艺品市场等,让人们体验艺术创作的魅力;在居住区可以设置公园、健身设施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最后,要注重街区的景观设计。

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从空间品味文化

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从空间品味文化

究窄问的形态 , 探讨打造新城市文化的疗法,
教授 博士生 导师
保 护 与 创 新 永 远 揶屉 j题 术 文的 核 心 观 点 j
城市 文化
I 2
摹骨 毅 国家 的 城 市 沦在 街 道 、 f、 城 】 市场 、 建 筑、 糸教 泄 施 等 结构 l总是 : . 样 的 第
城市文 化
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
— —
从空间品味文化 ,用文化打造空间
文 章 编号 17 — 95 (0 2 30 O 1 0 中图 分 类 号T 9 1 文 献 标识 码 A 3 8 8 2 1 )0 — 0 l —6 6 U8
Cul r n b n S a e t e a d Ur a p c u
张 冠 增
摘 要 着跟于城市的空间形态及其 与城市文化的关联 . 提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空间彤态. 保护好空间形态就是对文化遗产的最大重视 而
创新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 , 是在规划来来。 两者相结台才能更好地推动城市空 问的建设, 体现城市的真正文化内涵。
Ab t c T s aril f us t i et ct s r t h} tce oc es on he nt a  ̄ ofs i f i t nd b lu e Si e r n pa | t e Onti elofur | r a on pat al o-  ̄a r ur an cu tr nc u ba s ce s h C a n " ban CU“ie
决: 一是 文化 足 能 反 映在 城 市 的 M I志 ’ f 巾’ 是改 变 审 形态 足 能 创造 小新 的 城
象 总 会不 断 现 , 包括 在 不同 城 市审 问 里 的表 现 所以 ,[ 城 市 的 文化 赶 必 和建 没巾 研 !何 I I

空间规划课件--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配套完善

空间规划课件--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配套完善

文化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物质文化遗 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产业 和各种艺术表达形式,文化能够 有力地推动包容的社会经济发展、 可持续城市化及环境保护。
城市文化
成熟文明的三大标志([荷兰]克鲁克·荷恩、[英]格林·丹尼尔)
• 在一定区域的聚落里已经有好几个互相联系的,人口至少在5000人以上的城 镇;
城市经济活动的特点,经济活动会成为特定地点文化生产与创造能力的动力 要素。
城市文化遗产
• 城市遗产:历史街区和建筑与新城区之间的相互竞 争,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
• 城市历史环境是建设可持续、宜居及包容城市的关 键,拆除老城区会导致社会丧失其所需要的认同感;
• 必须认识到城市遗产是发展的利器。
澳门“德成按”
• 很难准确界定:普遍认可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智力、 知识、文化艺术等对经济的推动;
• 艺术为主的氛围:创意产业部门工作者注重原创性、技术性 及专业技能,对工作性质和环境较为挑剔;
• 复杂的组成部分:创意部门的生产流程千差万别,每一个细 微技术性投入都可能产生巨大产出价值;
• 无限的变化性:创意产品具有独特性与特色型,很难实现预 测产品特质;
文化融合规划
• 一味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文化价值,而带 来严重的社会割裂(urban culture);
• 城市规划师要将市民、市民生活和市民文 化置于规划的核心,让文化成为规划、建 设、管理的重要内在部分(城市治理)。
文化改变空间
• 通过创意表达,文化能够使所有利益相关 者确定他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里;
6、设计(Design)
7、时尚设计(Designer fashion)
8、电影和录影带(Film and video)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城市的重要综合设施,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文化、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能够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提高城市的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下面我们就详细分析一下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方法和意义。

1.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一定要建设一定数量和类型的公共文化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中心和社区文化站等,以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

这样可以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的繁荣发展,实现城市文化场所的全面覆盖。

2.优化文化空间布局城市的文化空间布局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人口分布情况,合理配置城市文化设施,使其更具有普遍性和时效性。

文化空间的布局应该避免简单的重复建设,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文化场所,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3.提供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活跃城市文化气氛,同时也能够为与参与活动的市民提供更广泛的阅读、娱乐和交流平台。

因此,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应该注重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体验。

4.创新文化空间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文化空间的形式也不断更新。

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应注重创新和探索,探索有效的城市文化空间建设方法和方式,拓展城市文化空间的发展空间和创新思路。

1.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的文化空间布局、建设和管理直接影响城市的形象和品位。

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让更多人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促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文化空间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和行业。

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文化空间建设可以带动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腾飞。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构建
城市文化空间这一概念是近年来被广泛提及的一个概念,其所涉及的范围从城市中的
公共空间到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所包含的各种空间,都属于城市文化空间的范畴。

城市
文化空间对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城市化建设中,城
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不可缺少。

一方面,城市文化空间是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化的展示场所。

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
可以帮助城市传承文化,并将文化传递给更多人。

比如,文化公园、书斋、剧院、博物馆、艺术中心等建筑设施,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在有
限的城市空间中增加了文化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城市文化空间还能够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一个有完备文化设施的城
市会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增大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的空间。

同时,文化空间设施独特的设计、建筑风格,还能够为城市的建筑环境增加色彩,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因此,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涉及到艺术、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要素。

在建设城市
文化空间时,需要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需求,同时建设的设施也需要符合
城市的整体规划。

此外,在城市文化空间的建设中,还可以引入新的技术,添加数字化元素,开放新的文化空间,打破传统文化空间的界限,进一步扩大城市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也是城市形象和吸引力的提升的关键环节。

因此,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重视
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也是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必由之路。

苏锡常城市文化特质的空间解析_王莉

苏锡常城市文化特质的空间解析_王莉

432013-5栏目编辑 刘海玮城市建设城市是文化的容器,空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环境。

本文以苏锡常城市文化空间为研究对象,挖掘吴文化区秀美灵动的文化特质,提炼苏锡常地区城市、建筑与园林的文化特色。

一、水道纵横在世人的吟咏之中,江南之美似乎从未离开过水。

水塑造了鱼米之乡,也孕育了城市文明。

几万年前,现苏州天平山、无锡惠山、常熟虞山等,都只是冒出海面的岛屿。

后来由于长江三角洲不断地向海东延、南扩,浅海湾逐渐与海洋隔离,才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内陆湖泊与平原。

如将江南的水系看作为三个圈层。

最外层为东面的大海、北面的长江和南面的钱塘江。

第二层为太湖和运河,内层为流入江南古城、古镇以及周围的河、湖、塘、溪。

经过三个层次的水势转换,外水释为内水。

江河轻波细浪,湖塘波平如镜,溪流蜿蜒潺潺,如此轻灵柔和的水形态,恰与吴地人性之温婉和顺产生共鸣。

太湖平原在漫长岁月中经过泥沙淤积和泻湖等自然变迁,以及当地农业灌溉修渠,使得该地区河道纵横密如蛛网,形成了以水网为主要交通体系的独特水乡环境。

丰富的水资源为其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

在相当长时间里,水网是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城水相依江南吴文化区的三个城市依山就水,体现了城水相依的特征,在顺应自然的同时又独具形态美,古朴而不失灵动,温柔而不失刚劲。

江南苏州城的基本格局,就是借助了一条条人工开凿的河道。

举世闻名的宋代《平江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古代城市规划图,绘图手法是以平面和简练的立体形象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宋代苏州城市与山水的相互关系。

苏州城充分利用了水这个自然条件,以城外的河湖为依托,十分大胆地引水进城,在城内有计划地开凿了一条条河道,形成了“路河相依双棋盘”的城市形态格局。

常州、无锡的古城格局与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水与城市相互交织。

常州经历了从“城水相依”古城形态到“琵琶形”城市形态再到“大十字”城市形态的演变,最终形成了“四城四河,河中有城,城中有河,河城相依”的城市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已有 554 次阅读2010-10-15 15:17|个人分类:城市社会地理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城市文化,空间解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摘要]城市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作为表层表现为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及文化场所三者在城市精神及制度风俗的规范下互动形成,体现了城市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

在空间尺度上城市文化空间表现为整体意向、文化分区、文化片区及文化设施等四种形态,在需求层次上分为区域型、提升型及基础型三个层面。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空间;文化意象;空间尺度;需求层次1 城市文化及其层次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

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的过程中,城市通过自身集中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加速了人类交往活动的程度,并将其产品变成可贮存和复制的形式,通过它的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和无形的(如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的意识形态载体把城市文化一代一代往下传,形成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

那么城市文化怎么构成呢?怀特认为,如果把人类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同样可以把各种文化也设想为一个整体:人类文化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可以区分出技术的系统、社会学的系统以及意识形态的系统等亚系统。

技术系统是由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仪器以及使用这些仪器的技术构成的,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依靠技术系统使自身同那自然的生息之地紧密联系。

社会学的系统由人际关系构成,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个人与集体的行为方式来表现的。

在该系统内有社会关系、亲缘关系、经济关系、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军事关系、教会关系、职业关系、娱乐关系等。

意识形态系统由思想、信仰、知识构成,它们是以清晰的言语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

其中包括神话与神学、传说、文学、哲学、科学、民间智慧以及普通常识。

由怀特对人类文化系统或文化结构的理解,我们可将城市文化的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陈立旭,2003)。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表层;制度文化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规范体系,反应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文化的中层;精神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内核。

2 城市文化空间的概念城市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互动共生,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城市文化系统,城市的物质文化体现了城市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这些物质现象不仅典型地体现了“人化自然”(广义文化概念)的特征,而且也是一个城市文化风貌的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的呈现。

可以说,城市的各类基础设施所展示的东西要远远地超过人们肉眼所见的表象。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凯文·林奇指出,城市的物质文化,是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展现着明确的与不明确的符号:旗帜、草地、十字架、标语、彩窗、橙色屋顶、螺旋梯、柱、门廊、锈了的栏杆,等等。

“这些符号告诉我们其所有权、社会地位、所属的团体、隐性功能、货物与服务、举止,还有许多其他的有趣或有用的信息。

这是感觉的一个构成,我们可以称之为‘易辨性’,即,在一个聚落里,居民用符号性的物质特征来与其他人沟通的有效程度。

这些环境标志系统几乎是整个社会的产物,对于不熟悉当地文化的外来者常常是无法辨识的。

但任何观察者都能通过分析它们的内容、准确性以及与所带信息的强度来了解它们,所有这些都可以通过访谈当地居民和实地照片来得到检验。

”一个阿拉伯城市的物质现象体现了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或宗教价值观念,一个欧洲城市或东亚城市的物质现象则可能体现了另外一种文化价值观念或宗教价值观念。

北京的四合院与上海的里弄,就是不同文化风格的民居;纽约的摩天大楼与上海的摩天大楼,虽然都是现代化建筑,但也具有不同的文化韵味。

城市居民通过“易辨”的公共文化活动进行“有效的”沟通,获得场所精神的体验,形成多层次的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城市公共空间,继而产生对都市结构的指认,形成都市文化意象。

其“易辨性”及“有效性”有赖于对城市制度和精神的表征程度,由此可见,居民心理、精神上的认可和归依是形成城市物质文化空间的关键。

笔者将占据一定物质空间、获得居民普遍认可、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场所称为城市文化空间。

3 城市文化空间三要素城市文化空间更大意义上作为一个强调认可的“心理空间”、“经验空间”或“意象空间”,是人类意识对于物质世界的主动和积极的形象化反映,从思维方式上看,大量运用了联想、启发、类比与推理等思维方法,是人对城市物质空间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能动的反应,从这一点来看,人、活动及场所代表了居民及居民对时间结构、空间结构的意象,成为形成城市文化空间的三要素。

3.1 人:文化空间主体城市居民是城市文化空间的使用主体,同时也是城市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之一。

作为物质的人,大量不同年龄、性别及教育程度的居民构成城市相对稳定的社会阶层,他们必须的日常社会生活构成城市文化的底色;作为社会的、地理的人,受地区城市精神、制度、风俗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在城市主流文化中得到整合,同时又反作用于主流文化以推动城市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的发展演变,城市物质文化也不断出现新的亮点。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互动作用,才使城市文化空间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人作为物质人、社会人及地理人的综合体是城市精神及制度文化向物质空间转换的媒介。

3.2 活动:时间结构节点我们记录某个城市或某人的历史,总是描述其在一些特定时间的特定活动、事件或经历作为对其在一个连续时段状况的概括,可见人对时间的结构意象是由一个个特定的节点及其间一段段平凡的岁月组成,节点间是大量如工作、生活及出行等生存必须的、重复的活动,一般不留下深刻的记忆,与节点关联的则是对社会和人在生活及成长过程中有过重大影响的一系列活动及事件。

文化活动作为城市文化空间在时间维度上的结构性节点,是城市文化形成历史延续性、获得持续认可的关键,有了对特定事件、重大活动的遐想和感悟,因而觉得城市文化空间韵味十足、“有嚼头”。

黄埔江边两对恋人共用一张椅子谈情说爱的记忆形成老上海人对外滩共同的文化意向;许多城市老的商业文化中心几个世纪历久不衰,除了因为其价廉物美,更在于它浓缩了大量的历史活动而具有丰富的文化魅力;西方国家的“事件旅游”、珠海园明园每天的“皇上选妃”等都以再现某种活动的形式提高文化含量;而有些城市盲目兴建的“大广场”、“景观大道”,由于没有可联想的事件、代表性的活动而显得缺乏文化底韵,只能作“走马观花”游,难以形成更深层次的文化意象。

3.3 场所:空间结构节点活动的发生总是占据一定场所,铁凝在小说《永远有多远》述说了她对北京历史文化环境特征的独特感受,她说到自己站在灯市西口一个胡同口灰瓦屋檐下的青石台阶上,“采在这样的台阶上,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楚我回到了北京,-------‘世都’、‘天伦王朝’、‘新东安市场’、‘老福爷’、‘雷蒙’------它们谁也不能让我知道我就在北京”。

由此可见,对特定城市文化的感受及记忆总是与活动发生的物质空间密不可分,凯文·林奇(Lynch,K.,1960)在其《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认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通道、边缘、街区(区域)、节点和地标是组成城市意象的五种要素。

无论哪五种要素,都说明对物质空间的认识是通过大大小小的可意象的城市空间形成的。

同样,对城市文化空间有实质的辨认,才会有亲切的感觉,并对空间有认同意义,产生归属感,林奇称之为“领域圈”,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场所”。

3.4 文化空间形成机制在城市精神及城市制度、习惯框架规范下,人、活动、场所三者有机结合、互动共生,人作为主体参与并组织活动,活动强化了场所文化气氛获得认可,普遍认可的场所又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因此仅有场所而没有相应的活动吸引居民参与、仅有活动而没有特色鲜明的场所空间都不足以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城市文化空间。

反之,针对人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性地进行活动的策划及场所感的强化,在文化空间塑造上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城市文化空间的四种尺度事物具有层次性,人居环境科学为简化起见,将空间归结为全球—地域(国家)一城市一邻里一建筑五大层次。

就文化在空间方面的差异而言,大的有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特色差异;区域层面,我国城市文化异彩纷呈,同华夏文明的南北分流紧密相关,“北支为中原文化,雄浑如触砥柱而下的黄河;南支即楚文化,清奇如穿波而出的长江。

这北南两支华夏文化是上古中国灿烂文化的表率。

”城市文化角度,按照不同空间尺度人的聚居分异、文化活动强度不同及场所的空间分布,笔者将其分为如下四个层次:4.1 整体城市文化意象空间虽然每个城市中的居民对城市的感应不同,但“任何一个城市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它由许多个别的意象重叠而成”,林奇通过对波士顿、新泽西和洛杉矶3个城市的调查,对这3个城市中的居民对各自城市的意象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居民所关心的共有主题,进而说明城市结构对居民意象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对城市整体空间的文化意象。

从城市整体的空间尺度出发,那么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就是城市的代表性文化,或者说城市的文化特色。

在这一层次上,文化空间即城市空间,由最核心的城市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活动、以及最富特色的城市形象形成城市的整体文化意象。

例如,巴黎为时尚之都;维也纳为音乐之都;威尼斯为水上之城;广州为南国花城;大连为服装之都等。

4.2 文化分区:城市内部宏观尺度的文化空间在大中型城市内部,结合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居民聚居特征及区位交通条件等相关因素,城市内部在宏观尺度上因地制宜安排城市产业空间、居住空间等各种城市活动空间,形成大的粗线条功能分区,导致在分区空间尺度上(一般人口规模数十万,用地规模数十平方公里。

小城市则直接体现为特色文化片区),某些特定类型的人、活动、场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集聚,其主导的、共性的文化空间要素的积聚形成分区文化特色。

如北京海淀聚集了大量教育科研场所和较高比例的高素质人才形成学术气氛浓郁的科教文化区;深圳罗湖高达40%的商业用地比例、市级商业中心对大量包括香港在内的区域购物人群的吸引,形成繁华的商业文化特色。

4.3 文化片区:城市内部中观尺度的文化空间在城市内部一些尺度更小的片区,比如一条街道、一个街坊、一处开放空间(用地规模几个平方公里),特定业态(商业街、历史文化街、酒吧街及滨水开放空间等)由于积聚效应空间上的连片发展形成趋同或高度关联的文化功能片区,吸引相应的目标人群及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较分区更强烈的积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片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