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疫情主题教案科学活动狼

合集下载

幼儿园大班狼来了教案游戏活动

幼儿园大班狼来了教案游戏活动

幼儿园大班狼来了教案游戏活动引言《狼来了》是一款经典的团体游戏,它能够培养幼儿园大班幼儿的想象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们可以学到团队合作、应对挑战的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组织和执行《狼来了》游戏,帮助幼儿们在游戏中学习并快乐成长。

教学目标•培养幼儿合作与协调能力•提升幼儿沟通表达能力•增强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准备1.教室准备: 将教室布置成游戏场景,可以使用幼儿喜欢的动物的贴纸和装饰品。

2.角色准备: 准备一张大狼的图片,和一些小动物的图片、卡片或面具。

每个幼儿将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小红帽、小羊、小兔等。

游戏规则1.角色分配: 让每个幼儿选择一种小动物的角色,他们将在游戏中扮演该角色。

2.游戏开始: 挑选一名幼儿扮演狼的角色,其余幼儿扮演小动物的角色。

3.故事讲解: 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给幼儿们讲解《狼来了》的故事情节。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年龄适当调整故事的复杂度。

4.游戏进行: 教师作为领导者,引导幼儿们按照故事情节进行游戏。

根据故事发展,狼会靠近村庄,然后悄悄地接近小动物角色。

5.表达沟通: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们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来传递信息和交流。

幼儿们需要沟通协作,找出谁是真正的狼,并保护其他小动物角色的安全。

6.游戏结束: 游戏会持续进行,直到小动物们成功识破狼的身份或者狼成功捕捉到所有的小动物。

游戏结束后,进行回顾总结,让幼儿们分享他们的游戏体验和感受。

拓展活动1.制作角色面具: 让幼儿们用纸板或者画纸制作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面具,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故事续写: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续写或改编《狼来了》的故事情节,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小组游戏: 将整个班级分为小组,让他们自己组织并进行《狼来了》游戏,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游戏效果通过《狼来了》游戏活动,幼儿园大班的幼儿们能够学到合作与沟通技巧,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园大班《狼该不该杀》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狼该不该杀》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狼该不该杀》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本科学活动旨在通过讨论“狼该不该被杀”,引导幼儿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珍爱生命的观念。

二、活动准备•材料:图片、小道具(玩具狼等)、幼儿园大班数字卡片。

•环境:教室中央摆放凳子和幼儿圈的桌子。

三、活动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上的动物,让他们询问“狼是什么动物?”“狼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2.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第二步:认知狼(10分钟)1.指导幼儿认知狼的外观、生活习性和食性。

2.通过玩具狼等小道具进行互动,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狼。

第三步:讨论(15分钟)1.引导幼儿探讨“狼该不该被杀”这个问题,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2.教师引导幼儿了解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让他们明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

第四步:游戏互动(15分钟)1.利用数字卡片设置游戏环节,让幼儿扮演不同角色,体会人与狼之间的互动关系。

2.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狼该不该被杀”这一主题的理解。

第五步:总结(5分钟)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这次活动的内容,总结狼的重要性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2.鼓励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活动延伸1.带领幼儿一起制作狼的手工作品,加深对狼的了解。

2.安排实地参观动物园或者自然保护区,让幼儿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

五、活动评估1.观察幼儿在讨论和游戏中的表现,评估其是否理解“狼该不该被杀”的意义。

2.收集幼儿自由表达的作品和记录,了解幼儿对活动的感受和学习效果。

以上为《狼该不该杀》科学活动的教案,希望能引发幼儿对环保和珍爱生命的思考,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

3042.省示范幼儿园科学活动 狼该不该杀 (大班科学教案)

3042.省示范幼儿园科学活动  狼该不该杀 (大班科学教案)

科学活动狼该不该杀科学活动:狼该不该杀创设意图:动物的食物链是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自然现象,只有保持了生态平衡,才能使我们生活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中。

我国幅员辽阔,动植物种类繁多。

但是,由于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相当严重,导致生态严重失衡,我国已由一个多林国变成了一个少林国,许多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减少,以至灭绝。

本世纪的幼儿,是21世纪的主人,从小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懂得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21世纪人类生存的质量。

因此,设计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学习通过多种活动,掌握知识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与操作,提高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能通过多种活动了解动物的食物链现象。

2、使幼儿知道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初步感受自然界中动植物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并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

二、活动准备:教学课件《食物链》、图片三、活动重点:使幼儿感知动物的食物链现象,同时了解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进行环保教育。

四、活动难点:使幼儿明白食物链的概念以及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活动过程:一、通过看动画,使幼儿初步知道生态平衡的浅显道理。

问: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辛巴吗?辛巴是谁?(狮子王国的大王)问: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狮子王国是什么样的?(想)那么让我们一起到狮子王国看一看吧。

播放《狮子王》片段,感受狮子王国的美丽,引起幼儿的兴趣。

问:狮子王国美丽吗?狮子王国里都有什么动物?你们知道平时他们吃什么食物吗?(幼儿充分讨论回答)二、操作探索——了解动物的食物链。

1、今天,我把小动物们请到了咱们大四班做客,它们在哪呢?就在你们的桌子上。

现在,我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它们最爱吃的食物是什么,谁会被谁吃掉?请你为它们排排队。

2、幼儿操作,感知食物链现象。

将几种动物图片放置桌上,幼儿分组共同讨论,粘贴。

3、总结食物链概念。

(1)提问:大家请仔细看一看,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规律?(都是吃和被吃的关系,而且他们排列的顺序都是从弱小的植物或动物开始,到凶猛的动物结束)。

幼儿园大班疫情主题教案设计《保护野生动物》

幼儿园大班疫情主题教案设计《保护野生动物》

幼儿园大班疫情主题教案设计《保护野生动物》大班科学《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背景:在当前的疫情下,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的神奇力量,践行呵护自然的行为,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本周我特别设计了《保护野生动物》教学活动,以了解野生动物,关注生态平衡,保护自然为教育目的。

活动目标:1、了解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现实情况,认识几种野生动物。

2、在探究和讨论中知道野生动物灭绝的原因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方法。

3、培养幼儿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老师问:“在我们的身边,不能没有什么?”接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狼被人类捕猎尽了,灭绝了,这时的人们会怎么想呢?”二、认识一些濒危的野生动物:老师介绍了一些濒危的野生动物,让孩子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存环境适应关系,以及它们濒临灭绝的原因和保护方法。

1、展示图片,让孩子们了解以下几种动物:①、渡渡鸟:重达23公斤的不会飞的鸟,生活于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

②、袋狼:澳洲的一种特殊动物,和袋鼠一样在它胸前的口袋里哺育小宝宝。

③、普氏野马:新疆土生土长的野生动物,到上世纪70年代已基本消失,现在在新疆有野马饲养繁殖中心。

④、犀牛:早在1922年,中国境内的犀牛就已经灭绝了。

⑤、白鳍豚: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⑥、糜鹿:原产于我国的辽宁及黄河和长江的中下游,由于人类的捕杀和自然环境的破坏,野生糜鹿已经灭绝。

2、动物的死亡档案:老师介绍了一些已经灭绝的动物和正在濒临灭绝的动物,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和保护的紧迫性。

1781年渡渡鸟灭绝,原生活于印度洋。

1799年XXX灭绝,原生活于南非。

1844年大海雀灭绝,原生活于大西洋北部岛屿。

1876年欧洲野马灭绝,原生活于欧洲。

1883年斑驴灭绝,野生灭绝在1860年,原生活于南非。

1893年,白臀叶猴在中国境内灭绝,它们原本生活在亚洲。

同样,1914年旅鸽在北美野外灭绝,而它们的原生地也在北美。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狼该不该杀》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狼该不该杀》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狼该不该杀》教学背景这是针对大班幼儿进行的科学教学活动。

在这个主题为《狼该不该杀》的教案中,我们主要以让幼儿了解狼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角色为主旨,让幼儿知道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不应该轻易去杀它们。

教学目标通过开展这次教学活动,让大班幼儿掌握以下的科学目标:1.了解并描述狼的特征和行为。

2.观察、比较和建立生态系统的模型。

3.探讨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探究保护和狼共生的方法。

5.培养幼儿关注环保、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引导幼儿面对一幅由许多动物组成的场景图,让幼儿数一数,狼的数量是多少,为什么狼要在这幅场景图里面呢?实践探究环节1.观察狼玩偶并描述狼的外形特征。

2.和幼儿一起模拟狼的生活,了解它们在野外的生存环境。

3.构建有关生态系统的模型,并通过模型了解动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即形成食物链。

4.利用比较的方法介绍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较有狼的情况下和没有狼的情况下生态系统的变化。

总结环节通过给幼儿展示《狼图腾》中的图片,和幼儿简单讲解狼在图腾文化中的精神内涵,让幼儿明白在露天野生动物园和栖息在原始森林中的狼,对于人类和其他野生动植物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并组织幼儿发表自己对于狼保护的看法。

教学反思这次教学的核心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环境和相互关系,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培养孩子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1.这是一个完整、联系紧密的课程,环节之间的衔接严谨,动手实践的环节使幼儿能够快速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2.在教学中提供了直观图片来开启幼儿印象模式,让信息更加深入记忆,加深了幼儿对于狼的认识。

3.在教学中,老师要求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他们自由思考和表达,做到了在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了幼儿思维能力,行为表现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要增加一些辅助工具,比如幼儿绘制出来的模型,展示的图像、录像等等,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狼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狼

大班科学教案认识狼【引言】在大班儿童的科学教育中,认识动物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通过学习不同的动物,孩子们能够培养对自然界的兴趣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而在这其中,狼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动物。

通过认识狼,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狼的生活习性、生存方式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本篇科学教案就是为了帮助大班儿童认识狼而准备的。

【活动一】活动名称:认识狼的外貌特征目标:通过观察狼的外貌特征,认识狼的形象方法:1. 让孩子们看一张狼的图片,引导他们观察狼的外貌特征,如体型、毛色、眼睛等。

2. 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询问他们对狼外貌特征的观察结果。

3. 教师向孩子们介绍狼的外貌特征,如狼的体型较大,毛色多样化,眼睛有着独特的黄色。

4. 给孩子们发放一些颜色纸和彩色铅笔,让他们尝试用纸和铅笔画出他们自己心目中的狼的外貌。

【活动二】活动名称:狼的食物链目标:通过探讨狼的食物链,认识狼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方法:1. 教师向孩子们介绍狼的食物链,狼是食肉动物,主要以野生的动物为食。

2. 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询问他们认识的狼的食物,并画出狼的食物链。

3. 教师向孩子们解释狼在食物链中的地位,狼是食肉动物的最高级别,对于控制狼食物链下方的动物数量起到重要作用。

4. 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玩一个角色扮演游戏,模拟狼的捕食行为。

教师可以扮演其他动物,孩子们扮演狼,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狼与其他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活动三】活动名称:狼的生活习性目标:通过了解狼的生活习性,认识狼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方式方法:1. 教师向孩子们介绍狼的生活习性,狼是群居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生活。

2. 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探究狼的生活习性,如狼的领地观念、狼的狩猎方式等。

3. 给孩子们提供一些狼的图片和狼相关的故事书籍,让他们自由选择阅读,并以绘本分享的方式向其他小伙伴介绍狼的生活习性。

4. 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户外活动,带领孩子们观察自然环境中的迹象,寻找与狼有关的痕迹,如狼的爪痕条等。

幼儿园大班抵御大灰狼教案

幼儿园大班抵御大灰狼教案

幼儿园大班抵御大灰狼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幼儿将能够:1.了解大灰狼的特征和危害;2.掌握应对大灰狼的基本方法与技巧;3.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大灰狼的特征和危害;2.危险的辨别和应对方法;3.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1.了解大灰狼的特征和危害;2.掌握应对大灰狼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准备1.大灰狼的图片、模型或故事书;2.教案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选择通过故事、图片或模型等方式,向幼儿引入大灰狼的话题,激发他们对大灰狼的兴趣。

2. 课堂讨论教师可以借助教案课件,提问幼儿关于大灰狼的问题。

例如:•大灰狼长什么样子?•大灰狼有什么特征?•大灰狼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危害?通过讨论,帮助幼儿了解大灰狼的特征和危害。

3. 危险的辨别和应对方法教师向幼儿介绍危险的辨别和应对方法,例如:•逃跑是最好的办法,所以要学会快速逃跑;•寻找安全的场所,比如躲进房间、向大人寻求帮助等;•多与周围的人保持联系,如果发生危险及时向他人求助。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案例分析,让幼儿积极参与,掌握这些方法。

4. 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绘本故事、游戏或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能力。

例如,通过模拟火灾逃生、地震避险等情境,引导幼儿学会正确的自我保护和紧急应对措施。

5. 小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与幼儿一起回顾所学内容。

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幼儿的学习成果,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例如,观察幼儿在模拟危险情境中的反应和表现,看他们是否能正确应对,同时可以通过提问了解他们对大灰狼特征和应急方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延伸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发现和讨论其他可能的危险情况,并引导他们学会正确应对和保护自己的方法。

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们对大灰狼的特征和危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掌握了应对大灰狼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战胜大灰狼》含反思语言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战胜大灰狼》含反思语言教案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教案《战胜大灰狼》含反思语言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大灰狼的特点,提高对陌生人的警惕性。

2. 培养幼儿遇到危险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 通过故事和实践演练,使幼儿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和记住大灰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教授幼儿遇到大灰狼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并进行实践演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故事书《战胜大灰狼》、大灰狼玩偶、卡片、挂图等。

2.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安全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故事导入:教师讲述故事《战胜大灰狼》,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大灰狼的行为特点,讨论如何应对。

2. 认识大灰狼:通过展示大灰狼玩偶、卡片、挂图等,让幼儿了解大灰狼的外貌特征,提高警惕性。

4. 学习自我保护方法:教授幼儿记住家庭住址、父母电话,学会向周围人求助,以及如何拒绝陌生人的邀请。

5. 实践演练:组织幼儿进行模拟演练,巩固所学自我保护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故事《战胜大灰狼》2. 大灰狼特点:凶猛、狡猾、陌生人3. 自我保护方法:记住家庭住址、父母电话;向周围人求助;拒绝陌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画你心中的大灰狼,并写出遇到大灰狼时如何保护自己。

2. 答案:幼儿根据课堂所学,发挥想象力,完成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家长参与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所学内容,共同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同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如制作安全手册、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等,提高幼儿的安全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和记住大灰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2. 教学重点:教授幼儿遇到大灰狼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并进行实践演练。

3. 作业设计:画一画你心中的大灰狼,并写出遇到大灰狼时如何保护自己。

一、教学难点解析1. 创设情境:通过故事、玩偶、卡片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大灰狼的特点,使幼儿产生直观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科活动《狼该不该杀》
一、活动由来:
食物链是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自然现象,只有保持了生态平衡,才能使我们生活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中。

但由于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相当严重,导致生态严重失衡,因此,从小对孩子们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懂得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狼该不该杀”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却可以引发幼儿对食物链的关注,可以让幼儿在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中慢慢了解自然界中动植物相互依存的道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生物界的食物链现象。

2、感受自然界中动植物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初步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三、活动重点、活动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了解生物界食物链现象
活动难点:正确把握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狼该不该杀》,投影仪、各种动植物图片经验准备:幼儿初步具备动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经验
五、活动过程:
(一)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引出活动主题。

1、讨论:你喜欢什么动物?它爱吃什么?
2、播放课件,了解动物们爱吃的食物。

(二)为动物爱吃的食物排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食物链现象。

1、提问:你认为哪种动物最厉害?
2、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动植物图片,按照“吃什么”进行排列。

3、幼儿交流分享,说明原因。

4、播放课件,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食物链现象。

(三)播放故事,引发幼儿对生态不平衡现象的关注。

1、教师播放课件,讲述故事《狼该不该杀》。

2、交流讨论,引导幼儿理解故事蕴含的生态平衡的道理。

(四)游戏食物链,进一步丰富幼儿对食物链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