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之我见摘要:用教材陌生化引起学生好奇心,创新导入激发兴趣;注重自读、涵咏;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自然学习法古今中外的诗歌全面渗入高中语文课本。
但我们的诗歌教学却陷入了尴尬。
诗歌难讲,知识点难落实,许多老师感到讲授的深度很难把握;学生也感到非常不适应。
最富有浪漫气质的诗歌成为了教学上的一鸡肋,师生对诗歌的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
我们知道,诗歌的学习,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素养。
无疑将诗歌大量地选入课本,方向肯定正确。
那症结何在?师生传统落伍的教习方式,是其症结所在。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改革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创新导入自然激发诗歌学习兴趣;注重自读、涵咏,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以尊重学生的个体领悟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一、诗歌教学导入,强调新、奇、激发学生诗趣(1)保持诗歌的陌生化,有意识的忽略传统的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我们已形成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
而语文学科更被约定俗成为:课前学生扫除文字障碍(查字典,掌握生字词),熟悉内容,课上老师检查字词,讲解内容和主旨;课后记背及练习有关内容。
这就使诗歌学习这种娱情审美的乐事变成了枯燥机械学习的模式。
(2)抓住契机,创新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使他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进入诗歌鉴赏的状态。
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
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而且由不同的传说在不同的地方还演绎出不同的风俗习惯。
学生们对这样的传说是很感兴趣的。
在教《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和秦观的《鹊桥仙》两首诗时,用牛郎的织女的传说作为引起学生兴趣的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新教材诗词诵读之我见-精品文档资料

高中新教材诗词诵读之我见诗词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瑰宝。
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词之美,并喜欢上这些美玉,提高文化素养,才是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诵读教学恰恰是开启这扇美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呢?下面,我就诗词诵读的认识谈几点浅见。
1 把握感情基调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准确把握它的感情基调。
是豪放,以激昂之语诵读,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缠绵,以轻盈之语诵读,如李商隐的《无题》;是清新绚丽,以明快之语诵读,如杜甫的《绝句》;是凄凉伤感的,以低沉幽咽之语诵读。
所谓以情运气,以气托声,以声传情,说的便是这一道理。
2 标出重读感情的表达需要通过语音的轻重来传递。
诗歌之中哪些地方需要重读呢?①表“情”的字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②动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③修饰语如果不是修饰语,中心语的感情倾向便不会如此明了。
因此对修饰语的重读会使感情的爱憎更加鲜明。
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几处修饰语写出了祖国的贫穷和落后,也道出了作者内心的伤痛。
④表达强烈感情的代词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拍成之后,一次演出,面对趋炎附势,不敢坚持正义的宋玉,婵娟怒斥道:“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演出结束后,台下一观众指出,不如把“是个”改成“这”。
这一改,确实神妙!一则发音短促有力,二则复指强调,感情表达更加强烈。
3 注意停顿恰当的停顿既能突出诗歌的抑扬顿挫之美,也有利于更好的表达感情。
一句诗在哪些地方停顿才合适呢?3.1 语义片段停顿。
大的语义片段之间,如主谓宾之间,往往要进行停顿。
“这是|一潭|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古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新课程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语文素养,已成为语文教师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旨在就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进行浅谈,探讨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领略古诗之美,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一、立足于生活,传承经典在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中,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古诗歌与当下的联系。
古诗歌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其所描绘的情感、价值和人生观念却是永恒的。
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古诗歌中找到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情感共鸣和人生启迪。
其次要注重对古诗歌经典的传承。
传统的古诗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品,它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巧。
语文教师要通过深入的文本解读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也要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珍视古诗歌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二、激发兴趣,启迪智慧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正在形成,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歌的兴趣,激励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探索。
首先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古诗歌教学的形式。
在新课程下,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古诗歌与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相结合,展现古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背景,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感受古诗歌的美丽和神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鉴赏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启发式的问答,引导学生深入品味古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技巧,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丽和奥秘,激发他们对古诗歌的浓厚兴趣。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古诗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是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而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也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新课程的理念、高中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古诗歌教学。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灵活选择和调整。
古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应该注重以下几点:1. 引导学生感悟情感交融的艺术魅力古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精神内涵往往包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通过古诗歌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情感交融和世界观意识,在审美体验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古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歌,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优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味。
3.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和表达古诗歌的形式多样,要求学生通过对古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和表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高中学生的特点与古诗歌教学在进行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时,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高中学生在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审美取向等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1. 认知能力较强高中学生在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不同风格、题材、意境的诗歌作品,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品味能力。
2. 情感体验丰富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都十分丰富和深刻,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富有情感的古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情感出发,感悟诗歌的美和情感共鸣。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

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之我见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诗歌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充满生命的内涵,因此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创新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诗歌艺术的兴趣和内涵。
下面是我对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一些看法。
一、简要介绍现代诗歌的内涵与形式在现代诗歌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现代诗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包含了多重的文化内涵,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品。
现代诗歌一方面不断突破传统文学的形式和内涵,另一方面也在保留传统文学的一些艺术特点。
例如,现代诗歌强调表现个体与生活的关系,借助诗歌的语言魅力和美学特点,直观、抽象地描绘生活的方方面面,提炼诗歌哲学、诗歌情感和诗歌体验。
与此同时,现代诗歌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比如,自由的布局、灵活的词句搭配和独具风格的语言等。
二、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现代诗歌教学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教学的方法。
具体操作如下:(1)按照诗歌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形式特点,将现代诗歌分成多个类型,如象征派、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感性诗歌、抒情诗歌、自然诗歌等等。
然后再针对不同的诗歌类型开展探究和理解,加深对诗歌的维度和深度感受。
(2)按照难易度和深入度的分层次开展现代诗歌教学,从浅层次到深层次逐步引导学生的诗歌感悟和审美体验。
例如,可以先教授比较容易理解的感性诗歌,逐步转向象征派、超现实主义等比较难理解的现代诗歌类型,给学生充分时间去吸收和积淀诗歌艺术的内涵和形式。
(3)针对不同的诗歌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诗歌进行解析、分析和评价。
例如,对于感性诗歌,可以通过情感表达、音乐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对于象征派等现代诗歌类型,可以通过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现代诗歌的艺术形式和内涵是非常多样化的,因此教学也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方法。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古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古诗歌的教学,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要注意古诗歌的价值。
古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宣传古诗歌的价值,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歌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古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和韵律美。
通过欣赏古诗歌,学生可以启发想象力,培养审美情趣,并且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古诗歌的美,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古诗歌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方式。
通过学习古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创作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要注重将古诗歌与当代生活相结合。
古诗歌是历史的产物,但它的艺术价值是永恒的。
通过将古诗歌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将古诗歌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古诗歌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理解生活的一把钥匙。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虽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古诗歌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将古诗歌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歌,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希望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育环境下,高中语文古诗歌教学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便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教师要有所调整和创新。
语文是一门文化的课程,而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课程中必须包含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有哪些调整和创新呢?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加强本土文化教育在现代化的高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本土文化教育,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也要反映这一点。
受到现代技术、市场化经济、国际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传统的古诗词鉴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将诗词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加强现代意义的讲解和解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对《将进酒》一诗,可以通过对酒文化的讲解和对现代社会中人们对酒的态度的对比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古诗词鉴赏的学习方法对学习成效有很大的影响。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例如,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多是以分析课文的语言技法、修辞手法为主,学生则主要是背诵和默写,靠记忆来应对考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让学生记住诗词的文本内容,但并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深意。
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如对比分析、情境模拟、互动讲解等,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建立批判性思维。
三、强调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强调社会要求、人文关怀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诗词的赏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与文化的联系,以及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例如,在华兹华斯的《临岐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对人的感受来反思自我和社会,从而培养出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倡导全人教育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应该倡导全人教育。
古诗词的传统文化并不只限于文本上的欣赏,更包括生命哲学、审美情感等方面。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

高中语文中的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古代诗歌欣赏是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通过这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反思,我们发现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教学策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的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词意相似,意味不同“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古诗人非常重视遣词炼字之妙。
有的诗句往往著一奇字而境界全出,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思绪万千。
如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词意浅显,但情感却稍显复杂,尤其末二句,一反作客异乡的游子总以不得还故乡而愁绪满怀之常情,偏偏说“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此二句所反映出来的情感以及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的关系,我主要抓住“莫”字让学生细细体会,并用“不”字与它进行了替换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不”与“莫”虽都有否定意味,但“不”就是不,而“莫”为不要、不能,含有着殷殷叮嘱劝留的口吻,这一劝留,不仅见出江南的美好,更可见出游子未尝忘怀的故乡之思,以及游子那有家难归的无可奈何之情。
这样通过抓住关键词替换比较,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便豁然贯通。
二、句有类似,主旨各异古诗词短小凝练,虽然篇幅众多,主旨各异,但常常会在不同诗篇中出现相似的诗句。
如果没有辨析清楚,就容易将两诗混淆,不利于记诵。
如课本中杜甫《蜀相》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与陆游《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类似。
往届学生在背诵默写时就常将两联记混。
所以再教这两首诗时,笔者干脆将他们放在一起,让学生重点比较这两联的异同。
结合诗境,经过揣摩、点拨,学生了解到虽然两联都以“出师”开头,都用了诸葛亮之典,但“出师未捷”作者重在对诸葛亮“出师一表”之后功业未成的叹惋,表达千百年来如自己一般的“英雄”壮志未酬的痛苦。
“出师一表”作者重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这样通过对类似句的比较,学生不仅在背诵默写中再没将两句记混,而且对两首诗的主旨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高中诗歌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2-03-12T16:14:33.17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3月总第93期供稿作者:张惠欣[导读]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年幼时期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
张惠欣河北省宁晋县宁晋二中055550
摘要: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呢? 笔者根据实践,阐述了观点。
关键词:高中诗歌教学教学方法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诗歌文化,大多数人在年幼时期就开始接触诗歌、感受诗歌,可是高中的语文教学中诗歌仍是难点与重点。
高中课本中选用了一定数量的古诗与现当代诗歌,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让学生喜欢诗歌、学会鉴赏诗歌、能够很好地取得教学效果,便成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
我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研究,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对于诗歌教学有了一些独特的认识:
一、以学生为本,重视诵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还要坚持诵读教学。
因为诗歌是语言的文学,并且有音调和谐、节奏鲜明、韵律铿锵、句式整齐的特点。
现在的语文教师正在逐渐意识到诵读的重要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多多少少安排了诵读环节,让学生进行诵读体验,或是先讲后读,或是先读后讲,或是边读边讲,教与学实现了统一。
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熟悉并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联系写作背景,将学生引入诗人的世界中。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孟子·万章下》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因而只有了解了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以《再别康桥》为例,“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如果了解了这些背景,我想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
徐志摩是为了艺术、为了自由、为了美而活着的。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前来寻梦的诗人无以倾诉,怅然若失。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在“知人论世”之后,学生接下来就要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
当自己的“灵魂”与作者融为一体时,你也似乎回到了当时那样一个写诗的情境中去与诗人产生共鸣。
这样才能在朗读时体会到诗人的喜怒哀乐,此时的你对诗歌的理解一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有了较为独特的视角去思考这首诗歌。
三、找准切入点,从诗歌鉴赏中领会作者寄寓的情感。
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很快地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抓住诗眼、揣摩语言、找准意象和意境是三种常见的方法。
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
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
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
“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地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
“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
因此,教诗就是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上来。
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的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
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对调动读者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反之,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也容易感受到诗中的情感。
诗的创造力、想象力、一切生命力都在意象的塑造上,所以对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
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
引导学生从诗歌意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去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通过意象去理解意境,这是个有一定难度的过程,教师要巧妙运用各种方法来完成。
诵读和鉴赏是诗歌教学的两个基本又重要的策略,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要抓好这两方面。
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是诵读的深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吟咏。
作为解诗的方式,它能带着学生更好地穿过语言的雾障,走进诗人心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之美。
此外,还要引导学生找准意象和品味诗的意境,惟其如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诗歌中拥有着无穷的文学艺术宝藏,我们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诗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