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必修第三册《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2.3 屈原列传 预习学案(鲁人版必修三)

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通读课文,把握作者的遭遇。
二、预习内容1、作者简介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
他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
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
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
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
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
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
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 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列传》预习学案2一、预习目标1、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2、掌握句式二、预习内容1、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2)谗谄之蔽明也(3)邪曲之害公也(4)蝉蜕于污秽(5)方正之不容(6)明道德之广崇(二)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2、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颜色憔悴4、形容枯槁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文言句式(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2)方正之不容也(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离骚者,犹离忧也(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 明道德之广崇《屈原列传》预习学案 3一、预习目标:1、多义词用法2、翻译句子二、预习内容闻1、博闻强志 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异闻 8、以勇气闻于诸侯一 1、冀幸君之一悟 2、俗之一改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4、六王毕,四海一5、而或长烟一空,一碧万顷6、孰能一之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野有麦场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莫我肯顾⑤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⑦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⑧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翻译句子。
鲁人版-语文-高一-第3课《屈原列传》导学案3 鲁人版必修3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第3课《屈原列传》导学案3 鲁人版必修3学习目标:翻译文本,理解文意,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总结规律。
学习重难点:特殊句式、句子翻译。
【学情调查情境导入】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 。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___。
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
4、信而见疑,____________ ,能无怨乎?5、举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广,_________,_________。
7其文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9、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 。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问题展示合作探究】词语释义1、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7、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8、皆好辞而以赋见称9、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10、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二)探究: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hslx3y3h 熟读课文,通晓大意,这些都难不住你!【达标训练巩固提升】(一)多义词属1、屈平属草稿未定2、亡国破家相随属3、属予作文以记之4、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5、在骨髓,司命之所属6、神情与苏、黄不属7、有宁越……之属为之谋8、吾属今为之虏矣9、若属皆且为所虏闻1、博闻强志2、忽闻门外虫鸣3、初闻涕泪满衣裳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无何,宰以卓异闻8、以勇气闻于诸侯(二)翻译:屈原行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慌粹,形容枯槁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乃作《怀沙》之赋。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师用书:第2单元 3 屈原列传 Word版含解析.doc

3屈原列传本课话题——坚守追求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一位才华出众而见识过人的智者,在腐朽的社会机制和丑陋的奸佞小人面前,在“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之中,没有选择同流合污。
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也绝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绝不“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他始终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执着着自己对理想和正义的追求,使自己的伟大的灵魂穿越了2 000多年的历史,“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
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
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
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
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
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只有祖国富强了,个人才有尊严。
为此,张伯苓坚持自己的追求,不遗余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2.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得快。
——莱辛3.占有不能带来幸福,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生命的赞歌 第3课 屈原列传学案 鲁人版必修3

屈原列传弯弯人生道一辈子不停地行走,却总是走着弯路,总也未走入一条笔直的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捷径;一辈子都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却总犯同样愚蠢的错误,总是轻信,总是健忘。
轻信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忘记曾经经历过的欢乐与痛楚以及被欺骗、被凌辱后的苦涩,总是在虚假的笑容、伪善的谎言面前栽跟头,总是一遍一遍地体味曾经体味过的甜酸苦辣。
海涅说“宽恕自己的仇敌是容易的”,我说宽恕自己的愚昧是自然的。
路,必然有弯曲,天下之大,能找到一条从头到尾全都笔直的路吗?人,必然是愚昧、轻信而健忘的。
人之必须学习,证明人是愚昧的;人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证明人是轻信而健忘的。
人世之大,找不到一个不愚昧、不轻信健忘的人。
人必然愚昧,轻信而健忘,必然要不断重复犯下曾经犯过的过错。
路之有弯曲才成其为路,人之有过错才成其为人。
重复着过错的人,走在弯曲不断的路上,总不停步,这便是我们的弯弯人生。
我们的人生之路,便是由与生俱来的愚昧、轻信和健忘所派生出的许多过错失误所铺筑而成,是我们的弯弯的人生之路。
我们的人生,便因了这弯弯的路而丰富了色彩,虽然这是缤纷色彩中的青色和灰色,但若没有这青灰之色,我们的这段弯弯人生便不会辉煌。
微感言: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赏读: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2.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
——《礼记·中庸》赏读: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3.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赏读: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过分享乐。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赏读: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行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
一、作者视窗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一、情景默写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二、学习目标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突破重难点,链接高考,学以致用。
4.背诵第三段。
课前案自主练习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式。
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担任)楚怀王左徒。
博闻(学识)强志(记),明(明白,通晓)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
入(对内)则与王图议(谋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也,邪曲(奸邪之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馋臣所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
),《小雅》怨诽(指责)而不乱。
鲁人版语文必修三第3课《屈原列传》(第3课时)word导学案

《屈原列传》(第三课时)【课题】必修三第二单元《屈原列传》【课型】新授课【学案序号】8【课时】第三课时【使用日期】【学法指导】《屈原列传》虽属史传文章,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爱憎和褒贬的感情。
我们学习这篇列传,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夫对话等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是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来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学习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自主学习课前自读课文11-12段,完成下面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江滨()渔父()三闾大夫()啜()弹冠()怀瑾握瑜()自令见放为()2.解释加点字子非三闾大夫欤()()自令见放为()新沐者必弹冠()葬乎江鱼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汩罗以死()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竟为秦所灭()3.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被发行吟泽畔()是以见放()不凝滞于物()而自令见放为()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合作探究1.文章第11节,记叙屈原与渔夫的对话,写出了几种人生观,有什么作用?2.文章第12节又提到了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有什么作用?3.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除传末赞语之外,多不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把意见寓于叙事之中。
本传却是另一种写法,这就是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紧密结合。
试分析。
评价作业一、完成《伴你学》26-29页练习二、阅读《伴你学》29-30页拓展平台撷英咀华一、名家点评1.王逸:“屈原之辞,诚博远矣。
高中语文必修3鲁人版 第3课 屈原列传 教案 Word版1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形作名)
(5)身客死于秦(名作状,像客人一样)
(6)秦虎狼之国(像虎狼一样)
(7)时秦昭王与楚婚(名作动,结为婚姻)
文言句式
(1)大破楚师于丹淅(状后)
(2)遂绝齐(省略句)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省略谓语“赂”)
(二)掌握下面的加点虚词用法
1、①楚之同姓也。的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他
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到
2、①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因为②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来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④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
3、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却②而母立于兹。你的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并且,表递进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如果,表假设
点拨: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必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黜”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泪罗。
3、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张仪到楚国之后,又给楚国掌权的大臣靳尚送上厚礼,并用花言巧语欺骗怀王的宠姬郑袖。
熟读课文,通晓大意,这些都难不住你!
【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一)第二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
(二)、文言重点词语释义
(1)惠王患之(担忧)(2)齐与楚从亲(通“纵”,合纵)(3)楚诚能绝齐(果真)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全部)(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第二年)(6)臣请往如楚(去)(7)奈何绝秦欢(断绝)(8)屈平既嫉之(恨)(9)人君无愚智(无论)(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
屈原列传导学案

屈原列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文翻译 (2)四、中心思想 (5)五、读文感知 (6)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7)一、学习目标领略屈原的崇高品格与爱国情怀。
首先,通过学习,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与作品,把握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其次,感悟屈原忧国忧民、坚守理想的精神风貌,体会其高尚情操与坚定信念。
同时,学习文章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最后,通过反思屈原的命运与选择,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与责任担当,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屈原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屈原列传》选自《史记》中的《______》,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2.屈原,名______,是______国的同姓,他以其强烈的爱国心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的敬仰。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其中“离骚”一词的意思是______。
二、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屈原列传》中描述屈原性格特点的词?()A.嫉恶如仇B.洁身自好C.懦弱无能D.爱国忧民2.《屈原列传》通过哪些方面展现了屈原的生平事迹?()A.仅通过描述他的政治成就B.仅通过他的诗歌创作C.通过他的政治生涯、诗歌创作以及个人品质等多方面D.仅通过他的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三、简答题1.简述《屈原列传》中屈原的主要遭遇及其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2.分析《屈原列传》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三、全文翻译《屈原列传》译文如下: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姓。
他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
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后想夺走它,屈原不肯给。
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及翻译。
【重难点】
1.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知常识”部分,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3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自研自悟】
1.关于《屈原列传》,古人有这样的评论:“通体以叙事夹议论,一唱三叹出之”。
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语段,认真阅读这些语段,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
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2、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楚国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自练自提】
整理重点文言词,落实记叙语段的翻译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批注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抒情议论文段
【自研自悟】
1、阅读第三段,谈谈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的。
2、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自练自提】
1、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生死抉择?
第三课时
【自学自测】
落实全文翻译以及第3、11段的背诵
【自研自悟】
翻译重点句子:
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秀。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自练自提】
1、完成“训练——落实提升”和“课时作业五”
2、美文阅读
读懂屈原
南宋有文天祥,七国有你。
盛唐有李白,楚国有你。
一生飘零,几经坎坷,几多波折。
一曲《离骚》,一曲比泪还咸的楚歌。
古书飘香,在寂静中听你诉说——
你志趣坚定,沉醉于楚辞诗风。
你心胸开阔,气度如此从容。
你不随波逐流,也不固步自封。
你至诚一片,期与日月同光。
这《橘颂》,不正是在说您吗?命运对你不公,你一生一波三折,总是被人陷害与误解。
南后对你百般折磨,你依然要唱起正义之歌。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句话是你临死前不久说的,这如一道利剑,划过天穹,划过宇宙,划过时空,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这是你对黑暗与浑浊的宣告啊,在如此沉重的压力下,您却依然挺直了腰杆,像竹,宁愿被压折,压断,也绝不弯曲,绝不向黑暗颔首低眉。
还记得,在东皇太一庙,婵娟为您饮下毒酒。
她是笑着死的,还一直说着高兴。
婵娟是懂您的,她明白您的为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才高八斗而不骄,学富五车而不傲。
您为人质朴,刚正,高洁,她放心将自己的生命交给您。
人们喜欢您的诗,因为他饱含了泪水,饱含了热血。
那其实就是您用血写成的啊!您的生命又何尝不是一篇诗呢?“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而您的路却是比这蜀道更加曲折,更加险恶。
路漫漫其修远矣,如此长的人生路,如此黑暗的社会,您竟清清的走过来,又清清的走过去……
文王被拘而演《周易》,仲尼遭厄而作《春秋》,而你虽被放逐,仍赋《离骚》。
你看似云淡风清,两袖清风,但我知道,您心中是燃烧着熊熊烈火的呀!您要把这眼前比铁还沉重的黑暗劈开,烧尽,您要拥抱光明,驱逐黑暗。
只是您失败了,最终死于一片水花,几痕浪波……您将举世不浊的灵魂与汨罗江融为一体。
你虽走了,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朵菊花——宁可抱香枝上去,不随黄叶舞秋风……
屈原屈原,你名中有屈,可你走后,给世人留下的却是不屈,却是高洁傲岸。
良久,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人,读懂了你的事,读懂了你的诗,读懂了你那压不扁,折不断,顶得住,吓不倒的高洁的精神。
那是如此携永,牢牢刻在我的心中。
《屈原列传》答案:
1、屈原遭遇:任-疏-黜-迁-死。
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外交才能、忠诚不阿、忠君爱国、有远见卓识、(才华出众
2、意在揭示楚国远离屈原后的巨大损失,揭示楚怀王的昏庸,把屈原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暗示屈原的命运就是楚国的命运。
1、创作意图(开头-盖自怨生也)、作品内容(上称-靡不毕见)、作品风格(其文约-见义远)
2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突出屈原高洁的品格和坚定的操守
默写;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其文约,其辞微5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