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说课案10
说课稿-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说课稿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脍炙人口。
在这篇散文里,朱自清先生为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文章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而且本文是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学生初步感受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地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赏析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当时心境,体会其中的社会意义。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教学重点】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会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我将主要通过情感朗读、小组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在悟中读,在读中悟,探究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朗读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理解当时所处背景。
散文本身语言较为优美,但其背后的含义则较为隐晦,朗读、品悟是解读散文美的最佳途径。
所以在教学中,我将用读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读与悟来走近文本,在过程中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说学情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散文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春》到《匆匆》、《威尼斯》,学生对语言美、意境美已有所领会,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之中,阅读多数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真正在情感和文字上进行一次美的旅行,从而完成散文鉴赏课的美育功能。
三、说教法学法由于本文属于散文鉴赏单元,教师应用恰当的教法挖掘、唤醒、鼓舞学生领悟文章的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心中景、意中画,使鉴赏成为一种真正的享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第一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荷塘月色一、课本导入中国人是个喜欢热闹的民族,就拿刚刚过去不久的春节来说,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形容得最为贴切,“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年要放鞭炮庆祝,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高兴,“春风送暖入屠苏”,家家要吃团圆饭,喝团圆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贴门神换春联,这是中国老百姓忙年中最常见的景象。
然而大鱼大肉吃多了会腻,迎来送往的应酬多了也觉得累,这时候人们又会渴望独处,“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语堂),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常见的消遣是玩手机,刷刷微博、朋友圈,或者玩玩游戏,而在没有wifi、电脑和互联网的民国时代,人们又是如何排解烦闷,偷得浮生半日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的现代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感受一段在那个“日色、车马、邮件都很慢的”年代里,与清风明月、脉脉荷香为伴的闲情逸趣。
二、知人论世首先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代表作。
这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是文学评论的重要原则之一。
“知人”就是了解、研究作者的生平经历,“论世”指的是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作品时曾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情,半瓣花上说人情。
”知人论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走进作品,把握文章主题内涵,与作者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
知人,那么对于作者朱自清,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朱自清,生于1898年,卒于1948年。
原籍浙江绍兴,是鲁迅先生的同乡,但由于祖父和父亲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取“春华秋实”之意,字佩弦,号秋实。
后来1917年考入北大哲学系时,改名“自清”,取自楚辞“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自我勉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廉洁,不与周围同流合污。
自清二字也成为朱自清的人生注解。
1948年时,重病缠身的朱自清先生为了抗议美国扶植日本的政策,不食美国救济粮,最后病逝于北平大医院,火葬于广济寺,享年51岁,留下诗歌、散文、文学评论26册,190万字。
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荷塘月色图,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魅力,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通感等,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文章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由“不宁静”的心绪引出夜游荷塘,在欣赏荷塘月色美景的过程中,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最后又回到现实,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二、说学情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但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和写作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可能理解不够深刻。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学习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2)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复杂情感。
荷塘月色说课稿(精选15篇)

荷塘月色说课稿(精选15篇)荷塘月色说课稿(精选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荷塘月色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课书第一册第1单元的第1篇课文。
本册书现代文阅读共三个单元,每单元不分文体组织课文,但围绕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它是阅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基础。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
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
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通感等修辞。
传统语文数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认识应是把课文当作借鉴的范例,因此不必面面俱到而应抓住最突出的特色,精研细思,从而积累知识,培养能力。
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于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散文的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传统的分析法教学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的意境,所以我打算把传统的散文分析课变为鉴赏课,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鉴赏的地方,因文章不长也适合鉴赏。
从学生角度分析,传统的分析法重分析较鉴赏忽视了学生对美的需求和束傅,久而久之,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延伸,更限制了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其次,这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散文,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也能够鉴赏。
三、说目标1、知识目标:(1)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1)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荷塘月色》说课教案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写景散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本文描绘了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苦闷和无奈。
二、说学情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对散文有一定的了解。
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可能难以产生共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理解并背诵课文。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学会欣赏散文的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交流,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
(2)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感受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如何将课文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荷塘月色》朗读音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
(2)简介作者朱自清,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荷塘月色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联?(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解。
六、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和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意见。
七、说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4.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1)教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赏过荷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感受一下夜晚荷塘的美。
《荷塘月色》说课稿11篇

《荷塘月色》说课稿11篇《荷塘月色》说课稿1步洪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在此,我来谈谈自己不很成熟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相信阅读过这篇散文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__,她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
此外,由于__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他们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加之高中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它既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任务,又肩负着培学生养人文素质和健康性情的重任。
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课文和情境进行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是指教材,也是指学生。
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刚上高中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
因此,我确定《荷塘月色》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物境美、语言美、结构美,进而体会意境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接纳美的能力。
今天,我从五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__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和双线索环形结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并掌握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__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由于学生散文阅读知识积累较薄弱,所以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二是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教学时间:拟定两课时。
四、教具使用:多媒体五、教学设计原理第一课时一、通过预习,让学生归纳,这篇散文我们学什么?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2、释题:思考问题,文题改为《清塘荷韵》好不好?此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教师明确荷与月组成的文题具有象征义,在此讲析象征的概念,为学生现代文问阅读中表现手法做知识积累。
高中语文必修2《荷塘月色》说课稿

《荷塘月色》说课稿一、说教材《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
它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名作,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文章借景抒情,记录了一个渴望自由的学者逼视自己灵魂深处的内心体验。
学习本文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家作品,体会作者散文口语化的特点,领略本文的声韵美、绘画美、意境美,理清情与景的关系,掌握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技巧,并能感知本文所寄寓的人格美。
课文前单元学习要求:阅读这类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我拟定为领悟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而后者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一)、教学目标1、学生情况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3、制定教学目标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三、说教法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
授课中我始终贯穿“朗读”。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中的经典段落。
o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用法,如“袅娜”、“羞涩”等。
o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及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对散文中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的分析。
o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结构和意象等方面分析文章。
o锻炼学生的写作技能,模仿文中景物描写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o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培养细腻的情感感知能力。
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重点是理解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情感变化,难点是分析景物描写背后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复杂的心境。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内容,第一课时重点讲解景物描写,第二课时分析情感变化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分析景物描写手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景物描写与情感变化的关系。
-案例分析法:选取文中经典段落进行细致分析,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技巧。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多媒体资源:荷塘月色的图片、视频资料,PPT教学课件。
-辅助材料:朱自清生平介绍、相关散文评论文章。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1.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避免个别学生沉默不语。
2.维持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发言时举手、讨论时控制音量,确保课堂秩序。
3.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讨论和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1.课堂小测验: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二《荷塘月色》说课案各位评委:晚上好!我说课的文本是《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
这篇文章是高中学习起步阶段(人教版第一册第一单元或者第二单元、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板块)必须学习的一篇经典性散文,学好《荷》文对学生鉴赏散文可起到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我从三个方面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第一次正式接触的修辞方法:通感。
3、品味《荷》文中优美的语言与意境,品味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格。
二、过程和方法1、导入我不主张采用介绍1927年大革命失败等背景、介绍作者生平的方式导入课文,这样的介绍不自觉的就把学生引到“政治味道”很浓的路子上来了。
作者曾说过的一句话:“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这便是我现在走的路”。
(朱自清《哪里走》)真正优秀的文章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的打磨和洗礼的,脱离那种特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也是可以解读的很透彻到位的。
我的导入方法是,让学生与我一起回忆学习过的朱自清的作品。
这种导入方法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唤起了对朱自清语言的曾有的记忆,为进一步领略本文语言预设基础。
具体的导入语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这是叹流光易逝、惜时如金的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春》)这是热爱自然,珍惜青春的朱自清;以上是一代文学大师用饱蘸深情而又富有灵性的笔,为我们描绘出的优美画卷,抒发了对爱自然、青春和生命热爱的感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宁静、淡雅、柔和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意境之中。
2、抒情地范“背”。
可以配一些舒缓的音乐如舒伯特的小夜曲,营造出荷塘月色水乳交融的宁静、淡雅、柔和的氛围,而教师的准确流畅的示范背诵,则把“优秀文章要朗读背诵”的观念无形中传递给了学生。
如果导入是第一次语言感染,那么范“背”就是第二次的听觉冲击。
听后指出朗读中极易读错的字词:“曲折”中的“曲”应读“qū”而不是“qǔ”、“……似的”中的“似”应读“shì”而不是“sì”。
3、学生自己找喜欢的段落,并说出理由。
这一环节学生的回答大体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找写景的段落,理由是写得美;二是找第三段(“路上只我一个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我的依据是经常从学生交上来的随笔中发现他们有如朱自清的那种“淡淡的哀愁”的表述——一个人在校园中踱步,想自己爱想的事或什么也不想……此时我就抓住“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去品味作者受用到了什么样的“荷香月色”,从而转入本文重点4、5、6段的赏析。
4、品味4、5、6段的荷塘月色的描写。
4、5两段的赏析从提问入手:写了哪些景物?表现这些景物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技巧?前一问不难,学生能够回答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月光、青雾、树影、光影”等。
后一问有些难度,可从修辞方面提示,学生能找到较多的比喻和拟人,让学生体会、把握喻体的特点、修饰性的语言的特色,学生可能觉得这些比喻曼妙,也会有学生觉得这些比喻和修饰女性味十足,如“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刚出浴的美人”“凝碧”、“脉脉”、“风致”、“倩影”等。
在肯定每种回答之后,可向学生拓宽延伸有关评论,投影以下两段资料:①朱文的譬喻虽多,却未见如何出色。
且以溢美过甚的《荷塘月色》为例,看看朱文如何用喻:a、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朗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e、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f、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g、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h、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i、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炯玲上奏着的名曲。
j、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k、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11句中一共用了14个譬喻,对一篇千把字的小品文说来,用喻不可谓之不密。
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
也许c句的譬喻有韵味,h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
i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
14个譬喻之中,竟有13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
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
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
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②朱自清先生赖此文(《荷塘月色》)赢得的声名,相当于花五元钱中了五百万。
结构呆板,情感暧昧,联想不出香草美人,比喻无不家常庸劣。
作者年未届而立,满纸却一片迟暮之气,而朽腐之绮念又纷至沓出……”——(庄周《齐物论》)引述上述两个资料的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学生阅读中的探究质疑能力,不盲从名家名作;二是让学生懂得文学批评是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不管批评领域以及学生持何种观点,教师的讲析语言都应优美如诗,去描摹、渲染这美妙的荷塘月色。
在师生互动的的过程中,要读赏结合,并适当配点音乐,营造好欣赏优秀散文的课堂的诗性环境。
这里有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修辞方法:通感。
钱钟书的定义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如学生难以领会,可用生活中常用的句子加以解释,例如,她的声音真甜。
这是通俗而又常见的例子。
第6段除以上分析之外,另需涉及: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与写荷塘月色的关系,可引导学生从绘画的角度去认识这样的景色是立体的、是活的,不是平面的、呆板的。
5、文题为《荷》,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的四周均已写完,文章为何还要写采莲(7——9段)?学生自由讨论,互动交流。
可能会有这样的回答,这是合情合理的联想,由“荷”及“莲”,这是很合理的解释,应予以鼓励。
除此之外,教师应点到另一点:写文章虽不为“吊书袋”炫耀,但优秀的文章总是有知识含量的,它让文章厚重而不是轻飘飘。
可就近举例:写“鹅鼻嘴”,就可联系“鹅女的传说”、“徐霞客的江源考”。
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认识到《荷》文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拓宽加深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细心的学生也许会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怎么了?就可适时补充朱自清的《哪里走》、《一封信》、钱理群的《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孙绍振的《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等内容解释“颇不宁静”的原因。
对此我也有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印发我自己的论文《从人文角度解读〈荷塘月色〉》。
(论文附说课稿后)附:从人文角度解读《荷塘月色》——语文教学的另一种思路刘艳萍朱自清《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历来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定篇,这确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名篇。
如何在中学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解读这篇优质现代散文,让如花岁月的中学生从中吸取足够的营养。
这个问题其实并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把语文课当作政治工具,即是从社会学的政治宣传的功利价值出发去生硬地肢解诗性的文学。
《荷》这篇文学性很浓的课文同样不能免于政治的解剖刀,不能给学生真正的人文性营养。
从政治的功利价值去诠释课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利尤为张扬。
《荷》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时对此句的解释太政治化。
联系《荷》文写于1927年7月,正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全国一片白色恐怖,因而朱自清这个爱国知识分子“心里颇不宁静”。
而作者赞美荷花和高洁的明月,表现了作者不跟恶浊的社会势力同流合污的清高品格。
这种解读使语文课陷入了简单化、庸俗化、赤裸裸的政治化。
时至今日,对《荷》文的解读其实仍没有完全走出社会学的政治宣传的功利价值的狭小空间。
还是要把《荷》这几百字的写一时感觉的对自然美赞扬的散文放到时代大背景去过深的考查。
过犹不及,政治的解剖刀挖得越深,《荷》文真正的文学性越受到伤害。
钱理群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对《荷》文的解读,就认为朱自清“内心的颇不宁静”源于他“这类自由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从而得出“《荷塘月色》中所描绘的宁静大自然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的结论。
(钱文见《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节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钱先生的思路不能看作是解读《荷》的唯一思路。
因为如此解释,总觉得在教学中难以透彻地讲解朱自清在《荷》中蕴涵的诗性的美。
我以为从人文的角度去解读《荷》文,能充分地领学生进入作者在《荷》中营造的自然美、意境美、亲情美、语言美的氛围。
开篇第一句“心里颇不宁静”,不能把它看作是全文的基调。
如果这样,全文肯定会受压抑。
人生在世,心里不平静的时候多,何况中国文人从来有一种忧国忧民的传统心理,没有必要把“不平静”讲得太具体。
而从写文章的角度看,起句是欲抑先扬的传统开篇方法,因为“不平静”,而进入月下荷塘,而进入荷塘月色的美的氛围中。
讲《荷》文,从人文角度出发,应该放在对四种美的解读上。
1自然美、本文许多笔墨用在对荷花、树木、月色的描绘上,以工笔画的手法,细腻地渲染了荷塘月色下童话般的美景,作者写自然美时充溢着诗的灵气,即内心对自然美的真心赞美。
2意境美、《荷》文中有情景交融形成的意境,具体地表现在从容和谐上。
荷塘中的荷叶、荷花、流水、月色的和谐,这是自然中的和谐,自然中的静谧与家庭宁静的和谐,还有蝉的喧闹和人的内心平静的相反相成的和谐。
这种种和谐中构成的诗样的从容的意境美,解读《荷》文时是不能不讲的。
3亲情美、许多分析《荷》文的文章,都没有提到亲情之美。
虽然《荷》文没有像写自然之美去着力写亲情美,但就那么点睛式的一两句,足以透出宝贵的亲情之美的温馨信息。
开头一段中“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及最后一段中“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分明让我们窥视到作者对婚后得子、琴瑟和谐的亲情的满足。
作者爱妻、爱子的亲情溢于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