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完美版共48页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课件PPT

学术问题
人物生平详细介绍: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 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 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 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 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 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 (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 槜先。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 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 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 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 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 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 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 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 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 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 成”的成果。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 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 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年8月奉命带领 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 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 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 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 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 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 门第的家庭。1999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 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人物生平详细介绍: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 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 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 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 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即北京);清代的大书 法家邓石如(1743-1805年)是邓稼先的六世祖; 邓以蛰四个子女,邓稼先排行第三,大姐邓仲先 (姐夫:郑华炽,物理学家)、二姐邓茂先、弟邓 槜先。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 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 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 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研制 出原子弹和人造卫星。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 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 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 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 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 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 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 成”的成果。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 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 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回国后年8月奉命带领 几个大学毕业生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 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 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 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 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24年6月25日,邓稼先出 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 门第的家庭。1999年,中共 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 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 奖章。
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精品PPT课件

5、快速阅读课文,将文中富有表现力 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或其他细节描写 标示出来,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 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 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 生动细致的描绘。
崭露头角 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销声匿迹
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 形容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
含辛茹苦 经受艰难困苦。辛,辣。茹,吃。
汗马功劳
指战功。后也泛指大的功劳。汗马, 将士骑马作战,马累得出汗。
风尘仆仆
形容旅途辛苦劳累。风尘,比喻旅 途辛苦。仆仆,旅途劳累的样子。
元勋 指有极大功绩的人。 蓦地 突然。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 无私奉献。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他 鼓励周围的年轻人;
再如,跟科技人员在排除故障的第一线没日没夜 地干,试验成功后,在庆祝会上晕倒,一量血压竟然 是零。
(2)邓稼先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先行工作, 关系重大。有史以来,中国人谁也没有造过原子弹, 无所谓什么权威。
4、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 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 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家,但为了 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 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 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4)邓稼先搞科研有超凡的创造才能、 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力、坚定的意 志和坚强的信念。
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 私奉献。
邓 2、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 稼 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先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两弹元勋邓稼先》ppt课件

。
发展阶段
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继续 推进核武器的发展,提高核武
器的质量和数量。
现代化阶段
90年代至今,中国开始对核 武器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强核
武器的安全和可靠性。
邓稼先在核武器发展中的贡献
领导作用
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 领军人物,为中国的核武器发
展做出了重要的领导贡献。
关键技术突破
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中取得了 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为中国 核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际声誉
邓稼先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 泛认可,被誉为“两弹元勋”。
02
邓稼先与中国的核武器发 展
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起步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 探索核武器的发展,初步建立
了核工业体系。
突破阶段
60年代,中国成功研制出第 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标志着中 国成为拥有核武器能力的国家
艰苦奋斗
邓稼先在科研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艰苦 奋斗的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树立了榜样。
邓稼先的国际影响
国际声誉
邓稼先在核物理学领域享有崇高 的国际声誉,他的研究成果得到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国际交流
邓稼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为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树立了
良好的形象。
国际合作
邓稼先倡导并推动了我国与世界 各国的科技合作,为我国科技事 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育经历
邓稼先先后在西南联大、 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得 物理学博士学位。
回国效力
邓稼先在1950年回到祖国 ,投身新中国的科研事业 。
邓稼先的成就
两弹元勋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 奠基人之一,邓稼先在原子弹、 氢弹的研发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发展阶段
7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继续 推进核武器的发展,提高核武
器的质量和数量。
现代化阶段
90年代至今,中国开始对核 武器进行现代化改造,加强核
武器的安全和可靠性。
邓稼先在核武器发展中的贡献
领导作用
邓稼先作为中国核武器研究的 领军人物,为中国的核武器发
展做出了重要的领导贡献。
关键技术突破
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中取得了 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为中国 核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际声誉
邓稼先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 泛认可,被誉为“两弹元勋”。
02
邓稼先与中国的核武器发 展
中国的核武器发展历程
01
02
03
04
起步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 探索核武器的发展,初步建立
了核工业体系。
突破阶段
60年代,中国成功研制出第 一颗原子弹和氢弹,标志着中 国成为拥有核武器能力的国家
艰苦奋斗
邓稼先在科研工作中始终保持着艰苦 奋斗的精神,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树立了榜样。
邓稼先的国际影响
国际声誉
邓稼先在核物理学领域享有崇高 的国际声誉,他的研究成果得到
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国际交流
邓稼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为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树立了
良好的形象。
国际合作
邓稼先倡导并推动了我国与世界 各国的科技合作,为我国科技事 业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
教育经历
邓稼先先后在西南联大、 美国普渡大学学习,获得 物理学博士学位。
回国效力
邓稼先在1950年回到祖国 ,投身新中国的科研事业 。
邓稼先的成就
两弹元勋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 奠基人之一,邓稼先在原子弹、 氢弹的研发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

领导导弹研发
邓稼先领导了我国导弹的研发工作,成功研制出多款导弹,大大 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推动导弹技术发展
邓稼先的贡献对于推动我国导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得我国在导弹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邓稼先在空间科学方面的贡献
研究空间科学
邓稼先在空间科学方面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勤奋学习
邓稼先先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 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勇于创新
邓稼先先生在科学研究上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我们应该培养 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与期待
科技推动进步
邓稼先先生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深 入地认识到科技对国家繁荣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两弹一星”的历史意义
1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影响力。
3
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 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03
邓稼先在“两弹一星”中的 贡献
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的贡献
突破关键技术
01
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方面,成功突破了关键技术,为我国核武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未来的科技发展需要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完美 融合,这是我们期待的未来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科技发展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 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
邓稼先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求知欲。他曾 就读于昆明市文正书院和北京崇德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 前茅。
邓稼先领导了我国导弹的研发工作,成功研制出多款导弹,大大 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推动导弹技术发展
邓稼先的贡献对于推动我国导弹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使得我国在导弹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邓稼先在空间科学方面的贡献
研究空间科学
邓稼先在空间科学方面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勤奋学习
邓稼先先生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 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勇于创新
邓稼先先生在科学研究上勇于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我们应该培养 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பைடு நூலகம்
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与期待
科技推动进步
邓稼先先生的科研成果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深 入地认识到科技对国家繁荣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两弹一星”的历史意义
1
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 影响力。
3
促进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 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03
邓稼先在“两弹一星”中的 贡献
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方面的贡献
突破关键技术
01
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方面,成功突破了关键技术,为我国核武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未来的科技发展需要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完美 融合,这是我们期待的未来发展方向。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科技发展应该关注可持续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 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童年与青少年时期
邓稼先在青少年时期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智和求知欲。他曾 就读于昆明市文正书院和北京崇德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 前茅。
《邓稼先》ppt课件

在场景中认识人物 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邓 稼先?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 什么心情?
非常悲痛。不难想象埋葬与自己并肩奋斗的战友时,邓稼先的心 情该是何等悲痛,令人不忍思量。这里的“不知道”其实是“知道” ,是一个科学家对另外一个承担重任的科学家的理解、怜惜。
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会颤抖。文中说“理论是否准 确永远是一个问题”,关键性方 案决定着研究的走向,关系着研 究能否取得成果,而这一切都与 民族尊严,国家尊严息息相关。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 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 不能走。”
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仅用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博士研究生学业。 勤奋聪敏 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忠诚爱国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仅用六年的时间,邓稼先带领 的科研团队就完成了高难度的研制工作。 贡献巨大 领衔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距上一个重要研制成果的诞生仅 仅两年多时间。 坚持不懈、无私奉献 1985年8月——1986年3月,两次手术期间,与于敏共同撰写了中 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也为邓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 研制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小引”。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 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 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 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
《邓稼先》ppt课件(47页)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锋芒毕露 奥本海默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邓稼先
国籍 相当
文化背景 性格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 “纯”
不同
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 奉献精神。
在中国,人们都信赖邓稼先这样纯朴平 实的人,他可以得到人们的拥护支持; 在美国,人们更敬重像奥本海默这样个 性张扬的人。 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对于领导者的气 质性格也有不同的要求。
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深知邓稼先在科 学界的位置、价值以及他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所建立的 卓著功勋,从而给予客观公正而具有权威的评价。 其次,作为与邓有半个世纪深交的朋友,杨对邓的经历、 品质、性格及文化素养有充分的了解,于是从邓稼先一生 的事迹里选出几件典型材料来反映他的个性特征。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同胞,杨对邓身上体现 出来的同祖国共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着追求, 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形成的质朴内 秀,甘于奉献的品格,有着深刻的认同,于是在提示人物 超群拔类的特质时,也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这 就是中华民族魂。
内容赏析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 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 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 骄傲。
力破谣言
严肃求证→书信证明 民族感情→友情
(四) 民族感情?友情?
朴实、有强烈 的民族自尊心
作者写自己通过邓稼先的来信得到消息,中国 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 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满眶。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 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杨振宁真的弄不懂 自己的感情吗?应如何理解。
《邓稼先》PPT优质课件

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创新思维
02
在核武器研制中,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探索新的理论和技术途
径。
批判性思维
03
对已有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批判性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出
改进方案,是核武器研制中不可或缺的思维方法。
06
纪念邓稼先,传承科学精神
举办纪念活动,缅怀先辈
举办邓稼先诞辰纪念活动,回 顾其生平事迹和贡献。
主要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 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誉为 “两弹元勋”。
科研领域及贡献
科研领域
邓稼先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 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 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贡献
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 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 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 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氢弹研制过程
原子弹研制
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带领团队从零 开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最终成功研制出中国第 一颗原子弹。
氢弹研制
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邓稼先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氢弹的研 制工作中。他带领团队突破了氢弹设计的关键技术,使中国 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获得荣誉与奖项
荣誉
邓稼先被追授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奖项
邓稼先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等。
对后世影响及意义
对后世影响
邓稼先的科研成果和奉献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 作者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意义
邓稼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事迹和精神代表着中国科学家的崇高品 质和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完美版)

朗读任务: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 不理解的词语。 •你觉得邓稼先是个怎样的科 学家?
'穷'穷:贫穷;白:落后。 为了正义而勇往直 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
一比喻穷经济二文化白十分落后。义前无,绝反不犹顾豫退缩。 熏某些陶事物而受到大好的漠影响戈。 壁
三年困难时期
饥肠响如鼓
粮票
挑砖拾瓦 三班倒
过度疲劳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 “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杨振宁《邓稼先》
踏遍戈壁共草原,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张爱萍(原国防部长)
小练笔: 你想对邓稼先说些
什么?用一段文字写下来。
您 用智慧、汗水和生命 书写着大大的“中国” 您不为名利
不畏艰险 放下亲情 献身国防 铸就了震撼世界的“民族精神” 我们将继承您不朽的遗志 拼搏进取 献身祖国
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邓稼先又同于敏等人投入了对氢 弹的研究……于原子弹试爆成功2年零8个月后试验成功。这 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10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 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 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 “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