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小说专题知识点

高三语文小说专题知识点

高三语文小说专题知识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备考也需要这样持之以恒的精神。

小编为您提供高三语文小说专题知识点,快来练习吧!高三语文小说专题知识点1旧事土黄孙君飞那年冬天,父亲一声不响地递给我一把镰刀,磨出宽大刀刃。

我说有割草的镰刀,也刚刚磨过。

父亲说不是叫我割牛吃的草,而是荒地里的草。

我仍旧不懂,父亲终于说,他要开一片荒地,种黄豆油菜芝麻瓜果蔬菜……荒地里槐枝上的刺生得泼辣,艾蒿人高马大,刺蓟密密麻麻,真乃一块荒蛮宝地。

父亲一扭身,“刺刺啦啦”地割起来。

我掂着镰刀,却怎么也钻不进去。

刚一探手,刺蓟一下子刺中我,疼得我“咝咝”地吸溜了几声。

父亲放倒的艾蒿很整齐,我做不到,速度却要跟上。

两张镰刀在灌木丛里撒欢,它们的声音一个老辣,一个生猛,谁也不服谁。

草汁溅到衣服上,不怕,这件衣裳早就五颜六色。

十根手指头一会儿工夫变成青黑色。

碰到槐刺,不得不小心,但还是扎中手指手背胳膊。

父亲割刺槐也如割小麦,一直弯腰不直腰,茶不喝,烟也不抽,汗水太旺,如刚洗过头,脊梁上的衣裳湿透一大片。

我们一直割到天黑,一直不搭话。

我骨头发软、肌肉发酸,父亲拿毛巾擦脸,眼睛里的光竟还熊熊骇人。

收工前,他收回我的镰刀,我心里一紧:他担心我累得提不动一把缺口的镰刀?听母亲说,她在父亲的手上挑出七根槐刺。

我自己给自己挑,只挑出一根。

我出门上学,一周回家一趟,弟弟们还小,母亲要忙其它庄稼活和家务,开荒地的事情全交给父亲……又听母亲说,黄牛刚下荒地,还没动犁,就高亢地哞叫起来。

荒地的坚硬父亲早已料到,草根草须在土里面编织成实心的巢,他也早已料到。

然而只见黄牛的脖子忽一抖,皮褶子像拉开的手风琴眨眼间折叠起来,隆出一个大包,还没等吆喝出第二句,人和黄牛的步伐还没有迎合上,便听到一声脆响,半截入土的犁铧竟然折断了,这是父亲万万料不到的。

父亲带回折断的犁铧,黄牛也拴回牛屋,只扛了镢头、锹锨出来。

母亲没有讲述父亲是怎样全靠人力开荒的,我也不愿想,想出来的劳动场面又有什么意思?我从学校回家,第一眼要看的就是父亲开的荒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6+1”答题法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6+1”答题法

剖析 (1)指向情节: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 (2)指向人物: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 (3)指向手法(结构上):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的原因,为下 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 (4)指向主题:突出文章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 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二、小说“6+1”答题法的使用 小说“6+1”答题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阅读的规律和答题特点,应该成为 我们答题时主要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甚至说融进我们答题的血脉中。 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绝不可以成为答题模式而 机械化。近年来,命题者为了反对答题模式化,在题干的限定上下了不少功夫。如 2017年江苏卷第15题: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该题本可以命成:小狗奎尼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而考生本可以按照情 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答题。但是由于命题限定为“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这就 只能从“人物”这一角度去答题,而且必须答得具体。这是一个反对答题模式化的很 好的例子。可是,即便如此,也仍然可以借助“情节”和“人物”两个概念来答题: 小狗奎尼出现在小说几处情节中,分别“映衬”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与性格。因 此,对于这种方法,我们既要让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化为思考、答题的血脉, 又要因题而异,灵活使用。
示例3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2017年江苏卷第16题)
答案 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④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剖析 (1)指向手法(结构上):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 (2)指向人物: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 (3)指向环境: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 (4)指向语言: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5)指向情节、标题、读者、主题等方面均无。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小说复习: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与练习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小说复习: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与练习

【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高考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

高考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

高考一轮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专题小说2014-12-09 21:01:小说类文本阅读序列一文学类文本阅读之课内小说阅读知识概述目标:通过课本的复习,掌握小说的基本特点,了解小说鉴赏中的基本知识,为课本外的拓展阅读打好基础。

过程:一、回忆课本中的六篇小说,归纳小说及阅读鉴赏小说的基本知识;(一)小说概念;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

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首先,在外表形态上,它是散文体的,不同于富于跳跃性、节奏感、音乐性的诗歌和对话体的戏剧文学;其次,内容是叙事的以创造人物为主的,这与散文不同,散文不一定有故事,更不一定有突出的人物形象,即使有人物也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而一般是对真人真事的叙写。

小说阅读与散文阅读在《考纲》要求上是一样的。

散文与小说的区别: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二)小说的主要知识点及相互关系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色。

讲清楚各要素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打通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这是成功解读小说的理论基础。

1.情节知识: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结局。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

举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情节,《祝福》的情节2.人物知识: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分析好人物形象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重难点逐项突破——以“个”考“类”(文本特征)

2023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重难点逐项突破——以“个”考“类”(文本特征)
2.真实性与文学性 社会生活是小说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小说要表达的是作家对社会现实 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单纯呈现他所目睹的事实。因此,文学的真实、小说的真实不只是生 活的真实,更是加工、提炼过的艺术真实。 文学性是指运用形象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曲折的情节等各种各样的艺术手法来 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也包括作家对生活进行艺术加工的其他手法,如典型化等。
3.科学性与文学性 科幻小说的科学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内容、题材有关科学问题;二是以科学事实和 预见为基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科幻小说的文学性一是指有较强的文学思 维,如注重场景设计、想象奇幻;二是指有丰富的文学手法、方法,如精巧的构思、出彩 的叙事、精彩的描写等;三是指表达目的不只是表现科学原理、发现等,更是科学幻想背 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
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
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
一样。
(有删改)
真题训练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 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参考答案]
思维点拨
第二步:抓对应,细分析。
分析“故事”与“ 新编”这两点在 文本中的体现
“故事”在《理水》中指古代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新编”指作者结 合社会现实赋予这一故事新的内涵,既有对人物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现 实社会的讽喻。如大员们吃喝的场面,史书上是不可能记载的,又如“ 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明显是现代语词。
专业术语:
1.虚构性与真实性 虚构是小说的本质特征,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所展示 出的内容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有别于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小说中 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 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一、情节(一)一般情节的作用: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来源:学。

科。

网Z。

X。

X。

K]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

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情节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结构
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 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 素之一,它既有自身的特点和技巧,又对展现人物性格、 表现作品主题起着重要作用。 1.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 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 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 模式。具体有三种:
(2)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 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 法、抑扬法等。 3.小说情节的段落(句子)作用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 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 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 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开头段的作用,仍像散文那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 析,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 文的故事情节。
(2)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 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 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 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3)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 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 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 说情节的生动性。
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式。这样的结尾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 创造。③补叙式。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 念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④卒章显志 式。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⑤令人感 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 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 表现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⑥大团圆 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 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 看,能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 起读者的共鸣。

高考一轮复习之小说常见考点

高考一轮复习之小说常见考点

③ 写景 开头
作用: 交待故事产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中间情节的作用:
补充叙述,揭示矛盾;照应上文、为下文铺垫 或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5、小说结尾的常见类 型:出人意、料的结局、;令人、感伤的。结局;令人欢喜的结局;
留空白的结局。
补叙式结局: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 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 “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
“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
地喝起来。
•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
•小说是什么?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应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 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历 史、武侠、科幻、动物、悬疑、现代、都市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 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 就在狼对准鹿的脖子下口的一霎时,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
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 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开端,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
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 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 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好像聚集了全身的力 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一轮复习小说知识点总结(上)

一、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包括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叙述手法包括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叙述方式(倒叙、顺序、插叙、补叙、平叙);结构手法包括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铺垫、突转、线索。

例题1:(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侧重叙述手法)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例题2:《怀念战队》: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叙述手法和结构手法)
①场景的设置。

挑选了“CS战队火拼”“军营射
击”“两退网吧”“无声流泪”等几个典型场景,就把“他”前后的态度和成长的历程表述得清晰、感人。

②对比手法。

将网络游戏与现实军营两种人生相互映照,体现人生的不同境界,突出主题。

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更直白更真实,便于展开文章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不矫情造作。

二、人物手法
塑造人物的手法,分为直接(正面)描写和间接(侧面)描写,直接描写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描写等;间接描写有环境衬托、人物衬托、物象衬托。

例题:(2019全国卷2)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外貌描写(肖像),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语言描写,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三、环境手法
环境手法分为描写技巧和描写角度:描写技巧有白描和工笔、以动衬静、虚实、点面、修辞等;描写角度有绘形绘声绘色、移步换景、远近高低等。

例题:三维设计《除夕雪》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雪景的?请简要分析。

1. 比喻,将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刚出笼的白面馒头;
2.以动衬静,用“咔擦”一声,枝桠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的落地声衬托除夕夜的静寂;
3.绘形绘声绘色,白雪覆盖的山写出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的写出了雪的形状和声音。

四、语言特色
1.词语(叠词、动词形容词、文言词、成语)
2.句式(长短句、整散句)
3.修辞
4.语言风格(口语化、生活化、富有地方色彩、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质朴、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
5三个特色(时代特色、地域特色、语体特色)
(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局部考察语言特色)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分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通篇考察语言特色)答案也是从积累的里面选
五.含义类
(一)标题含义
表达技巧(双关、象征、比喻)+表面义+深层义+主旨义
(2019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1.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
2.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
3.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二)赏析句子含义
手法+关键词+表面义+深层义
(2019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

2.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

3.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六.概括类
(一)概括人物特点
(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①友善:给冯歪嘴子摘递黄瓜。

②调皮可爱:“故意的不出声”,逗冯歪嘴子说话。

③乖巧:想吃粘糕,又听话。

④矜持:想吃粘糕又呆在那里不说话。

(二)概括环境特点
(三维设计《一个诗人的生命》)概括小说首段环境的特点。

答案:环境特点:破败、阴冷、荒凉。

(三)概括或者梳理文章行文思路(情节)
(2018全国卷3《微纪元》)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梳理文章行文思路题)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
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