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评课稿

合集下载

一年级《秋天》评课1500字

一年级《秋天》评课1500字

一年级《秋天》评课1500字评课:一年级《秋天》一、课程内容和教材解析《秋天》是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教授孩子们关于秋天的知识和秋天的特点。

通过教授秋天的诗歌和相关的图片、事例等,引导孩子们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硕之处,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教材《秋天》中,运用了大量的描写性的语言,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使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独特之处。

教材还将秋天与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相联系,使孩子们在学习秋天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与秋天相关的事物,如树叶的颜色变化、果实的成熟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并记忆秋天的相关诗歌和词语;2.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情感,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秋天的美丽和丰硕;3. 实践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些与秋天相关的事物,激发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回忆一些秋天的经历来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秋天的思考。

2. 正文(35分钟):a. 诗歌朗读和品味(15分钟):教师朗读《秋天》这首诗,并进行分句和词语的解读,引导学生一起朗读。

然后,教师按照诗歌的意境,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描述秋天的特点,如秋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等等。

b. 图片展示和描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秋天的图片,如树叶变黄的图片、果实成熟的图片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图片,并提问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黄?果实为什么会成熟?等等。

c. 小组讨论和展示(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

3. 总结(5分钟):教师概括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的知识和情感。

一年级《秋天》评课

一年级《秋天》评课

一年级《秋天》评课今天的这节语文课教学围绕《秋天》这一主题,以看、听、说、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看——观察自然上课伊始,我通过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图片,将他们带入秋天的氛围中。

孩子们被图片上的景色所吸引,他们一边看,一边情不自禁地发出“太美了”、“真美啊”这样的感叹。

看后,我让他们描述一下他们眼中的秋天,孩子们有的说:“秋天有五颜六色的树叶”;有的说:“秋天有黄澄澄的梨和红通通的苹果”;还有的说:“秋天到了,小蚂蚁在忙忙碌碌地找食物”。

从孩子们的描述中,我看到了他们已经真正融入到了秋天中,他们已经感受到了秋天的美。

二、听——感受自然之后,我播放了一段秋天的声音。

孩子们认真地听着,他们一边听,一边感受着秋天的气息。

通过听秋天的声音,孩子们对秋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观察秋天的美景上,他们已经开始秋天的声音。

三、说——表达自然在让孩子们感受了秋天的美景和声音后,我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孩子们有的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有的说:“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有的说:“秋天是一个温暖的季节”。

通过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我不仅了解了他们对秋天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读——领略自然我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课文《秋天》,进一步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

孩子们一边朗读课文,一边领略着秋天的美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对秋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以看、听、说、读、写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我也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要紧密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年级上册《秋天》秋天悄悄的走来,默默无声,秋天的风带着几丝凉意,吹在脸上让人感到无比清爽。

抬头仰望天空,一只只可爱的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向南方飞去。

天空中一片片白云如同一只只小动物,有的像健壮的牛,有的像可爱的小羊,还有的像高大的大象……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万紫千红的果林挂满了红红的灯笼,还有黄澄澄的娃娃头,“红元帅”压弯了枝条。

一年级《秋天》评课

一年级《秋天》评课

-
《秋天》评课
天鹅小学孙明阳《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

由于孩子初学课文,自然段要给孩子说一说。

每一段观察角度,对象不同。

且孩子可以找出秋天的特征,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一段,天气转凉,黄叶飘飞;第二段仰视取角,写出秋天天空高蓝,大雁排队南飞的特点;第三段用感叹句充分表达作者对秋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随图入景,文章配图优美有特点。

落叶雁群和文章情景相生,成熟的庄稼和捧着松果的小松鼠是课文的补充,揭示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留给读者对于秋天的美好遐想。

罗丹老师这节课流程顺畅,教态自然,读书形式多种多样,小游戏设计让整节课妙趣横生。

图片导入让文章内容深入浅出,利用实情实景,以及随手捡起的树叶讲述秋天,贴近生活。

不足之处讲授内容缺少进一步巩固的过程,也缺少进一步提升的过程。

芸芸飘飘微步,未时时处处究学。

一年级语文教学不好把握,想灵活多样,容易华而不实,想一心识字,容易死板无趣,当中的度需老师去把握,然而不好把握。

40 分钟需高效,给孩子什么,不给什么需要老师去揣摩衡量。

课堂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最精彩的永远是下一堂,罗丹老师的
课有灵气,这是我要学习的。

--。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点(精选16篇)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点(精选16篇)

《秋天》教学设计及评点(精选16篇)《秋天》及评点篇1一、教学目的:1.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 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三、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四、教学设想: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引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景色或秋天的诗引入)。

(二)诵秋:1. 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2. 生评;3. 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4. 生评,师随机点拨;5. 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6. 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7. 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

(三)品秋:1.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

可以研究老师揭示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2. 汇报探究结果;3. 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4. 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四)写秋: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2. 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3. 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

附: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实践,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教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1. 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

2.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

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

3. 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范文(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听秋的声音评课稿1感谢林老师带领着我们提前走进富有韵味的秋,走入诗的意境,随着林老师的娓娓道来,我仿佛听到了《秋日私语》的琴声在缓缓奏响,风踩着落叶“沙沙”作响,……诗歌语言凝练,带给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林老师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理解美、感悟美、表现美让每个人如入秋之韵。

一、朗读理解美读是语文最基本最主要的实践活动,诗歌教学更是如此,林老师的基本定位非常准备,那就是读,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悟,在读的同时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就是收获。

二、活动感悟美这节课没有琐碎的分析,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对美的感悟表现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听、找、说、悟、写,多器官共用,学生的学习是紧张有序的,是生动活泼的,他们兴致勃勃,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秋天的美。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拓展表现美这个课堂中,林老师倡导个性化阅读,积极引导大胆发表不同见解,与生共舞。

在理解课文时学生读读说说,逐渐感悟到诗歌蕴含的美,林老师再请学生仿写课文,仿写再现了学生理解感悟,也训练学生口头表达。

几点小小的建议与大家商榷:一:林老师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若在读的效度上再加点工夫,比如:读第一节时,学生读出黄叶飘飞,读出依依惜别;读第二节时,学生读出“振动翅膀”的原因,读的层次性会更加明显。

二: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浓缩成一股精炼的美,富有无穷的想象,读着读着,只觉满齿余香。

如何学生体会诗歌在遣词造句的凝练,是我们都值得探究的话题,当然,可能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难了一点!三:略读课文该怎么略,略读课文教学应该体现哪些理念?教学的尺度又该如何把握呢?略读课文教学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1秋天 说课评课

1秋天 说课评课

1秋天说课评课上好第一篇课文——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评课《秋天》是部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自然"这个主题进行选编的,目的是通过散文、儿童诗、古诗和儿歌,用简洁明快、亲切自然的语言,唤起学生对四季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秋天》是一篇散文,课文抓住了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这篇课文承载了学生的许多第一次,第一篇课文,第一次长句子的朗读,第一次了解“一”的不同读音,第一次认识自然段,第一次背诵课文,……我们必须有别于之前集中的识字和汉语拼音的教学,它应该具备范式价值,样本意义。

一、关注“起始"特点,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参中的教学目标是;1. 认识“秋、气”等10 个生字和木字旁、口字旁、人字头3 个偏旁;会写“了、子"等4 个字和横撇1 个笔画。

2.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背诵课文。

3. 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的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修改调整后的教学目标:一课时目标(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学习“了、子”两个生字,和横撇一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认识自然段,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初步了解秋天特征,知道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

二课时目标1、复习巩固认读生字词。

2、认识木字旁、口字旁写“大”“人"。

3、进一步了解秋天的特征,拓展积累写秋天的儿歌、童谣,训练学生说完整句,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关注“学科”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罗老师的整个教学环节是结构化地推进:第一环节:出题。

第二环节:初读。

第三环节:精读。

第四环节:写字。

四个环节,清楚明了地呈现了一节“三味"课堂。

1.语文味一则识字方面,老师做到了拼音识字,看图识字,听读识字,随文识字的综合运用。

何其芳《秋天》的评课稿

何其芳《秋天》的评课稿

评课稿---评陈霞老师的《秋天》黄李佳听了陈霞老师的课,整体上这堂课很饱满,内容很充实也很丰富。

陈老师甜甜的笑容贯穿于整堂课,不仅拉近了与学生间的亲近感,而且让整堂课的氛围变得十分和谐和轻松。

《秋天》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这个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这首诗带有淡淡的抒情意味,但语言的理解上对初一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

陈老师的课有几处亮点:首先,陈老师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先从春天在哪里的歌导入,很自然地引入到现在的时节—秋天,直截了当。

其次,诗歌和文言文一样,重在朗读感知,也和前面说的本单元的要求呼应,陈老师这点做得十分到位,整堂课下来,自由读两次,齐读八次,个别读六次。

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出节奏,齐读要求带有感情,方向性十分明确。

接下去是一生读,一生点评,点评者再读,增强学生间的互动,生生点评比老师点评更有效,点评者再次朗读实质上较第一位学生又是一次提升。

再次,在赏析语言的部分,先老师举例赏析,通过改写句子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

PPT显示两句话: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2、放下收割过稻谷的镰刀。

这句话理解上比较难,通过两句话的比较,学生能更直观地赏析饱食和稻香两个词的好处。

最后,总结的阅读方法非常好:抓关键字词,品其中蕴味,读其中深情。

用最精炼简洁的三句话把品味语言的方法概括出来,对学生以后做课外阅读时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还是有两点和陈老师商榷:第一:时间把握不够,由于时间关系教案上的第四(走进诗人内心和第五(作业布置)省略了。

主要是第一节的比较阅读和给第一节取名字花费时间有点长,二三小节品读时间不够。

第二:小细节上,没有及时评价。

有一个学生抓关键词肥硕、背篓的时候回答:瓜果大而饱满、数量多、有丰收的味道,分析地很到位,陈老师没有给予及时评价,应该表扬一下,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收获的秋天评课稿

收获的秋天评课稿

收获的秋天评课稿收获的秋天评课稿收获的秋天评课稿1一、导入环节源于生活、激发兴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了本班学生在秋天里拍摄的照片,学生们看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自己都很兴奋,这时教师顺势提问:“在秋天的怀抱中,你们的心情怎样?”这样的教学设计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孩子们谈的感受也是自然的、真实的。

然后教师告诉孩子们,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大自然妈妈给我们送来了礼物,拿出装有秋天果实的盒子,请学生到前面摸一摸、说一说,猜出果实的名字。

这一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收获的秋天。

二、注重活动的过程、体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在这节课中,教师安排了多个教学活动,并注重了学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

如介绍果实这一活动,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观察、用手摸、用鼻子闻,因此学生介绍果实时说得很全面,从果实的名称、形状、颜色、味道、营养成分等多方面介绍了某种果实的特征。

再如给果实分类这个活动,教师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指导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参与到给果实分类的活动中。

学生先分组观察、比较果实的不同,动脑动手,依据自己的观察视角自主制定分类标准,把本组的果实分类;然后各组汇报、交流给果实分类的方法,教师加以适时点拨,通过几个小组的共同探究,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给果实分类的多种方法。

又如在这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安排了观看录像(农民伯伯种玉米的过程)和体验包玉米活动,通过看生动形象的录像,学生很容易地就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玉米的来之不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联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而指导学生美美地读课文是教学本文的重点。

听了叶老师的课,总感觉很轻松,笑容亲切,教态自然,语言简洁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的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四点:
1、整节课层次清晰,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一般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从刚开始的导课,从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然后从详细学习“秋天的雨的颜色”一段,到学生有层次的仿说。

有条理、有坡度、又有深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学习。

2、读中有悟学中指导在朗读指导上,落到实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学习用标准的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已成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特别是写景散文,指导学生美美地读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点。

在这节课中,叶老师能引导、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读,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默读、轻声读等多种形式,通过师生的手势、动作理解了课文中“扇哪扇哪”“飘哇飘哇”,“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等词句的理解。

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

而适时地点拨与指导,让学生顿有云开见月明的感情,如这一句:”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教师用柔美深情的语调范读,学生马上就明白像这样的句子该怎样读了。

3、重视语言积累运用
丰富语言积累和运用,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

如“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等句子,学生细细地品读着,仿佛感觉真的很凉爽。

叶老师在注意语言积累的同时,也注意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好词佳句,比如: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颜色多种多样的菊花,学生说了很多: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句子读读,背背,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4、图文结合注重语言训练
在阅读教学法中,突出语言文字训练是很必要的。

叶老师不仅注意让学生反复读书,还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

在语言的积累运用上,要铺设阶梯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熟读成诵,这是一种积累方式;品读好词佳句,也是一种积累形式。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课件出示了写银杏叶和枫叶的两句话,这两句句式相同,都先写把什么颜色给了谁,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她抓住“扇哪扇哪”“飘呀飘呀”这二个动态词语,体会语言美,而且学生通过朗读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

然后老师出示了句式要求学生仿照例句来说一说。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中也有一些细节值得推敲,如课件的制作和操作的问题,对学生回答纠正的问题,回答银杏叶这个句子一个学生回答:把银杏叶比作小扇子,教师问还有别的意见吗?而另一个学生回答:把小扇子比作银杏叶。

教师没有纠正。

在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指导上方法还较为单一等。

如果教师能够以充满激情的语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相信这节课会更精彩。

另外,三年级刚开始习作,本篇课文在每一段都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句,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渗透写法的指导。

以上几点只是自己听后不成熟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