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秦代《峄山刻石》考析

合集下载

篆书经典秦朝政治家李斯《峄山碑》欣赏及笔画顺序解析

篆书经典秦朝政治家李斯《峄山碑》欣赏及笔画顺序解析

篆书经典秦朝政治家李斯《峄山碑》欣赏及笔画顺序解析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被世人尊称为“千古一相”。

《峄山碑》是《秦峄山碑》的简称,《秦峄山碑》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

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间,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先后五次途巡视各地。

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

”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

即著名的秦《峄山刻石》。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悠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

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

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图片来源见图二右下角,为了更好地进行笔画标记以及图片美观,故对图片进行了修改,非商用、盗用,已表明出处。

峄山刻石(附峄山刻石全文译文及高清字帖)

峄山刻石(附峄山刻石全文译文及高清字帖)

峄⼭刻⽯(附峄⼭刻⽯全⽂译⽂及⾼清字帖)峄⼭刻⽯(附峄⼭刻⽯全⽂译⽂及⾼清电⼦版下载)启明按:之前启明发布过《学⽑笔字,⼥⽣适合练习什么字体?(附图详解)》,⾥边提到了适峄⼭刻⽯》,因为⼆⽞社中国法书选(全套60册)中没有收录峄⼭合⼥⽣练习的⼀种碑帖——《峄⼭刻⽯刻⽯的帖,⽽只是收录了⽯⿎⽂和泰⼭刻⽯,所以这⾥启明将峄⼭刻⽯⾼清字帖峄⼭刻⽯⾼清字帖找来并发布在这⾥古代⽂论中,孟⼦有提到⼀个经典⽂学理论叫做“知⼈论世”,意思是说了解⼀个⼈的作品,应该要了解和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边我们就先来了解⼀下李斯这个⼈,以及李斯⼩篆在书法史上有如此⾼地位的原因。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书的⼩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异声,⽂字异形的局⾯。

秦始皇⼀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

当时⼈们对⼩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如意。

李斯就和赵⾼、胡⽏等⼈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家临摹。

主张以⼩篆为标准书体。

⼩篆⼜称秦篆,是⼤篆的对称,它给⼈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的作⽤。

⼩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进步,根据《太平⼴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李斯所整理。

秦始皇逝世的前⼀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书《会稽铭⽂》。

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他⼜采岭⽯鑴刻,然后⽴于会稽鹅⿐⼭⼭顶(后叫刻⽯⼭),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第5节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二、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

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

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

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

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

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

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

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

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

篆书属于古文字。

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

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

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

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

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

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

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度,或极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较明显,亦可归人曲线类。

仔细观察,“野”的两个三角形,线条为上直下弧。

曲线:曲线按行笔的大方向分为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

顺时针弧、逆时针弧有单独的笔画,但更多是对称组合的,这是因秦篆的高度对称性所致。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

【摘要】公元前221年秦朝一统中国后,实行货币、度量衡、文字等统一的重大改革,其中“书同文”,即以《史籀篇》为基础再加省简改易而制定出的秦小篆,影响至今。

在“书同文”之后官方通行的文字是“小篆”。

《峄山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碑刻,后世亦称《峄山碑》,原石已失。

其书体和艺术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峄山刻石》入门学习小篆,被后世推崇为小篆学习的正本溯源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峄山刻石》;赏析;导临【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9)45-0039-05【作者简介】吴健,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书画创作研究所所长、美术学院文化创意中心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风书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淮安市政协委员,淮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淮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淮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荣获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全国奖”。

《峄山刻石》吴健一、赏析1.秦代篆书。

自公元前230~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从春秋以来500余年诸侯割据、战乱纷争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一统中国,建立秦朝。

作为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手段,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重大改革陆续实行,其中“书同文”,即以《史籀篇》为基础再加省简改易而制定出的秦小篆,影响至今。

《说文解字·叙》(汉·许慎)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此三篇文字今已无存),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三篇文字书法,三千三百字,颁行天下,使六国古文几近灭迹。

秦代对篆书的变革,虽然给其他六国子民的人文情节留下“美丽的遗憾”,但却是历史上首次有成效的文字变革,于书法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峄山刻石 秦代刻石

峄山刻石 秦代刻石

峄山刻石秦代刻石
《峄山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诏”)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刻石原在山东邹县峄山书门,毁于南北朝时期,现有宋代摹刻碑存于西安碑林,元代摹刻碑存于邹城博物馆。

《峄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刻144字,赞扬秦始皇的正义战争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后半部分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

书法上,其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入,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无外拓之笔;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

李斯峄山碑

李斯峄山碑
李斯峄山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峄山


峄山
笔画

秦始皇
正文
内容摘要
《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正书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高二百一十八厘米,宽八十四厘米,是现存最 早的秦篆刻石。原立于山东邹县峄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侵,登临峄山将此碑推倒,后被野火所焚,无原 石拓本传世。目前所见传本,是宋人郑文宝于淳化四年(九九三年)据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者,世称“长安本” 或“陕本”,碑石现存于西安碑林。《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东巡时,丞相李斯等为歌 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而刻,其内容皆为四言韵文,所用字体是当时通行的小篆,文字书写方面高度体现了小 篆的森严法度。字迹横平竖直,笔画停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由于笔笔中锋,线条浑然如玉箸,因此有“玉箸 篆”之誉。清代杨守敬赞此碑云:“笔画圆劲,古意毕臻”。
感谢观看
读书笔记
李斯书法严谨优雅,艺术性极高。
最近在临峄山碑,前段时间刚好了解了一下秦史。
小篆之美,美在挺拔秀丽,风格规范,典雅方正。因为唐楷慢慢读来,你会发现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楷书 里面看的到篆,隶,行的元素,让你忍不住想去沿着这条长河去溯源。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东巡时,丞相李斯等为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而刻, 其内容皆为四言韵文,所用字体是当时通行的小篆,文字书写方面高度体现了小篆的森严法度。
目录分析
01
正文一
02
正文二
03
正文三
04
正文四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

小篆鼻祖李斯峄山刻石全本(附释文)《峄山刻石》释文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峄山刻石》的书法风格特点《峄山刻石》的内容是歌功颂德,有着政令教谕性质,不论是内容的创作,还是文字的书写,都是极其理性的。

《峄山刻石》的文字是理性的产物。

理性书写,要求字形、章法中规中矩,一切尽在法度之内,不容有个人情绪化的东西参杂其中。

赵宦光评说:“秦斯为古今宗匠,一点矩度不苟,聿遒聿转,冠冕浑成。

”又说:“乍密乍疏,或隐或显,负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

” 从书写时的心态来看,李斯是精心谋划,谨严安排,按着法度的要求,小心下笔的,一切尽在安排规定中进行,没有舛误,笔笔完整。

因此,《峄山刻石》的文字规整,有法度,摒弃了个人的情绪化色彩,具有对称之形、匀称之感、整齐之美;也因为不能任意所为,任笔成形,而缺乏神来之笔、奇崛之调、错综之美。

《峄山刻石》的结构是一种对称、匀整的美感。

体势修长,便有向下徐徐垂落的空间。

一字中有形和无形存在的中轴线,把左右两边不偏不倚地平分开来。

这种结构法给了欣赏者一种“平安”的感觉,它的造型是很符合人在世俗生态中的审美需求的,符合最广大人群的审美口味——安稳牢靠,和谐平等。

无论一个字的笔画是多是少,每个字的造型都是如一的,反映了对于规则的严格遵守。

李斯在结构上的从容调节,笔画多者不嫌浅密,笔画少不见空虚,牢牢地掌握着结构的中正。

字帖李斯《峄山刻石》高清附释文

字帖李斯《峄山刻石》高清附释文

字帖李斯《峄山刻石》高清附释文《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东行郡县,上邹绎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遂有此碑。

《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者。

原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立,传为秦相李斯所书。

原秦峄山篆碑,正面、左侧面镌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立于峄山书门。

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拓跋焘登峄山时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释文】皇帝立国,维初【释文】在昔,嗣世称王。

【释文】讨伐乱逆,威动【释文】四极,武义直方。

【释文】戎臣奉诏,经时【释文】不久,灭六暴强。

【释文】廿有六年,上荐【释文】高号,孝道显明。

【释文】既献泰成,乃降【释文】专惠,亲巡远方。

【释文】登于绎山,群臣【释文】从者,咸思攸长。

【释文】追念乱世,分土【释文】建邦,以开争理。

【释文】功战日作,流血【释文】于野。

自泰古始,【释文】世无万数,陀及【释文】五帝,莫能禁止。

【释文】廼今皇帝,壹家【释文】天下。

兵不复起,【释文】灾害灭除。

黔首【释文】康定,利泽长久。

【释文】群臣诵略,刻此【释文】乐石,以箸经纪。

【释文】皇帝曰:金石刻【释文】尽始皇帝所为【释文】也,今袭号而金【释文】石刻辞不称始【释文】皇帝。

其于久远【释文】也,如后嗣为之【释文】者,不称成功盛【释文】德。

丞相臣斯、臣【释文】去疾、御史夫臣【释文】德昧死言:臣请【释文】具刻诏书,金石【释文】刻因明白矣。

臣【释文】昧死请。

制曰: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代《峄山刻石》考析--兼论古代的“奏下诏书”制度王铭陈建忠(苏州大学档案系江苏苏州 215021)摘要本文考证了秦代峰山刻石的历史背景和文献学价值;扼要分析其写作特色;并结合篇章结构,对秦代诏书形成途径作了勾沉。

关键词秦代峄山刻石奏下诏书制度一、《峄石刻石》及其文字疏证《峄石刻石》原著录于《金石萃编》卷四。

前144字,为《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

后79字,为《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

公元993年,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时,误合为一。

后世学者,遂有误认全文皆秦始皇所刻者,亦有错以为全文皆秦二世歌颂之辞者。

《峄石刻石》中原文字疏证:“高号”,指皇帝位号。

“孝道”,教导。

“孝”,疑为“教”字磨灭右半。

“道”通假“导”。

秦朝抑儒而崇法,于意以“教导”为顺。

“绎”通假“峄”。

“功”通假“攻”。

《金石文字记》曰:“古人攻、功通用。

”“乐石”,即砾石。

《金石遗文录》注引颜师古说,释为“以泗滨浮磬作碑。

”“著”,意为“附着”。

“丞相斯、去疾”,指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

“御史大夫臣德”,史书失载其姓。

“昧死”意为“冒死”。

二、峄山刻石的历史背景与文献学价值刻石,是秦代在公文书写材料方面的一次革命。

南宋史学家郑樵曰:“三代而上,惟勒鼎彞。

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

”其兴起,既反映了深刻的历史、社会、思想根源等外部原因,又有其内在决定因素。

兹简析其由:(1)历史根源。

秦代早就形成以石材作书写载体的传统。

存世的战国时期“石鼓文”十枚,记述了秦襄公因救周伐戎有功而受封西岐,以及游猎、行乐之盛况。

(2)社会根源。

郭沬若《奴隶制时代》认为:“殷、周时使用铜刀乃至石刀,刻石不易。

春秋时已开始用铁,故刻石文字便随而增益,秦以后形成了压倒优势。

”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社会必然。

(3)思想根源。

周代重名器,珍贵档案文件多镌刻于代表了拥有者之名份、爵位、权益的青铜彞器。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带来观念变革。

正如近代金石学家马衡《凡将斋金石丛稿》所论:“自周室衰微,诸侯强大,名器浸轻,功利是重。

于是以文字为夸张之具,而石刻之文兴矣。

”(4)刻石自身特性,适应了实际公务活动的迫切需要。

清代学者龚自珍《说刻石》曰:“石在天地之间,寿非金匹也!其材巨形丰,其徙也难”。

与龟甲兽骨、青銅彞器相比较,刻石具有取材广泛、容字量大等优点;与竹木简册相比较,刻石具有存诸久远的优点。

由峄山刻石可知,秦代刻石又名“金石刻”(金字、石底之刻文)。

是用金屑嵌入石面所锲字痕而成。

就其形成年代和内容性质辨异,则每处刻石应区分为密切相联的两件公文:其一,秦始皇的《纪功刻石》。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数次出巡,东至于海,十年间共刻石八处。

兹列于下: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有峄山、泰山、之罘、琅琊刻石;二十九年有之罘、东观刻石;三十二年有碣石刻石;三十七年(前210年)有会稽刻石。

虽然文意皆为“宣威武”、“颂功德”、“明法纪”、“齐风俗”,但文辞各异。

其二,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的《诏书》。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为效法秦始皇巡行郡县、以示威服海内,“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之旁。

但每处所附刻的诏书,文字都相同。

《金石萃编》所著录《峄山刻石》在文献学上的价值:第一,补史籍记载之阙漏,丰富我国档案文献宝藏。

秦皇朝奠定了我国二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多所建树。

但是,作为一个短命的政权,其遗世的档案原件太少,几近于空白。

今所见秦皇朝文献,大多赖《史记》的著录而存世。

但对刻石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仅明录六篇刻石的全文,却失载二十八年峄山、之罘二篇刻文。

峄山,又名邹山。

在今山东邹县东南。

峄山刻石,为秦始皇东巡的纪功刻石之始。

相传为当时的大政治家、大书法家李斯手书,故为历代研究书法者所宝爱,争相拓塌收藏。

因原石已佚,北宋淳化四年,守太常博士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新刻石,立于长安国子学。

杨士奇《东里续集》评之为传世七种摹本第一。

夙有“历代碑刻大全”之誉的《金石萃编》,在“按语”中称赞郑摹本“尚余古意”(说明:以上评价优劣,均从书法角度而言),并将其收录入书。

使已经湮没的档案文献得以存世,并再现风采。

第二,可补文献之残缺。

由于历世久远、朝代变迁,秦代刻石缺乏有力的保护措施。

加之,自然界的风露之蚀,及人为的开山采石,仅在中古之世,秦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等拓文,就已经残缺不全。

尽管可对照《史记》著录而补足秦始皇的诸处纪功刻石之文字,但其旁附刻的秦二世诏书,则独在《峄山刻石》中硕果仅存。

由于秦二世诸处刻文的文字内容相同,就可以据《峄山刻石》,补足其余诸处刻石文献中已残缺的文字。

三、《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的写作特色分析秦始皇纪功刻石,为文章式结构。

依文意可分为三部分:(1)缘由,从首句到“登于峄山”。

(2)意义,从“群臣从者”到“利泽长久”。

(3)目的,为末三句。

站在历史高度,是纪功刻辞的思想特色。

由战国的七雄并立到归于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各国都曾历经变法,整军经武,厉行郡县,图强自立。

除韩、燕疆域较小、国力见弱,楚国当政者懦弱,齐国无大志而外,秦、魏、赵三国都有谋求统一的愿望和实力。

但魏、赵均处四战之地,秦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由秦国来完成统一,在必然中也有偶然。

当秦与赵、魏攻战之际,尚难断言:谁在进行统一战争,谁为割据而抵抗。

战争的法则是残酷的,秦指敌手为“六暴强”,被坑杀降卒40万的赵国又何尚不视敌手为“暴秦”。

纪功刻辞写作成功处,是站到历史的高度,总结商、周“分土建邦”致启祸源的教训,及“自泰古始……莫能禁止”的史实,以此为映衬,讴歌“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的历史成就。

而不多费笔墨纠缠于争战过程中的是非恩怨。

服务于这一指导思想,该文执笔者注意到:(1)在疏密上,略于统一过程,留详于统一的效果。

(2)在材料对观点的搭配上,把“流血于野”插叙为“以开争理”的结果。

显示了娴熟的构篇技巧。

(3)宣传“既献泰成”的正统观,以巩固既有胜利。

(4)展示“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的美好前景,以收揽民心。

明快的节奏,是纪功刻辞的语言特色。

刻辞全文,除起首二句为“六字格”外,其余各句皆采用“四字格”,使通篇语言齐整。

(1)起首两句,交代了刻主嬴政的双重身份,是昔日秦国君王、今日秦朝皇帝。

从而,不因时隔两个阶段,而割裂全文内容。

在词序排列上,形成倒对仗:“皇帝”对“称王”;“立国”对“嗣世”;“维初”对“在昔”。

如撇开其字面不重复的因素,仅看文意,颇类似于“回文”修辞格。

(2)既注意在走句中押韵,如“王”、“方”、“强”、“方”、“长”、“邦”;又避免因刻意追求押韵而“因文害义”。

譬如:“利泽长久”,没有为追求押韵而强行倒为“久长”。

这样写的总体效果,既朗朗上口,又文意通畅。

(3)没有刻意追求对偶。

全文共35句,没有刻意写为偶数句。

小层次处理灵活,有三句一层、二句一层、五句一层、六句一层者。

故层次转換、文意展开,显得较为自如。

(4)末层采用“节省”修辞格,“群臣诵略”一语带过了扈从众臣的称诵之辞,大大缩短篇幅,颇收“省文”之效。

同时,对上一层收束有力。

起到向本层次过渡的作用。

四、《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所反映的秦代诏书形成途径考秦二世刻文的内在结构颇为复杂。

从总体角度看,《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的篇章结构,可区分为三个层次。

依文意,各层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是:(1)首层缘由,从“皇帝曰‛到‚不称成功盛德‛。

(2)次层处理办法,从“丞相臣斯臣去疾‛到‚臣昧死请‛。

(3)末层结论,为“制曰可”。

与形成过程相对照,在通篇诏书的内层,实际上隐含了相对独立的三篇完整公文,并揭示了秦代诏书的两个途径一一“皇帝主动下诏”、“奏下诏书”。

第一,首层文意,叙述秦二世观《纪功刻石》有感。

认为:“天下各名山的金字石底的纪功刻石,全是始皇帝所刻制。

现在朕已承袭皇帝位号,而金石刻文字原未明确表述为始皇帝。

这样传之久远,类同后世嗣皇帝刻制的,而后世嗣皇帝则与始皇帝的成功盛德不相称。

”为避免混淆,应揭明刻主是“始皇帝”。

从第二层表述的文意辨析,扈驾大臣建议曰:“臣请具刻诏书..”就是首层文字。

观其辞色朴直,带有口语色彩,且..”。

显而易见,大臣们所称的“诏书全无公文格式套语。

依情理推断,当以秦二世登峄山观刻石现场的口诏为基础。

(换言之,付刻时,对原口语己稍作文字润色。

)第二,次层是群臣之奏。

鉴于秦二世口诏中已经清楚表明“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故此,扈驾大臣们提请:将秦二世之诏附刻于始皇帝纪功刻石之畔。

经简化文字后,提炼出该层文字的首称格式是“某臣某昧死言”、末称格式是“臣昧死请”,是秦朝奏文种所用的特定格式套语,体现了君尊臣卑的封建思想内涵。

其文字虽短,但格式套语颇为齐全、规范。

已经是一篇完整的《奏》文。

第三,末层“制曰可‛,是秦二世对奏文中建议表示允可的批语。

东汉末年,蔡邕《独断》曰“诏书者,……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某……如故事’,是谓诏书。

群臣有所奏请,尚书令奏之。

下有司曰制,天子答曰‘可’。

若‘下某官’云云,亦曰诏书。

群臣有所奏请,无尚书令奏制之字,则答曰‘已奏’。

如书本官‘下所当至’,亦曰诏。

”这一段话,概括了东汉诏书的三个形成途径。

即:皇帝主动下诏、奏下诏书、奏拟诏书。

《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的篇章结构,反映了形成诏书的前二种途径。

尽管朝代不同、官制有异,但仍可借助东汉时的典章制度,追溯秦代史实。

譬如,秦朝和西汉前期,皇帝文书的法定承办机构是丞相府;东汉时期,皇帝文书的法定承办机构是尚书台。

依循其承担的相同责任,我们可以据前引东汉时“尚书令奏之”的明文规定,来考察秦代丞相在“奏下诏书”程序中所起的相同作用。

从诏书形成途径考察,通篇首层文字,属于“皇帝主动下诏”的形成途径。

次层的丞相之奏与末层的皇帝制可合为一篇诏书,则属于依循“奏下诏书”的形成途径。

而秦二世口诏和丞相向秦二世奏下诏书,又组合为通篇公文《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

它是显示秦代“奏下诏书”这一途径的典型文例。

秦代“奏下诏书”的制度,被汉朝及以后历代继承、沿用,是该文最重要的史料价值。

项目名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度专项任务研究项目“文种勾沉”项目编号:03JD870003On Carved Stone in Mount Yi of Qin Dynasty Abstract Find out its historic background and its value as science of documentof the Carved Stone of Qin Dynasty; appreciate its writing characters; probe itsforming history of Zhao in Qin Dynasty according to its structure.Key Words Qin Dynasty Y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