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峄山刻石
019秦代《峄山刻石》考析

秦代《峄山刻石》考析--兼论古代的“奏下诏书”制度王铭陈建忠(苏州大学档案系江苏苏州 215021)摘要本文考证了秦代峰山刻石的历史背景和文献学价值;扼要分析其写作特色;并结合篇章结构,对秦代诏书形成途径作了勾沉。
关键词秦代峄山刻石奏下诏书制度一、《峄石刻石》及其文字疏证《峄石刻石》原著录于《金石萃编》卷四。
前144字,为《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
后79字,为《秦二世注明金石刻刻主诏》。
公元993年,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时,误合为一。
后世学者,遂有误认全文皆秦始皇所刻者,亦有错以为全文皆秦二世歌颂之辞者。
《峄石刻石》中原文字疏证:“高号”,指皇帝位号。
“孝道”,教导。
“孝”,疑为“教”字磨灭右半。
“道”通假“导”。
秦朝抑儒而崇法,于意以“教导”为顺。
“绎”通假“峄”。
“功”通假“攻”。
《金石文字记》曰:“古人攻、功通用。
”“乐石”,即砾石。
《金石遗文录》注引颜师古说,释为“以泗滨浮磬作碑。
”“著”,意为“附着”。
“丞相斯、去疾”,指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
“御史大夫臣德”,史书失载其姓。
“昧死”意为“冒死”。
二、峄山刻石的历史背景与文献学价值刻石,是秦代在公文书写材料方面的一次革命。
南宋史学家郑樵曰:“三代而上,惟勒鼎彞。
秦人始大其制而用石鼓;始皇欲详其文而用丰碑。
”其兴起,既反映了深刻的历史、社会、思想根源等外部原因,又有其内在决定因素。
兹简析其由:(1)历史根源。
秦代早就形成以石材作书写载体的传统。
存世的战国时期“石鼓文”十枚,记述了秦襄公因救周伐戎有功而受封西岐,以及游猎、行乐之盛况。
(2)社会根源。
郭沬若《奴隶制时代》认为:“殷、周时使用铜刀乃至石刀,刻石不易。
春秋时已开始用铁,故刻石文字便随而增益,秦以后形成了压倒优势。
”这是生产力水平提高所带来的社会必然。
(3)思想根源。
周代重名器,珍贵档案文件多镌刻于代表了拥有者之名份、爵位、权益的青铜彞器。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频繁,带来观念变革。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打印稿)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王君敏/编李斯简介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
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
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相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峄山刻石》简介《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的。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文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
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
陶贤果《峄山刻石》排倒史实辨正》

《中国书画》2004年第4期《峄山刻石》排倒史实辨正陶贤果《峄山刻石》又名《峄山碑》,是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秦始皇第一次东巡所刻的第一块刻石,开秦刻石之先河。
《史记》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
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山川之事。
”在书法史上,《峄山刻石》为小篆中“玉箸体”的经典,历来为学篆书者推崇,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甚至成为学篆书者的不二法门和必经之阶。
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评为“精神奕烁”,刘熙载《艺概·书概》称“秦篆简直,如《峄山》《琅琊台》等碑是也”,杨守敬《长安本跋》:“笔画圆劲,古意毕臻,以《泰山》二十九字及《琅琊台碑》校之,形神俱有,所谓下真迹一等。
故陈思孝论为翻本第一,良不诬也”。
可惜,这样一块珍贵、重要刻石在唐开元前却已毁失。
窦蒙:“(李斯)作小篆书《峄山碑》,后具名衔,碑既毁失,土人刻木代之”。
(1)杜甫:“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唐朝封演《封氏闻见记》粗略地记载了毁失之事:“始皇刻石纪功,其文李斯小篆。
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然而历代摹拓以为楷则。
邑人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火焚之,由是残缺,不堪摹拓。
然尤止官求请,行李登涉,人吏转益劳敝。
有县宰取旧文,勒于石碑之上,凡成数片,置之县廨,须则拓取。
自是山下之人,邑中之吏,得以休息。
今闲有峄山碑,皆新刻之碑也。
”(2)唐之后,凡言《峄山刻石》毁失之事都是从封演记载。
《金石录》:“右秦峄山刻石者,郑文宝得其摹本于徐铉,刻石置之长安,此本是也。
唐封演《闻见记》云:‘后魏太武帝登山,使人排倒之……’”(3)《集古录》:“自唐封演已言峄山碑非真,而杜甫直谓枣木传刻尔,皆不足贵也。
”(4)《石墨镌华》:“唐封演谓魏太武登山排倒此碑,有县宰取旧文勒于石……”(5)《来斋金石刻考略》:“秦李斯篆,石高四尺三寸,广二尺二扇,每扇八行,每行十五字,按魏太武登峄山排倒秦碑,然摹拓犹为。
邑人苦,聚薪焚之,有县宰取旧文刻于石”。
《峄山碑》

《峄山碑》《峄山碑》《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
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
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①,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注:①绎山:指峄山。
碑刻历史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说明秦始皇曾上峄山(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境内)立《峄山刻石》;后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再东行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立《琅琊台刻石》,其内容皆为歌颂他立国的功德,《峄山刻石》是他的第一个刻石颂扬其废封建立郡县的功绩。
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
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
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
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句子。
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称峄山刻石有7种翻刻本(今称有9种之多),即“长安木”、“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等。
《峄山刻石》的临摹要领,赶紧收藏起来!

《峄山刻石》的临摹要领,赶紧收藏起来!《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
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
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的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
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
正面、左侧的碑文为:“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背面的碑文为:“皇帝日:'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日:‘可。
’”这些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
二、艺术特点〈峄山刻石》为李斯所书,此碑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人,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无外之笔。
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符合黄金分割的法则。
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
秦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造、演变而成的,受《石鼓文》、《秦公钟〉的影响较大,形取长方。
峄山碑构图整齐,婉转通畅,成为篆书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代表。
但秦篆规矩森严,缺少变化,过分追求对称和均衡,而失去艺术趣味,清人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力求变法,方圆兼施,结体多变,才使篆书出了新意。
我们学习小篆书,可从峄山碑入手,先求严谨规矩,等掌握书写方法之后,可临习清人的流派撰述,方能随运变化,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技法概要(一)用笔篆书的用笔虽然没有隶书、楷书和行、草书那样复杂,但在每一笔之中同样都存在着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峄山刻石 秦代刻石

峄山刻石秦代刻石
《峄山刻石》是刊刻于秦代的一方摩崖石刻,又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等,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始皇诏”)刻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后半部分(“二世诏”)刻于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传为李斯所书,属小篆书法作品,与《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合称“秦四山刻石”。
刻石原在山东邹县峄山书门,毁于南北朝时期,现有宋代摹刻碑存于西安碑林,元代摹刻碑存于邹城博物馆。
《峄山刻石》的前半部分刻144字,赞扬秦始皇的正义战争和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好处;后半部分刻79字,记录了李斯随同秦二世出巡时上书请求在秦始皇所立刻石旁刻诏书的情况。
书法上,其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入,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无外拓之笔;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
李斯峄山碑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峄山
碑
碑
峄山
笔画
篆
秦始皇
正文
内容摘要
《峄山碑》又名《峄山刻石》,正书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高二百一十八厘米,宽八十四厘米,是现存最 早的秦篆刻石。原立于山东邹县峄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南侵,登临峄山将此碑推倒,后被野火所焚,无原 石拓本传世。目前所见传本,是宋人郑文宝于淳化四年(九九三年)据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者,世称“长安本” 或“陕本”,碑石现存于西安碑林。《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东巡时,丞相李斯等为歌 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而刻,其内容皆为四言韵文,所用字体是当时通行的小篆,文字书写方面高度体现了小 篆的森严法度。字迹横平竖直,笔画停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由于笔笔中锋,线条浑然如玉箸,因此有“玉箸 篆”之誉。清代杨守敬赞此碑云:“笔画圆劲,古意毕臻”。
感谢观看
读书笔记
李斯书法严谨优雅,艺术性极高。
最近在临峄山碑,前段时间刚好了解了一下秦史。
小篆之美,美在挺拔秀丽,风格规范,典雅方正。因为唐楷慢慢读来,你会发现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楷书 里面看的到篆,隶,行的元素,让你忍不住想去沿着这条长河去溯源。
《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一九年)东巡时,丞相李斯等为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而刻, 其内容皆为四言韵文,所用字体是当时通行的小篆,文字书写方面高度体现了小篆的森严法度。
目录分析
01
正文一
02
正文二
03
正文三
04
正文四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打印稿)

李斯峄山刻石字帖王君敏/编李斯简介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年轻时,起初在乡村做管理文书的小官,后来,随荀卿学习,当任廷尉。
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秦统一前,因各诸侯国长期割据分裂,形成了语言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
秦始皇一直期望着有标准的字体来取代以前流行的异体字,于是便打听到李斯擅长书法,就把这任务交给他。
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叫做秦篆。
秦始皇看了这些新书体后,很满意,于是就把它定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当时,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不太熟悉,很难写得称心如意。
李斯就和赵高、胡毋等人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范本,供大家临摹。
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根据《太平广记》引《蒙恬笔经》记载,是楚国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钱江险涛,东下会稽(今绍兴),祭过大禹陵,登上天柱峰(后来教叫做秦望山),俯瞰东海涌潮后,命丞相李斯手书《会稽铭文》。
李斯奉命连夜写毕后的隔日,他又采岭石鑴刻,然后立于会稽鹅鼻山山顶(后叫刻石山),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会稽刻石》。
相传为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
《峄山刻石》简介《峄山刻石》,亦称《峄山石刻》《峄山碑》《峄山铭》,古峄山也作绎山、东山,故也有文献称为《绎山刻石》《绎山石刻》《绎山碑》《绎山铭》的。
《峄山刻石》,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峄山刻石》书体是小篆,文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为“皇帝诏”,计144字,刻于公元前219年。
后部分为“二世诏”(即“皇帝曰”之后),计79字刻于公元前209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峄山刻石》
(2010-12-09 17:58:40)
转载▼
标签:
文化
公元前219年秦皇东巡至山东济宁邹城峄山立下的刻石,即后世所称《峄山刻石》,是现存最早的秦篆刻石。
《峄山刻石》为秦相李斯撰文并书。
《史记·秦本纪》载:公元前219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曾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祭山川之事”,说明秦始皇曾上峄山(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境内)立《峄山刻石》;后又上泰山,立《泰山刻石》;再东行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县西南),立《琅琊台刻石》,其内容皆为歌颂他立国的功德,《峄山刻石》是他的第一个刻石颂扬其废封建立郡县的功绩。
其形式皆为四言韵文,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挺匀刚健,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字的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
态,似乎读者须仰视而观。
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整齐化一、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与当时秦王朝的时代精神是相统一的。
这些刻文,对后世碑刻铭文书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李斯(?—公元前208年)。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少年为郡小吏,后任客卿、廷尉乃至丞相。
在书法方面,李斯精通大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他曾主持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形体为主,确立了小篆并将其颁布为通行全国的规范化的文字。
唐张怀懽在《书断》中将李斯的小篆定为“神品”,赞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称其用笔“骨气丰匀,方圆绝妙”,由此可知李斯的书法结体稳健匀称,法度谨严,故书界有“学篆必先宗‘二李’(秦,李斯;唐,李阳冰)”之说。
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
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
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
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
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
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句子。
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称峄山刻石有7种翻刻本(今称有9种之多),即“长安木”、“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等。
《宋史》记翻刻峄山碑的郑文宝,善篆籀书,师事徐弦。
今西安碑林所藏《峄山刻石》,便是南唐徐弦临写,郑文宝重刻的,现存于西安碑林第五室,圆首方座,通高218,宽84厘米,两面刻文,共15行,满行15字。
此石刻于宋淳化四年(993年),距今约有九百余年的历史。
《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佑八年(1093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令宋德,乃夏津人也,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
” 今济宁邹城孟庙存有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篆刻《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
原立于邹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
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
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
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
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皇帝立国,惟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峄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
自泰古始,世无万数,他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兵不复起,灾害灭除。
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
制曰:“可’。
”该碑刻文今已泐毁37字,尚存185字。
左侧面以行书刊刻跋语,记述摹刻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