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原子核物理概论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原子核的物理理论

第七章 原子核的物理理论

旋转椭球
所以旋转椭球式的电荷分布等效于一个单电荷和一个四极子 的迭合。令Q=2a3/e,称为电四极矩。可以证明原子核的电四 极矩可以用下式表示:
二、原子核的质量
由于目前人们对核力的了解还不够清楚,定量描述它 还很困难,因此至今我们还无法从第一性原理导出一个 核质量公式。
历史上,人们曾经给出过半经验的核质量公式,我 们将在下节对此作专门讨论。
第七章 原子核的物理理论
第一节 原子核的描述
第二节 核的基态特性之一:核质量
第三节 核力的基本性质
小结
第四节 原子核的自旋和磁矩
第五节 原子核结构模型
第一节 原子核的描述
核物理是原子下一个层次的研究内容。它以核为研究对 象,其内容包括核的基本性质、核结构、核力、核模型。 核的放射性衰变,核反应以及核能的应用。
存在不确定关系 x p ~ h 2
在核内 x 5fm
所以,相应的电子动量为
p=
h = 124 Mev
2d
c
若非相对论公式,可以求得电子速度为
v
=
p m
240c
显然是错误的,用相对论公式 E 2 = (pc)2 + (mc2 )2
注意到 pc = 124Mev >> mc2 = 0.51Mev
实验表明,质子、中子的质量分别是
m p = 1.007277u mn = 1.008665u
质量数均为1,即A=1,前者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后者不带 电,两者统称核子。
根据质量数的定义,我们很容易知道,质量数A,质子数Z 和中子数N的关系是 A=Z+N
X A :由Z个质子,N=A-Z个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一些晚期恒星,在它们核心中的氢作为热核聚变能源 耗尽之后,星体的巨大质量引起的万有引力可将自身压 缩成密度极大的天体,这个过程就是引力坍缩,或者叫 超新星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原子已破坏,电子离开核而 形成电子海洋,核沉浸在电子海洋中,称为白矮星,密 度约109~1011kg/m3。质量更大的晚期恒星的引力甚至 可将电子压入核内,与核内质子形成中子,整个星体主 要由中子组成,称为中子星。典型的中子星的质量为太 阳的两倍,半径仅为10公里,密度达1017~1018言,黑

原子核物理概论

原子核物理概论

从核素图上看到,稳定的核素都分布在一个狭长 的带状区域内,通过这狭长带状区域中心可画一条
光滑曲线,这条曲线称为 稳定线(-stability line) 。
稳定线及其附近的这个狭长的带状区域称为核素 的稳定区。 稳定线起始段与N=Z的直线相重合; 随着核子数增多偏向N>Z方向。 上侧区域是缺中子的核素区,具有 放射性(包括 电子俘获 ) 或放射质子;下侧的区域是丰中子核素 区,具有 - 放射性或放射中子。这两个区域的核素 经衰变后转变为更靠近稳定线的核素。
为偶数的原子核是玻色子,服从玻色-爱因斯坦统计。
费米子体系
(xi x j ) - (x j xi )
玻色子体系
(xi x j ) (x j xi )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1,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2,原子核的结构模型 3,核衰变 4,核反应 5,裂变与聚变
原子核的一般性质
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 , 线度占万分之一,质量占
99%以上.
原子核对原子的主要贡献是原子核的质量和电荷。
把原子和原子核看作物质结构中两个层次。 核外电子行为对原子核的性质几乎没影响;物质 有些性质主要归因于核外电子,如元素化学性质、某 些物性及光谱特性等;有些性质归因于原子核,如放 射性等;除电性以外几乎不存在哪种性质是由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共同提供的。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后,伊凡宁柯和海森 伯提出核的质子-中子假说。 质子p带1个单位正电荷,质量1.007277u,是电 子质量的1836.1倍;中子n不带电荷,质量1.008665u, 是电子质量的1838.1倍。
质子、中子统称核子,海森伯认为质子和中 子是核子的两个不同状态,质量上的微小差异是 由电性质的不同所引起的。

原子物理学第7章原子核物理概论

原子物理学第7章原子核物理概论

2)半衰期:放射性核素衰变掉原有核素一半所需的时间.
T


0.093

N/No 1.00 0.75 0.50 0.25 0 1T
13
t T N N0 / 2 1 ln 2 λT N 0 N 0e T 2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N衰变
(T 10 min)
2T 3T 4T t 6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3)平均寿命:
1

1.44T
表示每个核衰变前 存在时间的平均值.
导出要点: 在 t t dt 内,发生衰变的核数为 核的寿命为t ,则所有核素的总寿命为 于是任一核素 的平均寿命为:
dN Ndt
,这些




放射性活度A(也称“放射性强度”,“放射率”,“衰变 率”): 放射性物质在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 . t A描述放射源每秒发生核衰变的次数 ,
A A0 e
并不表示放射出的粒子数.
dN N N 0 e t A0 e t dt A的单位(1975年规定):贝克勒(或贝可)(Bq). 1Bq=1次核衰变/秒. A的辅助单位:居里(Gi);毫居(mGi)、微居(μGi)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8
4.长半衰期的测定
半衰期是放射性核素的手印.
测定半衰期是确定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方法.
测出放射性活度A,算出产生A的核素数目N,据A=λN求出λ, 则可求出:T=ln2/λ. 为保证足够的计数以降低统计误差,必须增大N.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原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概论 (7.10.2)--第七章原子核物理概论作业解答

原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概论  (7.10.2)--第七章原子核物理概论作业解答

第七章作业及解答7-1试计算核素40Ca 和56Fe 的结合能和比结合能.分析:此题可采用两种算法,一是按核结合能公式;另一是按魏扎克核质量计算公式.一.按核子结合能公式计算解:1 ) 对于核素40Ca ,A =40,Z =20,N =20 由结合能公式 B =Z m p +Z m e -M= (20×1.007825+20×1.008665-39.9625)u =0.36721u×931.5MeV/u=342MeV 比结合能 B /A =342/40=8.55MeV2 )对于核素56Fe ,A =56,Z =26,N =30 由结合能公式 B =Z m p +Z m e -M= (26×1.007825+30×1.008665-55.9349)u =0.5285u×931.5MeV/u=492.29775MeV 比结合能 B /A =492.29775/56MeV=8.79MeV 二.按魏扎克公式计算对于题目中所给的40Ca 和56Fe 都是偶偶核.依B=a V A-a s A 2/3-a c Z 2A -1/3-a sys (Z-N)2+a p A 1/2+B 壳,代入相应常数计算也可.7-2 1mg 238U 每分钟放出740个α粒子,试证明:1g 238U 的放射性活度为0.33μC i ,238U 的半衰期为4.5x109a .31060740-⨯=A )(1033.0)(103.12613Ci S --⨯=⨯=)(1087.41002.6103.121182323813--⨯=⨯⨯⨯==S NAλ故9718105.41015.3/1087.4/693.02ln ⨯=⨯⨯==--λT (年)7-3活着的有机体中,14C 对12C 的比与大气中是相同的,约为1.3x10-12.有机体死亡后,由于14C 的放射性衰变,14C 的含量就不断减少,因此,测量每克碳的衰变率就可计算有机体的死亡时间.现测得:取之于某一骸骨的100g碳的β衰变率为300次衰变/min,试问该骸骨已有多久历史?解:100g 碳14的放射性活度 A=300次/min=5次/s , 又14C 的半衰期 T 1/2=5730a, 1克碳中碳14的含量为12103.1-⨯=M (克)故10122301059.5103.1141002.6⨯=⨯⨯⨯=-N (个)/克故)(13)(21.01059.51015.35730693.011111070----==⨯⨯⨯⨯=g m g s A 而)(310030011--==g m A 由33.431322000===∴==--A A A e A A T tTtt λ12147573012.2693.047.1)2ln 33.4ln (=⨯=⨯==∴T T t (年)7-4 一个放射性元素的平均寿命为10d ,试问在第5d 内发生衰变的数目是原来的多少?由10=τ天,1.01==∴τλ/天 teN N λ-=0 064.0)5()4(10510400=-=-=∆--e e N N N N N 7-5试问原来静止的226Ra 核在α衰变中发射的α粒子的能量是多少? )(102.50026.40176.2220254.2263u M -⨯=--=∆)(84.4931102.532MeV MC =⨯⨯=∆-故)(75.484.4226222MeV E =⨯=α7-6 210po 核从基态进行衰变,并伴随发射两组α粒子。

最新第7章-原子核与粒子物理PPT课件

最新第7章-原子核与粒子物理PPT课件

衰变条件
ii. 衰变:
MX MY
Z AXZ A 1Ye
E ( m X m Y m e ) c 2 ( M X M Y 2 m e ) c 2
iii.电子俘获(K俘获,L俘获)
Z AXeZ A 1Y
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上的电子转变为另一个核的过程
衰变的本质:衰变时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或反之,而 轨道俘获其本质就是俘获轨道电子而转变为中子。
0
238 238t
0
N0235 e0.836t N238
0
t 59(亿年)
2. 衰变
Z AXA Z42Y4 2He
m(m Xm Ym )
m X M X Z m em Y M Y ( Z 2 ) m em M H e 2 m e
衰变能
E ( m X m Y m ) c 2 ( M X M y M H e ) c 2
4. 衰变
原子核通过发射光子 从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态 的过程
X* X
E EiEj h
§7.5 原子核反应
原子核反应:用具有一定能量的粒子轰击一个原子核,使其 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原子核的过程。
(1) 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
174 N24H e18O 711H (2) 第一个在加速器上实现的核反应
p 12 C 13 N 13 N 13 C e v p 13 C 14 N p 14 N 15 O 15 O 15 N e v p 15 N 12 C
4p 2e2v2.6 7MeV
关于太阳:引力约束等离子体。每天燃烧的氢,相当于每秒爆炸900亿颗百万吨级的 氢弹。碳循环周期 6x106年,质子循环周期 3x109年。太阳外层温度6000K, 中 心温度15,000,000K。

原子物理第七章大学物理

原子物理第七章大学物理

(三)、放射性活度
N N0et
A0 N0
A dN / dt N N0et A0et
表明放射性活度随时间的衰变仍服从指数衰变规律。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为“贝克勒 尔”,记作“Bq”,1Bq=1次衰变/秒
10 1居里(Ci)= 3.7 10 次衰变/秒= 3.7 1010 Bq
1911:原子的核式结构;1945:原子弹;
三、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电+e;中子不带电。质 子和中子统称核子
几个概念
① 原子质量单位u:
12 6
C 规定的质量为12u.
1u=1.66054×10-27 kg =931.5016 MeV/c2 mn=1.007825 u, mp=1.007727 u ②原子核的符号
放射源所含放射性物质的原子核数: N
NA
A


AT1
2
放射源所含放射性物质的质量: m ( M ) N
ln 2 MAT1
2
N A ln 2
三、 放射系
1.钍(
232 90Th
)系
2.铀(
238 92U )系
235 3.锕( 92U)系
4.镎( 94 Pu )系,
241
四、放射性衰变规律在地质考古上的应用 在考古工作中,
mA M A Zme 原子核质量占原子质量的99%以上;
核外电子的行为对原子核的性质几乎无影响; 原子与原子核为微观系统的两个不同层次。
二、历史回顾
1896: 铀的放射现象;
1932:中子;
1897: 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1934:人工放射性; 1899: , 射线; 1939:中子轰击铀,有中间物质产生; 1900: 射线; 1942:链式反应;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

魏扎克(Weizacker)公式:
B aV A aS A2 / 3 aC Z 2 A1 / 3 asym ( Z N )2 A1 BP B壳
对称能 偶偶核 1 奇A核 0 奇奇核-1 对能
aP A1 / 2
从实验定出:
aV = 15.8 MeV
aS = 18.3MeV
二、原子核的组成
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4 2 1 He14N 17 O1 p 7 8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m p 1.007277 u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
4 9 1 He 4 Be12 C 0 n 2 6
mn 1.008665 u
原子核是由质子p和中子n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原子核 中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以 A、Z 和 N 表示,它们满足 关系
衰变条件:E0>0,即
(b) 衰变:
M X MY
A A 0 XZ 1Y 1e Z
E0 ( m X mY me )c 2 ( M X M Y 2me )c 2
衰变条件: E0>0,即 M X M Y 2me (c) K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上的电子而转变为另一 A 0 个原子核的过程。 Z X 1 e Z AY 1
2 Q Z( c2 a2 ) 5
电四极矩是量度原子核电荷偏离球对称的程度.
§33
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
放射性衰变:核素自发地放射出某种射线而变成另一种核素的现象。 已经发现的放射性衰变模式:
1.衰变:放出带两个正电荷的氦原子核。
2.β衰变:放出电子(或正电子),同时放出反中微子(或中微子)。 3.γ衰变:放出波长很短(小于0.01nm)的电磁辐射。 4.自发裂变:原子核自发分裂为两个或几个质量相近的原子核。 放射现象的研究是获悉原子核内部状况的重要途径之一。

原子物理杨家富 第七章答案

原子物理杨家富 第七章答案

5
b.原子核的大小
把核近似为球体,其半径为
R ro A 3 ,
1
ro 1.2 fm
核的质量密度
M Zm p Nmn Au 3u 2 1017 k g / m 3 1014 吨/ m 3 4 4 V R 3 ro 3 A 4 1.728 10 -45 3 3
3 3
Bs 是表面能,正比表面积( R A ),即Bs as A 3;
2
2 3 2
3 Z(Z - 1) e 2 2 13 Bc 是库仑能,Bc ac Z A ; 5 4 o R Bsym 是对称能,来自量子效应。当Z N时为零, Z N时, 因泡利不相容使能量升高;
Bp是成对能,表明质子和中子喜欢成对结合,而且 偶偶核稳定;奇奇核不稳定;最后BI来自壳层效应, 它们都是量子效应。 由液滴公式给出的结合能,可反求核质量
Q 2 Z (c 2 a 2 ) 5
z c c
z c
z
a
a
a
Q=0
Q>0
Q<0
17
§ 7.2 核力
1. 核力的一般性质 2. 核力的介子理论
18
1. 核力的一般性质
原子核内引力可完全忽略,电磁力只起排斥作用, 能把众多质子和中子结合成密度高达1014g/cm3的核是靠 一种新的作用—核力。经过多年的研究,认识到核力有 如下基本性质。 .短程力 力程≤10-14m,如果核力像库仑力那样为长程力, 核的结合能应正比 A( A 1) A2 。核结合能正比A, 说明核子只与近邻核子发生相互作用。
. 在极短距离内(小于0.8fm)核力为斥心力。 核子间相互作用势如图所示:
21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年后,当居里夫人想在故国波兰华 沙假设一个镭研究院治疗癌症时,美国 公众再次为她捐赠了第二克镭.
居里夫人在工作中遭受了大剂量的辐射.后来长期患恶性贫血 症.弗列德利克·约里奥曾检验过她当年的实验记录本,发现全都 严重沾染了放射物.她当年用过的烹调书,50年后再检查,还有放 射性.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教学重点】 核力和核矩;放射性衰变的基本规律;和裂
变和核聚变。 【教学难点】核力和核结构。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3
§7-1 原子核的描述
一、历史回顾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现象(1896)
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钠盐的放射现象.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观察 到原子核现象,是核物理学的开端.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Nuclear physics introduction
教材:原子物理学,杨福家,高教社,2008第四版 制作:红河学院理学院 Zhu Qiao Zhong
目录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7-1原子核物理的对象 §7-2核力 §7-3核的基态特性之一:核质量 §7-4核的基态特性之二:核矩 *§7-5核模型
贝克勒尔是研究荧光和磷光现象的世家子弟,
于1892年担任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 ,而此
职位是他祖父和父亲曾担任过的…
贝克勒尔,1852-1908 法,与居里夫妇共同获
偶然?必然? 伦琴发现X射线后,彭加勒(法)认为“X射
线可能跟荧光属于同一机理”, 建议贝克勒 尔验证,终于发现钠盐有预期效果.同时发现
§7-5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7-6 α衰变 §7-7 β衰变 §7-8 γ衰变 §7-8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2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教学目的】
1.掌握原子核的基本性质。 2.理解原子核结合能的含义并能熟练计算。 3.了解核素符号中各量的意义。 4.了解放射性衰变的规律及其应用。 5.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了解原子能的利用。
轶事:居里夫人人在巴 黎简陋的实验室访问居里夫人,问道:“难 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想要的东 西?”“有,1克镭.以便我的研究.可18 年后的今天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太贵了.”
麦隆内夫人在全美妇女中为其募捐获 得成功.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 捐献的1克镭赠与居里夫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8
居里夫人雕塑 ---上海“东方绿舟” 知识大道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9
卢瑟福(E.Rutherford)英,(1871-1937),获1908年度诺 贝尔化学奖.1903年证实了α射线为2He,β射线为电子; 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1919年首次实现人工核 反应,用α粒子从氮核中打出质子.培养了10位诺贝尔奖 获得者.
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种射线跟荧光不一样,不需要外来激发.进
一步的研究表明这是有别于X射线的辐射,他
称之为“铀辐射”贝.克勒尔得到的第一张铀辐射照片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4
J.J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
1897年,J.J汤姆逊通过对阴极 射线的研究测定了电子的荷质 比从而在实验上发现了电子.
轶事三则:
1)居里夫人把她千辛万苦提炼出的镭(价值100万以上法郎.他与居里所得 诺贝尔奖金7万法郎)赠送给了研究治癌的实验室.有人劝她把这些财产留给 两个女儿,居里夫人说:“我希望女儿长大自己谋生,我只留给她们精神财富, 把她们引上正确的生活道路,而绝不给她们留金钱.”
2)居里夫人淡泊名利 .一次她的一位朋友来访,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 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 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 事无成.”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5
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 (1898))
居里夫妇于1898年7月在沥青铀矿分离物内找到放射 性特别强的物质.为纪念祖国波兰,他们建议称之为钋
(Polonium).
进一步的分离发现钡盐有更 强的放射性,认为还有第二种放 射性更强的物质, 命名为镭. 后来他们用4年时间从 8吨矿渣 中提取了0.1g纯镭盐用于实验.
J.J汤姆逊,英,(1856-1940) 获19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J.J.汤姆孙曾师从瑞利,并于1884年 (时年28岁)接替瑞利任卡文迪许实 验室主任(长达35年),经他培养的研 究人员中有7人获过诺贝尔奖.
在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中,如果说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 现具有某种偶然性,那么电子的发现却充分显示了科学发展的必 由之路.它是许多人经过大量实验和理论研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 争论之后的产物.比起前两件来,电子的发现更有意义,它打破了 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打开了通向原子物理学的大门.
3)从195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 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 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7
皮埃尔.居里(法)(1859-1906); 玛丽.居里(法籍波兰)(1867-1934) 同获190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玛丽.居里 于1911年再次获诺贝尔化学奖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6
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质
居里夫人发现镭后,放弃专利,公布提纯方法.“没有人 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第七章 原子核物理概论
Manufacture :Zhu Qiao Zhong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