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模型资料

引力模型资料
引力模型资料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 世纪40 年代James Stewart 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

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

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 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 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 e l p m a n 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经济研究中引力模型的应用综述

摘要:引力模型在现代经济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实证研究常用的工具和方法。首先,从引力模型被引入到经济社会研究开始论述,介绍了引力模型的主要形式。其次,从市场分析、投资贸易和区域经济三个角度出发,阐述了引力模型的运用。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综述,指出了引力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引言

物理学与经济学的联系是密切的,引力模型(GravityModel)可视为联结两门学科的桥梁。将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应用于经济学,首先要归功于雷文茨坦( E. G. Ravenstein, 1880)和赖利(Reilly,W. J. 1931) 。英国人口统计学家雷文茨坦在1880年将引力模型用于人口分析,首开了将牛顿引力模型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先河。但是,真正将引力模型推广到整个社会经济研究中,却是赖利所提出的赖利公式。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赖利公式是如此地广为人知和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以至于被经典教科书称为定律,即零售引力的赖利定律(Reilly Law) 。

引力模型现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研究分析中,特别是在新经济地理学领域,成为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核心工具。引力模型便于实证分析,是它吸引经济学家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经济学中的引力与物理学的引力所依据的原理不同,物理学中的引力依据是牛顿第一定律,即万有引力;而经济学中的引力模型所依据的则是距离衰减原理。所谓距离衰减原理,是指如果各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则其作用的强度将随着彼此间距离的增加而减低,又被地理学家称“地理学的第一法则”。

二、引力模型的诸种形式

引力模型起源于19世纪,但自从赖利公式为经济学家和企业家所重视以来,引力模型便被不断细化和具体化,以便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一)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 1 ]

1. 两点之间的简单引力模型

T ij = kQλ

i Qβ

j / dα

ij

其中, T ij表示j点对i点的引力大小; Q i、Q j 表示两点的“质量”,可以用人口、GDP等来表示; d ij 表

示两点间的距离,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离; k、α、β、λ为系数。

2. 多点之间的一般化引力模型

在现实社会中,一点往往与多个点发生联系,对质量、距离等的衡量不能简单的用一、两个指标来说明,因而,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有模型:

T ij = f (V—i ,W—

j , S—

ij )

其中,V—i 代表起点性质的向量,W—j 代表终点性质的向量, S—ij代表具有空间性质的向量。

引力模型资料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 世纪40 年代James Stewart 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 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 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 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 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 e l p m a n 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万有引力与航天 -典型例题(修改稿)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 凤呜大王* 万有引力与航天--例题 考点一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即 G Mm r 2=ma n =m v 2r =m ω2 r =m 4π2r T 2 (2)在中心天体表面或附近运动时,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 Mm R 2=mg (g 表示天体 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天体半径R . 由于G Mm R 2=mg ,故天体质量M =gR 2 G , 天体密度ρ=M V =M 43 πR 3=3g 4πGR . (2)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 ①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Mm r 2=m 4π2T 2r ,得出中心天体质量M =4π2r 3 GT 2; ②若已知天体半径R ,则天体的平均密度

ρ=M V =M 43 πR 3=3πr 3GT 2R 3 ; ③若天体的卫星在天体表面附近环绕天体运动,可认为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 , 则天体密度ρ=3π GT 2.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T ,就可估算出中 心天体的密度. 例1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 ,因此卡文迪许被人们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若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 ,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地球半径R ,地球上一个昼夜的时间T 1(地球自转周期),一年的时间T 2(地球公转周期),地球中心到月球中心的距离L 1,地球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L 2.你能计算出( ) A .地球的质量m 地=gR 2 G B .太阳的质量m 太=4π2L 32 GT 22 C .月球的质量m 月=4π2L 3 1 GT 21 D .可求月球、地球及太阳的密度 1.[天体质量的估算]“嫦娥一号”是我国首次发射的探月卫星,它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200 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运行周期为127分钟.已知引力常量G =6.67×10 - 11 N·m 2/kg 2,月球的半径为 1.74×103 km.利用以上数据估算月球的质量约为( ) A .8.1×1010 kg B .7.4×1013 kg C .5.4×1019 kg D .7.4×1022 kg 2.[天体密度的计算]“嫦娥三号”探测器已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三号”携带“玉免号”月球车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并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等科学探测.已知月球半径为R 0,月 球表面处重力加速度为g 0,地球和月球的半径之比为R R 0=4,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为 g g 0 =6,则地球和月球的密度之比ρ ρ0为( ) A.23 B.3 2 C .4 D .6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研究上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研究(上) 赵立萍 2013-3-31 10:58:24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11期内容提要:本文基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截面数据,构建了中国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与3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与伙伴国的GDP、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距离、中国与伙伴国的人口等因素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存在着显著性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双边贸易流量,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作者简介:赵立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资本市场、国际贸易。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Harrigan(2001)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主题是贸易模式与贸易量。但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只是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没有对贸易量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决定贸易量的影响因素,其中的引力模型就是研究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工具。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源于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提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物理距

离成反比。一般认为,引力模型形式可表现为(Bergstran,1989)X ij =α Yiα1 Yi α2D ij α3A ij α4。 其中,X ij 是某一时期i国从j国的出口额,Yi是出口国的GDP,Y j 是进口国 的GDP,D ij 为两国之间的距离,A ij 为其他促进或阻碍两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因素。 为了便于回归,将原模型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 lnX ij =lnα0+α1lnYi+α2lnYj+α3lnD ij +α4lnA ij +ε ij 其中,ε ij 为随机误差项。从此,引力模型成为定量研究国际贸易流量的重要工具。同时,引力模型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运用,如旅游、移民、国外直接投资等国际流量的实证研究。为了更好地解释贸易流量,学者们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加入了其他的自变量,比如人均收入(Leamer,1974)、汇率(Bergstand,1985)、是否属于同一个经济组织(Bergstand,1989)、人口(Linnemann,1996)、是否拥有共同的语言(Wei,1996)、是否拥有共同边界(盛斌,2004)等被引入了模型。 虽然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的实证分析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如Blav(2001)和Jakab(2001)应用引力模型测算一国潜在的贸易能力,Balistreri(2003)应用引力模型估计贸易壁垒的边界成本等。但是,由于引力模型缺乏理论基础,使得作为分析工具的引力模型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比如,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在贸易政策方面的应用会受到模型本身从经济意义上无法识别的性质的妨碍。这点是被广泛认知的。Bergstrand(1985)认为,尽管引力模型成功地从计量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流量问题,但由于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在预测潜在贸易量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Anderson(1979)、Helpman与Krugman(1985)、Bergstrand(1985,1989)、

面板数据的F检验固定效应检验

面板数据的F检验固定 效应检验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面板数据模型(P A N E L D A T A)F检验,固定效应检验1.面板数据定义。 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都是一维数据。例如时间序列数据是变量按时间得到的数据;截面数据是变量在截面空间上的数据。面板数据(panel data)也称时间序列截面数据(time series and cross section data)或混合数据(pool data)。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面板数据示意图见图1。面板数据从横截面(cross section)上看,是由若干个体(entity, unit, individual)在某一时刻构成的截面观测值,从纵剖面(longitudinal section)上看是一个时间序列。 面板数据用双下标变量表示。例如 y , i= 1, 2, …, N; t= 1, 2, …, T i t N表示面板数据中含有N个个体。T表示时间序列的最大长度。若固定t不变,y , ( i i . = 1, 2, …, N)是横截面上的N个随机变量;若固定i不变,y. t, (t= 1, 2, …, T)是纵剖面上的一个时间序列(个体)。 图1 N=7,T=50的面板数据示意图 例如1990-2000年30个省份的农业总产值数据。固定在某一年份上,它是由30个农业总产总值数字组成的截面数据;固定在某一省份上,它是由11年农业总产值数据组成的一个时间序列。面板数据由30个个体组成。共有330个观测值。 对于面板数据y i t, i = 1, 2, …, N; t= 1, 2, …, T来说,如果从横截面上看,每个变量都有观测值,从纵剖面上看,每一期都有观测值,则称此面板数据为平衡面板数据(balanced panel data)。若在面板数据中丢失若干个观测值,则称此面板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unbalanced panel data)。 注意:EViwes 、、既允许用平衡面板数据也允许用非平衡面板数据估计模型。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 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建立模型 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 二,数据来源 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 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1e5070834.html,。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 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万有引力与航天 -典型例题(修改稿)

万有引力与航天--例题 考点一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即 G Mm r 2=ma n =m v 2r =m ω2 r =m 4π2r T 2 (2)在中心天体表面或附近运动时,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 Mm R 2=mg (g 表示天体表面的 重力加速度). 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 (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天体半径R . 由于G Mm R 2=mg ,故天体质量M =gR 2 G , 天体密度ρ=M V =M 43 πR 3=3g 4πGR . (2)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 ①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Mm r 2=m 4π2T 2r ,得出中心天体质量M =4π2r 3 GT 2; ②若已知天体半径R ,则天体的平均密度 ρ=M V =M 43 πR 3=3πr 3GT 2R 3 ; ③若天体的卫星在天体表面附近环绕天体运动,可认为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 ,则天体 密度ρ=3π GT 2.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T ,就可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密度. 例1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测出万有引力常量G ,因此卡文迪许被人们称为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若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 ,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 ,地球半径R ,地球上一个昼夜的时间T 1(地球自转周期),一年的时间T 2(地球公转周期),地球中心到月球中心的距离L 1,地球中心到太阳中心的距离L 2.你能计算出( ) A .地球的质量m 地=gR 2 G B .太阳的质量m 太=4π2L 32 GT 22 C .月球的质量m 月=4π2L 31 GT 21 D .可求月球、地球及太阳的密度 1.[天体质量的估算]“嫦娥一号”是我国首次发射的探月卫星,它在距月球表面高度为200

引力模型的应用领域

引力模型的应用领域 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以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这也是引力模型名字的由来。目前这个模型理论相当成熟,应用领域也很广泛。比如: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城市分析、交通、市场营销、企业区位、考古、高校招生和生物迁徙等领域。下面我将从引力模型应用的不同领域来谈谈自己对引力模型的理解。 一、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引力模型最早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并且应用的相当广泛。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贸易领域的是Jan Tinbergen(1962)。以下是我看过的有关该领域的一些期刊论文。 1、戴明辉、沈文星写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与潜力研究:引力模型方法”,来源于资源科学2010(11)。本文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具有林产品特色的要素禀赋、森林认证变量,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运用1999年到2008年这10年间中国对28个木质林产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和双方的经济规模成正相关,与距离因子成负相关,要素禀赋和双边贸易流量成正相关,而森林认证在双边贸易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2、刘岩写的“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综述”,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本文主要是进行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笔者主要通过梳理近30 年来引力模型的理论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该理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扩展;由无贸易理论基础到与贸易国自身禀赋的融合;并提出今后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能进行扩展的方向。比如:人均收入水平是否可以用于解释双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流量。 3、谢国娥、李亮写的“基于引力模型的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本文主要以1992~2008 年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各种因素。其结果表明: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两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成正相关;与澳大利亚进口关税率成负相关;与两国的RCA的相关系数、SARS的相

零售引力模型

最近我们一直在开发基于Java的软件组件集合的土地使用领域交通建模。该系统被设计用于集成各种开源工具对于未来城市的快速评估。我们利用广泛的面向对象技术实施的总体框架和数据交换的环境,有潜力像GIS,仿真模型,管理工具,数据库和其他外部嵌入常见的子系统数据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如何在Java平台上使用运行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基本库,我们已经开发的背景下,拟。该库定义了一组类代表一组可能行为的空间交互模型基于威尔逊(1972)。 可能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个库的更有趣的部分之一是利用策略模式来实现空间互动模式的家庭。这些行为应该是柔性的,以被插入到一个应用程序,改变在飞行的功能。 UML类 图如下所示: 基于UML类图上,有四种方式来执行空间相互作用的运行模型(重力,生产约束,吸引力约束和双约束)和两个的方式来执行该行程成本矩阵的一般化(反幂函数和负指数函数)。 SpatialInteractionModel - 这是将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运行的类模型。它使一个参考ISpatialInterationModel实例。该类使用setTypeOfSpatialInteractionModel方法,以取代目前的策略与其他策略。还将使用不同的策略使用该方法来计算广义的旅行费用setTypeOfDistanceFunction。

ISpatialInteractionModel - 该接口定义了所有可用的方法SpatialInteractionModel使用。 GravityModel,ProductionConstrainedModel,AttractionConstrainedModel和ProductionAttractionConstrainedModel - 这些类实现ISpatialInteractionModel接口使用特定的一组的每个calculateInteractions方法的规则。 InversePowerFunction和NegativeExponentialFunction - 这些类实现使用特定的规则对每个calculateDistanceFuntion IDistanceFunction接口方法。 从哪里开始? 本快速指南介绍了在Eclipse中我们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库的使用作为JavaIDE。 为实现本教程是必要熟悉空间的基本概念交互模式和与Java面向对象编程和使用的Eclipse IDE中。如果你不熟悉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型,我会建议你先阅读本文章艾伦·威尔逊爵士教授。如果你不熟悉的Eclipse IDE,我会建议你先试试这个教程由拉尔斯沃格尔。 二手库 本教程的发展将需要以下工具对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型,我们会从我们的谷歌使用最新的jar文件代码项目主页CASA-拟。

万有引力中常考的物理模型

万有引力中必考的几个模型 一. 地球表面上的物体的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关系 在地球表面上的物体随地球的自转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受到指向圆周圆心的向心力作用,其方向垂直指向转轴(地轴),圆心在地轴上。此向心力由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的分力提供,而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即物体所受的重力G =mg ,如图所示。 1.在赤道,万有引力方向指向_____,向心力大小最___,方向指向 ______,重力大小最_____,方向指向________; 2.在两极,万有引力方向指向_____,向心力大小最___,方向指向______,重力大小最_____,方向指向________。 3.只有物体在______时,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才等于重力。总之,无论如何,都不能说重力就是万有引力。 注意:“当地球自转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以认为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物体所受万有引力” 二、星球表面的和某一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 当物体在距地面一定高度绕地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物体仅受地球的引力,且此时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就等于物体重力,引力提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所以三者相等,但要明白,向心力只是从效果上的命名。 由2 ) (h R Mm G g m +='得,离地面高h 处重力加速度2 ) (h R M G g +=',这里M 、R 分别为地 球的质量和半径, 将h 取作0,即得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2 R M G g = 利用黄金代换2gR GM =得:2 2 / ) (h R gR g += 注意:重力加速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三、卫星运行速度v 、角速度ω、周期T 与轨道半径R 的关系: (天上模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离中心天体远,运动的慢,离得近,运动的快。) ①由2 R GmM =R mv 2 有v='R GM 即v ∝R 1 ,故R 越大,运行速度v 越小; ②由2 R GmM =m ω2R 有ω= 3 R GM ,即v ∝3 1R ,故R 越大,角速度ω越小;

万有引力与航天43个必须掌握的习题模型

A B C 1-4-1 万有引力与航天43个必须掌握的习题模型 吕梁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袁文胜 1.若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大 B .卫星的轨道半径越大,它的运行速度越小 C .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大 D .卫星的质量一定时,轨道半径越大,它需要的向心力越小 2.甲、乙两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相等,它们的轨道都是圆,若甲的运动周期比乙小,则( ) A .甲距地面的高度比乙小 B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小 C .甲的加速度一定比乙大 D .甲的速度一定比乙大 3.下面是金星、地球、火星的有关情况比较。 星球 金星 地球 火星 公转半径 1.0 810?km 1.5 810?km 2.25 810?km 自转周期 243日 23时56分 24时37分 表面温度 480℃ 15℃ —100℃~0℃ 大气主要成分 约95%的CO 2 78%的N 2,21%的O 2 约95%的CO 2 根据以上信息,关于地球及地球的两个邻居金星和火星(行星的运动可看作圆周运动),下列判断正 确的是( ) A .金星运行的线速度最小,火星运行的线速度最大 B .金星公转的向心加速度大于地球公转的向心加速度 C .金星的公转周期一定比地球的公转周期小 D .金星的主要大气成分是由CO 2组成的,所以可以判断气压一定 很大 4.如图1-4-1所示,在同一轨道平面上,有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A 、B 、C 某时刻在同一条直线上,则( ) A.经过一段时间,它们将同时回到原位置 B.卫星C 受到的向心力最小 C.卫星B 的周期比C 小 D.卫星A 的角速度最大 5.某天体半径是地球半径的K 倍,密度是地球的P 倍,则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 A .2P K 倍 B .P K 倍 C .KP 倍 D .K P 2倍 6.A 、B 两颗行星,质量之比p M M B A =,半径之比q R R B A =,则两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之比为( ) 第1页

(完整版)万有引力与航天重点知识归纳及经典例题练习

第五讲 万有引力定律重点归纳讲练 知识梳理 考点一、万有引力定律 1.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表达式: k T a =23 。其中k 值与太阳有关,与行星无关。 (4) 推广: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不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运转,也适用于卫星绕地球运转。当卫星绕行星旋转时,k T a =2 3 ,但k 值不同,k 与行星有关,与卫星无关。 (5) 中学阶段对天体运动的处理办法: ①把椭圆近似为园,太阳在圆心;②认为v 与ω不变,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③k T R =2 3 ,R ——轨道半径。 2. 万有引力定律 (1) 内容:万有引力F 与m 1m 2成正比,与r 2成反比。 (2) 公式:2 21r m m G F =,G 叫万有引力常量,2211 /10 67.6kg m N G ??=-。 (3) 适用条件:①严格条件为两个质点;②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r 指两球心间的距离;③一个均匀球体和球外一个质点,r 指质点到球心间的距离。 (4) 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也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3.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 (1) 万有引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可以等效为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mg ,另一个是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f ,如图所示。 ①在赤道上,F=F 向+mg ,即R m R Mm G mg 22 ω-=; ②在两极F=mg ,即mg R Mm G =2 ;故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和重力加速度都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2) 物体受到的重力随地面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地面上,2 2 R GM g mg R Mm G =?=;在地球表面高度为h 处: 22)()(h R GM g mg h R Mm G h h +=?=+,所以g h R R g h 2 2 ) (+=,随高度的增加,重力加速度减小。 考点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求天体质量及密度 1.T 、r 法:2 3 2224)2(GT r M T mr r Mm G ππ=?=,再根据3 23 33,34R GT r V M R V πρρπ=?== ,当r=R 时,2 3GT πρ= 2.g 、R 法:G g R M mg R Mm G 22 = ?=,再根据GR g V M R V πρρπ43,3 43=?== 3.v 、r 法:G rv M r v m r Mm G 2 22 =?=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

2009.7 - 48 -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 帅传敏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中美两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固定效应假设,分别对中美两国之间以及中美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业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加入WTO给中美两国农业贸易都带来了机遇,美国从双边农业贸易中获得了比中国更大的利益。(2)影响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反映了两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3)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具有不同的潜力空间和区域特点:中国对美国等25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潜力集中在贸易潜力成长型和贸易潜力待开发型的国家和地区,而美国对中国等25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潜力集中在贸易潜力成熟型和贸易潜力成长型的国家和地区。关键词:农业贸易潜力中国美国引力模型 一、引言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大国,两国互为重要的农业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第四大海外市场,美国也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和主要进口来源国。中国海关数据库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间,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从1997年的32.19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35.79亿美元,增加了4.22倍,年递增率为15.48%,超过同期中国农产品贸易12.05%的年增长速度。然而,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很不平衡,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的2~3倍。例如199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23.83亿美元,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仅为8.36亿美元。200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91.52亿美元,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仅为44.27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农业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逐年扩大,从1997年的15.4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47.26亿美元,增加了3.05倍,年递增率为11.81%(见表1)。 表1 中美农业贸易的发展趋势(1997~2007年)单位:万美元年份中国向美国出口中国从美国进口中美农业贸易总额中国的贸易顺差总额比上年增长率(%)1997 83576.55 238311.40 321887.95 -154734.85 — 1998 88530.27 182686.48 271216.75 -94156.21 -15.74 1999 94582.03 174087.67 268669.70 -79505.63 -0.94 2000 118462.06 259101.24 377563.30 -140639.18 40.53 2001 126120.26 279199.02 405319.28 -153078.76 7.35 2002 168158.72 272044.11 440202.83 -103885.39 8.61 *本文得到了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研究计划2008~2009(No. G-1-00005)的资助。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 陈英鹏 201132020128 一概念 引力模型是由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为了了解和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创建了丁伯根原则,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和Pōōnen,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n于1966年,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引力模型应用广泛,它是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在后续的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引力模型,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F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m i,m j是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d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里,我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 (1) 在方程中,X ij是 i城市向j 城市的总出口;Y i与Y j分别为i城市与j 城市的生产总值,D ij为i城市与j 城市之间的距离,K,e 为常数,a、b为参数。该公式表明,i城市向j城市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城市与j 城市的城市居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二引力模型的变量取舍及引力模型的改进在扩展后的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两经济体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国家人口数量、两国首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各种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优惠贸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引力模型公式(1)中,通常取引力衰减的基数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但随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成,居民出行时间大大缩短,客观上拓展了城市的边界,两点之间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影响两点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及应用知识点总结

专题:万有引力定律总复习(人造天体(卫星)的运动) 万有引力及应用:与牛二及运动学公式 1思路(基本方法):卫星或天体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F 心=F 万 (类似原子模型) 2方法:F 引=G 2r Mm = F 心= m a 心= m ωm R v =2 2 R 地面附近:G 2R Mm = mg ?GM=gR 2 (黄金代换式) 轨道上正常转:G 2r Mm = m R v 2 ? r GM v = 【讨论(v 或E K )与r 关系,r 最小 时为地球半径, v 第一宇宙=7.9km/s (最大的运行速度、最小的发射速度);T 最小=84.8min=1.4h 】 G 2 r Mm =m 2 ωr = m r T 224π ? M=2324GT r π ? T 2 =2 3 24gR r π? 2T 3G πρ= (M=ρV 球=ρ π3 4 r 3) s 球面=4πr 2 s=πr 2 (光的垂直有效面接收,球体推进辐射) s 球冠 =2πRh 3理解近地卫星:来历、意义 万有引力≈重力=向心力、 r 最小时为地球半径、 最大的运行速度=v 第一宇宙=7.9km/s (最小的发射速度);T 最小=84.8min=1.4h 4同步卫星几个一定:三颗可实现全球通讯(南北极有盲区) 轨道为赤道平面 T=24h=86400s 离地高h=3.56x104km(为地球半径的5.6倍) V=3.08km/s ﹤V 第一宇宙=7.9km/s ω=15o /h (地理上时区) a=0.23m/s 2 5运行速度与发射速度的区别 6卫星的能量:(类似原子模型) r 增?v 减小(E K 减小

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韩剑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韩剑[1]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 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时以格鲁贝尔与劳埃德、阿奎诺(Aquino,A.1978)、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J.H.,1983)、格林纳韦(Greenaway,1987)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模型,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计量工具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country specific)特征,包括国家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有产业层面的(industry specific)特征,如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在研究双边产业内贸易时,由于更多的涉及宏观层面的内容,因此抽象掉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国民收入水平是最早被考察的一个变量。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早就阐述了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同的收入水平容易 [1]韩剑,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E-mail:icedsword@https://www.360docs.net/doc/1e5070834.html,

高考必备09 万有引力与航天(1)-2021年高三物理重点模型训练(解析版)

高考必备一模一例一法一练 万有引力与航天 目录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2) 近地卫星模型 (4) 同步卫星模型 (5) 万有引力等于重力模型 (9) 卫星模型相关物理量讨论 (10) 三种天体运动速度比较 (12) 双星模型 (14) 三星、多星模型 (17) 黑洞模型 (20) 暗物质 (22) 卫星变轨 (25) 常数的应用 (28) 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模型(黄金代换) (29) 利用比例求解模型 (31) 三星一线模型 (32)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典例】(2018高考理综II ·16)2018年2月,我国500 m 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发现毫秒脉冲星“J0318+0253”,其自转周期T =5.19 ms ,假设星体为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以周期T 稳定自转的星体的密度最小值约为( ) A . B . C . D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密度及其相关的知识点。设脉冲星质量为M ,半径为R 。选取脉冲星赤道上一质元,设质量为m ,由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 =mR ()2,星体最小密度ρ=M/V ,星球体积V=πR 3,联立解得:ρ=,代入数据得ρ=5×1015kg/m ,选项C 正确。 【思想方法】 一、 题型概述 1. 利用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可以估算地球质量,若测量出绕天体运行卫星的周期和轨道半径可以估算天体的质量,若知道天体的半径,可以估算出天体的密度。高考有关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考查频率较高。 2.考虑星球自转时星球表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为万有引力的分力;忽略自转时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3.一定要区分研究对象是做环绕运动的天体,还是在星球表面上随星球一块自转的物体.做环绕运动的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全部提供向心力,星球表面上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只有很少一部分用来提供向心力. 二、估算中心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两条思路和三个误区 (1)两条思路 11226.6710N m /kg -??93510kg /m ?123510kg /m ?153510kg /m ?183510kg /m ?2Mm R 2T π43 23GT π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论基础也越来越完善。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上,近期人们开始通过添加制度质量指标来考察各国国内制度因素以及制度趋同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通过应用引力模型的研究发现,各国制度的优劣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影响,制度相似的国家间贸易量较大。 引力方程是经济学在实证研究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功之一。它将双边贸易流量与GDP、距离和其他影响贸易壁垒的因素联系起来。该方程被广泛运用于推断如关税同盟、汇率机制、民族纽带、语言文化等体系的贸易流动效应。 上世纪60年代引力模型被引入衡量双边贸易流量的研究后得到不断扩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文献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Mdtyds(1997 ,1998)、Chen&Wall (1999)、Breuss&Egger(1999)、Egger(2000)等人完善了引力模型的经济计量学规范;Berstrand(1985)、Helpman(1987)、Wei(1996)、Soloaga&Win-ters (1999)、Lumao&Venables(1999)、Bougheas等人(1999)对原有解释变量进行了精炼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本世纪近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制度质量因素开始广泛引入贸易引力模型,这一类扩展成为中外研究者尤其是国外研究者的重点。对于制度因素的研究不再仅限于是否属于同一优惠贸易安排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粗糙的模式,开始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且在诸多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大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从贸易整体看,还是仅从行业层面上看,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空间距离、人口和制度安排都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经济总量的作用尤为显著。制度安排的作用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与成员国的经济规模总量。 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不少研究证实,贸易伙伴国的法律制度、合约实施保障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