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创新)【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创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金融创新11.1 复习笔记一、金融创新概述1.什么是金融创新从经济学意义上说,金融创新是指通过引进新的金融要素或者将已有的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在最大化原则基础上构造新的金融生产函数的过程。

2.金融创新的动因(1)技术进步论新技术首先影响的是交易和清算系统;其次,新技术的应用也对传统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产生了影响;再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还直接促成了很多新的金融交易技术的诞生。

(2)管制的辩证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 Kane)把金融创新视为金融业逃避严厉管制的一种手段,认为在管制和创新之间存在一个“管制-创新-再管制-再创新……”的循环往复的斗争过程,并将其称为“管制的辩证过程”(Dialectic Process of Regulation)。

(3)规避风险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代同际金融市场上一些基本条件的变化导致金融市场风险增大,为了避免或分散风险,出现了大量的金融创新。

事实上,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国际资本流动与国家风险的存在的确引发了大量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

(4)竞争趋同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企业之间在本质上都属于中介机构,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很容易相互模仿,最后导致产品和服务的趋同,对于原先的产品和服务,也就相当于一种创新。

3.金融创新的类型可以粗略地把金融创新分为三大类型:(1)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拿人经济委员会把金融工具创新分为三大类:即扩展市场型工具、风险管理型工具和市场套利型工具。

另外一些人则把金融创新工具分为建构模块类金融工具(Building Blocs)和结构化金融工具。

(2)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机构创新是指建立新型的金融机构,或者在原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加以重组或改造。

金融机构创新的原因多种多样。

(3)金融制度和市场创新金融制度和市场创新主要是指作为金融运行基础结构的交易清算系统变革以及金融管制法规、手段等的变化。

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1.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概述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第一个高潮,美国是这个创新运动中最重要的国家,商业银行、证券机构甚至普通企业在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金融与经济——第四章 金融体系与金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  金融与经济——第四章  金融体系与金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金融与经济1.1 复习笔记一、货币、银行、金融市场与经济1.货币和经济的联系(1)货币、财产、财富、收入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购买任何商品。

财产是货币、财物及民事权利义务的总和。

虽然它们都可以在一定时点上测得,但它们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人们的财产可以用货币来计量,但是,货币只是财产的一小部分。

“富”是指财力,人们拥有的财富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内容,还包括非物质的、精神层面的内容。

收入是经济主体通过交换或其他规定(如税法)所得到的财产,人们可以用货币来计量收入水平,但人们绝不会认为经济主体的收入就只是其所得到的货币。

(2)货币和经济周期通常,在经济高涨和繁荣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往往会加快,而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时,货币的流通速度又往往会减慢。

因此,人们可以从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的趋势来预测经济走势,还可以根据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预测物价的变动。

(3)货币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当总产出或有效总供给不变或者供给增长跟不上需求增加时,则会导致物价上升,甚至通货膨胀。

而当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时,则会引起货币流量缩小,如果没有及时注入足够的购买力,则会引起总需求下降,导致物价下跌,甚至引起通货紧缩。

(4)货币和利率在一般情况下,当货币供给增加,超过货币需求时,利率水平就会下降;反之,当货币供给赶不上货币需求时,利率就会上升。

(5)货币政策为了能更好地发挥货币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并将货币对经济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人们可以通过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使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给量或调节利率水平等,进而改变经济主体的预期和行为,达到稳定经济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

2.银行的功能(1)中介功能银行发挥的中介功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用中介,即银行主要采用吸收存款等方式集聚资金,用贷款的方式运用资金,调剂社会资金余缺;二是支付中介,即银行采用吸收活期存款的方式为客户办理转账、支付等业务,以达到节约现金流通费用的目的。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圣才出品】

第十七章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17.1 复习笔记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可分为三种:最终目标、是操作目标、是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项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的,如稳定物价、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等;操作目标一般可被中央银行所直接控制,但与最终目标的关联程度却不高;中介目标虽然不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但与最终目标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大致如下:中央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所选定的操作目标,操作目标的变动影响所选择的中介目标,中介目标的变动影响实际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目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及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所谓“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目标”,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①在西方经济学中,所谓“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

②非自愿失业,是指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但仍然找不到工作,从而造成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则是由于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的暂时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是指由于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③充分就业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存在并不矛盾。

因此,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充分就业也只是意味着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以减少或消除经济中存在的非自愿失业,而并不意味着将失业率降为零。

(3)经济增长如何准确地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状况,特别是以何种指标来衡量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

但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同家都以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4)国际收支平衡①所谓“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货币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其他金融机构【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其他金融机构【圣才出品】

第七章其他金融机构1.存款型金融机构和契约型储蓄机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存款型金融机构是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

契约型储蓄机构是以合约方式定期、定量地从持约人手中收取资金(保险费或养老金预付款),然后按合约规定向持约人提供保险服务或养老金的金融中介机构,它包括各种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

存款型金融机构与契约型金融机构主要有以下区别。

(1)职能不同存款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存贷款服务,为社会生产融通资金。

契约型金融机构中的保险公司主要职能是为人们生活提供风险保障,养老基金则是为人们提供退休生活保障。

(2)资金来源性质不同存款型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是存款,是对存款者的一种债务,到期要偿还本金,并按约定支付利息。

契约型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为保费或雇员及雇主的缴款,其中保费属于费用,缴纳后一般不返还;养老金缴款一般只在员工退休时才以年金的形式返还。

(3)资金运用方式存款型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方式主要为贷款。

契约型金融机构资金运用的方式主要为投资各种证券。

(4)由于存款型金融机构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因而可创造派生存款。

而契约型金融机构不具有这一职能。

这是二者的最大区别。

2.为什么说购买共同基金属于间接投资?共同基金具有哪些特点?答:(1)购买共同基金属于间接投资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其资本购买公司债券、金融债券或公司股票等各种有价证券,以期从该证券的持有和转让中获得投资收益和转让增值的行为。

它不像直接投资那样由投资者将货币资金直接投入投资项目,形成实物资产,投资者不拥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股票投资除外)。

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基金,购买基金股份,再通过其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所以,购买共同基金是一种间接投资。

(2)共同基金的特点①规模经济基金可以最广泛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汇成规模巨大的投资资金,由于资本雄厚,可以享有大额投资在降低成本上的相对优势,获得规模效益。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第四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一、概念题1.商业银行答:商业银行是指利用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经营多种金融资产业务,并在负债资产业务中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追求最大利润,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五项功能。

2.储蓄银行答:储蓄银行是专门办理储蓄业务的银行。

储蓄银行的名称各国有所不同,在美国,其名称为储蓄放款协会或互助储蓄银行;在英国,储蓄银行叫做信托储蓄银行;还有些国家有专门的邮政储蓄和民间的信贷协会等类似的机构。

储蓄银行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资本外,主要是吸收小规模的居民储蓄存款与定期存款,各种存款占其总负债的比重达80%左右,此外还通过货币市场从同业借入资金。

其资产主要用于中长期不动产抵押贷款;购买政府的债券及公司股票债券;对个人提供分期付款的消费信贷;对市政机构贷款等。

但近几年来,储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界限日益模糊,与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3.保险公司答:保险公司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办理保险业务,在风险发生时对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给予赔偿或支付的金融中介机构。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为:法定保险公司和自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和人寿保险公司、公营保险公司与私营保险公司以及公私合营保险公司、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等。

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投保人交纳的保险费;资金运用主要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应付赔偿所需,另一部分用于投资证券、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保单贷款等。

保险公司是除银行外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各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信托投资公司答:信托投资公司指经营信托和投资业务的专业金融机构。

除办理一般信托业务以外,其突出的特点在于经营投资业务。

具体来讲,主要经营资金和财产委托、代理资产保管、金融租赁、经济咨询、证券发行、投资等业务。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收支)【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收支)【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国际收支19.1 复习笔记一、国际收支的基本含义1.国际借贷和国际收支(1)国际收支的定义①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国际收支(International Balance of Payments)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实体的居民同非居民之间所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②在这里,“经济实体”是指作为单独财政结算单位的国家或地区;“居民”(Resident)是指在这个经济实体的境内居住1年以上的政府、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否则即为非居民(Non—resident)。

一个国家的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尽管在另一个国家居住1年以上,但仍是派出国的居民,是居住国的非居民,因为其收入来源主要是派出国而不是居住国;一个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是其所在国的居民,是其母公司所在国的非居民;国际性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不属于任何国家的居民,而是所有国家的非居民。

(2)国际收支和国际借贷的差异①国际借贷是产生国际收支的原因,国际借贷的发生必然会形成国际收支;②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看,国际借贷表示的是一定时点(a Point of Time),国际收支表示的是一定时段(a Period of Time);③国际借贷表示一国对外债权债务的余额,即最终结果,是一种“存量”(Stock);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对外收付的累计结果,是一种“流量”(Flow)。

④这两个概念包括的范围也不同。

国际收支的范围要比国际借贷的范围更加宽泛。

2.国际收支的重要性国际收支的概念从仅指简单的贸易收支发展到把全部国际经济交易都包括在内,充分说明了国际收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其主要内容1.国际收支平衡表①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个经济实体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个季度或一个月)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一种统计表。

所以,国际收支平衡表实际上是国际收支的外在表现形式。

②国际收支平衡表按照复式记账的原理编制,一切收入项目或负债增加、资产减少的项目都列为贷方(Credit);一切支出项目或资产增加、负债减少的项目都列为借方(Debit);每一笔交易都必须同时记录相应的借方和贷方,金额相等。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第十六章 货币理论的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第十六章  货币理论的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14.1 复习笔记一、货币的定义1.狭义的货币定义所谓“狭义的货币”,通常是由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即通货)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所构成。

如果以M 1表示狭义的货币量,以C 表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以D 表示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则:M 1=C+D 。

持这种货币定义的经济学家一般都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

辨别交易媒介的三种比较重要的标准:(1)以普遍接受性作为标准这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同意的辨别货币与非货币的标准。

持这一标准的人们认为,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它必须在交易中具有明显的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特性。

(2)以是否支付利息作为标准英国经济学家佩塞克(B .P .Pesek )和萨文(T .R .Saving )认为,货币是其持有人的财富,但它却不是任何其他人的负债,持有人不必为货币支付利息。

因此,是否支付利息可作为鉴定一种金融资产是不是货币的标准。

%100⨯=市场利率该资产的收益率某金融资产的负债性 某种金融资产的货币性=100%-该资产的负债性通货的负债性为零,故其货币性为100%;活期存款的负债性几乎为零,故其货币性也几乎为100%;而定期存款的负债性近似于100%,它是商业银行的负债,故其货币性便近似于零。

(3)以交易行为的特征作为标准英国经济学家纽伦(W.T.Newlyn)和布特尔(R.P.Bootle)认为,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易媒介,在交易过程中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货币在交易过程中不对经济产生任何影响,尤其是不对借贷市场产生影响;二是货币在交易过程中只改变其持有者,而不改变其总量。

通货与活期存款能同时具备上述两个特征,而其他金融资产却不能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

2.广义的货币定义(1)第一种广义的货币定义这种货币定义强调货币的价值贮藏职能,认为除了M1以外,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也应包括在货币的范围中。

他们的这一货币定义通常以M2来表示。

如以T表示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则:M2=M1+T。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其他金融机构)【圣才出品】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其他金融机构)【圣才出品】

第七章其他金融机构7.1 复习笔记一、存款型金融机构存款型金融机构是从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金融中介机构,以经营存、贷款业务为主,并为顾客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它们创造存款,构成货币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严格的管制。

活期存款账户是个人或公司等实体进行支付的主要手段,政府的货币政策也通过银行系统得以实施。

存款型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s)、储蓄银行(Savings Banks)和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s)等。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发行支票存款、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来筹措资金,用于发放工商业贷款、消费者贷款和抵押贷款,购买政府债券,并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是各国最重要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其所拥有的总资产最大,提供的金融服务也最全面。

2.储蓄银行(1)储蓄银行是指办理居民储蓄并以吸收储蓄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

(2)不同于我国,在西方不少国家,储蓄银行是专门的、独立的金融机构,大多有专门的管理法令,一方面保护小额储蓄人的利益,另一方面规定资金投向;储蓄银行名称各国有所差异,但其功能基本相同;储蓄银行的形式既有私营,也有公营,有的国家绝大部分储蓄银行都是公营的;储蓄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较为稳定,主要用于长期投资,其业务活动受到约束,近年来已有所突破,有些储蓄银行已开始经营过去只有商业银行才能经营的业务。

(3)在美国,储蓄银行主要有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两种形式。

①储蓄贷款协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储蓄存款(通常称为股份)、定期存款和支票存款,其主要资金运用是发放抵押贷款。

其与商业银行之间界限较为模糊,竞争也日益激烈。

②互助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相似,也是靠接受存款来筹措资金。

但是,在组织结构方面与储蓄贷款协会有重要的不同,它们是合作性质的存款机构,存款人就是股东,拥有银行净资产中的一个份额。

3.信用合作社(1)信用合作社是在西方国家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互助合作性金融组织,有农村农民的信用合作社,有城市手工业者或某一行业等特定范围成员的信用合作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金融体系与金融改革
4.1 复习笔记
一、金融体系
1.金融体系的内涵
金融体系是由金融机构和监管协调机构通过法律、经济习惯等在一定经济体制中形成的。

金融体系产生于经济体系,又相对独立发展,它能影响经济体系的发展及其结构。

一国的金融体系包含金融机构体系、金融监管体系、信用体系和法律体系等多个层次。

对于一个经济系统而言,金融体系必须是一个能自我平衡的体系,否则将会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
2.金融体系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体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具体如下:
(1)按照国内和国际范围,分为国内金融体系、区域金融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

国内金融体系是一国的金融公司包括国外投资机构在国内的分支机构,在一国金融管理机制下的金融体系。

区域金融体系是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金融机构和监管协调组织互相交叉或共有,资本互相融通,金融有关的司法相似。

国际金融体系是由世界所有相互有金融联系的国家组成的系统,是多个区域金融体系的有机结合,在现代通讯网络和国际协议的支持下,为世界各国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2)按照供求关系,分为供求均衡性金融体系和供求非均衡性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的均衡是指使人们对既定体系安排和体系结构的一种满足状态或满意状态。


融体系的非均衡是指人们对现行金融体系的一种不满意状态,或不适应现行金融体系的发展,欲改变这一状况的状态。

(3)按照金融体制的不同,分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这种体系一般包括商业银行、非银行会融机构、金融市场和中央银行等部分。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体系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这种金融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资金的融通和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

3.金融机构体系
一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金融机构体系,主要包括存款型金融机构、契约型储蓄机构和投资型金融机构等。

(1)存款型金融机构
①商业银行;②储蓄银行;③信用社。

(2)契约型储蓄机构
①保险公司国②养老基金。

(3)投资型金融机构
①金融公司,它通过出售商业票据、发行股票或债券以及向商业银行借款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并向购买汽车、家具等大型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者或小型企业发放贷款。

②共同基金,又称投资基金,是一种间接的金融投资机构或工具。

共同基金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权证募集社会闲散资金,再以适度分散的组合方式投资于各种金融资产,以获取收益。

③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其投资对象仅限于安全性高、流动性强的货币市场金融工具。

4.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
(1)清算和支付结算的功能。

金融体系能提供完成商品、服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和支付结算的方法.
(2)聚集和分配资源的功能。

金融体系能为企业或家庭聚集或筹集资金,也能为企业或家庭重新有效分配资源。

聚集或筹集资金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完善的金融市场直接筹集,二是通过金融中介间接筹集。

(3)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之间转移资源的功能。

(4)管理风险的功能。

(5)提供信息的功能。

企业与家庭可以根据在金融市场上观察到的利率和资产价格,进行资产配置和消费、储蓄的决策。

利率和资产价格也是企业选择投资项目和融资的重要依据。

资产收益的波动率是现代金融理论中量化风险的基本指标,也是风险管理和战略性融资与投资决策的主要信息。

(6)改善激励的功能。

激励问题实际上是股份制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通过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改善激励问题。

二、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改革
1999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与金融改革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大一统”金融时期:1948~1979年
1948年12月1日,在合并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于1948年12月7日发行人民币,这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制的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前苏联金融模式为改革方向,逐步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到1979年,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人一统”金融体制。

2.金融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93年
在金融体系变迁的起步阶段中,金融体系的结构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实行了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一统”组织结构,建立了二级银行体系的框架。

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专业银行为主体、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金融机构体系。

(2)逐步开放搞活金融市场。

1979年后以开放搞活为目标的金融改革,必然意味着金融市场的孕育和发展。

其中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3)建立宏观金融调控体系。

①实现了金融体系创新,确定了中央银行体系的法定地位。

②进行组织体系变迁,大力发展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

③金融管理体系向市场化迈进。

④建立和发展金融市场体系。

3.金融改革调整与充实阶段:1993~1999年
这一轮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对中国人民银行多年来实行的“稳定货币、发展经济”的双重政策目标的重大战略性突破。

同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控制信贷规模转向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信用总量。

(2)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以现代商业银行作为国有独资银行的改革方向,是新一
轮银行改鼙的主要内容。

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先后建立,它既是国家政策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的强有力的工具,也是国有独资银行剥离政策性业务、专门从事商业性经营以有效配置资金和资源所需要的。

(3)外汇体制改革。

从1994年4月1日起,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外汇留成制、外汇上缴制和用汇计划审批,实行外汇指定银行对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

取消各省市外汇调剂中心,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同时期其他重要改革措施如下:
①1996年1月,全国银行同业拆借交易系统在上海正式联网,并按“自主自愿、平等互利、恪守信用、短期融通”的原则运行。

②1999年《证券法》的施行,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创造了一个可靠的法律基础,并使投资者的利益得到有效保护,有利于证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③为了适应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迅速上升的趋势,1995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1998年城市合作银行更名为地方性的商业银行。

④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我国金融改革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1.我国金融改革的成就
首先,加入WTO以来,我国在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个方向上均取得了重大改革成果。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区域金融中心正在形成,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越来越对金融市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金融业管制的逐步放开,农村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等新的
银行逐步出现,还出现了一批金融性控股集团。

第四,混业经营已经初露端倪,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促使金融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带动金融市场创新的发展加速。

第五,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

第六,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第七,顺应金融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新的风险管理框架。

第八,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我国银行体系的主体,其资产总量占到我国银行体系全部资产的80%以上,存贷款业务量占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造上市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1)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能够创造一个较好的激励机制,能够直接促进管理层的管理绩效。

(2)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可以增加银行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资本实力。

(3)国有商业银行通过上市可以获得资金和再融资的渠道,提高资本充足率。

(4)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盟股市有助于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2.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体系结构不平衡
从金融资产的分布结构看,我国绝大部分金融资产都为银行所有,其中又以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使金融机构体系出现商业银行垄断的格局。

从金融机构体系的业务范围来看,它们的业务范围、业务运行方式都局限于传统金融领域,真正体现现代金融水平的金融机构十分短缺。

(2)现行市场结构不平衡
①市场结构不平衡。

我国目前只是初步建立了金融市场体系,包括存贷款市场、同业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