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骨水泥在骨科的应用

合集下载

含抗生素的骨水泥spacer治疗全髋膝关节置换感染

含抗生素的骨水泥spacer治疗全髋膝关节置换感染
• 尽管关节和非关节spacer之间的差异存在一 些争论,但是,使用塑形良好,匹配更好的 关节spacer可以恢复软组织张力,允许较大 程度的关节活动,比非关节spacer有较好的 结果
• 像静态的早期的含抗生素骨水泥spacer可以 维持肢体长度,减少软组织挛缩,有助于 再次植入,并且可以提供局部抗生素治疗, 然而,其形态和功能有相当大的变化
• 许多不同类型关节spacer可以用于全膝关节置 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
• PROSTALAC(DePuy, Warsaw, Indiana),载抗生素的 丙烯酸骨水泥假体,最初用于髋关节,后来用 于膝关节
• PROSTALAC膝关节系统包括由载抗生素的 Palacos骨水泥制备的股骨和胫骨假体,有 较小的金属-聚乙烯关节面
• 具体表现为疼痛严重,假体松动,通常采 用二期重建进行治疗
• 去除所有假体部件和骨水泥,清创坏死和 肉芽组织,植入含抗生素的骨水泥spacer, 静脉给予一个疗程的抗生素,如果不再有 感染的证据,延期假体再植术
• 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采用一期更换关节 翻修术,欧洲比美国更常见
• 但是严格患者选择,强烈推荐采用含抗生 素的骨水泥固定假体
• 骨水泥中加入葡聚糖孔隙率增加,抗生素 的洗脱率增加
• Kuechle证明骨水泥中葡聚糖增加25%,第一 个48h抗生素的释放大约增加4倍,抗生素 洗脱时间增加到10天,常规准备只有6天
• 十年来,手工制备的骨水泥spacer含有高浓 度抗生素,已成功地用来治疗人工关节感 染,可以局部释放高水平的抗生素
• 如果致病菌不明确,治疗将更加困难,可 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彻底消除感染
• Koo,每40g骨水泥中加入万古霉素、庆大霉素 和头孢菌素各2g,平均随访41个月(最少24个 月),22例患者21例感染消除

抗生素骨水泥技术在骨关节感染中的应用

抗生素骨水泥技术在骨关节感染中的应用

抗生素骨水泥技术在骨关节感染中的应用赵吉炎【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9(016)012【总页数】3页(P118-119,143)【关键词】开放性骨折; 骨关节感染; 皮肤缺损; 抗生素骨水泥【作者】赵吉炎【作者单位】松滋市中医医院骨科湖北松滋434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4; R681.2开放性骨折为骨科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上以车祸、压砸等直接暴力多见,间接暴力常见于坠落伤[1]。

因损伤呈开放性,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术后感染的几率将大幅度提升,进而影响骨折愈合及患者预后[2]。

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早期经过彻底清创及积极的抗感染治疗,一般都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3]。

但部分开放性损伤由于受环境污染严重,受伤时的直接暴力致部分细菌及污物嵌入深部组织及关节腔内,致伤口内细菌感染,引起预后不良。

笔者以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开放性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开放性骨折经彻底清创后伤口内仍有细菌生长的患者,Ⅰ期给予再次清创,万古霉素骨水泥填塞伤口,5例GustiloⅢB型伴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患者经上述处理后伤口感染及骨折恢复情况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医院收治的开放性骨折患者5例,其中男4例,女1例。

年龄35~72岁,平均50.8岁。

骨折部位:胫骨干3例,内踝2例。

患肢:左侧3例,右侧2例。

Gustilo分型均为ⅢB型。

5例患者均为直接暴力所致,均伴有骨缺损、皮肤缺损。

伤后早期彻底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覆盖伤口,1周后伤口细菌培养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其中1例内踝缺如并皮肤缺损的患者细菌培养为多重耐药。

1.2 治疗方法患者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后,在连硬外麻下,Ⅰ期对伤口进行了再次彻底清除坏死及缺活组织处理,使用脉冲冲洗技术冲洗伤口,随后在伤口内给予骨水泥与万古霉素,按20∶1的比例调配[4]。

承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承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承载抗生素骨水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承载抗生素骨水泥(PMMA)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院自2009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16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1~65岁,平均45.6岁。

其中胫骨6例,股骨4例,跟骨2例,跖骨2例,指骨1例,桡骨1例;术前取标本常规菌培,手术彻底清创,术中多点标本病检+菌培,骨缺损部位填塞承载抗生素骨水泥或+创口内放置承载抗生素骨水泥链珠。

结果患者均伤口一期愈合出院。

术后随访14~52个月,平均38个月,感染均未复发,局部软组织无肿胀和压痛,炎性指标逐步恢复正常。

结论:清创后骨缺损部位填塞承载抗生素骨水泥或+创口内放置承载抗生素骨水泥链珠是治疗慢性骨髓炎方法之一。

标签:承载抗生素骨水泥(PMMA);慢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其病程复杂,病程漫长,易并发慢性窦道、皮肤瘢痕及缺损等。

近年来骨科感染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①重要原因:严重开放性外伤感染日益增多,②由于现代抗生素的错误甚至滥用,导致较多致病菌产生了抗药性。

这使得对于慢性骨髓炎得手术治疗失败率、感染率高,治疗时间长,花费大,成为骨科疾病治疗中很棘手的问题之一。

国内外的临床医生为找到更好治愈慢性骨髓炎的方法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l]。

我院对慢性骨髓炎经过清创后使用”一期骨缺损部位填塞承载抗生素骨水泥或+创口内放置承载抗生素骨水泥链珠”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3年12,本科收治16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1~65岁,平均45.6岁;部位分布:胫骨6例,股骨4例,跟骨2例,跖骨2例,指骨1例,桡骨1例;病因:10例为内固定术后感染,4例为外伤后感染,1例为糖尿病感染,1例为血源性感染。

1.2方法1.2.1术前准备术前完善常规实验室检查,特别是血常规,ESR,CRP,肝肾功能,常规摄片,必要时CT检查,未使用抗生素前取分泌物标本菌培[2]。

抗生素骨水泥填塞治疗慢性骨髓炎

抗生素骨水泥填塞治疗慢性骨髓炎
中 国 实 用 医 刊 2013年 10月第 40卷 第 20期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M edidne Oct.2013,Vo1.40,No.20
· 99 ·
抗 生 素 骨水 泥填 塞 治 疗 慢 性 骨 髓 炎
姜 星 明 王 红 建 李灏 李卫 国
【摘要 】 目的 对抗 生素骨水泥填塞 治疗慢性 骨髓炎进行分析 。方法 选择 2010年 3月至 2012年 6月在安 阳钢铁 集 团公 司职 工总 医院接受 治疗 的 30例 慢性骨髓 炎患者 ,彻 底清创后 以万 古霉 素骨水泥填 塞骨髓 炎病 灶空 腔 ,待切 口愈合 6个月后 二次将骨 水泥取 出,自体 骨植 骨 ,骨不连 用钢板 内固定。结果 接 受抗生素骨水泥填塞治 疗的 30例慢性骨髓 炎患者 中,皮肤 未 出现破 溃和红肿 、皮瓣存 活良好 25例 ,伤 口裂开 5例 ,表 现为皮缘 坏死 ,经局 部进行 换药之后使伤 口闭合 。术后 有 3例 出现局部热 、痛 ,其 余 27例 恢复 良好 ,无全 身症状。1年 以后 ,30例慢性 骨髓 炎患者 中29例痊愈 ,有效 率达 97% ,1例 跟骨骨髓 炎患者复发 ,复发率 为 3%。结论 采用抗 生素骨水泥填 塞 治疗慢 性骨髓炎 时间短且 疗效较好 ,是 治疗慢 性骨髓 炎的最佳 选择 。
接受抗生素骨水泥填塞治疗 的 30例慢 性骨髓炎患 者都在 术后 3周进行 拆线 。其 中 ,皮 肤无破 溃 、红 肿 以及 红肿皮瓣 存 活 良好 25例 ,伤 口裂 开 5例 ,表 现为皮缘 坏死 ,局部 换药后 伤 口闭合 。30例患者术后 出现局部热 、痛 3例 ,其余 27例恢 复 良 好 ,无全身症状 。1年后 3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 中 29例痊愈 ,有 效率达 97% ,1例跟骨骨髓炎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 3% 。 3 讨 论

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

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

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感染患者,对其进行二期翻修治疗中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

结果:患者将一期假体取出后,抗生素骨水泥旷置,二期翻修成功率为100%,术后无感染情况发生。

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占位器断裂,没有关节脱位的情况发生。

治疗后患者的Harris评分高于治疗前 P<0.05)。

结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实施二期翻修过程中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可有效控制感染情况,利于二次翻修手术顺利进行,为关节功能康复提供良好条件。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抗生素骨水泥旷置术;术后感染;二期翻修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感染的机率非常高,这也是关节外科医师所面临的难度中医。

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感染患者多采用手术室层流技术、空气隔离、紫外线消毒等达到降低感染的机率,但是随着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增加,导致术后出现感染的患者也明显增多。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感染不仅对患者的身体产生影响,更会增加心理压力。

随着临床技术的进步,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感染患者可进行二期翻修,术后效果得到关节外科医师的认可[1]。

因此,本文针对抗生素骨水泥旷置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感染实施二期翻修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12到2017-12共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感染患者,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为49-80岁,平均年龄为(57.87±1.42)岁。

治疗方法:髋臼侧非骨水泥均应用非骨水泥固定14例,髋臼侧应用非骨水泥固定而股骨侧应用股水泥固定8例,髋臼和股骨侧均应用骨水泥固定8例。

实施一期旷置术距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感染平均时间为(5.12±76.22)个月,二期手术间隔平均时间为(10.98±32.26)周。

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

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

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发表时间:2017-11-03T13:45:25.31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上第15期作者:何意[导读] 探讨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其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优势。

豫西协和医院脊椎骨关节外科河南/西峡474500 【摘要】目的:探讨骨水泥在骨科临床中应用的现状,分析其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优势。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手术治疗中应用骨水泥的患者88例,其中椎体病理性压缩骨折42例行椎体成形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4例,髋关节疾病18例行关节置换术,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4例应用骨水泥修复缺损。

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分析其手术中应用骨水泥的治疗效果及其术后并发症。

结果: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患者中,疗效优34例(80.95%),良5例(11.90%),差3例(7.14%),优良共39例(92.86%)。

有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漏入椎旁软组织4例,漏入相邻椎间隙3例,骨水泥渗漏率为16.67%,未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7例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

所有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现感染,未发现过敏反应,术后诊断出深静脉血栓14例(33.33%)。

结论:骨水泥在骨科的应用成效显著,特别是作为填充材料治疗塌陷性骨折和关节置换方面均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应重视相关并发症,在应用过程中预防和避免其发生。

【关键词】骨水泥;成形术;关节置换骨水泥(Bone coment)又名骨粘合剂,作为一种填充材料在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骨残损[1]。

主要用途包括:在治疗椎体病理性骨折时,作为填充材料被应用于椎体成形术;在髋关节等置换术中应用骨水泥起到支撑和稳固作用;在骨质疏松所致的骨折治疗中骨水泥的应用也越来越多。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骨科进行手术治疗中应用骨水泥的患者88例,分析其手术中应用骨水泥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骨水泥在骨科的应用

抗生素骨水泥在骨科的应用
精品课件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该疗法在治疗
骨髓炎中的应用。1979年,除了将大量掺
有抗生素的骨水泥放于慢性骨髓炎处外,
Klamm又将掺有庆大霉素的骨水泥制成念珠,
暂时性地填入感染骨清创后的死腔中,128
例慢性骨髓炎,他报道的治愈率为91.4%。
精品课件

对于慢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导致
骨缺损的患者,抗生素骨水泥念珠被暂时
历史回顾
局部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骨科 感染由来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Alexander Fleming就观察到局部使用抗 生素对慢性感染性 创伤的辅助治疗作 用。首先用于该疗法的抗生素是磺胺类 药物。1939年已有报道:对开放性骨折, 清创、止血、缝合、固定后,局部缓慢
滴注磺胺药可降低感染率。
精品课件
• 新开发的抗生素对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 杆菌引起的骨科感染更有效,包括抗葡萄 球菌抗生素和广谱的合成青霉素族、林可 霉素、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后来还 有环丙氟哌酸和一些新合成的抗生素。万 古霉素也被精制纯化而不再被认为是高毒 性的。
精品课件
• 随着关节置换的广泛开展,局部应用抗生 素防治骨科感染在德国重新被接受,用于 处理择期手术的并发症,而不再仅仅局限 于创伤。1970年,Buchholz和Engelbrecht 报道:将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 联合掺入骨水泥,用于全髋假体表面,抗 生素可持续释放入周围组织达数月之久, 减少了术后感染 。
(数周至数月)填入清创后骨的死腔,提
供局部高浓度的抗生素。必要时,同时使
用全身性抗生素,待新鲜肉芽生成后,取
出念珠并植骨
精品课件
抗生素骨水泥的制备
• 骨水泥一般为聚合的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使用前分为粉末状骨水泥聚合体 和水剂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两者调和5-10 分钟聚合成粘性物质。合用抗生素时,须 在加水剂前将抗生素粉与骨水泥粉混合调 匀。将骨水泥模铸成直径3-10毫米的小球, 即为念珠。念珠可单个或多个以缝线串起 使用 。

抗生素骨水泥在创伤性骨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抗生素骨水泥在创伤性骨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小剂量组81%的总有效率,这说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的给药方式可更有效的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

李玉琼冋的研究与本研究一致。

在对脑梗死疗效改善主要是对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阿托伐他汀对神经功能改善机制主要是降低氧化应激指标,使血清中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物质大部分清除,大剂量用药的作用更明显;阿托伐他汀的另一作用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善效果满 意,有助于神经血管功能改善,并且使血小板活性也能明显的降低,发挥显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功效,减少血栓形成,为神经功能的康复提供有利的基础,获得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本研究中对患者MCAS的疗效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在狭窄改善好转率上,大剂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大剂量组在治疗后也无进展情况,这也表明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给药对改善脑血管狭窄效果较小剂量给药效果满意。

主要是因为对脑梗死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属于漫长的炎性过程,在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原发疾病的影响下,患者的血管内皮会最先遭受损伤,这样会使得多种炎性细胞浸润,然后血液中脂质成分不断累积,久而久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

而采取阿托伐他汀这一他汀类药物则可以有效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以及增强细胞的摄取作用,让脂质作用于血管内皮的情况得以缓解,阻止疾病进一步的进展,让脑血管狭窄 的情况得到改善,基于这一作用,采取大剂量的用药策略可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

此外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治疗后随访1年的情况上,阿托伐他汀无论采取大还是小剂量的给药方式虽不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缺血性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大剂量组也低于小剂量组,这也提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用药有很高的安全性,且对改善患者预后满意。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用药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脑血管狭窄情况,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随访预后满意,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钟建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J].西南国防医药,2018,4(15):102.[2]李雁.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脑梗死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9,25(4):210-222.[3]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冲华神经科杂志,1996, 29(6):379-380.[4]余科,陈锐进,陈琼,等.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口服辅助治疗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影响观察[J].山东医药,2018,58(43):62-64.[5]齐珊珊,付赵虎,唐灵涛,等.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大动脉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脂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5):561-565.[6]李玉琼.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J].饮食保健,2018,5(52):79-80.[7]朴英子.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2):85.[8]陈建玲.大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24(4): 102-104.(收稿日期:2020-07-22)抗生素骨水泥在创伤性骨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高远鹏王栋王宇泽石俊俊李渊外伤引起的骨折尤其是开放骨折及伴有骨缺损的患者,手术后感染的风险较高,如果发生感染,骨折能否愈合将是未知数,而且治疗时间延长,手术的次数增多而且容易导致肢体的功能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该疗法在治疗骨髓 炎中的应用。1979年,除了将大量掺有抗 生素的骨水泥放于慢性骨髓炎处外, Klamm又将掺有庆大霉素的骨水泥制成念 珠,暂时性地填入感道的治愈率为 91.4%。

对于慢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导致骨缺 损的患者,抗生素骨水泥念珠被暂时(数 周至数月)填入清创后骨的死腔,提供局 部高浓度的抗生素。必要时,同时使用全 身性抗生素,待新鲜肉芽生成后,取出念 珠并植骨
抗生素骨水泥的制备
• 骨水泥一般为聚合的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使用前分为粉末状骨水泥聚合 体和水剂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两者调和510分钟聚合成粘性物质。合用抗生素时, 须在加水剂前将抗生素粉与骨水泥粉混合 调匀。将骨水泥模铸成直径3-10毫米的小 球,即为念珠。念珠可单个或多个以缝线 串起使用 。
• 新开发的抗生素对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 杆菌引起的骨科感染更有效,包括抗葡萄 球菌抗生素和广谱的合成青霉素族、林可 霉素、氨基糖甙类、头孢菌素类,后来还 有环丙氟哌酸和一些新合成的抗生素。万 古霉素也被精制纯化而不再被认为是高毒 性的。

随着关节置换的广泛开展,局部应用抗生 素防治骨科感染在德国重新被接受,用于 处理择期手术的并发症,而不再仅仅局限 于创伤。1970年,Buchholz和Engelbrecht 报道:将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 联合掺入骨水泥,用于全髋假体表面,抗 生素可持续释放入周围组织达数月之久, 减少了术后感染 。
骨水泥中的抗生素要求
• 1、对致病菌有效或广谱; • 2、洗提曲线稳定; • 3、在局部能达到高浓度,以免产生耐药菌 株; • 4、是粉剂且可溶解; • 5、在聚合反中热稳定(耐95-100℃高温); • 6、对全身或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
• 常用的如:Palacos(Merck KgaA, Darmstadt,Germany),在欧洲常用; Simplex-P(Howmedia,Rutherford,N.J), 在英、美常用。德国有含抗生素(庆大霉 素)的骨水泥(Palacos-Refobacin)和念 珠(Septopal),美国没有预充抗生素的商 业成品,常在手术室使用前配制 。
六十年代,开放性创伤一次性缝合后,局部冲 洗、引流被广泛应用,以提高局部抗生素浓度。 同时,彻底清创后的隔离灌注用来治疗下肢骨髓 炎。当时用于骨科感染的抗生素种类有限,主要 是青霉素G、四环素、氯霉素;而链霉素和万古 霉素被认为毒性大。随着全身性使用抗生素的发 展,操作烦琐的闭合冲洗和隔离灌注逐渐被放弃 。
历史回顾
局部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治疗骨科 感染由来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Alexander Fleming就观察到局部使用 抗生素对慢性感染性 创伤的辅助治疗作 用。首先用于该疗法的抗生素是磺胺类 药物。1939年已有报道:对开放性骨折, 清创、止血、缝合、固定后,局部缓慢 滴注磺胺药可降低感染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