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体系

合集下载

运动训练学第五章

运动训练学第五章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10.06.2020
.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掌握训练方法的概 念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应用;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及手段
学习重点
运动训练法的概念、体系和训练手段的概念;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学习难点
10.06.2020
.
3
(二)运动训练手段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竞技运 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及其分类
动力特征:力的支点、大小、方向 动作构成:动作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 力量、节奏 动作过程: 开始、进行、结束
10.06.2020
大于30秒 最大
相对充分 走步、按摩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30秒——2分钟 次大
相对充分 走、坐、按摩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2——5分钟 较大
相对充分 走、坐、卧、按摩
供能形式 磷酸盐代谢供能为主 糖酵解为主混合供能 有氧无氧混合供能
负荷性质 速度素质、爆发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10.06.2020
.
18
四、间歇训练法
1. 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 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 练方法。
2. 制约要素: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 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练习的间歇 时间;间歇式的休息方式。
10.06.2020
.
19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10.06.2020
.
16
三、重复法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笔记和课后习题解析) 【圣才出品】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第2版)教材学习辅导书(笔记和课后习题解析) 【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训练学导言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表1-1竞技体育2.运动训练表1-2运动训练3.运动训练学表1-3运动训练学考点二: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1.一般训练理论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基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

2.项群训练理论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项群训练理论是指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

(1)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①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分类表1-4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②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表1-5按动作结构对运动项目的分类③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表1-6按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的分类(2)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表1-7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内容及应用3.专项训练理论表1-8专项训练理论考点三:运动训练构成要素的理论体系1.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1)运动成绩表1-9运动成绩(2)竞技能力①释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②构成因素及其表现表1-10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及其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③结构模型表1-11竞技能力结构模型2.运动训练方法(1)释义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多维分类体系表1-12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3)常用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①系统控制性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是通过专项训练方法手段实现的。 手持轻器械训练法。 舞蹈训练法。
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
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安排 身体形态训练
根据不同专项的特点安排身体形态训练 身体形态训练应注意遗传因素的影响 采用多种方法手段改善身体形态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分类: 1、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
2、提高动作速度常用的方法手段
利用外界助力控制运动员的动作速度。 减小外界自然条件的阻力。(顺风跑等) 利用动作加速或利用器械重量变化而获
得的后效作用发展动作速度。 借助信号刺激提高动作速度。 缩小完成练习的空间和时间界限,如球
类利用小场地练习。
(三)移动速度的评定
距离不要过长,可用30~60米的距离。 最好不从起跑计时,而测定运动员全速
负荷强度(%) 练习次数(次) 练习组数(组) 间歇时间(分)
短时间
中时间
同最大力量 负荷要求
20~25 10~100 4~40
1
长时间
同最大力量 负荷要求
三、力量训练方法
(一)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重复训练法:负荷强度为75~90%。6~8组, 重复3~6次,间歇时间3分。
阶梯式极限用力法: 静力练习法:强度为90%以上,持续时间
第五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定义
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 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 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耐力素质在不同的 竞技运动项目中有着不同的作用。
(二)耐力素质的影响因素
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 有机体活动时能量获得和交换的能力 有机体机能的稳定性 有机体的机能节省化、协调的完善和力

1运动训练学概述

1运动训练学概述

3.运动训练理论中国流 专家在回顾与总结半个世纪来我国运动 训练学理论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概括 了我国运动训练学者引进、吸收和借鉴 国外运动训练理论的精华,总结了我国世 界级竞技运动员成功的训练经验,认为项 群训练理论、优势项目制胜规律、体育 博弈理论、竞技能力结构理论(非衡补 偿、时空协同)及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同 步发展五个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构成了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


其中,《现代运动训练体系》(苏,奥卓 林)、《运动训练的远景规划》(苏,纳巴 特尼柯娃)、《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苏, 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方法的研究》 (保加利亚,彼特科什杰列夫)、《现代运 动训练中的身体训练问题》(罗马尼亚,柯 兹马)等已经构筑起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 体框架;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问题》(苏, 法尔费里)、《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 (苏,雅可夫列夫)以及《运动员心理训练 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捷,瓦涅克)等则 展示了运动训练学的多学科联系。



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与任务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 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 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 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 水平。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
1.总结专项训练中的共性规律 2.探索新规律 3.丰富完善运动训练学体系 4.借鉴其他学科成果 5.指导专项训练实践
补充材料 1.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 尽管在20年代就已有了关于一般运动训 练理论的初步研究成果(如美国墨菲1913 年的《体育训练》),但直至20世纪50年 代,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才逐渐从单项 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为对运动训练普遍 规律的揭示。1962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 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国际科 学方法讨论会”,集中地反映了有关研 究的成果。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运动训练学——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运动训练学——不同层级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 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 项群训练理论就是揭示不同项群 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是一般训练理 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 的一个理 论层次,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 者田麦久等提出并创建。
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推动了 三个层次的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 构建,30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 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 善。
(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田麦久等(1983) 分别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 素、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分类标 准,建立了竞技运动项目的三个分类体系。
1.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分类
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决定因素将奥运会主要 竞赛项目分为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 类和技战能主导类四大类。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 阐释适用于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以及训练活 动的操作行为,为运动训练活动的参与者提供基 本的原理性的理论知识。在这一层面包含着大量 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概括了众多运 动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研究 的精华。
本教材分为8章,均在一般训练理论层面上展 开论述。论述内容包括: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概 述,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运动员体能与技 能及其训练,运动员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与知识 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运动训 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 划,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
在人们的体育生活中,还有许多运动项目没有被列 人奥运会,统称非奥运项目,如技巧、潜泳、武术、保 龄球、台球、体育舞蹈等。 国际国内都以体育大会的 形式组织这些项目的运动竞赛。这些项目同样需要发展、 完善自己的专项训练理论。
(二)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

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46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346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

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体育综合(运动训练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是发轫于运动训练实践的本源性学科,是体育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核心学科之一。

运动训练学理论考试是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熟悉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基本内容、方法,以及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控制和训练计划的安排,进而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的能力。

Ⅱ.考查目标运动训练学理论考试涵盖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构成要素,辨证协同原则,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教练员职责与教练员行为,运动队伍的管理等课程内容。

要求考生: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4、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课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于实践应用之中;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项训练实践。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释义、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及构成要素约12%运动训练学的辨证协同原则约12%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约18%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约18%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约18%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约10%教练员职责与教练员行为约6%运动队伍的管理约6%四、试卷题型结构名词解释约30分简单题约60分论述题约60分Ⅳ.考查内容一、运动训练学导言(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1、运动训练概论运动训练释义。

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

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和填空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和填空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指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4.。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与实施的组织行为。

7.训练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有效的整合训练的资源,规范训练的流程,提高训练的质量。

8.运动员选材: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测量评价手段选拔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训练的专门人才的过程。

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

9.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0、裂变反应:运动员肌体承受训练负荷时,会产生应激性的反应。

当负荷过大,超过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阈值时,运动员机体出现劣变反应。

110.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2.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3.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

14.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辛拉提顶级2 0 5 预二正一3 0
美网一轮5
加拿大魁北克2 2 一轮1
广网2 2 一轮1
东京顶级2 0 5 一轮1
中网强制4 5 0 一轮5
日本大阪2 2 一轮1
美国I T F 5 三轮1 8
美国I T F 7 . 5 二轮1 4
2
2. 2. 2. 3.7- 3.
4
4. 4. 4.
5
5
5. 5. 5.

应用:体能类速度力量性项群和技能类的大多数 项群均可采用双周期安排模式。对于儿少业余训 练也可按一年中寒暑假两个假期安排双周期训练。 安排范例:见教材360-362页表11-3、图11-4。
(三)多周期




概念:全年按三个或三个以上大周期组织训练过 程,称为多周期训练安排。 时间跨度:每个大周期延续的时间为3—4个月左 右,甚至更短。 常规大周期:延续时间不短于14周。微缩大 周期:时间较短,一般2-3个月左右,见教材364 页。 特点:在短时间内可实现高强度的强化训练,使 运动员在全年中保持较高的竞技水平,以应付频 繁的比赛。 应用:主要用于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竞技状态 的项目,如球类项目和射击、短游、短滑、短跑 等。
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见教材325--327页表10-5、表10-6、表10-7等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概念:P331 特点:计划的时间跨度相对较短,有一定的规律 性,多为四年或两年比赛周期计划。 应用:主要适用于四年或两年一届比赛周期的计 划的制订以及多年训练全过程中某一阶段计划的 制订。
法国I T F 1 0 三轮4 0
法国I T F 5 一轮1
斯特拉斯2 2 二轮3 0
法网一轮5
英国诺丁汉I T F 7 . 5 一轮1
丹麦2 2 万三轮7 0
英国伊斯特本顶级6 1 . 8 预二8
温网一轮5
美国特洛伊2 2 二轮3 0
美国圣迭戈顶级7 2 . 1 一轮1
蒙特利尔顶级2 0 5 预二正一3 0


应用项目:见教材356—357页。 1.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准备才能形成竞技状态的 项目:如长跑、长游、马拉松、十项全能、现代 五项等。 2.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较大的项目:如高山 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冬季两项以及速度 滑冰等室外冬季项目。 3.需要花较长时间进行技术动作的改进、创新 并熟练掌握的项目:如体操、艺术体操、跳水、 花样滑冰、花样游泳等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目。 4.一年中赛季的延续时间较长,长达半年或半 年以上的项目:如足球等。 安排范例:见教材图11-1、表11-2。
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主要任务P4182、主要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特点P420
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1、主要任务P421 2、主要训练内容和负荷结构特点P423可按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进行P424:图12-6
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自学:P428-
周训练计划参考格式
项目 运动员(队) 周的类型 目标任务 年 月 性别 日至 年龄 年 月 教练员 日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参考格式
年限 总目标 项目 运动员 总任务
第一年 第二年
教练员
年度(年龄) 主要指标 主要任务
第三年 第四年
主要训练内容、手段
接上表
年训练日
训 练 安 排
年课 次
周 课 次 日 课 次 主要比赛安排
检查、评定的内容、时间 备注(说明)
包括对运动员的现状分析和实 现目标的基本对策等
一、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依据: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规律 何谓一个训练大周期? 见教材P354 见下图:
竞技状态的形成过程与训练大周期
竞技状态形成过程 训练大周期
形成阶段
准备期
保持阶段
竞赛期
消失阶段
休整期
二、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一)单周期



概念:全年训练按一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 称为单周期训练安排。 时间跨度:一年。 特点:准备期较长,可长达半年以上。便于进行 体能的挖掘,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尤其是成套动 作的创编以及要求熟练掌握技术的项目。
第一节 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自学 P316-321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概念:P322 特点:计划的时间跨度长,多达10年以上,属于 具有宏观性的远景规划。 应用:主要用于描绘或规划运动员未来的整个训 练发展过程。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阶段的划分有两种方法: 1.以年龄为主来划分阶段 如保加利亚培养世界水平艺术体操运动 员的训练过程: 5—9岁 准备阶段 9—11岁 基础训练阶段 11—13岁 提高运动技巧阶段 13岁以上 高水平训练阶段 2.以水平为主来划分阶段 见教材323页表10--2
1-9
1-16
1-23
1-30
2-6
2-13
2-20
2-27
3-6
3-13
3-20
3-27
4-3
4-10
4-17
4-24
5-1
5-8
06年郑洁训练、参赛数量和级别节奏变化图
5-15
5-22
5-29
6-5
6-12
6-19
6-26
7-3
7-10
7-17
7-24
7-31
8-7
8-14
8-21
8-28
9-4
第十二章 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
第一节 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时间跨度:4—10天。 类型: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和恢复 周。 不同训练周型的主要任务:P406 表12-1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1、主要任务P406 2、主要训练内容 3、负荷结构特点 周训练计划的两段式结构*P417-418
(二)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见P431-432
二、训练课的组织形式

课的组织形式
个人练习 集体练习 分组轮换 分组练习 分组不轮换
分组轮换举例:

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第一组(30′)
第二组(30′)
扣球
垫球

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第一组(20′)
扣球
传球
第二组(20′)
垫球
第三组(20′)
三、训练课的结构
4年计划范例:

国家男子网球队北京奥运周期四年规划
制订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主要内容



现状及形势分析 指导思想 总目标 各阶段目标、任务 实现目标的主要对策(备战策略) 训练和比赛的系统安排 主要措施 梯队建设、队伍管理、保障条件等
第十一章 运动员年度训练的 计划与组织


参赛数量方面
表 张帅2009~2011年单打参赛级别和参赛数量统计表
大满 贯 年 度 强制 赛 450万 超5赛 205万 顶级赛 61.8- 100万 国际 赛 22万 ITF 10 万 0 2 1 7.5 万 0 1 2 5 万 1 2 2 2.5 万 8 5 0 1 万 4 0 0 17 20 31 合 计
14 25 16
17 22 21
21 15 18
18 23 24
注:运动员参加的联合杯赛除外。
年度训练计划参考格式
第五节 年度训练计划的 规范化用表 见P395-402
制订年度训练计划的主要内容


现状分析 年度训练总目标、总任务 训练指导思想(总体发展思路等) 全年训练的周期划分和训练、比赛安排(训练、 比赛安排可单独详细制订) 各大周期的训练目标、任务及具体要求 重点运动员解决的主要问题 队伍管理、科研保障等


概念:年度训练计划是教练员对运动员全年训练的 一个系统安排和整体布署。也是教练员必须完成的 一项重要工作。 特点:相对于多年训练计划时间跨度较短,内含 1—3个大周期,制订时较为现实、具体,但仍属于 中期计划。 类型:单周期、双周期和多周期训练计划。 应用:主要用于全年的系统训练。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1.9 10- 17- 31- .7- 14- 21- 28- 3.20 21- .4- 11- 18- 25- .2- .9- 16- 23- 30- .6- 13- 20- .4- 11- 18- 7.31 .1- .8- 15- 22- 9.11 12- 19- 10.2 .3-9 .10- .17- .24- .31- .71 2 3-4 5 6 7 8 9 10- 12- 14 11 13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7 28 26 29 30 31 32 33 34 35- 37 36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6
6. 6.
7
7.
7. 7.25- 8
8
8. 8. 8.29- 9.
9. 9.26- 10 10 10 10 10
11
周、时间、赛事级别、成绩、所获积分
第二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 本构成模式
自学:P365-377
第三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 系列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比赛系列的安排P378二、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量度的动态变化P385-387
(二)双周期


概念:全年训练按两个完整的大周期组织实施, 称为双周期安排。 时间跨度:每个大周期延续的时间为半年左右。 特点:每个大周期中的准备期的时间比单周期的 安排模式要短。第一大周期比第二大周期的准备 期的时间要长。每个准备期的延续时间一般不少 于两个月。在一年内可实现两次主要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