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
天气预报测试要求

天气预报测试要求天气预报是气象部门根据气象数据和预测模型分析研判,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和发布的活动。
准确的天气预报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
首先,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要求可以分为短期预报和中长期预报。
短期预报一般为未来1-3天的天气预测,准确性要求较高。
短期预报主要依靠气象观测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同时结合气象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中长期预报则是对未来3天以上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准确性要求相对较低。
中长期预报主要依靠气象模型的预报结果,通过多次模拟和比对,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
其次,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还要求及时性。
及时发布对应急管理和公众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需要及时了解天气预报,以便做出相应的安排和准备,如防御灾害、调整行程等,因此天气预报的发布要及时、准确、可靠。
再次,天气预报的精准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要求。
天气预报不仅需要提供气温、湿度、风力等常规信息,还需要准确预测降水情况、天气变化趋势等,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天气状况。
预报的精准度不仅涉及到未来天气的描述,还涉及到概率预报的准确性,如降水概率、风力等。
此外,天气预报还需要提供预警信息,包括台风、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
这些预警信息需要提前发布,以便公众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应对,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另外,天气预报也要求可靠性和可验证性。
可靠性主要表现在预报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上,需要保证预报结果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如人为数据篡改、主观判断等。
可验证性则是指预报结果能够通过实际观测进行验证,包括对温度、降水量等预报数据与实测数据的精确对比。
总结起来,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要求包括短期预报与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精确度、预警信息、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等方面。
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天气预报才能为公众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服务,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天气预报技能竞赛题(一)理论基础知识

首届四川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试卷(一)----理论基础知识(满分80分)单位:姓名:考号:------------装-----------------订------------------线--------------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20分)1、天气雷达是探测降水系统的主要手段,是对强对流天气(冰雹、大风、龙卷和)进行监测和预警的主要工具之一。
A、暴洪B、暴雨C、强降雨2、天气雷达发射脉冲形式的电磁波,当电磁波脉冲遇到降水物质时,一小部分能量被降水物质向四面八方散射,其中散射的能量回到雷达天线,被雷达所接收。
A、向前B、向下C、向后3、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应用领域主要有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定量估测、风场信息、改善高分辨率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初值场.A、含水量B、雨量C、大范围降水4、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应用主要在于对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与风害和相伴随的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
A、暴雨B、冰雹C、龙卷5、在雷达硬件标定正确的情况下,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的质量主要受到因素的影响。
A、地物杂波、距离折叠和速度模糊B、距离折叠和速度模糊C、地物杂波、超折射------------装-----------------订------------------线--------------6、 0 dBZ、-10dBZ、30dBZ和40dBZ对应的Z值分别为1、0.1、、10000 (mm6/m3)。
A、1000B、3000C、1007、电磁波在真空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在大气中由于分布的不均匀性,就会产生折射,使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
A、折射指数B、温度层结C、垂直风切变8、每秒产生的触发脉冲的数目,称为脉冲重复频率,用PRF表示。
两个相邻脉冲之间的间隔时间,称为,用PRT表示,它等于脉冲重复频率的倒数。
A、脉冲重复间隔B、脉冲重复时间C、脉冲重复周期9、在瑞利散射情况下球形粒子的后向散射截面与粒子直径的6次方成正比,与波长的次方成反比。
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的动态实时监控

1 系统 设计 与框 架
复制方式通过定时器 、 自动( 或手工 ) 传输程序调 回 本地服务器 ,然后再经过翻译入库程序导入 S L Q SR E E V R数据库 ; 通过地面气象月报表 A文件 ( 或 称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文件 ) 入库程序也可 以把 A文 件 导人 S LS R E Q E V R数 据库 。 用户 可 以通过 客户 机
户 机 和 服务 器 (/:l n Sre) 式 , 为 客 户 机 CS Ci t evr模 e/ 分 和服务 器两 层 。CS 构 的计算 机分 为两 部分 : 户 /结 客
机和服务器 。应用程序也分为服务器端程序和客户 机 程序 ,二 者 可分别 称 为后 台程序 和前 台程 序 。客 户端 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 S L Q 请求 , 数据库服务器 响应客户端请求 , 并返回数据或结果 。 1 . 总 体框架 2
应用程 序 ( 即中短期 预报 质量 动态 实 时监控 用户 平
台) 向服务器发出数据访问请求( 采用 S L语句或 Q 直接调用服务器上 的存储过程 ) 。服务器对该请求 进行分析 、 执行 , 最后将预报质量检验数据集结果返 回给 客户 端 , 示给 用户 。 显
1 功 能分 析 . 3
关键 词 : 预报 质 量 ; 实时监控
为 了动态 实时 掌握 预报业 务运 行状 况 ,及 时发
细化城镇 预报 和 区局 F N预报 以 P方式 或局 域 网
现预报服务中的薄弱环节 , 提高预报业务的科学化、 规范化管理水平 ,有必要建立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 的动态实时监控系统 ,实现对中国气象局精细化城 镇预报及新疆 气象局 F N报 的质 量 的 动 态 实 时 监
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

附件1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试行)本办法适用于检验单站和区域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包括指导预报和公众预报。
一、检验的区域范围预报责任区内的所有预报地点和预报区域。
二、检验内容1、降水预报降水分级检验:将降水量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和小雪、中雪、大雪、暴雪10个等级(见表1),检验各级降水、一般性降水[小雨(雪)至大雨(雪)]和暴雨(雪)以上(暴雨至特大暴雨和暴雪)预报情况。
累加降水量级检验:检验对≥0。
1mm、≥10。
0mm、≥25。
0mm、≥50。
0mm降水的预报情况.晴雨(雪)检验:对有降水、无降水两种类别进行检验.表1:降水等级划分表湿雪量值达≥10.0毫米时,不作为“暴雪”处理。
若“雨夹雪”(雨和雪同时下)24小时的总量值达≥10.0毫米且雪深南方达≥5厘米,北方达≥10厘米时才算暴雪。
2、温度预报最高、最低气温和定时气温预报误差.3、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冰雹、雷暴、冻雨、霜冻、雾(雾、浓雾、强浓雾)、强降雪(中雪、大雪、暴雪)、强降雨(暴雨或大雨以上等级)、沙尘天气(沙尘暴、强沙尘暴)、大风(≥6级、≥8级、≥10级、≥12级)、高温(≥37℃、≥40℃)、强降温(≥8℃、≥12℃)等11类23项灾害性天气预报检验。
灾害性天气标准参照《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业务暂行规定》。
对于强降水落区预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6省(区)评定大雨以上等级(含大雨)落区预报,其余省(区、市)评定暴雨以上等级(含暴雨)落区预报。
各级气象台另外需要检验的预报项目由各省气象局根据所属气象台实际情况确定,并向中国气象局备案。
三、检验方法1、降水预报对降水分级检验和累加降水量级检验,TS评分:技巧评分:漏报率:⨯100%空报率:⨯100%式中NA k为预报正确站(次)数、NB k为空报站(次)数、NC k 为漏报站(次)数,见表2,TS ′为数值预报或上级指导预报的TS评分。
重庆市短期重要天气预报考核办法

附件1:重庆市短期重要天气预报考核办法(试行)为了检验短期重要天气预报的技术能力,利于总结经验,促进各级气象台站预报服务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办法。
一、短期重要预报质量考核1、重要天气预报的时效、对象暴雨、大雪、大风、强降温四类重要天气列入短期重要天气预报质量考核;其他重要天气(如冰雹、大雾、雷电等)暂不予以考核,但当预计未来36小时内可能出现时,需要在预报中进行明确的提示。
1.1暴雨、大雪:预报发布后的固定时间(20:00或02:00或08:00或14:00)开始的未来36小时内出现的暴雨、大雪;1.2大风:在固定时间(20:00或02:00或08:00或14:00)2小时前发布,固定时间(20:00或02:00或08:00或14:00)开始的未来36小时内出现的大风;1.3强降温:预报发布后48小时内(固定日界时间为20:00,下同)开始的强降温。
2、重要天气的天气标准2.1 暴雨:24小时降水量≥50.0mm。
2.2 大风:瞬间最大风速≥17.0m/s或2分钟平均风速≥12.0m/s或10分钟平均风速≥10.0m/s。
2.3 大雪:24小时降雪(含雨夹雪)量≥5.0mm。
2.4 强降温:冬季(12~2月)72小时内日平均气温连续下降≥6.0℃;春季(3~4月)和秋季(10~11月)72小时内日平均气温连续下降≥8.0℃。
3、重要天气预报发布形式凡符合短期重要天气预报时效和天气标准的天气,均采用“某某重要天气预报”或“某某重要天气警报”的形式对外公开发布。
4、重要天气预报的强度和时间用语规定。
4.1 强度用语4.1.1 暴雨暴雨:24小时降水量50.0~99.9mm;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100.0~250.0mm;特大暴雨:24小时降水量大于250.0mm(不含250.0mm)。
4.1.2 大风风向按8个方位用语预报;风速按风力等级用语预报。
起报强度为6级,用语跨度士1级,如“6~8级”或7级左右。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天气预报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短期天气预报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如何做好短期天气预报,提高准确性,一直是气象工作者们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从分析流程与技巧两个方面对浅谈短期天气预报进行探讨。
一、分析流程(一)数据采集天气预报的第一步是数据采集。
现代气象观测系统十分完善,通过各种气象卫星、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可以获取到丰富的气象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降水量等各种气象要素,是进行天气预报的基础。
(二)资料分析在收集到大量气象数据之后,天气预报员需要进行资料分析。
这一步通常包括对历史天气数据的回顾分析,同时结合最新的观测数据及气象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资料进行仔细的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到天气系统的变化,从而对未来的天气趋势进行预测。
(三)模型预测模型预测是天气预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气象模型是基于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建立起来的,通过运算大气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和热量交换等过程,可以模拟出未来天气的变化。
天气预报员可以根据模型的结果,结合实际情况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
(四)结果发布最后一步是将预测结果发布给公众。
无论是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还是通过手机APP等方式,天气预报员需要确保准确的预报信息能够及时地传达给公众。
这样,人们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掌握天气情况,做好防范和准备。
二、技巧(一)综合分析在进行短期天气预报时,天气预报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将各种数据、模型结果进行整合,才能够得到更加准确的预报结果。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天气系统的移动速度、趋势、气压差、湿度、风向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可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二)注意观察天气变化及时观察天气变化是进行短期天气预报的关键。
天气系统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通过不断地观察天空、云形、风向等现象,对天气的变化进行实时跟踪,可以帮助天气预报员调整预报结果,提高准确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短期天气预报是指对接下来几天内的天气进行预测,通常时间范围为1到3天。
它是气象预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出行、生产、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和技巧进行浅谈。
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各种天气观测数据,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气象台、气象卫星、雷达等渠道获得。
2.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和验证,剔除异常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插值和插补,以获得完整和准确的数据集。
3. 特征提取:从收集到的数据中提取出具有较高预测能力的特征参数,如气温的变化趋势、湿度的变化幅度等。
这些特征参数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
4. 模型选择:根据特征参数的性质和预测要求,选择合适的数学统计模型或机器学习模型进行预测。
常用的模型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
5. 模型训练:使用历史观测数据对选定的模型进行训练,确定模型的参数和权重,以使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历史数据。
6. 模型评估:使用一部分未使用过的观测数据对训练好的模型进行评估,计算模型的预测误差和准确率,判断模型是否能够满足预测要求。
7. 预报生成:使用训练好的模型对新的观测数据进行预测,生成短期天气预报。
在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过程中,还有一些常用的技巧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1. 多源数据融合:将来自不同渠道的观测数据融合在一起,利用多源数据的互补性,提高气象场的分辨率和质量。
2. 特征组合:对多种特征参数进行组合,构建更加复杂和丰富的特征,以提高预测模型对天气变化的描述能力。
3. 模型集成:将多个不同类型或不同参数设置的模型进行组合,形成最终的集成模型,从而提高整体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4. 实时调整:根据实时的观测数据和预测结果,对模型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校正,以适应不同时间段的天气变化。
5. 经验积累:在短期天气预报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累和更新模型的参数和算法,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和可靠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

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短期天气预报是指对未来1-3天内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的工作。
准确的短期天气预报对于人们出行、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浅谈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与技巧。
短期天气预报的分析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数据收集:收集和获取各类气象观测数据,如气温、湿度、降水、风速等。
还需要获取气象卫星、雷达和气象雷达等卫星和雷达资料。
2.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的质量控制、格式转换和插值等。
这一步是确保后续分析准确性的基础。
3. 特征提取: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利用气象统计和数学统计的方法,提取出与天气现象相关的特征。
通过分析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提取出降水的强度和范围等特征。
4. 模型建立:根据收集到的特征和历史天气数据,建立数学或统计模型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常用的模型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等。
5. 模型验证:通过对历史天气数据的预测,并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如果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较为一致,可以认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6. 预报发布:根据模型预测的结果,将预报结果进行整理和编制,并及时发布给用户。
预报结果通常包括天气的类型、强度、持续时间和空间范围等信息。
除了以上的流程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技巧可以帮助提高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1. 多元数据融合:将不同观测数据、卫星和雷达资料进行有效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数据的优势,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2. 小尺度和局地化预报:针对小区域和局部地区,利用高分辨率模型和数据,进行更细致的预报分析,提高预报的精度。
3. 多模式集合预报:利用不同模型的集合成员预测结果,通过对集合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提高预报的可靠性和确定性。
4. 实时观测数据的利用:及时获取最新的气象观测数据,充分利用实时数据进行模型修正和预报更新,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5. 经验和专家判断的融合:将经验和专家知识结合到模型预报中,利用经验规则和专家推理,提高预报的判断能力和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试行)本办法适用于检验单站和区域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包括指导预报和公众预报。
一、检验的区域范围预报责任区内的所有预报地点和预报区域。
二、检验内容1、降水预报降水分级检验:将降水量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和小雪、中雪、大雪、暴雪10个等级(见表1),检验各级降水、一般性降水[小雨(雪)至大雨(雪)]和暴雨(雪)以上(暴雨至特大暴雨和暴雪)预报情况。
累加降水量级检验:检验对≥0.1mm、≥10.0mm、≥25.0mm、≥50.0mm降水的预报情况。
晴雨(雪)检验:对有降水、无降水两种类别进行检验。
注:表中各级别的雪量值均指纯雪化为水的量值,而不包括湿雪的量值在内,如,湿雪量值达≥10.0毫米时,不作为“暴雪”处理。
若“雨夹雪”(雨和雪同时下)24小时的总量值达≥10.0毫米且雪深南方达≥5厘米,北方达≥10厘米时才算暴雪。
2、温度预报最高、最低气温和定时气温预报误差。
3、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冰雹、雷暴、冻雨、霜冻、雾(雾、浓雾、强浓雾)、强降雪(中雪、大雪、暴雪)、强降雨(暴雨或大雨以上等级)、沙尘天气(沙尘暴、强沙尘暴)、大风(≥6级、≥8级、≥10级、≥12级)、高温(≥37℃、≥40℃)、强降温(≥8℃、≥12℃)等11类23项灾害性天气预报检验。
灾害性天气标准参照《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落区预报业务暂行规定》。
对于强降水落区预报,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6省(区)评定大雨以上等级(含大雨)落区预报,其余省(区、市)评定暴雨以上等级(含暴雨)落区预报。
各级气象台另外需要检验的预报项目由各省气象局根据所属气象台实际情况确定,并向中国气象局备案。
三、检验方法 1、降水预报对降水分级检验和累加降水量级检验, TS 评分: %100⨯++=kk k kk NC NB NA NA TS技巧评分: '=k k k -TS TS SS 漏报率: k k kk NC NA NC PO +=⨯100% 空报率:kk kk NB NA NB FAR +=⨯100%式中NA k 为预报正确站(次)数、NB k 为空报站(次)数、NC k 为漏报站(次)数,见表2,TS ′为数值预报或上级指导预报的TS 评分。
对降水分级检验,k 为1-12,分别代表各级降水、一般性降水和暴雨(雪)以上降水预报。
对累加降水量级检验,k 为1-4,分别代表≥0.1mm,≥10.0mm,≥25.0mm,≥50.0mm 降水预报。
对晴雨(雪)检验,预报正确率:%100C B A A PC ⨯++++=NDN N N NDN技巧评分:'=PC PC -SS式中NA 为有降水预报正确站(次)数,NB 为空报站(次)数、NC 为漏报站(次)数,ND 为无降水预报正确的站(次)数,见表3,PC ′为数值预报或上级指导预报的PC 评分。
单站降水预报:逐日检验只评定是否正确和是否属“空、漏”报,并保存每日预报与实况资料。
月、季、年检验依据当月、季、年的预报正确总次数、空报总次数、漏报总次数计算TS 、SS 、PC 、空报率、漏报率。
区域降水预报:逐日检验依据当日预报正确站数、空报站数、漏报站数,计算TS 、SS 、PC 、空报率、漏报率,并保存各站每日预报与实况资料;月、季、年检验依据当月、季、年的预报正确总站(次)数、空报总站(次)数、漏报总站(次)数,计算TS 、SS 、PC 、空报率、漏报率。
注意:季、年的评分不是月评分的平均,而是对季、年所有样本的统计结果。
2、温度预报 平均绝对误差: ∑=-=Ni iiO F NT 1MAE||1均方根误差: ∑=-=Ni i i O F N T 12RMSE )(1预报准确率:KKK Nf Nr TT =⨯100%其中,F i 为第i 站(次)预报温度,Oi 为第i 站(次)实况温度,K 为1、2,分别代表i i O F -≤1℃、i i O F -≤2℃,Nr K 为预报正确的站(次)数,Nf K为预报的总站(次)数。
温度预报准确率的实际含义是温度预报误差≤1℃(2℃)的百分率。
单站温度预报:逐日检验计算绝对预报误差,并保存每日预报与实况资料,月终计算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预报准确率。
季、年检验依据当季、年的每日预报与实况资料计算均方根误差、预报准确率,平均绝对误差采用季、年的平均值。
区域温度预报:逐日检验计算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预报准确率,并保存每日预报与实况资料;月、季、年检验依据当月、季、年的每日预报与实况资料计算均方根误差、预报准确率,平均绝对误差采用月、季、年的平均值。
3、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TS 评分: %100⨯++=NC NB NA NATS漏报率: NCNA NCPO +=⨯100% 空报率:NBNA NBFAR +=⨯100% 式中NA 为预报正确站(次)数、NB 为空报站(次)数、NC 为漏报站(次)数,见表4。
表4: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检验分类表将灾害性天气分为冰雹,雷暴,冻雨,霜冻,雾、浓雾、强浓雾,中雪、大雪、暴雪,暴雨(新疆等6省为大雨)、大暴雨(新疆等6省为暴雨)、特大暴雨(新疆等6省为大暴雨),沙尘暴、强沙尘暴,≥6级大风、≥8级大风、≥10级大风、≥12级大风,≥37℃高温、≥40℃高温,≥8℃强降温、≥12℃强降温等,分别检验各种灾害性天气预报情况。
逐日检验依据当日预报正确站数、空报站数、漏报站数计算TS 评分、空报率、漏报率,并保存每日预报与实况资料;月、季、年检验依据当月、季、年的预报正确总站(次)数、空报总站(次)数、漏报总站(次)数,计算TS 评分、空报率、漏报率。
四、检验时段统一评定气象台站每天发布的公众预报和指导预报。
1、降水预报降水分级检验:评定0-12小时、12-24小时、0-24小时、24-48小时、48-72小时、72-96小时、96-120小时、120-144小时、144-168小时预报。
累加降水量级检验和晴雨(雪)检验:评定0-24小时、24-48小时、48-72小时、72-96小时、96-120小时、120-144小时、144-168小时预报。
注:0小时表示预报发布的时间。
2、温度预报评定0-24小时、24-48小时、48-72小时、72-96小时、96-120小时、120-144小时、144-168小时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和72小时之内定时温度预报。
3、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评定0-12小时、12-24小时、0-24小时、24-48小时、48-72小时预报。
具体为:0-12小时、12-24小时预报评定的灾害性天气种类包括冰雹、雷暴、冻雨、霜冻、雾(雾、浓雾、强浓雾)、强降雪(中雪、大雪、暴雪)、强降雨(暴雨或大雨以上等级)、沙尘天气(沙尘暴、强沙尘暴)、大风(≥6级、≥8级、≥10级、≥12级)、高温(≥37℃、≥40℃)等10类21项。
0-24小时预报评定≥8℃强降温、≥12℃强降温。
24-48小时预报评定的灾害性天气种类包括冻雨,霜冻,雾、浓雾、强浓雾,中雪、大雪、暴雪,暴雨(或大雨)、大暴雨(或暴雨)、特大暴雨(或大暴雨),沙尘暴、强沙尘暴,≥6级大风、≥8级大风、≥10级大风、≥12级大风,≥37℃高温、≥40℃高温、≥8℃强降温、≥12℃强降温等9类21项。
48-72小时预报评定的灾害性天气种类包括暴雨(或大雨),沙尘暴、强沙尘暴,≥6级大风、≥8级大风,≥37℃高温、≥40℃高温,≥8℃强降温、≥12℃强降温、霜冻等6类10项。
五、实况标准确定对站点降水、温度预报采用该站点的观测资料作为实况依据。
对降水等值线预报采用所有气象站观测资料(包括自动气象站、雨量站)作为实况依据。
对冰雹、雷暴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除所有气象站观测资料外,灾情调查资料也作为实况依据,包括空报和漏报。
待雷达定量估测降水工作投入业务运行后,建立2 2km网格降水数据集,作为降水量实况标准。
六、预报质量上报上报中国气象局的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统一检验国家气象中心、各省(区、市)气象台每天制作下发的中短期指导预报和全省公众预报。
一律进行逐站检验,不使用代表站检验。
国家气象中心、各省(区、市)气象局业务管理部门负责将审核后的预报质量报预测减灾司,具体项目见附表1-8。
每月10日前报送上月预报质量,每年1月15日前报上一年度全年预报质量。
每年12月10日前报目标考核项目预报质量(12月-11月)。
各省(区、市)气象台其它预报质量和地(市)气象台及县站预报质量由各省(区、市)气象局负责管理。
七、本办法由预测减灾司负责解释。
附表1短期指导天气预报质量报表(一)降水等值线预报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月上报日期:年月日附表2短期指导天气预报质量报表(二)站点预报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月短期公众天气预报质量报表(一)降水等值线预报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月上报日期:年月日短期公众天气预报质量报表(二)城镇天气预报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月灾害性天气落区指导预报质量报表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月上报日期:年月日灾害性天气落区公众预报质量报表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月上报日期:年月日中期指导预报质量报表(一)降水等值线预报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月中期指导预报质量报表(二)站点预报_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月上报日期:年月日附件2《中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试行)》解释说明1、检验产品本办法中所检验的“指导预报”是指国家气象中心、各省(区、市)气象台面向下级台站分发的天气预报产品,包括每天早晨、下午制作下发的常规天气要素逐站短期指导预报产品、降水等值线预报产品和灾害性天气落区指导预报产品,每天下午制作下发的常规天气要素逐站中期指导预报产品和降水等值线预报产品。
“公众预报”是指国家气象中心、各省(区、市)面向公众发布的降水等值线预报产品、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产品和城镇天气预报产品。
2、降水预报检验2.1降水分级检验2.1.1预报有降水或实况出现降水(≥0.1mm)时均要进行检验。
2.1.2当实况出现的降水量级与预报量级一致时,该量级评定为“预报正确”。
2.1.3当实况出现的降水量级和预报的量级不一致时,选择较大量级作为检验的级别,评分时只评定该级别。
如:预报大雨,出现暴雨,评定暴雨为漏报,不评定大雨空报。
预报大雨,出现中雨,评定大雨为空报,不评定中雨漏报。
2.1.4以24小时为一预报时段时(如0-24小时、24-48小时、48-72小时、72-96小时、96-120小时、120-144小时、144-168小时),一般只预报和检验一个降水量级;如果预报两个不同量级,则只对量级偏大的用语进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