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劝子于学
名人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母亲教育孩⼦的故事有哪些 古今中外,有许多演绎亲情的故事。
有普通⼈的也有名⼈的。
那么名⼈的母亲教育孩⼦的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家的名⼈母亲教育孩⼦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名⼈母亲教育孩⼦的故事 【孟母】 孟⼦叫孟轲,孟⼦之母仉(zhang三声)⽒。
关于孟母的典故主要有:孟母三迁、孟母断杼,合称择邻断杼。
孟母为改变孟⼦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
孟⼦从此勤学⾃奋,师事⼦思,终成⼤儒。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不学,断机杼”之句,系据上述传说编写的,在封建社会中,孟母被推崇为贤母的典范。
1、孟母三迁 孟⼦⼩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学悲号啼泣。
孟母怕耽误了⼉⼦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
孟⼦⼜学屠宰之事。
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
孟⼦于是跟从学宫中⼈学习礼仪和⽂化知识,孟母为给⼉⼦找到⼀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
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有潜移默化作⽤的⼈。
(《烈⼥传》) 2、买⾁啖⼦ 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的影响,⽽且⼗分注重⾔传⾝教,以⾃⼰的⼀⾔⼀⾏,⼀举⼀动来启发教育孟⼦。
“买⾁啖⼦”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的⾔⾏对孟⼦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次,邻居家磨⼑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什么?”“在杀猪。
”“杀猪⼲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想邻居不是为了孩⼦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给孟⼦吃了。
3、断机教⼦ “断机教⼦”,讲的是孟母⿎励孟⼦读书不要半途⽽废的故事。
孟⼦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功。
有⼀次,孟⼦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论语》的《学⽽》篇会背诵了吗?”孟⼦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句话:“⼦⽈:‘学⽽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伤⼼,举起⼀把⼑,“嘶”地⼀声,⼀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线纷纷落在地上。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

《墨池记》原文及翻译古诗简介:《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
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
作者介绍: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北宋政治家、散文家。
原文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字词注释:(1)临川:临川:宋朝的抚州临川郡(今江西省临川市)。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
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
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
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
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
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
秋语文九上第21课《墨池记》课件

6、“临_池_学__书_,_池__水_尽_黑____ ” 说明了王羲之平时学书的刻 苦专一,费尽“精力”,也为下文的即事立论提供了事实 论据,埋下了伏笔。(8个字) 7、辞官后, 王羲之曾“ 徜__徉_肆_恣_____”(4个字)于名山 大川之间,遍游东方诸郡,并泛舟出海。 这句话深刻揭示 了王羲之傲俗超群性格气质形成的根源,这也是他清心寡 欲,学成书法的深厚的思想基础 。类似于王羲之的人,历 史上还有其人,如 __陶_渊__明____ ,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 腰”,成为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 8、作者紧紧抓住“非_天__成_____ ”这三字,作为本文立论 的重要根据。 9、从 反 面指出后人书法不及王羲之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岂_其_学__不_如_彼__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揭示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则_学_固_岂__可_以_少__哉_!_况__欲_深!造道”德者邪?
14、学固岂可以少哉 (本来) 15、深造道德 (成就)
16、恐其不章 (通“彰”。明显,显著
)
17、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写)( 悬挂) 18、推王君之心 (推究,推想)
19、虽一能不以废(一技之长)
20、推其事以勉其学者 (推广) (遗留下来的风尚、思想) 21、使后人尚之如此(推崇) 22、遗风余思被于来世
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天才出于勤奋。 (高尔基)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曾巩集 》, 作者 曾巩 ,字 子固 ,北宋 朝 文学 家,“唐宋八大家 ” 之一。
你知道唐宋 八大家都有 谁吗?
唐朝 韩愈 柳宗元
宋朝 欧阳修
苏轼 苏洵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王羲之
王羲之是中国最 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 一,晋代著名书法家。 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 第一,他的书法线条 如行云流水,字体风 流潇洒。今山东临沂 人,后人评他的笔势 “飘若浮云,矫若惊 龙”,并称他为“书 圣”。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编写的三言韵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弟子规全文弟子规里面的故事篇1故事一:文王问安【晨则省昏则定】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
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
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
故事二:陆绩怀橘【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
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
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
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
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故事三:老莱子彩衣娱亲【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
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最好的模范。
故事四:潘京孝顺母亲【亲所好力为具】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
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
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
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
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
《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①,与羲之同好。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②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常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白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③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晋书•王羲之传》)注释:①东土:东晋唐朝时期也特指会稽郡(绍兴)一带。
第十六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专辑文言文基础篇原文译文

1、唇亡齿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
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2、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几天几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相位)来威胁我吗”3、苛政猛于虎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轼而听之。
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
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
”(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
墨池记——精选推荐

墨池记习题精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①因以及手其避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②人之有一能,③使后人尚之如此,④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且②夫③而④虽B.①而②盖③且④况C.①而②盖③而④况D.①而②夫③而④况2.解释文中的词语。
①推王君之心:②推其事:③遗风余思:3.“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句中三个“其”依次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他(指王盛)他的(指王盛的)那些B.莫非它的(指州学的)那些C.莫非他的(指王羲之的)那些D.难道他的(指王羲之的)他的(指王盛的)4.对“被于来世者何如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被后世的人怎样看待呢?B.用什么来影响后世的人呢?C.直到来世,又会怎样呢?D.影响到后世的人,情况又会如何呢?5.对文中州学教授王盛题字并请作者作记的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提高景点知名度,招揽更多游客。
B.借表彰、推广王羲之勤学苦练的精神,来劝勉州学学生刻苦读书。
C.附庸风雅,借曾巩才气抬高自己的声望。
D.仰慕王羲之,不想让他的遗迹默默无闻于民间。
参考答案:1.D2.①推究②推广③遗留下来的作风和思想3.C4.D5.B 墨池记一、知识要点归纳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注音:①于楹间以揭之(yìng)②有池洼然(wā)③不可强以仕(qiǎng)④徜徉肆恣(chángyáng)(sìzì)2.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
①而尝极东方:穷尽。
②肆恣:意思是放纵、任情。
③以精力自致者:取得,达到。
④学固岂可以少哉:本,原来。
⑤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方,当……时候。
强,勉强。
仕,做官。
⑥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明显,显著。
国学启蒙书中的名言

国学启蒙书中的名言《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伦理文化。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启蒙教材。
而其中《三字经》又是影响最大的一种,知名度极高,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明代教育家吕坤指出:“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
”把它当作增广见闻的读物。
清人紫巢氏,称它为“一部袖里《通鉴纲目》”。
民国时期的章太炎把它和《千字文》作了对比,认为它虽然“字有重复,辞无藻采”,但“启人知识过之”(《重订三字经》题辞)。
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也说:“《三字经》以一千馀字,历举我国文化义理历史典籍,实一小型百科全书。
”《三字经》的字数是多少,好像并不是个问题,数一数就知道了,但问题并非这么简单,现在通行本(王相训诂本)是1145字。
而文献记载的最古本《三字经》是1050字[2]。
而根据现有文献得知赵南星所撰《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释本[3],此版本完成刻板印刷当在1572年后。
其所据《三字经》版本的印刻时间至少不早于1295年,应在1315年后。
它的字数是1086、广东省立图书馆中山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是民国年间广州民智书局刻印本,它最接近原本,共有1056字。
而据有关专家考证,全书总字数为1044字而非现在文献记载的1050字。
《三字经》为何风靡当时,深得人们喜爱,并且至今仍有借鉴价值呢?主要因为:二.《三字经》对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进行了有选择的继承与发展。
在提到后来为人们所诟病的三纲五常时,它不是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绝对的君权、父权、夫权,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而是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在这里,它提出的是对等的概念,对道德双方同时要求,而不是对单方面的要求,如“君臣义”,它不仅强调“臣则忠”,也强调“君则敬”,其实这是继承孟子的君臣观,孟子不赞成君尊臣卑型的模式,对君臣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君贤臣良型的崭新模式并设定了君臣之间各自的分工和职能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劝子于学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
”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
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
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
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
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
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
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
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