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合集下载

规模报酬的3 种情形_经济学基础(第2版)_[共2页]

规模报酬的3 种情形_经济学基础(第2版)_[共2页]

—70 —经济学基础(第2版)4.4 规模报酬4.4.1 规模报酬的含义厂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变动自身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变化会引起产量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研究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我们设计了一种规模变动的方式,即让所有要素同时、同方向、同比例变动,然后考虑这种变动与产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同时、同方向、同比例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4.4.2 规模报酬的3种情形根据产量变动与投入变动之间的关系可以将规模报酬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3种情形。

1.规模报酬递增所谓规模报酬递增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如图4-11所示,当劳动和资本扩大一个很小的倍数就可以导致产出扩大很大的倍数。

在图4-11中,当劳动和资本分别投入为2单位时,产出为100单位;但生产200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小于4单位。

产出是原来的两倍,投入却不到原来的两倍。

2.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如图4-12所示,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扩大某一倍数,产出也增加相应的倍数。

在图4-12中,当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为2单位时,产出为100单位;当劳动和资本分别为4单位时,产出为200单位。

产出与投入增加相同的倍数。

图4-11 规模报酬递增图4-12 规模报酬不变3.规模报酬递减所谓规模报酬递减是指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

如图4-13所示,劳动与资本扩大一个很大的倍数,而产出只扩大很小的倍数。

在图4-13中,当劳动与资本投入为2单位时,产出为100单位;但当劳动与资本分别投入为4单位时,产出低于200单位。

投入是原来的两倍,但产出却不及原来的两倍。

规模报酬递增名词解释

规模报酬递增名词解释

规模报酬递增名词解释规模报酬递增(scaling returns at scale)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报酬”指的是工作单位投入产出比,即用最少量的资源获得最大量的产出。

当雇佣员工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不仅可以增加企业产出量,还能增加员工个人产出量。

因此,只要雇员数量越多,单位成本越低,边际产品价值就会随着人数的增多而上升,整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也会上升,这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所谓“报酬”指的是工作单位投入产出比,即用最少量的资源获得最大量的产出。

当雇佣员工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不仅可以增加企业产出量,还能增加员工个人产出量。

因此,只要雇员数量越多,单位成本越低,边际产品价值就会随着人数的增多而上升,整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也会上升,这被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变化率递减是指一个变量(如产出)增加一个单位(或下降一个单位),其它因素不变,引起这个变量变化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少的一种现象。

理论上它与负斜率没有本质区别。

**我国会计准则将“有形资产”定义为包括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版权、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及相关设施、商誉等,但并未说明什么是“有形资产”。

在财务会计中使用的“资产”与“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内涵是不同的,财务会计上的“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而财务会计上的“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是指流动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五个会计要素。

(1)3.理论分析方法由于规模报酬存在“漏桶”现象,这种递减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取决于边际产品价值递减和边际产品成本递增两者的均衡点。

通过计算边际产品价值递减率,确定边际产品成本递增率,便可以判断两者的均衡点;根据边际产品价值递减率和边际产品成本递增率,再根据全部生产要素平均生产率,可以计算出规模报酬递增率。

**规模报酬的递减率=边际产品价值-边际产品成本=边际产品价值递减率-边际产品成本递增率规模报酬的递减率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减去边际产品成本,其实就是平均产品成本。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

报酬递增理论的文献综述摘要:亚当斯密在俩百多年前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的思想,揭开了报酬递增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的研究序幕。

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对规模报酬递增的研究在一段沉寂之后不断深入,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俩个不同的派别。

而在当前随着网络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研究报酬递增理论对于促进网络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分工;外部性;规模报酬;网络经济报酬递增理论的研究历史报酬递增的基本定义是:以一个企业为例,如果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一倍,而产出的增加量超过一倍,即产出的增量超过投入的增量这样的情况称为报酬递增也就是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分工” 思想。

他以一个企业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的生产过程;提出了“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限制”、“生产力的劳动分工是财富增长的源泉,新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的扩大”俩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凭借持续引进新的分工而自我维持的增长理论。

即分工能促进经济进步,反过来经济的进步又会促进分工的发展这个过程的累积就是报酬递增。

斯密的分工理论揭开了报酬递增的研究先河,但是斯密的分工理论并不完善,在后来斯蒂格勒指出这是一个俩难困境,“如果市场容量限制了劳动分工则此产业结构必定是垄断的,如果产业结构是竞争的,那么这个定理就是错误的。

”对于这样的俩难困境,马歇尔引入了“外部性”的概念,他把任何一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发生的经济行为的原因分为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从事该行业单个企业所具有的资源、组织、以及利用他们的效率这俩类。

前一类称为外部经济,后一类称为内部经济。

他假设代表性企业享有所属工业生产总规模所具有的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平均份额,得出了外部经济的自然增长是报酬递增的唯一源泉,工业生产的总量决定了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厂商的规模的结论。

企业的内部分工、创新、技术变化都被抽象掉了。

他没有指明外部性的来源同时以静态来分析动态的方法也并不合理,但是“外部性”概念的引入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规模报酬不变还是递增?——来自中国以及五个OECD国家的实证分析

规模报酬不变还是递增?——来自中国以及五个OECD国家的实证分析
而在规模 报酬 递增 的假 定之 一基 础上分 析 的规 模 报酬不 变对实 际具 有 很 强 的解 释 能力 。 由于外 部 性 的存在 , 同的 国家 因积 累率不 同 , 态增长 率也 不 稳
析[ ; 5 王生喜采用希克斯 中性技术进步来分析纯要 素生 产 率 对 要 素 投 入 及 其 成 本 的 影 响L ; 长 革 6 于
(0 4 , 20 )马树才 、 孙长清 在规模 报酬不 变基础பைடு நூலகம்上对 中
收稿 日期 :o 7 6 2 2 o 一o — 8
不相同, 国的增长率可以存在持久 的差异L 各 9。 9 J
作者简介 : 军辉 (9 4 , , 王 1 7 一)男 北京人 , 博士生 , 研究 方 向: 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 ; 侯方玉 (9 5 , , 17 一)男 湖南郴州人 , 博士生 , 研究方 向: 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 。
其 隐含条 件是 1= £+ , 个性 质说 的是如 , 这 果各 投入要 素 的报 酬是 它们 各 自的边 际产 品 的话 ,
那么总工资报酬 厂L与总利润报酬f K的和等于总 L K 产出, 而两者 的分 配份额 之 和为 1 拉 尼斯 、 景汉 , ( 费 (0 5 ) 2 0 )E 引。
原 因之 一 。
关键词 :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 报酬递增 ; 实证检验
中图分类号 :0 12 F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16 2 0 )6 0 8 5 10 —3 1(0 7 0 ~0 7 —0


引言及 文献 综述
国财政支 出规 模进 行 了分 析[ 。可 见 , 用 规模 报 采 酬不变是 许多 经济理 论与实 证分 析 的前 提之一 。究 其 主要原 因 : 一是 只 有 规模 报 酬 不变 的假设 前 提 其 才 能使经 济理论 与主 张有意 义 , 如“ 诸 由于美 国人均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形式和国家富强的象征。

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持顺差。

中心,,绝,:《:19世纪初期的利益。

基本概念:古典定义: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相对地比另一国低。

新古典解释:指一国以比另一国低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商品的能力。

(四)、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五)、里昂惕夫之谜(20世纪)代表人物:瓦西里·里昂惕夫,美国哈佛大学着名经济学家背景: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引发了持续一代人的争论。

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模型的检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六)、相互需求理论代表人物:约翰·穆勒相互需求理论简介:相互需求法则:一方出售商品是购买对方商品的手段,即一方的供给是对对方商品的需求。

供给和需求也就是相互需求。

在互惠贸易的范围内,两国间商品交换比例(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

当两国间商品交换的比例与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之比相等时,两国的贸易达到均衡。

二、新国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扩大,产品,。

产业内贸易。

,横向制(五)偏好相似理论(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斯戴芬·伯伦斯坦·林德在1961年出版的《论贸易和转变》一文中提出的。

主要观点:偏好相似理论认为,一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收入水平提高会使得该国的代表性需求向着某种比较昂贵的商品移动。

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

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

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任保平魏婕(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是经济增长研究的基本前提假设,前提假定不同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分析。

本文通过对各种经济增长理论前提假设的梳理分析,在中国经济增长两部门经济结构假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经济部门的规模报酬不变和现代经济部门的规模报酬递增。

依据中国现实建立了两部门经济结构的模型,并依据中国的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

经过研究认为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中,传统部门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而现代经济部门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正是由于现代经济部门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了30多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所以要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加快现代经济部门改造传统经济部门的步伐。

关键词: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一、引言及其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增长持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如何解释“中国奇迹”的成因以及如何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成为国内外经济增长研究的焦点问题。

如果想要有效解释“中国奇迹”,首先必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进行分析,也就是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是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如果是规模报酬不变,按照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那么中国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是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的形成机制和源泉是什么?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增长性质,也就是分析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是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

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形成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以及制定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批评西方经济学的内生增长模型产生之前,所有的经济增长模型基本上都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假定下来进行的。

由拉姆塞(Ramsey,1928)所提出,经卡斯(Cass,1965)与库普曼斯(Koopmans,1965)所发展而形成的拉姆塞—卡斯—库普曼斯模型中的假定前提为规模报酬不变[1];以索洛(Solow,1956)为代表的著名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前提假定之一也是规模报酬不变,其基本模型的构造是在一个劳动和可再生资本上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加总生产函数;同样地,代蒙德所提出的世代交叠模型中的前提假定之一还是为规模报酬不变[2]。

规 模 报 酬

规 模 报 酬

二、 规模报酬的类型
1. 规模报酬递增
若产量的增长率高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 长率,即λ>h,则称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规 模报酬递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分工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2) 资源的集约化使用。 (3) 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
2. 规模报酬不变
若产量的增长率等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率, 即λ=h,则称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例如,一般可以 预计两个相同的工人使用两台相同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 是一个这样的工人使用一台这样的机器所生产的产量的2 倍,这就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主 要是由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因素吸收完毕,某种生产组合的 调整受到了技术上的限制。
3. 规模报酬递减
若产量的增长率低于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长率, 即λ<h,则称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递减的 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生产要素可得性的限制,随着厂 商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由于地理位置、原材料供应、劳 动力市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会使厂商在生产中需要 的要素投入不能得到满足;另一个是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商 在管理上效率会下降。
规模报酬
项目
一、 规模报酬的定义
生产规模变动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的关系即为 规模报酬问题。厂商生产规模的改变,一般来说是 通过各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改变来实现的,因此在 长期中才能实现。
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调整过程中,可以以不同 的组合比例同时变动,也可以按相同的比例变动。在生产 理论中,常以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并以相同的比例变动 来定义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动。因此,规模报酬是指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按相同的比例 同时变动所引起的产量的变动。
对于不同行业的厂商来说,适度规模的大小是不同 的。厂商在确定适度规模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

第二章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theory)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3.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

4.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都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两个国家也有可能进行互利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这是其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计算题:假设本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6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8单位劳动;外国生产1单位食品需要2单位劳动,生产1单位服装需要4单位劳动。

(1)哪国在食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哪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为什么?(2)列举一个双方愿意进行互惠贸易的交换比率,并计算本国与外国的贸易获利分别是多少?解:(1)外国在生产食品上具有比较优势,本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外国生产食品的成本为本国的1/3倍,服装的成本为本国的1/2倍,相比较,生产食品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而本国生产服装的成本为外国的2倍,生产食品的成本为外国的3倍,相比较,服装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2)外国所能接受的食品国际价格底线:12f≤6c本国所能接受的食品国际价格底线:4f≤3c即6c≤12f≤9c,若交换比例为12f:8c,则外国获利2单位服装,本国获利1单位服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阶段
——1、新贸易理论之前规模报酬思想的研究 • 马歇尔(1920)是第一个重视并较为系统 第一个重视并较为系统 地研究规模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 地研究规模经济问题 • 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为了说明报 《经济学原理》 酬递增现象,并首先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 首先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 念,并认为外部经济往往是因许多性质相 许多性质相 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而获得的, 似的小型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 使得单个企业水平上是不变规模报酬 单个企业水平上是不变规模报酬,而 单个企业水平上是不变规模报酬 在产业上是规模报酬递增的。 在产业上是规模报酬递增
1)规模报酬递增
• 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 Returns scale)是指在其 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 各种生产 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 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 规模报酬分析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 生产规模变化与 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 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 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报酬分析属 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长期生产理论问题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theory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结构
• 产生背景 • 发展阶段(包括代表人物、著作等) 发展阶段(包括代表人物、著作等)
1、新贸易理论之前规模报酬思想的研究 2、规模报酬递增思想在新贸易理论中的应用和发展 3、规模报酬递增思想的进一步应用
产生背景
• 但是,自5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贸易模式、产业 50年代中后期以来 50年代中后期以来 组织和投资模式都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 资源禀赋非常相似的国家间贸易不断增长,美国、 资源禀赋非常相似的国家间贸易不断增长 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间的贸易规模大大 超过资源禀赋差异很大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 间的贸易规模。 • 正是由于二战以后大量新贸易现象 新贸易现象的存在,而这 新贸易现象 又是传统贸易理论所解释不通 传统贸易理论所解释不通的,因此需要一种 传统贸易理论所解释不通 新的理论来解释和说明,于是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等一些列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等一些列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几何意义为:
K
为生产扩张线, 为生产扩张线,即:在技术 水平、 水平、投入生产要素价格不 变的情况下, 变的情况下,厂商在长期中 扩大生产规模所能采用的最 佳要素组合点的连接线 R C
6 q=600 B q=300 A 注:除了规模报酬递 增情况外, 增情况外,还有规模 报酬递减、 报酬递减、规模报酬 不变等两种情况, 不变等两种情况,在 这里不做详解。 这里不做详解。 2 q=100
1)规模报酬递增
• 设生产函数 q=f(K,L)
K为生产要素资本投入量; L为生产要素劳动投入量; q为产量; 资本,劳动投入量按同样比例增加到原来的λ倍( λ为常数) ,新的产量为q’
q’=f(λK, λL) 若: q’=f(λK, λL)> λ q=f(K,L) 则表示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递增
1)规模报酬递增
发展阶段 ——2、规模报酬递增思想在新贸易理论中
的应用和发展 • 1985年,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与另一 位经济学家艾瀚南(Helpman Elhanan)合著 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一书中首先提 《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 出了国际贸易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其 基本观点: 规模报酬递增为国际贸易扩大提供了 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 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当某一产品的生产 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 发生规模报酬递增时,随着生产规模的扩 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 大,单位产品成本递减而取得成本优势,因 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 此导致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这一产品
发展阶段
——2、规模报酬递增思想在新贸易理论中 的应用和发展
•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最早源于迪克西特(A.K.Dixit)和斯 迪克西特(A.K.Dixit) 迪克西特 蒂格利茨(J.Stiglitz) 蒂格利茨(J.Stiglitz)在1977年发表的《垄断 《 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 竞争和最优产品的多样性》。他们所提出的垄断 垄断 竞争市场分析模式是产业组织领域中一项极其重 竞争市场分析模式 要的成果,在几乎所有涉及到处理规模报酬递增 的经济研究中,这篇论文都被反复的引用。 • 他们的主要有力的 模型使规模报酬递增思想融入整个产品市场的均 衡分析框架中。 衡分析框架中。
1)规模报酬递增
• 企业参与国际贸易 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就可获得更为广阔的 广阔的 市场空间,可以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生产规模,随着生产 市场空间 扩大生产规模 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 下降 单位产品的成本呈下降 单位产品的成本 下降趋势, 同时,更加专业化地进行产品的大规模生 产。 使企业增强了竞争力 提高赢利水平 增强了竞争力,提高赢利水平 增强了竞争力 提高赢利水平。
发展阶段
——1、新贸易理论之前规模报酬思想的研究
• 乔治.J.斯蒂格勒 (GEORGE J. STIGLER), 1911年1月11日生于美国 华盛顿州雷登的西雅图郊 区。在美国经济大萧条即 将到来之时,他进入了华 盛顿大学,并于1931年获 得工商管理学学士学位。 斯蒂格勒是芝加哥学派在 芝加哥学派在 微观学方面的代表人物, 微观学方面的代表人物 他是信息技术学的创始人 之一。
• 迪克西特(Avinash K.Dixit)教授是当 当 代数量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 代数量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著名经济学家 196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 位,自1981年起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 济学教授,曾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牛津任 教。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 院士,2001年任计量经济学会会长2005年 当选国家科学院院士。 • 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Joe” Stiglitz),美国经济 学家。他于1979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 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2001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曾担 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师,提 出经济全球化的观点。2008年,他针对华 尔街的房产泡沫,提出了金融改革的几点 看法。
4
O
2
4
6
L
1)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递增: 规模报酬递增:
是指在一定的产量范围 一定的产量范围内,随着投入生产要素 相同比例 增加 产 投入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 增加,产 一定的产量范围 投入生产要素 相同比例的增加 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的现象。 (即:随着产量的增加 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产量的增加 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事实。) 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产生背景
• 从上世纪 年代末 上世纪60年代末 上世纪 年代末开始,一些学者尝试研究 规模报酬递增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及 其贸易形成机制,规模报酬递增说在国际贸 规模报酬递增说在国际贸 易正统理论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认。 易正统理论中的地位逐渐得以确认 • 地位:规模报酬递增学说阐述 在报酬递 阐述了在报酬递 阐述 增情形下的贸易模式 贸易量与贸易构成 贸易模式、贸易量 贸易构成。 增情形下 贸易模式 贸易量 贸易构成。 可以说,它是理解新贸易理论的关键之一 理解新贸易理论的关键之一。 理解新贸易理论的关键之一
发展阶段
——1、新贸易理论之前规模报酬思想的研究
• 斯蒂格勒(1951)对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斯密定理 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斯密定理做了深 市场范围限制分工的斯密定理 入的阐述,对分工与企业规模 分工与企业规模问题作了研究,他将分工问 分工与企业规模 题与厂商理论结合起来加以论述。 • 假设厂商生产工序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把生产工序分为报 生产工序分为报 酬递增和报酬递减两类,认为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这种 酬递增和报酬递减两类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 使报酬递增的生产工序可能会增加,当规模足够大 规模足够大时,专 使报酬递增的生产工序可能会增加 规模足够大 门的厂商就会从事这类工序的生产 厂商就会从事这类工序的生产。 厂商就会从事这类工序的生产
发展阶段
——1、新贸易理论之前规模报酬思想的研究
•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 Marshall, (Alfred Marshall, 1842-1924)现代微观 1842-1924) 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 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 派的创始人,当代经 派的创始人 当代经 济学的创立者,19世 济学的创立者 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乃 至世界最著名的经济 学家。
• 理论分析
1、理论假设 1)规模报酬递增 2)气场竞争不完全 2、克鲁格曼模型 3、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企业与产业内贸易 4、扩展了解
• 理论价值 • 实践指导意义 • 缺陷 • 贸易案例分析
产生背景
• 早在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在阐述劳动分 亚当-斯密 亚当 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候就突出强调了规 突出强调了规 模报酬递增的重要性,但是长期以来,规 模报酬递增的重要性 模报酬递增作为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之外 的决定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的重大因素, 被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所忽视。 •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 20世纪80年代之前 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主流经济学框架 中队规模报酬递增现象进行研究的文献为 研究的文献为 数甚少。 数甚少
发展阶段
——3、规模报酬递增思想的进一步应用
• 杨小凯(1996—2000)等经济学家从分 分 工和专业化角度对规模报酬思想做出了 很好的解释,他沿着斯密市场范围限制 很好的解释 分工的观点,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而为 一,并用数学将这些思想加以形式化, 形成了国际贸易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 框架。他们认为随着市场交易效率的提 高,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会不断提高,较 高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必须和较大的市 场容量相适应,而国际贸易可以使得市 场的容量有效扩大,因此随着国际间交 易效率的提高,国际贸易就会自发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