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安全性及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中医的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

中医的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

中医的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和健康领域,其药物也是中医治疗手段的重要支撑。

但是,在中医药的应用过程中,药物安全和合理用药问题常常备受关注。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就中医药物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进行讨论。

一、中医药物的安全性中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医治疗的主要药物,其生长、选配、制备、储藏等各个环节对药物的安全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药的使用必须谨慎,并严格遵守中药的规范使用方法和理念。

1.中药应用的注意事项在中药治疗中,选用药物、用量、用法都是需要谨慎考虑的。

尤其是对于某些有毒副作用的中药,必须严格控制使用量,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中药的配伍也是需要考虑的,不同药物的配伍可能会导致副作用加剧或产生新的副作用。

中医医生在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配,选择合适的中药配方。

2.中药的质量安全中药的质量安全对于治疗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

中草药生长的环境、生长时间、收割、制剂方法等多个环节都会影响药物的品质,所以在采购中药时,必须选用标准化的中草药,避免含有有害成分或混杂药材。

二、中医药物的合理用药中医药物的合理用药是指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滥用的用药方式。

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安全性、药效、是否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1.安全性中药药效经常需要一定的积累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使用量小而需反复使用。

避免选择潜在毒性较高的中药一起使用。

对于已经验证出有毒性的中药,应考虑选用更安全的药物来代替。

2.药效中药药效虽然相对缓慢,但是治疗必须要足够。

因此,在选择中药时,必须重点考虑药物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选择药物类型和用药方法。

对于多草药配方,应着重调整和平衡各药物的相克相生关系,以便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3.良好的耐受性中药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使用中药的一个关键因素,在选药时要确保药物不会有激发与加重已有疾病的现象出现。

探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探讨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措施


要: 目的 : 探 讨 中药 临床 合理 用 药的 安全 性及 应 对措施 。方 法 : 将2 o 1 5 年6 月 ̄ 2 0 1 6 年6 月我 院 中医科 收治 的 4 8 0 例 各类 患者 纳入 本 次研
究, 其中8 6 例 出现 药物 不 良反应 。 回顾 性分 析其 临床 资料 并 评估 患 者用 药安 全性 。 结果 : 入组8 6 例 患者发 生 药物 不 良反应 的原 因包括 未辨 证施 治 、 炮制 技 术 不 当、 药物 用 法与 用 量不 当、 中西 药联合 方案 不合理 。人 组 病例 不 同性 别 、 同一 因素 的 药物 不 良反 应发 生 率差 异不 显著 , 无
4 71. 4 9 7.
[ 4 ] 苏庆 英 . 中医临床 常用对 药配伍 [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 2 0 1 0 : 1 9 0 .
2 0 1 6 年9 月2 4日收稿
探讨 中药 临床 合理 用药 的安全性及 应对措 施
杨 刚 ( 兴 业县 人 民 医院 药剂科 广西 兴业 5 3 7 8 0 0 )
7 4
内蒙古 中医药
3 . 3 开 心散 可 为 防治 健 忘 症 的常 用方 剂 : 开 心散 始 见 于唐 代孙 恩 邈 蒲 与远 志合用 , 交通 心肾 , 醒 神益智 , 亦为 临床常用 之交通 心肾药 物 。
的《 备 急千 金要 方 》 , 由茯 苓 2 两, 菖蒲 2 两, 人参 、 远 志各 4 分组 成 , 主 要用 于 治疗 心气 不足 , 神 志不 宁 , 健忘 失 眠等 证 】 , 后 世 医家在 此 方基 础 上进 行剂 型 、 剂量 或 药 味加 减而 治疗 不 同病 机 的健 忘症 。如 《 医心 方》 卷二 十六 中开心 散方 , 调 整 四药 药量 而来 ; ‘ 孔 子 练精 神聪 明不 忘 开 心方 ” , 由开 心散 加 龙骨 , 蒲 黄组 成 。 《 圣 济 总 录》 的开 心 丸 , 由 开心 散 变散 为丸 剂 ; 还有 治疗 心热 健忘 之远 志散 由开 心散 加黄 连组 成 。 开心 散 作 为 治疗 健 忘症 的基 础方 被 后 世 医家 广 泛 运用 , 是基 于 药 物 功效 配 伍 紧扣健 忘症 病 机 。具 体分 析 如下 : 1 ) 益 气补 虚 : 方 中人 参、 茯苓 是经典 的益气 补虚之 品 。 2 ) 宁心安 神 : 人参 、 茯苓 、 菖蒲 、 远志 均 有 宁心 安 神作 用 。现代 药 理研 究 亦表 明 , 人参 、 茯苓 、 石 菖蒲 、 远 志 皆 有 镇静 作用 】 。 3 ) 益智 : 人参 、 菖蒲、 远 志有 益智 作 用 。 《 神 农 本草 经》 记 载: 人参可 ‘ ( 开心 益智” ; 石菖蒲可‘ 不忘, 不迷 ’ ; 远志可 ‘ 益 智慧, 耳 目聪 明 , 不忘 ’ 。 4 ) 交 通 心。 肾: 茯苓 人手 足少 阴经 , 陛上行 而下 降 , 通 心 气 以交 得配本 草》 ) ; 远志 ‘ 能 通 肾气 , 上达 于心’ 本 草从新 》 ) 。石 菖

关注中药安全问题,重视安全合理用药

关注中药安全问题,重视安全合理用药
01 中药安全问题与形势 02 中药安全性影响因素 03 各系统的中药安全性问题 04 中药饮片的安全问题 05 中成药的安全问题 06 中药不良反应警戒与防范
1.中药安全性问题与形势
中药安全吗?
纯中药制剂 无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
1.1马兜铃酸肾病事件
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比利时,1990-1992年有100多人服用减肥 药。服药1年后,数十名减肥者被查出肾脏受到损伤,研究认为是 减肥药中关木通所含马兜铃酸所导致。
何首乌
近年来,何首乌及其制剂对肝 脏的损害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现 代研究证实,通过黑豆汁蒸煮炮制 可明显降低何首乌的毒性。
1.4 药物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是中药药效和毒性的物质基础。
◆有的中药含有毒性成分,而其往往又是药效成分。 ◆有的中药含有大分子物质,如色素、鞣质、蛋白质等属于完全
抗原物质,能直接引起过敏反应。 ◆一些传统记载无毒的中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所含化学
中药提 取精制
一些大分子化合物,如 淀粉、糖类、鞣质等杂质 成分残留可能对机体产生 安全性风险。现代制剂工 艺中还会存在有机溶剂残 留、絮凝剂残留等。
1.6 药品包装
分为内包装和外包装。直接与药品接触的称为内包装,保护内包 装的称为外包装。内外包装如果没有选择得当,就会影响中药的稳定 性,使其受到污染,产生不安全因素。如塑料包装的药品比玻璃包装 更容易吸潮,但塑料包装更抗压,不易破坏。注射剂安瓿瓶不易发现 的小裂纹会产生严重的安全性风险。
关木通事件
含大黄清
(龙胆胃泻丸肝、丸导事赤件丸)(散)、甘露消毒丹(丸)、排石颗粒、跌打丸、妇科分清丸、冠心苏合 丸、苏合丸、十香返生丸、济生桔核丸、止嗽化痰丸、八正合剂、小儿金丹片(丸)、 分清五淋丸、安阳精制膏、辛夷丸、儿童清肺丸、九味羌活丸(颗粒、口服液)、川芎 茶调丸(散)、小儿咳喘颗粒、小青龙合剂(颗粒)。

中药制剂的安全及合理使用

中药制剂的安全及合理使用

选 取 我 院中药 房 的基 本制 剂作 为研究 的对
象 ,将 该药房 的 5名工作人员作为考察对象 。 1 . 2 方法 详 细的依据 中医药理论 ,从 中医药物得 功能 、疾 病 的诊 断及药物疗 效 等方面 分析 中药 制剂 具体 作用 和使 用方 法 ,具体找 出中药制剂在使用过程 中所存在安全 问题 。
临床合理用药 2 0 1 3年 6月第 6卷第 6 C期

4l ・

用药指导 ・
中药 制 剂 的 安 全 及 合 理 使 用
马 娟
【 摘要】 目的 探讨 中药制剂的安全性 问 题 ,以及合理使用的问题。方法 选取我院中药房的基本制剂作为研 究的对象 , 将该 药房 的 5名工作/ , - 4作 为考察对象 ,详细地依 据 中医药理论 ,从 中医药物的功 能、疾病的诊 断及 药物

题 ,只有采取积极有效 的措施 ,合理使用 ,才能够减少使用过 程 中的过失 ,这是一个医院应当谨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 , 倪文. 加 强合理用药 , 减 少不 良反应 [ A ]. 全 国药 品不
良反应 与临床安全用药学术会 议 暨首届 上海药物 流行病学 与 临床 合理用 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 C ]. 2 0 0 9 :1 6 3 —1 6 4 . . 2 何建华 .蛋黄油加 云南 白药治疗肛肠病术后难 愈性伤 口 l 5 例报 告 [ J ]. 甘肃 中医,2 0 0 5 ,1 8( 2 ) :1 6 3 — 1 6 4 . 3 陈康 ,林文 津,林励 ,等 . 麻黄 中药饮 片质 量研究 [ A ].中华 中

步开展 中,使得各 医院的中药 房工作 不仅仅是药品调配 ,已经 发展成为全方位 的 中 医药学 服务 …。在 实际 过程 中 ,中医 只 有通过加强对 中药制剂 的质量监控 和合理的用药指导 ,才 能够

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应用

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应用

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应用所谓“是药三分毒”,药品在为我们解除病痛的同时,也是具有其毒性的,所以说,我们讲求必须要合理的用药,不然,不但没有办法解除病痛,而且还会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中药虽然是天然形成,但是也是具有毒性的,也并不是完全的无毒无害的,也绝对不能滥用。

本文针对的就针对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的应用做一简要分析和探讨。

标签:中药;安全性;合理应用我们老百姓普遍认为,中药是无毒无害,安全可靠的,其实,这都是相对而言的。

在相对于西药来说,中药确实具有毒性副作用较小的优点,但绝对不是完全的无毒的。

所以,在临床用药上,我们应该客觀理智的去用药,使其药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绝对不能反其道而行之,那样,不但不能够充分的发挥中药的药性来治疗疾病,而且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巨大的威胁。

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医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切实履行。

1 中药的安全性应该理性的来对待任何的事情都尤其相对性,重要的安全也是这样的,它相对于西药来说,药效的副作用的确较小,但是这个安全性不是绝对的,要让中药相对更安全的施用,那么,在施用中合理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国的古代药典中明确姜其收录的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

充分的说明了,早已经认识到了,中药是具有其毒性所在的。

2 重要的合理性施用合理用药,顾名思义,就是在使用药物的时候要注意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合理性,这就包含了相关的几个方面的因素,涵盖了诸多的内容方面,我们在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掌握方面,必须要全部的注意到这些方面,片面的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到药物施用的合理性。

2.1 所谓治病救人,那么在治病方面,药物的作用就非常的大了,有效的药物施用是治病救人的根本,那么,用药安全就是用药的根本,在一切治疗的前提所在。

盲目的去追求效果,而忽视了安全,就会舍本逐末,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2.2 用药的经济性:药品的疗效相对于其价格的高低来说,其实是更应该得到我们高度重视的一环,其药效和价格应该成正比,这样才是最好的。

中药安全性与合理用药

中药安全性与合理用药

中药安全性与合理用药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医治疗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物品,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在临床诸多疾病的治疗与保健中发挥着显著作用。

随着中药的普遍应用,药物的双重性决定了它既有治疗疾病的有利一面,又产生不良反应对机体不利的一面。

药物使用不合理,不但达不到治疗效果,还能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为此,本文将探讨中药的安全性和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1.中药用药的安全性虽然使用中药通常比使用西药更为方便和经济,但是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安全性问题。

首先,中药的质量问题对使用者的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

不合格的中药可能会造成药效下降、毒副作用增加等问题。

在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正规的医院或者药店,以确保药物的质量。

其次,中药的毒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的安全性问题。

与西药相比,中药虽然毒副作用小,但仍存在潜在的风险。

例如,某些中药可能会引起肝损伤、肾损伤、消化系统不适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中药之前,应该先进行病情评估、调查用药史和其他相关条件,以便能够选择最安全有效的中药,并且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反应,随时调整剂量等。

第三,使用中药还需要遵循合理的用药原则,这可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来实现。

中医辨证是一种根据病情和症状来选择最合适的中药组方的治疗方法。

合理用药的原则是根据体质、年龄、病情和病史等因素来确定剂量和用药时间,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安全性对于使用中药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应该选择正规的供应商或医院购买中药,关注中药毒副作用,以及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这些措施可以使中药的疗效达到最大化,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从而保证中药的安全性。

1.中医合理用药的方法2.1 注意中药质量中医用药中,中药的质量非常重要。

一个好的中药质量不仅能够保证疗效,还能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注意中药质量的几点建议:(1)选择正规生产企业的中药:在购买中药时,最好选择正规的大型中药生产企业的药品,这样可以避免因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缺陷而导致的质量问题。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中药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既有一定的疗效,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风险。

为了确保中药在临床中的安全性,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

本文将从中药的安全性风险、合理应用的措施以及提高安全性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药在临床中的安全性风险1.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中包含大量活性成分,容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2. 药物副作用:部分中药可能存在毒副作用,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3. 质量控制不严:一些中药可能因为制作工艺不合格或者假冒伪劣而导致质量不达标,从而影响其安全性。

二、合理应用的措施1.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3. 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在给患者开具中药处方时,需要了解患者已经使用的药物情况,避免中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 提高用药者素质:在中医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提高医生和患者的用药素质,包括了解药物的成分和作用,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

三、提高安全性的对策1. 加强中药质量管控:加大对中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3. 加强中医药教育培训:加强中医药医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从而提高中药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4. 开展中药药物安全教育:向广大群众开展中药药物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中药的正确认知和用药意识。

5.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加大对中药临床研究的投入,积极推动中药临床应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对中药的科学研究和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管控和监测,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中药药物安全意识,才能保障中药在临床中的安全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14-李连达-中药安全性与合理用药(20070809)

14-李连达-中药安全性与合理用药(20070809)

究,特别是中药多成分,多种单味药配伍的相互影响(包括化学变化, 特别是中药多成分,多种单味药配伍的相互影响(包括化学变化, 药效及毒理作用的变化)以及在炮制、提取、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药效及毒理作用的变化)以及在炮制、提取、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变化。 中药中毒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表现、解毒措施,急救方法, 中药中毒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表现、解毒措施,急救方法, 以及防治措施等。推动中药毒理学的学科发展, 以及防治措施等。推动中药毒理学的学科发展, 建立一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重点进行有关工作。 建立一些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重点进行有关工作。
(6)合理用药最重要 (6)合理用药最重要
①辨证方面:用药对象的选择 辨证方面:
辨证论治,药证相符,适应症不宜扩大,包治百病。 适 应 证:辨证论治,药证相符,适应症不宜扩大,包治百病。 非适应证:药证不符,药不对证,适应证选用不当。 非适应证:药证不符,药不对证,适应证选用不当。 有害无益,促进恶化,产生毒副反应。 禁 忌 证:有害无益,促进恶化,产生毒副反应。 原发性病: 原发性病:肝、肾、血液等病,需慎用可能蓄积中毒 血液等病, 的中药。 的中药。 并病、兼证、影响重要解毒排泄功能者。 合 并 症:并病、兼证、影响重要解毒排泄功能者。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过敏体质、特殊职业者等。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过敏体质、特殊职业者等。
5 中药安全性的系统研究 取得重大进展, 取得重大进展,尚存在以下问题
(1)多从天然植物角度研究,重点是单味药及其成分,中医理论指导不够。 多从天然植物角度研究,重点是单味药及其成分,中医理论指导不够。 多从化学角度研究,重点是化学成分、含量等, (2)多从化学角度研究,重点是化学成分、含量等,药效和毒理的比 较研究不够。 较研究不够。 (3)多从一方、一药、一种成分研究,而对多种成分,药材及其复方 多从一方、一药、一种成分研究,而对多种成分, 的规律性研究不够。 的规律性研究不够。 宏观对策,整体措施研究不够。 (4)宏观对策,整体措施研究不够。 (5)不是主动出击,超前研究,防患于未然,而是被动挨打,事后补漏洞。 不是主动出击,超前研究,防患于未然,而是被动挨打,事后补漏洞。 中药注射剂及地标升部标的老品种缺乏深入研究。 (6)中药注射剂及地标升部标的老品种缺乏深入研究。 一个品种,多家生产,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7)一个品种,多家生产,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安全性及合理应用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大众百姓的生活健康及生命安全,中药安全性是国外备受关注的敏感话题,今年的“何首乌肝毒性事件”再一次激起了有关中药安全性的舆论波澜,9月香港《凤凰周刊》一则报道《大陆中草药肝损害调查》,将中药不良反应这一话题再次置于聚光灯下,大家对中药安全性的担心和疑惑不容置否,中药的“安全有效”何在?下面我们一起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中药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我们该如何科学合理使用中药。

1国外重大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回顾1.1 “马兜铃酸事件” :993年,比利时学者首次报道,部分女性服用了含广防己的减肥药“苗条丸”后,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并确认广防己中的“马兜铃酸”是罪魁祸首。

2000年6月,美国权威临床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泌尿系统癌症与服用中药(广防己)有关”的研究报告。

此后,美国(FDA)及欧洲很多下令停止一切已知含有和怀疑含有马兜铃酸的原料和成品的进口、制造和销售。

2003年2月,国众多媒体发布了“龙胆泻肝丸有可能导致尿毒症”的消息。

龙胆泻肝丸处方:龙胆、木通、柴等,用于治疗高血压、急性结膜炎、中耳炎、急性胆囊炎、急性盆腔炎、尿路感染等,主要原因是处方含关木通具有“肾毒性”,此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等含马兜铃酸药材的药用标准。

1.2英国千柏鼻炎片事件一2004年,在英国市场销售的“千柏鼻炎片”,主要含千里光、麻黄、决明子等,治疗急慢性鼻炎、鼻窦炎等,由于含有千里光,含不饱和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发现其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1.3复方芦荟胶囊事件一2006年,英国药物安全机构在一家药店里抽验检测一种名叫“复方芦荟胶囊”的药品,处方:芦荟、青黛、朱砂等,调肝益肾,清热润肠,宁心安神。

用于心肝火盛,大便燥结、烦躁失眠等。

发现该药物中的汞含量严重超标。

同时,国也提出了含汞、砷如牛黄解毒片等中成药的安全性问题。

1.4中药注射液事件-2006年6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甚至有引起死亡的病例报告。

还有如日本的小柴汤事件,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黄连事件均引起了国际上用药安全的轩然大波,传统中药的安全性遭到了严重质疑,中药的安全有效何去何从?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何在?到底该如何科学合理使用中药?2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分析古语“药若对症附子、砒霜可为良药;药不对症,人参、甘草皆可砒霜也。

”以上这些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有药物本身毒性的客观存在:如朱砂硫化汞的汞毒性,广防己、关木通中马兜铃酸的肾毒性,千里光中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的肝毒性,但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所造成的。

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药物本身、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服用者个体差异。

2.1药物本身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是药三分毒”。

国务院令中明确28种毒性中药:植物类中如生半夏、生南星、草乌、巴豆、天仙子等;动物类中如蟾酥、斑蝥、青娘子、红娘子等;矿物类中如砒霜、水银、雄黄、红粉等,这些药物本身有毒,如雄黄主要成分是A&S,也含有少量可溶性成分As2。

3及微量元素。

AS2O3剧毒,多外用。

有毒药物的毒性大小、是否出现毒性反应主要取决于用量、炮制、配伍等。

在“九五”期间,科技部对重金属类中药(主要是汞和砷)朱砂、雄黄等及其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等)的用药安全进行了立项研究。

“十五”期间,针对含有“毒性成分如关木通的马兜铃酸、附子的乌头碱、千里光的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等)及其成药制剂(千柏鼻炎片、附子理中丸、大小柴汤)等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其中的“毒性成分”及其配伍减毒、炮制减毒增效的科学性以及临床的安全合理应用。

2.2品种混淆中药的同名异物的现象严重,本草考证的薄弱,加之不同地区用药习惯的不同,容易造成不良反应。

如柴,商品有北柴、南柴,而东北出现的大叶柴冒充北柴销售,虽是同科同属,但其根及茎有毒,不少人误服后出现了恶心呕吐、阵发性抽搐、角弓反等症状。

还有如广防己和粉防己,木通和关木通,大黄和土大黄等。

2.3炮制或煎煮不当很多中药需要经过炮制加工以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如果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中毒。

以朱砂为例,传统加工时需要水飞,即不断加工研磨才能得到红色细粉的正品,而现在采用机械加工,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游离汞含量较高,使用此类朱砂易使患者中毒;另如何首乌和制何首乌,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在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降低胆固醇、改善造血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传统补益作用主要是制何首乌,传统炮制工艺“九蒸九制”。

而生何首乌,和大黄一样,其中蒽醌类成分是其泻下、消炎有效成分又是不良反应发生潜在风险成分,用于便秘或者黑发乌发长期服用容易积蓄肝毒性。

又如川乌、草乌、附子等中药,煎煮时强调久浸久煎;煎煮过程中强毒性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其毒性大大降低。

试验证明,附子煎煮愈久,强心作用愈显著,毒性愈低,因此,乌头类中药一般要经过炮制才能使用。

2.4剂量大或长时间连续用药只要在安全有效的剂量合理使用,是不会引起中毒的,很多中药服用时间过久,容易出现依赖性和蓄积中毒。

如服用朱砂安神丸可以降血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容易造成慢性汞蓄积中毒。

安宫牛黄丸、天王补心丸等中成药也含有朱砂,不宜长期服用。

如牛黄解毒片主要含人工牛黄、雄黄等,正常剂量治疗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有很好的效果。

因含雄黄,如果大剂量或者长时间服用,易引起过敏反应和慢性砷中毒症状。

苦杏仁过量服食致恶心、呕吐、头昏、心悸、呼吸困难等。

西洋参、人参等滋补类中药长期服用易致脾阳虚衰等不良反应,不宜久服。

长期服用人参,会出现“人参滥用综合症”,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咽喉刺激感、烦躁、体温升高、皮疹、出血、水肿等。

冬虫夏草过量服用致过敏,引起肾功能恶化、心律失常、头痛、烦躁等。

前面出现的重大国际不良反应事件,比利时减肥药“苗条丸”、龙胆泻肝丸、小柴汤,大黄、何首乌肝毒性事件,主要导致原因是剂量大或长时间连续用药。

任何中药,都忌讳长时间连续用药。

25滥用中药如病人不遵医嘱,擅自服用药物;广告误导,认为中药无毒,可以防病强身,医生对中药潜在不良反应认识不足等都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2.6中药配伍不当传统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针对中药的毒副作用,有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即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八反十九畏是前人留下的经验总结,后人对其容有不尽相同的解释,目前学术界也无完全科学的论据,为保证用药安全,对其中所记述的药对,应持慎重态度,避免盲目配合用药。

一些中药服用时也有饮食上的禁忌,如地黄、何首乌忌萝卜、葱、蒜;土茯苓、威灵仙忌茶;鳖甲忌苋菜;蜜反葱、柿反蟹等。

2.7中西药不当配伍临床中西药配伍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扩大适应围;但是,如果配伍不当,会使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或毒性增加。

有些中西药配合应用时,可发生药理相互作用使毒性增强,导致疗效降低。

如四消丸等含大黄的用于泻下的中成药,不宜与青霉素、土霉素等搭配,因肠道细菌被抗菌素抑制而影响大黄的泻下作用。

有些中成药与西药配合使用后,会发生物理、化学性质变化,使药物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如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等均不宜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等同服,因为这些药物中的钙、镁、铝等金属阳离子可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形成稳定的难溶性络合物,使其吸收量减少,减弱其抗菌效果。

2.8个体差异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常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如种族、性别、年龄、体重、遗传、生理状况等,如附子的服常用剂量为3g-5g,有服用9g即发生中毒反应,而有的人煎服用20g亦无不良反应。

不同人群对中药的敏感性、耐受性不同,如小儿、老人、孕妇这一特殊人群,较成人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老年人各系统生理机能活动衰退,对药物的反应性及药物的体代谢过程不同于青年,且多伴有心、肝、肾等合并症,用药时同样易致不良反应;对于孕期、经期妇女更要慎用中药,如马钱子、天仙子、附子、益母草、水蛭、麝香等为妊娠禁用药,蟾酥、三七、大黄、红花、肉桂等为妊娠慎用药。

没有特殊必要时尽量避免使用,以防产生不良后果。

3科学合理使用中药“药以治病因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所偏也”。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正是用药之偏性(毒性)去纠正机体偏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还有“以毒攻毒”的理论有些剧毒药物的疗效已被现代医学所验证,如砒霜中亚砷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疗效显著。

很多抗癌药往往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但如果应用得当,仍然可以取得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的平衡,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所以说,是否有毒副作用不是药物是否安全的评价标准,关键在于合理应用。

3.1单味中药有毒中药有其毒性的一面,又有其治疗作用的一面,如雷公藤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马钱子治疗类风湿、半身不遂、肿瘤,蟾酥、附子强心,朱砂安神治疗失眠,用药不当可发生毒副反应,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坚决不能迷信偏方、广告私自使用,还有一些存在潜在风险的中药如大黄、芦荟、何首乌、黄药子、黄连、苍耳子、麻黄、柴等等,如使用大黄、芦荟治疗便秘、减肥、美白,用何首乌治便秘、或者补肝肾乌发防脱发,都不可大剂量或长期(1年-2年)服用,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如吃补益药类中药人参补气血阴阳,性温;西洋参滋阴补气,性平;鹿茸补血滋补肝肾;阿胶滋阴补血止血、冬虫夏草益肺补肾,切记一定要先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自身体质进行辩证,药性的温热寒凉,体质的气血阴阳,有需要才进补调理,以免盲目使用造成不堪后果。

3.2中药汤剂煎服321煎煮方法及注意事项3.2.1.1煎药器具煎煮中药最好用砂锅、陶器、瓦罐。

但不宜使用铁锅、铜锅、铝锅等煎煮药物。

如有的药物地黄(生地、熟地)、玄参、五倍子、地榆、白芍等含鞣酸与铁发生反应,影响药物疗效。

3.3.1.2煎药用水切忌使用60C以上的热水浸泡药材,以免使药材组织淀粉糊化、蛋白质遇热凝固,不利于药物成分的溶出。

宜先把药物用凉开水浸泡一段时间后(30min)再煎,这样有利于其有效成分的溶出。

加水量受饮片的重量、质地等影响,一般以高出药面2-3cm为宜。

质地坚硬的白芍、三棱等加水可多些,蒲公英、夏枯草等质地疏松的药材淹过药面1cm左右即可。

第二煎加水酌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