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精彩语句_优美段落
名著导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导读与练习【作者简介】卞毓麟(1943— ),1965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
现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权部主任,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400余万。
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叫三声夸克》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
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作品概述】《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是科普作家卞毓麟创作的科普著作。
全书包含“序曲”“尾声”共十一篇。
序曲:从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引入,简要介绍星座的概念、划分与命名的有关知识。
大地的尺寸西方科学家在研究星星的距离的过程中,首先弄懂了地球是圆形的,并且初步测出了地球的周长;接着中国唐代科学家第一次进行了子午线的实测工作;后来的科学家们利用三角网,测定出了子午线的长度,更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形状。
明月何处有公元前3世纪小亚细亚的阿里斯塔克初步推算出了月球的大小,指出地球不是字宙中最大的天体,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伊巴谷初步测量出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和他的学生拉朗德利用三角法测量出了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后来的科学家先用雷达,再用激光精确地测量出了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太阳离我们多远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中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接着介绍“视差”的概念,意大利天文家卡西尼领导筹建了巴黎天文台,并测量出了火星视差;后来哈雷,潘格雷、恩克等天文学家利用“金星凌日”的机会测定了大阳视差。
八年级课外阅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导读及知识点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导读及知识点名著档案《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作者卞毓麟,2009年由湖北少儿出版社出版2017年7月全新修订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书中讲了银河系中的星团有上百万颗星星,他们组成了一个团队,星星有的离我们远,有的离我们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亮,就离我们越近,最遥远的星系离我们有一百多亿光年,将我们引入神秘的天文学的大门,让读者逐渐感知天文学的无穷奥妙。
作者简介卞毓麟,1965年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今国家天文台)从事科研30余年,1998年前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致力于科技出版。
现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特邀编审。
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等。
曾获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科普贡献奖一等奖、中国天文学会九十周年天文学突出贡献奖等表彰或奖励。
科普作品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
写作特色天文学是一门奥妙无穷,令人神往的学科。
作者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娓娓道来,介绍了从近处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作品文笔流畅,故事性强,是难得的天文科普佳作;用陈述故事的方式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放到科学原理的叙述中,这样既介绍了科学知识又饶有兴味地衬托出历史人物和背景。
文章主旨作者把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娓娓道来,介绍了从近处的月亮到极远处的类星体的距离的量、估,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
结构剖析第一部分(第一章):介绍天文学的相关知识;第二部分(第二至十章):介绍天文学家用各种巧妙方法测量天体距离的过程;第三部分(第十一章):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
价值取向《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是一部优秀的天文科普作品,从科普和历史的双重角度展现了历代天文工作者如何运用备种巧妙的方法测量天体距离的艰难历程,在讲求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还兼顾了趣味性。
名著导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导读与练习【作者简介】卞毓麟(1943— ),1965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
现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权部主任,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400余万。
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叫三声夸克》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
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作品概述】《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是科普作家卞毓麟创作的科普著作。
全书包含“序曲”“尾声”共十一篇。
序曲:从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引入,简要介绍星座的概念、划分与命名的有关知识。
大地的尺寸西方科学家在研究星星的距离的过程中,首先弄懂了地球是圆形的,并且初步测出了地球的周长;接着中国唐代科学家第一次进行了子午线的实测工作;后来的科学家们利用三角网,测定出了子午线的长度,更精确地测出了地球的形状。
明月何处有公元前3世纪小亚细亚的阿里斯塔克初步推算出了月球的大小,指出地球不是字宙中最大的天体,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伊巴谷初步测量出了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法国天文学家拉卡伊和他的学生拉朗德利用三角法测量出了月亮到地球的距离;后来的科学家先用雷达,再用激光精确地测量出了月亮到地球的距离。
太阳离我们多远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研究中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接着介绍“视差”的概念,意大利天文家卡西尼领导筹建了巴黎天文台,并测量出了火星视差;后来哈雷,潘格雷、恩克等天文学家利用“金星凌日”的机会测定了大阳视差。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好句摘抄赏析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好句摘抄赏析》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审视一下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不禁令我深思既然如此,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了解清楚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这不禁令我深思。
一般来说,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尴尬的事实,那就是,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这不禁令我深思博曾经说过,一次失败,只是证明我们成功的决心还够坚强。
维这不禁令我深思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布尔沃曾经说过,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
这不禁令我深思在这种困难的抉择下,本人思来想去,寝食难安。
我认为,所谓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关键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需要如何写。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发生了会如何,不发生又会如何。
了解清楚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存在,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生活中,若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出现了,我们就不得不考虑它出现了的事实。
一般来讲,我们都必须务必慎重的考虑考虑。
经过上述讨论一般来说,俾斯麦曾经说过,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这不禁令我深思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因何而发生?我认为,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老子曾经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不禁令我深思我认为,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到底应该如何实现。
本人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在每个日日夜夜思考这个问题。
迈克尔·F·斯特利曾经说过,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好句赏析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好句赏析
望着星空,我们可以感受到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的壮丽景致,亦如人们的梦想以及理想的无限遐想。
它激励着我们去追逐并实现梦想,并以自己的努力让理想不朽,直至光芒四射无边。
星星离我们的距离有多远,这是一个让我们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
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最珍贵的宝石,而星星更是生命之源,它们飞扬于天际,闪闪发亮,迸射出银河璀璨灿烂的美景。
1. 星星距离地球很远:
地球与最近的恒星,以“光年”为单位,相距大约4.22光年,这对于人类来讲意味着几乎无穷无尽;
2. 星星离我们更远:
望远镜下辐射着炫彩绚烂的银河系,却让人感受到无边的空虚;它们的距离可以上千光年,是一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境界。
3. 星星的空虚:
在星星的空虚之中,宛如游荡一梦,梦里飞翔,安静而又唏嘘;这样徘徊于星河之间,就像是流浪者,寻求叙事中无尽的黎明。
4. 星星也是我们的栖息地:
我们也许无法实现拥抱星星的梦想,但深知星星的意义,它们也是我们的一片栖息地,它们包容、启发与指引我们前行。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我们始终无法想象,却无需忧思。
只要我们仰望星星,它们就以独特的方式,把梦想引向远方,把奇妙的故事带到心里,把火花撒满整片宇宙。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中每一章的好句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中每一章的好句
1.第一章:「人们总是会想起青春,但却从不会想起年少时的日子。
」
2. 第二章:「人之所以有眼睛,是为了看见远方的星辰。
」
3. 第三章:「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颗星星,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就能找到。
」
4. 第四章:「时间是一个沉默的见证者,它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刻悄然而至。
」
5. 第五章:「有时候,我们只需要放慢脚步,才能看清身边的美好。
」
6. 第六章:「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星星,它们散发出的光芒独特而美丽。
」
7. 第七章:「生命是一场旅程,我们要学会好好珍惜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
」
8. 第八章:「星星永远不会离我们太远,因为它们散发出的光芒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内心。
」
9. 第九章:「有时候,我们只需要相信自己,才能看到未来的希望。
」
10. 第十章:「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星星的光芒也会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 1 -。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教师读书笔记、读后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璀璨天河,群星闪耀,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向往入迷,又牵动了多少人的情思而抒怀赋诗。
又有多少科学家上下求索探寻其奥秘。
科普作家卞毓麟所著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一书向我们展示了天文学家们寻找一把把“量天尺”的历程,包含了大量的天文知识和历史知识,是不可不读的天文科普读物。
一、基本与尖端从“近”处的太阳和行星,到以光年、万光年计的恒星和银河系中的其他天体,再到以百万光年直到百亿光年计的河外天体,需要有各种不同的“量天尺”来估计它们的距离。
不同层次上的一把把“量天尺”的设置与接力,都涉及当代天文学上既基本又尖端的问题。
因此既要把每一部分各不相同的问题介绍清楚,又要能贯穿起来做到全局脉络分明,也是科普作家的一个“既基本又尖端的问题”。
卞毓麟做到了这一点。
以地球为起点,以最遥远的天体为终点,天文学家们测量两点距离的过程,犹如规模宏大、历程漫长的接力跑。
接力棒由三角视差法递给了分光视差法,分光视差法又将接力棒交给了造父视差法。
然而,这场接力跑的终点离得还很远,造父视差法也有它力所不能及的范围。
这时,新星、超新星和亮星接过了接力棒,星团和星系又在它们之后带着接力棒奋力奔跑,直到遇见下一个“接力跑选手”——红移。
作家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过去到现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每一把“量天尺”的发展过程、测距方法,真是受益很多。
二、科学与趣味这本书讲解的是深奥的天文学知识,作者力求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熔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让不易理解的内容一下子贴近了我们的生活。
作者穿插许多天文学家的趣闻和发现故事。
例如,作者在介绍1566号小行星“伊卡鲁斯”时,往外延伸,讲述了一个“伊卡鲁斯海”的神话故事,既说明这个小行星的名称由来及特点——它可以跑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又拓展知识,增添趣味。
作者善于通过类比身边的事例来解释比较抽象、常人少有机会接触的科学概念。
例如,“光年”与“年”是完全不一样的,它不是时间的单位,而是长度的单位。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精彩句段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精彩句段有:
1.星星离我们远极了,在这样冷的天气里,它们不仅远离我们,
而且被寒冷的空气所包围,只有这时,空气才像水那样透明。
2.当星星离开我们的时候,它们就像从一片明亮的海洋中消失,
留下的只是波光粼粼的海面。
3.当我们凝视夜空的时候,我们似乎能够触摸到那些星星,但实
际上,它们离我们远得无法想象。
4.我们看到的星星是它们在过去时候的样子,它们的光需要数百
万年甚至数十亿年才能到达地球。
5.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星星,而是宇宙的过
去,是我们穿越时空的旅行。
6.即使星星离我们如此之远,但我们仍然能够理解它们,这是人
类智慧的伟大之处。
7.星星是宇宙的灯塔,它们指引着我们的方向,让我们在黑暗中
找到前进的路。
8.星星不仅是天文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是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的灵感来源。
9.当我们看到星星时,我们不仅看到了宇宙的美丽,也看到了我
们自身的无限可能。
10.尽管星星离我们很远,但它们的光辉依然能够照亮我们的世界,
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精彩语句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精彩语句
01
什么是星座呢?简而言之,古人为了更方便的辨认星空,就用种种想象中虚拟的线条,将天上较亮的那些星星分组的联结起来,这些星群便称为“星座”。
人们又以更加丰富的想象力,让一群群星与许多神奇的故事挂上钩。
因此,诸星座最古老的名称通常都溯源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
(第4页2段)
02
总之,人类目前已经相当精确的知道自己的摇篮——地球的大小和模样。
而且,还一步步弄清它不仅是个扁球体,还更像一个“梨”状的旋转体。
人造卫星的观测表明,地球赤道本身也不是一个正圆形的,而是一个椭圆。
不过,赤道上的最大半径比最小半径只长了100米左右。
所以,地球实际上更近乎是一个三轴椭球体。
(第15页5段) 03
人们早就懂得怎样计量地面上不能直接到达的目标有多远了。
比如,在一条滔滔奔腾的大河对岸有一排街灯,我们既不用渡河,又可以知道这些灯有多远。
这只要使用简单的三角测量法就行了。
(第19页4段)
04
在天文学中,经常以光线通过一个天文单位所需的时间来反映它的长度,这就叫“天文单位的光行时”。
1964年采用的光速数值是每
秒299792.5千米,于是,一个天文单位的光行时便是:149600000/299792.5=499.012(秒)(第44页4段)
05
唯一合乎逻辑的结论是恒星并不是固定的,它们有自己固有的运动,这叫做恒星的“自行”。
倘若全部恒星的自行速度都大致相近的话,那么离我们近的恒星在天穹上的位置看来就会比遥远恒星变动的更快,这就像近处的汽车仿佛比远处的汽车跑的更快一样。
因此,天狼星、大角星和毕宿五也许比别的恒星离我们更近些吧?况且,这三颗星在全天恒星中又均属最亮之列,因此他们离我们特别近就越发可信了。
从此人们才明白,恒星原来并不是固定的“星星”,恒星天球其实并不存在,满天的星星原来离我们是有远有近的。
(第55页4、5段)
06
早在1666年,24岁的牛顿就用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
阳光分解后展开成一条宛如彩虹的色带,从它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排列着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这些颜色之间是均匀而持续过渡的。
这种彩带就叫做光谱。
(第76页5段)
07
我们凭肉眼只能看到6000多颗恒星。
天文望远镜发明以后,人们立刻明白了这只是宇宙中的冰山一角。
在伽利略的望远镜中,灰蒙蒙的“天河水”碎裂成了无数的星星。
但见得其中“大星光相射,小星闹如沸”。
真是密密麻麻,好生热闹。
然而,在此之后一个多世纪
(84页1段)的时期内,并没有人能对这一现象做出比较深入的说明。
08
1912年,美国哈佛天文台的一位女天文学家勒维特(Henri-ettaLeavitt,1868~1921年)正在秘鲁的一座天文台研究大小麦哲伦星云。
她观测了小麦云里的25颗造父变星,一一记录下他们的光变周期(从2天~120天)和视星等(从12.5等~15.5等)。
结果,她惊喜地发现:光变周期越长的造父变星亮度也越大,非常有规律。
(第101页3段)
09
多普勒效应不仅适用于声波,而且也适用于光波。
一个高速运动的光源发出的光,到达我们的眼睛时,其波长和频率也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它的颜色会有所改变。
多普勒本人就曾指出:恒星的颜色必定会按它接近或远离我们的速度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种看法原则上显然是无可非议的,可是实际上却不尽然。
因为恒星运动的速度要比光速小得多,所以由恒星运动造成的光波波长变化是微乎其微的,它们根本不会导致恒星的颜色发生任何可察觉的变化。
(第126页2段)
10
大自然的景色丰富多彩,宇宙中的奥秘无穷无尽。
他们披戴的神奇面纱,正期待着人类以无尽的智慧去逐一揭开。
如今,人们已经向茫茫太空派出自己的“使者”。
在飞出地球、探测月球和各大行星之后,紧接着这便是飞出太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