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与定位研究_刘松林

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与定位研究_刘松林
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与定位研究_刘松林

2013年9月第15卷/第9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Sep

.2013Vol.15No.9

收稿日期:2013-06-

24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定位研究”(JA09366S

)作者简介:刘松林(1961—)

,男,江西永丰人,教育学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政策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与定位研究

刘松林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研的定位值得深入思考。高职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院校的科研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目标,以高职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学、开发研究为内容,以技术开发、实证研究为方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院校;高职科研;科研定位;定位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3)09-0060-

06 许多国家都把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的联系视为

制定教育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基本关系。[1]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的要求,但高职院校内部及高职理论界对此存在众多疑虑,需要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本文从内涵、目标、内容、方式等,分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定位。

一、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

19世纪初,

洪堡提出大学“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性”观点及发展知识的“五原则”,奠定了科学研究在大学中的地位,不过洪堡时代大学所研究的不是应用技术,而是“纯粹科学”。20世纪特别是二次大战后,

大学科学研究的内涵从基础研究延伸到应用研究及至开发研究,极大地助飞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科学研究的内涵赋予了新意义。20世纪中期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了教学与科研分离的“科研漂移”与“教学漂移”现象,对大学科学研究功

能持怀疑乃至否定的观点日趋增多,

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专家纳伊曼也公开表示不能接受

“研究工作是大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P132

)的观

点。面对学术界、社会对高校科研功能的怀疑和反对,

欧内斯特·博耶等人提出了“发现的学术研究、综合的学术研究、应用的学术研究、教学的学术研究”的大学科研观,将大学的科学研究从“发现”的研

究扩大至“

综合”、“应用”、“教学”的研究。[3]

由此,大学科研的范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应用技术及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观点得以确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未必是每一所大学研究的课题,更不是每位大学教师研究的必须,但课程与教学不仅是每一所大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且是每一位大学教师研究的义务与责任,从而使高等学校科研的蕴意更完整。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具有其独特内涵。高职院校的科研是高职院校教师充分利用本校资源,或通过产学研合作借

助企业与研究院所的资源,主动服务产业、探索高职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培养适应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应用性研究活动。高职院校科研旨在借助研究过程与成果,反馈教学、指导教学,培植亲产的氛围,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高职院校通过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直接服务产业经济,并借由“五技服务”成果融合于教学,促进教师服务产业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职教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深化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四大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而非绝对分割、孤立存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实质是为促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科研的基础目标是不断探索与深化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

因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所限,对高职教育的规律认知并不透彻,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调整既是最好的注脚。2000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职高专以“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目标,将人才规格定位在“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正式将“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类型改为“高技能人才”。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人才培养规格调整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从2000年到2011年的11年间,国家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很大改变,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直在微调中。一方面表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也应随之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理论界对高职教育规律的认识不足,需要从理论、实践层面不断探索其规律,揭示其本质。

尽管国内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与文化的原因,职业教育的研究力量仍然比较薄弱,研究成果与水平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高职院校直接从事着高职教育实践,需要先进理论指导,同时高职理论需要高职实践实现其自身价值,并由实践检验其正确性。高职教育丰厚、鲜活的实践是研究高职教育规律不竭的源泉,高职院校具有研究高职教育的便利条件,有义务和责任参与高职教育的研究。

(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是高职院校科研的发展目标

高职院校教师的构成决定高职教师需要有科研职责。高职教师的主体主要由原成人高校、中职学校教师及刚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构成。原成人高校教师、中职学校中的大多数教师长期从事具体专业教学,很少接触学科或专业研究,致使其专业知识维持在所授课程教材的水平。高职教育突出操作性实践教学,理论知识要求不高,刚毕业走上教学岗位的应届本、硕毕业生,尽管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但缺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不从事研究,他们的学科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创新能力式微,重蹈原成人高校与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能力低的覆辙。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属性要求教师不能因为突出操作性实践教学,而降低自身理论知识的要求;不能因为培养技能型学生,而降低自身学科理论水平;不能因为强调专业教学,而忽视自身的学科知识结构。高职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知识体系,形成比较完备的学科知识结构,精通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知识,把握本学科与专业的发展趋势,及时吸取本学科与专业的最新知识,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自己始终站在本学科与专业的最前沿。2006年,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意味着高职教师必须参加科技研究、服务企业。

(三)高职院校科研的根本目标是反哺教学,促进教学

高职院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科研都为人才培养服务。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是调用原有知

·

·

识、方法,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过程,而且也是创造知识、创新方法的过程。科研创新促使教师知识储备的增加及视野的拓展,有助于教师获取学科交叉知识、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有助于教师了解、掌握产业新技术、新工艺。高职院校的科研创新,尤其是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五技服务”,以解决产业的生产经营实际问题为目标,在较高层次上实现产学结合,不仅有助于教师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培养教师的亲产思维与行为,而且有助于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能力,并潜移默化于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精神与创新能力。现代科研活动的复杂性、综合性,要求科研活动内部团队合作、共同攻关,外部协调联系、资源共享,科研活动可以历练师生的团队精神与协调能力。高职院校直接与企业合作的“五技服务”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沟通协调与组织能力,而且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社会阅历,而社会经历、研发创新经历可以内化为教师独特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了科研或技术开发的经历,教师才有丰富的专业前沿知识、鲜活的实践经验、深刻的实践情感体悟、积极的价值取向,教学才能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通过参与课题申报、科研过程与科研结题等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寻找科研项目、科技资料查询,学会文献综述、调查、试制、检验等,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高职院校科研的内容定位

高职院校科研的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的内容。高职院校科研的内容是高职科研活动的指向和域限,高职科研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高职教育需要经常地追寻其规律、本质,以使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不会在教育的丛林中迷失方向。简单地说:高职研究需要回答“3Ws”,即what、why、how。“What”即高职教育是什么?“What”的研究在于探寻高职教育的本源、规律,揭示高职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高职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目标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等;研究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联系与区别;研究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途径、方式;研究高职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关系,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关系。“Why”即高职教育本质规律的背景、原因、影响因素追寻。“Why”研究的是高职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影响因素与条件等研究,旨在探究高职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在区域教育体系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探究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客观因素、高职教育转型的内外动因与路径选择。“How”的研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定位、方法与途径,高职院校管理与评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等方面的研究,在于探究高职的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及实现办学特色的途径与方法,探索符合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高职院校管理与评价,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方式、策略等。高职院校的举办者、管理层及执行层是高职研究的主体。一个合格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对高职教育规律有正确的认识,而一个优秀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对高职教育规律研究有较高的造诣。

(二)人才成长及培养模式研究

根据高职教育的定位,分析高职所培养人才成长的规律是高职研究的重要课题。技术技能型人才从生手到高端人才或专家历经两个成长过程,即一般性过程和特殊过程。一般性过程是所有专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都要历经的过程。特殊过程或专业过程是指不同的专业、甚至不同岗位的人才成长呈现出职业、专业及岗位的或大或细微的差别。两者属于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过程又有所不同。人才成长虽然受环境影响、个人努力相关,但人才成长与教育“不仅有提高其人口素质的作用,也必然还有为其造就社会所需的各类人才的功能”[4](P369)。认识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对于高职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课程论专家彼得斯说:教育要“思考为促成那些构成人的发展的优秀品质,而由不同经验方式提供的机会。”[5](P647)研究人才成长的规律的目的,在于分析技术、技能型成长所需要的学习经验、成长阶段、培养方式和手段,便于高职院校能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从生手逐渐成长为高级技术人员和高端技能型人才。

(三)课程与教学研究

课程是高职学生成长的食粮,什么样的营养或什么样的营养组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从这

·

26

·

个意义上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从目前的高职课程开发实践看,教师缺乏课程理论、课程原理、课程历史的基本知识。因而,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盲从跟风多、理性思考少,热情有余、知识不足,目标远大、效果有限等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学习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课程理论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课程理论的优缺点,选择恰当的课程开发方法,避免课程开发中的种种谬误与荒诞。高职课程研究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程研究要与高职学生的研究相结合。课程与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研究课程与教学必须先研究学生。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认知特点、价值取向是开发课程、设计教学的基础。二是课程研究与高职教育研究相结合,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性的特征,又有很强的职业倾向性、经济性、实践性等特点,意味着高职课程既有高等教育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质。因此,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开发方式等,有与普通高校相同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个性。三是课程研究与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研究相结合。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系统设计课程,针对不同成长阶段设计不同的课程,开发出具有时代意义、能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精神、高素质高端技术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质量课程。

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永恒活动。高职教学研究以高职大学生心理为基础,在教育心理学的指导下,通过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探索适应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途径,重点在于研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教与学,应用理论知识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从高职培养目标角度看,首先,教学研究旨在研究科学知识、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教与学;其次,研究应用技术、技能转变成职业行为的教与学;第三,研究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道德品质、价值取向、职业精神、创新意识的养成教育。从高职教学要素构成看,教学研究旨在研究学生的基础、个性、学习方式偏好;研究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学技能,教师擅长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知识形态、教学内容的特性;研究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研究教学环境、教学媒体、教学工具及其运用等;研究教师、学生、知识、技能与评价的最佳结合方式。从高职教育的特征看,教学研究应着重研究实践教学的主体、机制、运行、组织、方式方法。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看,着重要研究教学目标、内容与高职学生、高职教育的适切性,研究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一致性,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广度、深度及参与方式。

(四)开发研究

一般将科学研究(R&D)分为基础研究(Funda-mental Research)、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和开发研究(或发展研究)(Experimental Develop-ment)。应用研究“旨在增加科学、技术知识的创造性的系统活动,但它考虑到某一特定的实际目标”。开发研究是指“运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及实验的知识,为了推广新材料、新产品、新设计、新流程和新方法,或为了对现有样机和中间生产进行重大改进的任何系统的创造性活动”[6](P516)。应用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开拓性研究,是指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引入到某一领域,或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进行以实用为目的的创造性研究活动。例如,将核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医学;另一类是扩展性应用研究,是指在已有的研究领域内、或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消化吸收进行以实用为目的创新性研究活动。开发研究是应用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新材料进行工艺化、工程化和市场化研究,实现研究成果向商品的转化。开发研究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产品从创意、调研、研究、开发、商品化生产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自198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的科学研究趋势:大学与商业界合作开展理工科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商业行销,大学科研经历着纯理论研究向应用技术研究的转变。[7](P128)高职院校的性质与师资结构、师资水平决定了他们的科研必须以开发研究为主,以应用研究为辅。开发研究适合于应用工程类研究也适合于应用文科研究,例如,旅游产品开发。

(五)技术服务研究

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不能完全代表技术服务的内涵。技术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技术服务是贸易专业用语,是指“一方当事人用自己的技术和劳务为另一方完成一定的工作,而另一方接受工作成果并付给报酬的一种合同关系。”[8](P47-48)广义技术服务是指运用专业技术、知识、经验、各种手段及研究成果为企业提供促进员工知识、技术、能力水平与能力提高,为企业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改进生产服务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经验性、知识性、智慧性服务,包括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管理咨询、技术劳务、技术资料、技术培训、工艺改进、工具发明与改进、技术推广、检验检测等。技术咨询是

·

·

高职院校教职工为服务对象提供咨询服务,包括方案编制、可行性研究、工可报告、效益分析、工程设计、竣工验收、销售策划、销售指导等工程技术、企业经营、产品销售等方面。技术劳务与技术咨询不同,技术劳务更强调提供实质性操作劳动,达到规定的经济指标、技术指标或目标要求,并提供相应的资料、数据。技术服务范围涵盖工科、经济、管理、农学、医学类专业。技术服务与目前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设施设备与师资水平相适应,是高职院校科研的重要内容。

四、高职院校科研的研究范式定位

理论研究、纯科学研究的范式值得高职院校科研借鉴,但高职院校科研的内涵、目标、内容定位要求与其相适应。高职科研的方式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类。

(一)工程技术的方法

工程技术的方法也称作为技术的方法。工程技术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相对应,是主体运用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以满足主体及社会需要的智慧性实践活动。刘端直根据研究的过程,将工程技术研究方法分为工程技术研究的选题、研究方法、设计方法、实验方法四个阶段。[9](P431-451)常立农从技术创新过程与技术方法相对应的原则出发,将技术方法分为“技术原理决策方法”、“技术发明方法”和“技术开发应用方法”[10](P122),每一方法中都包含有更细的方法。从技术开发整体看,工程技术的方法是以实用为目的,研究开发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手段与行为方式的总称。科学研究是以认识自然规律为目的,强调理论假说、逻辑思维、科学实验、数学原理、系统科学等理论方法,尽管技术开发的方法也会用到这些方面,但技术开发常用“技术原理的构思方法和工程技术的发明方法”[10](P122),强调技术预测、技术构思、技术评价、技术设计、技术研制、样品制造、样品生产化等方法。

高职院校科研的目的、性质和内容决定高职院校工科类的科研应以工程技术的方式为主,要求教师不仅必须具备一定的学科与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前沿信息,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企业生产知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运作过程,具有比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

(二)文科应用技术的方法

文科应用技术方法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社会需要或客户需要,设计、开发、改进应用性经济、管理、文化、信息、艺术、服务产品、项目、服务内容时所采用的策略、方法、手段与行为方式的总称。文科应用性产品与工科类产品的开发有相通之处,但文科应性产品与工科类产品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研究方法的差异。文科应用性技术方法可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一般方法是所有文科应用性研究都采用的方法,例如,市场调研、市场分析、产品设计、产品试验、产品生产、推广等。特殊方法是不同的文科应用性技术研究所特有的方法。例如,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的方法有“原生态方法”、“主题公园方法”、“博物馆方法”、“旅游节庆方法”等。[11](P189-193)

高职教育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技能型实务人才,这就决定高职教师要研究一线的实际问题,恰当的研究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三)实证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采用规范的方式方法采集事实、材料和数据,并依据一定的步骤、程序、手段进行分析,解释事物之间的关联性,揭示事物的本质,预测事物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强调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实证研究法是一种综合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案例法、质的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每一种方法又分出多种方法,如调查法可以分为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等。在当代,实证研究不仅用于教育研究,而且可以用于多种学科,例如,美国著名学者瓦茨(Watts)和齐默尔曼(Zimmerman)将实证研究引入会计研究,使会计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实证研究亦常用于政治学、犯罪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

高职教育研究中,无论是高职理论、课程与教学研究还是学科专业研究都涉及到实证研究。例如,课程开发的调研,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等都需要采用实证研究。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高职教师抽象理论研究的能力比较弱,高职教育的定位也使得高职教师与抽象理论研究的接触机会少,因此,高职教师更应学会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做规范的研究。

·

46

·

参考文献:

[1] [

美]西蒙·施瓦芡曼著.大学的科学活动[A].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C].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 [

南斯拉夫]德拉高尔朱布纳伊曼著.世界高等教育的探讨[M].令 华,严南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3] 周 川.

从洪堡到博耶:高校科研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5,(6).

[4]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5] [

英]彼得斯著,王佩雄,译.教育与人的发展[A].瞿保奎.教育与人的发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6] 杨安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学技术活动的分类与定义

[J].天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2.

[7] [

美]阿尔巴赫(Allbach,P.G.),伯巴尔(Berdahl,R.O.),冈普奥特(Gumport,P,J)著.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杨 耕,周作宇,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8.

[8] 詹宏海.知识产权贸易[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9] 刘端直.

自然辩证法论教程[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10] 常立农.技术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11] 邱扶东.

民俗旅游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On the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es in vocational colleg

esLIU Song

-lin(Fuzhou Polytechnic College,Fuzhou,Fuj

ian 350108,China)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p

ar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s wellworth our thinking,for a vocational college is different from any other ordinary 

college in that it aims atpromoting the teaching,cultivating professionals,and performing researches by technological,empiricalmethodolog

ies.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vocational college;research;identification[责任编辑 宗健梅]

·

56·

科研团队建设现状与对策

摘 要: 关键词: 近年来,高等学校在基础科研、高新技术开发和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逐渐成为了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而科技的发展进步,也使得各学科间交叉、渗透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在这种科技大环境下,个体科研人员由于学科的局限、信息量和知识量不足等原因逐步被更加系统化的科研团队所取代,科研团队已经逐步成为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组成单元。 1 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1.1科研团队缺乏优秀团队管理者作为支撑 高校科研团队首先是不同类型的研究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组成的科研群体,而团队管理者,既是团队成员获得工作方向、具体任务、工作目标的主要来源,也是维持团队士气、活力、凝聚力的纽带。因此,团队带头人的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团队的学术水平和团队内部的管理活力。一些学术带头人在学术方面虽然具有一定水平,但管理能力却相形见绌。是推进高校科研发展的必备要素,而我国当前高校科研项目团队的成员结构中执行类人才比重偏高、规划类人才比重偏低,同向知识类人才比重偏高、创新力强的复合类人才比重偏低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此状况下,极易形成单一化的教师队伍,不仅缺乏多学派、多学风的交融交流,更容易造成学术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呆板、知识结构老化、学术思想僵化、学科发展缓慢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1.3科研团队凝聚力不足,协同创新意识薄弱 高校不同学科间的科研人员通常交流少、合作也少。同一学科团队成员虽然彼此熟悉,但合作相对松散,内部沟通不够顺畅,缺少深层次的和谐理念支持。因为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因素导致科研人员之间存在竞争,而面对随之而来的冲突,团队往往选择了回避的方式,影响了团队的整体凝聚力。 在协同创新上,国内高校现有的科研团队基本上是从原教研室和课题组的形式发展而来,项目负责人在选择成员时,对成员的能力、个性等虽然有所了解,但也容易受个人好恶等因素制约。目前来看导师加学生式的科研团队在高校中可谓比 科研团队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张建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191) 高校是国家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科研团队作为高校科研的核心力量,其自身能 力建设对促进学科建设、科技发展、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而言至关重要。当前高校科研团队 建设由于历史问题、理念滞后、文化因素等原因,存在着团队人员构成单一、团队凝聚力不 足等问题,可以通过推行目标与过程管理流程、建立完善的团队管理机制等策略予以应对。 高校 科研团队 策略研究 21 CHINESE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06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摘要]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从校企合作角度出发,分析了多媒体专业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构建条件,并对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多媒体科研创新教学团队团队建设 教学科研创新团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力量。高职院校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建立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结构合理的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创新教育、社会服务等方面突出专业建设特色,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团队组成的基本条件 团队是由相互合作且具有一定技能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团队成员有个人目标,且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一致。不同的组织,表现不同的形式和特征。高职院校要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创新团队,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团队构建。以专业为单位,“校企合作”共建双轨制团队,成员包括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其中,专任教师由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具有高校教师职称并具有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由具有相关行业的中级以上职称、多年从事企业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担任。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分布合理,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成员数量的1/3以上,能有效指导和提升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和业务水平。 2.团队带头人。应具备高级职称,长期在教学一线授课,系统讲授两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创新的精神;掌握学术发展前景、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进展动态;建有有效的团队管理机制,结合社会资源,在团队中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以“校企嵌入式合作”思想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制定切合实际的团队建设长期规划。 3.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将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教学,及时将先进的技术知识引入课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实践实训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重视教学课题研究,深度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多次主持或参加市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教改成果应用范围广泛、实效性强,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人才培养。团队作为校企嵌入式合作的桥梁,引进企业项目和典型工作任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 如果建设一个科研团队的话应该怎么筹备呢?以下是本人收集的相关资料,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科研团队建设方案一“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

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2、确定研究方向 参考学校历年来的课题研究内容,结合近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实际情况,暂将研究方向确定为以下三大类:有关学校新办学思路方向的研究。 原有的有特色课题继续深化研究。 体现教师个人特色的课题研究。 3、明确相关职责 团队职责: 教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学年末要认真总结。 教科研团队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内容要遵循理论学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把握概念是前提,文化建设是根本,发展教师是关键,精细化管理是策略,领导班子建设和制度建设是两项基础工程。一、把握一个概念:内涵式发展(一)内涵式发展的含义内涵式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相对于内涵式发展的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是适应外部的需求表现出的外形扩张。内涵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相对于规模发展的质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内涵式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途径、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相对于粗放发展的精细发展。发展有粗放和精细之分。粗放型的发展主要把关注点汇集在标志性成果上,汇集在外在物体形态的改变上,汇集在最终目标的达成上;精细型发展把教师素质提升作为改革与发展的关注点,在事关教师发展的工作上都力求做精做细。三是相对于同质发展的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一种特色发展。将办学特色放在改革与发展的突出地位,在特色的形成和品牌的培育中使整体工作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四是相对于模仿发展的创新发展。内涵式发展不是靠外力推动的,而是源于内部变革力量推动的一种发展,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创新的动力。注重质量、精细化管理、打造品牌(特色)、不断创新,是内涵式发展的显著特征(二)内涵式发展的一般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通过内部的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第一要务是发展教师,根本措施是提高科研实力,根本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根本途径是提高管理水平,硬件支持不可或缺。二、抓住一个根本:学校文化建设(一)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口号盛行,缺乏操作性。词语罗列,大话套话;言行不一,名不副实。2、相互割裂,缺乏系统性。定位欠妥,缺少特色;表述欠佳,缺少关联。3、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注重面子,缺少内涵;追求形式,脱离实际。 (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本质,体现科学性。?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一定民族经过长期的物质活动和实践活动积累起来的为一定民族(或种族或集群)共同认同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生的物质成果和非物质成果、包括民族心理和价值观念的总体。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这里面包含了物质层面(校园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师生的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的心理意识等。文化的本质就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它通过物质的、行为(制度)的、精神的(社会意识)等形式表现出来。 ?学校文化的表象是学校中大多数人在组织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其核心是这些做事方式和处世态度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握好学校文化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2、正确定位,凸现创新性。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思考两个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怎样建设学校文化?? 首先,学校文化应具有鲜明的个性。?一个学校的教育理念就是校长的教育哲学思想。一个成熟的教育理念,往往贯穿办学的始终,经得住历史检验,是历任校长治校育人的总方向、总路线。? 学校文化要体现学校特色。特色就是特长,特色靠创新,创新靠民主。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环境设施建设、制度(行为)建设和思想建设都要体现既定的教育信念和价值取向 顾明远说:?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校风由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组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教育文档

高职院校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与创造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要“知行合一”,要在实践中培养研究性学习意识与实践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在高校创新型人才的长期培养实践中,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的高职院校创新团队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益探索。通过在高职学生教学中贯穿独立的思考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匪夷所思的创造力的培养,逐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高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 1基于项目的团队运作模式 项目是团队的有力支撑,学生是团队的生命线,老师则是团队的主导。项目来源一部分是教师的科研项目,还有一部分最初要靠团队负责人到社会上去争取。并且对接到的项目前期必须要争取良好信誉,实现造血功能,才能让以后社会上更多的项目源源而来。团队的项目一般来自社会上公司企业等委托的真实项目。项目最好是小资金、短期限,这些小资金项目恰是社会现实急需,具有如此特点的项目很适合本科生来做。另外,积极争取校方及学校各部门的项目支持,如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等。今后预期的目标是资金充足,项目做不完,实现教学促科研,科研项目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2以科技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将各类学科竞赛,如ACM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电子商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引入团队。将学生科研融入团队,如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竞赛,逐步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激发创意,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转变,从而进行自我发展。总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成才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 比赛本身不是目的,比赛的真正作用是告诉我们学生应该具

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科研工作

论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科研工作摘要: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剖析了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应遵循基本原则,并对高职院校加强科研工作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研发展探析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为社会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科研服务。高职教育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跨越,科研工作必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1、科研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定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科学的高职教育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的发展呼唤科研工作。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应用技术研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2、科研工作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科研水平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还是一个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载体。没有科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就没有知名度,就缺乏竞争力。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在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充分重视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社会形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产品咨询、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服务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 3、科研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在专业设置中方面,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对构建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科研工作是提高师资队伍的基本途径社会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传统学科的知识需要更新,新兴学科的技术需要学习。教师要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联系实际,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xxxx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辽宁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新一轮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根据国家、辽宁省、大连市有关科技政策,参照《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以及人才队伍现状等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术队伍,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推进博士点、硕士点学科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三年(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高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人员作为团队负责人需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团队考核成员需在组建团队前三年内的年度科研量化考核合格。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团队考核人数为

最少3人),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合理,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合理,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4.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点学科、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5.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各类团队的经费条件为:理工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10万元(含)以上;人文社科类团队(含管理类团队、艺术类专业基础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其中外语、思政、体育类团队人均3万元(含)以上;艺术类团队近三年实际到位经费人均5万元(含)以上。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每人只能加入一个团队。 2.科学技术处(产业办)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组建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3.我校首轮科研创新团队考核合格的负责人可自动入围组建第二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科研创新是指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一直都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教科研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提升我校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树立“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促质量”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过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我校能够依靠的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全程参与,使学校教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具有“创新意识、时代特色、学校本色”的学校科研文化。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小组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附(一):基本条件: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的学校教学骨干;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具有参加课题研究的经历,或论文获市一等奖以上。 附(二):申报表 2、确定研究方向

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促进学校内涵式发 展 本文话题:教育学习课题研究学校文化建设协议书名师工作室 摘要:作为当代教育发展产物的名师工作室,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载体。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在规范名师工作室建设、创新名师工作室运行机制、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以此构筑教师专业成长平台,打造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亮点,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关键词:名师工作室;学校内涵式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54-03作为当代教育发展产物的名师工作室已成为促进教师发展、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承载着教师发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成果呈现的任务。名教师引领优秀教师队伍发展,对于营造教师成长环境,建立有效的学校内涵式发展机制具有十

分积极的意义。一、规范名师工作室建设,构筑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名师工作室,就是发挥名师的骨干、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专业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整合资源、高端引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名师队伍。(一)建章立制,规范名师培养2007年起,江苏省常熟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常熟中专”)先后修订了《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五高”教师、“五优”教师评定、考核、奖励系列方案,教师下企业研修、科研、竞赛、成长规划等16项规章制度,规范和保障教师的成长。2011年,根据《关于印发〈常熟市中小学名师工作室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常教人〔2011〕61号)及《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精神,学校颁发了《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并印发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申报表》、《名师工作室特聘专家信息表》、《名师工作室工作手册》、《名师工作室项目研究和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协议书》等相关文件,促进了名师工作室的规范有序推进。各项制度规范,以高标准引领名师,把名师打造成掌握行业科技与生产发展动态的专业拔尖人才。要求名师具有专业与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能力,具备教学团队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团结全体成员规划并推进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办学目标和教学团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明确要求,

高职院校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e9134211.html, 高职院校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探析 作者:姜黎 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26期 摘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解决当前高校面临的矛盾、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特点,探讨了高职院校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路径,提出了高质量、高速度、高规格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方法。 关键词:教科研创新团队高职院校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高职院校是国家培养数以千万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历史使命。自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实施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效益上取得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但内涵建设质量不高、速度缓慢。尤其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对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要求还不够适应,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一定差距,更为重要的是缺少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因此,实施教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创新骨干,带动高职院校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文件也要求职业院校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创新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推进高职院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校实现人才强校战略的抓手,对于推进高职院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以重点专业、重点教科研项目为依托,以专业带头人培养为核心,围绕重点项目凝聚学术和教学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优秀的创新团队,促进专业的交叉融合和集成发展,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本文所指的高职院校教科研创新团队,是指在高职院校中,若干具有教科研协作性、技能互补性和跨学科、跨领域的校企融合的技术人员为了一个共同建设项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基地建设等)或教科研项目(教研教改项目、技改项目、科研项目)而相互承担责任,并完成教科研任务所形成的研究集体。该集体一般在5人以上、8人以内;对于较大的项目(如300万元资助金额以上的项目),项目组成员的人数可以在15人左右,集体成员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创新型教科研团队建设中,团队带头人

浅谈高职院校建立与发展科研院所的意义

浅谈高职院校建立与发展科研院所的意义 阿伦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随着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在高速发展过后,有些院校已经出现了发展的瓶颈,那么如何突破瓶颈,如何使学院长久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发展科研院所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意义,从一个全新的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的发展与高职院校发展的关系,以及高职院校发展科研院所的重要性。 关键字: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教学、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类高职院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各类高职院校的科研院所的发展已经严重的落后于学院的整体发展,甚至成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瓶颈。随着近年高职院校建设,各个高职院校基本都完成了制度建立、主干专业建立和校区基建的建设,同时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在今后的发展将由其掌握的核心科技能力决定,这也对高职院校建立与发展科研院所提出了实际的要求。 1、高职院校研究所发展现状 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基本都设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有的是独立设置,有的是与科技处合署在一起,有的是与学报编辑部合署在一起。但是对于职教中心的具体工作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其中有进行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的,也有顶了一个职教中心的牌子但承担其他工作的,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各个高职院校设立的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对学院发展的贡献非常有限,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将职业教育中心合署到其他部门中名存实亡。 2、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应有的分类 笔者认为高职科研院所应当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技术研究院所,另一类是教学研究院所。高职院校因为与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等诸多方方面的不同,所以高职院校的专业

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办法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办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推动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适应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和“一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的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教学科研团队是指以教学和科学研究为内容,在日常工作中相互支持,项目任务中协同分工,共同完成目标任务所组成的工作团体。 第二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旨在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资源开发,提升教学团队整体教学水平。 第三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原则: (一)加强资源整合的原则。鼓励跨系(部)、跨专业,联合局、(狱、所)、企业建设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利用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二)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原则。教学团队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职称人员以及必备的教辅人员或技术

人员合理组成。团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能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三)以项目建设为主原则。教学科研团队应当承担相关专业及课程的规划论证、专业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资源建设、重点教材建设、实践项目建设与教研教改、科研项目建设。 (四)教学科研一体化原则。教学科研团队成员应当坚持教学促科研、科研促教学的工作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共同提高。 (五)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原则。注重学生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由教务处、科研处指导,由教学系(部)组织实施,由团队主持人负责的原则开展,教学系侧重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教学部侧重课程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第二章团队申报条件和程序 第五条教学科研团队成员应当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风端正,对本专业或系列专业课程有研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在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教学梯队建设等方面有明确的思路与规划,且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及相应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第六条团队负责人原则上由学院名师或由具有副高以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科研工作

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科研工作 来源:[12-02-04 11:55:00] 作者:郭萍编辑:凌月仙仙 摘要: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自我的内在需求,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提升质量、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进行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剖析了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应遵循基本原则,并对高职院校加强科研工作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科研发展探析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ocational colleges described the main elements of analysis carried ou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要为社会提供人才服务、技术服务、科研服务。高职教育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跨越,科研工作必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 1、科研工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 高职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定位、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有科学的高职教育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的发展呼唤科研工作。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把握高职教育的本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通过应用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学生、服务社会。 2、科研工作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科研水平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播知识和技能的场所,还是一个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载体。没有科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就没有知名度,就缺乏竞争力。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在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理念,充分重视科研工作对提升学校社会形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产品咨询、科技项目开发等工作,服务社会生产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 3、科研工作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掌握人才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探索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保证专业发展的适应性。在专业设置中方面,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质量观,对构建高职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形成有鲜明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科研工作是提高师资队伍的基本途径 社会在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进步,传统学科的知识需要更新,新兴学科的技术需要学习。教师要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联系实际,就必须跟踪学科发展动向、掌握学科发展

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一、教学团队组建原则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 为适应我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 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 二、教学团队的工作要求 1.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 2.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 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的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3.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4.积极申报、承担各级教改项目; 5.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 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6.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 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 3 7.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工作章程; 8.教学团队有责任协助学院或直接安排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 务; 9.团队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三、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与职责 1.教学团队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教授职称,承担相关课程的本科教学,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曾指导过青年教师,成绩突出。 2.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相关课程改革的趋势,有较强的改革意识,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 3.组织和协调完成教学团队承担的教学任务,采取有效、得力的措施 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4.规划、组织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困扰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特别是用人机制的瓶颈性因素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加快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深入推进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被提上教育综合改革的日程。 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转发教育部人事司司长管培俊发表在《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0期的署名文章《新一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走向与推进策略》,让我们共同学习、把握大势,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渐进式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过了20多年风雨历程。梳理改革的脉络和进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政府简政放权,高校自主管理,健全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打破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改革的策略和路径是自下而上,发展到政府部门与高校共同推进;由点到面,从少数学校、个别领域的探索发展到全方位改革,形成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第一次高潮。这一阶段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国家相继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教育部陆续向学校下放多项人事管理权限,从具体事务的过程管理转向目标管理;直属高校内部积极探索校院系权责清晰、运转有效的管理模式,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扩大校内薪酬分配自主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部属高校和北京市所属高校率先推进以人事分配改革为重点的高校内部管理改革。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成效是开始落

实高校人事分配自主权,推动从政府直接管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政府间接管理、学校自主管理的转变。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10年左右时间。这一阶段改革重点是高校用人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力资源配置方式改革,逐步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深刻转变。这个阶段国家层面具有标志意义的举措:一是1998年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这一革命性的改革举措,不仅在高校人才引进领域具有开创性,而且在“象牙塔”内再次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带动了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二是教育部及时召开全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座谈会,并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两个关于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有力地促进改革在更大的广度深度上展开。之后,随着“985”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高校大力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教育部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五所高校部署职员改革试点。高校改革以其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第三阶段:自2006年开始至今。这一阶段改革强调完善机制制度,强调高校岗位管理与聘用制改革结合,与转换用人机制结合,与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结合。高校进一步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加强合同管理,探索多种分配激励方式,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改革校内管理体制,推进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一是浙江大学等高校率先探索教师分类管理,根据不同岗位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二是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面向全球延揽人才,带动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年薪制探索、协议用工和合同管理等一系列用人机制改革举措。高校普遍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办学特色,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持与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发展对策

Value Engineering 能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和基本调试技术,养成良 好程序设计风格,形成软件工程化思想。 1.4考核方式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我们要根据双语教学的具体特点,制定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不仅考察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更注重考察其实际应用能力。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是考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平时作业的内容是教材的基本的程序设计题,侧重考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占总成绩的20%。课堂表现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和专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注重对教学的重点内容和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评。基础知识考核以选择、判断、填空为主,检查学生对Java 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序以及对于英文原版教材的熟悉程度。程序设计题考核学生运用Java 语言进行程序设计的能力。实验环节的成绩单独评定。通过Java 语言的双语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2结束语 按照以上教学方法和手段,《Java 程序设计》课程的双语教学基 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实施双语教学,学生提高了程序设计能力和外语的应用能力,了解了国际上程序设计语言的动态。。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辅导,双语教学才能收到较好效 果。要根本地提高Java 程序设计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 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总结经验与教训,探索适合自己的更有效的双语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隋红霞.关于高校双语教学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大家,2010(23).[2]张引琼,戴小鹏.“Java 程序设计”双语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126-127. [3]张红梅.Java 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7(1):7-9. [4]王宛平, 李冰.《Java 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26):7324-7325. 0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具有一定 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 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职业技术教育,是 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 目前我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有1000多所,占全国高校的68%,高职在校生将近8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提升学院品牌形象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提高科研工作水平既是学院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水平同样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 1高职院校科研现状 1.1全国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情况不容乐观。《中国高教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编辑部 对2000~2007年科研发表论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统计期刊为《高 等教育研究》 (武汉)、《教育发展研究》(上海)等14家高等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刊载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方面: ①发表文章的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少、比例低,发文总数少。以论文数量最多的2007年为例,在全国1109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发表论文院校为110所(2006年104所),仅占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数的9.91%(2006年9.07%)。110所高职高专院校在14家高等教育学核心期刊上共发表论文206篇(2006年194篇),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6.26%(2006年6.17%)。②发表两篇以上文章的南北方高职院校在文章总量、发表院校数量上差异较大。2004年起,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编辑部开始对发表两篇以上的高职院校及进行统计,图1为04~07年在14家高等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两篇以上南方、北方院校数量的对比,图2为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南方、北方高职院校论文总量的比较,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北方高职院校在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上,不管是学校总量还是论文总量,差距很大,并且差距并没有缩小的趋势。③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文情况稍好于其他高职院校,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到08年为止,国家批准了3批共100所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08年数据还未统 计出来,以2006年和2007年为例, 前2批批复的70所示范性建设院校中, 有20所院校共发表了54篇论文,贡献率1.64%。1.2我校目前科研现状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8年, 2001年九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高职院校,2007年成功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立项建设院校。近年来,学院非常重视科研发展,学校领导多次强度科研重要性,要求教师树立科研意识,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作者简介:吴沛(1973-),男,陕西铜川人,硕士,副教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杨帆(1985-) ,女,陕西延安人,助教,硕士,从事飞机制造技术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龚小涛(1983-),男,陕西西安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材料加工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高职院校科研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Research Statu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吴沛Wu Pei ;杨帆Yang Fan ;龚小涛Gong Xiaotao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0089) (Xi'an Aeronaut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Xi'an 710089,China ) 摘要: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科研意识淡薄、科研成果少并且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需 要政府在财政上加大投入,学校要进一步培养科研团队和加强科研管理,并加大学术交流力度。 Abstract:Scientific research work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s.And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the college,such as weak scientific ideas,fewer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lower quality of achievements.To solve this problems,the government need to increase the financial input on college,and the college improve the culture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at the same time,increase the academic communication.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对策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4-0245-02 ·2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