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节水灌溉基础理论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第一章绪论节水灌溉(water saving irrigation,缩写WSI):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当地供水条件,为了有效地利用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而采取的多种措施的总称。
提高农业水利用效率的途径:1)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2)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污水排放和污水净化处理监督;3)强化渠道陈彻改造,增加管道输水比重;4)加快研发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步伐,分阶段推广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5)增大科研投入,制定科学的灌水制度和合理的作物用水定额,提高作物水分生产效率。
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①节约灌溉用水,改变传统的用水、管水方法;②促进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灌溉的科技含量;③减轻劳动强度,同时所节省出的水用于工业和城镇生活,缓解用水供需矛盾,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④有利于促进人们在用水方面的思想观念更新,提高用水管理水平。
我国传统灌溉面临的问题:灌溉工程设施老化、灌水技术比较老化、管理水平低国内外现阶段采用的主要节水灌溉技术包括:1、节水工程技术:①渠道防渗技术②低压管道输水技术③喷灌与微灌技术④地面灌溉改进技术2、节水农业技术:①耕作保墒技术②覆盖保墒技术③培肥改土,土肥耦合技术④节水生化制剂实用技术⑤抗旱品种选育3、节水灌溉管理技术:①制度管理②制定节水灌溉制度③采用先进的水分监测,控制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第二章节水灌溉理论基础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状况是指农田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数量的多少,存在的形式及其在时空上的分布规律与变化情况。
吸湿系数:干燥的土粒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汽而成为吸湿水,当空气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时,土壤的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土壤的吸湿系数。
凋萎系数:作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也称凋萎含水量。
毛管断裂含水量:随着作物的吸收和土表的蒸发土壤水分不断减少,当减少一定程度时,土壤空隙中的毛管水连续状态将会遭到破坏而断裂,对应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毛管断裂含水量。
《节水灌溉工程》课件——第二章 节水灌溉理论基础

• (3)作物种类:不同作物需水量不同。叶大、生长快、根 系发达的作物需水量大。水稻、麻类、豆类需水量大;麦 类、玉米、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谷子、甘薯需水量较 小。
• (4)农业技术措施:中耕松土、覆盖等农业技术措施可减 小作物需水量。
• 伤流(bleeding)从植物茎的基部把茎切断,由于根压作用, 切口不久即流出液滴,这种现象称为伤流。
• 利用伤流可测出根压。
三、作物对水的吸收
• 2)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
• 吐水:没有受伤的植物如处于土壤水分充足、天气潮湿的环 境中,叶片尖端或边缘也有液体外泌的现象,称为吐水。
• 根压是一种主动吸水,根压吸水对幼小植株、早春未吐芽 的树木的水分运转起到一定作用。
三、作物对水的吸收
• 蒸腾拉力:由于蒸 腾作用产生的一系 列水势梯度使导管 中水分上升的力量。
• 蒸腾拉力是由枝叶 形成的力量传到根 部而引起的被动吸 水
• 蒸腾拉力是蒸腾旺 盛季节植物吸水的 主要动力
三、作物对水的吸收
• 3)影响根系吸水的主要因素
1、土壤水分 2、土壤通气状况 3、土壤温度 4、土壤溶液浓度
三、作物对水的吸收
• 2)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
• 根压: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动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称为根压。 • 根压把根部的水分压到地上部,土壤中的水分便不断补充
到根部。
• 大多数植物的根压为 0.05-0.5 MPa。 • 根压的典型证明是伤流和吐水
三、作物对水的吸收
• 2)根系吸水的动力——根压和蒸腾拉力
即认为作物需水量就等于植株蒸腾量和棵间蒸发量之和, 即所谓的“蒸发蒸腾量”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指导手册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指导手册第一章农业节水灌溉概述 (2)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3)1.2 节水灌溉技术的分类 (3)第二章节水灌溉系统设计 (3)2.1 灌溉系统的选择 (3)2.2 灌溉制度设计 (4)2.3 灌溉系统布局设计 (4)第三章灌溉水源及水质管理 (4)3.1 水源选择与评价 (4)3.1.1 水源类型 (5)3.1.2 水源位置 (5)3.1.3 水源水质 (5)3.1.4 水源可持续性 (5)3.2 水质监测与处理 (5)3.2.1 水质监测 (5)3.2.2 水质处理 (5)第四章喷灌技术 (6)4.1 喷灌系统的组成 (6)4.2 喷头选型与布置 (6)4.3 喷灌系统运行与维护 (7)第五章微灌技术 (7)5.1 微灌系统的组成 (7)5.1.1 水源 (7)5.1.2 首部枢纽 (7)5.1.3 输水管道 (7)5.1.4 灌水器 (8)5.1.5 控制系统 (8)5.2 微灌设备选型与布置 (8)5.2.1 设备选型 (8)5.2.2 设备布置 (8)5.3 微灌系统运行与维护 (8)5.3.1 系统运行 (8)5.3.2 系统维护 (9)第六章滴灌技术 (9)6.1 滴灌系统的组成 (9)6.1.1 水源及预处理设施 (9)6.1.2 输水管道 (9)6.1.3 滴头 (9)6.1.4 控制系统 (9)6.1.5 辅助设备 (9)6.2 滴头选型与布置 (10)6.2.1 滴头选型 (10)6.2.2 滴头布置 (10)6.3 滴灌系统运行与维护 (10)6.3.1 滴灌系统运行 (10)6.3.2 滴灌系统维护 (10)第七章渠道防渗技术 (10)7.1 渠道衬砌材料选择 (10)7.2 渠道防渗施工技术 (11)7.3 渠道防渗系统维护 (11)第八章节水灌溉设备与管理 (12)8.1 灌溉设备选型与采购 (12)8.1.1 灌溉设备选型原则 (12)8.1.2 灌溉设备采购流程 (12)8.2 灌溉设备安装与调试 (12)8.2.1 设备安装 (12)8.2.2 设备调试 (13)8.3 灌溉设备维护与管理 (13)8.3.1 设备维护 (13)8.3.2 设备管理 (13)第九章农业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13)9.1 灌溉制度规范 (13)9.1.1 灌溉制度的制定原则 (13)9.1.2 灌溉制度的实施 (13)9.2 灌溉设备规范 (14)9.2.1 灌溉设备选型 (14)9.2.2 灌溉设备安装与维护 (14)9.3 灌溉工程验收与评价 (14)9.3.1 灌溉工程验收 (14)9.3.2 灌溉工程评价 (14)第十章节水灌溉项目申报与审批 (14)10.1 项目申报程序 (14)10.2 项目审批与监管 (15)第十一章节水灌溉技术培训与推广 (15)11.1 培训内容与方法 (15)11.2 培训对象与规模 (16)11.3 推广策略与效果评价 (17)第十二章节水灌溉发展趋势与展望 (17)12.1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17)12.2 节水灌溉产业前景展望 (18)第一章农业节水灌溉概述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农业作为用水大户,其用水效率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节水灌溉的理论基础

3.3 农作物的灌溉制度
4、水量平衡法确定旱作物的灌溉制度 农田水量平衡方程
Wt-W0=WT+P0+K+M-ET 式中:Wt、W0分别为时段末与时段初的土壤计划湿润 层内的储水量(mm或m3/hm2);WT为由于计划湿润层增 加而增加的水量(Wmt mW0 或WT m P03/KhmM 2E);P0为土壤计划湿润层 内保存的有效降雨量(mm或m3/hm2);K为时段t内的地 下水补给量(mm或m3/hm2),即K=kt,k为t时段内平均 每昼夜地下水补给量(mm/d或m3/hm2/d);M为时段t内 的灌溉水量(mm或m3/hm2);ET为时段t内的作物需水量 (mm或m3/hm2),即ET=et,e为t时段作物需水强度 (mm/d或m3/hm2/d)。
部分,是制定流域规划、地区水利规划、以及 灌排工程规划、设计、管理和农田灌排实施的 基本依据。农田蒸发蒸腾在水量平衡和热量平 衡中占有重要地位,是SPAC水分运移的关键环 节,与作物生理活动和产量关系极为密切。农 田灌溉管理、作物产量估算和土壤水分动态预 报等各项研究和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等 均需蒸发蒸腾资料。
2 水分胁迫对作物生理活动及产量的影响
2.3 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 研究还证明,不同作物和品种对水分亏缺的反
应存在明显差异,在灌水量仅为充足供水一半的干 湿交替条件下,小麦与马铃薯的产量与充分供水的 处理无明显差异,但玉米减产严重,仅为充足供水 处理的1/3。这表明,进一步深入研究水分胁迫(水 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发育和生理机制的影响,有助 于加深对作物节水灌溉原理和技术的认识。
3.2 作物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 一是直接计算需水量 根据田间试验直接测定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的 田间测定方法主要包括器测法、田测法、坑测法等)与 其影响因素之间经验关系,直接计算出作物需水量的方 法,属经验公式类。ET=α E0( ET=α E0+b) 直接法是先从影响作物需水量的诸因素中,选择 一个或几个主要参数,找出它们与作物需水量之间的关 系,并以经验公式表示。当已知影响因素的参数值时, 便可算出其需水量。在我国采用较多的有蒸发皿法、产 量法和多因素法。
节水灌溉原理

近年来,节水灌溉开始走进我国的灌溉领域中,不断出现的节水灌溉其实就是指以较少的灌溉水量取得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节水灌溉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采取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使有限的灌溉水量创造最佳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节水灌溉的基础是渠道防渗和平整土地是节约用水。
通过各种渠道将灌溉水引入田间,是实现地面灌溉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渠道输水过程中,通过渠侧、渠底的各种漏洞、裂隙所渗漏而损失掉的水量极为严重。
通过测量大概有50%~80%的灌溉水在引入田间之前就因为渗漏而损失掉了。
渠道防渗技术就是防止灌溉水在渠道渗漏损失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是采用砌石、混凝土、沥青、塑料薄膜等防渗材料,修建渠道防渗层及其保护层等,是防止渠道渗漏最根本的技术措施。
按其特点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在渠床上加做防渗层(衬砌护面),改变渠系土壤的渗漏性能和新酌防渗渠槽结构形式。
平整土地是保证灌水质量,提高灌水劳动生产率,节约灌溉用水的一项重要措施。
平整土地涉及到山、水、田、林、路、渠、井、村等各个方面的安排,必须适应农田基本建设规划的要求。
畦灌要求的地面坡度以0.001~0.003为宜,最大不宜超过0.01;沟灌要求地面坡度以0.003~0.008为宜,最大不宜超过0.02。
田块内的横方向,一般要水平没有坡度。
平整土地时应尽量保留表土,通常挖方处应保留表土厚度20~30厘米。
根据我国北方地区的经验,节水灌溉制度的关键是,需要抓作物需水临界期灌水,减少灌水次数;适当降低土壤适宜含水量的下限,减少灌溉定额。
例如在黄淮海平原和关中地区,小麦和玉米一年两作,茬口衔接很紧,为兼顾前后茬,节水节能,在小麦收割前10天左右浇一次麦黄水,定额为每公顷600立方米,既可提高小麦抗旱能力,减轻干热风的危害,又有利于夏玉米及时播种,促进快长、早发,一水两用。
以上是对节水灌溉的相关介绍,下面介绍一家生产节水灌溉系统的公司。
南京淋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LD future),是中国科技团队联合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并与国内风险投资机构共同投资成立的物联网高科技企业。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手册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手册第1章绪论 (3)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3)1.1.1 节水灌溉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4)1.1.2 节水灌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4)1.1.3 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1.2 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4)1.2.1 灌溉方式节水技术 (4)1.2.2 农艺节水技术 (4)1.2.3 水资源管理节水技术 (4)1.2.4 节水灌溉设备与材料 (4)1.2.5 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 (4)第2章节水灌溉基本原理 (5)2.1 灌溉水源与水质 (5)2.1.1 水源类型 (5)2.1.2 水质要求 (5)2.2 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 (5)2.2.1 灌溉制度 (5)2.2.2 灌溉技术 (5)2.3 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 (5)2.3.1 土壤水分 (5)2.3.2 作物需水量 (5)第3章地面灌溉节水技术 (6)3.1 畦灌技术 (6)3.1.1 概述 (6)3.1.2 技术要点 (6)3.1.3 节水效果 (6)3.2 沟灌技术 (6)3.2.1 概述 (6)3.2.2 技术要点 (6)3.2.3 节水效果 (7)3.3 膜上灌溉技术 (7)3.3.1 概述 (7)3.3.2 技术要点 (7)3.3.3 节水效果 (7)第4章喷灌节水技术 (7)4.1 喷灌系统组成与分类 (7)4.1.1 按水源类型分类 (7)4.1.2 按喷头类型分类 (7)4.1.3 按控制方式分类 (7)4.2 喷灌设备选择与布置 (8)4.2.1 喷头选择 (8)4.2.3 喷头布置 (8)4.3 喷灌系统设计 (8)4.3.1 确定灌溉制度 (8)4.3.2 设计灌溉参数 (8)4.3.3 系统布局设计 (8)4.3.4 喷灌系统施工与调试 (8)4.3.5 喷灌系统运行与维护 (8)第5章微灌节水技术 (8)5.1 微灌系统概述 (9)5.2 滴灌技术 (9)5.3 微喷灌技术 (9)5.4 微灌设备与工程管理 (9)5.4.1 微灌设备 (9)5.4.2 工程管理 (9)第6章渠道防渗与输水节水技术 (10)6.1 渠道防渗材料与结构 (10)6.1.1 防渗材料 (10)6.1.2 防渗结构 (10)6.2 渠道防渗设计 (10)6.2.1 设计原则 (10)6.2.2 设计步骤 (10)6.2.3 设计参数 (10)6.3 输水管道与泵站工程 (10)6.3.1 输水管道 (10)6.3.2 泵站工程 (10)6.3.3 节水措施 (11)第7章节水灌溉调控技术 (11)7.1 灌溉预报与灌溉决策 (11)7.1.1 灌溉预报 (11)7.1.2 灌溉决策 (11)7.2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 (11)7.2.1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的组成 (11)7.2.2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的功能 (12)7.3 智能灌溉技术 (12)7.3.1 智能灌溉技术概述 (12)7.3.2 智能灌溉技术实例 (12)第8章作物灌溉制度优化 (12)8.1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12)8.1.1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类型 (13)8.1.2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特点 (13)8.1.3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在灌溉制度优化中的应用 (13)8.2 灌溉制度优化方法 (13)8.2.1 灌溉制度优化目标 (13)8.3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 (14)8.3.1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方法 (14)8.3.2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案例 (14)第9章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与维护 (15)9.1 灌溉工程质量控制 (15)9.1.1 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15)9.1.2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5)9.2 灌溉工程运行管理 (15)9.2.1 运行管理制度 (15)9.2.2 运行管理措施 (15)9.3 灌溉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 (15)9.3.1 设备维护 (15)9.3.2 故障排除 (16)第10章节水灌溉技术综合应用 (16)10.1 节水灌溉技术在粮食作物中的应用 (16)10.1.1 概述 (16)10.1.2 节水灌溉技术 (16)10.1.3 应用实例 (16)10.2 节水灌溉技术在经济作物中的应用 (16)10.2.1 概述 (16)10.2.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2.3 应用实例 (17)10.3 节水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17)10.3.1 概述 (17)10.3.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3.3 应用实例 (17)10.4 节水灌溉技术在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7)10.4.1 概述 (17)10.4.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4.3 应用实例 (18)第1章绪论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用水是维持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节水灌溉的意义和重要性。
2.掌握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学会运用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进行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1.节水灌溉的意义和重要性a.介绍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解释节水灌溉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作用。
c.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性。
2.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a.解释植物的水分需求和水分的输送途径。
b.分析土壤的水文特性和灌水的渗透过程。
c.讲解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如盐渍土灌溉、滴灌和喷灌等。
3.节水灌溉的技术a.介绍盐渍土灌溉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b.讲解滴灌的原理、构造和应用。
c.解释喷灌的原理、分类和优缺点。
d.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水灌溉技术,如雨水收集和重力灌溉等。
4.节水灌溉的实际应用a.探讨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b.分析节水灌溉技术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影响。
c.引导学生参与节水灌溉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起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的框架。
2.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加深对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3.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互动,促进合作学习和知识分享。
四、教学资源1.课本资料:提供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案例。
2.实验设备和材料:提供进行实验和实地考察所需的设备和材料。
3.电子媒体:展示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4.实践场地:提供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的场地和条件。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发言。
2.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和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力。
3.实地考察评价:评价学生对实地考察结果的分析和意义的理解能力。
4.项目设计评价:评价学生进行节水灌溉项目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节水灌溉的意义和重要性(20分钟)第二课时:节水灌溉的基本原理(30分钟)第三课时:滴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40分钟)第四课时:喷灌技术的原理和应用(40分钟)第五课时:其他节水灌溉技术的介绍(30分钟)第六课时:节水灌溉的实际应用(40分钟)第七课时:学生项目设计和实施(60分钟)以上是一份关于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教案,通过系统地介绍节水灌溉的意义、基本原理和技术,以及实际应用和项目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节水灌溉的理论和技术,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教案第一章:节水灌溉概述1.1 节水的概念与意义1.2 灌溉与节水灌溉的定义1.3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1.4 节水灌溉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第二章:节水灌溉基本原理2.1 作物需水规律2.2 土壤水分特性2.3 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2.4 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提高第三章:节水灌溉技术3.1 地面灌溉技术3.1.1 畦灌3.1.2 沟灌3.1.3 喷灌3.1.4 滴灌3.2 地下灌溉技术3.2.1 地下滴灌3.2.2 地下灌溉系统的设计与施工第四章: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与管理4.1 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法4.2 节水灌溉系统的组成部分4.3 节水灌溉系统的施工与管理4.4 节水灌溉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第五章: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案例分析5.1 我国节水灌溉典型实例5.2 国外节水灌溉成功案例5.3 案例分析与启示第六章:灌溉水质保护与处理6.1 灌溉水质标准与评价6.2 灌溉水质污染源及污染途径6.3 灌溉水质处理技术6.4 灌溉水质保护措施第七章:节水灌溉设备的选择与维护7.1 节水灌溉设备类型及特点7.2 节水灌溉设备的选择原则7.3 节水灌溉设备的安装与使用7.4 节水灌溉设备的维护与管理第八章:农业水资源管理8.1 农业水资源的特点与分布8.2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分配8.3 农业水资源节约与保护8.4 农业水资源管理策略与措施第九章: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进展9.1 农业节水技术概述9.2 作物生理节水技术9.3 农业生物节水技术9.4 农业节水技术发展趋势第十章: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0.1 粮食作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10.2 经济作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10.3 果树节水灌溉技术应用10.4 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应用10.5 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综合应用案例分析第十一章:非传统水源利用技术11.1 雨水收集与利用11.2 微咸水利用技术11.3 再生水利用技术11.4 海水灌溉技术第十二章: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性与环境效益12.1 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12.2 节水灌溉技术的环境效益评价12.3 节水灌溉技术的成本效益平衡分析12.4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障碍与对策第十三章: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与法规13.1 节水灌溉政策的国际经验13.2 我国节水灌溉政策现状与分析13.3 节水灌溉法规与标准体系13.4 节水灌溉政策的实施与监督第十四章: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培训14.1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重要性14.2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方法与策略14.3 节水灌溉技术培训的内容与形式14.4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案例分析第十五章:未来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趋势15.1 节水灌溉技术创新的重要性15.2 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方向15.3 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挑战15.4 未来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涵盖了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关键技术、应用实践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
1440
Gsc d r (s sin sin cos cos sin s )
太阳辐射常数, 0.0820MJ/(m2•min)
日地相对距离,
d r 1 0.033 cos( 2 J) 365
Ф为纬度,北半球 为正,南半球为负 值 。 δ为太阳磁角,
0.409 sin(
式中: ET0-参照作物腾发量,mm/d; Rn-为作物表面的净辐射, MJ/(m2•d); G-土壤热通量密度,MJ/(m2•d); T-地面以上2m处的平均气温,℃; u2-地面以上2m处的风速,m/s; es-饱和水汽压,kpa; ea -实际水汽压,kpa; es- ea -饱和气压亏缺量,kpa; Δ -水汽压力曲线斜率, kpa/℃ ; γ-湿度计常数,kpa/℃.
2 J 1.39) 365
。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4)土壤热通量G
以月为时段:
Gm,i 0.07(Tm,i 1 Tm,i 1 )
式中:Gm,i 为第i月(计算月)土壤热通量密度; Tm,i 1、Tm,i 1 为计算月下一个月和前一个月的平均气温,℃。
如果 Tm,i 1 未知,可按下式计算: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3、各生育期阶段的需水量
ETi Ki ET
式中 : Ki──需水量模比系数(由试验得) 此公式缺
点是什么?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3、各生育期阶段的需水量
ETi i E0i
式中: i 为第i生育阶段的需水系数; E0i 为第i生育阶段的水面蒸发量 ,m。
各生育阶段需水系数可见表2-2
Gm,i 0.14(Tm,i Tm,i 1 )
以日或更短的时间,则白天:
夜晚:
G h 0.1R n
G h 0.5R n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5)确定u2
当实测风速距地面不是2m高时,可用下式调整:
4.87 u2 u z ln(67.8Z 5.42)
式中:uz为实测地面以上Zm初的风速,m/s;
第一节 作物的水分生理
一、水对作物生长的作用
(一)水对作物的生理作用 • 1、水是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 2、水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 3、水是生化反应的介质;
• 4、依靠水溶解和输送养分;
• 5、保持作物体处于一定形态。
第一节 作物的水分生理
(二)水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水是作物体温调节器; 水对可见光的通透性; 水对作物生存环境的调节
式中:Ks—水分胁迫系数; λc—根区土壤有效水百分比的临界值(根据作物耐旱性的不同而变化)。 在干旱条件下仍能维持ET0称为耐旱作物;对于耐旱作物λc取25%,对于干 旱敏感的作物λc取50%。 λa—根区土壤有效水百分比。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v p a f p
式中: λ a—根区土壤有效水百分比
s arccos( tan tan )
Rs 0 (as bs ) Ra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2、计算作物实际需水量
土壤水分充足
ET Kc ET0
作物系数,反映不同作物的差别。取决 于冠层的生长发育。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生育中期
成熟阶段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1)基本作物系数
以玉米生育期为例
A点-Kcb是已知的(约定取0.25), 因此只需初始生育期占全生育期的 比例Fs1. B点—作物系数已达到峰值,确定该 点需同时知道该点的基本作物系数Kcp 和Fs2的值。 C点—基本作物系数与B点相同,因此 只需要确定Fs3. D点—一般位于成熟期末,由于作物生 育期结束的时间是已知的,因此,确定 D点只需知道改点的基本作物系数Kcm。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1、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α值法或蒸发皿法)
ET=α E0 一般适用于 水稻田 或:ET=aE0+b 式中:ET──某时段内的作物需水量,以水层深度mm计。 E0──与ET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一般采用80cm口 径蒸发器的蒸发值。国外A级蒸发皿(Class A pan) a、b──经验系数
Rni 0.4903 (
4 4 Tmax, k Tmin,k
2
)(0.34 0.14 ea )(1.35
Rs 0.35) Rs 0
其中: Tmax,k、Tmin,k 为24h内最高、最低绝对温度,K=℃+273.16 式中:Rs0为晴空时太阳辐射,MJ/(m2•d)(又称太空辐射), 与纬度及年内所处的时间有关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2、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k值法‛)
ET=KY 或:ET=KYn+c
ET── 作物全生育期内总需水量(m3/亩)
Y── 作物单位面积产量(kg/亩) K── 需水系数 m3/kg n、c── 经验指数和常数
棉花 K=0.6-1.7,n=0.3-0.5
小麦 K=0.36-0.85, C=11.3-16.0
实际水汽压ea:
ea
eo (Tmax )
RHmin RHmax eo (Tmin ) 100 100 2
其中:RHmax、RHmin为最大、最小相对湿度,%。
ea
RHmean e (Tmax ) e (Tmin ) [ ] 100 2
o o
缺乏资料RHmax、RHmin,而只 有平均相对湿度的资料 。
式中: Kcb—基本作物系数,指土壤表面干燥、长势良好且供水充分 时作物需水量与ET0的比值; Ks—水分胁迫系数; Kw—反映降雨或灌水后湿土蒸发增加对作物系数影响的系数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1)基本作物系数
• 介绍FAO推荐伦鲍斯和普鲁伊提出,并经豪威尔等 人修正的估算方法。
生育期
初始生长阶段
冠层发育阶段
一、 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
+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田间耗水量=腾发量+深层渗漏量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 • 1、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 1、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 1、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 1、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 1、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
块根类蔬菜多在营养生长前期
作物需水临界 期越长是不是 越有利呢?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三、作物需水量计算
直接法──田间试验直接测定,方法简易 间接法──先计算参照作物需水量,再计 算实际需水量,理论上较完备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一)直接计算需水量的方法
选择几个影响作物需水量的主要因素(水 面蒸发、气温、湿度、日照、幅射等) , 再根 据试验观测资料分析这些主要因素与作物需水 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得出经验公式: ⑴以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 ⑵以产量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简称‚k值法‛)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2)湿度计γ确定
0.66510 P
3
293 0.0065 Z 5.26 P 101 .3( ) 293
式中:P为大气压强,kpa;Z为海拔高度,m。
(3)确定作物表面净辐射Rn
Rn Rns Rn1
n、N为实际日照时 数与最大可能日照
24 时数, N s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1)确定es、ea
饱和水汽压es:
17.27T e (T ) 0.6108 exp( ) T 237 .3
0
e0 (Tmax ) e0 (Tmin ) es 2
其中:eo(T)为气温为T时的饱和水汽压,kpa;Tmax、Tmin为 地面以上2m处最高、最低气温,℃。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二)通过计算参照作物的需水量来计算实际需水量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通过计算参照作物的需水量来计算实际需水量
1、计算参照作物的需水量 2、计算作物实际需水量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Penman Monteith公式(FAO 1990)
900 0.408( Rn G ) u2 (es ea ) T 273 ET0 (1 0.34u2 )
第一节 作物的水分生理
二、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
(一)植物水势
ψw = ψs +ψp+ ψm+ ψg
水
势
渗 透 势
压 力 势
基 质 势
重 力 势
第一节 作物的水分生理
二、植物细胞的水势组成
(二)土壤水势
ψw = ψs +ψp+ ψm+ ψg
水
势 溶 质 势
压 力 势
基 质 势
重 力 势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R ns 0.77Rs
n R s (as bs ) Ra N
Ra
1440
Gsc d r (s sin sin cos cos sin s )
2 2 0 . 409 sin( J 1.39) d r 1 0.033 cos( J) 365 365
Kc作物系数的随生育阶段的变化
Kc取决于作物冠层的
生长发育。冠层的发
育情况常用叶面积指 数(LAI)描述。 LAI为叶面积值与其 覆盖下的土地面积的
比率。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Kc作物系数的修正
修正后作物实际需水量公式:
Kc Kcbks kw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Kc作物系数的修正
Kc Kcbks kw
Z为风速实测实际高度。
第二节 作物需水量
(6)水汽压力曲线斜率
17.27T 4098 (0.6108 exp ) T 237 .3 (T 237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