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哪39

合集下载

名师精编--2015-2016学年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课件4A

名师精编--2015-2016学年语文版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灯下漫笔课件4A

总结: 感情基调: 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
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
理性思考:回溯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 代”,展望未来。
鲁迅的这一论断,以丰富的 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 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请大家朗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主题该怎样概括。
主题 一是作者思考中国历 史,抨击封建封建专制主 义和蒙昧主义; 二是作者思考国民性 问题,指头国民奴性人格 和奴才传统。
这恰好说明鲁迅对中国社会现实和 国家灵魂的思考从未停止。这也正是他 爱国情怀的体现。
D、“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是不是暂 时的现象呢?请用课文的有关语句回答。 不是。有史以来便是这样。依据下列两句 便知。
1、“三千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 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这一个 小玩艺”指“将人不当人”) 2、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 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 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G、请大家谈谈对“人”的价格的认识。
H、作者的思路又从历史回到眼前的社会 现实,给我们提出一个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问 题:“我们究竟要走哪一条路?”是去复古呢, 还是去避难?其实,复古也好,避难也好,都 是想去做奴隶。显然,鲁迅先生是反对我们去 做奴隶的,他要求我们去创造“第三样时代”。 什么是“第三样时代”?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郁达夫《怀鲁迅》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 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天,郁 达夫含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 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今天, 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灯下漫笔》 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 “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 绝望的国家”。
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深透着哪几种情感? 2、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 史中的处境概括为哪两个时代? 3、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划分的理由是 什么?

人民群众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变迁

人民群众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变迁

人民群众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变迁人民群众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变迁2010年10月29日星期五上午07:34一枝清荷1]于2010-10-28 15:24:01上帖发短信表状封建时代:平民是没有历史的鸦片战争之前的封建时代几千年来,旧式精英们一直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极力宣扬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并且不遗余力地为剥削阶级的统治寻找堂而皇之的理由,用儒家那套上智下愚、尊卑贵贱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来麻痹人民群众,以使得他们的剥削合法化。

而孔孟这些人,也被"尊称"为我们中华民族史上的"大圣人",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让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自甘自愿地作为"下等人"而存在,并且成功地让他们承认自己就是贱民,就是被统治的,就是要接受这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实。

这种状态,无论是我们的历史书以及文艺作品里,都不难发现,我们只需要看看古代史以及古代文学作品中人民群众的身影就很清楚: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除了帝王将相,或者才子佳人,见过几个人民群众的身影?这种状态,沿用李鸿章的那句话来说,就是:"中国一直处于几千年未有之变局"。

这个未变之局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排斥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

那个时代对于国家来说,这些老百姓仅仅只是作为单方面的承担赋税徭役的功能,仅仅是起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作用。

清荷在这里,并不是要攻击儒家文化,儒家作为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虽然有不少正面意义,比如用来校正现代社会的弊病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文化遗产。

但是,儒家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确实是毒害了整整几千年中国人民,使得封建时代的人民,一直难以登上历史舞台,并且一直心甘情愿死享受着配角的地位,而"封建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一直出现在我们现行的历史教科书上。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练习:第一单元 第1课 灯下漫笔(节选) (含解析)

一、文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谁能定。

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用成语来说,就叫作“天下太平”。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

17灯下漫笔(节选)(教师中心稿)

17灯下漫笔(节选)(教师中心稿)

17 灯下漫笔(节选)(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说理性散文的特点。

2.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

二、 能力培育目标 1. 把握课文由小及大的构思特点, 培养由小及大, 进行类比对照的联想能力。

2.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 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3.体味、鉴赏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 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 情感。

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 批判。

【重点、难点】《灯下漫笔》是鲁迅的杂文名篇,短短二千余字,从 钞票兑换现银这件小事说起,举重若轻,深刻剖析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社 会史和国民的人生史、心灵史,情理交融、深刻凝炼。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 达艺术,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疏理课文思路,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类比、对 照关系。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3.反复揣摩文中凝炼含蓄的语言,因文悟理,披文入情,体味其情 理交融的特色。

【学生活动】预习,诵读。

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诵读课文,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语音文字障碍。

思考作者从什么事情写起?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二、导入鲁迅《自 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先生 21 岁时写的一首诗。

他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热切地关注着祖国人民的苦难与命运。

今天,我们学习的《灯下漫笔》,同样融注着鲁迅先生对祖国、人民 历史与命运的思考。

这篇文章写于 1925 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 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 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 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 疾呼, 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 并开始荷戟奋战, 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2020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

2020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自测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1. 发表于1917 年1 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b. 胡适2. 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小说后来收入小说集()。

d.《故事新编》3. 《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

d.周作人4. 在《沉沦》问世十余年后,有人说“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万年的背甲里面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

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这人是()。

b. 郭沫若5.1919 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新潮社6. 叶绍钧的早期小说大多描写小知识分子和小市民的灰色生活,主要有()等。

b.《潘先生在难中》7. 鲁迅先后写了一系列表现农民的苦难、蒙昧和沉默的小说。

其中,主要有()等。

a.《故乡》c. 《风波》d. 《阿Q 正传》8. 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等。

a.《南迁》b.《沉沦》d.《迟桂花》9. 在创造社还有一批与郁达夫相近,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基于现代心理学和佛洛依德学说,长于心理描写包括畸形的性心理的青年作家。

主要有()等。

a.叶灵凤c. 幐固d. 张资平10. 五四小说创作重要的小说家群,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小说家群和()等。

a.《新潮》小说家群b.创造社小说家群d.乡土文学作家群11.19 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 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12. 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3. 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

第一单元抨击时弊忧思家国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文本导读】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地位。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麻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革命昙花一现,紧接着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黑暗中国亟待彻底的革命。

另一方面,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开始大声疾呼,要唤醒“铁屋子”里的人们,并荷戟奋战,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但是,统治阶级及一些反动的复古主义者,却极力鼓吹中国的所谓精神文明,妄图维护封建主义的文化,维护人吃人的等级制度。

这就需要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揭露复古派的阴谋,擦亮广大人民的眼睛,于是,作为已觉醒的先驱者之一的鲁迅写了一系列文章予以反击,本文就是其中一篇。

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那个时代……【作者卡片】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边文学》《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累.坠( ) ②编纂.( ) ③嗜.好( ) ④兑.现( ) ⑤万姓胪.欢( ) ⑥折.价( ) ⑦杀掠.( ) ⑧数.见不鲜( ) ⑨国粹.( ) ⑩不肖.( ) ⑪鉴略.( ) ⑫时日曷丧..( ) ⑬新颁.( ) ⑭勒.令( ) ⑮木塞.( ) ⑯复辟.( ) ⑰黄巢.(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巢 窠 ②⎩⎪⎨⎪⎧ 兑 蜕 ③⎩⎪⎨⎪⎧ 鉴 签④⎩⎪⎨⎪⎧ 曷 溘 ⑤⎩⎪⎨⎪⎧ 孺 嚅濡⑥⎩⎪⎨⎪⎧ 嗜 耆 蓍 ⑦⎩⎪⎨⎪⎧ 胪 颅鲈⑧⎩⎪⎨⎪⎧ 殃 泱 怏 ⑨⎩⎪⎨⎪⎧ 倘 徜 淌 ⑩⎩⎪⎨⎪⎧ 纂 篡攥 ⑪⎩⎪⎨⎪⎧ 详 祥 佯 ⑫⎩⎪⎨⎪⎧ 偕 揩 楷 谐⑬⎩⎪⎨⎪⎧ 萃 粹瘁悴 猝3.近义词辨析①退化·蜕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兑现·兑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执迷·执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题名·提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文章开始叙述“我”兑换现银一事有什么作用?点拨从结构上看,兑换现银起了一个引子的作用,作者从切身的生活小事中引出本文“漫笔”的话题——“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021年整理〗《灯下漫笔》课文结构及语言特点

〖2021年整理〗《灯下漫笔》课文结构及语言特点

《灯下漫笔》课文结构及语言特点一、内容与结构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与开创者之一。

他的散文,既有以记叙抒情为主的艺术性散文,也有以议论评说为主的杂文随笔,还有情感充溢、思想沉挚、诗意浓郁的散文诗。

研究界一般认为,他的散文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灯下漫笔》作于1925年,属于前期创作。

这篇文章属于杂文随笔类。

原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剖析中国的历史,第二部分是抨击封建等级制度的罪恶。

这里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文章从“纸币换银元”的一件小事说起,引出了对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认识和思考,进而号召青年人奋起,推倒不合理的封建社会,建设人民不再做奴隶的“第三样”时代。

写作此文时,鲁迅先生在思想上是一位急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同时也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他寄希望于青年和将来,以勇猛无畏的文化斗士的姿态,进行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启发人们觉悟的工作。

阅读时应注意加以体会。

全文共14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讲述“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即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政局动荡,北京甚至出现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停止兑换银元的事;也就是说,袁世凯政府发行的纸币变相地不能流通了,有可能变为废纸。

好在不久之后,当局势又渐渐平稳下来的时候,有些钱铺子又以打折扣的方式,接受纸币兑换银元。

“我”赶紧去把纸币换成了银元,虽然吃了亏,但心里却感到侥幸甚至“高兴”。

这部分内容以小事情包含大问题,写出人民群众在动乱年代的不幸、被愚弄、无奈等。

第1段:讲述民国初年以来,几家国家银行发行纸币钞票,取代银元,信用越来越好,遂为人们所接受的过程。

结尾时指出“后来”出现了一个大变故,使人们对纸币的信心受到打击。

为下文展开叙述作准备。

第2段:紧接上文,叙述受到“打击”的原因:由于袁世凯称帝,受到国人反对,特别是蔡锷在云南组织了讨袁护国军,声势颇大,政局的变化影响到纸币的流通:银行停止兑换现银,商家不再买卖交易,外国银行拒绝换汇。

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哪

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的处境概括为哪

纳的粮的服也役要纳杀粮,外敌”他,的不要杀受,“降意他外的的也灾要殃杀。”。
编辑ppt
13
第三样时代__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 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 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 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 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第三样 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编辑ppt
课文结构
1.(1~4段)立足现实,引发思考。 2.(5~11段)回来。
编辑ppt
11
阅读1 — 4段
作者讲述了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情 钞 票 兑 换 现 银 ,这其中作者的心情 经历了 ( 乐意) ——( 不甘心) —— ( 恐慌 )——( 高兴 )这样一个过程, 由此,最后,作者得到一结论:
编辑ppt
6
解读鲁迅之二
在中国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几千年的 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清 醒、透彻的了解;也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 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刻和全面;更没有谁 能像鲁迅那样,对渗透到中国人思想基因中的 “劣根性”痛下针砭,无情地撕下罩在中国人 脸上的形形色色的“假面”。没有鲁迅,也许 我们至今仍然对与世俗人情融为一体的虚伪习 焉不察,深陷于“瞒”和“骗”的泥淖大泽而 不能自拔。鲁迅的伟大即在于此,鲁迅的不被 人理解也在于此,鲁迅的被人攻击还在于此。
编辑ppt
18
编辑ppt
19
思考
文中作者谈论的对象涉及哪几个方面?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一种暴 力)、中国社会(时代)。 作者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如何? 对于中国人, 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 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价”“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 却是数见不鲜的。”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 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 作者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根据文意可推断出: 统治者对百姓只是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有给过他们做人的 (价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鲁迅之一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 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 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 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 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 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 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 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 绝望的国家。
— 郁达夫《怀鲁迅》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 就在鲁迅安葬后的第三天,郁 达夫含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这 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今天, 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灯下漫笔》 这篇文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 “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 绝望的国家”。
2.弄清词义:
执迷:对某人或某事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弄清词义
先儒:先前的文人。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 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 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 蒸蒸日上: 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事情蓬勃 发展,日日都有进步。 朝三暮四: 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 化多端,捉摸不定。
安永兴《走向鲁迅的初级阶段》
解题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 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 开来”的思维方式——
这正是五四时期所盛行的文体——随笔 。
漫笔是散文大花园中的一个分支。它不拘形 式,往往带有“纵意而谈”的特征,可记叙,可 议论,亦可夹叙夹议。
解读鲁迅之二
在中国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几千年的 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清 醒、透彻的了解;也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 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刻和全面;更没有谁 能像鲁迅那样,对渗透到中国人思想基因中的 “劣根性”痛下针砭,无情地撕下罩在中国人 脸上的形形色色的“假面”。没有鲁迅,也许 我们至今仍然对与世俗人情融为一体的虚伪习 焉不察,深陷于“瞒”和“骗”的泥淖大泽而 不能自拔。鲁迅的伟大即在于此,鲁迅的不被 人理解也在于此,鲁迅的被人攻击还在于此。
纳的粮服的也役要纳杀粮,外敌”他,的要不杀受,“降意他外的的也灾要杀殃。”。
第三样时代__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 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 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 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 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总之,“第三样 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下一代过上新的生活,为我们未曾 生活过的” “其实是世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
阅读1 — 4段
作者讲述了一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情 钞 票 兑 换 现 银 ,这其中作者的心情 经历了 ( 乐意) ——( 不甘心) —— ( 恐慌 )——( 高兴 )这样一个过程, 由此,最后,作者得到一结论: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成之后, 还万分喜欢。
鲁迅看到了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奴性心 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把中国百姓在几千年封建社会历 史中的处境概括为哪两个时代? 2、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划分的理由是 什么?
重要字词
1.辨清字音:
累坠zhui 嗜好shì 兑 编纂zuǎn 数shuò见不鲜
xi ān
便当biàndang
行市hángshi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


不及牛马
略等于牛马
为 自 人中一当然除张牛 己 的怎 定 是 求面国然要了献“奴马 的 尊指,的样 拿 他的该被老忠隶但百 被 杀 例 的,命严老主磕他决又姓 杀 掠 的 脾规甚运,百子头们定属是 掠 , 服 气则至,实姓,,去他于中 ; 仿 役 更”不充现不拿怎做们无立官佛纳古是“再 分 当受他样 牛 怎论的兵又粮怪人指是 享 家强们颂 马 样哪,既属以了”“奴 受 作盗去一战到于外,圣 , 跑怎面时,强,不隶 做 主官的做” 情 ”。连该盗都服样兵, 人 的百, 愿 ,价强自是似还役服的而 的 梦姓总 自 并格盗己的要自纳役愚能 资 想,之 己 且来也。受家粮?,弄够格。—“,寻了不 意人的怎,自,—除是草,知 外了 要样不己获就道 的吧 杀了一吃不纳属属 灾, ,再决得老个,敢于于 殃但 服粮沦定做例一只,官哪 。仍 役,,
——《故乡》
思考中国历史 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愚昧主义 思考国民性问题 批判国民奴性和奴才传统 思考出路,展望未来 激励青年去创造一个新的时代
1.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2.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3.语言富有力度
思考
文中作者谈论的对象涉及哪几个方面? 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老百姓)、统治者(一种 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作者对这三个方面的认识如何? 对于中国人, 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价“到现在还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 却是数见不鲜的。”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 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 作者虽没有明确指出,但根据文意可推断出: 统治者对百姓只是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有给过他们做人的 (价格)。
文章做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 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 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 无比,它象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的寄生在国民身上, 禁锢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 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经开始大声疾 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 要“肩住了黑暗的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先生作为少数的先驱者之一,从旧营垒中走来, 对中国历史有过深刻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 质看的十分清楚。
不仅如此,北洋军阀还在思想文化领域 加强了统治,大肆叫嚣“保存国粹”,帝国 主义也极力鼓吹“中国必须尊孔”,实现 “古道之复兴”,掀起了一股复古主义的逆 流。正如鲁迅所说:“反革命的空气浓厚透 顶了,满车的‘祖传’‘老例’‘国粹’等 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 活埋下去。”
课文结构
1.(1~4段)立足现实,引发思考。 2.(5~11段)回顾历史,得出结论。 3.(12~14段)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