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

合集下载

中国由盛转衰历史原因

中国由盛转衰历史原因

中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原由尽人皆知中国自 1840 年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用辱没写成的血泪史。

溯本究源就是封建统治走向衰败,封建朝廷却任然盲目自傲,不思进步。

从思想方面来说,明清以降,封建统治对人思想的监禁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同时代而言,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文艺中兴,启发运动,思想获得了完整的解放。

这二者的差异完整改变了中国与西方各方面力量的对照,致使了被侵略者与侵略者完整两种不一样的结果。

这是致使中国由盛转衰的根来源因。

又从教育方面来说,中国自明清以来,八股取士愈演愈烈,念书人崇尚入仕,思想愈来愈守旧。

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纷繁成立自己的大学系统,崇尚经世致用,教育差距越拉越大。

这里也是思想方面的差距。

再从经济方面来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资本主义萌芽经过工业革命纷繁走上了殖民扩充的道路,于此截然相反,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忽视世界大势不单依旧做着天向上国的美梦,还视资本主义萌芽为洪水猛兽,极尽打压之势。

中国固步自封表现最为显然的就是英国使者马嘎尔尼在朝见乾隆皇帝时,乾隆皇帝所表现出来的非正常国家关系意识,乾隆皇帝要求马嘎尔尼双膝跪地,而英使则以为有损国家庄严拒绝了,乾隆皇帝竟然迁怒于整个使节团队,差点酿成严重的外交事件,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竟然也是这类“朝贡”关系意识,因而可知中国此时唯我独尊到何种地步了。

这里相同是思想方面的差距。

最后从政治方面来说,这是我下边要侧重剖析的一个方面,固然这不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可是也从正面侧面反应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振聋发聩。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小农经济所决定的上层建筑也就是封建官僚机构,这些机构的权利常常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封建官僚经过国家机器盘剥人民。

固然,资本主义国家也是经过官僚掌控国家机器盘剥人民,但任有巨大的差异。

不论是英德日的君主立宪,仍是法美的三权分立,都是财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对比较封建主义的“人治”,资本主义的“法治”任然是代表了大部分人的民主,是先进的制度。

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new)

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new)

统治地位。
明清两朝统治者采取征收重税、低价收购、 勒索摊派、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禁止海 外贸易等措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繁华背后隐藏危机。
思想自由、民主,平等,文化繁荣
1、文艺复兴运动 2、宗教改革运动 3、近代科学的诞生
4、启蒙运动
中国的思想控制十分严密,统治者推 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科举 考试推行“八股文”等,摧残了人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900年 6.2% 2.4% 18.5% 23.6%
1890年兵员总数 1890年海军战舰
英国 42万人 89万吨源自美国 日本 中国 3.9万人 8.4万人 100万人 12万吨 4.4万吨 7.8万吨
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到底差在哪 里——缺乏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
现代化教育的缺失。 国家没有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没有融入世界体系,没有把握时代脉搏和观念。 缺乏守护财富的能量和决心 没有保证政府良性运作的政治制度。
经济方面
农业仍是中国经济的主体,自然经济占 统治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
文化科技 推行文化专制,设立“文字狱”、科举考试推
行“八股文”等,严重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导致文化、科技的落后,国民整体素质得不到 提高 2.外部原因 ①、西方国家的发展处于上升期。他们先后完 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政治文明、科技 发达,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积极对外侵略。
综合国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 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内部原因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科技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官僚贵族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或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曾经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商人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地租剥削。

而地主也常常兼营商业或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

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其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

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家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是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作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德治,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主,明教化。

我国封建王朝兴衰留下的风险意识思考

我国封建王朝兴衰留下的风险意识思考

我国封建王朝兴衰留下的风险意识思考自古以来,风险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挑战风险、抵制风险的实践史。

不治则乱,不行则衰,不进则退,这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民族在社会历史演变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客观规律。

人们创造自己历史的过程,也就是不间断地做出风险决策的过程。

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过程,能警惕我们增强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兴亡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理性警醒意识和风险意识。

标签:封建王朝;兴衰;风险意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无不是在风险中实现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曾经持续了2000多年才衰亡的中国封建社会,虽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史亦不能再改变,但透过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过程,能警惕我们增强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兴亡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理性警醒意识和风险意识。

从我国封建王朝的兴衰历程,可以领略到风险意识、忧患意识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

一、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回顾我国封建王朝持续2000多年。

秦(前221—前207年)是中国的创始王朝,从“始皇帝”算起仅14年就终结了;汉朝经历406年,其中,西汉211年(前202年—公元9年),东汉195年(25—220年);隋朝37年(581—618年);唐朝289年(618—907年);宋朝319年(960—1279年,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元朝97年(1271—1368年);明朝276年(1368—1644年);清朝267年(1644—1911年)。

从各封建王朝的历史看,开国第一代皇帝都能励精图治,实行兴利除弊的改革,使国家出现太平盛世或者为后续者开创太平盛世打下良好基础。

有的盛世延续到二代、三代仍然保持较好的局面,但有的到第二代就出问题了,有的到第三、四代才出现问题。

主要是和平时期出生的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过着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高高在上、脱离实际,不懂百姓的疾苦,不知由此助长的统治集团、贵族官僚的腐败日益严重,且无大力挽回,最终不可避免将国家引向衰败[1]。

近代中国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

近代中国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

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
农民阶级的皇权思想和狭(三)民众思想意识
建意识的巩固严重阻
的局限性
碍社会 发展
• 1、平均主义
• 1、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 2、盲目排外
提倡程朱理学,三教 合一的愚民政策
• 3、精神的麻木
• 2、学而优则仕
• 3、文字狱
程朱理学代表著作
2、工业革命 3、殖民入侵,鸦片 战争
工业革命成果
三角贸易与殖民扩张
罪恶的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
战争的惨败
列强屠戮下的中国人民
历史的残迹
• 1、男耕女织 • 2、自给自足 • 3、普遍贫弱
封建地主宅院与地租
近代中国由盛转衰的内因
• (二)封建专制制度 和宗法专制极大束缚 了社会的发展
• 1、实行高度 中央集权 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 2、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的封建等级制
• (二)皇权思想在百 姓心中根深蒂固
• 1、宗族家长制 • 2、封建伦理 纲常
愚弱的国民
鲁迅先生
• 1“中国是弱国,所以 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就 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 2“沉默啊,沉默,不 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 默中灭亡”
• 3“唯有民族魂是值得 宝贵的,唯有它发扬 起来,中国才有真进 步”
近代中国由盛 而衰的外因
(一)西欧国家的强 大和殖民入侵:
1、政治体制改革, 逐渐建立君主立宪政 体
近代中国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
清史回眸:悲伤的骄傲
曾经的辉煌
巍峨的宫殿,庄严的皇权
康乾盛世
一、近代中国由盛转衰的内因
统治阶级的无能与腐朽
• (一)、封建经济制度和 经济政策造成社会发展的 迟缓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

南信大近代史作业信控院·电气2夫清季国破,华夏屈凌,私忖我华纵横五千年余,闻道长先蛮夷,乃零落百年间,不禁废书扼腕而叹焉。

予尝览近史,略涉其因,甚繁,或曰物不阜民不丰,民不占寸地,皆嫉王侯,或曰农本商末,难发市贾,或曰王道儒治,自封其地,尽然。

予谓其应时潮起,不可挡矣。

文言难述也,吾其陈词白话如下:显然时代大潮的力量是无可抵挡的,无论我们的民族是多么的伟大。

封建王朝的衰弱其积弊在于他们无法清醒地认识到封建制度已经无法在时代中继续生存下去,如我所说的“时代规则”变了,所以即使是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也只是类似“依葫芦画瓢”的行为,我不否定其积极之处,但显然在完全不具备西方经济结构的制度的运行下,这种思想必然难以生存,我想无论清政府是否固步自封,得到的结果都应该是溃败。

既然是时代的产物,那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则,这是我们民族应该得到的启示。

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是恒久不变的,不同的人类发展时段就应该有不同的时代规则,封建社会后期的与时代不匹配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反观当时的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并实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完全是向西方资本主义的学习,制度,经济,教育,适应时代的潮流,在甲午战争中体现的实力差距足以说明。

甲午战争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战争,更是两个民族的战争,我们的民族在强横的列强前弱不禁风,三十年自救心血在瞬间化为齑粉时,中华民族流泪了,或许在当时只有默默流泪,可见历史是多么无情!历史绝对是无情的,当然了,历史的脚步是用来借鉴的,不知道后来的罗斯福新政,取消资本主义的自由贸易,国家干预一例能否算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则。

但是我知道,在清末那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有着这样一批能够明理之人,虽然大多数人是麻木的,迷茫的。

继而,辛亥革命将封建帝制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中。

由是观之,一个民族,不能在自己建造的伟大宫殿里坐以待毙,否则再伟大的民族,没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没有继续存在的道理。

对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

对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

对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秦统一六国,即公元221年,结束的时间则是1911年,即溥仪退位的时候。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巨大变化。

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一,经济方面:1、在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统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则拥有很少或没有土地。

农民耕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地租。

而地主又通过政治权力或暴力兼并土地,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主要地位。

小农经济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封建政府还重农抑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在中国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常常结合在一起,共同剥削压迫农民。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力,生活及其贫苦和落后。

在社会内部缺乏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社会发展迟滞。

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了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在此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尤其是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一些富有的商人购买织机开设“机房”,成为“机户”,他们雇佣“机工”为其劳作。

“机户”开设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它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着本质的区别。

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帮工、学徒“衣食于主人”,与作坊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

而“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是利用手中的资本雇佣“机工”劳动,靠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为生。

这种占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而那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计日受值”的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雇佣关系。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和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

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

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商人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地租剥‎削。

而地主也常‎常兼营商业‎或放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

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将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其“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思考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其经济,文化,科技,政治,教育等一直处于社会的先进行列,但在清王朝的中后期,中国却变成了一个落后的国家,一个对世界文明有着杰出贡献的民族,却在短短的100年间衰落。

清王朝的衰落,带来的不单单是一个王朝的沦陷,对于中国的科技,文化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虽然这个转变令世界震撼,但任何事物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文化,文明的,清王朝的统治者是满族人,其文化传统并非传统的汉文化,虽然满人入关后接受了许多汉族的文化传统,但是清朝,这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虽然取得了社会的统治权,并不能在文化上继承汉族传统。

在满清,满族人,蒙古人的社会地位与汉人是不同的,汉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却被少数民族统治,统治阶级的落后必然导致社会的落后。

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的,中国的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很具有张力的文化体系,在数千年发展中,中国一向都是接纳外来文明的,而且一直都渴望走出去,张骞出使西域正是一个很好的见证,现在国外有考古发现称“china”一词的出现是极其早的,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了,正是“秦”字的音译,远远的超出了“瓷器”一词的历史,可见在中国人早在秦就与外部有着主动的交流,文明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地中海边上,在这个过程中,文明的碰撞自然会对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其后的汉,唐,宋,中国一直与外国有着积极
的交流,在唐朝,开放的大唐文明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前来学习,这个过程也自然带来了文明的交流;在宋朝,特别是南宋,发达的工商业极大的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当时南宋与许许多多的国家有着紧密的贸易来往,完全不同于清王朝的片帆不得入海制度,不断发展的海上贸易使当时宋朝的水军较为强大,海洋意识在这样的国家中也是很发达的。

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肯定是不会滋生过分保守文化的。

而南宋末年的宋元战争不单消灭了宋王朝,更是给中国文明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南宋的灭亡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灭亡。

中国传承数千年的优秀文明在这里存在着断代,蒙古人的大肆屠杀,使中国的精英阶层消耗殆尽。

一个缺少精英的社会自然会愚昧落后。

中国的优秀文明不复存在。

即使在后来的明朝,虽然做过郑和下西洋的多次交流,但始终未能坚持下来,最终慢慢的走向了封闭。

而且,个人认为就南宋的经济发展来看,资产阶级已经有足够的影响力,在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些人自然会要求政治权利的不断发展,如果给当时中国50年的和平,中国会有自己的启蒙运动,中国可以提前400比西方更早的出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个人认为,南宋的灭亡就已经直接导致了中国会进入一个后退的阶段,而正是这个文化的断代使得中国难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与西方列强拉开了极大的差距。

经济方面。

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到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空前发展,促使了商品经济出现高度繁荣。

在此基础上,若干手工业部门尤其是江南较为发达的丝织业部门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产关系。

一些富有的商人购买织机开设“机房”,成为“机户”,他们雇佣“机工”为其劳作。

“机户”开设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它与封建制度下的手工作坊有着本质的区别。

封建手工作坊主一般不脱离劳动,帮工、学徒“衣食于主人”,与作坊主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

而“机户”开设的手工工场是利用手中的资本雇佣“机工”劳动,靠剥削“机工”的剩余劳动为生。

这种占有生产资料的“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

而那些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计日受值”的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机户”与“机工”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本质的特征——雇佣关系。

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手工工场有了增加,其规模也比明朝扩大。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于封建制度下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不同于奴隶制度下的人身占有关系。

尽管它在产生时是脆弱稚嫩的,并从一开始就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但由于它是新型的生产关系,表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正在走向衰落。

预示历史发展的趋势,正日益瓦解着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反映。

政治方面。

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是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主要特点之一。

到明清时期,这一特点更为突出。

一方面,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一
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使君权相权合而为一。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竭力压制新兴的民主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斥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

如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及闭关锁国政策。

不难看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丧失自我调节推动社会发展的机能,为挽救这行将就木的旧制度,统治者不断强化自身权力,以高压政策加以维护,从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

这正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反映。

清朝统治者作为外来君主,由于自身利益的原因,客观上不会积极的改革,希望通过与世隔绝来为自己的政权延年益寿,科技上有敏锐的洞察力,但是担心科技被民众用于推翻自身的统治,所以不能用于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都不难看出明清时期的历史特征,即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了衰落。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逐步瓦解着封建的经济基础。

封建专制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旧有制度,要求改变现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应运而生。

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