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合集下载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案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案
(3)治疗周期:直至病情进展或患者出现不可耐受的副作用。
四、监测与评估
1.定期随访:治疗期间,患者需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评估疗效和副作用。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肿瘤标志物等。
3.影像学检查:包括乳腺彩超、钼靶、胸部CT、腹部CT、骨扫描等。
4.评估标准: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进行评估。
五、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患者需密切关注药物副作用,如潮热、阴道干燥、骨质疏松等,并及时向医生报告。
2.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不得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
3.治疗期间,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营养,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
4.鼓励患者参加各类康复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六、结语
本方案旨在为乳腺癌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内分泌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遵循医生建议,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希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信心,共同战胜病魔,重获健康。
(2)治疗方案:选用芳香化酶抑制剂(AI)或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进行治疗。
(3)治疗周期:一般为4-6周,根据患者病情调整。
2.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1)适应症: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
(2)治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案:
①芳香化酶抑制剂(AI):绝经后患者首选,如来曲唑、阿那曲唑等。
②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绝经前患者首选,如他莫昔芬、托瑞米芬等。
③特殊情况:对无法耐受AI或SERM的患者,可选用氨基酸类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如氟维司群等。
(3)治疗周期:一般为5年,高风险患者可延长至10年。
3.晚期内分泌治疗
(1)适应症:适用于晚期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
(2)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受体状况和治疗史,选择AI、SERM或氨基酸类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十个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十个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作用耐受能力。
药物调整
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情况,适时调整 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及处理
副作用类型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可能导致潮热、阴道干燥、关节疼痛、骨质疏松等副作用,同时还可能影响患者的血脂、血糖 等指标。
副作用预防与处理
针对不同类型的副作用,可以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措施,预防和处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副作 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
02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十个热点问题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选择
药物种类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包括抗雌激素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 、孕激素类药物等,每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不同,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药物选择依据
选择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时,需考虑患者的激素受体状态、 年龄、月经状态、病情分期等因素,以及患者的个人意愿和副
成本效益影响因素
影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成本效益的因素包括治疗方案 的选择、患者个体差异、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等。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遗传学基础
遗传因素与乳腺癌发病关 系
遗传因素在乳腺癌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多个基因的遗传变异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相 关。
遗传学研究进展
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乳 腺癌易感基因被发现和鉴定。
重要性
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 段,能够显著降低复发风险和提高生存率。
历史与发展
历史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世纪40年代,当时人们发现切除卵 巢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发展
随着对激素受体和激素代谢机制的深 入了解,内分泌治疗药物不断涌现, 如抗雌激素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和 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

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及调整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并介绍如何调整治疗策略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一、内分泌治疗的效果1. 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荷尔蒙受体阳性(ER+/PR+)的乳腺癌患者约占70-80%。

这类患者的肿瘤细胞对于雌激素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通过抑制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内分泌治疗主要采用激素阻断剂,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和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AIs)。

这些药物可以降低肿瘤生长和复发的风险,有效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2. 非荷尔蒙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对于不具备荷尔蒙受体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弱。

因为这类肿瘤不受雌激素的影响,因此通过荷尔蒙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疗效。

对于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采取其他治疗策略,如化疗或靶向治疗等,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二、内分泌治疗的调整1. 药物选择的个体化在进行内分泌治疗时,由于患者之间的生理状态和耐药性存在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肿瘤分期和分子分型等因素,医生需要综合考虑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2. 药物联合治疗的优势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为了提高疗效,可以考虑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SERMs和AIs的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雌激素阻断效果。

此外,联合靶向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例如联合使用激素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3. 药物副作用的管理与调整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肌肉酸痛、关节痛等。

为了减轻患者的不适,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剂量调整、合理处理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和饮食。

4. 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乳腺癌患者在进行内分泌治疗后,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评估疗效。

2024版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2024版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引言•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方案与策略目•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副作用与风险管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研究与展望录01引言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性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01适用于多种乳腺癌患者02副作用相对较小0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历史与发展早期内分泌治疗药物内分泌治疗的发展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出现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提出02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原理雌激素与乳腺癌的关系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促进作用雌激素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生长,是乳腺癌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雌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作用雌激素受体是一种蛋白质,当它与雌激素结合时,会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因此,雌激素受体的状态是判断乳腺癌是否适合内分泌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抑制雌激素的产生或作用改变内环境以影响肿瘤生长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不适合手术或放疗的乳腺癌患者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03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他莫昔芬(Tamoxifen)竞争性地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止雌激素对乳腺细胞的刺激作用,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复发风险。

托瑞米芬(Toremifene)与他莫昔芬类似,但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可减少一些副作用。

芳香化酶抑制剂(AIs)阿那曲唑(Anastrozole)来曲唑(Letrozole)依西美坦(Exemestane)醋酸甲地孕酮(Megestrol acetate )通过改变体内激素环境,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要点一要点二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作用机制与醋酸甲地孕酮类似,同样用于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孕激素类药物其他药物氟维司群(Fulvestrant)CDK4/6抑制剂04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方案与策略术前新辅助治疗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术前内分泌治疗术前内分泌治疗的药物选择术后辅助治疗术后内分泌治疗的目的术后内分泌治疗的药物选择内分泌治疗在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中的应用对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一)引言概述: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内分泌治疗作为乳腺癌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影响激素水平来控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包括激素受体和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正文内容:一、激素受体和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1. 乳腺组织中的激素受体分布情况2. 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的概念和分类3.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策略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1. 阻断雌激素受体的结合2. 抑制雌激素合成3. 阻断黄体生成素释放4. 抑制雌激素的作用三、雌激素受体调节剂1.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作用2. 常用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其副作用3.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四、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1. 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2. 常用的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及其副作用3. 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五、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1.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的作用机制2. 常用的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及其副作用3. 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总结: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控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激素受体和荷尔蒙依赖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作用机制、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雌激素合成酶抑制剂和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是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重要内容。

研究和应用这些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第一代的代表药物氨鲁米特(AG)
• AG主要应用于绝经后晚期乳腺癌,AG治疗ER 阳性乳腺癌有效率可达50%-60%,ER阴性有 效率可达14%,AG对骨转移较TAM好,软组织 疗效不如TAM。对TAM治疗失败后用作二线治 疗者有效率达50%。将AG和TAM合用于绝经后 早期乳腺癌,并不能提高临床疗效。
• 内分泌治疗的迅速开展是在激素受体被发现〔1959~ 1966〕之后,使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能有目的的选择 ,并可预测疗效。
• 1977年FDA批准三苯氧胺上市。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依据
• 乳腺组织的生长依赖于雌激素,雌激素与其受体结合后 进入细胞内,促进细胞生长并表达出孕激素受体。雌孕 激素受体在肿瘤中的存在可以预测肿瘤对激素治疗的反 响。
• 双侧卵巢切除术:绝经前或绝经后1年以内的患 者疗效较好,对35岁以下年轻患者疗效较差。
卵巢切除
• 手术切除卵巢可迅速改变绝经前病人的内分泌状态,减 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
• EBCTOG对年龄<50岁的绝经前的早期乳腺癌病人行去 势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说明:

15年生存率 无病生存率
• 试验组 52.4%
来曲唑〔弗隆, Letrozole 〕
• 【适应症】治疗绝经后雌激素或孕激素受体阳性,或受 体状况不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这些患者应为自然绝经 或人工诱导绝经。
• 【用法用量】每日2.5mg,每日一次 • 【不良反响】雌激素减少引起的药理作用 • 【禁忌症】对活性物质和/或任意辅料过敏,处于绝经前
雌激素正常分泌状态;妊娠期;哺乳期。 • 【本卷须知】肾功能不全谨慎。 • 【肝功能不全】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严密观察。 • 【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禁用于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

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与预后乳腺癌是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会在男性身上发生。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并且在一些病例中,内分泌治疗也可以用于预防癌症复发。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患者的内分泌治疗以及它在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一、内分泌治疗的原理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主要通过抑制或阻断雌激素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乳腺癌绝大部分是雌激素受体(ER)或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此类癌症对激素高度依赖,通过阻断雌激素与乳腺癌细胞结合,能够有效地控制癌症的发展。

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目前常用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抗雌激素药物和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两类。

抗雌激素药物主要包括阿曲库铵、托马司琼、依西美坦等,这些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雌激素受体,从而阻止雌激素的结合。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主要是柔顺通、舒健宁等,通过影响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分布来达到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效果。

三、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内分泌治疗适用于ER或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

根据乳腺癌的分子亚型,患者可分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和Luminal B/HER2型三种。

Luminal A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反应最好,该亚型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好。

Luminal B型和Luminal B/HER2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较Luminal A型差,通常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手段。

四、内分泌治疗的效果评估监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效果通常通过临床症状、肿瘤大小、辅助检查以及术后复发等指标进行评估。

有效的内分泌治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或停止生长,同时患者的症状也会得到明显的缓解。

术后复发的情况也是评估内分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五、内分泌治疗的不良反应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患者中通常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但仍然可能出现疲劳、关节痛、骨质疏松、潮热、阴道干燥等症状。

这些不良反应在多数患者中通常是暂时性的,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对症处理。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及药物介绍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内分泌治疗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原理及常用药物。

一、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原理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大部分乳腺癌细胞表达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

通过干扰乳腺癌细胞内激素受体的信号传导路径,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1.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SERMs是一类能模拟或拮抗雌激素在不同组织中的作用的化合物。

它们能结合到乳腺癌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上,改变雌激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

常见的SERMs包括他莫昔芬和托瑞米芬。

2. 雌激素合成抑制剂(AIs)AIs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通过降低血液中雌激素的水平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目的。

AIs分为非选择性AIs和选择性AIs两类。

非选择性AIs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酶,从而有效地降低体内雌激素的水平。

常见的非选择性AIs有氨烯酮和氟碳酮。

选择性AIs主要作用于体内的雄激素,通过抑制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的过程来减少体内雌激素的合成。

常见的选择性AIs有阿那替琼和依西美坦。

3. 雄激素受体阻断剂由于部分乳腺癌细胞表达雄激素受体,因此雄激素受体阻断剂可以通过阻断雄激素受体的结合,抑制雄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

常用的雄激素受体阻断剂有氟他胺。

三、常用的内分泌治疗药物1. 他莫昔芬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干扰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

他莫昔芬口服后能快速吸收,广泛应用于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和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

2. 托瑞米芬托瑞米芬也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他莫昔芬类似,它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通过调节受体的表达和功能,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3. 氨烯酮氨烯酮是一种非选择性雌激素合成抑制剂,能够抑制体内雌激素的合成,从而减少肿瘤的生长。

氨烯酮常用于更年期后乳腺癌的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TAC, BIG1-98, TEAM
序贯或换药
AI荟萃分析结果?
他莫昔芬或AI
AI或他莫昔芬
IES, ARNO95, BIG 1-98, ABCSG 8, ITA
AI vs. 他莫昔芬:直接比较 (n=9856)
他莫昔芬
R
AI
治疗5年
研究 ATAC BIG 1-98
~5 年 AI vs. TAM
INT0101试验
1503名 淋巴结阳性
ER(+) 绝经前患者
蒽环类化疗
化疗+5年戈舍瑞林
9.6年随访
化疗+戈舍瑞林+TAM
化疗+戈舍瑞林 没有优势
化疗+戈舍瑞林+TAM DFS 明显改善 OS 无显著意义
对于卵巢功能没有被抑制的年轻女性TAM+化疗或单纯的TAM治疗,联合卵巢去势能够 获益。
芳香化酶抑制剂
他莫昔芬给予5年治疗
BC-0812-AR-0080
Love RR et al, J Clin Oncol 2008; 26:253-257.
研究结果:DFS/OS – 所有人群
辅助治疗 对照观察


10年 DFS
62% 51%
HR
0.65
BC-90851%2-CARI -0080 0.51-0.82
TAM 5年
TAM
优于
2年
NSABP-B14
单药10年TAM疗效更差
TAM 10年
不增加疗效 缩减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增加第二原发癌
特别
子宫内膜癌
NSABP-B14
• 因此,绝经前的ER(+)妇女均应该行 TAM治疗,标准疗程是5年。
• 问题:在TAM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什么内分 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卵巢功能抑制降低乳腺癌复发及 死亡风险
EBCTCG. Lancet 2005. Peto, et al. Lancet 2009. Berry, et al. NEJM 2005.
氟维司群 :转移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新选 择 一种新型的雌激素受体(ER)拮抗剂
– 结合、阻断并下调雌激素受体 – 对雌激素受体没有激动作用 同类药物中的第一个 – 与众不同的作用机制,完全抑制雌激素 受体信号传导通路 – 肌肉注射针剂,每月一次
绝经前乳腺癌
他莫昔芬联合卵巢切除辅助治疗 亚洲绝经前早期乳腺癌妇女的研究
绝经前可手术 乳腺癌亚洲妇女
(n=709)
手术后 随机
辅助治疗组 (n=356) 立即他莫昔芬和卵巢切除
对照观察组 (n=353) 复发时给予他莫昔芬和卵巢切除
亚洲绝经前乳腺癌妇女占到所有绝经前乳腺癌妇女的近一半 中位年龄:41岁 中位肿瘤大小:3.3cm 淋巴结阳性率:52% ER阳性率:辅助治疗组 56% vs. 对照观察组68%
辅助治疗 对照观察


10年 OS
71%
52%
HR
0.62
95%C Love RR et al, J Clin Oncol 2008; 26:253-257.
研究结果:DFS/OS – ER+亚组
辅助治疗 对照观察


10年 DFS
66%
BC-0812-AR-0080
50%
辅助治疗 对照观察


10年 OS
年复发风险降低:17%
年死亡风险降低:13%
复发 60
15年绝对获益4.3%
50
44.7
乳腺癌死亡 60
51.6%
15年绝对获益3.2%
50
43.5%
40 30 20 10
0 0
31.1
40.5
47.3% 40 30
26.7
对照组
20
卵巢功能抑制组
15-year gain 4.3% (SE 1.9) 10
• 绝经后病人AI v TAM具有统计学意义 上的确切优势。
• 由于AI作用机制,不适合绝经前使用。 • 绝经前病人卵巢去势联合AI可否取得
与常规绝经后妇女用药相同的疗效?
– 这在理论上不存在疑问。但是确切效果仍需临 床进一步验证。
绝经后患者
绝经后辅助内分泌的治疗策略
起始治疗
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 (AI)
80%
51%
Love RR et al, J Clin Oncol 2008; 26:253-257.
EBCTCG:5年TAM的复发及乳腺癌相关 死亡生存曲线
11.8 13.6 11.4
9.2 7.9 3.7
EBTCG, Lancet 2005;365:1687-1717
18%
复发率
9%
死亡率
单药TAM5年优于2年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乳腺癌
ER+
60-70%
HER2+/ER+
HER2+ 20-25%
Basaloid 15%
近年来美英35-69岁乳腺癌死亡率 的持续降低与辅助治疗的普及相关
70 60
年死亡率 (十万分之)
50 英国
40 美国
30
20
辅助化疗 辅助内分泌治疗 筛查
10
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ER+
DFS获益
Ingel J et al, presented at 8th San Antonio Breast Cancer Symposium
?起始AI治疗,哪 个更佳?
NCICCTG MA.27
绝经后 ER阳性 早期乳腺癌
Anastrozole 1 mg/天 x 5 年

7576例患者

Log rank 2p=0.00001
0
5
10
15 (年) 0
18.4
34.9 32.2
40.3%
16.6
对照组 卵巢功能抑制组
15-year gain 3.2% (SE 2.0) Log rank 2p=0.004
5
10
15 (年)
复发率 (%) 乳腺癌死亡率 (%)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live Group(EBCTCG). Lancet 2005; 365:1687-1717..
2003年5月 - 20087月
Exemestane 25mg/天 x 5 年
参与的协作组 NCICCTG, ECOG, SWOG, CALGB, NCCTG, IBCS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A.27 – 临床预后 (EFS)
无事件生存率
不同治疗组
100
80 60 Percentage 40 20
中位随访 4.1 年
分层HR: 1.02 (0.87-1.18) p = 0.85
Anastrozole
Exemestane
0
0
1
2
3
4
5
6
# At Risk
3787
3674
3487
3182
2190
723
56
3789
3655
3461
3190
2230
734
52
Anastrozole Exemesta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