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叙事与身份建构
战争背景下女性身份的想象与建构——重读《炸弹与征鸟》《冲出云围的月亮》《色·戒》

收 稿 日期 :20l8—0卜 22 基金项 目 :教 育部 人文社 科青 年项 目(15YJC751028)、湖 南省社科基 金项 目(16YBA171)、湖 南省教 育厅优 秀青年 项 目
(16B098)的 阶段 性 研 究成 果 。 作者简介 :梁小娟 (1979一),女 ,湖 南耒阳人 ,湖南科技 大学人 文学院副教授 ,博 士 ,研 究方向:中国现 当代 文学
2018年 第 2期
梁小娟 战争背景下女性身份的想象与建构
——重读《炸弹与征乌》《 中出云 围的 月亮》《色·戒》
21
为 交 际 花 的危 险 ,在 混 乱 中坚 守 自己 的 革 命 理 捉 弄 他 ,用 “雪 嫩 的 双 乳 ”“鲜 红 的 口唇 ”来 驯 服
想 。为达到革命的 目的 ,余珥答应革命者马腾的 他 ,尽 情 践 踏男 性 的尊 严 。与钱 培 生 、周诗 逸 、四
可 以毫 无顾 虑 地 放 弃 自我 ,全 心 全 意投 人 到革 命 童 的心 理 平衡 ,自欺 欺 人 地实 现 自己的报 复 。 当
的洪流中。余 碉与余 彬两姊妹 的人生 出发点极 革命 的浪 漫 主义 走 向虚无 时 ,曼 英 不愿 正 视 妓女
其相似 ,都 富有争取个性解放 、反抗 旧社会 的反 的 身 份 ,而 以 自己在 男 性 面前 的 主动 ,在 性 事 过
摘 要 :在战争背景 下,女性 常被 纳入到 国家 、民族 、革命 的视域 ,被 当作 国家、民族 、革命的表征与符码 ,
身体 通常成为女性介入 战争 的武 器与工具。《炸 弹与征 鸟》《冲出云围的 月亮》《色 ·戒》都表现 了作 家对女 性的
身份 与身体在革命 、战 争场域 中的 书写与建构 ,折射 出在公共政 治与战争 的复杂关 系下女性这 一性 别符码的
论铁凝《笨花》的女性叙事及和谐美的建构

论铁凝《笨花》的女性叙事及和谐美的建构闫红刘雪春新世纪以来,女性写作呈现出成熟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也出现了现代性的焦虑和女性身份认同的困惑。
究其原因,女性写作仍处在现代性的困境之中:社会身份和女性自我身份认同的分裂,正是这双重身份在确证过程的错位与迷失才使得女性写作在新世纪伊始没有张扬起理性的风帆。
铁凝的长篇新作《笨花》,是新世纪女性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体现出新世纪女性主体的理性呼唤。
在现代性的宏大的历史叙事的边缘,揭示了三组女性不同的生存和命运遭际。
文本中的女性伦理叙事,蕴涵着强烈的此在关怀,体现了女性小说的最高现实;而理性伦理叙事,又使它具有了超越性别的精神趋向,渴望着社会性和人类性的认同。
在女性主体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双重认同、构建双性和谐的理想图景中,显示了女性文学在新世纪重返现代性的努力。
一、理性伦理与叙事伦理的和谐交融铁凝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罕见的把女性的社会意识和性别意识高度统一的作家。
这缘于她既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又对人本主义的个性自由思想充满向往。
即使在创作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的《玫瑰门》时,她也说:“我本人在面对女性题材时,一直力求摆脱纯粹女性的目光。
我渴望获得一种双向视角或者第三性视角,这样的视角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女性真实的生存境况。
——女性的本相和光彩才会更加可靠。
进而你也才有可能对人性、人的欲望和人的本质展开深层的挖掘。
”铁凝不同于其他女作家,铁凝没有以简单的决裂或狂欢的方式,在传统的断裂处为女性自身寻找一点形而上的精神抚慰。
在2000年的《大浴女》中她就深悟到世间万物的大和谐的真谛,经历了人生风雨透辟彻底的“淋浴”和“涤荡”,铁凝更希冀女性理想健康人格的建构,完成了自我超越,走向了人类文明的指向。
此后铁凝以宽容的理性审视和明智的建设姿态,开始向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文学的回归而走向了深邃和永恒。
这其中的叙事策略就是理性伦理与叙事伦理的完美融合。
在现实社会伦理的处境中,作家最好的创作,应该既是理性的又是伦理的,这样才能保证写作的本质意义和精神纬度。
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权威的建构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藻海无边》中女主人公权威的建构雷令菊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摘 要:简•里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性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藻海无边》是对经典作品《简爱》中疯女人形象的改写。
通过以第一人称简述女主人公的悲惨境遇,简•里斯深刻地揭示了在欧洲中心论和父权制观念的影响下,女主人安托瓦尼特所受到的压迫。
本文从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出发,从叙述声音入手,探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如何获得话语权并建立自己的权威。
关键词:《藻海无边》;女性主义叙事学;第一人称;权威构建作者简介:雷令菊(1995.6-),女,汉族,陕西省安康市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116-02引言:简•里斯是英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她的代表作《藻海无边》于1966年获得英国皇家文学会奖。
作为《简·爱》的姐妹篇,《藻海无边》主要是以幽禁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罗彻斯特前妻的口吻讲述自己作为白种克里奥尔女性在殖民地的尴尬境地及在父权制社会下遭受的压迫。
该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女主人公安托瓦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
在当时十九世纪,西印度群岛奴隶制解体后,很多受英国殖民的混血人种既受黑人仇视,又被真正的白人疏远。
在这种夹缝生活中,童年时期的安托瓦内特孤独、无望。
第二部分大部分以罗彻斯特的口吻,并穿插了小部分以安托瓦内特的口吻,分别从各个角度描述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及罗彻斯特对安托瓦内特态度转变的过程,以及安托瓦内特是如何一步步走入精神失常的痛苦过程。
最后一部分仍从安托瓦内特的角度,讲述了自己莫名其妙地被带到英国后,被视为疯子并幽禁在阁楼上,最终自己精神崩溃,放火烧掉庄园并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女性主义叙事学是叙事学与女性主义批评相结合的产物,它强调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女性文本的性别建构进行叙事研究,并分析女性文本与其不同语境之间的关系。
《梅艳芳》:女性传记片的叙事策略与类型建构

20212021年末,由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投资制作,梁乐民执导,中国香港演员王丹妮、古天乐、林家栋等联合主演的传记片《梅艳芳》在全国上映。
截止目前,该片仅获得8738.8万元票房。
[1]影片试图呈现于2003年逝世的我国当代著名艺人梅艳芳的一生,尽管其商业成绩远未达到预期,但上映后仍引发了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众多演艺界人士的缅怀,以及众多“70后”“80后”甚至“90后”华语歌迷与影迷的追忆和评论。
作为一部拍摄香港著名歌星、演员梅艳芳的女性艺术传记片,这在中国人物传记片发展史上尚不多见,可以说是某种类型创新与题材之延伸。
尤其是在影片中真实纪实影像与剧情中的虚构影像的交替使用,成为寻找到引发最广大观众情感共鸣的关键因素。
但较为遗憾的是,该片在女性身份及明星身份的情感建构上,并没有塑造出被誉为“香港的女儿”——梅艳芳一生极富传奇色彩的精神价值内核;同样在叙事策略上,缺少历史时代背景,悬浮于现实空间的叙事策略,也成为其毁誉参半的主要因素。
一、女性传记片类型的突破与创新传记片作为一种类型或者特殊的电影题材类别,本质上是“以真实人物的生平事迹为依据,用传记形式拍摄的故事片”。
[2]在电影发展历史中,传记片因其以人物塑造为核心这一独特的美学特征、围绕人物所建构的环境及其对于历史的描摹,以及展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下人物与命运抗争过程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力量之展现,而成为易于打动人心、引起情感共鸣和独特文化记忆的重要的电影类型。
长久以来,传记片不仅在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成为极易获得各大奖项的重要片种。
从1927年到2021年,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93部作品中就有15部传记电影,占比超过16%。
然而无论是以二战为背景,描绘美国历史上毁誉参半的著名军事英雄的传记电影《巴顿将军》,还是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赢得贫苦人民信任和爱戴、迫使英国政府同意印度独立的圣雄《甘地传》,亦或是展现在封建没落王朝衰败和历史革命进程夹缝中求生存的《末代皇帝》,这些获得美国主流文化认同的人物传记片,都无一例外的以男性人物为原型,试图展现宏大时代背景下的男性家国同构叙事。
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

讨论女 性叙事 与 “底 层叙 事 ”关 联 的前 提是 承 认 “底 层叙事 ”或 “底层 文 学 ”的客 观存 在 性 ,而 且 笔者 认为 “底层 叙 事 ”从某 种 意 义 上 说 古 已有 之 , 《诗经 》、古乐府 中都 可见底 层叙 事 。“底层 叙事 ”, 尤其 应该视 为新文学 的重 要传统 ,并非新 世纪 的新 现象 。所谓 “底层叙 事 ”,可 以划分 为 “启 蒙化 的底 层叙 事”、“视点 下移 似 的底 层叙事 ”、“底 层人 的底 层叙 事”。三 种不 同形 态 的划 分 ,是 从 创作 主 体 出 发 ,依 据作家 的创 作立 场 和写作 姿 态 加 以界 定 的 , 在这 里我们 暂时将性 别维 度搁置起 来 ,因为无论男 作家 、女作家 都存在 着这 三种形 态的底层 叙事 。
第 4期
王春荣 ,等 :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
27
学政治”使命 ,其实启蒙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 的, 学底层叙事的分层分析 ,从中考察文学家的创作心
因为国民的“根性”不会轻易在一次文化 的或文学 态 ,文学所表征 的文化层次 ,以及文学的时代语境
的革命中彻底解决 ,新文学史上就 曾经历了五四启 特 征等 内涵 。
蒙运动和“新启蒙运动”的多次启蒙运动 的历史 ;
新文学史和女性文学史 昭示着一个现象 ,女作
“文革”后的新时期 ,在第三次思想解放浪潮 中再 家及其作品都曾经有过上述三种形态的底层叙事 ,
度 出现 “新 启 蒙 ”思 潮 ,就 证 明 了这 个 道 理 。既 然 底层 叙事实 际 上早 已形 成 女性 文 学 的传 统 。冰 心
王春 荣 吴 玉杰
(辽 宁 大 学 文 学 院 ,辽 宁 沈 阳 110036)
“五四”以来女性文学中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兼论隐形空间中的集体型叙事声音模式

兼论 隐形空间 中的集体型叙 事声音模 式
崔 蔚
( 中国人 民大 学 文 学 院 , 京 10 7 ) 北 0 8 2
摘
要: 集体 型叙 事声音模 式 的应 用是 女性 写作 由私 人 空 间走 向公 共 空 间的 标 志 , 当女性 文
学 中的女性人 物 以“ 们 ” 我 这一 集体 声音 出现 时 , 女性 对 男性传 统 下女 性 审 美标 准 的 否定就 由零 星 走到 了群 体 。“ 隐形 空 间” 不仅 意味 着女 性生存 的物 质条件 , 时更代表 从 女性 主 义 角度 出发 的 审 同
德, “ 但 五四” 女作 家笔 _的女性 针锋 相对 , 现为 叛逆 、 J : 表 刚
强 、 于追 求 自我 , 欲 望不 同避 , 勇 对 对压 迫不 姑息 。 比 如庐 隐 的 《 滨 故 人 》 一・ 列 作 品 中 的 女 丰 人 公 , 如 露 沙 和 亚 海 等 系 例
叙事中的“她者”

叙事中的“她者”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二)相关概念界定 (3)(三)研究方法与路径 (4)二、“她者”的理论框架 (6)(一)“她者”概念的历史演变 (7)(二)女性主义的视角下的“她者” (8)(三)他者理论在叙事中的应用 (9)三、叙事中的“她者”类型与特征 (11)(一)叙述者的“她者” (12)(二)叙述角度的“她者” (13)(三)叙述者的他者 (14)四、叙事中的“她者”功能与作用 (16)(一)建构故事世界 (17)(二)塑造人物形象 (18)(三)推动情节发展 (19)(四)表达主题思想 (20)五、叙事中的“她者”与主体性建构 (21)(一)女性主体的建构与解构 (22)(二)他者对主体性的影响 (24)(三)主体间性的呈现与探究 (25)六、案例分析 (26)(一)文学作品中的“她者”叙事 (27)(二)影视作品中的“她者”表现 (29)(三)网络文学中的“她者”叙事特点 (30)七、结论与展望 (31)(一)研究总结 (33)(二)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3)一、内容简述“叙事中的“她者””探讨了在文学叙事体系内女性角色的构建与演变,以及这种构建如何反映社会对其的认知、期望与局限。
本文通过梳理不同文学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语境,分析女性角色在叙事话语中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遭遇的命运以及自身的反思与抗争。
从刻板印象的“温柔贤淑”到更为多元化的“觉醒力量”,“她者”的身份在叙事中不断被再造,也折射出女性在社会中的不断追寻自身认同和解放的过程。
本文力求以文学作品为镜,反映女性在叙事语境中的复杂性与意义,进而引发对性别关系、社会结构和文化建构的深层次反思。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她者”(the Other)概念通常指向那些处于主流社会和叙事中边缘地位或“他异性”的个体或群体。
该术语源自哲学和文化批评,特别是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理论。
《小妇人》的女性生命复刻与镜语叙事建构

832021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西尔莎•罗南、艾玛•沃特森等主演的爱情剧情片《小妇人》于2019年在美国上映。
该片是对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同名小说的影视化改编,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叙事背景,叙述了19世纪美国普通家庭四姐妹的生活。
影片塑造了平凡的人物形象,讲述了普通人“超越自我,找寻自我”的生活状态,细腻、完整地呈现了真实家庭生活。
故而,从该片的特色呈现与意义视角理解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感受影片塑造的女性形象,对传播自强、自信的女性品质有重要意义。
一、聚焦真实情感的特色意义呈现在电影艺术中,创制者往往通过将特殊的历史事件浓缩为交代故事背景的叙事符号,作为个体命运变化的宏观时空,而影片真正探讨的核心是个人价值抉择与命运的无限追求。
[1]电影《小妇人》聚焦真实情感,生动表达了关注自我价值、倡导回归生活的时代命题,无论是对爱情、对生活的持续关注,还是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认可,皆以真心真情的艺术化手法生动观照了现实,达致了从思想内涵、艺术审美到精神体验的全面超越。
(一)真实人性的生动呈现电影艺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展示特殊故事背景下的人物命运与情感抉择,丰富呈现了影片的思想深度。
电影《小妇人》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叙事背景,生动讲述了19世纪美国马奇家四姐妹充满烟火气息的普通家庭生活;平行双线叙事方式将四个女孩现在与未来的不同抉择、境遇进行对比,以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鲜活性。
该片以女性为研究视角,生动勾勒了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揭示蕴藏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问题。
[2]影片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人生抉择及时回应了大众的精神关注点,其中所表述的回归生活、回归自我的精神理念与价值观,体现了对女性主义的认同。
影片通过重点讲述马奇家四姐妹寻回爱的本质、回归家庭生活的故事主线,呈现一系列个性鲜明的银幕人物,以反复呈现的象征符号,为大众构建了具有情感启发、人生启示和价值认同的精神框架,向大众传递了“跨越时空,寻找卓越的人生”的主题,实现了银幕画面与观众观影的实时对话与精神融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叙事与身份建构
从1949年至今,女性文学在短短六十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女性文学和女性写作、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议题之一,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是,已有的研究大多把目光聚焦于80年代后的女性文学,对80年代之前的女性叙事关注不太多,有学者甚至提出从建国后到80年代初没有真正的女性文学;同时,对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个作家或作品的个案研究上,在宏观层面上关注度不够。
本文力图以女性主义理论为背景,立足于具体文本分析,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对建国后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的演变轨迹进行探索,并对各个时期的女性文学的特征加以研讨和总结。
第一阶段,性别的同化和隐没。
女性意识和女性话语在“十七年”文学中成为隐没的潜流暗藏在文本背后,通过对宏大叙事和革命话语的附和以获取存在的可能,女性意识始终以一种隐晦的姿态暗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包涵着独有的特质和复调的意味。
但是,这样的叙事方式也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危险:过度的依附最终会导致女性话语的自我消解。
第二阶段,性别的凸显。
“文革”结束以后,社会政治的巨大变动,带来了文化运动和文学实践的变革,女性文学迎来一个新的成长空间。
截止90年代,女性意识完成了从苏生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以85年为界,80年代初期,女性意识以启蒙主义为外壳开始在文本中崭露头角,并带有一定的女权主义色彩,但此时女性的个人体验仍未摆脱父权话语的干扰和制约,女性文学中仍自觉不自觉的流露出对父权话语的皈依情态。
1985年以后,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
和女性意识内核的位移,女性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和欲望经历开始进入文本系统,女性意识在文本中趋向自觉,女性话语得到重构的机会,女性文学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
第三阶段,个人化的女性写作。
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强、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兴起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剧烈的变化。
知识分子的理想情怀和政治乌托邦被现实力量击碎。
这样的文化背景无疑给女性文学带来了绝妙的发展契机和空前自由的创作氛围。
特别是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之后,女性意识强势觉醒,女作家们大声表白自己对重建女性人文世界和女性话语体系的强烈诉求,她们从女性经验和女性视角出发,自觉地探寻女性的生存现实和性别意义。
女性文学成为文坛上迅速崛起的新生力量,女性作家人才辈出,女性小说大量涌现,创作风格多元变化,女性叙事走向成熟。
个人化和私人化的女性写作成为女性文学的主流。
女性文学从边缘化走上历史的前台,在美学和诗学的层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并通过反抗男权和自我发现的双重方式,试图建构与男权文化平等对话的女性话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