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作品中的阿Q

合集下载

对鲁迅作品阿q 的多层面思考

对鲁迅作品阿q 的多层面思考

对“阿Q”的多层面思考一、阿Q的意义鲁迅在谈到《阿Q正传》的写作动机时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还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

[1]阿Q成了“所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成了“国民劣根性”的最重要表现之一。

并且,对于它的探讨和深思,从这部作品诞生就从未停止过。

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而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阿Q这一不朽的经典文学形象,莫定了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阿Q对于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影响毋庸多说,在世界文学画廊中也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说“《阿Q正传》是一部艺术高超的作品。

”还说“《阿Q正传》和阿Q作为一种典型的人物,不仅确立了鲁迅赢得了世界地位和国际声誉。

”[3]由此可以看出,这一人物形象留给整个人类世界的影响何其巨大,不容我们不对之正视。

阿Q的意义还体现在阿Q的悲剧上,阿Q有三重悲剧“一是精神悲剧,二是恋爱悲剧;三是生存悲剧。

”[4]而精神悲剧又是造成其它两种悲剧的根源。

这三种历悲正是辛革命前后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共同悲剧。

以一人而代天下人,呼唤民众,拯救国人的灵魂,这才是鲁迅作品中“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之所在。

二、阿Q的性格阿Q的性格来看,那就是“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忍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住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这便是阿Q的十大性格特点,在小说中无不有对应的情节使其对号入座,而林勃又总结出了更详尽的阿Q性格特点“欺弱怕强,欺软怕硬,既残忍又懦弱卑怯,既自高自大又自强自贱,既喜欢奉承又逢迎拍马,既圆滑洈辩又笨拙口讷,既正经虚伪又低级下流,既野心贪婪又愚昧短见,既顽固保守又狡猾准善变,既精神胜利又现实失败……”狭隘、嫉妒、排他性,窝里斗、冷酷、麻木、健忘、幸灾乐祸,讳疾忌医、面子第一、招牌主义,无特操,听天由命,死不觉悟……[5]对照上述两种性格表迷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大意相近的地方,阿Q的性格典型地呈现了两面性,即相互矛盾对立的二元性格模式,概括地说,阿Q有着“狮子似的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6]他的性格特征让我们看到几万中国农民在饱受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毒害后,在上纪初那样一个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被压迫、摧残、禁锢、毒害、扭曲到了何等惊人和可怕的地步。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

鲁迅经典文学《阿q正传》中阿q形象赏析(一)妄自尊大,畏强凌弱。

鲁迅先生曾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作为旧时代一个农民的代表,阿Q有其勤劳善良、率真朴实的优点,但由于长期遭受欺辱和打击,他也本能的带上了一些自尊自大、欺软怕硬的无赖特点。

虽然不名一钱,但他并不佩服有钱有势的赵太爷和钱太爷,还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他觉得未庄的乡下人很可笑,没见过城里的煎鱼,没见过杀头。

他畏强凌弱,对比自己弱的,蛮横霸道,被王胡打败,又遭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迁怒别人,调戏小尼姑;受赵太爷迫害,丢了生计,又迁怒于小D;但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则懦弱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二)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

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生活困窘,地位低下,老婆娶不上,却偏偏夸口:我的儿子会比你阔多了!忌讳头上的癞疮,当别人以此来取笑他时,他说:你还不配当被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后,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正是靠着这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啊Q总是在失败中寻求超脱,麻木地过着做奴隶而不得的生活。

遭遇失败和欺辱后,啊Q又常常表现为自轻自贱,甚至自我摧残,在别人面前轻易求饶,骂自己,甚至打自己嘴巴,用作践自己的方式消除失败的痛苦,表现出十足的奴性心理。

(三)麻木健忘,保守愚昧。

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

在遭受外界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成了他生活中积久难改的痼疾。

因向吴妈求爱,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遗忘得一干二净,反倒跑过去看吴妈闹着什么玩意儿了,直到看见赵太爷手里捏着一支大竹杠向他奔来,方才猛然间悟到自己和这一场热闹似乎有点相关。

阿Q性格特征浅析

阿Q性格特征浅析

阿Q性格特征浅析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阿Q是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他在人物性格方面有以下
几个特点:
一、自卑感强
阿Q是一位心理自卑的人。

无论在何时何地,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比如,
当他在看戏的时候,看到戏中的英雄人物表现出声名远扬、威风凛凛的形象,心里就会立
刻产生一种自卑感,会想到自己的卑微和无荣誉。

这种强烈的自卑感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

二、嫉妒心强
阿Q对那些比自己成功的人怨恨和嫉妒。

比如,什么时候他看到其他人在做什么的时候,会想到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功,认为别人比自己更有资格得到成功的机会。

在阿Q眼里,其他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与自己的失败有直接关系的,因此他总觉得那些比自己成功的人非
常讨厌。

三、胆小懦弱
阿Q是一个内心懦弱的人。

他总是很害怕迎接可能出现的危险与挑战,更是不会采取
行动来面对它们。

对于不利于自己的事物,阿Q总是躲躲闪闪,表现出毫无胆量的形象。

四、顽固自傲
尽管在许多场合里,阿Q的卑微和失败呈现的很明显,他总是相信自己是一个成功者,认为自己可以轻易的战胜任何挫折。

阿Q总是执着地坚信着自我价值,通常会表现出顽固
自傲和企图掩盖自己失败的行为。

五、自欺欺人
阿Q具备一些自我欺骗和幻想行为的特质。

当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阿Q会寻求一
些符合自己利益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并试图逃避现实。

他会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结为环境
和旁人的原因,而并不是他自己,这是典型的无知与幼稚。

浅论鲁迅笔下的阿Q人物形象

浅论鲁迅笔下的阿Q人物形象

简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鲁迅先生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

我读后,阿Q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阿Q以其别具异彩、与众不同的典型艺术形象屹立在中外著名的艺术画廊之中,放射着令人瞩目的灿烂花朵。

阿Q艺术形象是集众多艺术形象思想性格特点于一体的矛盾的组合体,他既朴实又油滑,既狂妄又自卑,既保守又追新,既专横又懦弱。

因此,阿Q艺术形象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立体形象。

在这个多角度、多层面的复杂立体形象中,精神胜利法是其内核。

我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代落后而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大致从以下五方面来分析。

一﹑一个贫困的一无所有的人阿Q没有家,住在末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工就走了。

阿Q是一个贫穷困苦的农民形象,也是一个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可怜的流氓无产者形象,他没有房子更没有土地,也没有名子和姓氏。

他曾经有个姓,因为和赵太爷同姓而被剥夺了。

他向吴妈求爱,被视为“调戏”妇女,“犯上作乱”,有损姓赵的尊严,最后被罚赔罪。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贫苦农民。

作为农民,土地是生存基础,而阿Q没有土地,生活无着落,他算不上地道的农民。

他不像闰土、老通宝那样还拥有一些微薄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他一无所有,甚至连姓氏籍贯都无可考稽,除了“卖不出钱”的夹袄和“万不可脱”的裤子外,就只剩下廉价的劳动力供人榨取。

他一无所有,只好寄居在村外的土谷祠里。

他无家无亲戚,光棍汉一个,在未庄,他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在人们眼里他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

作为一个倍受剥削和压迫,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赤贫者,靠给人打工为生,填饱肚皮,穿暖衣服已是奢望,而娶老婆、生孩子更是阿Q的痴心梦想。

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

联系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故事情节试分析阿Q的主要性格特点

联系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故事情节试分析阿Q的主要性格特点

一、卑怯‎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

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

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徐‎旭生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

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

“‎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二、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一般赋予它‎以自私、保‎守、自贱与‎健忘等含义‎。

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称,甚至‎也是类似于‎“豁达”“‎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说法的反‎讽。

它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

如: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又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

‎林毓生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只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为‎基本的特征‎则是他缺乏‎内在的自我‎……如果我‎们把阿Q通‎过社会所获‎得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因‎素,也包括‎进去作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么,‎阿Q便可以‎称为几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为的动‎物了。

”(‎《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215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这‎种精神胜利‎法中国人发‎明得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即使现在‎我们南斯拉‎夫大的大使‎官被美国人‎炸了、战斗‎机在祖国南‎海上空被美‎国飞机撞废‎,国人怎样‎?还不是嚎‎叫几声、美‎国人出来个‎道歉就算了‎事,国人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阿Q劣根在‎国人身上烙‎下印记。

浅谈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浅谈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段 ,却 写 出 了父 子 问 的至 情 。若 从 事情 说 ,确 是够 平 凡 的 , 但 那 感情 的真 挚 ,表 达 的 恰切 ,却 是无 与伦 比的 。这 种 表 面
《 影 》描 写 的 只 是 当年 父 亲送 作 者 上火车 时 的 一个 片 老 实实 进 行 叙述 ,真 情 实感 却 能 自然 而 然 地流 露 出来 ,足 见 背 二 作者 的 艺术造 诣 ;描 绘父 亲 的 背 影 ,采 用 白描 的手 法 ,全 是 朴 素 的 文 字 , 又 与 叙 述 的格 调 谐和 一 ,从而形成 了 《 致 背
的 中 国 国民性 格 的弱 点 ,体 现 了 鲁迅 先 生 “ 画 出这 样 的 国 不 敢对 压 迫 者 进 行针 锋 相 对 的实 际 斗争 ,只 沉 迷 于瞒 和 骗 , 要 民 的魂 灵 来 ” 的创 作 目的 ,显 示 了不 朽 的 思想 价 值 。
被压 迫 的人 民是永 远 不能 得 救的 。作 者 问情 阿 Q 的命运 ,I 司情
《 影 》 正 是 靠 作 者 的 生 活 感 受 ,靠 真 情 ,写 出 了 情 基 调 , 那 对 父 亲 深 切 的 怀 念 和 同 忆 ,那 笔 端 流 露 m来 的至 背
致 , 取得 了成 功 。朱 自清 并不 刻 意 去创 造 什 么意 境 ,但 却 能 情 ,是 只 能用 朴 实 自然 的文 字 来表 现 的。 《 影 》 在 艺术 L 背
的 结 果 ,其 中渗 透 着 他 的痛 苦 和 眼 泪 ,不 能 反抗 ,只 能用 精 视 现 实 ,用 盲 目的 自尊 自人 、 自轻 自贱 、欺 弱 怕 强 、健 忘 、 神胜 利 法 来安 慰 白 己,也 反 映 了他 被 压 迫被 奴 役 的地 位 ,这 忌 讳缺 点 、 以丑 为荣 等 种 种妙 法 来 自欺 自慰 , 自我 陶 醉 于虚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

浅析鲁迅的《阿Q正传》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篇章之一。

美籍华裔学者夏志清曾这样高度评价一一“《呐喊)集中较长的一篇当然是《阿Q正传》,它是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盏誉的作品”。

连素与鲁迅对立的陈西滢看了《阿Q正传》后也不得不折服,论断“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的不朽的”。

而《阿Q正传》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而且在于具有它的的广泛社会意义与深刻历史意义。

关键字:《阿Q正传》;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意义前言对于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1];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性的性格化和典型化”[2];有人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3];还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4]。

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而不管怎么说,阿Q这一形象的刻画是成功的。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在于“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让世人清醒。

一.阿Q形象分析《阿Q正传》之所以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阿Q相”太普通了,鲁迅先生锐利的锋芒触痛了社会的神经,使得许多人从中照见了自己的灵魂,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

这正好印证了俄国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著名论断:“对于读者,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5]。

道理很简单,读者感到熟悉,因为这个人物集中地体现着社会上同类人物的特征:读者觉得陌生,因为他是身肉饱满、生动活泼的独特生命,个性与众不同。

阿Q是一个植根于中国社会的有着深厚生活基础的文学形象。

(一)落后不觉悟,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形象鲁迅先生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做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性格也丰富复杂。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赏析《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风趣幽默的笔调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中一个充满了悲剧与讽刺的形象——阿Q。

整部小说贯穿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封建道德观念的质疑,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思。

本文将从阿Q的形象刻画、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意义等方面对《阿Q正传》进行深入分析,为读者呈现这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作的独特魅力。

首先,阿Q这个形象是整部小说的核心所在。

阿Q是一个身居社会底层的贱民,他的命运注定了他的终将是一个失败者。

他没有学识,没有地位,甚至连自尊心也几乎被摧毁殆尽。

然而,他却通过对自己的幻想,保护了一点尊严。

他总是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不断对抗着社会的压迫。

阿Q的形象让人不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身份观念进行反思,同时也使人对社会对底层人民缺乏关怀的现状深感忧虑。

其次,小说背景的设定也是阿Q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

小说发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剧变与个人命运失去控制的矛盾日益激化。

阿Q作为底层人民,他的抗争与挣扎无法改变自己的实际处境,他注定要受到社会的压迫与忽视。

小说以阿Q为中心,展现了一幕幕社会底层人民的悲剧,从而道出了那个时代社会不公的严重问题。

第三,人物关系的描写也是《阿Q正传》的一大亮点。

阿Q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折射出中国社会的虚伪和残酷。

在阿Q与高贵人物的关系中,鲁迅先生通过对比展示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固化与身份壁垒。

阿Q被压迫和欺负,而那些高贵人物却置身事外,漠不关心。

这种不公平与残酷的社会关系无形中激发了阿Q内心的愤怒与反抗。

最后,小说的主题意义显而易见。

《阿Q正传》通过讽刺与喜剧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风貌。

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呼吁人们对社会弊端进行反思,并为贱民发声。

他通过阿Q这个角色向读者传递了“任人宰割痛苦”的现实命运,同时也提出了渴求正义与自尊的呼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作品中的阿Q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用传神之笔,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江南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形象----阿Q,尖锐的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又指出了阿Q身上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

本文就阿Q的性格特征,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以及阿Q对革命的要求等作以论述。

关键词:阿Q形象精神胜利法国民性性格特征形成原因《阿Q正传》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说其最杰出,主要是作者塑造了一个看后令人难以忘却的阿Q形象。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江南农村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个贫穷、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典型形象阿Q。

作品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尖锐地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同时指出了阿Q身上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并且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在此,我对阿Q的形象特征,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原因以及阿Q对革命的要求等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阿Q的人物形象《阿Q正传》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阿Q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既有鲜明的个性,同时又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

“精神胜利法”就是其形象上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有如下方面:自欺欺人,妄自尊大;善于忘却,善于联想。

卑怯懦弱,欺软怕硬。

1、自欺欺人,妄自尊大。

在阿Q地生活中,他不断欺骗别人,不把别人放在眼中;在欺骗别人的同时也欺骗了自己。

如:他对于自己的生世很渺茫。

有一次阿Q说自己姓赵,赵太爷竟打了他几个耳光,骂道:“你怎么会姓赵!——你哪里配姓赵!”结果给弄得到底姓什么——自己似乎也模糊起来了。

所以最终也不知道阿Q到底姓什么。

但他与别人口角时却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究竟他先前是干什么的,生活得怎么样,别人是无法知道的,只能从他的口中得知,先前挺阔的。

自己是从何而来,自己是干什么的,也许他不知道,只知道“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

自己的命运将如何,他自己也无法掌握,有时只知道“似乎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拉进拉出的;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欺骗别人,说自己姓赵被打,先前比别人阔等等,都流露着他自欺欺人、妄自尊大的性格特征。

2、善于忘却,善于联想。

当阿Q受到压迫和侮辱时,也会采用自我安慰,忘却等消极办法以取得精神上的安慰。

当阿Q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时,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

当阿Q又被拉出时,画的圈而不圆,他想到:孙子画得很圆的圆圈呢。

被打之后他很快的就高兴了,“行状”上的污点很快就“没有”了。

可见“忘却”这一祖传的宝贝的效力。

在一片嘈杂声中被人抢去了,照理说他应该真然而,有不易忘却的“行状”又将如何去看呢?于是他的联想之法也是挺有效力的。

如:阿Q头上不知何时有几处癞疮疤。

他是非常忌讳的,人们还总是拿其癞疮疤寻开心,而其报复的话竟是“你还不配……”于是他的癞疮疤就是“一种无比高尚的无比光荣的癞头疮了”。

当他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响头后,被迫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种情景下,他也该自认失败了吧?然而,阿Q并不,他想: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

一次他在赌摊上赢了一堆白花花的洋钱,忽然的恼起来,要回自己的钱,——而他也恼了,就“擎起右手,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

过不久,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人一般”,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于是在精神上又转败为胜了。

阿Q的联想也反映了他具有潜在的革命意识。

如:革命到来之后,阿Q也整日喊着革命,“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而其对革命的本质问题的认识,阿Q却是十分模糊的。

阿Q飘飘然地飞了一通之后,飞回了他的土谷祠里,有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光在跳,他的思想也迸跳了起来:——对于未庄的鸟男女,连王胡也不能留。

对于东西,直走进来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秀才娘子的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还有桌椅。

对于女人,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阿Q由“第一个”想到“状元”,由“革命”想到东西、女人等等,都说明了他的“联想”之用。

阿Q又好想“善想”,由“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想到女人,由小尼姑的怒骂想到女人,就是在“革命”之后,他还想女人。

然而在阿Q“想”之后,也有他个人的“理论”。

在他看来: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然而当他留心“女人”时,伊并不对他笑,他又“悟”出了其中的“理”,伊们全都要装“假正经”的。

最终,阿Q真想到了“对象”,可惜却是竹篮打水,又赔进了工钱和布衫。

由此可以看到,阿Q是在不合实际的“空想”。

3、卑怯懦弱,欺软怕硬。

等级观念在阿Q心里是十分分明的,在他的灵魂中最缺乏的就是人与人平等的观念。

鲁迅曾说过,奴才都有两种身份:一是在自己的主子面前处处表现的是奴才的样子,二是在比自己地位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就立刻变成十分残暴的人了。

阿Q欺软怕硬就表现了这一点,在比他弱小的人面前表现得霸道气十足。

例如:他遭遇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时,连挨了几棍子,总是缩起脖子,一点不敢反抗。

还有他被王胡打败的时候,就无端的对小尼姑发怒;他被赵太爷迫害以后,自己丢了生计,于是就把自己内心的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还表现在当革命到来的时候,他又不许小D革命。

在小尼姑,小D等这些弱者面前,阿Q有表现的如赵太爷一样的威风。

但在但在赵太爷等强者面前呢?他又十分卑怯懦弱。

在赵太爷和假洋鬼子面前,那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当他被抓进县里的公堂的时候,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放松,于是便跪下去了。

这些例子,足以证明他“欺软怕硬,卑怯懦弱”的特点。

二、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阿Q阿生活在旧社会的社会底层,没有地位,生活窘迫,只有以精神胜利来自我安慰,自我欺骗。

这样,社会的落后,人民认识水平的落后,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社会风气的影响,阿Q的人生阅历等等,无不决定着阿Q的性格。

1、社会的落后,人民认识水平的落后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之一。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当时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思想的整体体现,而是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思想统治和精神麻醉政策在落后农民头脑中的集中反应。

在思想上,封建统治者宣布:“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人们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也就形成了当时国民的奴隶性,必然会导致愚弱国民的产生。

那么愚弱的国民,只能用来做什么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愚弱国家的国民,只能做毫无意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罢了。

”那么,面对这样的国民,统治阶级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对其进行奴隶,而愚弱的人民也只能用“精神胜利法”去自解。

人们不敢正视现实,或以自尊自大掩盖自己的失败,或以自贱自嘲安于失败,或将失败的痛苦转嫁于更卑更弱小的妇女和小孩。

可见,社会的落后,人民认识的落后,就酿成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产生。

2、统治阶段的思想统治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又一原因。

封建统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同时,还以各种方法传播他们的统治思想。

如阿Q向吴妈求婚,结果被赵太爷给“约法三章”。

因为吴妈和赵太爷家有关系,最终也“只能收其放心”了等等。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与其当时社会背景有关。

精神胜利法,在鸦片战争之后曾相当流行,特别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表现的尤为突出。

由“闭关自守”的妄自尊大,不可一世变为卑怯胆小,媚外投降,妄图掩盖自己的失败,麻痹广大劳动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思想,达到“治民众”的目的,这就是统治阶级的精神胜利法。

自鸦片战争以后,当时的清政府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媚外投降。

割地、赔款等等,把中国的土地黄金拱手送给了殖民者。

而那些送钱送地的罪魁祸首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呢?“精神胜利”是一个最好答案。

安于现状,不求发展,落后被打,心安理得;不求幸福,只求保命,精神胜利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就盛行了。

3、阿Q的社会地位和人生阅历也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地原因之一。

阿Q处在当时社会的最下层,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的代表人物赵太爷的重压和剥削,还受到个人认识水平的约束。

阿Q一无所有,没有固定的职业,没有自主的权力,连姓氏也被他人剥夺了。

阿Q 不识字,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

也进过几次城,但并不是去学东西长见识,只不过偷点东西罢了。

对于革命,阿Q更是糊涂一团,整天喊着革命,结果自己的命被革了。

可见其人生阅历之浅薄。

由于阿Q 所处的社会地位和他浅薄地人生阅历,他的精神胜利法就自然而然的三、阿Q对革命的要求我们知道,在阿Q的性格特征中,除“精神胜利法”之外,他的革命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特征。

《阿Q正传》前三章主要讲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从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以后,特别是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这两章里。

阿Q是否真要做一个革命党人,或者他做了革命党人,他在人格上是否就会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了呢?我们不好说。

我认为:如果中国不革命,阿Q就不会去革命,既然中国革命了,阿Q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去参加革命。

鲁迅笔下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这样,他在人格上并不能成为两个人。

因为中国人民的起义和革命是有传统的,“官逼民反”只要时机成熟,一定会有人揭竿而起,并且还有人一呼百应。

但在阿Q身上,的确有革命的因素。

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虽然对“造反”持反对意见,并且“深恶痛绝”。

但当赵太爷等地主对革命感到恐慌时,他就立刻改变了原来的态度,不仅对革命“神往”,而且还要投身进去“革这伙妈妈的命”了。

实际上,阿Q对革命的要求,正是愚昧落后的农民开始觉醒的时候,只不过我们的阿Q的革命是典型的农民自发革命。

下面这段话就是对阿Q心中革命的真实描绘。

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样纱布,、、、、、、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欠佳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的不快打嘴巴。

这段话真实描绘了阿Q的赵司令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伤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

对于阿Q来说,他的革命是失败的。

因为在当时辛亥革命的高潮中,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是麻木的,无动于衷的。

即使有少数最下层,最迫于改变自己地位的农民要求参加革命,也会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和地主阶级的报复而被杀害。

所以,在那个时候,阿Q越是起劲地革命,就越加速了他死期的到来。

鲁迅对阿Q悲剧的描写,除了揭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外,还又是对中国国民的揭露和批判。

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大团圆”那章里,作者通过阿Q的一句“过了二十多年,又是一个……”的豪情壮语,再一次让阿Q的“精神胜利法”得到最后一次施展的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