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 人教部编版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写作特色: 1.本文构思新颖,立意巧妙。想象奇特,生动有趣。 (站在未来的角度,将现实作为幻想的对象,写法颇具匠 心。) 2.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对话巧妙展开。 3.情节发展中运用插叙。
14 文言文二则
辩论
16.两小儿辩日
14 文言文二则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听范读,在文中圈出本课的生字。
14 文言文二则
自读《两小儿辩日》,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
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物 得到证实 表里有蝎子
(10-21) 听到一动就要蜇你
好奇心强 善于思考
主题概括
课文通过写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 音的都是_活__的__生__物__,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 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表 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__强__烈__的__好__奇__心__, 是个__善__于__观__察___,爱__思__考___的孩子。
主题概括
《两小儿辩日》围绕 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 的问 题,两个小儿争持不下,连孔子也_无__法__裁__决__的故事, 表现了两个小儿 善于观察 、__说__话__有__理__有__据__的精 神和孔子_谦__虚__谨__慎__、__实__事__求__是_的态度。
14 文言文二则
再见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 得奇怪。文中是说一些现象 常见就不觉得奇怪了。
对于他的无理取闹,我们早已司空见惯。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内阅读(有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课内阅读(有答案)班级姓名成绩一、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一)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
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补全古诗。
2.“劲”有两个读音,读“jìn”时主要意思是“力气、力量”,读“jìng”时意思是“坚强有力”。
在本诗中“劲”字应读。
3.“咬”字在本诗中的意思是,它写出了竹子的。
4.“任”的意思是,“尔”的意思是。
从“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性格。
竹子的这一形象常用来形容(A.孜孜不倦的学习者B.全心全意的奉献者C.坚贞不屈的革命者)。
5.《竹石》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
《竹石》和《石灰吟》一样,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
“东西南北风”喻指,“千磨万击还坚劲”则表现出作者的精神。
(二)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等闲”的意思是()A.清闲B.平常C.等待D.闲适2.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作者以作比喻,咏它即是咏___________3.首句中“千锤万凿”说明,“”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等革命烈士。
二、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
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
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1.这个片段节选自课文《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2.选文第①自然段是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_描写,其中“________、________”说明父亲已经受过刑,“________”一词说明父亲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_________”一词体现了父亲对亲人的爱。
统编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考点梳理考点一:字音1.易混的多音字pò(逼迫)jìn(松劲)迫pǎi(迫击炮)劲jìng(强劲)2.易读错的字燕.山(yān)暂.时(zàn)严峻.(jùn)彻.底(chè)鱼饵.(ěr)青稞.(kē)收敛.(liǎn)坚劲.(jìng)炊.事员(chuī)考点二:词语听写脉络焚烧军阀避免暂时僻静魔鬼砖墙执行绞刑革命彻底迁就泰山压迫批评鼎盛目标牺牲炊烟考点三:词语积累1.近义词慈祥——和蔼坚决——坚定严峻——严肃哀思——悲哀威胁——威逼照顾——照料瞻仰——敬仰2.反义词幼稚——成熟破坏——保护紧张——轻松暂时——永远困难——容易衰弱——强壮粗糙——光滑3.四字词语千锤万凿粉骨碎身千磨万击一拥而入不慌不忙怒气冲冲五湖四海死得其所喜出望外不约而同精兵简政热气腾腾目不转睛无边无涯三长两短重重叠叠五湖四海夜色弥漫昏迷不醒奄奄一息考点四:背诵、默写1.古诗背诵背诵《马诗》《石灰吟》《竹石》;《为人民服务》第二自然段;默写《竹石》。
2.背诵日积月累。
考点五:句子理解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品析: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年、月、日,突出了时间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离现在已经十六年”,照应了文题,这是文中第一次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
考点六:课文理解1.《马诗》《石灰吟》和《竹石》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马诗》中诗人借写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石灰吟》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竹石》是借竹子来表现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高尚情操。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复习资料课件

2019年12月26日12时12分
4 7 汤姆 · 索亚历险记(节选)
要
yào 重要 yāo 要求
我根据老师的要(yāo)求,把书上的重(yào)要 内容都做了笔记。
多音字辨析
2019年1 索亚历险记(节选)
待
dāi dài
待着 待业
“待”在表示“停留,逗留,迟延”等意思时读 dāi,如“待会. 儿、待着”;其他情况都读dài, 如“待业、等待”. 。
15 7 汤姆 · 索亚历险记(节选)
慈祥——和蔼
含糊——含混
近
纷乱——杂乱
义
词
粗暴——粗野
沉着——冷静
幼稚——天真 轻易——容易 恐怖——恐惧 严峻——严肃
近义词、反义词 2021091年9年121月2月262日6日121时2时121分2分
16 7 汤姆 · 索亚历险记(节选)
辨析
近 都有“不费力”的意思
衰弱——强壮 爱惜——糟蹋
严厉——温和 沉重——轻松
反
义
粗糙——细腻
词
近义词、反义词 2021091年9年121月2月262日6日121时2时121分2分
22 7 汤姆 · 索亚历险记(节选)
慈祥的父亲 含糊地回答 纷乱的喊叫 僻静的小屋 恐怖的眼光 乱蓬蓬的长头发 平静而慈祥的脸 伟大的力量
词语搭配
多音字辨析
2019年12月26日12时12分
6 7 汤姆 · 索亚历险记(节选)
看
kàn kān
看见 看守
看(kān)门的大爷看(kàn)见我时,总是微 笑着向我点头. 。
.
多音字辨析
2019年12月26日12时12分
77 汤姆 · 索亚历险记(节选)
(新课标)专题07 课内阅读和单元主题阅读真题复习-2022-2023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新课标)2023年六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阅读和单元主题阅读真题复习一、阅读第一单元课内选段,完成练习。
(8分)“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1.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选段内容,完成思维导图,并填空。
(4分)◆从上图可以看出八儿“_______________”(用四字词语概括)。
他这样分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下列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从中可以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希望可以吃到更多的腊八粥的强烈愿望B.从中可以看出八儿是一个嘴馋且自私自利的孩子C.语言描写将一个天真、聪慧、狡黠的孩子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D.八儿与母亲的对话充满浓浓的亲情和生活气息二、阅读第二单元课内语段,完成练习。
(10分)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又过了几年,有一天,鲁滨逊看到三十多个野人乘着小木船上了岸。
他们拖出两个倒霉的同伴,杀了其中一个人,另一个则挣扎着逃跑。
他逃的方向正是鲁滨逊住所的方向。
鲁滨逊决心救下这个逃跑的野人,于是开枪打死了追赶他的两个野人。
他给救下的野人取名“星期五”。
“星期五”很快成了他的好帮手,他们愉快地生活在岛上,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增加了几个羊圈,晒了很多葡萄干。
鲁滨逊差不多淡忘了要回到英国、回到文明社会的想法。
1.鲁滨逊给他救下的野人取名“_________”,经过教化,野人成了他的_______ __。
(2分)2.对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已经适应了荒岛上的生活。
B.这句话说明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的时间很长。
统编(部编)教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部编)教材⼈教版六年级语⽂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古诗,默写《⽵⽯》。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古诗分别表达了诗⼈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课时 -⼀、情境导⼊,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势地读⼀遍题⽬。
⼆、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组内合作认读本课⽣字、新词。
2.指名读⽣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似钩⾦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共议“沙如雪”“⽉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引导学⽣展开想象,对学⽣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即为⽐;从⼀个富有特征的景⾊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字中,⽐中见兴,兴中有⽐,⼤⼤丰富了诗的表现⼒。
)2.⾃读“何当⾦络脑,快⾛踏清秋”。
思考这是⼀匹怎样的马?引导学⽣抓住“⾦络脑”“快⾛”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从“何当”⼀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情?(表达了诗⼈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家理解这⾸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展⽰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师不禁要问⼀个问题:诗⼈为什么要写这⾸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诗是⽤托物⾔志(板书:托物⾔志)的⼿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 四》(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本单元主要学习《语文园地四》中的三篇课文,分别是《草船借箭》、《景阳岗》、《七步诗》。
2. 生字词学习:学习本单元的生字、生词,掌握其读音、写法和用法。
3. 写作练习: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难点: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PPT,生字词卡片,教学视频。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视频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情感等,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深入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教师提供反馈。
板书设计1. 《语文园地四》2. 课文《草船借箭》、《景阳岗》、《七步诗》3. 生字词:列出本单元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让学生回家后再次阅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写作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生字词练习:对本单元的生字词进行复习和练习。
课后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为下一单元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上述教案设计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设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大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语文园地》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重点句子,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写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 词汇学习: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 句子理解:分析并理解重点句子,掌握句子结构,提升句子构建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题,把握文章结构,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4. 写作训练:学习并模仿课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生字词的掌握,重点句子的理解和运用,阅读理解的提升,写作技能的培养。
2. 难点:句子结构的分析和理解,阅读理解的深入,写作技巧的模仿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投影,生字词卡片,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字词学习:利用生字词卡片,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3. 句子理解:通过PPT展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
4.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5. 写作训练: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板书设计1. 《语文园地》2. 内容:生字词,重点句子,阅读理解,写作训练3. 布局:清晰,有条理,突出重点作业设计1. 词汇练习:完成《语文园地》的生字词练习题。
2. 句子理解:分析并理解《语文园地》中的重点句子。
3. 阅读理解:完成《语文园地》的阅读理解练习题。
4. 写作训练:模仿《语文园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课文课内阅读复习资料
第十课《古诗三首》
1.《马诗》借马来抒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能够建功立业的愿望。
2.《石灰吟》中诗人通过吟颂石灰,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借描写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的坚韧劲拔,表现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险、刚正不阿的品质。
4. 课文重点句子解析
①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漠的沙比作雪,把天空的弯月比作明晃晃的弯刀,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一片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的景色。
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品质。
第十一课《十六年前的回忆》
1.本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写的一篇回忆录,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终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2.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钊同志坚持革命工作。
(2)被捕时,李大钊同志从容镇定。
(3)法庭上,李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
(4)被害后,李大钊的妻儿悲伤的情形。
3.课文前后照应有多处
(1)①我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后来听母亲说……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亲的被难日……
②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
作用:突出了作者对父亲被害这件事印象深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
怀念。
(3)①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②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作用: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3.课文重点句子解析
(1)那年春天,父亲夜里回来的很晚。
每天早晨……出去了。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2)局势越来越严重……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李大钊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体现了他坚决无私和大无畏的精神。
(3)他们夺下父亲的手枪……父亲保持着他惯有的严峻态度……
表现了李大钊在敌人面前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没戴眼镜”和“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了李大钊遭受了苦刑;“平静”说明了他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表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护。
(5)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李大钊同志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在极端困难、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坦然自若,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亲人的喊声、哭
声而忧伤,他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伤为力量。
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
1.本文是毛泽东于199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会议上所做的演讲,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从三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
(1)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
(2)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3)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课文重点句子解析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说明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帮助。
这样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实现“我们”的目标。
第十三课《金色的鱼钩》
这篇课文叙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同志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