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启示

合集下载

柳传志:人才是折腾出来的

柳传志:人才是折腾出来的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铁人王进喜说:“一个人每天都要工作,如果责任心不强,就没有压力,就轻飘飘地过去了。

我们要对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自己负责,就应该有压力。

”联想集团的前任总裁柳传志有一句名言:“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他有两个好的接班人:杨元庆、郭为。

殊不知,柳传志为培养这两个人,前后“折腾”了。

他们多年。

他们是一年一个新岗位,“折腾”了十几年,换了许多岗位,才成了“全才”。

杨元庆30岁的时候已经是联想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了。

首席执行官他在联想最困难的时候临危受命,从整个联想挑选了18个业务骨干,组成销售队伍,以“低成本战略”使联想电脑跻身中国市场三强,实现了连续数年的100%增长。

杨元庆在天大的压力下也不肯妥协,让联想的老一代创业者不太舒服。

他被柳传志当着大家的面狠狠地骂了一顿。

柳传志在骂哭杨元庆后的第二天给他写了一封信: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它大。

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

经过不断“折腾”,杨元庆最终被练就成了一名经得起任何压力的“铁人”。

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品味:一个人觉得蝴蝶幼虫在茧中拼命挣扎太过辛苦,出于好心,就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剪掉,让幼虫轻易地从里面爬了出来。

然而不久以后,那只幼蝶就死掉了。

幼蝶在茧中的挣扎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了让身体更强壮、翅膀更有力。

如果不经过必要的破茧过程,它就无法适应茧外的环境。

这就好像一个人如果不经历必要的磨难,他就很脆弱,没有能力抵抗以后的风风雨雨;一个公司如果不靠自己的力量冲破困境,这个公司就无法有长远的发展前景。

所以,善待你所面对的压力吧!千万别把它当成你前进的“绊脚石”,而应该把它当做你的一剂强心针,一个加力挡,一条警策鞭。

【素材积累】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联想总裁柳传志的创业励志故事

联想总裁柳传志的创业励志故事

联想总裁柳传志的创业励志故事1984年,那时的柳传志已经40岁了,谁也未曾料到,他由此翻开中国企业史传奇的一页。

作为一个早已跨越千亿门槛的企业,我们追寻它最初出发的脚步。

柳传志主导的联想,如何在中关村密密麻麻倒下的高科技企业中勇敢站起来?观察的维度有很多种,不少专家、学者已经写就企业历及传记。

1999年,柳传志在联想15周年的时候将这2019年划分为5个战略发展阶段:1984~1988年、1988~1994年、1994~1997年、1997~1999年、1999年之后。

对于联想这个“巨无霸”,我们主要观察1988年~1994年,联想从一个亿到十个亿的发展历程。

40岁创业:历经艰苦柳传志1944年4月29日生于上海,他的祖籍江苏镇江。

美国《商业周刊》说他是“衔着红色银勺子出生”(bornwithared-silverspooninhismouth),意即他出身富贵,其家庭又富有革命传统。

1984年11月,柳传志和11个同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所20万元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当时公司由王树和任总经理,柳传志、张祖祥任副总经理。

1986年7月柳传志正式接任总经理。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

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

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柳传志非要从头开始的时候,已经整整40岁了。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2019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

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

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

我们心里特别高兴。

柳传志联想的精神领袖

柳传志联想的精神领袖

柳传志联想的精神领袖柳传志联想的精神领袖柳传志作为中国IT业的先驱和领军人物,曾经带领联想从一个小型电脑厂商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之一。

除此之外,柳传志一直被视为一位伟大的企业家和领袖,他所塑造的企业文化和业务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广受赞誉。

他是中国IT行业的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誉为“柳氏模式”的缔造者和联想的“精神领袖”。

一、“柳氏模式”:联想的企业文化和业务模式“柳氏模式”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和客户至上的理念,也就是以员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柳传志认为,在企业经营中,人才和客户是最重要的资源,此外,与持续创新、开放、敬业和尊重员工的文化理念相结合,这二者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因此,“柳氏模式”所强调的企业文化重视人才和客户,为公司提供了一个团结一致、敢于创新和不断进取的发展环境,也为联想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联想作为全球知名的电脑品牌,拥有良好的营销战略和创新能力。

柳传志并不满足于此,他一直鼓励公司员工不断创新,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柳传志的带领下,联想在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产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巨人”电脑,这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标志性产品。

二、柳传志联想的领袖气质柳传志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还是一位杰出的领袖。

他的领袖气质包括敬业、勇气、开放、包容、团队合作和客户至上等。

柳传志在创造和领导联想公司的过程中,屡次证明自己是一位理念先进、思维开放的领袖。

他注重企业文化和团队建设,始终遵循合作、创新和学习的精神;他与员工、客户和社会保持沟通,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和社会发展。

他不仅关注企业的短期发展,而且着眼于其长期战略。

他的领袖气质不仅为联想公司的成功带来了动力,而且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和启示:正如许多领袖一样,柳传志的成功源于他一直致力于追求创新、发掘人才与打造团队、与客户保持联系,并始终遵循合作和学习的精神。

柳传志的成功不仅仅是联想公司的成功,而且对整个行业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传志经典语录语句

柳传志经典语录语句

柳传志经典语录语句柳传志,中国电脑业界的杰出人物,联想集团的创始人和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他的成功经验和智慧,不仅深刻影响了整个电脑行业,也激励和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和年轻人。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一些柳传志的经典语录。

1. 动力源自梦想,成功诞生于执行。

不管你有多么美丽的梦想,如果你不付出行动去实现,它只会停留在梦想的范畴中。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梦想”才能转化成真正的“成功”。

2. 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的前提。

失败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它是我们向成功迈出的重要一步。

世上很少有人能够一帆风顺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每一次失败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训和成长的机会。

3. 成功需要激情和专注。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专注去做。

只有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激情,才能够坚持下去并取得成功。

4.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发掘自己的优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要发掘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有发掘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

5. 让担当变得有责任感。

一个好的领导者不仅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还要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团队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目标并取得成功。

6. 不要抱怨现状,要主动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抱怨不能带来任何改变。

只有主动出击,努力改变现状,我们才能够引领自己的命运。

7.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企业必须不断创新,追求卓越,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8. 用实力说话,不要依赖运气。

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它是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不断积攒的。

要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不要依赖运气和他人的援助。

9. 不要停止学习,不断进步。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停下脚步就意味着被淘汰。

无论你处于任何位置,都要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进步,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10. 基业长青靠的是文化。

柳传志管理日志读后感

柳传志管理日志读后感

柳传志管理日志读后感柳传志管理日志读后感柳传志管理日志读后感思考是分为白色的信息、红色的情感、黑色的风险、黄色的优势、绿色的创新和蓝色的控制这六种角度的,彼此间没有优劣,各个层面的思考都有用处。

本书第一次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将柳传志的管理思想按阶段分为12个主题,从多个角度对柳传志的成功管理之道做了准确的归纳和睿智而又精辟的论断。

柳传志的管理思想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是,他每每能领先时代一步,不断有效升级。

学习柳传志用于推动企业前进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企业管理者的切实需要。

本书第一次以“管理日志”的形式,将柳传志的管理思想按阶段分为12个主题,从多个角度对柳传志的成功管理之道做了准确的归纳和睿智而又精辟的论断。

中国企业家的管理实践植根于中国的经济实践和文化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就是从企业家的实践出发,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用,对于全国企业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挖掘、研究、总结、整理、传播这些优秀管理思想,使之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中国经济改革举世瞩目,企业管理经验亟待提炼总结。

本套《中国著名企业家管理日志》丛书,旨在全面研究、总结中国企业家的管理思想及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成果,将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管理成果恰当地整理归纳,辅以准确的“背景分析”和精辟的“行动指南”,形成了一套有价值的“中国式管理思想丛书”。

愿景这个词,在中国的词典里是没有的。

“愿”就是心愿,“景”就是景象。

对组织来说,它是一种意愿的表达,愿景概括了组织的未来目标、使命及核心价值,是组织哲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组织最终希望实现的图景。

简单地说,愿景是一个预见未来的美景,这个美景给人动力去做一件事情。

愿景不等同于目标,但包括柳传志在内的众多中国企业家更愿意用做到什么样的规模来给企业定目标,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这一宏伟目标想当然地当成愿景。

当然,数字对于做成一个什么样公司的愿景能有比较量化的描述,也符合许多中国企业家心目中的规模情结。

柳传志读后感

柳传志读后感

柳传志读后感柳传志是中国知名企业家,联想集团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柳传志的传记《柳传志传》讲述了他的创业故事和人生感悟,让人深受启发。

通过阅读这本传记,我对柳传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人生哲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柳传志是一个充满坚韧和毅力的人。

在他创业初期,遭遇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

他坚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最终成功地创建了联想集团,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知名的企业家。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有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柳传志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有着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

在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他在工作之余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柳传志的成功并不是孤立的,他有着优秀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善于团队合作的人,他懂得如何凝聚团队的力量,如何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如何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优秀的团队,他才能够成功地创建了联想集团。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无尽的。

柳传志的成功并不是止步于商业上的成功,他还有着丰富的人生感悟。

在他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有着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的人,他不仅关注自己的事业,还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员工的福祉。

他深知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

柳传志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离不开员工的辛勤付出。

通过阅读柳传志的传记,我对柳传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他的人生哲学有了更多的思考。

柳传志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他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优秀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

商界“教父”柳传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商界“教父”柳传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商界“教父”柳传志,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柳传志退休了。

没有演讲,没有发布会,如此低调,却仍引起轰动。

因为,在中国商界,无论财富权势榜单如何变换,有的人无需再排座次。

1联想成立那年,40岁的柳传志,决定戒烟。

理由很简单。

“办公司少不了交际,当时好烟五毛钱一盒,如果公司上下都这样的花销,钱花不起。

”后来,柳传志做了个总结:“一辈子没抽过好烟,戒了就没有再吸过”。

他们在满是灰尘的屋子,召开了联想历史上第一次“小平房会议”。

三个长条凳上坐着公司的全体员工。

第一个议程是打扫卫生。

那一年,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提出“一院两制”改革。

为了推动高科技产业化,周光召顶住压力,支持一部分科研人员出来办企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谁也不知道,柳传志等这个机会等了多久。

此前,柳传志在中科院六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研究。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

”就这样,40岁的柳传志当上了生意人。

“研究所里给了我20万元钱,我就用这20万和10个老同事一块起家,很不幸这20万很快就被人骗走了14万。

”那段时间,柳传志一家6口人,住在十二平米的房子里。

“所有的床都是折叠的,白天呼啦就推回去了,晚上全拉出来了,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落脚”。

他没日没夜地到处兜售旱冰鞋、甩卖电子表、批发过服装,试图找到每一个可以赚钱的东西,为“新技术”事业做积累。

“有一次得阑尾炎住院一周,得以休息的感觉,像进了天堂一样。

”2那个年代,规则不全,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引来牢狱之灾。

柳传志也没有法子,只能小心翼翼地试探。

“很多事完全按当时的规则来办,企业就办不下去,但走在半红线边缘的时候,实际上就有很大风险。

当时计算所的同事,胆子都是很小的,你就得勇敢的站出来,得承担这个责任。

”“说到的事情必须做到,除非不可抗力”,柳传志首先这样约束自己,然后再去影响他人。

事为先,人为重

事为先,人为重

专访柳传志:“事为先、人为重”作为中国老一代企业家里教父级的人物,柳传志曾说过“以我办联想的体会,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除了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战略判断力外,培养人才,选好接替自己的人,恐怕是企业领导最重要的任务了。

”的确,无论是联想的管理者,还是关注联想发展的学者,在总结联想成功的经验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联想靠什么生存下来?——靠人。

联想靠什么跨入世界500强行列?——还是靠人。

事实证明,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被誉为IT教父级的人物柳传志是如何对话BNET访谈的。

BNET:对于联想接班人的培养,您是如何进行的?柳传志:联想特别注意以人为本,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在执行战略和制定战略的过程中有特别深刻的体会,就是你想做一件事,好行业,钱到了,什么都有了,就是人没到,这时候你别做。

这就是后来我们投资的时候,定下“事为先、人为重”原则的来源。

比如像联想分拆。

联想分拆实际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如果没有联想分拆的话,今天就不可能有控股公司往新的方向前进的事。

而且我再继续做联想集团的CEO的话,实际上对联想集团是一个妨碍,因为当时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时候,互联网最盛行的时候,真的是需要领导人要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技术。

我在当时身体状况不好,精力也不够,而且年龄也大,但是杨元庆他们行,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真的下了决心,把这个官交出去。

分拆的时候也充分研究了这件事的复杂性,所以朱立南没到位的时候,我就没动。

在联想分拆的过程中,朱立南领导的企划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比如说94年我们成立了电脑事业部,当时国外大兵压境以后,我确实研究了,找了很多同事研究了我们自己的毛病在哪儿,进行了调整改革,但是我想肯定的说,如果那时候不是杨元庆,而是别人,这件事做不成。

当时选择杨元庆,我从来都很坦白的说,不是很有把握的,不是说我眼光多独到,当时只是六七成把握,他比其他任何人都合适,但是把握性并没那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传志成功启示:必须清醒的是,一个健康的企业需要具有时刻、定期自检的流程、制度和实践精神。

当企业身陷困境时,企业家们一定要具有做好大夫的精神,有病不治、有病乱治都没有好结局。

做大夫要勇于拿起手术刀在自己的肌体上去除病灶。

柳传志和联想面对的固然有联想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来自外部环境的直接影响,这就如同我们处于传染源的区域,要么离开,要么抵御,要么治疗。

关于柳传志成功的人格因素的一些探讨:在九型人格中,柳传志是典型的9号性格。

不搞对抗,肯妥协。

内心平和时,自律性强,温文有礼,乐观,爱护家人朋友。

他充分发挥了自身尽量避免冲突的性格特点,加强了团队合作,再把自己的目标传达给团队的同时,又让团队有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

当联想面对来自外部环境的直接影响时,柳传志选择了加强联想自身的免疫力,使得联想一天比一天壮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