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他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
这种方法把干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个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
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退之。
B.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
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功,又分为大功、小功。
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
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 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1.姓名、字、号:在古代,一个人的姓名由姓、氏、名三部分组
成。
姓代表血缘关系,氏是姓的分支,代表贵族身份。
名是父母给取的,代表个人身份。
古代还有字和号,字是成年之后取的,号是给别人称呼时用的。
2.古代官职称谓:古代官员分为文官和武官,文官有丞相、尚书、
侍郎、巡抚、知府等职位,武官有将军、校尉、都尉等职位。
3.古代地理文化:古代地理文化包括山川河流、地名、行政区划
等。
古代还有州、郡、县等行政区划,每个行政区划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管辖范围。
4.古代礼仪文化:古代礼仪文化包括礼制、礼仪、礼器等方面。
古代的礼仪非常繁琐,包括见面礼、告别礼、就餐礼等,不同场合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礼仪要求。
5.古代节令文化:古代节令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
每个节气和节日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6.古代医学文化:古代医学文化包括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等
方面的知识。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为基础,中药学以草药为主,针灸为治疗手段。
7.古代服饰文化:古代服饰文化包括衣裳、冠冕、配饰等方面。
不同身份和场合的人有不同的服饰要求,服饰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以上是古汉语文化常识的一些方面,备考专升本考试的同学可以参考以上内容进行备考。
文化常识分类题练习带答案

文化常识分类题(一)官职典制1.官职制度(1)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B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C“分封制”,即中国古代皇帝或国王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D我国古代常取其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将没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B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C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D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2.皇室官职(3)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B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C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
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
D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3.中央官职(4)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B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
C秦汉时,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其中太尉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御史大夫掌管全国军事。
D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
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5)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司徒,“三公”之一。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

高考语文常见古文化常识模拟题及答案(二)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与识记检测(二)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省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通过省试后方可进入殿试。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
B.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
C. “象笏”即象牙做的笏。
“笏”是封建时代官员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
D. “来归”和“归宁”都是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3.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A. 陶渊明B. 王维C. 文天祥D. 蒲松龄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B.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情怀抱负或阐述观点。
C. 《沁园春·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词牌名。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D. “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尊”是盛酒器具,“酹”在这里是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语文通用版:特色训练54 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Word版含答案.doc

特色训练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一)政区名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己亥杂诗》)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3.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
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中州古地区名。
即中土、中原。
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行政区域。
秦分天下为36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6.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张衡传》)7.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
(《阎典史传》)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省本是官署名称。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10.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海瑞传》)(二)城市名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2.三都、两都、三辅(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高考复习2020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正文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色训练54古文化常识分类积累练(行政区划)
(一)政区名
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
..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己亥杂诗》)
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
..而朝同列。
(《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之心。
(《过秦论》) 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
..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3.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
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中州古地区名。
即中土、中原。
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
中州
..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永遇乐·落日熔金》) 5.郡行政区域。
秦分天下为36郡。
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过秦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过秦论》)
6.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
(《张衡传》)
7.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
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陈明选下骑搏战,至兵备道.前被杀。
(《阎典史传》)
8.路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赋税、转运漕粮的,后来带有行政区和军区的性质。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省本是官署名称。
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名称,简称“省”。
以此省.此府此县而憎彼省.彼府彼县。
(洪秀全《原道醒世训》) 10.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
(《海瑞传》)
(二)城市名
1.有古称、别称的地名
2.三都、两都、三辅
(1)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
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
(2)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
又叫“两京”。
(3)三辅:汉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于郡的政区,因为是管辖京都及其附近地区,故合称“三辅”。
3.畿
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
后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
例如: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对古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1.古代有很多地方都有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白下、石头城、京口等。
() 2.“朔漠”,指北方的沙漠地区。
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4.“六合”,指天地四方。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中的“六合”就是这个意思。
()
5.“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
蛮、北狄。
()
6.“关中”,指函谷关以东,秦故地。
如《过秦论》“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不同。
()
9.畿辅:畿,指京畿;辅,指三辅。
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地区。
() 10.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
答案:1.ד京口”是镇江的别称。
2.√ 3.√
4.×《孔雀东南飞》中的“六合”指结婚选好的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而《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指天地四方。
5.√ 6.×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
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