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

合集下载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游戏概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游戏概论
第一章 游戏概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与分类

第二节 游戏理论简介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发展
第四节 游戏在幼儿园的地位
学习目标
1 掌握游戏的基本特点,熟悉游戏的结构要素,能够根 据游戏的特点和要素区分游戏与非游戏行为。
2 掌握游戏的分类和几个代表性的理论流派,正确理解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明确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正确的儿童 游戏观,激发职业使命和担当
01
02
03
自主性体验
胜任感或成就感
(内部控制:我想玩就 (我可以)
玩,不想玩就不玩)
三、游戏的外部环境
01
02
03
04
学前儿童游戏的结构要素
01
游戏的外显 要素
02
游戏性的体 验
03
游戏的外部 环境
游戏因素的结构模式
自由选择
言 语
任务与能 力匹配
材 料
内部控制
游戏 性体 验
内部动机
表 情
动 作 无奖惩压
独白 儿童边自言自语,边操作游戏材料 例如“哦,你生病了。我要带你去医院”“把这个放这里,好 了,……” 交际性语言(同伴之间) 在游戏中起到建议、协商、求助、申辩等作用 如“我们来玩丢沙包吧”“你可以借给我一个长方形吗?” 游戏性语言(角色之间) 能够推动和支撑游戏的进行。 如“医生,我难受,你能帮我打个针吗?“报告队长,有小偷!”
动即快乐
徒手游戏或重复操作物体的游戏
象征性游戏 角色扮演:以物代物、以人代人
结构游戏
将当前造型作为真实物体的象征物。 积木——桥梁
规则游戏
规则、竞赛性质、两人以上
是一种在幼儿相互交往中以规则为目标 的社会性游戏。

第一章-游戏导论

第一章-游戏导论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 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 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 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 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 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 围世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 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郑 健成主编2008)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一种 活动,是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意 义的活动。(阎水金)
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 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 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1、社会性 2、虚构性
3、兴趣性
4、愉悦性
5、具体性
6、自主性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1)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①表情特征
②动作特征
③角色扮演特征
④语言特征 ⑤材料特征
表情特征
非游戏的表情特征
游戏的表情特征
愤 怒

厌 烦 无 聊
茫 然 发 呆
专 注 认 真
平 和 轻 松
微 笑
嬉 笑
夸 张 变 形
大 笑
2.游戏的本质学说
(1)早期传统游戏理论 (古典游戏理论) —— 一战之前
(2)现代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预演说 4、复演说
◆ 当代的游戏理论 1、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概念(本质与特征)一、建立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一)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历程(一般演变趋势):儿童游戏本质观在态度上由不自觉到自觉,在内涵上由生物性到社会性。

1.游戏概念的非自觉化理解:游戏一词在其意义的渊源上是从古汉语中的“遨”“嬉”等词义发展而来,而在现代词语系列中与“玩”“玩耍”等十分相似。

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

英文中的游戏“play”作为名词所指向的行为特征是:不要求沉重的工作;使人愉快和满足。

2.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在大约19 世纪中期及其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游戏理论。

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上升到自觉的本质化阶段。

表现为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思想的直接影响,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即初步建立起了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

德国的福禄培尔是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

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展神的本源。

席勒、斯宾塞把游戏看做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发泄。

霍尔指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将儿童对游戏的爱好和参与理解为生物进化复演规律的被动适应。

拜敦代克提出游戏游戏成熟说,指出游戏不是本能,是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和主动的欲望的表现。

【生物性本质观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后来人们对游戏概念的理解和游戏理论的研究。

例如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贡献:游戏的本能论及生物性的游戏本质观,第一次以抽象的思辨方式,充分肯定了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了游戏对于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以及游戏活动的生理性特点。

局限性:它尽管强调了游戏是人在童年的重要活动,却仍然不能改变人们对儿童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态度。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1)儿童对游戏的喜欢也有潜意识的成分,游 戏是补尝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 伤的强制和约束,尝试不能在 现实生活中实现的危险冲动,缓和内心的紧张, 发展自我的力量以适应现实的环境。

(3)埃里克森(E.H.Erikson) 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人物, 他则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 的一种健康 的发泄方式,在 戏中儿童既可以重复快乐, 也可以抚平创伤。
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游戏的本质特 征是什么?
二、游 戏 的 特 征
1、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2、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3、游戏是一种假想的活动 4、游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活动
三、游戏的基本结构
在理论上,游戏是一种系统,作为 系统就存在着结构。这里所谈结构, 是指游戏的构成要素,即游戏所共 有的一些因素或成份。
维果茨基,埃里康宁(前苏联心理学 家)认为游戏是社会性活动 . 反映 人们的生活,其内容是社会性的, 主题也来自儿童的生活。儿童在游 戏中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人与人的社 会关系。
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 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认为人的欲 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 童发泄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 脱和消除它。
(2)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 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追赶动 物、制造工具、采集果实等,与儿童的一些游戏形式 有相似之处。
(3)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可以遗传,游戏中的所有态度 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是重复类人猿 在树上的活动;儿童玩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盖房 子的活动等。
第一章 幼儿游戏的基本理论
一、游戏的概念
在我国,“游戏”一词与 “嬉戏”、“玩 耍”极为相似 (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 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 “play”和 “game”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 则的游戏。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
(五)游戏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控能力
首先,游戏有助于幼儿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与进行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 再次,在游戏中还可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审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高级情感。 最后,通过游戏可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六)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自主自愿性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没有强制的目标,这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感和局促情绪,让幼儿没有心理负担地去游戏,自发的行为往往是愉悦的;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幼儿感到满足与快乐;游戏中的幼儿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他们能控制所处的环境,甚至能根据需要去改造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二、学前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成人排解来自生活、工作中的紧张、不安、郁闷等消极情绪。虽然游戏在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它仍然只是成人生活中一个相对次要的部分。而学前儿童阶段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学前儿童的生活。
(一)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在成人的意识里,对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分,他们既不会把“正经事儿”当“儿戏”,也不会把“游戏”当成真正的生活。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而游移的。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来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
(二)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 觉醒理论 • 元交际理论
题外话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分析
一、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二)游戏时间 (三)游戏场地 (四)游戏材料
二、家庭的影响
(一)父母
(二)媒介的影响
三、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同伴
(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三)健康状态
(四)认知风格
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 霍尔 提出“复演说”,他认为儿 童的发展复演了从动物到野 蛮人再到部落成员的人类发 展,儿童游戏是远古时代人 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 上的重演。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 如爬行和蹒跚行走期的游戏, 追逐类游戏,娃娃家和沙滩 游戏,小组竞赛的游戏,在 复演论看来就是动物阶段、 野蛮阶段、农业家长式阶段, 以及部落阶段生存方式的重 演。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 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 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 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 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 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一)什么是自主性游戏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 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 的游戏,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的。自 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 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是强调所有的游戏应该有自主性, 自主性游戏包括所有的游戏。
剩余精力说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 在席勒《美育教育书简》一 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 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 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 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 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 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 了享受……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第01章

《学前儿童游戏活动与指导》第01章
7
拓展 阅读
三、文化视野中的游戏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游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游戏优于文化、超越文化,游戏数量的多少 标志着文化繁荣的程度。一般来说,可以把人类文化分为两种,即多游戏文化和缺游戏文化。 游戏先于文化,文化又会反过来制约游戏的行为,并且在不同的文化中,游戏扮演的角色也是 不一样的。
四、人类学视野中的游戏
8
拓展 阅读
五、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心理学研究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20 世纪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 戏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都是各心理学派研究的成 果,它们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心理学家主要围绕游戏行为的解释、儿童游戏的发展阶 段、游戏与儿童发展关系等方面对游戏加以论述。他们认为,游戏是由内部动机引发戏过程中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地参与。
2
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
游戏是充满幻想的,具有虚构性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对人物角色、行为动作、场景、材料 等进行假想。在游戏中,儿童会模仿妈妈细心地照顾宝宝、模 仿医生给病人看病、模仿司机认真地转动方向盘开车;儿童会 用椅子当马骑、用细棍当针给病人打针;儿童会想象这是在家 里、这是医院、这是电影院等。儿童通过这种“假装的”“假 想的”行为动作或场景来表达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认识。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学习目标
1. 掌握儿童游戏的概念与特征 2. 熟悉儿童游戏的常见类别 3. 了解儿童游戏的本质
3
01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游戏在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我们 该如何界定游戏?儿童游戏具有哪 些特点?我们常见的儿童游戏类型 又有哪些呢?
1
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汇,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在我国, “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但是,究竟什 么是游戏,我们应该如何界定它,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结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 第一章游戏的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当儿童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后,随着心理的发展变化,会不断萌发出模仿周围成人的愿望, 学着大人那样生活、做事 儿童并不为获取某种结果而“工作”,而只是为了寻求一种满足、得到一种快乐而已。 儿童从事的活动既有游戏的属性,又有工作的属性。工作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二者 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六) 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心理学对游戏的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20世纪有著名的三大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这些都是各心理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们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对学前儿童Biblioteka 戏的理解(四) 预演说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 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游戏则是一种保护性的心理机制: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 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 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 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
第二节 多视角的游戏定义
(二) 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埃里克森着重研究了游戏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顺序,他把游戏当作一系列未被展开的心理社会关 系加以探讨。他提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宇宙阶段,婴儿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 •第二阶段是微观阶段,儿童学会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学会在微观水平上操纵和驾 驭世界 •第三阶段是宏观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起初把其他儿童当成客体 来联系,以后逐渐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练习性游戏 又称机能性游戏,其动因在于感觉运动器官 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快感,由简单地重复运 动组成。
2、象征性游戏 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
形式。如“过家家”。象征性游戏是幼年儿 童典型的游戏形式,大约两岁开始,直至入 小学,其高峰期在3~5岁。
3、规则性游戏 以规则为游戏中心,用规则来组织游戏,摆脱
对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的评价
把游戏看作是学前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比以往任何一种游戏本质观都更能充分地概 括出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 的主体性特征,从而能够更加真正地说明游 戏活动本身所固有的,决定其活动性质、面 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较科学地揭示出游戏 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 二、游戏的特征 对于游戏特征的研究,就是寻求游戏中共同的因素,
造为主,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 演游戏
另一类是规则性游戏——以教师创编、组 织为主,以规则为核心的游戏形式,包 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概况和理论
❖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概况 ❖ 中国古代儿童游戏主要分为以发展体力为主
的游戏、以发展智力为主的游戏和生活游戏 ❖ 中国真正对游戏进行本土化研究始于20世纪
20年代。 ❖ 改革开放后,西方游戏理论被相继介绍到中
国。如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皮亚 杰关于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等。
❖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相关理论学说
❖ (一)经典游戏理论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是学前儿童游 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 游戏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了具体情节。由于规则本身具有不同的复杂 程度,动作技能的要求不同,因此这种游戏 可以从幼年一直延续到成年。
❖ (二)帕顿的游戏分类
按照学前儿童游戏表现出来的社会参与水平分 为:
1、独自游戏 2、平行游戏 3、联合游戏 4、协作游戏 5、无所事事 6、旁观
❖ (三)我国的游戏分类 按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来分类: 一类是创造性游戏——以学前儿童自由创
“自我”对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进行协 调与整合。 (2)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学 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
相适应
3、游戏的功能:以同化四)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1、游戏的实质:愿望的满足 2、游戏活动的属性:想象性情景和游戏的规则 3、游戏的价值:创造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游戏是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逐步内化的
一个过渡阶段 (2)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的巨大作 用就是创造了学前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游戏正如放 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 在游戏中,学前儿童总是在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 水平。
儿童游戏与动物游戏的界限,而且也肯定了成人指导和教育影 响的必要性以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的有效性,但否定了游戏作 为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 游戏是幼儿的主体性活动 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 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征,包括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等。 游戏是学前儿童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它现实直 观地表现为学前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二)本质
研究游戏的本质,就是要解释学前儿童游 戏产生的原因以及要回答学前儿童为什 么游戏的问题。
❖ 游戏本能论 揭示游戏生物学因素的同时,又认为本能是游戏的根源,是游戏
产生的根本原因,这就使对游戏本质的解释具有了唯心主义的 色彩。
❖ 游戏社会反映论 揭示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属性,虽然在理论上划清了学前
的缓慢发展阶段,精神分析理论在这一阶段的 学前儿童游戏研究领域中占统治地位。
1、弗洛伊德的游戏理论 (1)游戏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
矛盾的机制,是学前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 (2)游戏可以满足学前儿童现实中不能实现的
愿望,是受“唯乐原则”驱使的。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2、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可以帮助
学前儿童游戏
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 生活和能力条约需要而产生的有意 识的模拟活动。
——柏拉图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第一节 游戏的基本概念
❖ 一、游戏的定义与本质 (一)定义
“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 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 社会性活动。”——《教育大辞典》
以区别游戏与非游戏活动。
(一)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 (二)游戏具有虚拟性,是一种假象行为 (三)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 (四)游戏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 (一)皮亚杰的游戏分类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是沿着认知发展的线 索而展开的,在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便 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游戏形式。
1、剩余精力说——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力量 产生。
2、生活预备说——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 3、复演说——复演祖先的生活史,是遗传活动的表
演,是重复祖先的进化过程。
4、成熟说——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 (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学前儿童游戏研究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内的活动,是对原有 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 表现形式,学前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 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智力 认知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 型不同。学前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 学前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 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第三节 游戏对学前儿童的意义
游戏是学前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 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天性 ❖ 游戏是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 ❖ 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源泉 ❖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