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史选读课论文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

中国科技史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科技史论文浅谈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历史中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农业大国。
在灿若星河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中国农业科技文化贯穿始终,清晰的表明了我国古代先进的社会生活形态及生产方式,让我们全方位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发展。
一、中外农业交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农业的发展,与国外作物品种、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引进、推广有着密切的联系,辉煌的中华农业文明正是在中外农业技术交流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正因为如此,中外农业交流问题一直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朱宏斌、王雯在《试论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一文中,对秦汉时期农业科技文化交流的类型与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根据秦汉时期中央政权同周边地区及民族的远近亲疏和控制方式的差异,提出了秦汉时期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存在立体移植型、辐射渗透型和远接互化型三种模式。
随着交往程度和控制程度的弱化,农业科技文化传播交流的方式、途径、内涵及影响方面呈现出同步的弱化态势。
在作物品种传播方面,四川大学张箭的《咖啡的起源、发展、传播及饮料文化初探》,认为咖啡起源于埃塞俄比亚,15世纪开始在阿拉伯半岛种植和饮用。
20世纪初咖啡传入云南,中国大陆开始栽培咖啡。
随着咖啡种植、饮用的扩大,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咖啡饮食文化。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严小青的《宋代及其以前域外香料的传入和影响》,对西汉至宋代期间香料传入的途径、香料种类及其利用状况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香料贸易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认为香料传入对中国内地的饮食、医药以及农业生产、商业贸易均产生了很大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羌建的《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探讨了我国引种美洲陆地棉的时间、路线和过程,分析了引种和推广美棉的原因和成效。
在农业技术交流方面,华南农业大学倪根金的《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系统地介绍了清朝后期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与引进问题,认为甲午战争前,近代中国人对西方农业机械的认识呈现出小范围、零碎性和同步性三个特点。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作文1200字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作文1200字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以劳动力为主,农民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简单的耕作工具进行耕种。
在此期间,农耕工具逐渐得到改进,如木犁、石犁等,这些工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效率。
此外,古代的农业还注重土壤保护和肥力的恢复,人们开始使用有机肥料和农业技术,如在农田里播种绿肥,晾干稻草后回田,把秸秆留于土地上等。
这些方法为土地保护和肥力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逐渐得到提升和改进。
在战国时期,农业学家和农业科学家开始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提出了许多种植养技术和管理方法。
其中最著名的是农田灌溉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农田的灌溉更加科学,提高了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田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隋唐时期是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农业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唐代的农学家张仲景创造了多种农具,如水车、风车等,这些农具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
同样,唐代的张仲景还发明了灌溉设备,这项发明使农田的灌溉更加科学,提高了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农田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清代的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提出了种植技术、耕作技术和管理方法,这些技术和方法对农民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清代的农学家还推广了新的农业技术,在改良品种、肥料、农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20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得到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进程,我国农业技术也呈现出多样化和智能化两大特点。
在农业种植方面,我国引进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抗病种子和新技术,如节水灌溉技术、遥感技术、生物技术等,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和质量,增强了农业的竞争力。
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还建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也必将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未来,我国农业技术将朝着精准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现代农业大国的目标不断努力。
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文化和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的农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不同的阶段,从古代的农耕经济到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都在推动着中国的农业进步。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概述中国农业发展史,并探讨其中的主要特点和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古代农业时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起点。
中国农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向了农耕经济。
农耕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食物的丰富,使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其他活动,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例如小麦、稻米等。
此外,养殖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人们开始饲养牲畜,如猪、牛、羊等,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劳动力。
古代封建社会的农业发展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封建农业的主要模式是农民种植地主或国家指定的农作物,并将一部分产量上缴给地主或国家。
这种模式使地主和国家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地位。
封建农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和封建制度的维持做出了贡献。
现代农业的发展主要发生在近代以后。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农业开始受到西方农业科技和农业制度的影响。
例如,西方的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和科学管理的理念等开始进入中国,推动中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同时,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的农业组织形式也在中国得到了发展。
这些新的农业制度和技术的引入,使中国的农业生产得以提高,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当前,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众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适应这些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农业的发展。
例如,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农业机械的普及应用,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等。
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选题参考1、介绍一部文图并茂的农业科技史——《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2、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3、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4、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5、新中国第一次农业科技史及生物学史组学术报告会记实6、中国农业博物馆正式成立《古代农业科技史陈列馆》同时开幕7、中国农业浮田的起源和历史8、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特征9、历史学视野下的农业科技交流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11次学术年会会议综述10、中国科技史资料选编: 农业机械11、农史与科技史的研究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农业中的作用12、中国古代的农业机械13、新疆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上的贡献14、新疆古代少数民族在农业科学技术上的贡献15、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续)16、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事纪要(1840—1949)17、《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简明图表》出版18、论中国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的历史重任19、《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出版20、首届中国科技期刊史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农业大学召开二、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题目大全1、科技中心成立是联盟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访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科技中心主任蔡典雄博士2、就《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谈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的几个问题3、中美农业科技合作:一个历史个案的经验与启示——基于中国作物改良合作计划(1925—1931)的考察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问卷分析—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5、让历史文物为科技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总结三、热门中国农业科技史专业论文题目推荐41、科技中心成立是联盟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访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科技中心主任蔡典雄博士42、就《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谈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的几个问题43、中美农业科技合作:一个历史个案的经验与启示——基于中国作物改良合作计划(1925—1931)的考察4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问卷分析—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45、让历史文物为科技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总结四、关于中国农业科技史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五)2、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四)3、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三)4、二十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史--玉米病害防治研究史略5、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二)6、中国农业科技史7、大家都来学一点中国农业历史——湖南农学院开设“中国农业科技史”课程小结8、中国第一部大型农业科技史专著——《中国农业科技史稿》9、《中国农业科技史稿》获中国图书奖10、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11、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一)12、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三)13、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二)14、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谱15、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稿16、邹秉文在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上的杰出作用——纪念邹秉文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7、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简明图表18、《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出版19、图文并茂各具风采——两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简评20、一部文图并茂的农业科技史——《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评介五、比较好写的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题目41、科技中心成立是联盟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飞跃——访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科技中心主任蔡典雄博士42、就《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谈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的几个问题43、中美农业科技合作:一个历史个案的经验与启示——基于中国作物改良合作计划(1925—1931)的考察4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问卷分析—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45、让历史文物为科技和农业现代化服务《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成就展览》总结。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作文1200字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作文1200字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最早的时候,人们只能靠简单的工具来耕种,就像用木棍挖地一样。
后来有了铁器,就有了铁锄、铲等工具,这样就更容易种地了。
再后来,牛马驴这些牲口被利用到农活中,这就是畜力农业的开端。
用畜力耕种可以节省很多人力,效率大大提高了。
到了近代,各种新式农具和农机出现了,例如犁、耧等。
这些农具用上以后,一家人在田里干活就不那么吃力了。
大家也尝试种一些新的农作物,比如玉米、红薯等。
当时农业科技发展比较缓慢,生产效率还是不太高。
后来,科学家们研究出新品种,培育出高产稻谷和小麦。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所以,这一时期,农业科技突飞猛进,被称为"绿色革命"。
有了机械化和化学品的帮助,农民伯伯们再也不用靠人力去耕种了,收获量也大增。
现在的农业科技更是发展到了新高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应用。
新品种不但产量高,还能抗病虫害。
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环境也更加友好。
未来,通过生物技术、机器人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农业会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大家看,我国的农业技术是一路艰辛地发展过来的,它就像一个小婴儿长成了壮小伙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靠科学的力量,用智慧征服了大自然。
未来,农业肯定还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我们的粮食也会越来越多。
只要大家努力学习,就一定能让农业越来越先进和现代化。
篇2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你们好,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小明。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农业技术可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啊!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农业"这个词很无聊,但其实农业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来说都非常非常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每天吃的米饭、蔬菜、水果,乃至奶制品、肉类等等,都是农业生产出来的。
如果没有农业,我们就没有足够的食物,生活就会非常困难。
所以,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件很重要的事情!说到我国的农业技术,它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哦。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优选17篇)_1

农业科技论文范文(优选17篇)本研究旨在探讨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与农业多功能性的实现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勾勒出基于推进农业多功能发挥的科技创新框架。
对此,本研究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推进方式:第Y,强化功能性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
当前,国家层面和省(市)层面的农业科研立项导向以行业划分为主要方式,或根据近期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科技攻关计划,这样的立项导向一般只偏重经济功能,对农业其他功能的涵盖面较少或缺失。
建议各层面在制定项目指南时能加强关注农业发展的功能导向作用,优化科研立项的顶层设计。
第二,建立全国性的农业科技指导协调机构,使该机构根据全球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需求,确定和调整农业科技领域发展路线图,制定以功能实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目标,协调各方面的科研资源配置,避免分散研究和重复研究。
由该机构制定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机制,把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纳人衡量标准。
第三,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的工作机制。
目前对农业科研工作的评价和审核仅由项目发出单位组织实施,使得评审的参与度较窄。
建议可以探索新型科研项目评、验机制,把主管经济、生态、社会等领域的布门和专业人士纳人其中,使具体的研究工作得到多元的指导和广泛认同。
本研究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和多功能农业内涵的基础上,初步论证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勾勒了基于农业多功能实现的科技创新架构。
在提出“诱致性”引起科技创新的观点基础上,通过“隐性农?业革命”的实证论述,得出社会需求引起了农业多功能拓展的论断。
本研究中,市场需求的诱致创新仅限于全国范围内农业行业产值情况的宏观分析支撑,而对需求更深层次的分解,则需要讨论农业科技创新程度和方向与不同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市场规模间一一对应的关联,这也将反映出一个区域或一个科研机构如何配置资源以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探索农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并把它与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路径相耦合是有必要的。
另外,农业科技创新既存在市场需求的诱致,也存在要素替代的诱致,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二十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史玉米病害防治研究史略.《农业与技术》.2001年4期.卢月霞.朱美霞.[2].科学、技艺、技术:中国农业从物质到知识的穿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4期.白馥兰.董晓萍.[3].《蚕业史论文选》出版.《中国蚕业》.2012年4期.[4].古代的"竹蛎"与"石蛎".《农业考古》.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4期.吴建新.[6].新中国第一位畜牧科技史博士.《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3年7期.王成.[10].公元前617世纪数学方法发展研究.《科技视界》.2014年4期.李琦.二、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金善宝与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李燕.科学技术史南京农业大学2011(学位年度)[2]中国古代水能利用研究.作者:许臻.专门史南京农业大学2009(学位年度)[3]当代中外科技史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被引次数:3作者:李鑫.科学技术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6(学位年度)[4]农业古籍数字化整理研究.被引次数:15作者:曹玲.科学技术史南京农业大学2006(学位年度)[5].中国道教农业史——农业思想初探.作者:赵文杰.中国古代史山东大学2010(学位年度)[6].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近代化研究(18971937).被引次数:1作者:时赟.中国教育史河北大学2007(学位年度)[7]日本明治时期农业科技近代化发展研究.作者:李红.科学技术史南京农业大学2010(学位年度)[8]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技术选择的比较研究——国家经济和社会政策对农民技术选择的影响.作者:王正斌.农业科技史中国农业大学2001(学位年度)三、中国农业科技史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李昶罕.秦莹,2012第十二届中国农业园区论坛[2]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张居中.尹若春.杨玉璋.王象坤.孔昭宸.阚绪杭,2007纪念周拾禄先生诞辰110周年暨稻作起源国际学术研讨会[3]先秦时期河南水井与农业文明变迁研究.贾兵强,2010第10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4]栽培稻起源研究中三个主要理论问题.王象坤.孙传清.张居中,20012001年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研讨会[5]一件珍贵的山东棉花科技史料.王丽华.傅明焱.段冰.崔方梅,2009中国棉花学会2009年年会[6]从《渤海碧海行动计划》的兴衰透视环境整治的综合性.彭光华,2010第10届东亚农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论文

中国农业科技园史述论论文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型向现代农业型发展,社会与科技对现代农业提出了具体的三高要求,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于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模式——农业科技园开始酝酿发展。
农业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在一定区域内运用信息技术、生物学等科学技术手段发展农业生产,以达到经济、环境、社会最佳的协调状态和经济最高效益的产业综合体。
农业科技园是我国新时期农业改革中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科技与经济组织活动[1]。
也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1 中国农业科技园概况我国对农业科技园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提出农业科技园建设,到1996年才开始发展,至1999年后全国开始进入建设农业科技园的高峰。
目前,我国共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65个,分别是2001年8月第1批认定的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2004年4月认定的第2批15个国家农业科技园、2010年12月认定的第3批国家农业科技园27个,另外,还有2010年3月有公布确定沈阳辉山农业科技园和江西井冈山农业科技园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
目前,全国县级以上的地方农业科技园已达六千多个,园区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有政府主导、科研院校主导、企业主导、国际或者地区之间的合作以及其他类型的农业科技园。
2 中国农业科技园的历史沿革2.1 农业科技园萌芽(20世纪80年代~1992年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农业科技园萌芽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到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一直是传统型农业。
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体制和结构的调整,人们的认识也进入质的深化,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农业与科技的相联性变得更为紧密,农业技术与农业科技大步的走入普通农民的视野,探讨如何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外面世界的信息,同一时期这个阶段,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完全实行了农业机械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也逐步由粗放型转化到集约型,其农业生产特点和效益有较之明显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科技史课程论文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读书报告
之秦汉时期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原因外国语学院英语101 陈佩佩 21110115
我国农业史上精耕细作优良传统的形成,大约是在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一节概述
秦汉400余年间,农业生产虽出现过短期衰落的现象,但总体的来说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秦汉时期,不仅重农思想有很大发展,而且还具体的制定了一些鼓励农民生产积极性和一些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农政策。
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也有很大变化。
铁农具不仅有很大发展;而且还有所发明,牛耕的推广更加普遍。
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在灌溉渠系的兴建和陂塘的治理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使水利工程向南推进。
初步发展了轮作复种制。
系统的总结了我国北方旱作地区保墒防旱的耕作技术经验,在土壤肥料方面,不但提高了对地力和改土的认识,而且也提高了改土技术和施肥技术。
已经从多方面总结了作物栽培管理方面的经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一时期还推广了“能风与旱”的“代田法”和“御旱济时”的“区田法”,这标志着,两汉时期,我国精耕细作水平有显著提高。
果树和蔬菜栽培技术,也有初步发展。
发展了畜牧兽医技术和栽桑养蚕技术。
第二节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
秦汉时期人们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重农思想,这一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着重从农为国本论、衣食之源论、重农贵粟论、农工商并重论等四方面进一步论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我国古代的重农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秦汉封建王朝的政治基础,是依靠农业生产,而不依靠城市工商业,因而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甚至规定商人不准穿丝绸衣服,以此抑制商人。
当时,实行了一系列的重农政策,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轻徭薄赋和劝课农桑二项政策。
第三节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秦汉时代是封建社会,其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是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并存。
当时有两种土地私有制;一种是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一种是自耕农的土地私有制,这两种土地私有制有一个共同
点,都要向国家按亩交纳田租(实质是土地税),按人口交纳人头税,并给国家服兵役和徭役。
第四节铁农具的发展和牛耕的推广
到汉代铁农具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工具,农民生产与铁器成为不可分割的东西。
由于当时冶铁业的发达和冶铁工艺水平的提高,铁农具的种类增多,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使农具完全铁器化,农具的发展,为大力推广牛耕创造了条件。
铁农具从基本的犁发展到广泛的犁铧和犁壁。
汉代除了铁木制的耕犁有重要发展外,其他如锄、铲、镰等铁农具也有改进和提高。
耧车是耕犁之后我国农具发展史又一重大发明,为近代的播种开了先河,在农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五节农田水利的发展
秦汉时期,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在各地都有很大发展。
秦统一前后除兴建著名的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三大水利工程除外,还有数不尽的小型水利工程。
西汉时期,农田水利发展迅速的地区,首推京师所在的关中,次为实行规模颇大屯垦的西北边疆,如汝南二郡也是西汉发展水利的重点地区。
东汉建都洛阳,水利建设除南阳、汝南二郡继续发展外,安徽的九江郡、江苏的广陵,也有所发展,东南的水利也得到初步发展。
第六节其他农业技术的发展
秦汉时期,作物种类的变化,对农作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发展。
轮作制发展推进,间作、套种和混作也已经萌芽。
另外,改土和施肥技术得到提高;园艺技术得到初步发展,出现了一些大面积的果园和菜圃,栽培管理技术也明显提高;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畜牧和兽医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同时,我国桑蚕生产有很大发展,生产出大量丝织品。
第七节总结
这一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秦汉封建王朝提倡的重农思想和重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冶铁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具完全铁器化,为农业生产上实行精耕细作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