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中国城市发展的形态
从单中心城市到多中心城市--中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o年达到儿5座,1990年增至342座,估计到2000年全
地价、税收、福利等经济杠杆手段,鼓励人口和工业外 移,从而大大推进了郊区城市化的步伐。这样,不仅使
大城市拥有地域宽广、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较高的现 代化郊区,而且推动郊区及城市吸引范围内中小城镇的
地域结构,促进城市周围地区开发以及大都市区多级中 心结构的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如巴黎埃夫里等卫星城的
长”规律不是行政命令与人为干涉所能左右的①。在经济
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城市超前发展具有经济、社会合理 性:因为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史更长,经济结构更完善, 市场发育更成熟,技术层级更高,其集聚效益、规模效
益、优位效益和外部效益比中、小城市表现得更为明
散,大部分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与市中心缺乏高速、
大运量交通线相通,联系不够便捷,文化教育欠发达,
休闲娱乐功能匮乏,以致对城市职能和人口缺乏吸引 力,特别是生活和就业条件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 2.2组织模式创新与产业布局失宜 大城市郊区卫星城镇配置的大型企业多是单一的工 业企业,且以重工业为主。因重工业多属资金密集型行
艾。职业流动使职业走向市场化,区域流动使区域走向
开发区建设要以城镇为依托。开发区的建立和发
展,为新形势下郊区副中心和卫星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契 机。一些特大城市抓住这一良机,将开发区配置于郊区 副中心和卫星城镇,建成集工业生产、居住、生活娱 乐、商业、教育于一体的社区型开发区,带动了郊区工 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多布局于城 市郊区和外围地带,且多以群体形式布点。因此,必须 加强卫星城镇的工业集聚规模,培植支柱产业体系,同
圈
万方数据
星城,才具有近似于大城市的吸引力,能够承担分散和 接纳大都市人口和职能的任务。因此,东京都在1986—
我国大城市发展演进历程及重构探索

大城市的政策导向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政府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拆迁安置政策等都会对人口分布、流动和社会空间结构产生影响
政策导向与人口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人口的分布和流动产生影响
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空间结构
04
我国大城市经济发展与产业空间布局
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增长
我国大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高端服务业为主转变。
03
广州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转型,提高城市品质。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践案例
01
北京
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02
上海
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我国大城市空间重构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社会分层
社区发展
城市更新与改造
社会空间结构
大城市的经济发展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发生变化,导致人口分布和流动也发生变化
经济发展与人口空间结构
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
大城市的社文化和价值观对人口空间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导致人口流动和分布也存在差异
晚清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和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开始引入西方理念。
民国时期
城市形态

城市与活力1、城市本质“我爱起点,我为起点而惊叹……。
”路易·康(Louis·Kahn)对起点的追问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
对于城市科学的研究同样应该从对城市本质的追问开始。
在城市纷繁的物质经济表象下,隐含了什么?什么是城市的主体,什么是城市物化环境的原动力?对城市本质的追问,是指引我们营造人类生活空间不可或缺的前提。
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R·E·帕克认为城市的外观结构应看成是人类的特征,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
“城市给人留下的印象,首先是它那庞大而繁复的结构。
但是,这种结构特性终究还是发端于人类特性的,而且也就是人类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 。
[2]中国学者单文慧认为:“城市的本质是人的聚集,是群体与个人的活动网络构成了城市的深层结构,也是城市具有活力的真正原因”。
法国哲学家及作家卢梭(Rousseau),则更明确地认为:“房屋只构成镇,市民才构成城”(Houses make a town, but citizens make a city)。
所以,我们研究城市必须先研究城市的主体——人。
2、城市活力概念“活力”是一个新词,在古汉语中并没有这个词,在《当代汉语新词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中“活力”一词:①指旺盛的生命力,②借指事物得以生存、发展的能力。
活力对应的英文为Vigo(ur)、Vitality、Energy。
“活力”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生态学概念,意指生命体维持生存、发展的能力,其引申含义较为抽象,在表述上针对具体事物而有不同的表征差异性。
3、本文城市活力释义笔者认为城市活力即城市旺盛的生命力,即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
这接近《当代汉语新词词典》的释义。
凯文·林奇的城市活力内涵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意思;而简·雅各布斯和伊恩·本特利的城市活力则意指“城市提供市民人性化生存的能力”。
城市的有机状态是城市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基础,活力是针对生命体所特有的新陈代谢节奏、有机组织形式等的旺盛程度的一种描述。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摘要: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简述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中国城镇化;趋势;问题一、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1、城镇化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仅用30年左右时间城镇化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近1% 的增长率。
按照国际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后开始加速,达到70% 后趋于平缓,我国还有约20 个百分点的差距,按年均不低于1% 的速度,快速城镇化时期还将持续15 ~20 年。
但是,我国如此快的城镇化率,是建立在低成本的因素上,包括土地和劳动力的低成本、相当一部分人的低社会保障,以及较低的公共服务能力等。
随着城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动力发生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传统粗放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减少、环境资源的瓶颈制约、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提高,这些因素要求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城镇化建设将从空间城镇化模式转向人口城镇化,更加关注提供城市居民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城市功能的完善,通过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等途径提高城市整体消费能力。
随着工业化的纵深发展,城镇的发展将从注重规模建设向改善城市功能转变,注重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水平,提供为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高端人才。
2、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30 % 一70 % 时, 城镇化将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
未来20 年, 我国城镇化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并将经历高峰发展时期和接近拐点发展时期;估计中国城镇化的拐点在65 % 一75 % 之间;2030 年左右将达到城镇化的拐点;未来我国城镇化的目标是, 争取在20 年内完成城市化的历史任务, 以赶上和超过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据估计,世界城市化将于2050 年达到70 % 的水平)。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也在飞速地扩张和演变。
从早期的旧城区到现在的新兴城镇,中国城市的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形态的演变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形态的演变1.传统城市传统城市的特点是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和市场都集中在一起,并且街道都是呈网格状。
城市的布局和建筑完全按照传统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建造。
传统城市的建筑大多是木质或者砖瓦结构,大都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2.工业城市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工业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的城市布局主要由生产设施和工厂构成,城市中心的商业街和市场因此下沉到了城市的边缘。
由于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的规模也随之扩大。
3.社区城市21世纪初期,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社区城市逐渐成为新兴的城市模式。
在社区城市中,城市空间被打破,由单一的中心变为了多元分布的结构。
社区城市的建设注重的是社区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同时也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4.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城市是西方城市体系的一种模仿。
这种城市体系的发展特别注重人类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强调城市中心的功能。
在现代化城市中,城市习俗和文化被部分遗忘,城市中的形式和设计也更多的强调经济效益和实用性。
二、未来发展趋势1.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化的必要趋势。
目前全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但还有大量的人口在乡村生活。
因此,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要把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优化的产业结构来推进城市化进程。
2.智慧城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被提出。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整合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信息技术来提高城市服务的质量、效率和普遍性。
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3.环保城市环保城市是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主题。
环保城市需要全面考虑人与自然的平衡,追求生态经济和绿色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的管理和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夏商周时期:城市初现
城市出现背景: 随着社会生产 力的提高,人 们开始聚集定 居,形成了城
市的雏形
城市功能:除 了军事和政治 中心外,还具 备了商业和手 工业中心的功
能
城市规模:虽 然规模较小, 但已经具备了 城市的雏形, 为后续城市的 发展奠定了基
础
代表性城市: 如二里头、殷 墟等,是中国 城市发展的开
城市兴起原因:统治者为了满足自身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通过建设城市来扩大统治 基础和增加财政收入。
城市兴起过程:统治者通过规划城市建设、制定城市管理制度和政策,推动了城市的兴 起和发展。
城市兴起影响:统治者的需求与政策推动对城市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商业贸易的繁荣
政治体制与政策
经济发展水平
农业发展:提 供稳定的食物 来源,吸引人
口聚集
商业繁荣:促 进商品交换和 经济发展,增
加城市人口
科技进步:提 高生产效率和 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城市发展
政策支持:政 府通过政策扶 持和财政投入 推动城市发展
自然环境与地理条件
气候条件:影响城市的发展规模和方向 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资源: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促进城市的兴起和发展 交通条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影响城市的繁荣程度和辐射范围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发展与变迁
城市兴起的原因: 随着农业生产力 提高,剩余产品 增多,商业交换 逐渐频繁,促使
城市兴起。
城市现代化的标 志:工业化、城 市化、科技化、
信息化等。
城市发展与变迁 的影响:城市化 带来人口、资源、 信息等的集中, 促进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但同 时也带来环境压 力、交通拥堵等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
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
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又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
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
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由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1:20大经典的城市结构

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1:20⼤经典的城市结构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设计是有规律可循的,还是纯粹天马星空的创意?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普适性的设计⽅法?如果可以知道⼀个设计的所有可能结构类型,⽅案构思的时候是不是就不⽤瞎⼦摸象⼀般?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希望对不同城市空间层次(从城市整体到⽚区、功能区、居住区、居住组团……)的类型进⾏归纳,总结典范模式,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解释。
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课程将分为6-7期,每期围绕⼀个主题,介绍不同层⾯的设计总图类型和模式,今天先来看看城市结构模式。
如果把⼀个城市当成⼀个整体,想要提取其结构模式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个城市往往是在多种因素作⽤和影响下,不会那么纯粹。
城市规划原理说上提到过⼀些典型的模式类型,⽐如带状、⽹格状、环形放射状、组团、星状(指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和群组等,这些模式类型的城市到底长什么样呢?还是结合城市路⽹图⼀起来看看吧。
1带状带状城市主要是在交通线的影响下发展所形成,或者受地形影响沿着⼭⾕或⽔体岸线分布,具体的⼜可以分为带型连绵或带型组团结构,带型连绵式城市的的中⼼感⽐较弱,发展⽐较均质,模式图如下(图⽚来源于⽹络):1.⽢肃-兰州:兰州是典型的河⾕型城市,位于黄河⾕地中,其发展被迫沿着河流两岸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组团格局。
2.厄⽠多尔-基多:基多北部为新城区,南部为旧城区,南北长25千⽶,东西宽5千⽶,城区东西两侧是海拔4790⽶的⽪钦查⽕⼭。
3.阿曼-马斯喀特:马斯喀特是阿曼⾸都,三⾯环⼭,东南濒阿拉伯海,东北临阿曼湾,整个市区沿着阿拉伯海岸线⾃然伸展,形成狭长形状,由6个区组成。
4.澳⼤利亚-黄⾦海岸:黄⾦海岸位于澳⼤利亚东部海岸中段,由⼀段长约42公⾥、10多个连续排列的优质沙滩组成,由北⾄南成带状分布5.中国-深圳,深圳是⼀个典型的亚热带海滨城市,整体的结构是沿海岸线的带型组团结构2⽹格状 ⽹格是最典型的城市形态之⼀,由相互垂直的路⽹构成,⼀般适⽤于平原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
大连是由俄国人规划设计、日本人改造和最终建成的殖民主义城市。
大连也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城市。 城市设计讲究对称和规则,以几个城市广场为中心,街道向四面八方辐射。 城市景观中的中国区,也体现了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
大连
大连广场星罗棋布。星海广场、中山广场、海之韵广场、希望广场、
胜利广场、华乐广场、港湾广场、友好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 广场、莲花广场、学苑广场、海军广场……有资料显示大连的广场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受到殖民主义的影响较为明显。 上海 青岛 大连
上海
上海外滩是上海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主要是由欧洲殖 民者建造起来的,是世界上各种建筑的大拼盘。
上海中心大厦(总高632米)
迪拜大厦
哈利法塔高828米,楼层总数162层,
造价15亿美元
现在的上海是以外滩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原来位于南边
和东西两侧。 老北京的城墙、城门被拆毁殆尽,在原来城墙的位置上 修建了二环路,下面修建了地铁。
3、计划经济时期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是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时期, 北京城呈“摊大饼”式地 向外迅速扩张,有些像北 美的同心环式的发展模式。 外扩的力量来自社会各个 阶层,城市文化景观中出 现了城中村,棚户区,中、 高档住宅区等社会空间分 化现象。
的老县城被有意识地忽略掉了。
因为在上海经营的殖民主义国家太多,没有形成像其他 地区的殖民城市的统一规划,城市景观缺少整体性,文 化景观的二元性也不很明显。
特色 建筑
青岛
青岛是一座近代新兴的滨海城市,一战以前曾经是德国 的殖民地,德国人设计的青岛城是巴洛克式的,城市内
部德国人居住区与中国人居住区分隔,具有文化二元性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 形态
白莹莹
课后作业:
1、我国的早期城市起源于哪里? 2、我国内地传统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哪4个阶段?
城市起源
中国城市有自己的独立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城市首先
从黄河流域起源。然后向南方及周边地区传播,逐渐发
展成为具有特色的东方传统城市类型。
中国内地传统城市的发展一般经历了4个阶段:
(1)宇宙-魔力城市; (2)半殖民地城市; (3)计划经济城市;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 其中,以北京城的发展过程最具有代表性
1、传统城市发展时期(宇宙-魔力城市)
中国传统都城的形态强调宗法关系和天人感应,社会秩 序和帝王权力是城市景观需要重点表现的内容。
2、半殖民地时期(沿海地区、内陆地区)
约70个左右,在亚年之后,中国在意识形态上向东欧学习,城市建设 方面学习东欧的分散集团式布局的城市规划思想。 天安门广场由“宫廷广场”改造成了“人民广场”。人 民英雄纪念碑、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一系列具有
政治象征意义的新建筑相继修建起来,矗立在广场中心
的特点。
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青岛开埠初期德文城建档案》
本文献全部是德文档案,共 446 卷,系统完整地反映了 1899 —
1914年德占青岛时期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包括青岛城市的规划
方案、建筑法规、建筑合同、投资预算、地块划分、基础设施建 设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城市建设方面,附有大量土地划分和房屋 建筑设计图纸、审批图,非常稀有,对于研究近代青岛城市建设 史,恢复和保护青岛老城区的历史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