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教案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教案2 教学重点:印度的人口情况,热带季风气候教学难点:分析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西游记》动画图片,让学生解说介绍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欣赏图片,感受印度文明。
展示宗教文化图片和生活图片,了解印度宗教文化知识。
介绍典型图片。
承接:展示人头攒动的图片,过渡到人口。
三、小组合作,分析印度人口问题。
1、读印度人口增长趋势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1)目前印度人口总数达到_________人。
(2)印度每间隔10年增加人口数有什么变化特点?(3)印度总的人口变化趋势有什么特点?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2、展示人口文字资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3、谈谈印度人口问题给中国带来的警示。
小结:人口的增长应该与 _______、_______相协调,与_______发展相适应。
承接:印度众多的人口生存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下?四、图说印度——位置、邻国、地形1、看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_____半球和_____半球。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_____(分区),南临_____,东临____,西临______。
(3)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_____(度数)到______(度数)之间,位于________带,位于_________纬度(低中高纬度)。
2、看图找出印度的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
(1)北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接壤。
(2)西北与________(国家)接壤。
(3)东北部与________、_________(国家)接壤。
(4)南面与________(国家)隔海相望。
3、看图总结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北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中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南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第三节 印度(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印度的粮食生产变化及主要农作物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认识印度的工业分布于原料产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印度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和从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认识,培养学生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及其分布地区。
难点:利用作物分布与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农作物与地形气候之间的关系。
【导学过程】【创设情景】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
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自主学习】1、印度主要位于______、______二个温度带。
2、阅读p33的内容,观察图7.38、图7.39、图7.41、图7.42回答问题:a、印度的气候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气候。
b、东北季风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西南季风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c、西南季风很不稳定,因此印度经常发生______和______。
【合作探究】(一).提出问题,分组讨论:(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
(学生朗读P34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
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二).读7.42 7.43 7.34图回答:①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有、。
②分析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降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第七章第3节 印度

第三节印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印度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了解印度的人口特点、印度的气候类型、特点及灾害、清楚印度农作物的分布、了解服务外包产业。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描述印度地理位置、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优劣势以及人口政策、通过季风图分析水旱灾害严重的原因、通过小麦、水稻分布图,降水分布图以及地形图分析水稻、小麦的分布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通过对印度的分析,思考我国经济发展的路途。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理位置,人口特征,水旱灾害,服务外包产业教学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旱涝灾害成因。
三、教学工具地图册、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提问导入在你的印象中,印度是什么样的?学生尽情发挥,说出自己所了解的印度。
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总结印度一些主要特点,并概括出本节课所要了解的印度主要的方面。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展示“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与“印度地形图”,完成教师设置的填空,了解印度地理位置,人口特点。
地理位置:印度地处亚洲南部),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地区。
地形按北中南划分,印度北部地形区是喜马拉雅山区;中部是恒和平原,它由印度母亲河恒河冲积而形成;南部是德干高原。
印度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并且还在以较快速度增长。
(2)课上讨论开发学生思维,培养与辩证能力A.展示人口众多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印度人口众多。
B.抛出辩论题目:人口众多,好还是不好?学生通过正反方的简单辩论,讨论人口众多的好与不好。
教师总结概括利与弊,得出印度人口众多弊大于利的结论。
(3)教师简介印度控制人口所做的措施。
2、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1)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孟买气候直方图”、“南亚盛行季风图”、“印度水稻小麦分布图”,使学生了解印度气候特点,季风带来的影响印度主要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分为旱雨两季。
每年10月—次年5月为旱季盛行东北季风,6月—9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
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复习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近年来人口增长过快等,粮食需求压力大,因此印度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我们这节课重点讨论印度的粮食问题,导入新课。
板书:四、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新课教学〕1、课件演示:图7.42“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让学生快速抢答:刚才在图中你看到哪两种粮食作物?读书明确印度水稻和小麦均居世界前列,知道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
2、提问思考:印度自然条件是否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提示从地形、气温和降水考虑)。
学生讨论归纳:印度地处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丰富,地形起伏平缓,耕地面积广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3、引导学生读34页阅读材料“两次绿色革命”,思考: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并找出“绿色革命”重要措施。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通过“绿色革命”,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且有一定的余粮出口。
5、课件演示:对比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3“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以及“印度的地形”,思考:水稻和小麦的分布与印度的年降水量和地形等自然条件的关系。
6、学生观察,对照分布图,分组讨论,归纳: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河沿海平原上;小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河德干高原西北部。
7、教师点评,得出结论: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而且不同的生产特点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8、转承印度的工业(返回主页)。
板书:五、发展中的工业9、,指导学生读书35页,思业,取得较大的成绩,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课件演示:图7.44,7.45“印度软件外包产业中心的形成年代与分布”,找出主要工业城市。
10、学生阅读P36页阅读材料“印度的软件外包产业”,自由谈谈看法。
11、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作引导。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印度》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印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本节课内容丰富,涉及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城市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为以后学习南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地理特征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地区的国家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印度这个国家的地理特征,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城市等基本地理特征;掌握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素养,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地理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城市等基本地理特征;印度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印度的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等地理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印度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3.教学用具:地球仪、地形模型、河流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印度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优秀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案课题: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邻国、首都;知道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
2.读图指出印度主要的地形种类和地形单元,知道主要河流、平原、山脉和高原。
3.根据阅读材料说出印度“绿色革命”的主要措施以及粮食生产取得的成效。
4.看图说出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分布区;举例说出印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二)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由表及里地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
3.通过分析印度工业发展与资源的密切联系,认识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印度基本国情与工业部门的今昔对比中,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2.通过对印度人口问题、水旱灾害的原因等学习,培养学生认识到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发展中国家也能腾飞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印度的人口问题和粮食问题;热带季风气候与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关系;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及分布地区;印度工业中心和原料产地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工业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演示、讨论、归纳、图表分析为主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多媒体课演示一组印度的自然风情、民间舞蹈和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泰姬陵等图片,提问:这些反映的是哪个国家呢?(印度)。
教师简述介绍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指出与我国的可比性,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学习。
板书:第三节印度一、位置和范围〔新课教学〕1、进入主页的位置和范围,课演示:图7.32“印度在世界的位置”,“印度的地形”,提问,学生描述:印度的海陆位置,主要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及方位,对比国家面积,读出印度首都。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印度》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并记住印度主要粮食作物。
2.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3.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重点】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
【难点】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学法指导】阅读图7.42和7.43找出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总结归纳法)【知识链接】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口仅次于中国,对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
2.印度的黄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棉花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加尔各答是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孟买是印度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预习导航】一、复习1.印度的位置?2.印度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二、预习导学任务一:阅读课本31-34页思考1. 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是国家;目前人口达到亿,仅次于国,居世界第位。
答案:印度 10 中二2.阅读教材36页材料回答(1)印度于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第一次“”。
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2)2004年开始,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改善了。
(3)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和。
答案:(1)绿色革命(2)粮食生态环境(3)小麦水稻任务二:阅读35-36页“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思考1、发展条件:印度利用本国人力资源、成本较低、普及、发展较早等优势,积极承接国外服务外包订单,发展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
答案:丰富劳动力英语信息技术2、涉及到的主要领域:信息技术服务、、金融、、、工业设计等。
答案:会计保险制药3、发展现状:目前,印度每年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近的业务,其中,承接的软件外包约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
印度被形象地称为“”。
答案:1/2 2/3 世界办公室4、服务外包产业的特点:具有、、等特点。
答案: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少5、阅读教材36页材料回答:(1)在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中,外包产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是关于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国家。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印度的基本情况,认识到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对南亚地区的国家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作为一个复杂的国家,其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需要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可能对印度的宗教、美食、文化等方面感兴趣,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和宗教等特点,认识印度在我国南亚外交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兴趣,增进对南亚地区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印度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3.印度的宗教文化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2.案例分析法:以印度的农业、工业、城市为例,分析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印度的宗教、文化、美食等,增进学生对印度的了解。
4.比较法:将印度与其他南亚国家进行比较,突出印度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印度的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小组讨论问题和课后作业。
3.准备板书课题和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印度的美食、舞蹈、电影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印度。
2.呈现(10分钟)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河流、地形等。
同时,介绍印度的气候特点,如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等。
3.操练(10分钟)分析印度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
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
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板图、收集到的材料 (或课件) 辅助教学,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引导启发,因势利导,使学生达到学会方法、掌握知识、开阔视野、情感提升的目的。
【教学准备】
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挂图、印度年降水量分布图、收集的相关资料(或课件)、课前用彩笔板出印度工业分布空白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1-2分钟)
二、学导达标
学习任务一:自给有余的粮食生产
学习任务二:发展中的工业
对照图例说出四大工业城市的工业部门。
工业部门分布中与原料产地的关
四、迁移提升(3-4分钟)
五、智能测评(5-8分钟)
1.实行“绿色革命”改善粮食生产技术的国家是()
A.中国 B.印度 C.日本 D.俄罗斯
2.印度农产品的产量很大,而出口量很少,其原因是 ( )
A.工业发达,农业原料消费多 B.畜牧业发达,饲料需求大
C.人口众多,消耗农产品多 D.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不合格3.印度水稻主要分布在 ( )
A.恒河上游地区 B.阿拉伯海的西岸
C.德干高原西北部 D.东北部平原和半岛沿海地区
4.有一批货物要从加尔各答运到日本,这批货物最可能是 ( )
A.小麦 B.棉花 C.水稻 D.麻纺织品
5.关于印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独立后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发展本国工业B.现在钢铁、机械、化学和纺织工业具有一定的规模
C.印度虽是发展中国家却是世界第一软件大国
D.印度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
6、读印度图回答:
(1)ABCD四地中首都是,名称是。
(2)城市A 位于恒河三角洲附近,这里盛产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纺织工业。
(3)城市B为该国最大的港口和纺织工业中心,其周围盛产。
(4)城市D 是印度的信息产业中心,有印度“硅谷”之称。
(5)印度钢铁工业集中分布区有丰富的、、等矿产资源。
(6)印度工业分布的共同点是接近产地。
(7)农作物E ,F ,由于推行的成功,印度目前已有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出口国。
(参考答案:1、B 2、C 3、D 4、D 5、C
6、(1)C 新德里(2)加尔各答黄麻麻(3)孟买棉棉花(4)班加罗尔
(5)煤铁锰(6)原料(7)水稻小麦绿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