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

世说新语》魏晋一段烟云水气的风骨荷衣魏晋是一个战火频仍,政权更迭不断的乱世,也是一个精神自由,美学艺术打开新境界的盛世。
就像狄更斯的名句:“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魏晋就是这样一个重重矛盾的时代,有必须时刻直面的死亡,也有因生命无常而诞生出的“人”的觉醒。
因为洞悉了生命的无常,打破了礼教的束缚,魏晋的名士活成中国史上最有趣,最自由,最恣意,最洒脱的一群文人,他们追求人格之美、思想之美、自然之美、精神之美、仪容之美、深情之美、形式之美、语言之美,性情之美,以文学、以书法、以绘画、以诗歌、以雕塑,甚至以生命书写着魏晋风骨。
《世说新语》里有一则小故事,一日夜里,琼英纷纷,玉蕊匝地,住在山阴的王徽之半夜醒来,命人开窗上酒,一边赏雪一边小酌。
望着眼前一片皎洁无暇的天地,他吟诵起了左思的《招隐》,忽然间就想起来戴逵这位隐士。
于是,当即命人驾小舟前往刻县,一夜风雪茫茫,涉水而来,就在次日清晨赶到戴逵家门口时,王徽之却命人原路返回。
随行的人不解忙问缘由,王徽之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徽之出生于琅琊王氏,这是一个在魏晋十分显赫的氏族,他的父亲是王羲之,弟弟是王献之,两人并称书法史上的“二王”,在这样一个群星闪耀的家族,王徽之不仅没有黯然失色,反而以率真洒脱的名士风度,成就了他书法和人格的风骨。
后人评价他的书法“徽之得其(王羲之)之势”,可见他的书法成就之高。
在众多的兄弟之中,王徽之与王献之感情最深厚,王徽之与王献之皆病,王献之先去世,因为担忧他的身体,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他。
王徽之一直记挂着王献之,便问身边的人,为什么一直没有子敬(王献之的字)的消息。
”身边的人支吾不肯作答,他随即明白自语:“此已丧矣”。
说话时他的表情看似很平静,并马上叫来车马前去奔丧。
来到灵堂,他取来王献之的琴,以琴声寄托哀思,虽未落泪却越弹越难过,终不成曲调。
于是以琴掷地,长叹一声“人琴俱亡”,此后,不过一个月,王徽之也随之故去。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

结合《世说新语》,谈谈你对“魏晋风度”的理解《魏晋风度》是自古以来读者喜爱的一个主题。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能看到许多有关“魏晋风度”的故事,它们着重强调了诚信、勤勉和忠勇等优良品质,也反映出当时魏晋社会中荣辱观念的形成。
因此,本文将从《世说新语》中提取故事,结合历史史料加以综合分析,研究“魏晋风度”的内涵和发展。
首先,让我们从“魏晋风度”的本质入手。
在《世说新语》中,有大量关于“魏晋风度”的故事。
例如,贾谊的《贾雨村传》中,描写的贾雨村的丰富生活能够彰显出“魏晋风度”的本质,他的交际方式伶俐敏捷,家中聚欢节日时,除了许多游戏,还能听到有趣的新闻和段子,以及一些古代著名文化活动,如诗词朗诵和武艺比武。
在《谢灵运传》中,谢客是一名官员,他行事忠诚勤勉,绝不贪污受贿,尊重老师,竭尽全力帮助百姓,这也体现出“魏晋风度”的节操、坚定和勤勉。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历史史料中了解“魏晋风度”的发展变化。
当时,魏晋社会以苗疆民族为主,苗疆民族积极活动,是聚落文明的最初源泉,因此“魏晋风度”的发展也受到苗疆民族文化的影响。
例如,《汉书》中,几次记载了苗疆民族祭祀祖先、拜谒长辈等,这都是体现“魏晋风度”的宗教信仰和礼节的重要内容。
此外,当时帝王以及贵族们都热衷于文学、武艺、象棋等,这些都被视为“魏晋风度”的体现,表达了人们对礼仪的重视,以及对文明的热爱。
总之,“魏晋风度”是中古时期一种独特的社会风气,在《世说新语》中,我们能够看到“魏晋风度”的荣辱观念,以及当时社会中种种礼仪习俗。
它不仅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苗疆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魏晋风度”中,荣辱观念是其主要体现,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魏晋风度”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世说新语》看晋人的出世入世

从《世说新语》看晋人的出世入世对待以山水为依托的生存方式的情感与态度,作为魏晋士人山水情怀的重要元素之一,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出世情怀”;相对于此的,即是一种“入世情怀”。
魏晋风度绽放着清峻淡远之美,看似放达、通脱的士人行为也确实会叫人联想到世外的高士;那便不妨立下这“出世情怀”和“入世情怀”的名目,依寻着士人们解放、自由、旷达的行为之“迹”,探究一下此“迹”背后的“质”。
入世情怀动荡的时代,士人的选择多半只有两条。
要么隐世避居,要么各侍其主。
从事实看来,曹魏、西晋时代的士人们,多半选择的是后者。
建安之风,在乱世之秋一定程度上也是极具吸引力的。
魏武的理想,是齐桓公的霸业,选才与能讲的是为才是用,他为当时注进的是慷慨悲凉的士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徒叹乱世生命的悲忧,不如慷慨振作,一同去建立万世的基业。
不是被曹孟德杀掉的士人孔融还曾经被曹魏风气所吸引,进入其政权内部,并还企图劝王朗北来投奔曹操吗?如果说曹操的时代,是因一种新的风气吸引士人竞相入世,那么到了曹丕魏文的时代,因为道玄思想已在整个社会结根滋长,作为政权核心的主导者,曹丕走的是一条与士风同流之路。
政治上他提倡轻法息兵的道家精神,并为了表明此意,还曾向孙权寄去自己的《典论》与诗赋,他那些早已受道玄思想影响的臣子们,看见自己的皇帝尚且爱好文学,尊奉黄老,自然更是大畅玄学、旷达之风气,上者倡之,下者和之。
司马氏的王朝不是象曹氏父子吸引士人入世,司马氏对待士人的手段很残酷;对依附曹魏的士人,采用了残酷的杀戮手段;对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的士人,也多半加以杀害。
名士们除了进入司马氏的政权外,几乎毫无别的选择。
被迫入晋的士人们是带着一种苍凉之情入晋的,他们眼中的山水,是宣泄悲凉情感的“道具”。
而主动采取一种与政权合作的态度的士人们,则日子过的大多轻松愉快,山水在他们的眼中也是“道具”,却成了关乎自身得失、置名置利的道具。
入世的大前提下,士人们山水情怀的表现形式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类型:“士不遇情怀”、“怀故情怀”、“沽名钓誉之道具”。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 (定稿!)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一、说不尽道不完的“风流”《世说新语》是一部清谈之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部有关“风流”的教科书。
关于魏晋风流,前人之述备矣。
古人对“风流”二字是推崇备至的。
说什么韩掾偷香、二陆年少、兰亭雅集、桃叶桃根、沈腰潘鬓、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这些天然的一段气质,后来却不知被多少好事文人意淫得潋滟风情。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杜牧此言非虚。
但“风流”的确切意思是什么呢?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各种词典里对它有很多项释义,却总感觉不能尽意。
人们对这个词的喜欢,正因为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当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时,可以形容他的样貌、气质,可以形容他的品性或格调,也可以是他的文采或韵致,等等,……似乎没有一个特定的确切概念。
如果一定要解词的话,从感性来说,也许只有英文中的“romantic”一词总体上与它大致相当。
(把“romantic”译成“浪漫”,真是神来之笔,——音、形、义以及感情色彩,都蕴含在这个译词里了)。
在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中,“风流”就时常被译为“romantic”或“swanky”(但后者仅表示仪表的潇洒风流这一个方面)。
比如,北宋晏殊的词集名称被译为“the Romantic and Elegant Zhuyu Lyrics”(中文原名《风流闲雅珠玉词》);而美剧“the Romantic Comedy”则被译作《风流快活》;《贵妇风流》的译名为“A Romantic Lady”。
……看来,这个“romantic”还真是堪比中国的“风流”。
(到这里,突然发觉“浪漫”“风流”两词在结构和形像色彩上还挺相称,——白浪的漫岸与清风的流动,同样具有一种动态美)。
而“魏晋风流”的发源,又好像与道家略有些关系;这也难怪有人曾断言:中国文化的儒家和道家,分别与西方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和浪漫主义(romanticism)大致相对应。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在 《 世说新语》 中,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 即
清谈 之风 、 品题 之风 、 任诞之 风 。
一
捷的才思是不够的; 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 术化 的装 饰 , 呈现 一种 优雅 的美感 。f 如 : 2 例
殷 中军为庾 公 长史, 下都 。 王丞 相 为之 集, 桓公 、 王长史、 王蓝 田 、 镇 西 并在 。 丞 相 自起 解 帐 带麈 谢
世 之 志 。 王 谓 谢 日 : 夏 禹 勤 王 , 足 胼 胝 : 王 旰 “ 手 文
许 为都 讲 。支通一 义 , 四坐莫 不厌 心 。 送 一难 , 许 众 人 莫 不才 舞 。 共嗟咏二 家之 关 , 卞 但 不辩 其理之 所在 。
食, 日不 暇给 。今 四郊 多 垒 , 宜人 人 自效 , 虚谈废 而
其他 如 《 文学 》 篇第 5 则 “ 道林 、 、 盛德 ” 5 支 许 谢
条, 则是一人对数人辩难 ,文学》 《 篇第 6 “ 则 何晏为
吏部 尚书” , 条 则是 自己问难 自己辩 答 , 兹不 赘述 。 ( ) 求优 雅 的风致 。清 谈作 为 一 种 生 活方 二 追 式 , 表 了高 贵 的身份 和高雅 的情 趣 , 以 , 有敏 代 所 仅
《 世说新语》 又称《 世说》 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 ,
名 士 的逸 闻轶 事 和玄 言清 谈, 以说 是 一 部记 录魏 可 晋 风度 的故 事集 , 这些 故事形 象 的反 映 了魏 晋士 人 的 内心 精神 世 界 乃至 他们 独 特 的 生 活态 度 与 人 生 追 求 。他们 以清谈 玄理 不 问政 事 的生 活 方式 , 以清 净 明澈 的心 灵 , 以恣情 任诞 、 真 放达 、 率 自然适 意 的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精选文档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精选文档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骨常言道:“分久必和,和久必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割据混战,随之迎来的是秦汉“大一统”;然而,由于“后汉”之“倾颓”,这种局面势必无法维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出一副分裂动乱的局面是必然的。
这一时期,士族门阀制度的长期存在逐渐引起庶族阶层强烈的抗争。
但正是这种政治上的混乱,反而造成社会思想相对自由活跃,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
尤其是背离儒教,提倡老庄所谓“自然”哲学的社会思潮――其根本性的内涵是个性价值的体现。
这就使人们冲破秦汉以来的各种高压束缚,追求自由。
在这种人的觉醒的影响下,“文学的自觉”应运而生。
《世说新语》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乃南朝宋人刘义庆所编,梁人刘孝标作注后方改今名。
共十卷,分三十八个小类,前四类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即是孔子所提出的四教法。
此外,还有赏誉、任诞、捷悟、惑溺、贤媛、排调、简傲、巧艺、雅量等。
这归根到底都是源于魏晋时期人物品评风气的盛行。
《世说新语》虽然是志人小说的代表,而且鲁迅先生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其“记言,玄远冷峻;记行,高简瑰奇”。
但是,它实非真正文学意义上的小说。
相反的,由于它在内容上主要记述自东汉到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反映士族阶层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绪,而使它更具有史料价值和史学意义,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部史学著作来看待。
尽管士族的实际生活,不可能像他们宣称的那样高超,但欲摆脱世俗名利,追求个性自由张扬,使精神得以升华的理想是不容忽视的。
这也是人物身上所谓“风骨”最真实,最透彻的体现。
《容止》篇中对某些名士仪态风采的关注,蕴涵着令人羡慕和赞颂的人格修养。
《任诞》篇则表现出当时人们所推崇的不拘小节、自由放达的情怀。
《言语》篇又是魏晋玄学清谈之风的真实直接的反映,从其言谈中可看出名士们对人生的感悟。
《贤媛》篇更是一反妇女受压迫束缚的常态,使其个性情趣大胆地发挥……魏晋正始以后,人物品评之风大盛,以人物是否有个性、特色为标准,从个体角度,对人的个性、才情、感情加以评价――当时对于人物的个性之美、才情之美尤为赞赏。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是一部以魏晋时期名士言谈和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著作,它是有关魏晋风度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的人文、哲学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
对于这个“风度”这个词,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名士们的谦逊、自律和谨慎。
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毛玠为朝散大夫时,常谢牀下醒者。
对于这个故事,在现代看来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名士们不仅注重自律规范,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这种处世之道,让我不禁想起我们现代人在面对许多陌生人时的无措和不安。
如果我们能学习魏晋名士们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的哲学思想也令人深思。
他们注重“言必信,行必果”的准则,更加强调真实、泰然和稳重。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于嵩见孔融,谓曰:“汝为鬼雄,诈术之辈。
世俗之人不知汝之险,天下之士不见汝之险,何也?”孔融笑曰:“吾以骨肉之亲,故蒙侯景之隆。
君子之行也,君子之言也,岂有险阻哉?”这个故事传达的是孔融在面对众人的质疑时,能够镇定自若的态度,以及对待身处困境的风范。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困难时,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坚定和勇气。
最后,名士轶事,是《世说新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这些轶事里包含着面对人生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轶事:吕袭之初学礼,属意于尹文。
文每至,袭必奉笔墨,听经论,纪录其语;及数年,尹文卒,吕袭自可取焉。
文子诣袭曰:“吾为乡里谏官,俸钱无厌于来;今子在宰辅之侧,窃闻有苦,颇有以结交者,如何为而后可?”袭具言主上难以言之,将休,何恕礼法。
文子笑曰:“子非讼人,乃学者也。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

2 6
一
版
的 统 治 已失 去 了名 士 对 其 政 权 的尊 重 他 们 表 面 上 虽 然 是 行 为 狂放 的 狷 介 之 士 . 绝 不 会 违 背 真 正 的 伦理 大 德 但 不 可 名 状 的 忧 患 . 凉 和 无 奈 . 他 们 精 神 的 实 质 。 而 达 观 悲 是 风 流 , 简 任 诞 , 拓 不 羁 . 成 为 文 士 们 与 统 治 阶级 决 绝 抗 争 高 落 则 的一 种 方 式 。貌 似 狂 放 失 常 , 是 一 种 最 高 傲 的姿 态 , 种 无 言 实 一 而有 力 的 睥 睨 。在 那 个 华 丽 而 哀 怨 的 时 代 . 何 去 外 圣 内王 . 如 于
行 间 而 成为 全 书 的脉 理 。《 说 新 语 》 小 说 集 , 世 是 它最 大 的特 点 即 或 被 杀 , 被 迫 朝 隐 . 是 纵 酒 放 诞 的 畸 形 人 生 出 现 了 . 途 恸 或 于 穷 笔 墨 清 简 : 量 篇 中记 载 , 安 , 绰 等 人 泛 海 遇 风 暴 , 等 “ 雅 谢 孙 孙 神 哭 . 身 狂 饮 . 是 个 性 极 度 压 抑 后 的 释 放 。 阮籍 的劝 进 文 , 裸 都 穷途 向 刘 都 色 惶 急 ” 谢 却 “ 闲 意 悦 ” 这 样 一 躁 一 宁 间 . 格 顿 显 。更 不 要 恸 哭 , 秀 只写 了一 半 的思 旧赋 , 伶 的 以酒 为命 , 透 露 Ⅲ 人 格 , 貌 , 人 是 说 它 奉 献 出多 少 脍 炙 人 口的故 事 . 造 出 多 少 传 世 成 语 . 存 了 被 严 重 扭 曲的 无 限 悲哀 越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因为 这 个 弑 君 而 来 创 保 度 人 是 不 吃 牛 肉 的 . 个 部 落 或 氏族 之 间 所 崇 拜 的动 物 不 同 . 各 容 权 的 至高 无 上 在 宋 代 至 清 代 . 的代 表 意 义 呈 二 元 化 的 趋 势 . 龙 易 造 成 不 必 要 的纷 争 甲部 落 以 马 为 图腾 . 乙部 落 以 牛 为 图 腾 , 甲部 落 的 人 请 乙部 落 的人 吃 牛 肉很 显 然 会 引发 纠 纷 龙 作 为 不 存 在 的 想 象 中 的 图腾 . 以一 定 程 度 上减 少 这 种 摩 擦 。涂 尔 干认 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浦东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顾岱君李华君吴倩倩王玥艾地杨昕范众一
摘要: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很真实地还原了那时的思想风貌,借助我们去绍兴(晋代门阀士
族、文人辈出的地方)社会实践的契机,我们利用《世说新语》,简单了解了魏晋时候人们的一些思想和形成思想的原因。
●适逢清明,我们在《世说新语》里找到“伤逝十七”,重点研究了魏晋时人们对伤逝之
事的感受和行为,并与现在做一些比较,得到不同,从不同之中,找到缘何不同,继而对魏晋伤逝文化有一定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伤逝风尚
魏晋是指魏晋是指东汉政权瓦解,三国到两晋的时期,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
“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
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1。
魏晋面对着政权更迭频繁;内忧外患严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主流冲突;从而在门阀世族之中形成了独特风尚,在中华文明中独树一帜。
魏晋人的率性,放达,回归自然和回归人的本性,最令人难以忘怀和释怀。
他们对于死亡,可以说在当时是几近平常的事,他们在生命的轮回中,领悟了死亡的真谛,不能说积极,更遑论消极。
他们无畏死亡,可是却敬畏生命,似乎在他们眼里,死者最大,大过一切,包括皇帝。
也许他们的行为在现代人眼里是出格的,可是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真实的魏晋,真正的魏晋。
1.王仲宣好驴鸣。
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粲字仲宣,不是普通的人,他是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合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作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又数最高。
前来吊唁的“文帝”,即是魏朝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
王粲的学识,一直被曹氏所赏识,对他的风骨,也推崇倍加,曹植更有《王仲宣诔》。
在世说新语·伤逝的第一篇中,王粲的葬礼上,曹丕给足了面子前来参加,但令我们难以理解的是,葬礼毕,文帝对同来的人说:“王仲宣喜欢驴叫,可每个人都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
”与魏文帝同来参加葬礼的人,在曹丕的带领之下,驴鸣连连,好不热闹。
魏晋民间趣闻,其言有人听驴叫仿佛听天籁。
至今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是从整件事情之中,我们看到了魏文帝的达观,让死者的安息是用他最喜爱的东西赠予他。
和现在截然不同,我们是去把我们自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慷慨”地奉给逝者;而当时祭奠,却给他内心真正的需求,给予他心灵的满足。
“驴叫”亦反映了文人最求精神自由的东西,现在的人们,可以做到这样的洒脱吗?我们感叹魏晋时期的学士的潇洒,魏晋学士的风流风度,放浪不羁,还有出奇的想象力。
3.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
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
哭毕,向灵牀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
”体似真声,宾客皆笑。
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一个时代的文人竟然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乃至
1/view/3510067.htm
在丧礼这样的场合,因为逝者喜欢驴叫就用驴叫来送别他,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不可思议的,而另一些文人竟然在丧礼时笑出来,可见其文化的特殊性,同时还有对于有人去逝这件事看的并不是特别严肃。
同样体现这一点的还有伤逝的4的这一句: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
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面对友人因孩子去逝悲痛的样子,山简竟然说:只不过是死了个孩子,怎么悲伤成这个样子。
这些在现代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在当时却是主流思想,可见在当时人们对生死的不怎么在乎,已经当时的风气与现在的不同。
8.庾亮儿遭苏峻难遇害。
诸葛道明女为咦儿妇,既寡,将改适,与亮书及之。
亮答曰:“贤女尚少,故其宜也。
感念亡儿,若在初没。
”
这篇短文无疑是想体现庾亮的胸怀与儒雅。
然而,如果不查询相关资料或许无法理解,认为他的回信顶多符合一个有修养的人应有的气度。
但是当我们结合起时时的背景再来看一下。
1、苏峻之乱中苏峻所打的旗号便是讨庾亮。
2、庾亮算是直接引发这次动乱,他却没有接受兵权去回击苏峻,人人都认为应诛庾亮以谢天下。
3、乱中庾亮所失去的儿子是庾亮的大儿子,为人温文尔雅,颇有庾亮的摸样。
在这样世俗的压力危难与丧爱子之痛的情况下,庾亮了保持应有的姿态,不失风度留下一句“感念亡儿”。
那是一句多么淡然又有多么有力量的一句话,面对国破、家亡,他并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嫁祸他人,独自承受。
当时的儒、道、玄、佛可能给人们以精神上的解脱,灵魂上的自由。
伤逝之时,并不是嚎啕,而是淡然,仿佛和一个好友话别,或是相约某日某地再见。
然而在今天,相信大部分的人是做不到的。
或许会认为对方过河拆桥,不去人家家里说别人一顿已经很好了,更何况淡定如此。
15.王东亭与谢公交恶。
王在东闻谢丧,便出都诣子敬,道欲哭谢公。
子敬始卧,闻其言,便惊起曰:“所望于法护。
”王于是往哭。
督帅刁约不听前,曰:“官平生在时,不见此客。
”王亦不与语,直前哭,甚恸,不执未婢手而退。
简单的说就是两个仇家中的一人过世,另一人悲痛不已。
这样的事情放在现在是很难让人理解,仇家过世,不应该开心么?就算有意去悼念,在受门人阻挠后,不应该愤愤而去吗?查询史料,我们了解到王谢的恶是由两家子女婚后不和离婚导致的,放在现在两家人确实应该横鼻子竖眼,相互鄙弃。
但他们异于现在人的做法,的确值得我们深思,这是魏晋学士对于“伤逝”的一种态度,对生命的真爱是一种人的秉性,而与人不同无区别,生命诚可贵,即使是关系不大好的两家人,相识一场,也可谓是故友。
这样的精神,是现在的社会中所缺失的,是不是我们对于逝者的一种漠然,对于死亡的无睹?要做到这点其实很容易,从爱自己做起,逐渐珍爱身边的每一个生物,最终会超越隔阂,成为真正武将的大爱。
感谢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哀而不伤的魏晋风貌,同样感谢这一次的社会实践,让我们有这么一个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这部作品。
无论是儒、道、玄、佛,任何单一都不是一个魏晋,魏晋也非只有儒、道、玄、佛,她是一个传承和超越。
魏晋的人们把一切看得很开,却又把一切看得很重:他们一往情深,追求质朴和真实、他们却又在玄佛和道之中徘徊又徘徊。
他们追逐生命的意义,走在我们的前方。
参考文献
1.刘义庆《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