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人物故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名士风度的故事集,它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流和人物品格:
王羲之爱鹅:王羲之爱鹅是《世说新语》中的一个著名故事,他不仅喜欢鹅,还善于品评鹅的品质和特点。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名士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
谢安隐居: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保卫了国家。
后来他因为不满朝廷的腐败和权力斗争,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清静的生活。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名士的超然和洒脱。
何晏王弼之谈:何晏和王弼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玄学家,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玄理,探究天地人的本质和关系。
他们的谈话出神入化,引人入胜,被称为“何王之谈”。
这个故事体现了魏晋名士的智慧和博学。
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都是出身名门的士族,但是因为不满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朝政黑暗,而放弃了仕途,聚集在一起,以酒会友,以诗为乐,以清谈为娱。
他们的行为风格放诞不拘,不受礼法的约束,体现了魏晋名士的个性和自由。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流的三个显著特征

意识 的回归。
“ 清谈 玄理” 、 “ 品评
人 物” 、 “ 服 药饮 酒 ” , 属 于魏 晋 时代 上层社会 的潮 流风 尚。魏晋 名士 身处动 荡年代 , 却 仍然 能够 坚定执 著地 追求生命 的觉 醒和
向对实 际才能 的考察 , 此后. 曹丕 又设立 了与 “ 唯才 是举 ” 南
卷 四门依 次是 “ 德行 ” 、 “ 言语 ” 、 “ 政事” 、 “ 文学” , 这 显 然 受 了 儒 家所谓 的“ 孔 门四科 ” 的影 响 。 说 明 此 书 的 思 想 倾 向 有 崇
加 以延 伸 , 探讨 有关天 地人事万物 的一些形而 上的问题 。例 如, 《 文学 》 第8 则 记述王 弼论及 的“ 有 无之学 ” , 就 是来源 于老
一
、
清谈玄理
《 世 说新语 》 花 费 了大量篇 幅记 载魏 晋名 士 的清谈 。清
谈 是 由东汉太学 的清议 发展而来 的 。东汉 中叶 。 由于政治 腐
败、 社会 动乱 , 太学生 们高言放 论 、 评议 时政 、 臧否人 物 . 逐 渐 成 为 一 种 风 气 。魏 晋 时 期 , 王朝更替 , 朝 臣争权 , 统 治 阶级 内 部充满 了虚伪 、 狡诈、 猜 忌 和 凶 杀 等 不 堪 行 径 。 曹 操 在 建 立
晋 时代特征 。
l l 撕 中对士族 阶层进 行 了浓 墨重 彩 的描 绘 。 足 以 称其 为一 本 魏
鄹
晋 名 士 风 流 的 故 事 集 子 。按 照 冯 友 兰 先 生 的 说 法 . 风 流 是 一 种人 格美 , 构 成 真 风 流 有 四个 条 件 : 玄心、 洞见 、 妙赏、 深情 。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 (定稿!)

读《世说新语》,漫谈魏晋六朝士人的审美时尚一、说不尽道不完的“风流”《世说新语》是一部清谈之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部有关“风流”的教科书。
关于魏晋风流,前人之述备矣。
古人对“风流”二字是推崇备至的。
说什么韩掾偷香、二陆年少、兰亭雅集、桃叶桃根、沈腰潘鬓、江令恨别、庾信愁赋……这些天然的一段气质,后来却不知被多少好事文人意淫得潋滟风情。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杜牧此言非虚。
但“风流”的确切意思是什么呢?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各种词典里对它有很多项释义,却总感觉不能尽意。
人们对这个词的喜欢,正因为它的内涵极为丰富,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当它用来形容一个人时,可以形容他的样貌、气质,可以形容他的品性或格调,也可以是他的文采或韵致,等等,……似乎没有一个特定的确切概念。
如果一定要解词的话,从感性来说,也许只有英文中的“romantic”一词总体上与它大致相当。
(把“romantic”译成“浪漫”,真是神来之笔,——音、形、义以及感情色彩,都蕴含在这个译词里了)。
在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中,“风流”就时常被译为“romantic”或“swanky”(但后者仅表示仪表的潇洒风流这一个方面)。
比如,北宋晏殊的词集名称被译为“the Romantic and Elegant Zhuyu Lyrics”(中文原名《风流闲雅珠玉词》);而美剧“the Romantic Comedy”则被译作《风流快活》;《贵妇风流》的译名为“A Romantic Lady”。
……看来,这个“romantic”还真是堪比中国的“风流”。
(到这里,突然发觉“浪漫”“风流”两词在结构和形像色彩上还挺相称,——白浪的漫岸与清风的流动,同样具有一种动态美)。
而“魏晋风流”的发源,又好像与道家略有些关系;这也难怪有人曾断言:中国文化的儒家和道家,分别与西方的古典主义(classicism)和浪漫主义(romanticism)大致相对应。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文档资料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文人的狂狷一、狂狷的表现“放诞”与“简傲”等作为魏晋时期流行在士人中间的一种社会风气,有很多表现形式,主要方式有嗜酒、裸体、不拘礼节、蔑视权威等等。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例子。
1.嗜酒酒在魏晋文人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2](《世说?仁诞》),毕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世说?仁诞》),王佛大叹言:“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
”(《世说?仁诞》)可见饮酒对于魏晋文人来说已经是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也是因为酒,他们常常做出一些令我们现代人看来十分匪夷所思的事情。
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示。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世说?仁诞》)刘伶对酒的渴求已经超过了对自己健康的关注,对夫妻关系的影响,他甚至不惜为此说谎,如此嗜酒者,实属罕见;蔑视权威、视金钱权利如浮云的阮籍竟然为了酒而屈就自己,求做步兵校尉的官职,可见魏晋人对于酒的感情也超过了对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追求。
2.裸体鲁迅先生曾指出,魏晋士人风行穿宽衣是因为服食“五石散”的缘故:“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能穿窄衣。
为预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
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
” [3] 或许魏晋文人中间有裸体的风潮也是因为他们服药的缘故,毕竟穿的衣服再宽松舒适也难免会磨破皮肤,倒不如干脆不穿更为自在。
不管原因为何,裸体都实在是魏晋文人放达狂狷的一种表现。
在这些用裸体表现狂放的士人中间,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刘伶了: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
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
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
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
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
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辅相成。
在《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魏晋士人的言行轶事,充分体现着魏晋士人独特的言行风范和精神特质。
从《世说新语》中的“酒”与“药”看魏晋名士

从《世说新语》中的酒与药谈起——魏晋名士及其“洒脱”人生简析摘要:魏晋名士指的是生活与三国、两晋晋时期的名士。
此间名士迭出,形成一个非常活跃、影响极大的阶层,虽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仍在流动变化之中,但具有一些比较一致的特征,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里显得特别突出,且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风度”或曰“魏晋风流”,至今人们对此并不感到陌生。
而常言道“乱世出英雄”,对于文人学士来说,天下愈乱,愈见士至;天下越黑,越见士节。
汉末魏晋名士正是处在天下大乱且黑暗的历史时代,故名士之宏志、气节也更加张扬或也更隐晦。
魏晋名士实际上是一批生活于魏晋期间的精神贵族,是高扬生命意识、崇尚清逸自然、具有非凡才情、洞识人生玄理的一批知识分子,他们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自觉追求完美的人格,表现出与世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①。
他们自建安至东晋末年的两百余年中,在混乱黑暗的社会中闪出耀眼亮丽的色彩,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关键词:酒、药、魏晋名士、魏晋风度一、学术史回顾关于魏晋风度,学术史上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其中罗宗强先生在他的《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一书中是从玄学这个思想领域对魏晋士人的心态以及作为作出的探讨;范子烨先生的《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则是全方位的解读了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和文化现象;而余英时先生则是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上用了三章(这三章分别是:东汉政权之建立与士族大姓之关系、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主要探讨的就是魏晋时期的士人及魏晋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再者如王晓毅先生所著《中国文化的清流》,又是从政治史的角度将魏晋风度的内在精神做出了阐释。
由于魏晋时期文化的大繁荣和魏晋士人之独特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①周海平著,《魏晋名士人格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的学者进行研究,对于前人之探索与研究自己了解的还太少,但感觉对于魏晋风度和魏晋名士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文化史和思想史方面,对于他们的放诞不羁和潇洒风流的生活态度虽然都有提及,但没有集中阐述,特别是对“酒”和“药”这两个在魏晋士人生活乃至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角色还没有较为全面的探讨。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

《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读后感魏晋风度名士风采《世说新语》是一部以魏晋时期名士言谈和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著作,它是有关魏晋风度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阅读该书的过程中,我对魏晋时期的人文、哲学以及人性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魏晋时期名士的风度。
对于这个“风度”这个词,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是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魏晋名士们的谦逊、自律和谨慎。
比如,《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毛玠为朝散大夫时,常谢牀下醒者。
对于这个故事,在现代看来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
然而,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名士们不仅注重自律规范,也非常重视人际关系。
这种处世之道,让我不禁想起我们现代人在面对许多陌生人时的无措和不安。
如果我们能学习魏晋名士们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自己的发展和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其次,魏晋时期名士们的的哲学思想也令人深思。
他们注重“言必信,行必果”的准则,更加强调真实、泰然和稳重。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很有名的故事:于嵩见孔融,谓曰:“汝为鬼雄,诈术之辈。
世俗之人不知汝之险,天下之士不见汝之险,何也?”孔融笑曰:“吾以骨肉之亲,故蒙侯景之隆。
君子之行也,君子之言也,岂有险阻哉?”这个故事传达的是孔融在面对众人的质疑时,能够镇定自若的态度,以及对待身处困境的风范。
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引领和启迪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面对困难时,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坚定和勇气。
最后,名士轶事,是《世说新语》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
这些轶事里包含着面对人生的智慧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如《世说新语》中有一则轶事:吕袭之初学礼,属意于尹文。
文每至,袭必奉笔墨,听经论,纪录其语;及数年,尹文卒,吕袭自可取焉。
文子诣袭曰:“吾为乡里谏官,俸钱无厌于来;今子在宰辅之侧,窃闻有苦,颇有以结交者,如何为而后可?”袭具言主上难以言之,将休,何恕礼法。
文子笑曰:“子非讼人,乃学者也。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风度作者:谢勇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5期摘要:《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诸多方面。
其中该书反映最丰富的一部分内容,是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
那么何为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为何在这一时期产生?书中所反映的魏晋名士风度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名士风度;原因及影响在中国小说史上,有志人小说与志怪小说是两大类别之分,而这两大类小说均不约而同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自觉,具备了小说的雏形。
当然这与整个魏晋作为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轶事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名士的故事集。
名士风度,也称魏晋风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们的言谈举止的一个总体概括。
名士风度主要有三个外在的表现形式:饮酒、服药和清谈。
魏晋时期士人阶层中嗜酒成风,而且毫无节制。
例如《刘伶病酒》:“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我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刘伶因为纵酒过度而卧床不起,妻子劝谏他戒酒,但是他却假意戒酒,骗说让妻子准备酒肉,自己在鬼神面前发誓戒酒,但是自己却在祷告时说:“天生我刘伶,酒是我的命。
一次喝一壶,五斗消酒病。
妇人之言,万不可信。
”说完拿起酒又是一饮而尽。
魏晋风度的第二个外在表现形式就是服药,服五石散。
五石散主要石油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这五种金石类药调制而成,药性较为猛烈,服药后需要奔跑行走把药性给发散掉,故名五石散。
魏晋名士服五石散的目的一是为了长生不老,二是为了感官上的刺激,为了美容,因为吃了五石散,容貌焕发,心情开朗,体力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全书分为文学、言语、德行、政事、雅量、方正等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是关于魏晋名士的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其语言精简凝练,文字生动鲜活,因而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众多文人的喜爱和重视,一直流传到今天,仍在中国文学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刘义庆把握住历史素材,将当时的社会风貌,通过《世说新语》客观地描绘当时的人物和事件,做了最真实的呈现。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孤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通过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这些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世说新语》有一则故事是关于王子猷的。
原文如下: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
时戴安道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说的是,王之猷住在浙江绍兴,吟诗作对之时回忆起戴安道,于是半夜起来乘舟造访在嵊县的名人戴安道。
行程一整夜才到达。
可是,到了戴安道的家门口却不进去,又掉头返回。
同行的人感到奇怪,王之猷说道:“我原本是乘兴而来,现在又尽兴而回,见不见戴安道倒无关要。
”相信当时同行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当然,就算放到现在,也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王之猷这种乘兴而来,乘兴而归;不问结果,只看过程的“过程论”。
这就是魏晋名士。
又如,魏晋名士饮酒风度的豪爽超迈,也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就想刘伶,以饮酒而著称,他的言辞也颇具幽默感。
原文道: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谨不可听!”便饮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说的是,因饮酒过度,刘伶害了一场大病。
可他还是馋酒喝,于是开口向夫人要。
他的夫人很生气,把酒倒在地上,摔碎了装酒的瓶子,哭着劝刘伶,喝酒太多不是养生之道,劝他一定要戒酒。
刘伶装作言听计从的样子,和夫人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夫人所言极是,只是我嗜酒如命到了不能自我控制的地步,必须借助鬼神的力量才能戒掉。
麻烦你准备酒肉,我要祭祀鬼神。
”夫人信以为真,高兴地按他的意思办好酒肉放在神案上,请刘伶来祷告。
只见刘伶跪在神案前大声说道:“我刘伶天生一个酒鬼,一次要饮十斗,至少五斗才能解除酒病。
我的婆娘(要我戒酒)的话,你可万万不可听取。
”说罢,迅速拿起祭祀鬼神的酒肉,大吃大喝起来,不一会儿就又醉得不省人事。
看看刘伶这位名士,就是这样我行我素,不管旁人怎么说,自己爱怎样就怎样,最后还不忘开自己夫人的玩笑。
除此之外,刘伶以纵酒放诞为情趣,蔑视传统的“礼法”。
他这种嗜酒如命不加节制的豪饮非常狂放,喝醉了就在家里赤身露体,有人来看望他让他穿好衣服,他却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褌衣,诸君何为我褌中?”说的是“我的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怎
么跑进我的裤子来?”而且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时期,血统高贵的士族和庶族、白身是不相往来的。
而刘伶却无视这些所谓的道德礼教,经常与不同身份的人饮酒,足见其对门阀制度的极度漠视。
正所谓真名士,自风流。
魏晋名士风采各异,却人人无愧于风流二字。
他们志趣玄远,不滞于物;多情善感,内心痛苦;寄情山水,谈玄论道;蔑视权贵,宁折不弯;恃才放狂,傲视古今。
他们可以一时兴起,深夜出行,也可以饮酒啖肉,不避女色,无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法。
他们的率性而为不被常人所理解,甚至被看做是癫狂之举。
他们无不才情卓越、气度非凡、风骨俨然,带着自己不朽的作品,穿越古今,款款走入读者的视野。
有关礼教方面《世说新语》还有这方面的记叙: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炉沽酒。
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
阮醉便眠其妇侧。
夫始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说的是阮籍邻居家的女人长得很美,在酒铺里卖酒。
阮籍和王安丰经常到女人这里喝酒,阮籍喝醉后,就在女人的身边睡着了。
女人的丈夫开始还怀疑阮籍有不轨举动,就伺机观察,结果发现阮籍没有什么企图。
通常这种行为不要说在古代,就是放到现代,在常人看来也觉得是淫贼、色狼所为,但是阮籍却能够无所顾忌,大大方方这样做。
这说明他心里本就没有什么不好的想法。
用阮籍自己的话来解释:“礼岂为我辈设也?”
经常有人责骂嵇康阮籍毁坏礼教,这是错的。
魏晋名士表面上是毁坏礼教者,实际上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
阮籍丧母这则故事就可以很好地解释。
原文道: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说的是阮籍在给母亲出殡时,蒸了一头小肥猪,喝了两斗酒,然后去和母亲诀别,他只说了一句:“完了!”大号一声,随即口吐鲜血,昏厥过去,很久才醒来。
也许有人会质疑,丧事不是不该喝酒食肉的吗?但其实这只是表面,阮籍的这一行为比那些做作的奉行礼教的人要率真得多,这才是真实的奉行礼教。
诸如此类比比皆是,魏晋名士不遵守的只是当时统治者所谓的礼教,但是在他们心中自有一把道德标尺。
他们的行为既狂放又乖张,他们的思想惊世骇俗、天马行空,他们的个性特立独行、自由奔放,这就是“魏晋风度”。
可以说《世说新语》是魏晋黑暗政治之下的贵族哲学,是魏晋名士的自由赞歌,是知识分子脱离儒教的笼罩所产生的自我觉醒。
正是有了《世说新语》,我们才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种种风貌,透过这些故事,展现的是魏晋时代所有政治、社会与人文的整个缩影。
《世说新语》不像个别史书那样长篇大论,而是以简约、清新、洒脱的短文形式做画龙点睛式的描绘,往往在简约的文字背后,有余味无穷的空白,让世人展现无尽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