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校张拉千斤顶的回归方程式

关于检校张拉千斤顶的回归方程式
关于检校张拉千斤顶的回归方程式

关于检校张拉千斤顶的回归方程式

阐明由(一)式至(二)式的转换过程以及a 与b 的出处

(一) Y = a + b X (试验室公式,旨在求得a 、b 。) 试验室数据(“顶压机”法)油缸面积571.48cm 2=57148mm 2

首先计算相关系数

]

)([])([2222Y Y n X X n Y

X XY n ∑-∑*∑-∑∑*∑-∑=γ ≥0.9999

计算公式:

截距 2

22

)(X n X X Y X XY a ∑-∑∑*∑-∑*∑=

斜率 22)(X

n X XY

n Y X b ∑-∑∑-∑*∑= 说明:

①“Σ”读“西格玛”是“∑=n

i 11”的简化。表示与a 、b 相关的数据(即“回归因素”)

Y 或X 由 i 1=5MPa(或272.1KN)……至i 9=45MPa(或2449.2KN)……i n =……之总和。

② n 表示数据量即因数发生的次数,此处n=9。

例如:2

2229

124515105+++=∑= i y 。

()2

2

9

14515105+++=??

? ??∑= i y 。

()2.2449

454.816153.544101.272599

1?+?+?+?=∑= i YX n 。 ③ i 表示因素发生的次序,如i 1=5 , i 2=10 ……i 9=45等等(因素:原因要素)。

④按公式计算求得

Y = a + b X = 0 + 0.018373 X = 0.018373X

回归方程(即经验方程、经验公式)之意义(使用价值)在于将各个处

于离散分布状态的相关数据(因素)通过统计手段(如a 、b 计算公式)使它们趋于(回归于)统一稳定(如ρ = a + b F 方程式)。因此,这种回归分

析所得数据永远是一个近似数。其近似于理想值(或理想状态、要求精度)

的程度由相关系数γ表达,此处要求γ=0.9999,同时要求校正系数K等于1小于1.05,就是说当γ和K的条件满足后,a、b的运算结果可信(可以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应用)。关于回归运算公式的根源,涉及应用数学如概率论、最小二乘法……等等,须作深入复杂的学习研究。随着X、Y这两个关系密切的因素的细分即“n”值增加,将相应提高回归分析的质量,即γ将愈加趋于“1”!这就是数学的辩证法。

(二)ρ= a + b F (现场实用公式,旨在求ρ)ρ——油泵0.4级压力表的现场张拉读数(MPa)。

[注意:ρ×油缸面积即每一预应力钢束的实际张拉力值KN/束]。

F——每一预应力钢束的设计张拉力值(KN/束)。

a与b是线性回归方程式中的两个常数(参数),a相当于截距,b 是F 变量的系数,也是斜率[b =(ρ- a)/ F]。a、b乃回归运算之核心,其运算依据由试验室提供,即校顶时油泵0.4级压力表的分档读值设为Y(自5MPa……至50MPa,共10档;今又改为按4MPa的倍数分档,自4MPa……

至48MPa,共12档。)和相应的压力机读数(KN)设为X,或测力计(压力环)百分表读数(mm)经换算后的相应压力值(KN)。

(一)与(二)两式中Y与ρ的影响因素(人、泵、表、顶)及F(设计值)与X(实测值)具备可代换的逻辑性【先有(一)后有(二)】。

已知 Y = 0.018373X, 所以ρ= a + b F = 0 + 0.018373F。

值得提醒的是,计算表明,校顶系数与b(斜率)正相关,即与预施应力值正相关,这也是要求K ≥1.00的内在原因;但千斤顶油缸面积的大小却与b(斜率)反相关。

T梁预应力张拉计算示例

T梁预应力张拉计算示 例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衡昆国道主干线G Z75衡阳~南宁~昆明公路 平远街~锁龙寺高速公路 6合同半坡段K95+300~K100+280.91 T梁预应力张拉计算书 中国云南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 第七项目经理部 二OO四年八月

20M梁板张拉计算算例 K95+796(左)1-1#T梁 一、已知条件 该T梁是1片一端简支一端连续边梁,梁长:L0=1996.5(cm)。 该T梁设有3束钢束,其中:①号钢束设有5根φ15.24钢绞线,钢束长度(包括每端预留工作长度75cm):L1=L0+96cm;②号钢束设有6根φ15.24钢绞线,钢束长度(包括每端预留工作长度75cm):L2=L0+103cm;③号钢束设有6根φ15.24钢绞线,钢束长度(包括每端预留工作长度75cm):L3=L0+108cm。 该T梁①、②、③号钢束竖弯角度均为:θ竖=9°27′44″,②、③号钢束平弯角度均为:θ 平=6°50′34″。 预应力张拉千斤顶工作段长度:L工=55cm,压力表回归方程:3021号压力表(简称压力表1)为:Y=0.0209X-0.1109、1482号压力表(简称压力表2)为:Y=0.0214X-0.095。 预应力筋为低松弛钢绞线,其截面积为:A p=140mm2,弹性模量为:E p=1.95×105Mpa,张拉控制应力:σk=1395Mpa,采用两端同时对称张拉技术。 二、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计算公式 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ΔL=(P p×L)/(A p×E p),其中: ΔL-预应力钢绞线伸长值(mm) L-预应力钢绞线计算长度(mm),包括千斤顶工作段长度; A -预应力钢绞线的截面面积(mm2); p -预应力钢绞线的弹性模量(N/mm2); E p -预应力钢绞线的平均张拉力(N);按JTJ041-2000《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 P p 范》附录G-8曲线筋公式计算,即P p=P×(1-e-(kx+μθ))/(kx+μθ);其中: P-预应力钢束张拉端的张拉力(N); 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波纹管计算取0.0015)。 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 μ-预应力钢绞线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波纹管计算取0.2);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三、钢绞线伸长值计算

螺旋千斤顶计算说明书(参考Word)

螺旋千斤顶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王辉专业年级200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题目:设计螺旋千斤顶 设计条件: 1、最大起重量F = 55 kN; 2、最大升距H =220 mm。 设计工作量: 1、绘制出总装配图一张,标注有关尺寸,填写标题栏及零件明细表; 2、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 指导教师签名: 2009年月日

一、作业目的 1. 熟悉螺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设计与计算的方法; 2.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具体实际问题,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材料的选择,强度计算和刚度计算,制造工艺与装配工艺等方面的问题; 3. 熟悉有关设计资料,学会查阅手册和运用国家标准。 二、螺旋千斤顶的设计 千斤顶一般由底座1,螺杆4、螺母5、托杯10,手柄7等零件所组成(见图1―1)。螺杆在固定螺母中旋转,并上下升降,把托杯上的重物举起或放落。 设 计 时某些零件的主要尺寸是通过理论计算确定的,其它结构尺寸则是根据经验公式或制造工艺决定的,必要时才进行强度验算。 设计的原始数据是:最大起重量F(kN)和最大提升高度H(mm)。 螺旋千斤顶的设计步骤如下:

计 算 及 说 明 结 果 1. 螺杆的设计与计算 1.1 螺杆螺纹类型的选择 螺纹有矩形、梯形与锯齿形,常用的是梯形螺纹。 梯形螺纹牙型为等腰梯形,牙形角α=30o,梯形螺纹的内外螺纹以锥面贴紧不易松动,工艺性好,牙根强度高,对中性好,所以选择梯形螺纹,基本牙形按GB/T5796.1—2005的规定。 1.2 选取螺杆材料 螺杆材料选择45号钢,σs = 355MPa ,根据主教材表2.8,选安全系数S=4,则[]MPa S s 884355 ≈= =σσ。 1.3 确定螺杆直径 按耐磨性条件确定螺杆中径d 2。 ] [8 .02p F d ?≥ 因选用梯形螺纹且螺母兼作支承,故取5.2=?。 代入数据,得 mm d 64.3015 5.2550008.02=?≥ 根据螺杆中径mm d 64.302=,按照GB/T 5796.2-2005标准,选取 螺杆的公称直径mm d 44=,螺距mm t 7=,线数1=n ,螺旋副的摩擦系数09.0=f 。 1.4 自锁验算 自锁条件是 ≤v 。 式中:为螺纹中径处升角;v 为当量摩擦角(当量摩擦角v =arctan v ,为保证自锁,螺纹中径处升角至少要比当量摩擦角小 1°。 =??==)64 .3014.37 1arctan(arctan 2d np π?4°9'41″ ===12 cos 09 .0arctan cos arctan πβρf v 5°19'23″ ∴>-?ρv 1° 计算得: mm d 64.302= 查表得: mm d 44= mm t 7= 1=n 09.0=f "41'94?=? "23'195?=v ρ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预应力千斤顶标定中的应用

一 千斤顶标定中的应用 时榴,张定高 (重庆桥梁工程总公司重庆400060)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预应力千斤顶、油表配套标定后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显著性检验、应用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 预应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 One yuan of linear recurrence equation is at prestressing force Application in the hoisting jack demarcation Shi Liu,Zhang Ding Gao (Chongqing Bridge Engineering Company Chongqing 400060 , China ) Abstract:In this article, authors is stressed and is introduced necessary establishment demarcating back one yuan of linear recurrence equation of prestressing force hoisting jack and oil table, notable nature inspection, applic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tem. Key words:prestressing force, recurrence equati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nd notable nature inspection 1、概述 预应力混凝土经过近半世纪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已成为土建工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结构材料,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由以往的单层及多层房屋、公路、铁路桥梁、水塔等。在桥梁结构领域中,预应力技术既是一种结构手段又将与施工方法结合形成一套以节段式施工为主体的预应力施工方法。主要有预应力悬臂分段施工技术,大节段预制吊装技术等。这些施工技术与预应力技术是紧密相关的。 我们知道,预应力一般都是通过千斤顶与油表配套来施加,由于预应力应用广泛,力值变化多,如何通过力值确定油表读数?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研究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是处理两个变量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技术。 2、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 在客观世界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函数关系和相关关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 施工、验收要点

二次张拉钢绞线技术应用于 箱梁腹板竖向预应力的标准化研究课题组 二○○九年八月二日

图1-02 固定端安装进浆聚乙烯半硬管 图1-03 二次张拉竖向预应力安装示意图 图1-03 二次张拉竖向预应力安装示意图 中心线与盒体四周对称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 施工、验收要点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预应力筋锚固体系,它不同于传统的精轧螺纹钢筋YGM锚固体系,也不同于夹片式钢绞线锚固体系,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施工、验收中应掌握如下要点,才能确保发挥这一新型锚固体系的优势,从而确保竖向预应力(含中短预应力束)永存应力稳定可靠,孔道压浆密实饱满,提升桥梁的安全性能。 一、预应力筋制作、安装 1、正确安装P锚挤压套和弹簧在钢绞线上的位置,确保弹簧总长度的90%以上在挤压套内。 2、P锚挤压安装油压应大于或等于25Mpa(当使用YJ40挤压机时,应大于或等于30Mpa)。 3、每500套P锚应抽样3套在现场按施工同一工艺挤压,用标定合格千斤顶做拉断试验,钢绞线拉断,钢绞线与挤压套应无滑动、滑脱现象。 4、每一根钢绞线挤压安装P锚时,都应有原始记录。 5、安装固定端应注意安装压板。(如图1-01) 6、安装进浆钢管与塑料管连接部位应用铁丝或管 卡固定(如图1-01) 7.固定端波纹管口应用水泥砂浆(或环氧砂浆或 海棉)堵严实,防止进浆。 8、张拉端槽口穴模与垫板应用螺栓联接,穴模底 板与垫板之间应无间隙。(如图1-03) 图1-01 固定端安装示意图

图2-01 第一次张拉示意图 9、检查张拉端槽口穴模固定螺栓孔是否对称(图1-04),如发现不对称情况应坚决返工。 10、安装张拉端槽口穴模时,穴模底板应与桥面基本平行。 11、进浆塑料管宜采用聚乙烯钢丝管或聚乙烯半硬管(图1-01;图1-02)。 12、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终凝2~5小时内拆除张控端槽口穴模。 13.张拉端槽口拆模后,应及时采取防护措施,防止混凝土以及杂物进入槽口内。 二、施加预应力 1、第一次张拉施工按常规钢绞线夹片锚固施工方法施工,每束3根(含3根)以下的钢绞线束可单根张拉。 2、第二次张拉应在第一次张拉放张后2~16小时内进行,张拉时应采用专用千斤顶和张拉连接装置,将整束张拉至设计要求应力值。 3、张拉施工工序 (1)第一次张拉施工宜为 0→0.1σcon →0.2σcon →1.03σcon 锚 固 (2)第二次张拉施工宜为 0→0.5σcon →1.03σcon 拧紧支承螺母→放张 (3)检验测量第二次张拉放张后伸长值是否符合要求。 (4)采用双控,以张拉力为主的方法,用 伸长值进行校验,(a)第一次张拉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6%以内,(b)第二次张拉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之差应控制在±10%以内,c 第二次张拉放张后实测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应控制在±10%以内。 图2-02 第一次张拉放张后示意图 持荷2min 持荷2min

预应力张拉计算说明

预应力张拉计算及现场操作说明 本合同段梁板均为先张梁板,根据台座设置长度,实际钢绞线下料长度为89 米。 一、理论伸长量计算 由公式△ L=(Nk*L)/EA计算可得理论伸长量。 公式△ L=(Nk*L)/E g A中 △ L:理论伸长量 Nk:作用于钢绞线的张拉力(控制应力(rk= 1395Mp) L:钢绞线下料长度(89m E g:钢绞线弹性模量(1.95 X 105Mp) A g:钢绞线截面面积(140mm) 由公式计算得△ L= (1395*140*89) / (195700*140) =0.63441m =634.41mm 现场张拉采取五级张拉分别为10%(r k, 20%(r k, 40%(r k, 8 0%(r k , 100%(T k;对应理论伸长量分别为L1, L2, L3, L4, L5, L6。 由公式计算得L仁63.44 mm( 10%A L) L2=126.88 mm(20%A L) L3=253.76mm(40%A L) L4=507.52mm(80%A L)

L5=634.41 mm( 100%A L) 二、现场张拉实测 (一)现场张拉操作 现场张拉采取六级张拉分别为10%(r k, 20%(r k , 40%(r k , 8 0%(r k , 100%° k;对应伸长量分别为A, B, C, D, E。 张拉顺序: 1、先张拉左侧锚端,用3#千斤顶张拉N1筋,张拉到10%° k, 记录此时伸长量A1,再张拉到20%(r k,记录此时伸长量B1;后依次张拉N2-N9,对称张拉,分别记录各自伸长量:A2, B2 (9) B9;锚固好左侧。 2、张拉右侧锚端,用1#、2#千斤顶同时同步张拉,张拉到40%° k, 记录此时伸长量C,锚固后继续张拉到80%° k,记录此时伸长量D, 继续张拉到100%° k,记录下各自伸长量为E。 C D E值均为两千斤顶伸长的平均值。 (二)数据处理 N1 实际伸长量L ni=E+C或L ni二E+2( B1-A1) r L r[ r■■ I- I r l i r L r [ zt 11 1J ii J 1 J 1 J 1 ! L J厂 J J 1 p i J 1 J i f J i ? j zt j

螺旋千斤顶 计算说明书

千斤顶设计说明 起重力Q=20 KN,行程S=200mm 。 1. 螺杆,螺纹类型的选择 千斤顶采用梯形螺纹螺旋传动,牙形角30°。(书本P121: 螺旋传动主要采用梯形螺纹) 螺杆采用45号钢。(书本P121: 一般常用材料螺杆为45,50号钢) 螺母材料采用青铜ZcuSn10P1。(重载低速) 2. 螺杆直径 按耐磨性条件确定螺杆中径d 2。 根据国家规定ψ=1.2~2.5,此处取ψ=1.5。梯形螺纹?=0.5;查教材表5-2, [p ]取22Mpa []mm 65.191022.515.014.3102063 2=?????=≥p Q d π?ψ 查表GB/T 5796.3-1986 等效ISO2904-1977 d=36mm, P=6 mm, 2d =33mm, 1d =29mm 3.自锁验算 λ=arc tan 2 S d π= arc tan .3314.36?=3.31° υρ= arc tan v f = arc tan γ cos f = arc tan ?15cos 1.0=5.91° 自锁条件是λ≤ρv ,式中:λ为螺纹中径处升角;ρv 为当量摩擦角(当量摩擦角ρv =arctan μv ,为保证自锁,螺纹中径处升角至少要比当量摩擦角小1°。 ∴λ<υρ-1,自锁性可以保证 3.螺杆强度校核

c σ==+223τσ≤[]σ 其中T=Q ·tan(λ+ υρ)·2 2d (书本P112公式5-4) 代入数据计算得:T=20×tan(3.31°+5.91°)×16.5=53.56 N ·m 查手册GB/T 699-1999得,45号钢的s σ=355 Map,安全系数为3~5,此处取4, 则 []σ===4 3554s σ88.75Map 把1d =29 mm ,Q=20 KN 带入上式中,得: c σ =30.30MPa ≤[]σ ∴螺杆强度满足要求 4.确定螺母高度H 及螺纹工作圈数z 螺母高度z =ψd 2,螺纹工作圈数p H =z ,考虑到螺纹圈数z 越多,载荷分布越不均,故z 不宜大于10,否则应改选螺母材料或加大d 。螺母高度由下式计算:H= zp 。 H=ψd 2 =1.5×33×10-3 =49.5mm p H =z =8.25 Z 取整为9 螺母实际高度为54mm 5.螺纹强度校核 螺纹牙多发生剪切和挤压破坏,一般螺母的材料强度低于螺杆,故只需校核螺母螺纹牙的强度,螺母螺纹根部的剪切强度计算式为: ????????????????????+2121164Q 22d T d ππ

关于检校张拉千斤顶的回归方程式

关于检校张拉千斤顶的回归方程式 阐明由(一)式至(二)式的转换过程以及a 与b 的出处 (一) Y = a + b X (试验室公式,旨在求得a 、b 。) 试验室数据(“顶压机”法)油缸面积571.48cm 2=57148mm 2 首先计算相关系数 ] )([])([2222Y Y n X X n Y X XY n ∑-∑*∑-∑∑*∑-∑=γ ≥0.9999

计算公式: 截距 2 22 )(X n X X Y X XY a ∑-∑∑*∑-∑*∑= 斜率 22)(X n X XY n Y X b ∑-∑∑-∑*∑= 说明: ①“Σ”读“西格玛”是“∑=n i 11”的简化。表示与a 、b 相关的数据(即“回归因素”) Y 或X 由 i 1=5MPa(或272.1KN)……至i 9=45MPa(或2449.2KN)……i n =……之总和。 ② n 表示数据量即因数发生的次数,此处n=9。 例如:2 2229 124515105+++=∑= i y 。 ()2 2 9 14515105+++=?? ? ??∑= i y 。 ()2.2449 454.816153.544101.272599 1?+?+?+?=∑= i YX n 。 ③ i 表示因素发生的次序,如i 1=5 , i 2=10 ……i 9=45等等(因素:原因要素)。 ④按公式计算求得 Y = a + b X = 0 + 0.018373 X = 0.018373X 回归方程(即经验方程、经验公式)之意义(使用价值)在于将各个处 于离散分布状态的相关数据(因素)通过统计手段(如a 、b 计算公式)使它们趋于(回归于)统一稳定(如ρ = a + b F 方程式)。因此,这种回归分 析所得数据永远是一个近似数。其近似于理想值(或理想状态、要求精度)

预应力张拉应力计算

一、控制张拉力 预应力钢绞线张拉控制力表 说明: 1.例如5φ指该钢绞线束由5根公称直径为的单根钢绞线组成;若使用OVM型锚具则通常表示为OVM15-5; 2.单根钢绞线的公称截面积一般为140mm2; 3.1t相当于10KN,张拉千斤顶的吨位可由控制张拉力换算出; 4.千斤顶驱动油泵的油表读数换算:钢绞线束的控制张拉力(N)/千斤顶油缸活塞面积(mm2); 二、张拉伸长值计算

1.预应力筋采用应力控制方法张拉时,应以伸长值进行校核,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的差值应控制在6%以内,即︱(△L实-△L理)/△L理︱<6% 2.理论伸长值的计算公式: 单端理论伸长值△L=(Pp×L)/(Ap×Ep) ①Pp——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直线筋取张拉端的拉力,两端张拉的曲线筋的平均张拉力计算如下: Pp= P(1-e-(κχ+μθ))/(κχ+μθ)式中:Pp ——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N),在没有超张拉的情况下一般计算为:钢绞线--1395MPa×140mm2=195300N;若有超张拉则乘以其系数; 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m),一般为单端长度;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k——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见下表;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见下表;系数k及μ值表孔道成型方式 k μ钢丝束、钢绞线、光面钢筋带肋钢筋精轧螺纹钢筋预埋铁皮管道 --- 抽芯成型孔道 --- 预埋金属螺旋管道 ~ --- ②L——预应力筋的单端长度(mm),即总长的一半; ③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钢绞线为140 mm2; ④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N/mm2),钢绞线为195×103N/mm2; 以上计算所得△L为单端理论伸长值,整束钢绞线的理论伸长值为:△L理=2△L 3.实测伸长值的计算: △L实=△L总-(△L初实-△L初理)-△L锚塞回缩 式中:△L总——张拉达到控制应力时测得的总伸长量; △L初实——张拉达到初应力(控制应力的10%~15%)时测得的实际伸长量; △L初理——初应力以下的推算理论伸长量(一般为△L理×10%);

螺纹千斤顶设计计算说明书

螺纹千斤顶设计计算说明书

螺纹千斤顶设计计算说明书 1. 设计任务书 1.1 设计题目:设计螺旋千斤顶 1.2 原始数据 最大起重量: F = 50 kN 最大升程: H = 200 mm 1.3 设计工作量 1.3.1 绘制出总装配图一张,标注有关尺寸,填写标题栏及零件明细表。 1.3.2 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包括封面、目录、设计任务书、计算内容和设计步骤、参考资料等)。 1. 计算内容和设计步骤 2.1螺杆的设计与计算

2.1.1 螺杆螺纹类型的选择 选择梯形螺纹,牙型角α=30?,梯形螺纹的内外螺纹以锥面贴紧不易松动;它的基本牙型按GB/T5796.1-2005的规定。 2.1.2选取螺杆材料 选择45钢。 2.1.3确定螺杆直径 按耐磨性条件确定中径2d 对于梯形螺纹,其设计公式为: ][/8.02p F d φ≥ 对于整体式螺母,为使受力分布均匀,螺纹工作圈数不宜过多,宜取=Φ 1.2~2.5; 此处取 5.1=Φ,许用压力Mpa P 20= 从滑动螺旋传动的许用压强表中查得: 人力驱动时,[]P 可提高20% 故[]()Mpa P 242012000=+?= 带入设计公式,得 mm d 8.292≥ 按国家标准选择公称直径和螺距为:

mm P mm d d mm d d mm d D 62773133412==-==-=== 2.1.4自锁验算 自锁验算条件是v ρψ≤ () () o o v f 73.415cos /08.0arctan cos /arctan ===βρ () ()? ===64.330/6tan c /arctan 2ππψar d np v ρψ≤ 且螺纹中径处升角满足比当量摩擦角小1°,符合自锁条件。 2.1.5结构设计 根据图1-2进行螺母的结构设计 (1)螺杆上端用于支承托杯10并在其中插装手柄7,因此需要加大直径。手柄孔径d k 的大小根据手柄直径d p 决定,d k ≥d p 十0.5mm 。 (2)为了便于切制螺纹,螺纹上端应设有退刀槽。退刀槽的直径d 4应比螺杆小径d 1约小0.2~0.5mm 。退刀槽的宽度可取为 1.5P ,取 mm d 345.0d 14=-=。 (3)为了便于螺杆旋入螺母,螺杆下端应有倒角或制成稍小于d 1的圆柱体。 (4)为了防止工作时螺杆从螺母中脱出,在螺杆下端必须安置钢制

二次张拉_secret

xx特大桥竖向预应力二次张拉质量控制 一、工程概况 xx市轨道交通三号线xx特大桥总长352m,桥型方案为(96+160+96)m的三跨两向预应力砼连续刚构,采用单箱单室断面。箱顶板宽9.1m,底板宽5.6m,箱梁跨中及边跨现浇段梁高3.7m,0号块梁段高9.2m,其间按二次抛物线变化。全桥各梁段竖向预应力钢筋采用Фs15.2-3钢绞线,设计张拉吨位583KN 。针对国内桥梁短束预应力筋施工普遍存在应力损失大(应力损失可达20%~30%),钢材利用率低的现象,本桥采用已于2004年3月4号申请国家专利的YHM15-3G 型二次张拉预应力锚具(国家专利号:200420035230.3)。为加快新材料、新工艺的掌握,总结相关施工工法,本次QC活动主要以竖向预应力二次张拉质量控制为主。 二、QC小组情况 经项目领导研究讨论,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总工为组长,项目副总工为副组长以及由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施工员组成的三级配置科技攻关型小组。QC小组由10人组成,平均年龄33岁。小组成员概况详见表-1。 QC小组概况一览表表1 QC小组成立后针对该项专利技术结合我部现场实际积极展开如下活动: 1、聘请材料供应商湘潭欧之姆预应力锚具有限公司技术专家现场讲解锚具结构、锚具安装及张拉施工技术要点。 2、组织QC小组成员学习YHM-3G型锚具设计图及二次预应力张拉施工图。参阅交通部、铁道部、xx轨道公司下发相关施工及验收规范,结合行业内发表的参考论文、文献制定我部竖向预应力二次张拉质量验收标准并报监理、业主审批。(由于采用二次张拉新型锚具,国内目前尚无

统一的质量验收标准) 3、结合业主审批的二次预应力张拉质量验收标准,QC小组编制了具体的《xx特大桥箱梁竖向预应力二次张拉作业指导书》等指导性文件。 4、组织QC小组成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针对编制的作业指导书和质量验收标准进行工前专业技术培训和工中结合实践的全面管理培训,并通过书面考核检查学习情况。 5、为确保工程的质量及施工安全我们成立了科研小组,对施工 中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同时加强了现场调查和数据收集,并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定期召开QC小组成员会议,进行现状分析。 6、明确组内分工,建立规章制度,加强QC小组成员的管理。 三、选题理由 1、中短束竖向预应力二次张拉是近年来国家建设部重点推广的项目,目前国内外介绍该工法的相关文献较少。该工艺结合了预应力张拉施工中精轧螺纹钢筋安全和钢绞线经济的特点,有效解决了中短束预应力张拉损失过大的难题,在国内外预应力张拉施工中处于领先水平。 2、xx特大桥是xx市轨道交通三号线的控制性节点工程,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跨越xx、轻轨二号线、牛滴路、北滨路,施工地形复杂;轨道梁桥主跨达160m;曲线半径仅311m)。梁部竖向预应力二次张拉作为该桥的控制性关键工序又是重中之重。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填补了公司在预应力二次张拉技术领域的空白,同时也响应了公司“立足轻轨、占领xx、面向全国”的战略思路。 3、如果说利润和质量是企业的血脉和生命,那安全就是二者延续的保证,以上三者是具有统一性和矛盾性的一个有机结合体。预应力二次张拉通过新材料、新工艺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提高质量和安全的基础上降低造价充分发挥了其统一性的一面。 4、通过本次QC活动,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为相关工法的总结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公司在以后的同类施工任务中积累了施工实践经验。 综合以上因素,经过小组全体组员讨论确定以“xx特大桥竖向预应力二次张拉质量控制”为本次活动的研究课题,开展QC攻关活动。 四、活动目标及可行性分析 1、活动目标 ①、结合铁道部、交通部颁布相关验收标准和业主、监理下发质量要求,经QC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每百束不合格点及其偏差值控制计划见表2 每百束不合格点控制表表2 ②、保证无施工安全事故发生;

预应力张拉伸长量计算

后张法预应力张拉伸长 量计算与测定分析 一、理论伸长量计算 1、理论公式: (1)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2000),钢绞线理论伸长量计算公式如下: P P P E A L P L =? ① ()()μθ μθ+-=+-kx e P P kx P 1 ② 式中:P P ——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 (N ),直线筋取张拉端 的拉力,曲线筋计算方 法见②式; L ——预应力筋的长度; A P ——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 (mm 2 ); E P ——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 (N/mm 2 ); P ——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 力(N ); x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 道长度(m);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 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rad); k ——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 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 系数。 (2)计算理论伸长值,要先确定预应 力筋的工作长度和线型段落的划分。 后张法钢绞线型既有直线又有曲线, 由于不同线型区间的平均应力会有很 大差异,因此需要分段计算伸长值, 然后累加。于是上式中: i L L L L ?+?+?=?Λ21 P P i p i E A L P L i =? P p 值不是定值,而是克服了从张拉端至 第i —1段的摩阻力后的剩余有效拉 力值,所以表示成“Pp i ”更为合适; (3)计算时也可采取应力计算方法, 各点应力公式如下:

()()()() 111--+--?=i i kx i i e μθσσ 各点平均应力公式为: ()()i i kx i pi kx e i i μθσσμθ+-= +-1 各点伸长值计算公式为: p i p i E x L i σ=? 2、根据规范中理论伸长值的公式,举例说明计算方法: 某后张预应力连续箱梁,其中4*25米联内既有单端张拉,也有两端 张拉。箱梁中预应力钢束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Φ),极限抗拉强度f p =1860Mpa ,锚下控制应力б0==1395Mpa 。K 取m ,μ=。 (1)单端张拉预应力筋理论伸长值计算: 预应力筋分布图(1) 伸长值计算如下表:

千斤顶的设计说明书

螺旋千斤顶设计说明书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螺旋千斤顶主要零件:螺杆、螺母、托杯、手柄和底座等。 设计的原始数据:最大起重F=6t 、最大升起高度H=240mm 。 一、 螺杆 ① 螺杆材料选用Q235 ② 螺纹牙型选用矩形螺纹采用内径对中,配合选H8/h8,在 计算强度时不考虑螺纹的径向间隙。 ③ 螺杆直径 螺杆工作时,同时受压力与扭矩的作用,因此它的计算可近似按紧螺纹栓联接的计算公式估算出螺纹内径,即: [] σπF 2.5d 1≥

查式中螺杆的屈服极限σs =235MPa ,由于Q235是塑性材料,取安全因数n=2,得许用压应力[]σ=127.5MPa ,取整数 []σ=130MPa 将上述数据带入得螺杆的直径为d 1≥0.02764m ,取d 1=30mm 。 根据经验公式4 p d 1=,得P=7.5mm 。 参考梯形螺纹标准,螺纹牙型高h=2 p ,得h=3.75mm 。 d 圆整为整数后,取p d d 1-==38-7.5=30.5mm 。 ④ 自锁检验 在考虑众多因素后,实际应满足的自锁条件为: 1-'≤ρψ 由)(/np tan d 2πψ= n=1,p=7.5mm , d 2 = 2 h 2d 1+?=32.375mm 得tan ψ=0.07373 当量摩擦角ρ'=arctan μ,在有润滑油情况下μ=0.1, 得1-'ρ=4.574 验证结束,左边小于右边,达到自锁条件。 ⑤ 螺杆强度校核 对Q235进行压应力校核,Q235许用弯曲应力[]b σ=120MPa ,从后面的计算中得到数值,如下公式: 2 312 22b 0.2d T 3d 4???? ? ?+???? ??=πσF <102MPa 符合该压力下的强度要求。

二次张拉操作规则(试行)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施工、验收操作规则 ********项目部 2011年3月

目录 1、术语和符号 (2) 1.1 术语 (2) 1.2 符号 (3) 1.3 术语简称 (5) 2、材料及锚具系统 (6) 2.1 混凝土及钢筋 (6) 2.2 锚具系统 (6) 2.3 管道 (7) 3、施工 (8) 3.1 一般规定 (9) 3.2 预应力钢筋材料、锚具、管道进场验收 (9) 3.3 预应力钢筋的制作、安装 (9) 3.4 混凝土的浇筑 (10) 3.5 施加预应力 (11) 3.6 孔道压浆 (15) 3.7 封锚 (15) 4、验收 (16) 4.1 一般规定 (16) 4.2 工序施工验收 (16) 4.3 分项工程施工验收 (17) 附录A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的锚具构造尺寸 (19) 附录B 张拉端锚具槽口及穴模参考尺寸 (20) 附录C 张拉端锚具槽口护罩和固定塞的构造尺寸 (21) 附录D 二次张拉专用千斤顶、张拉连接装置构造及参考尺寸 (22) 附录E 竖向预应力工程施工验收记录表 (23) 附录F 竖向预应力筋张拉记录表 (25) 附录G 钢绞线与固定端P锚安装记录表 (27)

1 术语、符号 1.1术语 1.1.1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 是一种由固定端“P型锚具系统”、钢绞线力筋、管道系统和张拉端“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等几个部分组合,沿垂直方向布置于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腹板内,并经二次张拉施工实现其力筋低回缩锚固的预应力锚固体系。 1.1.2二次张拉 对同一根钢绞线预应力束完成第一次张拉→放张→夹片锚固后,第二次将锚杯整体张拉→旋紧支承螺母→放张锚固力筋,以弥补第一次放张锚固回缩损失的预应力施工工艺。 1.1.3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 是一种由固定端锚具、预应力钢筋、张拉端锚具等部件组合,沿垂直方向布置于预应力混凝土内,经张拉施工实现其力筋锚固的预应力锚固体系。 1.1.4预应力筋 在预应力结构中用于建立预加应力的单根或成束的预应力钢丝、钢绞线或钢筋。 1.1.5锚具 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为保持预应力筋的拉力并将其传递到混凝土上所用的永久性锚固装置。 1.1.6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 是一种第一次张拉钢绞线放张锚固后,再实施第二次张拉使锚杯离开垫板,然后旋扭支承螺母来补偿锚杯下端面与垫板之间间隙,达到弥补第一次张拉放张回缩损失的新型锚具。 1.1.7锚杯 它是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的关键零件。锚杯圆柱(或圆台)的内侧设置夹片座套,外周设置螺纹,并与支承螺母内螺纹旋接。 1.1.8 支承螺母 它是低回缩二次张拉锚具的另一个关键零件。其外周设有若干槽口便于转动螺母,其内螺纹与锚杯外螺纹旋接。 1.1.9 预应力筋-锚具组装件 单根或成束状态的预应力筋与安装在其端部的锚具组合装配而成的受力单元。

最新现浇箱梁预应力张拉计算过程说课讲解

预应力张拉 一、张拉控制 (一)、理论伸长量 1、基本参数 1)钢绞线:规格φs15.2,公称直径15.2mm ,公称截面积140mm 2 ,张拉控制应力con pk 0.75f 0.75*18601395MPa σ===。钢绞线弹性模量按5Ep 1.95*10MPa =。 2)精轧螺纹钢:规格φ32mm ,截面积 804.2mm 2 con pk 0.9f 0.9*930837MPa σ===。 3)波纹管管道摩擦系数0.17μ=,管道偏系差数k 0.0015=。X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X 2为孔道长度与工作长度之和(工作长度:锚具长度+限位器长度+千斤顶长度)。X 3为孔道长度与工作长度之和(工作长度:底座高度+千斤顶长度)。两端对称张拉的钢束以平直段中点断面为计算截面,单端张拉的钢束以固定端为计算截面(锚固长度不计)。 2、计算过程 1)纵向、横向张拉 将总和切角α换算为弧度θ:*180 πθ= α,钢束的总和切角为计算长度范围之内的角度之和。 计算单束钢绞线最大张拉力:P 1395*140*n =(根数), 平均张拉力:(kx )p P 1e P kx μθμθ-+-=+(), 则有理论伸长量:p 2 p p P L A E X ?=。

2)竖向张拉 竖向预应力筋为32mm 精轧螺纹钢,计算精轧螺纹钢最大张拉力:2con *804.367.3P mm t σ==, 则有理论伸长量:3P L A E X ?=。 由于精轧螺纹钢伸长量较小,张拉施工时误差影响较大,因此按照设计以张拉吨位为主,伸长量为辅。 (二)、实际伸长量 预应力施加顺序为:con con con 015%30%σσσ---,持荷两分钟后锚固。 为保证实际伸长量数据准确性,减少计算预应力损失的误差,采用30%张拉力的伸长量减去15%张拉力的伸长量,代替0-15%张拉力的伸长量。 实际伸长量测量程序为:施加预应力15%时记录伸长量1L ,施加预应 力30%时记录伸长量2L ,施加预应力100%时记录伸长量3L ,则有: 实际伸长量3121L L L L L =-+-()。 由于预应力张拉采用伸长量与张拉力双控,因此在控制张拉力的同时,需计算实际伸长量与理论伸长量的差值是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合格标准为L-L 6%6%L ?≤≤?-+。 为保证竖向预应力筋张拉质量,采取复拉以减少预应力损失,即跳块张拉,如施工4#块时可对已经张拉完成的2#块竖向预应力筋再次进行张拉,补偿应力损失。 二、注意事项 1、预应力筋、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使用前应进行外观质量检查,不得有弯曲,表面不得有裂纹、毛刺、机械损伤、铁锈、油污等。

VLM型竖向二次张拉锚具使用说明书(威尔姆)

VLM 型竖向二次张拉锚具
使用说明书
柳州市威尔姆预应力有限公司 二○○八年三月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 施工操作说明书
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是一种新型的预应力筋锚固体系, 它不同于 传统的精轧螺纹钢筋 YGM 锚固体系,也不同于夹片式钢绞线锚固体系,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施工、验收中应掌握如下要点,才能确保发挥这一新型锚固体系的优势,从而确保竖向预 应力(含中短预应力束)永存应力稳定可靠,孔道压浆密实饱满,提升桥梁的安全性能。 一、二次张拉低回缩钢绞线竖向预应力锚固系统的锚具尺寸(如图 1):
图 1 二次竖向张拉锚具安装时意图 1。工作夹片 2。工作锚板 3。工作螺母 5。波纹管 6。预应力筋 7。约束圈 9。固定螺钉 10。固定垫板 11。挤压套 二次张拉竖向低回缩锚具张拉端技术参数表 波纹管内 工作锚板 工作螺母 锚垫板 预应力 经(mm) 型号 筋根数 MA B D E F φC φI VLM.SX15-1 VLM.SX15-2 VLM.SX15-3 VLM.SX15-4 VLM.SX15-5 1 2 3 4 5 M48X2 M83X3 M85X3 M95X3 M110X2 56 56 60 60 60 φ64 φ98 φ110 φ120 φ132 26 26 32 32 32 100 115 140 140 150 14 80 110 100 120 35 45 50 55 55
4。锚垫板 8。螺旋筋 12。压板 单位:mm 螺旋筋 φJ φ80 φ120 φ130 φ140 φ160 φG φ8 φ8 φ8 φ8 φ8 K 40 40 50 50 50 圈数 4 4 4 4 4
二次张拉竖向低回缩锚具固定端技术参数表 固定垫板 预应力 固定垫板到 型号 筋根数 φN H 约束圈距离 VLM.SX15-1 VLM.SX15-2 1 2 φ80 φ100 14 20 / 160
单位:mm 张拉端槽口及模版参考尺寸 A 140 180 B 140 140 C / 100 φD φ20 φ60 H 100 110

哈工大机械设计大作业之千斤顶说明书

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作业设计计算说明书 题目螺旋起重器(千斤顶) 系别机电工程学院 班号 0908103 孟子航 学号 1090810314 日期 2011年9月13日

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作业任务书 题目 螺旋起重器(千斤顶) 设计原始数据: 表3.1 螺旋起重器的示意图及已知数据 题号 起重器/Q F kN 最大起重高度/H mm 3.1.1 30 180 3.1.2 40 200 3.1.3 50 150 设计要求: (1) 绘制装配图一,画出起重器的全比结构,按照比例装配图要求标注尺寸、序号及填 写明细栏、标题栏、编写技术要求。 (2) 撰写设计说明书一份,主要包括起重器各部分尺寸的计算,对螺杆和螺母螺纹牙强 度、螺纹副自锁性、螺杆的稳定性的校核等。

目录 一、设计题目---------------------------------------------------------------2 二、螺母、螺杆选材---------------------------------------------------------2 三、螺杆、螺母设计计算 3.1 耐磨性计算 ------------------------------------------------------------------------------------------------2 3.2 螺杆强度校核 ---------------------------------------------------------------------------------------------3

关于检校张拉千斤顶的回归方程式

关于检校张拉千斤顶的回归方程式

关于检校张拉千斤顶的回归方程式 阐明由(一)式至(二)式的转换过程以及a 与b 的出处 (一) Y = a + b X (试验室公式,旨在求得a 、b 。) 试验室数据(“顶压机”法)油缸面积571.48cm 2=57148mm 2 0.4(1.0)级压力表读数MPa(Y) 千斤顶压 力值(KN) (理论计算) 压力机读数KN(X) 校正系数 实测值理论值 = K 1.00≤K ≤1.05 1 2 3 均值 A B C D E F G i1 5 285.7 272.1 1.05 i2 10 571.5 544.3 1.05 i3 15 857.2 816.4 1.05 i4 20 1143.0 1088.6 1.05 i5 25 1428.7 1360.7 1.05 i6 30 1714.4 1632.8 1.05 i7 35 2000.2 1905.0 1.05 i8 40 2285.9 2177.0 1.05 i9 45 2571.7 2449.2 1.05 in … 首先计算相关系数 ] )([])([2222Y Y n X X n Y X XY n ∑-∑*∑-∑∑*∑-∑=γ ≥0.9999

计算公式: 截距 2 22 )(X n X X Y X XY a ∑-∑∑*∑-∑*∑= 斜率 2 2)(X n X XY n Y X b ∑-∑∑-∑*∑= 说明: ①“Σ”读“西格玛”是“∑=n i 11”的简化。表示与a 、b 相关的数据(即“回归因素”) Y 或X 由 i 1=5MPa(或272.1KN)……至i 9=45MPa(或2449.2KN)……i n =……之总和。 ② n 表示数据量即因数发生的次数,此处n=9。 例如:2 2229 124515105+++=∑= i y 。 ()2 2 9 14515105+++=?? ? ?? ∑= i y 。 ()2.2449454.816153.544101.272599 1 ?+?+?+?=∑= i YX n 。 ③ i 表示因素发生的次序,如i 1=5 , i 2=10 ……i 9=45等等(因素:原因要素)。 ④按公式计算求得 Y = a + b X = 0 + 0.018373 X = 0.018373X 回归方程(即经验方程、经验公式)之意义(使用价值)在于将各个处于离散分布状态的相关数据(因素)通过统计手段(如a 、b 计算公式)使它们趋于(回归于)统一稳定(如ρ = a + b F 方程式)。因此,这种回归分析所得数据永远是一个近似数。其近似于理想值(或理想状态、要求精度)的程度由相关系数γ表达,此处要求γ=0.9999,

张拉计算方法

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伸长量的计算 与现场测量控制 预应力钢绞线施工时,采用张拉应力和伸长值双控,实际伸长值与理论伸长值误差不得超过6%,后张预应力技术一般用于预制大跨径简支连续梁、简支板结构,各种现浇预应力结构或块体拼装结构。预应力施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预应力筋张拉是预应力砼结构的关键工序,施工质量关系到桥梁的安全和人身安全,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一般现行常接触到的预应力钢材主要:有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PC光面钢丝、刻痕钢丝、冷拔低碳钢丝、精轧螺纹钢等材料。对于后张法预应力施工时孔道成型方法主要有:金属螺旋管、胶管抽芯、钢管抽芯、充气充水胶管抽芯等方法。本人接触多的是混凝土预应力钢绞线(PCstrand、1×7公称直径15,24mm,f pk=1860Mpa,270级高强底松弛),成孔方法多采用金属螺旋管成孔,本文就以此两项先决条件进行论述。 1 施工准备: 熟悉图纸:拿到施工图纸应先查阅施工说明中关于预应力钢绞线的规格,一般预应力钢束采用ASTMA416-270级低松弛钢绞线,其标准强度为f pk=1860Mpa,1×7公称直径15,24mm,锚下控制力为Δk= f pk Mpa。 根据施工方法确定计算参数: 预应力管道成孔方法采用金属螺旋管成孔,查下表确定K、μ取值:表1

ΔL= Pp×L Ap×Ep ΔL—各分段预应力筋的理论伸长值(mm); Pp—各分段预应力筋的平均张拉力(N); L—预应力筋的分段长度(mm); Ap—预应力筋的截面面积(mm2); Ep—预应力筋的弹性模量(Mpa); 《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附录G-8中规定了Pp的计算公式(2): Pp=P×(1-e-(kx+μθ)) kx+μθ P—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将钢绞线分段计算后,为每分段的起点张拉力,即为前段的终点张拉力(N); θ—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分段后为每分段中每段曲线段的切线夹角(rad); x—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分段后为每个分段长度或为公式1中L值; k—孔道每束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1/m),管道内全长均应考虑该影响; μ—预应力筋与孔道壁之间的磨擦系数,只在管道弯曲部分考虑该系数的影响。 从公式(1)可以看出,钢绞线的弹性模量Ep是决定计算值的重要因素,它的取值是否正确,对计算预应力筋伸长值的影响较大。所以钢绞线在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测试验,弹性模量则常出现Ep’=(~)×105Mpa的结果,这是由于实际的钢绞线的截面积并不是绝对的140mm2,而进行试验时并未用真实的钢绞线截面积进行计算,根据公式(1)可知,若Ap 有偏差,则得到了一个Ep’值,虽然Ep’并非真实值,但将其与钢绞线理论面积相乘所计算出的ΔL却是符合实际的,所以要按实测值Ep’进行计算。 公式2中的k和μ是后张法钢绞线伸长量计算中的两个重要的参数,其大小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管道的成型方式、预应力筋的类型、表面特征是光滑的还是有波纹的、表面是否有锈斑,波纹管的布设是否正确,弯道位置及角度是否正确,成型管道内是否漏浆等等,各个因素在施工中的变动很大,还有很多是不可能预先确定的,因此,摩擦系数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的精确程度。在工程实施中,最好对孔道磨擦系数进行测定(测定方法可参照《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JTJ 041-2000)附录G-9),并对施工中影响磨擦系数的方面进行认真的检查,如波纹管的三维位置是否正确等等,以确保摩擦系数的大小基本一致。实际计算可根据表1选取参数。 3 划分计算分段:整束钢绞线在进行分段计算时,首先是分段(见图1): 工作长度:工具锚到工作锚之间的长度,图1中工作段AB长度=L,计算时不考虑μ、θ,计算力为A点力,采用公式1直接进行计算,Pp=千斤顶张拉力; 波纹管内长度:计算时要考虑μ、θ,计算一段的起点和终点力。每一段的终点力就是下一段的起点力,例如靠近张拉端第一段BC的终点C点力即为第二段CD的起点力,每段的终点力与起点力的关系如下式: Pz=Pq×e-(KX+μθ)(公式3) Pz—分段终点力(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