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

常见的地质灾害与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力学、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地质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考虑地震力的影响,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其次,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
通过监测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可以提前几秒钟或几分钟发出预警信号,使人们有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此外,地震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包括培训专业救援人员、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等。
第二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气候变化、水文条件等因素引起的山体失稳和滑动。
山体滑坡常常造成土地荒漠化、水源污染等问题。
为了防治山体滑坡,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山体的位移、应力变化等指标,及时预警滑坡的发生,以便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其次,加强土地治理和生态恢复。
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山体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加强社会救助和救援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滑坡灾害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三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是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煤矿开采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下空洞形成和地面下陷。
地面塌陷常常造成房屋倒塌、地下管道破裂等问题。
为了防治地面塌陷,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空洞的形成。
其次,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通过监测地面下陷的速度和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加强地下管道的维护和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地面塌陷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影响。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四篇)

地质灾害预防方案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下水运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等原因,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威胁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预防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专家、技术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本文将从预防地震、地面塌陷、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常见地质灾害的角度,提出地质灾害预防方案。
一、预防地震灾害:1. 建立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建设地震监测网络,提高预警准确率和时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逃生和防护措施。
2. 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标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震动。
3.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通过开展地震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地震科学知识,培养人们的自救互救意识,提高地震应急能力。
4. 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地震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反应流程,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应对能力。
二、预防地面塌陷灾害:1. 加强地质调查和监测: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调查力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地下水位变动、地下空洞等危险因素,做好预警工作。
2. 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合理规划地下水开采和利用,避免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发地面塌陷。
3. 实施土地整治和防控措施: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土地整治和防控,采取固结填土、地下排水等工程措施,增加地基稳定性。
4. 普及防控知识和技能:开展地面塌陷防控培训,提高公众对地表下陷灾害的认识,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应对和预防地下水调查。
三、预防山体滑坡灾害:1. 加强山体环境保护:保护和恢复山体植被,防止大规模砍伐和过度开发,减少山体土壤侵蚀,提高山体的稳定性。
2. 建立山体滑坡监测体系:建立山体滑坡监测网络,通过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地下水位和地震等数据,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对已发现的山体滑坡隐患点进行治理,采取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和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的力和能量作用、地壳结构、构造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规模大、危害较大的特点,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人们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
一、山体滑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是由于山体内部的岩土体发生松动、失稳导致的大规模滑坡和泥石流现象。
主要原因有地震、降雨、地质构造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地质勘察,了解地质条件和潜在风险。
2.合理设计工程结构,采取加固措施,如搭建加固桩、设置挡土墙等。
3.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滑坡和泥石流的动态。
4.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潜在滑坡和泥石流危险区建设。
二、地震地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由地壳内部的岩石断裂产生的震动和波动。
地震通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以下是地震防治知识:1.教育公众学习地震逃生技能,如就近避险、保护头部等。
2.加强建筑物抗震设计和工程建设,使用抗震建材。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地震活动。
4.建立灾后救援体系,提高抗震救灾能力。
三、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地下软弱层失稳导致地面下陷、沉降的现象。
常见的地面塌陷包括煤矿塌陷、土地沉降等。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勘察,了解地下水位、地下岩层结构等信息。
2.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减少矿井塌陷的风险。
3.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表下陷。
4.加强地面监测,早期发现地面塌陷迹象。
四、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火山岩浆、热气、火山灰等物质从火山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引发火山灰、火山岩流等物质对周围地区造成冲击和覆盖,对人类和动植物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是防治措施:1.加强火山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现火山活动。
2.制定火山喷发应急预案,做好撤离和救援工作。
3.加强火山灾害科学研究,提高灾害防治能力。
4.避免在火山附近建设大型工程和人口密集区。
以上是一些常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知识的简要介绍。
如何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

如何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威胁的灾害事件。
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都属于地质灾害的范畴。
由于其破坏性极强,人们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说明如何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
首先,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特征是预防和应对的基础。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球内部活动、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的。
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岩土力学、地形地貌等科学知识,人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和发生概率,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灾措施。
例如,对于地震活跃区域,人们可以建立地震监测站点,及时掌握地震活动情况,提前进行预警和紧急疏散。
其次,完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是有效预防和应对地质灾害的关键。
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对于人们采取有效措施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包括地震监测、地表形变监测、山体滑坡监测等多个方面,可以提高预警水平,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利用遥感技术和地质灾害数据库,人们可以对潜在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监测和评估,提前规划和安置人口,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三,加强整体规划和综合治理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
地质灾害往往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单一的防治措施效果有限。
因此,需要制定全面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地质环境因素纳入城市和乡村规划,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和人口分布。
此外,通过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措施加固和巩固山体、河流等灾害易发区域,可以有效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最后,加强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是应对地质灾害的重要环节。
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民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可以有效减少灾害损失。
同时,地质灾害发生后,及时展开恢复重建工作,包括重建房屋、修复基础设施和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对于促进受灾地区的快速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

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它不仅会带来人员和财产损失,还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
本文将从预防和控制地质灾害的角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预防地质灾害的措施预防是最好的治疗,预防地质灾害也是如此。
预防地质灾害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和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预防地质灾害的方式:1.1 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有一定的前兆和规律,通过监测地面变形、地震、气象等因素,可以提前预警,从而避免灾害的发生。
1.2 山体治理山体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地,对于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灾害的山体,可以采取加固、挡土、排水等方式,减少灾害的发生。
1.3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减少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通过修建护岸、梯田、防洪堤等工程,抑制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1.4 科学规划在城市和农村建设过程中,要科学规划,避免在地质不稳定区域建房或种植作物,从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2. 控制地质灾害的措施即使我们采取了预防措施,地质灾害仍然可能发生。
因此,我们还需要采取控制措施,对灾害进行治理和减轻其影响。
以下是一些控制地质灾害的方式:2.1 应急处理地质灾害往往是突发事件,出现后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应急处理包括疏散人员、提供救援、抢险等措施,可以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2.2 治理地质灾害的治理包括加固、开挖、护坡等方式,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加剧。
治理也包括对灾害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维护。
2.3 后期管理地质灾害治理后,需要对治理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价,同时要做好后期管理,对工程设施进行维护和修缮,确保治理效果持久。
3. 建立协调机制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协调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为此,建立一套协调机制非常重要。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等机构,加强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同时加强地质调查和研究能力,提升早期预警和灾害风险评估能力。
地质灾害防御措施

地质灾害防御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地表和地下发生的、由地壳运动或地质构造破坏造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的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种类繁多,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人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灾害防御措施。
地震防御措施地震是一种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的地质灾害,对于地震的防御措施主要包括:1.建筑物设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要考虑地震所带来的冲击和振动。
例如,建筑物应采用抗震构造设计,增加地震时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地基加固:地震时,土壤的液化现象容易导致建筑物的倒塌。
因此,地基加固是地震防御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灌浆加固和土工格栅加固等。
3.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甚至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给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
因此,在地震高发区地区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有效的地震防御措施。
滑坡防御措施滑坡是指土地、岩石或碎屑以一定速度发生流动或倾斜的地质现象。
为了防止滑坡发生和减少滑坡带来的损失,需要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1.植被恢复和保护: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土体的下滑倾向。
因此,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是防止滑坡的有效手段。
2.土体加固:滑坡地区的土体较松散,可以采用土体加固措施,如填土加固、地钉加固等,增加土体的稳定性。
3.排水措施:滑坡地区的积水会削弱土体的稳定性,因此,采取排水措施,如设置排水沟、排水管等,以减少土体中的水分,防止滑坡的发生。
泥石流防御措施泥石流是由陡坡上的泥土、碎石、雪崩物等混合流动的地质现象,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的特点。
为了减少泥石流造成的破坏,需要采取以下防御措施:1.建设护坡和挡土墙:护坡和挡土墙可以有效地防止泥石流冲击山体和河道,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破坏。
2.设立拦砂坝:拦砂坝可以拦截泥沙和碎石,防止其流入河道,减少对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和堵塞。
3.建设防护林带:防护林带具有良好的保土保水和约束泥石流的功能。
地质灾害预防与防治

地质灾害预防与防治一、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地表和大气等因素引起的地质过程所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对于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地质灾害的种类1.地震灾害地震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之一,是造成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震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是地震灾害管理的重要目标。
2.滑坡灾害滑坡灾害是由于地质构造变化、土地开发和人为因素导致的土地滑动而造成的。
预防和治理滑坡灾害的关键在于把握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3.地面塌陷灾害地面塌陷灾害易发生在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时,与长期采掘导致的地表塌陷有关。
预防和治理地面塌陷灾害的措施主要包括监测、减采和混充。
三、地质灾害预防1.加强地震监测地震预警和监测可以提供足够的预警时间,可帮助社会和政府部门做出适当的应对和预警措施。
2.加强灾害风险评估通过地质调查,了解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并对各类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
3.制定有针对性措施在不同地质灾害发生前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合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四、地质灾害防治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和建造道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防治地质灾害对基础设施的破坏。
2.人工控制地形变化通过人工手段控制地形变化,如加强地基加固、垂直于滑坡方向的锚杆和护壁等措施。
3.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用地规划和建筑设计标准,为地质灾害治理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五、结论地质灾害是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加强地震监测、加强灾害风险评估、制定有针对性措施、健全法律法规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实现地质灾害的预防和防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
第20讲
湖南长沙市雅礼中学黄汉军
[考纲要求]
主要。
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知识讲解]
主要地质灾害
概念: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大部分地震和地质构造有关,称为构造地震,地震是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要素:震源震中
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
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多倍
分类:3级以下微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地震我国:大部分省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区有: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源和四川、云南西部;西北的x疆、甘肃和宁夏
我国死火山:山西大同;休眠火山:长白山的白头山、黑龙江五大连池;
活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昆仑山
定义: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
构造:火山锥、火山通道、火山口
活火山: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死火山:史前喷发过,后来未喷发过
休眠火山: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
我国火山分布:内蒙古高原南部、东北山区、台湾、海南岛等地,最近年代喷发的火山在x疆境内的昆仑山中定义: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定义: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沙、石块及巨大的砾石
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
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危害我国分布:山区面积占2/3,地表起伏大,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破坏,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
发。
主要分布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界处也会出现
地质灾害的特点
相同点:①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②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
不同点:①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②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多发,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防御
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
[能力训练]
.下列四大高原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较频繁的是:
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寒潮在美国经常长驱南下,其影响因素除大气环流外,主要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分布D.洋流分布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形成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B.中生代c.古生代D.元古代
.下列地质灾害主要由外力导致的有
A.日本神户地震B.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
c.x疆地震D.长江巴东段滑坡
下图为“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注:图例中数字所代表的灾害类型
—冻融、冰川为主2—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3—沙漠化为主
—黄土湿陷、水土流失为主5—岩溶、塌陷为主
.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2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4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地震是对人类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根据7—9题所示的材料判断。
.1999年8月17日凌时晨3点左右,土耳其西北部的一些省份发生了里氏6.8级强烈地震,震中在土耳其大城伊斯坦布尔,造成13000多人死亡。
99年8月21日凌晨4时26分,在哥斯达黎加发生了里氏7.3级地震,震中位于米尔斯
镇。
有关两地地震的对比叙述,正确的是
A.土耳其和哥斯达黎加处于同一地震带上
B.土耳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大于哥斯达黎加
c.哥斯达黎加的地震释放能量较土耳其大15倍左右
D.震中距相同的情况下,哥斯达黎加的地震烈度一定大于土耳其
.XX年3月26日,地震袭击了阿富汗的北部地区,伤亡惨重,此次地震的震源距离地表
仅为80。
同学甲绘制了一幅地震中心地区等震线示意
图,同学乙认为图中等震线的的
绘制不切合实际,其理由最可能是
A.等震线绘制的范围太小
B.因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等震线只有一条
c.在同一次地震中,与震中距离相等的地主烈度不一定相同
D.等震线应以巴格兰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1999年土耳其、我国台湾、美国加利福尼亚等地区发生了7级以上的大地震,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A.三地均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B.三地均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
c.三地均位于消亡地带上
D.三地均位于板块张裂地带上
0、读右图“地震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名称:
A表示B
A至B表示;B至D表示
图中的圆弧虚线是
在同一次地震中,如果其他条件相仿,B、D相比,地震烈度较大的是。
世界上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有关,其分布规律是。
[能力训练答案]
A2、c3、A4、D5、A6、c7、B8、c9、c
0.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BB距离震源比D近地质构造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教师归纳小结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成因上的关联性
如:川、滇、黔边地区
读图4.60,完成活动1
成灾上的关联性
如陕西华县大地震伤亡83万人,原因在于疫病蔓延
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人类活动的影响
如1998年长江大水由于降水集中且很大,也与长江上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这也是该地区近年来泥石流、滑坡多发的原因。
.地质灾害的防御
加强地质灾害的防御,建立灾情预测系统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