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

合集下载

3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

3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

实验三细菌革兰氏染色及特殊结构观察一、实验目的: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步。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3、通过革兰氏染色进一步理解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特点。

4、巩固在油镜下观察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5、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6、学习并掌握微生物涂片、染色的基本技术和无菌操作技术。

二、主要仪器设备及材料: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斜面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路哥氏(Lugol)碘液,95%乙醇,0.5%番红染色液,香柏油,二甲苯,生理盐水,5%孔雀绿3、仪器与材料: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酒精灯,火柴,小试管(75mm×10mm),烧杯(300mL),滴管,接种环,擦镜纸,镊子,电炉三、原理:微生物的细胞小且透明,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易识别,必须对它们进行染色,使经染色后的菌体与背景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能更清楚地观察到其形态和结构。

因此,微生物染色技术是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的重要手段。

革兰氏染色反应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性状。

它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Gram stain)不仅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而且还可将所有细菌区分为两大类:染色反应呈蓝紫色的称为革兰氏阳性细菌,用G+表示;染色反应呈红色(复染颜色)的称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用G-表示。

细菌对革兰氏染色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它们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不同而造成的。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当用乙醇处理时,由于脱水而引起网状结构中的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使结晶紫-碘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内而不易脱色,因此,呈现蓝紫色;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含量低,而脂类物质含量高,当用乙醇处理时,脂类物质溶解,细胞壁的通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复合物易被乙醇抽出而脱色,然后又被染上了复染液(番红)的颜色,因此呈现红色。

病原微生物染色法

病原微生物染色法

在组织切片上,显示细菌最常用的染色法是Gram氏染色法,依据染色性状不同,把细菌分为两大类,Gram氏阳性细菌和Gram氏阴性细菌。

分枝杆菌有脂性被膜,用Gram氏染色法染色一般不易着色。

为了显示这类杆菌,齐一尼氏石碳酸复红是最常用的经典染色方法。

杆菌着色后,具有抗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又称抗酸性杆菌,这类细菌在病理学检验中最多见的是结核杆菌和麻疯杆菌。

结核杆菌呈单个或平行聚合排列。

麻疯杆菌与结核杆菌相似,但较短粗。

螺旋体染色目前仍使用经典的Levaditi氏组织块银染法染色。

石蜡切片染色则采用Wartrin Starry氏法。

大部分霉菌虽可在HE染色切片中显示出来,但有些则需特殊染色法。

如用P.A.S显示白色念球菌,新型隐球菌用Crocott-Gomori氏六胺银法。

一、Gram氏染色法操纵方法:(1)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2)结晶紫液中染45秒。

(3)自来水洗。

(4)Gram氏碘1分钟。

(5)在碘丙酮中分化(直到切片无色为止)。

(6)水冲洗。

(7)1%中性红染核1分钟。

(8)自来水速洗。

常规脱水、透明、封固。

结果:Gram氏阳性菌呈蓝玄色,Gram氏阴性菌呈红色。

Gram氏试剂配制。

1.结晶紫染液(Lillie氏)95%酒精 20ml结晶紫 2g草酸铵 1g蒸馏水 80ml2.Gram氏碘液碘结晶 1g碘化钾 2g蒸馏水 300ml3.碘丙酮溶液Lugot氏碘 2ml丙酮 98mlGram氏切片染色(改良法)操纵方法:(1)石蜡切片脱蜡常规至水。

(2)HE水溶液染色,伊红较正常深。

(3)1%结晶紫滴于切片染5-10分钟。

(4)倾往染液加Lugol氏碘液5-10分钟。

(5)倾往碘液,滤纸稍印干。

(6)苯胺二甲苯(1:1)分化至无色。

(7)二甲苯洗2次。

(8)二甲苯透明、树胶封固。

结果:Gram阳性细菌及纤维素亮蓝色,核兰色,背景淡红色。

试剂配制:1.1%龙胆紫或甲紫、结晶紫水溶液。

2.Lugol氏碘液。

革兰氏染色四步法与改良两步法的比较

革兰氏染色四步法与改良两步法的比较

革兰氏染色四步法与改良两步法的比较摘要】目的比较革兰氏染色经典的四步法与改良的两步法在临床微生物检测上的实验效率与性能结果。

方法对标准菌株质控品为(G-菌和G+菌)、血培养分级报告阳性标本、痰标本的总计120例样本采用革兰氏染色经典的四步法与改良的两步法进行实验比对,其中血培养阳性标本通过两种革兰氏染色方法一致符合,有28个革兰氏阳性细菌和32个革兰氏阴性细菌。

其中痰直接涂片标本通过两种革兰氏染色方法结果有两株细菌在两步法染色判读结果为革兰氏阴性细菌而在四步法染色中结果为革兰氏阳性细菌。

结论经统计学分析差异,P>0.05,表明两种血培养瓶的阳性检出率和阴性检出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由此得出结论,革兰染色二步法完全可以替代四步法,操作简易、染色快、效果好,大大缩短了标本处理的时间。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四步法两步法【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009-01材料和方法1 材料1.1 标本来源和采集标准菌株质控品G-菌为大肠埃希氏菌(ATCC29523)、G+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血培养分级报告阳性标本(采用革兰氏染色直接涂片),痰标本,总计120例。

1.2 仪器与试剂显微镜; VITEK2C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BASO革兰氏染色液(经典四步法),上海贝沙公司;改良二步法革兰氏染色液250ml*2瓶/套,无锡飞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 方法2.1 采用经典四步法革兰氏染色液操作步骤(1)涂片:取干净的载玻片在涂菌的部位在火焰上烤一下,除去油脂。

针对液体培养基:用接种环沾取菌液一环,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上涂直径2mm左右的涂膜。

针对固体培养基: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无菌水,再用接种环取少量菌体,涂在载玻片上,使其薄而均匀。

(2)干燥:让涂片在空气中自然干燥。

(3)固定:让菌膜朝上,通过火焰2-3次固定。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

・技术与方法・改良的细菌荚膜染色法綦廷娜,陈峥宏(贵阳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贵州贵阳 550004)[关键词]细菌荚膜;染色和标记;吕氏美蓝染色法;改良荚膜染色法[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2707(2006)022******* 荚膜(cap sule)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其厚度≥012μm且边界明显。

通常认为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鉴定中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细菌荚膜染色法有H iss法、Muir法、墨汁负染法以及常用的吕氏美蓝染色法等,但这些荚膜染色法的染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1~4]。

改良荚膜染色法是在吕氏美蓝染色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染色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菌种:Ⅲ型肺炎链球菌(S treptococcus pneum oinae),编号为3100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实验动物:K M小鼠,由贵阳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培养基:10%绵羊血琼脂平板,按文献[3]方法制备。

荚膜染色液:按文献[4]方法配制。

改良荚膜染色液:(1)初染液:甲液为5%石炭酸5份,钾明矾饱和液2份,20%鞣酸2份,混合备用;乙液为碱性品红酒精饱和液1份。

甲乙两液混合过滤后备用;(2)媒染液为20%甲醇水溶液;(3)复染液为5%孔雀绿水溶液。

1.2 方法1.2.1 菌种与涂片的制备 将肺炎链球菌血琼脂平板24h培养物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以比浊法制备成浓度为1×109个/m l的菌液。

于小鼠腹腔内注射肺炎链球菌菌液(015m l/只),待小鼠发病,于濒死前取心血及胸腔血液注射另1只小鼠。

待小鼠发病,于濒死前取其心脏血或腹腔液涂片60张,室温下自然干燥。

1.2.2 吕氏美蓝荚膜染色法染色 按文献[4]方法对1.2.1中的30张涂片进行染色,逐一于油镜下观察。

1.2.3 改良荚膜染色法染色 取1.2.1中的涂片30张进行染色。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1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1

医药生物技术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王碧玉 刘雪梅 唐正宇长沙卫生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摘 要】细菌染色方法是微生物实验中观察细菌形态结构以及掌握细菌代谢、繁殖等情况的常用普及技术。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的细菌染色法包括其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等。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中细菌形态的观测质量,本文就对两种常用细菌染色法进行了改良,据实验结果显示,其改进后方法操作更加简单,更有效起到细菌染色作用及观测作用。

【关键词】微生物实验;细菌;染色方法;改良细菌属于一种呈单细胞形式生长的原核微生物,生长、代谢以及繁殖都与其细菌自身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1]。

但由于细菌均为半透明且无色的微生物,若需清晰的观察其形态就必须进行染色观察。

一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呈明显的特征,在显微镜下非常容易识别及观察。

微生物实验中最常用细菌染色方法包括其革兰染色法、抗酸染色法等,但是传统的方法步骤中仍存在许多弊端及不足[2]。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中观测细菌形态的质量,本文就对几种常用细菌染色法进行了改良,现报告如下。

1 革兰染色法革兰染色法(Gram stain)于1884年由丹麦医师Christain Gram创立,也是现今细菌学使用最为广泛的鉴别染色方法之一。

其传统的革兰染色法包括了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四个步骤[3]。

据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现将传统革兰染色法以改良的三步法取代,取得良好效果。

1.1 材料与方法材料: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晶紫染液,Grams碘液,0.4%复红酒精液。

方法: 取一张洁净载玻片,在载玻片上放置一滴生理盐水,将变形杆菌液体培养物或葡萄球菌培养物与生理盐水磨匀,涂成1cm×1cm大小的区域。

待涂片自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缓慢烘干,最后通过火焰5次,以使细菌固定在玻片之上;在制作好的细菌涂片上滴加少许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min后行水洗;在制作好的细菌涂片上滴加少许Grams碘液,染色1min后行水洗;在制作好的细菌涂片上滴加少许0.4%复红酒精溶液,染色1min后行水洗,待自然干燥后以作镜检。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微生物实验中常用细菌染色方法的改良

摘 要 : 茵 染 色法是 观 察 细 茵 形 态 结 构 , 细 了解 细 菌代 谢 、 殖状 态的 常 用技 术 。 本 文 参 考 有 关 文 献 的报 道 , 结 多年 实验 繁 总 教 学 的 经验 , 传 统 的 染 色方 法 之 上加 以 改进 , 在 以便 更 清 晰 地 观 察 细 茵 的 形 态 结 构 , 就 微 生 物 实 验 教 学 中 常 用 的 细 茵 染 色 并
( 度是 08 浓 . g・mL 1 , 放 l n 水洗 , I) 平 mi, 自然 干 燥 后 用 油 镜
作镜 检 。
12注 意事 项 及 讨 论 .
革 兰 染 色 法 虽 然 简 单 易 行 , 在 实 际 但
工 作 中 , 检 率 达 5 , 片 、 错 7 涂 固定 、 色 液 、 色 、 态 描 述 染 染 形
i r ntodu e c d.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KE W ORD M ir b ; ti o a t ra I r v Y S: c o e S a n f rb ce i ;mp o e
细 菌是 以单 细 胞 形 式 生 长 繁 殖 的 原 核 微 生 物 , 营 养 、 其 代 谢 及 繁殖 都 与 其 细 胞 结 构 有 关 , 此 , 解 细 菌 细胞 的 形 因 了 态结 构 十分 重 要 。细 菌 是无 色半 透 明 的 微 小 生 物 , 清 楚 的 要 观察 细 菌 的形 态 结 构 , 须 使 用 显 微 镜 和 细 菌 的 染 色 相 结 必
合 , 染 色后 的 细菌 细 胞 与 背 景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 , 显 微 镜 经 在 下 更 易 于识 别 。 细 菌 及 其 特 殊 结 构 的染 色 方 法 主 要 有 革 兰

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

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
能反 映肺部 良恶性结节的形态学特点 , 还可 以反映 出更多功
[ 6 ] 范 国华 , 陆之安, 龚建 平 , 等. 孤立性肺结 节增强 扫描 C T值 的
探讨( J ] . 实用放射学杂 志, 2 0 0 2 , 1 8 ( 6 ) : 4 5 9 — 4 6 1 .
[ 7 ] N o m o r i H, Mo r i T , I k e d a K, e t a 1 . D i f f u s i o n - w e i g h t e d m a g n e t i c
1 3 5 ( 4 ): 8 1 6 — 8 2 2 .
[ 8 3 李伟栋 , 李东, 刘海东 , 等. 3 . 0 T MR扩散加权成像 对肺实性 良
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及 b 值优化探讨 [ J 3 . 中国肺癌杂志 ,
2 0 1 1, 1 4 ( 1 1 ): 8 53 - 8 5 7 .
蒋莲 秀 摘要 黄光玲 吴 丹 何 义 钟毓娟 桂林 医学 院基础 医学 院实验教学 中心 , 广西桂林市 5 4 1 0 0 4 微生物 中常用 的细菌染色方法有多种 , 其中荚膜染色 、 鞭毛染 色 、 抗 酸染色等染色方法操 作较为复杂 , 不易掌
握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报道 , 结合教学经验 , 对上述三种染色方法 上加 以改进 , 实验结果显 示改进后不仅操作 简便 , 且染色效果较好 。
多及其 结构特点有关 , 与肿瘤 的组织 代谢 旺盛有关 , 是肺 癌
诊 断强有力的特 征[ 2  ̄ 4 3 。本 文恶 性病 变强化 方式 与文 献 报
[ 2 ] 张敏呜 , 周华 , 邹煜. 动态增强 C T对孤立性肺结节 的定量研究
[ J ] . 中华放射学杂志 , 2 0 0 4 , 3 8 ( 3 ) : 2 6 3 — 2 6 7 .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

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细菌染色法实验报告引言: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

为了研究和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科学家们发展出了各种方法和技术。

其中,细菌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通过染色技术可以使细菌在显微镜下更加清晰可见,从而方便研究者进行观察和分析。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染色方法对细菌的影响,并通过实验结果来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本实验使用的材料包括:细菌培养物、墨水、甲醇、碘酒、脱脂乳酪、显微镜玻片和镜盖片等。

实验步骤如下:1. 准备细菌培养物:在无菌条件下,将细菌培养物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并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定时间。

2. 制备细菌染色液:将适量的墨水加入甲醇中,制成墨水染色液;将适量的碘酒加入脱脂乳酪中,制成碘酒染色液。

3. 取一片细菌培养物:用无菌的显微镜玻片将细菌培养物刮取一小部分,均匀涂抹于玻片上。

4. 染色处理:将涂有细菌培养物的玻片分别浸入墨水染色液和碘酒染色液中,时间约为1分钟。

5. 清洗和观察:用蒸馏水轻轻冲洗染色后的玻片,然后将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和讨论:经过染色处理后,我们观察到不同的细菌染色方法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1. 墨水染色法:墨水染色法是一种简单而常用的染色方法,它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深蓝色或黑色。

通过墨水染色,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排列方式。

然而,墨水染色法对于细菌的染色效果并不均匀,有些细菌可能会出现染色不均匀或过度染色的情况。

2. 碘酒染色法:碘酒染色法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它能够使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棕色或深黄色。

通过碘酒染色,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菌的细胞壁和胞内结构。

与墨水染色法相比,碘酒染色法对于不同类型的细菌有更好的染色效果,能够更好地显示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细菌染色法对于细菌的观察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染色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5%最终为均质性强化。

这些特点与肺癌的新生小血管多及其结构特点有关,与肿瘤的组织代谢旺盛有关,是肺癌诊断强有力的特征[2~4]。

本文恶性病变强化方式与文献报道[5,6]一致。

而良性病变增强幅度小,一般小于20HU,炎性肿块则强化明显,常大于60HU。

孤立性肺内结节常见疾病主要有周围型肺癌、孤立性肺转移瘤、结核瘤及纤维干酪结节、球形肺炎、机化性肺炎、肺部真菌感染、错构瘤、肺炎性假瘤、肺部其他良性肿瘤等。

薄层CT及增强检查同时结合多平面重建技术基本可鉴别良恶性结节;对诊断确有困难者可行CT导引下病灶穿刺活检,或应用新的MR成像技术(包括DWI以及PWI等不仅能反映肺部良恶性结节的形态学特点,还可以反映出更多功能学信息)[7,8],将会对良、恶性肺结节认识的不断加深,大大提高了对肺内孤立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参考文献[1] 李惠民,肖湘生.肺结节CT影像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7(1):30-41.[2] 张敏鸣,周华,邹煜.动态增强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量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3):263-267.[3] 李相生,肖湘生.孤立性肺结节的CT增强特点及其血供病理学基础〔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1):730-731.[4] 滕皋军,蔡锡类,高广如,等.支气管肺癌的双重供血〔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1,25(2):80.[5] 滑炎卿,郑向鹏,张国桢.孤立性肺结节的增强CT表现及鉴别诊断〔J〕.上海医学影像,2000,9(2):67-70.[6] 范国华,陆之安,龚建平,等.孤立性肺结节增强扫描CT值的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6):459-461.[7] Nomori H,Mori T,Ikeda K,et al.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resonance imaging can be used in place of 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 for N staging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with fe-wer false-positive result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135(4):816-822.[8] 李伟栋,李东,刘海东,等.3.0TMR扩散加权成像对肺实性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及b值优化探讨〔J〕.中国肺癌杂志,2011,14(11):853-857.收稿日期2013-01-10(编辑 落落)三种常用细菌染色法的改良蒋莲秀 黄光玲 吴 丹 何 义 钟毓娟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广西桂林市 541004摘要 微生物中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有多种,其中荚膜染色、鞭毛染色、抗酸染色等染色方法操作较为复杂,不易掌握。

本文参考有关文献报道,结合教学经验,对上述三种染色方法上加以改进,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不仅操作简便,且染色效果较好。

关键词 荚膜染色 鞭毛染色 抗酸染色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3)08-1068-02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营养、代谢及繁殖都与其细胞结构有关,因此了解细菌的细胞形态结构十分重要,细菌个体小,无色半透明,不染色在镜下不易于观察,经染色后的细菌细胞结构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显微镜下更易于识别。

细菌及其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主要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鞭毛染色、荚膜染色及芽孢染色法等。

多年来上述染色方法已经过多次改进,但仍存在操作繁琐、不易掌握、染色效果不理想等缺点。

现介绍几种改良方法及注意事项。

1 荚膜染色荚膜是某些细菌的特殊结构,具有黏附、抗吞噬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在细菌的鉴定中有重要意义。

荚膜的形成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但也与环境条件有关,一般在动物体内和营养丰富(含大量血清和糖)的培养基中容易形成,而在普通培养基上易消失[1]。

细菌的荚膜染色在微生物学教学实验和某些细菌学诊断中是一种常用的也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染色技术。

目前常用的染色法有Hiss、Muir,Olt、湿(干)墨水负染法以及改良染色法等,但这些方法仍然存在染色效果不理想等缺点。

在传统的染色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实验,探讨建立了一种新的肺炎球菌荚膜染色法。

1.1 材料和方法1.1.1 标本。

肺炎链球菌(小鼠腹腔液)涂片。

1.1.2 染色液。

A液(鞭毛染色液):甲液为5%石炭酸5份,20%饱和钾明矾溶液2份,20%鞣酸2份混合,乙液为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液1份,甲乙两液混合过滤第3天使用。

B:碘液(革兰染色第2液);C液:20%甲醇;D液:乳酸酚棉兰。

1.1.3 染色方法。

涂片先滴加A液60℃水蒸气蒸染(60℃水浴箱)5min,水洗,B液作用5min,水洗,C液作用30s,水洗,D液复染2~5min,水洗,干燥,油镜观察。

1.2 结果 肺炎链球菌菌体染成紫红色,菌体外为一无色透明荚膜区,背景浅蓝或浅红(因染色时间不一而不同),菌体、背景、荚膜对比非常明显。

1.3 注意事项 (1)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在动物体内及含有大量糖和血清的培养基中易形成,因此为使荚膜肥厚,在动物体内宜多传代几次,每次传代时在濒死的动物体内注射荚膜保护液后,再无菌抽取腹腔液注射至健康的小白鼠体内,效果较好(另文详细报道)。

(2)石炭酸浓度不能过高,否则荚膜染色效果更差[2];乳酸酚棉兰放置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好,新配置乳酸酚棉兰染色液需放置37℃培养箱一定时间效果较佳;鞭毛染色液配置时间不宜太长,以1周以内使用效果较好。

86012 鞭毛染色细菌鞭毛染色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和临床细菌学诊断中一项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鞭毛染色,可以观察鞭毛的形态、数量和鞭毛在菌体分布的位置,并以此来鉴定细菌的一些重要特征[3]。

细菌的鞭毛极为纤细,一般直径只有10~20μm,只有用特殊的鞭毛染色法进行染色,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然而鞭毛染色过程繁琐,技术性强,染色效果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较大,欲使染出的鞭毛结构清晰、形态完整、本底干净,需反复摸索染色条件。

经多次实践,摸索出一套简易快速的染色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2.1.1 菌种。

普通变形杆菌为保存菌种。

2.1.2 染色液。

饱和钾明矾溶液2ml,5%石炭酸溶液5ml,20%鞣酸溶液2ml,加1ml碱性复红酒精饱和液混匀后过夜,第3天过滤备用。

2.1.3 方法。

(1)菌液制备:先把普通变形杆菌接种于新鲜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14~16h,再转种至肉汤培养基1次,37℃培养8~10h后,吸取0.2ml点种至新鲜普通琼脂培养基,37℃培养14~16h,取出,吸取2ml无菌蒸馏水轻轻滴入软琼脂培养基中,轻晃平板,使菌体洗入水中,作用约5min,把洗下的菌液吸出滴入装有无菌蒸馏水的试管中,菌液浓度约为1.5×102 CFU/ml,然后置37℃培养箱10min,取出后置室温30min。

(2)制片与染色:用微量吸管吸取表面菌液一小滴置于处理过的载玻片上(切勿涂抹),置37℃培养箱干燥后,加染色液覆盖菌膜,作用5~8min,水洗,干后镜检。

2.2 结果 菌体与鞭毛均染成红色,鞭毛布满涂片,粗细均匀,菌体结构清晰,背景干净,染色效果较好。

2.3 注意事项 (1)玻片处理:将新载玻片用洗衣粉煮沸20min,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晾干后泡酸2d,再用自来水冲净,160℃干烤,备用。

(2)变形杆菌的鞭毛染色与细菌的菌龄有关[4],用幼龄菌是获得理想结果的关键。

老龄菌菌体活动度降低,鞭毛易脱落,所以在染色前应将待染细菌在新配制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连续转种2~3代,以增强细菌的运动力;制备菌液后放置37℃培养箱10min为宜,时间过长,鞭毛易脱落。

(3)染色完成后,用水冲洗一定要充分(把铁锈色冲净),否则背景不干净,影响染色效果。

3 抗酸染色抗酸染色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广泛使用的一种常用染色方法,也是细菌学实验课必做的一项实验。

经典的齐-尼氏抗酸染色法操作过程较复杂,存在诸多缺点: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火焰温度过高,温度难以控制,染液易在玻片上干涸,需不断添加染料;加热时间长,难以掌握染料用量,易溢出玻片,玷污实验台或地面等[5]。

另外加热会使石炭酸挥发,对人体危害很大[6,7],因此对抗酸染色法进行了改良,操作较为简单,染色效果较好。

3.1 材料与方法3.1.1 标本。

卡介苗涂片。

3.1.2 染色液。

5%石炭酸复红,3%盐酸酒精,吕氏碱性美兰。

3.1.3 方法。

涂片加5%石炭酸复红覆盖菌膜,60℃水蒸气蒸染(60℃水浴箱)10min,水洗,3%盐酸酒精脱色1min,水洗,吕氏碱性美兰复染1min,水洗,干后镜检。

3.2 结果 卡介苗被染成鲜红色,细小杆状,单个或聚集成簇,背景蓝色,红色与蓝色对比度高,易于观察。

3.3 注意事项 涂片尽可能涂开,以使菌体分散便于观察;水蒸气蒸染的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过高或过低染色效果不明显,温度太高使菌体破坏,过低则可能是染料在较低温度下不易进入菌体[5]。

以上改良后的几种染色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节省染料、易于观察等特点,可以取得比传统染色法更好的染色效果,提高了细菌染色的质量,简便的操作程序,不仅适用于微生物实验教学,也便于批量制作教学标本,值得在教学、科研、临床上的推广。

参考文献[1] 石佑恩.病原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3.[2] 郑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细菌荚膜染色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3026-3027.[3] 古海瀛.细菌鞭毛染色意义〔J〕.海南医学,2003,14(3):12-13.[4] 任娅,张再蓉,马巨辉.细菌特殊结构染色效果的影响因素〔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1):126.[5] 陈文文,张维,沈况敏,等.恒温水浴加热染色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6):72.[6] 鲍桂乐,李仁道.两种抗酸染色方法的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9,27(5):5701.[7] 赵世鸿,叶迎春,夏世平.微波抗酸染色法的改良〔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6,29(6):5441.(本文通讯作者:钟毓娟)收稿日期2013-01-09(编辑 落落)颈椎病206例CT征象分析林忠伟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CT室,福建省龙岩市 364000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CT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6例经临床与CT检查证实为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析其CT征象。

结果:206例颈椎病患者经临床与CT检查可分为四型:(1)神根型82例;(2)脊髓型62例;(3)椎动脉型35例;(4)混合型27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