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讲堂
岳麓书院导游词介绍(2篇)

岳麓书院导游词介绍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风景优美的岳麓山参观举世闻名的岳麓书院。
今天,我是您们的导游小刘,今天我将引领大家踏上这一非凡的文化书香之旅!我们眼前的这块“风水宝地”便是古城长沙学术气息最浓郁的地方——岳麓书院。
它是一座宁静优雅的庭院,有着千年波斓壮阔的历史,它的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大气、睿智,是一代又一代学子千年传承相继的文化梦想。
庭前廊下、翘壁飞檐,那梦,是从唐代就一直延续下来的。
怎么样,大家闭上眼,尽情地感受一下这里清冷的风的味道,是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吧——那是有着千年不变浓浓的书香气息呢!岳麓书院是一片古朴典雅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它坐落在风景名胜岳麓山清风峡口,静静地屹立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下。
它的每一进院落、每一方石碑、每一片砖瓦、每一扇雕窗,都暗藏着隽永的文化品味,是享誉中外的“千年学府”。
它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湖湘学派、宋明理学的发源地。
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古圣先贤们的足迹走进书院这亘古不变的文化氛围中去吧!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
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
在书院的园林中,无论是小桥流水、假山回廊,都与讲堂构成了一副浑然天成的画面。
儒道互补,庄重典雅,这正是岳麓书院传承千载的精神佳境。
经过悬挂“千年学府”匾的头门就是赫曦台,内壁两侧墙上各有一个金色大字——“福”与“寿”如龙腾虎跃,遥相呼应。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书院的大门。
正上方悬挂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千古名联很霸气地挂在大门上,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材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
大门两旁安放的一对汉白玉抱鼓石双面浮雕,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现在,请大家移步,摆放着两把红木雕花座椅的地方便是“讲堂”了。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
岳麓书院国学讲会(第二讲)

岳麓书院国学讲会(第二讲)光明日报国学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联合主办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内府刊《五伦书》一、“五伦”的内涵及其概念的形成历史上,儒家将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
“伦”字的意思是“大的分类”,“五伦”观念的提出,就是要人们正确处理好这五大类型的人际关系。
“五伦”观念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子,在相传是子思所作的《中庸》中曾引用孔子的话说:“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到了孟子的时候,关于“五伦”的规范有了明确的表述,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五伦”关系的实质性存在,在历史上已相当悠久,但“五伦”概念却很晚才出现。
儒家原典中没有“五伦”一词,《庄子》一书中引孔子的弟子子张之语,称五伦关系为“五纪”;《吕氏春秋》则称五伦关系为“十际”。
“五伦”一词是一个俗语,它大约起源于宋代儒者以俗语说经的时期。
二、从孔孟的“五伦”观念到汉儒的“三纲”思想在先秦早期儒家那里,“五伦”关系是双向的。
《礼记·礼运》说:“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十者谓之人义。
”这五种人际关系之所以从十个方面说,是因为每一个方面都要尽其应尽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五伦中的“君臣”一伦备受后世诟病,然而在早期儒家思想中,非但没有后世君权至高无上的意思,反而有一种反对君权世袭、建构传贤政体的理念。
早期儒家倡导“禅让”制。
“禅让”的精神实质不是“家天下”,而是“公天下”,即国家最高权力的传递不是由君主传给自己的儿子或兄弟,而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选贤程序,传给国中贤德之人,而选贤的程序是一个全面了解民意的过程。
我们似乎可以说“禅让”思想乃是古代的“中国式的民主”思想。
同时,儒家又盛称“汤武革命”,认为君主只要实行暴政,那就意味着他已失去君权的合法性,人民有推翻暴君的革命权力。
战国中晚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残酷,并直接反映为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实力较量,而一国国君的权威、权力及其指挥和动员臣民的能力也成为实力较量的重要指数。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水之滨,南岳之麓,四周林木荫翳,院内幽静雅致。
一千多年来,众多博学鸿儒在这里开坛设讲,湖湘文化也由此形成。
今天,它仍然延续着教学功能,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无论对于古代的儒生还是今天的学子,这里都实在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而从岳麓书院的地位和影响来看,这里又绝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走进岳麓书院,远远地就看见大门两侧白底黑字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比上面宋真宗御笔题写的“岳麓书院”匾额还要引人注目。
湖南人的文化自信在这八个大字中彰显无遗。
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长盛不衰。
清末,在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的大潮中,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门口这副楹联却不是一开始就挂上去的。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公元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唐五代学人在山中办书院,掌教者称山长。
到南宋及元,官立书院,设山长,讲学以外,总领院务。
清乾隆改称院长,清末仍用旧名)。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楹联,袁以“惟楚有材”为上联,令学生们应对。
“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学生们正苦思冥想之际,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对道:“于斯为盛。
”这一句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这副著名的流水对就此撰成,常有湖南人引以为傲。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人们对此有误读。
这副楹联的意思应该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而不是这个地方很盛。
不过,4月9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岳麓书院时说:“岳麓书院也好,湖南也好,是完全担得起的。
”岳麓书院的雏形始于唐代,由僧人智旋等人在岳麓山蟒蛇洞附近建立了类似于学斋一样的书院府,麓山寺碑至今留存。
到宋太宗时期,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沿袭旧学斋办起了书院,最先称之为岳麓山书院,后改名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导游讲解词精讲

岳麓书院主体解说词(一)石碑这边有一块简单介绍岳麓书院的石碑。
书院,是我国古代集教课、藏书与祭祀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教育组织。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近千所书院,最有名的莫过于古代四大书院。
它们分别是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以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 年,潭州(此刻长沙)太守朱洞正式创办岳麓书院,距今已经有 1037 年的历史,因此书院素有“千年学府” 的美称,前门悬挂的“千年学府”匾是 1986 年书院建院 1010 周年也是湖南大学定校名 60 周年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予给我们的,是对我们书院千年办学的高度归纳和赞美。
“千年学府” 四个字是集唐朝湘籍书法家欧阳询的字。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到 1903 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历经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工专,于 1926 年正式命名为湖南大学,此刻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个部下学院,从本科到博士每年都有招生,相续办学。
这也是岳麓书院与其余三个书院的不一样之处,它是集旅行、研究、教课为一体的。
左边石碑时岳麓书院在 1988 年被定为全国第三批要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颁发的一块标记碑。
(二)赫曦台这面木质屏风上是岳麓书院的平面表示图,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 多平米,分为书院主体、隶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三大部份。
书院主体采纳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建筑格局,表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亮的社会伦理关系。
而我们的解说也将以中轴线为主。
前方我们已经说起,古代书院多有讲学、藏书和祭祀三大功能。
在岳麓书院里,课堂讲学,御书楼藏书,而文庙就是起到祭祀作用的地方。
岳麓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中独一一个附建文庙的书院,而不像其余书院不过以单独一间房子祭祀孔子。
我们此刻所在的地点是 2 号建筑,赫曦台。
赫,是红色的意思,曦指旭日,赫曦即红色的旭日。
赫曦台名字的由来与书院历史上有名的学术峰会相关。
岳麓书院主体讲解词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千年學府岳麓书院参观。
(一)石碑这边有一塊簡單介绍岳麓书院的石碑。
書院,是我國古代集教學、藏書與祭祀三大功能于一體的地方教育組織。
在我國歷史上出現過近千所書院,最著名的莫過於古代四大書院。
它们分別是是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以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潭州(现在长沙)太守朱洞正式创立岳麓书院,距今已经有1037年的历史,所以书院素有“千年学府”的美称,前门懸掛的“千年学府”匾是1986年書院建院1010周年也是湖南大学定校名60周年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给我们的,是对我们书院千年办学的高度概括和讚譽。
“千年学府”四个字是集唐代湘籍书法家欧阳询的字。
岳麓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到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后歷经湖南师范学院、湖南工专,于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现在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个下属学院,从本科到博士每年都有招生,相续办学。
这也是嶽麓书院与其他三个书院的不同之处,它是集旅游、研究、教学為一体的。
左侧石碑时岳麓书院在1988年被定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時颁发的一块标志碑。
(二)赫曦台这面木质屏风上是岳麓书院的平面示意图,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面积有31000多平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三大部份。
书院主体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建筑格局,体现了我国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而我們的講解也將以中軸線為主。
前面我們已經提及,古代书院多有講學、藏書和祭祀三大功能。
在岳麓书院里,讲堂讲学,御书楼藏书,而文庙就是起到祭祀作用的地方。
岳麓书院是四大书院之中唯一一个附建文庙的书院,而不像其他书院只是以单独一间房屋祭祀孔子。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2号建筑,赫曦台。
赫,是红色的意思,曦指朝阳,赫曦即紅色的朝陽。
赫曦臺名字的由來与书院历史上著名的学术峰会有关。
南宋乾道三年即公元1167年,应嶽麓書院主教张栻的邀请,朱熹从福建来岳麓书院讲学,开创了不同学派间学者相互辩论交流的会讲形式,史稱朱张会讲。
岳麓书院13块碑刻中最为珍贵的

岳麓书院13块碑刻最为珍贵的“道中庸碑”-----欧阳厚均岳麓书院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青枫峡入口处,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因其历经千载,办学不辍,被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现存建筑是在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大修后的基础上,从1976年到1984年历时15年的修复重建而形成的,现有建筑包括围墙、风雩亭、吹香亭、潢门池、饮马池、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御书楼、百泉轩、文泉、拟兰亭、汲水亭、四箴亭、濂溪祠、山斋旧址、船山祠、湘水校经堂、后花园、时务学堂纪念馆、六君子堂、崇道祠、碑廊、文庙及自卑亭,主体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互为整体,完整保存了历史上教学、藏书、祭祀三块结构,体现了集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我国古代书院结构,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和唯一延续办学的书院。
院内存有自明代至清代地大量碑刻、匾额,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重要场所。
岳麓书院的讲学功能,主要由讲堂和斋舍来体现。
主要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教学斋、半学斋及湘水校经堂。
大门、二门、讲堂、书楼构成书院主体建筑的中轴线,半学斋居其左,教学斋居其右,湘水校经堂居讲堂左侧,百泉轩园林居讲堂右侧。
这些建筑互相沟通,连环往复,大小庭院组成大建筑群落,井然有序。
大门: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外用方形立柱一对,大门左右各置一抱鼓,白墙青瓦,置琉璃勾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东卷草云纹,整体建筑庄严、肃穆、威信大方,极富文化内含。
二门:位处讲堂之前大门之后,原为礼殿,明代扩建时,改为二门,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五间单檐悬山,与两斋相连,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架,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讲堂:位处书院的中心,是历史上书院教学、集会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留存的碑匾文物也大多集中于此。
创建时即为五间,现存建筑是清初的遗构。
介绍岳麓书院的导游词(必备3篇)

介绍岳麓书院的导游词(必备3篇)1.介绍岳麓书院的导游词第1篇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游览的是“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的潇湘洙泗——岳麓书院。
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现占地万平方米,掩映在岳麓山东坡幽深的山水之中,是一座坐西朝东,由门堂、亭、台、楼、轩、斋、祠组成的古建筑群,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和御书楼,北侧是半学斋、文庙、湘水校经堂、船山祠等纪念性建筑、南侧有教学斋、百泉轩、麓山寺等到景点。
各位朋友,现在让我们按照书院的建筑布局慢慢地走进那一种隽永的文化氛围。
书院这个名字是唐朝才开始有的,是国家用来藏书和校典的地方,到宋朝时演变为讲学和藏书之外,稍后就具备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
岳麓书院是由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经过近40年的风风雨雨的发展,大中祥符八年(公园10515年),宋真宗赵恒召见岳麓山周式,御赐“岳麓书院”匾额,于是书院之称开始名闻天下。
岳麓书院距今已有千多年的历史,大家跨越头门,仰头可以看到的拓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洵手迹而制成的“千年学府”匾额便是明证。
走进书院,映入大家眼帘的是赫曦台,有些朋友可能会纳闷“赫曦”到底有什么含义。
关于赫曦台的命名,是与两位名人密切相关的。
赫曦台原建于南宋时期。
乾道三年(公远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当时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岳麓书院主教张拭(代山长)进行学术交流,两位名家经常相约登岳麓山观日出,每当看到朝阳光芒四射,朱熹就对张拭说“赫曦”(就是日出光明炎盛的意思),他于是把岳麓山峰命名为赫曦峰,张拭筑台,朱熹题“赫曦台”。
现在大家看到的赫曦台是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重新修建的,它呈“凸”字形结构,是典型的湖南地方戏台。
大家拾级而上,可以看到台左右两壁檐上还保留有清乾隆年间修建时的戏剧故事雕塑,左边有《拾玉镯》,右边有《秋胡戏妻》等到较具有艺术价值的雕塑,可见,当时的书院的师生除了清苦的学习外,还有丰富的课余活动,儒家士人既严谨又闲适的思想也略见一斑。
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

四⼤书院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下,湖南⼤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书院”之⼀。
岳麓⾃古就是⽂化名⼭。
西晋以前为道⼠活动据点。
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泰始四年(268 年)麓⼭寺创⽴。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 “ 道林精舍 ” 。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岳麓书院。
历史上七毁七建。
⾃上世纪⼋⼗年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平⾯图。
吹⾹亭位于岳麓书院头门北侧、⽂庙照壁之外,有黉门池,始凿于宋代,与饮马池相对应。
相传为宋代尚书钟仙巢所建,宋理宗亲书"仙巢吹⾹亭"额,并书杜荀鹤《题衡⼭隐⼠⼭居》诗"放鹤去寻三岛客,任⼈来看四时花"为柱联,久废。
清乾隆五⼗三年(公元1788),⼭长罗典筑今亭,名为东亭,并建有⽊桥通往亭内。
嘉庆⼆⼗四年(1819),⼭长欧阳厚均为存故迹,改东亭名为"吹⾹亭"。
道光六年(1826年)改⽊桥为⽯桥。
抗⽇战争中亭毁桥存。
现亭为1984年修复。
因池中遍种荷花,岳麓⼋景之⼀的"风荷晚⾹"即取景于此。
书院⼋景之⼀桐荫别径,指从黉门池经⽂庙北通往爱晚亭的⼀条曲径,因路旁种有桐树⽽得名。
⼩路两旁古树参天,林⽊繁茂,踏⼊其中,有曲径通幽之感,是陶冶性情的好地⽅。
岳麓书院头门南边有⼀⼝圆形池塘,那便是饮马池。
原池的最早凿建年代⼤约在宋代,南宋乾道年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前来听讲者不计其数,听讲之⼈所骑的马匹,将池塘的⽔都喝光了,后⼈据此将之名为饮马池。
清乾隆年间,罗典任院长,进⾏书院园林建设,在饮马池上筑圆形尖顶草亭,以使⽔榭相映。
草亭原名西亭,嘉庆年间院长欧阳厚均重修,改西亭为风雩亭,现亭为1984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