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中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原则和方法

合集下载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

环评师考试案例分析答题要点精华经典总结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注意点(1)注意排放同类污染物的多个排气筒,不能采用达标排放分析及监测时采取的等效排气筒方式“简化”成一个排气筒计算,应对关心点采取多源叠加模式进行预测。

预测和评价影响应点面结合,既要说明对评价范围整体的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又要重点说明对环境保护目标等关心点的影响。

(2)有毒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要计算卫生防护距离。

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在100米以内时,级差为50米;超过100米,但小于或等于1000米时,级差为100米;超过1000米,级差为200米。

(3)废水:废水排至污水处理厂的一般做达标排放分析,同时从水量、水质两方面论证对污水处理厂的负荷,进行合理性分析;排往地表水的,按相应的河流、湖泊、河口、海湾等预测模式进行预测,重点说明环境敏感水域的水质变化情况和影响程度。

(4)噪声:较低级别评价可仅做厂界噪声达标分析,较高评价等级应预测评价对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一般采用噪声源衰减模式预测。

(5)固体废物:固体废物原则上应做到零排放,即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安全处置,一般废物做到安全处置或回收利用。

应分析固体废物在暂存、转运和处置环节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二次污染。

如暂存地防渗漏避免污染地下水,防雨淋避免形成渗滤液等。

(6)其它:对于可能造成地下水影响的,还应分析对地下水的影响,重点提出防止污染地下水的措施,如废水管道的防渗漏、物料废料堆场的防渗等。

对于一些特殊项目,如农药、制药等,有必要的要考虑废气排放的干湿沉积以及废水排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长期潜在影响。

污染型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程行为,涉及重大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行为等。

污染型项目以工艺分析、总图布置和清洁生产分析为重点;生态型项目以施工计划、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替代方案为重点。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技改项目工程分析中应关注的焦点(1)既有工程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污染源、源强及排放方式。

(2)既有工程存在的环境问题。

(3)技改内容,生产工艺及产污环节,污染源、源强及排放方式。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

第 10 章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10.1 防护距离确定总体原则与评价标准体系构成10.1.1 防护距离确定应遵循的总体原则建设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是一项涉及建设规划、项目选址、工程建设总平面布置、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综合性工作。

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污染源排放形式较为分散、排放高度较低低,污染物未经充分扩散稀释就进入地面呼吸带,即使排放量不大,在近距离内也可能会形成严重的局地污染,因此无组织排放对源附近区域的环境影响往往比有组织排放点源更强。

从环境空气质量的角度来说,防护距离的主要作用就是为无组织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提供一段扩散稀释距离,使之到达居住区最近边界时,有害污染物浓度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限值,不致于影响长期居住区人群的身体健康。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结果是否客观科学,取决于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源强参数的确定是否客观真实。

综合前面论述的无组织排放源强确定技术方法和无组织排放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对防护距离的评价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汇总如下。

(1)杜绝和减少无组织排放的根本原则在项目设计、建设及环境评价过程中,必须根据项目特点和 GB16297 的规定,结合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有关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等,提出杜绝和减少无组织排放的控制措施,尽量通过集气系统收集、处理后改为有组织排放。

即防护距离的设置只是一种管理与评价手段,加强无组织排放污染控制措施、减少排放才是根本和最终目标。

(2)科学、客观确定无组织排放源参数的原则无组织排放源强的确定要科学、客观,参数要收集全,不能随意类比、计算。

应详细列表、绘图给出无组织排放各污染源调查资料,主要包括占地面积、长度、宽度、排放高度、源距厂界距离、排放量与排放浓度、在总平面图中的布局、与近距离敏感目标的精确距离等。

(3)无组织排放污染影响保守评价原则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或卫生防护距离的“无组织源”,应当是正常工况下包括了体源、线源、低矮点源均简化为带有一定高度的面源的所有无组织排放源。

建设项目环境防护距离确定

建设项目环境防护距离确定

建设项目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李洁【摘要】选取焦化行业为调查对象,选取不同规模建设项目,调查环评中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情况,根据项目验收监测结果反推验证环评确定环境防护距离,分析建设项目环境防护距离确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建议.【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年(卷),期】2016(000)007【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焦化行业;环境;防护距离;大气【作者】李洁【作者单位】河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93在当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为保证建设项目投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不影响居住区人群身体健康,在厂区周围设置一定的环境防护距离是十分必要的技术措施。

目前,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确定工业企业环境防护距离的方法一般有4种:①是执行相应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简称行业标准);②是按照国家发布的行业准入条件中提出的企业布局要求(简称行业准入);③是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 T13201-91)中的公式计算确定的卫生防护距离(简称公式法);④是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的要求预测确定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简称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现阶段,环评工作中通常先采用多种方法分别确定项目环境防护距离,最后比较选取最大结果作为项目设防距离。

这样无疑更有利于保护项目周围居民健康,但往往也会大量增加搬迁量,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如何结合项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环境防护距离,成为了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1 案例调查搜集近年已批复的6个焦化项目环评,依据其环评报告及竣工验收报告,各项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确定情况见表1[1]。

从以上案例调查情况来看,发现如下问题。

①焦化行业环境防护距离确定存在多标准交叉,而且采用各种方法分别以面源中心、面源边界和厂界为计算起点,确定过程繁琐。

②各项目环境防护距离确定均以BaP为预测因子,环评预测源强各不相同,验收监测数据反推源强与之差异很大,BaP无组织排放量仅为环评确定源强的2/10 000左右,而源强对大气防护距离计算和卫生防护距离公式法计算的影响很大。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探讨

环境影响评价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的探讨

2 1 期( 总第 8 7期)
定, 计算 公式 如下 :


2 0 1 3 年 3月
在 防护 距离 内不 应 有 长 期居 住 的人 群 , 并 应加 强
绿化 。 ( 5 ) 计算确定、 标 准 确 定 与文 件 规 范规 定 区别执 行 。大气 环境 防护距 离 和卫生 防护距 离是 两个 概念 , 前者 属 于 环境 保 护 部 门的环 境 管 理规 定并 应按 导则 H J 2 . 2规 定 执行 , 后者 属 于 卫 生部 门的管理 规定并 应按 国家 颁布 的各行 业卫生 防护
按 照 国家环 境 保 护 部 于 2 0 0 8年 1 2月 3 1日 发布 并实 施 的《 环 境 影 响 评价 技 术 导 则 一大气 环 境》 ( H J 2 . 2— 2 0 0 8 ) 的要求 , “ 对 正 常排 放 条 件 下 的无 组织 排放 源 , 应 计 算其 大 气 环 境 防 护距 离 ” ,
环境 影响 , 在 项 目厂 界 以外 设 置 的 环 境 防 护 距
离¨ 。《 制定 地方 大 气污 染 物 排放 标 准 的技 术方
法》 ( G B / T 1 3 2 0 1—9 1 ) 中规 定 “ 无 组 织 排 放 的有
害气 体 进 人 呼 吸 带 大 气 层 时 , 其 浓 度 如 超 过
距离” 这个概念 , 也 未 明 确 大 气 防护 距 离 是 否 取
代卫生防护距离。这就使环评工作中具体到实际 防护距 离 的设 置上 , 会 出现 诸 多 问题 : ( 1 ) 有 行 业
标 准存 在 时 , 若 大 气 环 境 防 护距 离 小 于或 大 于 行 业 卫 生 防护距 离时 , 应 以 哪个 为 准 ; ( 2 ) 没有 行 业 标准时, 大 气环 境 防护距 离 和卫 生 防护距 离 , 该 执 行 哪个 标 准 。本文 针对 上述 问题 , 从 定义 、 设 置原 则、 确 定方 法 和实 际 环 评 工 作 中应 如何 执 行 等 角 度 进行 探讨 , 并 结 合 建 设 项 目环评 案例 对 二 者 加 以计算 , 确 定环 境 防护距 离 。

建设项目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办法

建设项目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办法

建设项目环评中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选址问题至关重要,选址的环境合理性除取决于城市总体规划相容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公众参与的认同性等诸多因素外,卫生防护距离的可达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合理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可有效防止污L——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m2)计算r=(S/π)0.5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表1中选取。

根据GB/T13201-91的规定(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级差为50m;超过100m 但小于1000m时,级差为100m;超过1000m以上时,级差为200m)将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结果取整。

15m低矮排气筒的排放都属于无组织排放。

⑵污染源: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如车间、厂房等)。

⑶无组织排放源:指设置于露天环境中具有无组织排放的设施或具有无组织排放的建筑构造(如车间、厂房等)。

⑷零散居民点:指少数(几户到十几户)零散居民的居住地。

⑸排毒系数:指某种污染物的平均无组织排放量与该污染物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之比值。

⑹特征污染物:指某装置(设施)的数种污染物中排毒系数最大的污染物。

⑺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高度以下排气筒的有害气体排放,均属无组织排放。

工业企业应用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加强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气体的无组织排放。

TJ36时,无组织排放源源强的可控水平在确定无组织排放源的源强时,是在分析了1982年编制卫生防护距离标淮的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再选择近几年来典型炼油厂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确定无组织排放源源强,并用现场监测浓度反推源强进行复核。

1982年曾对胜利炼油厂、锦州炼油厂和安庆炼油厂进行了污染源调查,按排毒系数大小排列;其中硫化氢和酚类较大,作为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污染因子。

建设项目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环评中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选址问题至关重要,选址的环境合理性除取决于城市总体规划相容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公众参与的认同性等诸多因素外,卫生防护距离的可达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合理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可有效防止污染纠纷,减少影响范围。

一、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有关规定及现行有关国标中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

卫生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民区边界的最小距离,进一步解释为: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大气污染物)自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边界到居住区满足GB3095与TJ36规定的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所需的最小距离。

二、各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按照《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规定,计算公式如下:()DC L.0/1=/+25ArQc50.02BLCm式中:Qc——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Cm——标准浓度限值(mg/m3);L——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m2)计算r=(S/π)0.5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表1中选取。

根据GB/T13201-91的规定(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级差为50m;超过100m但小于1000m时,页脚内容1级差为100m;超过1000m以上时,级差为200m)将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结果取整。

表1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页脚内容2注:表中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分为三类:Ⅰ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Ⅱ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小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或者无排放同种大气污染物之排气筒共存,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急性反应指标确定者;Ⅲ类:无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且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建设项目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环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

建设项目环评中卫生防护距离确定方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选址问题至关重要,选址的环境合理性除取决于城市总体规划相容性、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公众参与的认同性等诸多因素外,卫生防护距离的可达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合理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可有效防止污染纠纷,减少影响范围。

一、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有关规定及现行有关国标中卫生防护距离的定义。

卫生防护距离是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民区边界的最小距离,进一步解释为: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大气污染物)自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边界到居住区满足GB3095与TJ36规定的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所需的最小距离。

二、各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计算方法按照《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的规定,计算公式如下:()DC L.0r/+=25/1BLACmQc50.02式中:Qc——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以达到的控制水平(kg/h);Cm——标准浓度限值(mg/m3);L——所需卫生防护距离(m);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元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元占地面积(m2)计算r=(S/π)0.5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无因次),根据建设项目所在地区近五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表1中选取。

根据GB/T13201-91的规定(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级差为50m;超过100m但小于1000m时,级差为100m;超过1000m以上时,级差为200m)将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结果取整。

注:表中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分为三类:Ⅰ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大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者;Ⅱ类: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的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的排放量,小于标准规定的允许排放量的三分之一,或者无排放同种大气污染物之排气筒共存,但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急性反应指标确定者;Ⅲ类:无排放同种有害气体的排气筒与无组织排放源共存,且无组织排放的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是按慢性反应指标确定者。

大气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区别及常用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汇总

大气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区别及常用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汇总

大气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的区别一、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卫生防护距离有两种:一种以噪声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另一种是以大气污染为主的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它是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提出来的,名称比“卫生防护距离”更客观些。

虽然两者名称有所差异,但无论哪种距离,都是为保护人群健康,减少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

二、主要不同之处目前,有GB号的各种行业卫生防护距离基本是这样定义的:卫生防护距离,系指产生有害因素的部门(车间或工段)的边界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距离。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卫生防护距离是指: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的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是指:通过计算后,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

从上述可知,有GB号的各种卫生防护距离是以生产区、车间或工段为起点算起的,而大气导则是以厂界为起点算起的。

三、应用的原则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确定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的方法有:一是根据各行业单独制定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有GB号);一种是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公式进行计算;还有一种是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提供的公式进行计算。

1、有GB号的卫生防护距离应优先执行。

2、对于大气无组织污染源而言,无GB号可执行的卫生防护距离,一般来说,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的公式进行计算就可。

3、有的地区,在计算防护距离时,需按《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同时计算,然后取最大值,也没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接受知识的方式, 由过去传统的以 语言为中心的读写认知行为转变为由更多 符号系统( 如语言文字视觉图像, 音频、绘 画创作等) 组成的媒介转换多元识读方向, 即从传统的读写能力(Literacy)转向现代的 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y)。
(2 ) 利用多元媒介方式表达思想有利于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特别是对 那些不善于和不便于使用语言符号系统的 学生和学科
1 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 对卫生防护距离的确
定, 首先要参照已有的行业卫生防护距离 标准来确定。如果没有行业标准, 则参考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 法》( G B / T 1 3 2 0 1 - 9 1 ) 中推荐的卫生防护距 离估算方法, 并按实际情况进行预测校核 后来确定。
3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实例
3.1 案例 胜利炼油厂大气污染源构成为Ⅱ类,
无组织排放的污染因子有非甲烷总烃、硫 化氢、酚类和氨。当地近五年的年平均风 速为 4 . 2 m / s , 该炼油厂无组织排放源的基 本情况如表 1 ; 炼油行业污染物无组织排放 可控水平如表 2 。确定该企业所需卫生防 护距离。 3.2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
可持续性创新知识理论( K n o w l e d g e Building Theory)是 Carl Bereiter and Marlene Scardamalia 教授 20 年前创立的教 育理念。该理念主要致力于促进教育与知 识的创新和发展, 强调学习者应从真实的 问题出发, 通过集体学习、深入讨论和建 设性地利用权威资料而产生多元化的思想 并改进和提升思想概念。不同于其他教育 理念的是 I K I T 研究队伍充分利用现代教 育技术支撑该理论, 他们开发了网络学习 平台——知识论坛( K n o w l e d g e F o r u m ) , 一 个以探究问题, 提升思想为本的网络学习 平台, 它采用鹰架结构, 拥有各种协助知识 建构的功能和跟踪、评价学习过程的功 能。该理论自创立以来, 已得到世界各地 各阶层教育者及各界人士的认可与支持。
根据拟建项目所在地的气象资料分 析, 确定该地区最近几年的年平均风速值 为计算风速。
确定建设项目无组织排放源的面积 时, 只将产生某种大气污染物的生产车间 区域算作其面源, 不应将整个厂区计入。 当无组织排放源分为几个互不连接的区域 时, 应作为几个面源处理。由排放源的面 积计算出等效半径。
环境质量标准采用 G B 3 0 9 5 - 1 9 9 6 规定 的二级标准中任何一次浓度限值或 T J 3 6 - 9 7 规定的居住区一次最高允许值。对标准 中只规定日平均浓度限值的大气污染物, 一般取其日平均浓度限值的 3 倍。对于致 癌物质, 毒性可积累的物质, 则直接取其日 平均浓度限值。
3 . 2 . 1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选定 根据胜利炼油厂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 放基本情况表 1 分析, 确定该案例中大气 主要污染物为硫化氢和酚类( Q c / C m 值大 的) 。主要污染物对应的污染物容许排放 浓度, 查相关标准, 列于表 3 。即 C m = ( H 2 S 0.01,酚类 0.02) 3 . 2 . 2 确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和计 算参数 胜利炼油厂大气污染物硫化氢和酚类 的无组织排放量比同类企业高, 因此应采用 同类企业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可控水平。 根据表 2, 可得 Qc 值(H 2S 0.3,酚类 0. 5)由表 1 可求出 r 值(H2S 33.9,酚类 25.2), 查相关资料确定 A B C D 系数 A = 3 5 0 , B = 0 . 021,C=1.85,D=0.84 用下列公式计算卫生 防护距离。 Qc/Cm=1/A(BLc+0.25r 2)0.5LD 3 . 2 . 3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结果及确定值 根据公式计算, 得出酚类污染物所需 卫生防护距离为 5 0 0 . 8 m ; 硫化氢染物所需 卫生防护距离为 5 4 9 . 6 m 。根据级差规定,
际, 根据国家颁布的环评技术导则, 探讨了环评中卫生防护距离确定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并用实例对计算过程中的有关参数( 主要污染
物、源强、标准、半径等) 的取舍进行了评说。
关键词: 确定 卫生防护距离 原则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O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08)05(a)-0168-02
by Yanqing Sun,Jianwei Zhang & Marlene Scardamalia; 2. Making Thinking Visible: Towards the Graphical Literacy Growth in Knowledge Forum by Yongcheng Gan; 3. Networked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A Way to Increase Intercul- 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y Knowl- edge Building Pedagogy and Technology by Yingping Chen & Mingyu Ji.三篇文章 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 2 1 世纪知识型社会, 对学习者读写能力的新要求和新观点。现 总结为以下几点, 供大家参考: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NO.1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环评中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原则和方法
学 术 论 坛
彭清华 ( 龙山县环境监测站 湖南龙山 4 1 6 8 0 0 )
摘 要: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 对无组织排放大气污染物, 特别是有毒有害物质的建设项目, 应当设置卫生防护距离。作者结合环评工作实
表 1 胜利炼油厂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基本情况
表 2 炼油行业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可控水平如下
2 确定卫生防护距离的步骤 2 . 1 主要大气污染物的选定
由于影响防护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无组 织排放源, 特征大气污染物一般是无组织 排放的排毒系数(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与容 许浓度之比值 Q c / C m ) 最大的污染物。凡 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 1 5 m 高度以下的排气 筒排放的有害气体, 均属无组织排放。当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提高决 策质量和保护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 用。为了保护大气环境和人群健康, 在环 境影响评价中卫生防护距离的计算、确 定,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卫生防护距 离, 是无组织排放源所在地的生产单元( 生 产区、车间或工段) 至居住区边界的最小 距离。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是一 项涉及规划、建设布局、环境保护、人群 健康的综合性工作, 其目的是保证企业项 目投产后, 产生的污染物不致影响居住区 人群身体健康。在环评中主要针对各类污 染因子的特点, 找出污染物的发生、扩散、 稀释、衰减等的规律, 再按照我国目前技 术经济水平, 确定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的 容许排放强度, 最后选择合适的大气扩散 模式和相应的参数, 确定所需卫生防护距 离, 为规划和环保决策提供依据。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人类传达信息和表 达思想提供了多样化的先进的媒介。在现 代信息中, 通常我们所说的传播信息除了 传统教育最为重视的说和写的形式外, 还 包括能有效地生动地传播信息的多元符号 系统, 如音像符号系统。具体到特定的媒 介, 有报纸、电视、电信、因特网等。信 息表达由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发展成为一 种双向的互动过程。
陈映苹 (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东广州 5 1 0 9 0 0 )
摘 要:通过第十届“Summer Institute on Knowledge Building”国际研讨会(可持续创新知识建构理论国际研讨会)中的“语言和识
读能力与知识创新”议题, 文章分析了知识型社会对学习者读写能力的新概念和新要求, 并就此提出对教学的启示。
表 3 炼油厂污染物容许浓度限值
168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学 术 论 坛
科技创新导报 2008 NO.1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从一次国际会议解读多元识读能力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的技术方法》( G B / T 1 3 2 0 1 - 9 1 ) 卫生防护距 离的计算采用下列公式:
Qc/Cm=1/A(BLc+0.25r 2)0.50LD 式中: C m - 标准浓度限值, m g / m 3
L - 工业企业所需卫生防护距离, m ; r - 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 产单位的等效半径, m ; A 、B 、C 、D -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 Q c 取同类企业中生产工艺流程合理、 生产管理与设备维护处于先进水平的工业 企业, 在正常运行时的排放量( k g / h ) 。 实际计算中应考虑 1 6 个风向的影响, 污染源不宜因考虑最小风频方位的修正而 减少该方位的防护距离。
2 语言、识读能力和知识创新(languange and literacy related to knowledge building)
我此次参加的会议研讨小组是“语言 和识读能力与知识创新”, 与此议题相关的 论文包括:1.Gender Differences in Vocabu- lary Use in Knowledge Building Discourse
述的思辨学习能力, 培养多元文化交流意 识。对通过各种渠道和多元方式进行的频 繁的文化交流环境下的外语学习, 外语学 习者应通过了解不同群体的文化提升自身 的思想观点, 促进知识的创新; 而非单纯地 掌握语言本身及其传播的文化, 并在该学 习环境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重新构 建、升华学习者的思想观点。
(3 ) 多元识读世界知识与文化有利于培 养学习者多元文化交流意识
多元化信息社会中, 语言文化的学习 不是单边的吸收目的语文化的过程。语 言文化的学习是了解、比较和吸收多元文 化, 通过交流和提升思想而达到创新知识 的过程。我们认为外语学习者在采用多元 媒介识读世界知识与文化的过程中, 应主 动地探索、发现知识, 主动地构建掌握的 信息, 培养和发展分析、解释、归纳和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