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
浅议先秦的士

238浅议先秦的士杜春阳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先秦时期,我国的“士”阶层经历了一个从贵族向民间下降的过程。
在春秋中后期,士逐步发展成为四民之首。
此时的士不再具有贵族的社会地位,也没有了生活来源,不得不通过出仕,接收权贵们的馈赠和争养等途径来谋生。
这些新的情况遭到了社会的质疑。
以孟子为代表的优秀的“士”通过社会分工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理论,为“士”谋生的手段做了辩解。
同时,他们还树立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标杆,希望“士”能“志于道”,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人格尊严,对后世的“士”和“士大夫”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关键词:士与仕;封建阶级;劳动分工;士志于道一、士的起源及本文论士之起点中国历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但又不尽相同。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以“文化和思想传承与创新为中心任务”[1]的群体。
士的起源是很早的,而其内涵和构成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探索士的起源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
当前,学术界研究“士”的起源,大致分为两派:一则通过文字训诂,通过研究“士”字的古义,来推测士的起源。
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指士为“推十合一”,事也。
段玉裁注为“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另一则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察,考证士的起源。
如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一文,认为先秦之士,是从武士发展成文士的。
而余英时则只是接受顾颉刚“士为低级之贵族”的论断,不赞成其武士发展成为文士的观点,并认为文士和武士之间没有继承关系,各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归结起来看,对文字初形的探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文字所表达的各种含义之间的渊源关系,尤其是对像“士”这个有着多重意义的文字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对于研究“士”的起源及其生存状况是十分有裨益的。
周代“士”的含义,主要是男子之通称,贵族官员或子弟之总号、最高执政之称、贵族最低级之称、军士及文士,而“士”的最早本义可能是男子,后来逐步演化为贵族子弟的通称。
从文字字义发展演变来看,“士”字的含义之间必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年代久远,对材料的猜测又多,故而必须结合有迹可循的历史来处理,这也是余英时先生考察历史文献来研究士的起源的原因之一。
中国古代士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士族的发展演变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
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
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
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

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摘要:1.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概述2.士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3.士的品德要求和社会地位4.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5.结论正文:【1.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概述】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它是指那些具有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才能的人。
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有着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士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士的品德要求和社会地位、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述。
【2.士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士”字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其本义指成年男子。
在西周时期,士逐渐成为贵族阶层的称谓,与庶民相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士的含义逐渐丰富,不仅指贵族,还包括了有文化、有品德的人。
到了汉代,士成为了儒家学者的专称。
随着历史的发展,士的内涵不断演变,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3.士的品德要求和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士不仅需要具备文化修养和才能,还需要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
这些道德规范包括忠诚、孝顺、仁爱、义气、礼仪等。
士的品德要求使其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
他们既是文化传承者,又是社会精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士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道德的实践者。
在思想、文化、教育、政治等方面,士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可以说,士的精神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5.结论】总之,中国古代对士的定义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了文化修养、才能,也包括了道德品质和地位。
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精英阶层,对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士族阶层及其社会地位

秦汉时期士族阶层及其社会地位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但是,在这个时期中,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分化,士族阶层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一、秦汉时期士族阶层的组成秦汉时期的士族阶层主要由两类人组成,一类是著名的诸侯国的子孙,另一类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后代。
著名的诸侯国的子孙在秦汉时期中仍然拥有很高的地位。
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出身名门望族,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
他们著名的祖先大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之间的封建诸侯,极少数为商周时期的祖先。
这些人在秦汉时期中,虽然不再拥有自己的封地,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非常高。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影响到朝廷中的重大决策。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后代则是秦汉时期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部分人的祖先大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他们在当时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社会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士大多是出身平民的,但是他们具备了丰富的才学和天赋。
这些特质在春秋战国时期中非常珍贵,许多国君都争相聘请他们为自己的谋臣和将领。
二、秦汉时期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在秦汉时期中,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非常高。
他们拥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和深厚的社会资源。
在当时的社会中,不仅政治家、谋士、将领等职位都是由他们来担任,而且在文艺方面也表现得非常出色。
许多名家、名士都是他们的后代,这些名家名士也为他们赢得了更加高贵的社会地位。
除此之外,士族阶层在秦汉时期中还拥有着极高的土地和财富权力。
他们是一群富有的人,在社会上拥有着强大的经济力量。
这些土地和财富也为他们在政治上拥有更加强大的影响力打下了基础。
三、士族阶层的重要作用士族阶层在秦汉时期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他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家族背景、社会资源以及政治影响力都为他们赢得了更加突出的社会地位。
其次,士族阶层也在政治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无论是秦汉后的东汉王朝,还是其他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在他们的历史长河中,都存在着许多的士族名公。
先秦士风的历史演进及士人风貌

鉴赏先秦士风的历史演进及士人风貌柏 云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士阶层,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在先秦时期曾经显赫一时,由于自身的阶级特点,从先秦这个历史阶段,士的概念发生的巨大的变迁,士风也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士人风貌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士主要有三类。
一、春秋之前的执事之士《诗经·大雅·文王》“皇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意思是说,文王身边有众多英武之士,文王和国民才得以安享太平。
这里的“士”指的是有一定社会地位,但是地位不高,为君主效力的执事之士。
可见,从春秋战国之前,士就成为社会阶层的重要构成部分,但是这一时期的士,所属的社会阶层并不高,虽然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士成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贵族链条当中的一环,但是在宗法制的严密的等级制度内,士大部分为君主和宗主的附庸,隶属于上一阶层,特别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之下,士阶层就成为宗主和君王的私有财产。
因此,人身自由受到了较多的限制。
这一时期的士的分工已经颇为完善,但是不甚精细。
虽然这一时期的士阶层不同于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并不具备奋发激进之风,但是他们作为具体的执事之士,在王国中的各个重要岗位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成为保证庞大的国家机器正常运作的可靠保证。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奋进之士《礼记·曲礼》中有“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这里不难看出,“士”的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阶层一跃而上,成为贵族阶层的一部分,而且直接为君主所用。
特别是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争霸,各国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这些早就脱离劳动生产,能够专心接受教育,甚至在学成之后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成为各国君主追捧的对象,他们大多对国家建言献策,亦或是成为君主背后的谋士。
《论语·子路篇》记载孔子对于士的理解“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

士族的兴起与没落士族,又称门阀、世家,是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
从兴起到没落,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士族在统治阶层中始终占据这重要的地位,对中古时期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许多的元素构成。
缺少其中的任何一种,走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士族。
首先,在政治上,士族拥有先天的特权。
根据门第的不同,担任不同的官职,世代为宦,维持着自身的政治地位。
在经济上,士族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佃农,依托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维持庞大家族的巨额花销。
在文化上,士族拥有大量的藏书,引领着整个社会的文化走向,为其在政治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社交上,士族极度排外,与庶族泾渭分明,甚至坐不同席;为了维持统治,不同士族通过联姻的方式联合在一起,共同抵抗其他势力的倾轧,一起分享拥有的权利。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的先秦时期的士阶层。
春秋以前,士作为一个等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士之子恒为士”。
到了春秋时期,士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即“贵族之末,庶民之首”,位列大夫之下。
及至战国,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许多士出身的人,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官爵,许多大夫由士升任,“士大夫”一词由此产生。
然而,自此之后虽然不断有士位极人臣,却多底蕴不足,不能累世传承,不能称之为士族。
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逐渐出现了时代为官的情况。
西汉中后期,中央政权对地方掌控下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逐步形成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望族。
就这样地方豪强士大夫化,士大夫家族化,从而走向了中古士族之路。
东汉末年,士族阶级的雏形已经出现。
其中的代表“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等到帝国崩溃、群雄逐鹿时,袁氏兄弟曾占据天下超过一半的领土,可见其所代表的势力之强盛。
士族的强盛无疑使得中央政权的权威大大下降,士族阶级与最高统治阶级的矛盾不可调和。
浅析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缘由

浅析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缘由摘要:士是商周时期统治阶层中地位最低的贵族,但却是最为活跃的社会阶层。
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封建制的逐步确立、世卿世禄制的破坏、井田制的瓦解,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制也随之解体,大批的低级贵族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被迫离宗国,去乡土,不得不靠知识和技能维持生活,成为游士。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以及一系列的兼并战争产生的军功地主,使得庶民地位得以提升。
在这样的环境下士阶层也就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先秦士阶层演变缘由社会流动学界有关士的起源与其发展有很多争论,而关于士的研究从古至今就未曾断过,近代研究有关士问题的学者多好从文字训诂入手,并引金文、甲骨文为证。
[1]士最先指最低级别的贵族,战国时从贵族之末变为四民之首,有才德亦或有一技之长都可称为士。
[2] 关于士的分类学界亦是各有见解,说法不一。
本文笔者欲以时间为分界简单论述先秦士阶层的演变,以社会流动的角度探其原因。
因士阶层在东周之时有本质之变暂以此为界点。
一东周之前的士士这个名词虽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但其在中国史每个阶段都以不同的面貌出现。
在此我们先探讨一下士的渊源。
1、我国古代称男子为士,故《诗经》常以士女相对。
2、指最低等级的奴隶主贵族。
受宗法制支配,以血缘远近来区别亲疏,并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人分为十等,为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3]士居于中间,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最低等级,此等级是基本固定的。
“大夫食邑,士食田,庶民食力” [4] 此时士多为卿大夫的家臣和后裔,有的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
3、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低级官吏或者是狱吏。
士能进仕,担当一定的职务,顾炎武认为春秋以前的士“大抵皆有职之人矣”。
4、军士的通称,当时的士皆为武士。
顾颉刚先生在其《文士与武士之蜕变》中指出“吾国古代之战士,皆为武士也。
士为低级之贵族,居于国中,有统驭平民之权利,亦有执干戈以卫社稷之义务,故谓之国士以示其地位之高。
先秦士风的历史演进及士人风貌

柏云士阶层,是中国现代一个主要的社会阶层,在先秦时代曾经显赫一时,因为自身的阶层特色,从先秦这个汗青阶段,士的概念爆发的宏大年夜的变迁,士风也其实不是原封不动,而是随着士人面貌的变更而不时演变。
整体而言,这一时代的士主要有三类。
1、年龄之前的执事之士《诗经·大年夜雅·文王》“皇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意思是说,文王身边有浩大威武之士,文王和公平易近才得以安享宁靖。
这里的“士”指的是有必然社会位置,然则位置不高,为君主效能的执事之士。
可见,从年龄战国之前,士就成为社会阶层的主要构成局部,然则这一时代的士,所属的社会阶层其实不高,固然西周末尾实施分封制,士成为“皇帝—诸侯—卿大年夜夫—士”这一贵族链条傍边的一环,然则在宗法制的严密的等级制度内,士大年夜局部为君主和宗主的附庸,附属于上一阶层,特别是在“普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的不美观念之下,士阶层就成为宗主和君王的私有财富。
因此,人身自在遭到了较多的限制。
这一时代的士的分工曾经很是完美,然则不甚精细。
固然这一时代的士阶层分歧于后来年龄战国时代的士,其实不具有奋发守旧之风,然则他们作为具体的执事之士,在王国中的各个主要岗亭上饰演着极其主要的角色,成为保证宏大年夜的国家机械正常运作的牢靠保证。
2、年龄战国时代的奋进之士《礼记·曲礼》中有“各国之大年夜夫,入皇帝之国,曰某士。
”这里不美不美观出,“士”的概念爆发了必然的变更,社会阶层一跃而上,成为贵族阶层的一局部,而且直接为君主所用。
特别是年龄战国以来,诸侯争霸,各国关于人才的需求不时上升,这些早就离开歇息花费,可以专心接受教导,乃至在学成以后有一无所长的读书人,成为各国君主追捧的对象,他们大年夜多对国家建言献策,亦或是成为君主眼前的谋士。
《论语·子路篇》记录孔子关于士的了解“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士阶层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詹子庆《史学月刊》1984年第六期先秦的士在我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中是非常活跃、占有一定历史地位的阶层。
对他们的身份的演变及其历史地位略作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阶级结构和特征。
士阶层的演变进程我国古代往往称男子为士, 故《诗经》常以士女对称。
但是,在更多场合,古文献和考古资料所指的士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担当一定职务的特定阶层,是我国奴隶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阶级结构中的等级之一。
士首先是从原始社会后期部落显贵身边的亲兵蜕变而来。
如在山东大汉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发现了一些成年男子的墓,他们用龟甲来护膝和生殖器,手执牙制钩形器,考古界推测他们生前是战士,或许是显贵的亲兵。
进入阶级社会后,原来的显贵亲兵继续保留自己的荣誉地位,以指挥作战为自己的营生手段,凭勇力和权势来维护奴隶社会国家的统治,他们自然而然蜕变成为统治阶的成员——士。
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当时把人划为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①,呈宝塔状。
士界于宝塔的中层,是下级奴隶主。
士上面有天子、诸侯、大夫是大中奴隶主。
士以下有庶人(平民)、工商,再往下就是服各种杂役的家内奴隶(皂、舆、隶、僚、仆、台)。
士居于“ 国” 中,是“ 国人” 中的主要成员。
我国奴隶社会的士具有那些明显特点呢?首先,士是受宗法制支配的,是以宗法原则来区别亲疏的。
按等级,在士的上面,从天子——诸侯——卿大夫,“ 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② 。
士对大夫有直接的隶属关系,这叫“ 大夫臣士” ③ 。
但这不同于后来的封建君臣关系,而是贯串宗法血缘系统,宗法原则确定下来的等级隶属关系。
士本身也要按血缘亲疏来区别大宗、小宗,士之嫡长子是大宗仍为士, 其余庶子旁支是为小宗,“士有隶子弟” ④ 、“ 士有朋友”,大概就是士的小宗了。
士内部还按宗法分若干等,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别,其社会地位相差亦很大。
其次,当时的士皆为武士,两者几乎是同义词。
顾刚先生曾明确断定“ 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 ⑥ 。
此说甚确。
战国前以车战为主, 兵车是奴隶主国家控制的主要军事力量。
兵车上有乘员三人,主将列左,装备了戈戟箭铁和防护恺甲“ 戎右” 列右,握持长短兵器,直接进行战斗,在主将和戎右之间是“ 御”,负责御马驾车。
每乘前后还配有预备武士若干人,一旦战车上的武士阵亡,就由备员顶替上车参战。
这些武士就是当时的士阶层。
近年出土的周厉王时器《多友鼎》铭曰“ 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笋(羞)追于京自(师)’ 。
武公命多友衔(率)公车笋(羞)追于京自(师)” 。
显然多友的身份是元士。
元士,乃士之首,他为主子武公担任戎车之右, 率公车伐yan yong。
这为士皆武士说提供了又一新证据。
文献解释“ 在车日士”⑦ 、“ 善为士者不武” ⑧ 、“ 士、卒之帅也” ⑧ , 也都认为士皆武士。
晋大夫士吉射、其名士与吉射连称,也能反映古代的士主要从事射御这一事实。
称士为“ 戎士” 晒,或称之为“ 勇力之士” 以及“ 射御之士”,称“ 甲士” 更是习见,皆武士之别称。
孔子出身士,通晓军事,他的弟子冉有当上作战指挥官后,亦认为自己的作战本领“ 学之於孔子” 。
在孔子门徒中,冉求、樊迟、子路、公良孺虽都是士出身,但会打仗,也都是武士,都任过军事指挥。
因此认为古代之士皆武士,大概毋庸置疑。
第三,士能近仕,担当一定职务。
顾炎武认为春秋以前的士“大抵皆有职之人矣”,其说大致可信。
周征服者安抚殷多士,允诺他们可以照旧在王庭办事,“迪简在王庭,尚尔事,有服在大僚” 。
可见, ,殷多士中有些人在商朝时也能身居高位的。
周公在告诫自己的官吏们时说“ 庶士有正政,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联教” ⑩ ,表明周士当官,并能直接听受王命。
春秋时“ 卫觉公好鹤, 鹤有乘轩者。
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 这些国人受甲者其身份大概是士,任一定职务,但仅名义上得到了禄位,所以才会发出那样反战的呼声。
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 士之失位也, ,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 ⑧ ,并要求士做到“ 日恪位著以儆其官” ⑩ 、“ 士朝受业,昼而讲贯,夕而习复,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 ,总之, 要“ 学以居位” ⑧ ,忠于职守。
他们的职责范围包括“ 献诗” 、“ 传言” 和主察狱讼之事等。
第四,士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 殷先人有册有典”,包括指殷多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春秋时把受教育叫做“ 使就闲燕” ,在学校受教育,利用学校阵地议论朝政。
“ 士竞於教” ,就是说士要努力接受教育。
对士的教育主要是军事训练,包括勇力素质的锻炼。
学习科目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礼有大射、乡射,乐有军乐,射御除田猎外,也都是作战技术,以上四科皆为军事科目,只有书数才用于民政,教授治民的方法。
最后,士能受封到土地,还占有少量的奴隶。
周初,周统治者安抚殷多士的措施之一,就是保留他们原先占有的土地,宣布“ 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 ,同时让他们继续占有自己的宅邑,宣布“ 宅尔邑,继尔居⑧ ” ,使他们“ 宅尔宅,畞尔田” ⑧ ,安居乐业。
这件文告反映殷多士在商朝时就占有土地和住房,西周统治者让他们继续占有。
按西周宗法分封原则规定“ 士食田,⑥,后来春秋中期奖励军功亦规定“ 士田十万”, 士受封受赏之地都是以田为单位, 比公卿大夫所受土地要少得多, 但与不得受封土地的工商皂隶相比尚能得到若干土地。
但他们不从事农业劳动, 由庶人力田, 此外, 他们还占有部分家内奴隶, 这叫“ 士臣皂” 。
士的以上这些特点大致保持到春秋前期, 但春秋后期以来,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的逐渐瓦解, “ 国” “ 野” 界限的消失, 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动, 宗法制动摇, 再加上私学兴起, 士阶层的成分、地位和作用了很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大致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除原先存在的一批士外, 还出现了一批新士, 他们不受宗法支配,对其主子没有那种“ 大夫臣士” 的宗法关系, 而是一种新的君臣之间的隶属关系, 即“策名委质”关系。
这种“ 策名委质” 关系为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开了先河。
春秋后期, 由于宗法制动摇, 庶人工商势力抬头, 士的成分发生了变化。
譬如在宋国, 那些受宗法支配的士叫“ 父兄故臣” ,现在又产生了一批不受宗法制约的“ 新臣” ,即新士。
因为当时统治者实行“ 弃其子弟而好用远人” 、“ 弃亲用羁” ⑩ 的政策,不是同族的优秀之士得到重用, 这些“ 远人” 、羁客对其主子没有宗法关系, 只是通过“ 策名委质” 这种形式把他们联系起来。
何谓“ 策名委质” 呢?后人释道“ 古者始仕, 必先书其名于策, 委死之质于君, 然后为臣, 示必死节于其君也⑧ ” 。
其间释委质不妥, 而应释质即贽,乃见面的礼品,如雄之类禽鸟。
当时士必择君而事,以取得生活资料, 先书己名为臣策名, 又执禽鸟为贽以见于君委质,示当为君尽力至死。
履行了这种手续,君不受宗法限制而选用“ 远人”,士事君也不受宗法支配而择其主子。
但士一旦投靠其主子, 就必须“ 不臣二主”,对主子要尽力至死, 于是产生了“ 士为知己者死” 的精神, 当时把忠于主人、忠于知己的观念叫做“ 义” 。
春秋时反映这种“ 策名委质” 关系以及体现“ 士为知己者死” 精神的事例可以列举如下:“ (晋)怀公命无从亡人(指重耳),期, 期而不至, 无赦。
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 弗召。
冬, 怀公执狐突, 曰‘子来则免, 。
对日‘子之能仕, 父教之忠,古之制也。
策名委质, 贰乃辟也。
今臣之子,名在重耳, 有年数矣, 若又召之, 教之贰也。
父教子贰, 何以事君……’乃杀之” 。
狐突敢于抗怀公之命不召其子回晋, 其理由就是其子早就“ 策名委质” 于重耳, 按“ 不臣二主” 的原则, 再召其子投怀公就算犯罪。
最后, 狐突为此信念而遭灭顶之灾。
还如晋大夫奕盈因内部斗争而出亡,他平时养士甚多, 晋“ 执政使架氏之臣勿从, ” 但不少士跟着跑了, 其间有叫辛俞的,后来把他捉回,问他为何敢违令, 他说“ 臣闻之曰:三世事家指卿大夫, 君之,再世以下,主之。
事君以死,事主以勤,君之明令也。
自臣之祖, 以无大援于晋国, 世隶于奕氏, 于今三世矣,臣故不敢不君。
今执政曰‘不从君者为大戮’, 臣敢忘其死而叛其君, 以烦司寇?” 这件事表明家臣(士)效忠其主, 视主为君, 而不效忠诸侯,晋君倒不是他的君,甚至家臣敢于抗晋君之命。
再如晋灭鼓, 虏走了鼓君, 留晋官镇守鼓, “ 鼓子之臣日夙沙厘, 以其孥行, 军吏执之, 辞日‘我君是事, 非事土也。
名曰君臣, 岂曰土臣?今君实迁,臣何赖於鼓?’ 穆子召之,曰‘鼓有君矣,尔心事君,吾定而禄爵。
’ 对曰‘臣委质放狄之鼓, 未委质放晋之鼓也。
臣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
委质而策死, 古之法也。
君有烈名,臣无叛质。
敢即私利以烦司寇而乱旧法,其若不虞何?’ 穆子叹而谓其左右日‘吾何德之务而有是臣也’ 乃使行” 。
鼓,乃白狄所建, 他的臣子也按中原诸国之法,坚守“ 委质而策死” 的信念, 使身居华夏之邦的晋大夫也感叹不已。
此外, 臣对君这种“ 委质而策死” 的隶属关系, 还体现在“ 士为知己者死” 的精神方面。
晋士豫让算是这方面的典型。
豫让曾经做过范氏、中行氏的家臣, 范、中行氏灭后, 他并未替他们报仇, 后来, 他又做了智氏的家臣, 智氏灭后, 他却千方百计要替智伯报仇。
豫让解释此举说“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我故众人报之, 至于智氏, 国士遇我, 我故国士报之” 。
豫让是把智氏当作“ 知己者” , 故才以“ 国士” 相待。
春秋末期以来, 宗法制进一步崩溃, 这种君臣隶属关系也有了动摇, 有些士抛弃了“ 不臣二主” 的信条, 出现了“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 的新情况, 这样就产生了一批游士。
游士的出现, 一方面与私学兴起有关,更为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国争霸、兼并战争激烈, 双边外交或多边外交活动频繁, “ 造就” 了一批善于辞令的游说之士。
早在春秋时就出现了游士, 管仲建议齐祖公聚笼“ 游士八十人” 。
战国时游说之士蜂起, “ 游学者日众”, “ 是时诸侯多辩士”。
如纵横家苏秦、张仪最为典型,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 斡旋于山东六国间, 推销连横说。
张仪是魏人, 穿梭于秦楚齐之境,兜售合纵说。
他们本无定主, 善于辞令, 都想用自己的主张来制服对方。
后来, 大批庶人工商出身的人涌进士的队伍中来, 使士阶层完全不受宗法支配, 其成分更加复杂化, 除包括如纵横家之流的政治掮客和知识渊博的文人学士外, 还有一批为当权者作爪牙的“ 食客” , 有鸡鸣狗盗之徒, 有屠夫、博徒、力士、卖浆者流以及隐士、任侠之辈。
其次, 由于私学兴起, 从士队伍中开始分化出来一批专门从文的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