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佛学的基础)【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哲学的背景)【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中国哲学的背景)【圣才出品】

第2章中国哲学的背景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有两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世界”,一个是“普天之下”,一个是“四海之内”。

二、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1.中国的农业经济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

在中国历史上,一切社会、经济思想以至政府的政策措施都以土地的分配和利用为中心。

俗语“男耕女织”最为直接地表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特征。

2.中国社会经济思想中国哲学家们的社会经济思想都强调要区别“本”和“末”。

农业生产被认为是立国之本,而商业则被看为是立国之末端,在中国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都重农轻商。

三、《上农》《上农》为《吕氏春秋》书中的一章,该书认为农业和商业相比,不仅农业对国家更重要,而且农民的生活方式也比商人的生活方式高尚,这就是为什么要以农业为上。

四、“反者道之动”1.概念儒道两家共同的一种理论思想,就是都注意到,无论在自然和人生的领域里,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极端移动。

借用黑格尔的哲学术语,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

这是哲学思想的一个主题,也是儒家阐发《易经》时的一个主题。

2.影响(1)这个理论对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深信这个理论,因此经常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即使处于极端困难之中,也不失望。

(2)这个理论还对儒家和道家都主张的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论据。

“不为已甚”“毋太过”成为儒道两家共同的格言。

五、对自然的理想化(道家)道家对农民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加以理论化,道家从这一点出发,谴责文明,鼓吹返朴归真;把儿童的天真烂漫理想化,鄙视知识。

道家把农民对自然地爱慕发挥到淋漓尽致,同时把属于自然和属于人的东西严格区分:一个是自然的,另一个是人为的。

自然令人快乐,人为给人痛苦。

道家这种思想最后发展到主张“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与宇宙合一。

六、家族制度1.背景农民靠土地生活,而土地是无法挪动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5-8章)【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5-8章)【圣才出品】

第5章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一、概述1.墨子墨子,姓墨名翟。

研究墨翟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其中有53章,是墨翟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墨子创立了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学派。

2.墨子与孔子(1)孔子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则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

(2)孔子是一位文雅有修养的君子,墨子则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

他说教的宗旨是反对传统的典章制度及其实践,反对孔子和儒家的各种理论。

二、墨家的社会背景1.墨家的出发点在古代,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乐都是贵族专用的,在普通百姓眼中,这些典制礼乐都是奢侈的繁文缛节,没有丝毫用处。

墨子和墨家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批判传统典制和对它加以粉饰的孔子与儒家。

墨家哲学的内容,主要是这种批判和对游侠道德的辩护。

2.墨子及其追随者与其他游侠的区别(1)其他游侠只是雇佣兵,谁雇用,便为谁卖命;墨子和他的追随者们则反对任何侵略战争,他们只为防御性战争效劳。

(2)通常的“侠”只是墨守武士的职业道德;墨子和他的追随者则对武士的职业道德进行理性化的解释。

因此,他创立了一个新的哲学流派。

3.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1)儒者不相信天或鬼,结果是:“天鬼不悦”。

(2)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浪费了民众的财富精力。

(3)儒家“盛为声乐以淫遇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

(4)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三、兼爱1.兼爱在《墨子》一书中,墨子经常提到仁义和仁人、义人,但是其含义和儒家略有不同。

墨子认为,仁义都是“兼爱”的表现。

“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它是墨子所由出身的游侠们的职业道德的自然延伸。

他们的职业道德是:游侠之间,“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墨子以这种思想为基础,把它扩大推广,主张天下所有的人都应当不分高低,彼此相爱。

2.衡量是非的三项准则衡量价值的标准是“对国家和民众有利”。

这也是墨子据以论证“兼爱”的主要原则。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韩非子)【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韩非子)【圣才出品】

第14章韩非子一、概述西周封建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礼和刑。

1.礼礼包括仪文、礼节、举止行为的规定以及社会习俗所构成的不成文法,它的应用范围只限贵族,称为“君子”。

2.刑刑即惩罚,它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即“庶人”,又称“小人”。

二、法家的社会背景1.西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和联姻关系把天子、诸侯和大夫联结在一起。

贵族实行个人统治,靠刑罚来迫使庶民服从。

各种社会关系主要是靠个人接触和个人关系来维持的。

2.西周封建社会制度瓦解后引起的社会和政治变化(1)社会各阶层原有的僵硬界限逐渐被打破。

公侯君子和庶民小人的社会分野逐渐模糊。

(2)大国用侵略、兼并的手法,扩大统治的领土。

各国都需要集中权力,强化国家的统治,使政府的结构和行使职权都日益复杂化。

(3)在这种形势下,有少数懂得现实政治的谋士便为君王公侯出谋划策,告诉统治者怎样统治广大的封地、怎样把权力集中到统治者的手里,他们鼓吹的统治方略及其理论根据构成了法家的思想主张。

三、韩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1.法家三派(1)第一派以慎到为首,慎到和孟子是同时代人,他主张在政治和治国方术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为重要。

(2)第二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即政治权术。

(3)第三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即法律和规章制度。

2.韩非子韩非子,韩国公子,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四、法家的历史哲学1.儒、墨、道三家的历史退化观儒、墨、道三家的哲学家在历史观上都认为: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在将来。

自古代的“黄金时代”以来,历史是在日渐退化。

因此,人的拯救不在于创立新的,而要靠退回到古代去。

2.法家的历史哲学(1)法家认为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有它不得不变的原因,因此只能现实地对待世界。

(2)韩非子认为,由全新的情况产生的新问题,只能用新的方法解决,只有蠢人才看不到事实的变化,而这类蠢人是的确存在的。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圣才出品】

第26章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陆王学派,又称心学,肇始于程颢,经陆象山和王守仁而完成。

陆九渊(1139~1193年),人称象山先生。

一、陆九渊关于“心”的概念1.陆九渊的“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2.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1)朱熹认为“性即是理”,而陆九渊却说:“心即是理”。

这是两个学派基本分歧之所在。

(2)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心被理解为“理在气中”的具体表现,据此,心与抽象的理不能等同。

因此,朱熹说:性即是理;但陆九渊的思想体系正相反,他认为心即是性,这两者只是文字上的不同。

(3)朱熹认为“心”和“性”不止有文字上的不同,二者在实际里也是不同的。

朱熹所见的实际是:现实包含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另一个是具体的;而在陆九渊看来,现实只包含心的世界。

二、王守仁的“宇宙”概念1.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8年)生于明代,浙江人,人称“阳明先生”。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

还是一位有能力、有道德操守的政治家。

他的思想言论由门人辑录为《传习录》。

2.王守仁的“宇宙”概念(1)认为宇宙是一个自身完整的精神实体,这个精神实体便构成了我们经验中的世界;此外,并没有另一个朱熹所强调的抽象的“理的世界”。

(2)主张心即是理。

3.朱熹和王守仁以及理学、心学两派思想的分歧(1)朱熹认为,理是客观外在的实在,无论心存在与否。

我们先懂得孝之理,然后有孝亲之心,我们不能把这话倒过来说。

(2)王守仁恰恰是把这话颠倒过来,他认为若没有心,便没有理。

心为宇宙立法,理是由心立的。

三、“明德”在其宇宙概念之上,王守仁对《大学》赋予一种形而上学的意义。

《大学》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王守仁解释《大学》就是学作大人之学。

1.“在明明德”“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2.“在亲民”“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目录分析
1.1哲学在中国文明 中的地位
1.2中国哲学的问题 和它的精神
1.3中国哲学家表述 思想的方式
1.4语言的障碍
2.1中华民族的地理 环境
2.2中华民族的经济 背景
2.3 《上农》—— 农业的价值
2.4 “反者道之动”
2.6家族制度
2.5对自然的理想 化
2.7入世和出世
2.8中国的艺术与诗 歌
24.1程颢对“仁” 的认识
24.3程颐的“理” 的观念
24.4陶冶感情 的方法
24.5寻孔颜乐 处
25.1朱熹在中 1
国历史上的地 位
2
25.2 “理” 或原理
3
25.3太极
4
25.4 “气”
5
25.5性和心
25.6政治哲学
25.7修心养性 的方法
26.1陆九渊关于 “心”的概念
26.2王守仁的“宇 宙”概念
17.6历史哲学
17.8社会进步的三 个阶段
18.1思想的统一
18.2孔子在汉代思 想界的地位
18.3古文经学与今 文经学的分歧
18.4扬雄和王充
18.5道家与佛 家
18.6政治和社 会背景
19.1名家再次引起 人们的兴趣
19.2对孔子的重新 诠释
19.3向秀和郭象 19.4道是“无”
01
19.5万物 的“独化”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其实我是先从涂又光先生翻译的版本看起来的,说实话前面部分,对于我一个古文功底不够扎实的人来说, 着实有点晦涩难懂,大段大段的富有思考逻辑的古文引用,几乎都不太读得懂,得一点一点的搜索翻译,一点一 点的扒拉开来看。
不论你在什么搜索引擎里问:想学中哲应该看那本书?冯老的中哲简史一定是那个最多人所推崇的版本,其 专业与精炼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赘述。常读常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一、填空题1.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______,一曰______,一曰______。

《易经》的八卦(经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卦的四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连山》;《归藏》;《周易》;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元;亨;利;贞2.六府三事,谓之九功(《左传·文公七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之六府。

______、______、______谓之三事。

【答案】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3.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初一曰五行:一曰______,二曰______,三曰______,四曰______,五曰______。

【答案】水;火;木;金;土4.《墨经》是战国时期后期墨家的著作,指今本《墨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篇。

《墨经》又称______,主要是讨论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的问题。

《墨经》之名始见于______篇。

【答案】《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墨辩》;《庄子·天下》5.后期墨家逻辑以______为核心,其中包括______(概念)、______(判断)、______(推理)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他们把概念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还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类判断。

【答案】辩;名;辞;说;达;类;私;尽;或;假6.《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七种十篇文章,被称为“十翼”。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复习笔记(1-4章)【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哲学的精神一、哲学在中国文明中的地位1.哲学的概念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反思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

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在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

2.宗教与哲学(1)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

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

(2)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是充满哲学意味的。

(3)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

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

3.关于中国哲学(1)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我所说的正面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2)中国哲学传统对于“学”和“道”是有所区别的。

“学”就是我在前面所说的增长正面知识,“道”则是心灵的提高。

哲学是在后一个范畴之中的。

二、中国哲学的问题和它的精神1.两种对立的哲学就做人来说,最高成就是什么呢?按中国哲学说,就是成圣,成圣的最高成就是:个人和宇宙合而为一。

(1)“出世”的哲学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的成就,必须抛弃社会。

甚至抛弃生命。

唯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2)“入世”的哲学强调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人事。

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因此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觉得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

(3)评价①站在入世哲学的立场上,出世的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因而是消极的。

②从出世哲学的立场看,入世哲学过于实际,也因而过于肤浅;它诚然积极,但是像一个走错了路的人,走得越快,在歧途上就走得越远。

2.中国哲学是否是“入世的哲学”(1)从表面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注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它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 友兰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深邃世界的大门。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以清晰的脉络和深入浅出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哲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他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带着我在哲学的历史长河中畅游。

比如说,在讲到儒家思想的时候,那细致的阐述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杏坛讲学的场景。

孔子面对众多弟子,循循善诱,教导他们要“仁”,要“礼”。

这个“仁”字,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概念,而是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多么深刻的道理啊!想象一下,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有多和谐,社会得有多美好。

还有道家的思想,老子主张的“道可道,非常道”,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冯友兰先生解释说,这个“道”是一种超越语言和概念的存在,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可太玄乎了,一开始我真的不太理解。

但后来,通过书中的例子和解释,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就比如说,四季的更替,日月的轮转,这背后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确实存在的力量在推动着呢?也许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吧。

再说说墨家,墨家提倡的“兼爱”,主张无差别地爱一切人。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思想。

想象一下,在一个战乱频繁、等级森严的时代,有人站出来说,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我们都应该平等地去爱,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被书中那些古代哲人的智慧所震撼。

他们在几千年前,就能思考出如此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比如说,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先完善自己,才能去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世界吗?还有道家的“顺应自然”,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压力大的社会里,是不是也提醒我们要偶尔放慢脚步,听听内心的声音,顺应自然的规律呢?而且,通过读这本书,我还发现中国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章中国佛学的基础
一、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1.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传统的说法是:东汉明帝(58~75年)时,佛教传入中国。

但现在有史料可以证明,在此之前,中原的汉族已经接触到佛教。

2.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在东汉(公元1、2世纪)时,中国人把佛教看作方术中的一种,与阴阳家及后来的道教方术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2)公元2世纪时,甚至有一种理论认为,释迦牟尼是老子的一个弟子。

(3)公元3、4世纪间,佛经译成中文的渐多,人们对佛家的形而上学思想了解较多。

(4)5世纪时来自印度的佛教著译大师鸠摩罗什继续使用道家的名词术语如“有”“无”“有为”“无为”等来表达佛家的思想。

3.释义法和“格义”
(1)格义
公元3、4世纪间,解释佛经的著作往往援引道家思想,这类著作在当时称为“格义”,即从类比中求得它的含义。

(2)释义法和“格义”的不同
“格义”只使读者看到外貌的形似,而释义则令人看到思想的内在联系。

它实际是对印
度佛教思想和中国道家思想进行一种综合的努力,由此而为中国佛学奠定了基础。

4.“中国佛学”和“在中国的佛学”含义的不同
(1)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它们在中国的影响仅限于某个圈子里,并仅限于某个时期,对中国人的思想发展没有产生任何作用。

(2)“中国佛学”是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接触后的发展。

二、佛教的基本观念
1.大乘佛教对中国思想影响最大的两端
(1)“宇宙为心”;
(2)在形而上学中使用的“负的方法”。

2.“业”的理论
(1)“业”的含义
“业”通常解释为人的行动作为,而实际上它的含义比“行为”要广阔得多,一切有情物(生灵)的思念和言语也都包括在内。

(2)“业”的报应
①“业”是因,果是“报”。

每一个人都是因与果、业与报的连环套。

②人的今生只是他前生的“业”的果报。

他在今生的作为(“业”)又决定他来世成为什么,他将来的作为又结成更后世的果报,以至于无穷。

3.“众生皆苦”
(1)主要根源
①一切有情物“众生皆苦”的主要来源就是因果的锁链构成的“生死轮回”。

②所有苦难的根源在于人不认识事物的本性。

(2)解脱之法:“觉悟”
人觉悟之后,经过多次再世,所积的“业”,不再是贪恋世界、执迷不悟,而是无贪欲、无执著;这样,人便能从生死轮回之苦中解脱出来,这个解脱便称为“涅槃”。

4.“涅槃”境界
“涅槃”境界即是个人和宇宙的心融合为一(宇宙的心又即“佛性”)。

(1)大乘佛教中的性宗阐发了这个理论(性宗认为,心和性是一回事)。

性宗在阐发这个理论时,也就把“宇宙心”(即宇宙本体)的观念带进了中国哲学思想。

(2)大乘佛教中的空宗(“中道宗”)对“涅槃”有不同的解释,这一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所称的“负的方法”。

三、二谛义
1.中道宗倡导的两重真谛
(1)中道宗(佛学中称三论宗)倡导真谛有两重,把佛教的道理分作供普通人受用的“俗谛”(又称“世谛”)和更高意义的佛法即“真谛”。

(2)更进一步认为在二谛中还各分层次,因此,在俗谛中被认为是真谛的,从真谛看又被认为是俗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