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25卷第9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0牞Vol.25牞No.91265 ·综述·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李学锋,彭霞,周明欢 【提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胃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遗传易感性、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因素被认为是内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变化和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因素是重要的外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并且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有不同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
本文就目前我国IBD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结肠炎,溃疡性;克罗恩病;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09.032作者单位:416000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周明欢,E mail:CYF8517@163.com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发病与遗传倾向、免疫失衡、环境、感染、饮食、人种、地域等多个因素相关。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增多的原因被认为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环境饮食变化有关,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气候多样、生活饮食习惯及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所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也明显存在差异。
本文就我国近20年来IBD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炎症性肠病已成我国社会健康的难题和挑战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
IBD临床表现复杂、内镜表现和病理表现均没有特异性而使诊断非常困难,甚至漏诊或误诊。
浙江省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

浙江省2019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炎症性肠病(IBD)规范化药物治疗进展腹泻、腹痛、便血、贫血等。
C:5-ASA制剂是治疗IBD 的一线药物,可用于轻度至中度活动性UC和CD的诱导和维持治疗。
D:对于激素依赖或激素无效的UC患者,应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
E:IBD患者应避免摄入高纤维、高脂肪、高糖、辛辣等易引起肠道刺激的食物。
1、正确答案是A,NUDT15基因多态性比TPMT基因多态性更能预测AZA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别嘌醇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继而影响6-MP的代谢灭火途径,引起6-MP毒性增加,与别嘌醇必须同时服用时,AZA或6-MP的剂量应该降低。
患者肾功能是影响MTX血药浓度的因素之一。
影响CYP3A4或P-糖蛋白的药物与环孢素联合应用会影响环孢素的血药浓度。
霉酚酸酯是一种适用于硫嘌呤类药物不耐受的IBD患者的缓解维持药物。
2、正确答案是C,强等级推荐硫嘌呤类药物用于UC维持缓解期的治疗。
硫嘌呤类药物可用于激素依赖、5-ASA制剂不耐受的UC患者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对于中度活动性CD的诱导缓解治疗,激素无效或激素依赖时,可加用硫嘌呤类药物,但不推荐AZA单药治疗。
葡醛酸转移酶是硫嘌呤类药物的重要代谢酶。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环孢素联合应用后,约79%的患者体内环孢素血药浓度会发生改变。
3、正确答案是D,降阶梯治疗指的是依照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的顺序逐步使用。
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
公益性组织CCCF,三个“C”分别代表中国(China)、肠炎(Colitis)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IBD药物治疗分为“升阶梯(Step-up)”和“降阶梯(Top-down)”。
4、正确答案是A,沙利度胺不应用于已怀孕的难治性克罗恩患者。
来氟米特具有生殖毒性,能引起胚胎损伤,禁用于孕妇及尚未采取可靠避孕措施的育龄妇女及哺乳期妇女。
目前已经用于IBD临床治疗的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类生物制剂有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和那他珠单抗,其中以英夫利西单抗应用时间最长。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重视IBD治疗的副作用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重视IBD治疗的副作用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持续给药优于间断给药众所周知,IBD是一种慢性疾病,迁延不愈。
对于这种疾病,与间断给药相比,长期持续给药效果是否更佳?中间停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持续给药比间断给药疗效更佳。
国外的研究也显示,即使患者达到了深度缓解,停药仍然会引发复发。
一项纳入了13项研究,共837名患者的meta分析发现,患者在达到深度缓解以后降级治疗的一年复发率为28.7%,两年复发率为38.4%,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一年复发率为25.4%,两年复发率为37.4%;➤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一年复发率为34.1%,两年复发率为39.9%可见,长期用药对于疗效的维持十分重要,但药物的长期副作用令人担忧,杨红教授认为,只有对副作用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IBD药物副作用常用IBD治疗药物列举如下:➤5-ASA/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沙利度胺➤生物制剂IBD药物可产生的副作用,及其机制/途径血液系统副作用药物副作用:皮肤黏膜TNF-a抑制剂的皮肤副作用阿达木引起注射部位皮肤反应:UC患者使用IFX后出现掌跖脓疱病:掌脓疱病是一种慢性复发型皮肤病,发病人群多为50~60岁的中老年男性,病变多呈对称分布,主要累及掌跖部位,其发病原因不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药物诱导性掌跖脓疱病。
药物副作用:肝脏药物副作用:胰腺药物副作用:肺药物副作用:生殖系统和生育药物副作用:神经系统药物副作用:肿瘤据研究,IBD患者肿瘤发生风险是正常人群2.63倍,其中,UC患者肿瘤发生风险是正常人群的3.2倍,CD患者和正常人群肿瘤发生风险一致。
UC患者肿瘤发生风险显著高于CD 患者。
除了IBD本身使肿瘤风险升高,IBD药物也影响着肿瘤的生成。
其他药物副作用1.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由于激素与皮质醇非常相似,因此在较高剂量下长时间使用全身性激素会导致肾上腺停止产生皮质醇。
炎症性肠病(IBD)中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IBD)中肠道微生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进展肠道内微生物种群与炎症性肠病发生和治疗效果关系密切。
肠道中的粘附于上皮细胞表面的细菌可以调控宿主T淋巴细胞,并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此外,肠道微生物的某些发酵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鞘磷脂等产物也可以发挥调控宿主免疫力的功能。
近年来,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和和微生物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有可能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在IBD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临床治疗IBD 疾病提供理论支持。
肠道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扮演重要的色,可以影响宿主各种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以及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应答,抵抗肠道中病原微生物的定植等。
而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肠道黏膜细胞神经递质合成,并直接影响肠道内环境的稳态和黏膜免疫屏障功能,以及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大量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多种疾病,包括IBD、动脉粥样硬化、哮喘和1型糖尿病等,但目前大部分疾病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仍未完全明晰。
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疾病。
现已发现IBD疾病的代谢中至少有200个与免疫学通路有关的关键检查点,包括天然的免疫、免疫应答和自噬。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IBD西方国家中的发病率急剧升高,90年代后IBD的发病率已经趋于稳定,但整个病人数量仍很高,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高于0.3%。
此外,逐渐西方化和城市化的新近工业化国家的IBD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这表明IBD的发生除与宿主遗传基因相关外还有个人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环境和肠道微生物能够调控宿主免疫应答并直接影响IBD的发生和发展。
患者个人体重指数、血糖水平、高密度脂蛋白以及胆固醇等对肠道微生物种群的塑造也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其他影响IBD疾病发展的特定因素包括吸烟、饮食、药物治疗、生物钟和压力。
尤其是儿童时期长期使用抗生素会显著增加IBD的发病率。
并且上述影响因素与CD和UC的关系并不相同,表明IBD的发病机制我们并未完全了解。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维多珠单抗是选择性整合素抑制剂, 针 对肠道内皮细胞表示α4β7整合素, 有效 防止了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临床试 验结果表明, 其对IBD诱导缓解及维持治 疗都有显著效果, 维多珠单抗被写入年 更新“非住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科治 疗临床实践指南—多伦多共识”中, 可作 为中重度UC及难治性UC一线或者二线药 品。
另外还有临床研究证实了布地奈德直肠泡沫剂对轻中度直肠 或乙状结肠UC有效性和安全性(2mg/25ml每日两次用2周, 然后每日一次维持4周)。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第7页
3.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在IBD治疗中位置无可替换,通 惯用于激素依赖、抵抗或不能耐受,以及合 并瘘管、术后预防复发或者含有高危原因患 者。
甲氨喋呤是IBD二线免疫抑制剂,通惯用于 CD治疗。
口服药拉喹莫德是一个中枢神经系调整剂, 用于治疗CD.亨廷顿病、狼疮性肾炎和多发 性硬化症。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第8页
4.生物制剂
近年来, 伴随肿瘤坏死因子(TNF) 单抗等生物制剂开发和上市, 给炎 症性肠病(IBD)患者带来更多新 有效治疗选择, 开启了IBD治疗新纪 元。(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整合 素抑制剂、抗IL-12/23p40抗体、 反义基因治疗药品等。)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第11页
4.3抗IL-12/23p40抗体
Ustekinumab和briakinumab是针对白介 素IL-12/23p40单克隆抗体。 Ustekinumab可能对中重度CD有效, 安 全性很好, Ⅲ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ustekinumab和briakinumab有效好临床 效果。
炎症性肠病IBD治疗新进展
第4页
1.氨基水杨酸制剂
2022炎症性肠病(IBD)的分子机制和免疫治疗(全文)

2022炎症性肠病(IBD)的分子机制和免疫治疗(全文)炎症性肠病(IBD)由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组成,全球约有600万至800万人受到影响。
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和复发性的肠道疾病,IBD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增加医疗负担。
虽然目前普遍认为IBD是由遗传易感个体对微生物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
目前可用的IBD治疗包括非靶向治疗(如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和靶向治疗(如抗TNF,抗IL-12/IL-23和抗。
邛7整合素\虽然生物靶向疗法对许多患者有效,但依然有高达30%的患者对初始治疗没有反应,高达50%的患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消失。
因此,深刻理解肠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和IBD的免疫发病机制,将有助于我们开发针对IBD的免疫治疗药物,并为IBD提供了新的免疫治疗手段。
肠道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群人类肠道微生物群由数万亿种微生物组成,包括真菌、单细胞动物、病毒、古生菌和占绝大多数的细菌。
肠道微生物群通过调节固有免疫系统的激活,影响宿主能量代谢、免疫稳态和成熟,以及维持粘膜完整性,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发生了改变。
例如,大肠杆菌作为病原菌在肠道中增加,具有在巨噬细胞中生存和复制的能力,并诱导IBD中TNF-CX的分泌和炎症反应。
此外,作为益生菌的prausnitzii粪杆菌可以刺激DC分泌抗炎细胞因子IL-Io,并抑制肠道中IL-12和INF-Y的产生,而IBD患者的肠道中这些细胞因子显著减少。
此外,IBD患者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产物也会发生改变,例如胆汁酸代谢中断、色氨酸代谢水平降低、SCFA减少以及烟酸、牛磺酸和酰基卡尼汀水平升高。
这些代谢物在肠道炎症过程中的丢失可能是IBD发病的驱动力。
肠上皮细胞(IECS)肠上皮是人体最大的粘膜表面,充当管腔内容物和潜在免疫系统之间的物理和生化屏障。
内镜分子影像学技术在炎症性肠病病情评估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内镜分子影像学技术在炎症性肠病病情评估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万俊辰,张妙心,杨青林,周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30摘要:消化内镜是炎症性肠病(IBD)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常用的检查手段。
与传统内镜检查相比,内镜分子影像学将细胞分子生物学与消化内镜相结合,利用荧光标记的分子探针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实时成像,可用于IBD早期诊断、评估肠道炎症、监测结肠炎相关癌、预测治疗反应及优化治疗药物剂量等。
未来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大规模的、针对新靶点制剂的内镜分子成像试验,这些探针应用前尚需解决人体安全性问题及成像程序、图像处理、荧光信号定量的标准化问题。
关键词:分子影像学技术;消化内镜检查;荧光探针;炎症性肠病;肠道炎症;结肠炎相关癌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08.025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08-0099-04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1],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
消化内镜是IBD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的主要手段。
内镜分子影像学或内镜分子成像是将内镜成像技术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相结合,通过特异性荧光探针对靶分子进行标记,在分子水平上实时成像。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如Barrett食管、胃肠道化生、扁平和凹陷性散发性结肠腺瘤、不明原因的胆管狭窄等[2]。
内镜分子影像学还可用于评估肠道炎症、监测结肠炎相关癌(CAC)、预测治疗反应及优化治疗药物剂量等。
内镜下分子成像系统主要包括荧光标记的靶向分子探针和体外探针成像装置。
常用的分子探针包括多肽、抗体、可激活探针和纳米颗粒[2]。
常用的标记染料为高亲和荧光素,如近红外荧光染料Cyanine5.5、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和Alexa Fluor 488[3]。
最新的内镜技术如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LE)、自体荧光成像、荧光显微内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近红外光成像(NIR)等已被用于内镜下分子成像。
炎症性肠病(IBD)2024新版

环境因素与IBD关系
01
饮食因素
某些食物成分如脂肪、蛋白质等可能诱发或加重IBD症状。此外,饮食
中的抗氧化剂和益生菌对肠道健康有益,可能降低IBD风险。
02
吸烟
吸烟是IBD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吸烟者患克罗恩病(一种IBD类型)
手术方式选择
根据病变部位、范围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如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结肠次全切除术等。对于复杂病 例,可采用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制定手术方案。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肠道狭窄和梗阻处理方法
01
02
03
药物治疗
使用抗炎药、免疫抑制剂 等药物,减轻肠道炎症, 从而缓解肠道狭窄和梗阻 。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自身免疫反应
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肠道 组织,造成慢性炎症和损伤。
IBD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减弱,使得肠 道内有害物质和微生物易于侵入肠壁 ,引发免疫反应。
遗传因素在IBD中作用
基因变异
研究发现,IBD与多个基因变异有关,这些基因变异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和肠道屏 障完整性。
家族聚集性
改善营养状况
纠正营养不良,提高患者免疫力,促进肠道黏膜修复。
缓解症状
减轻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辅助治疗
与药物治疗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手术治疗时机和方式选择
手术治疗时机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 )或疑似癌变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氨基水杨酸类
糖皮质激素类
免疫抑制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抗肿瘤坏死因子单抗
人源化TNF-αIgG单抗和聚乙二醇化 人TNF-α抗体Fab片段产品等产品的 出现以及安全人源化TNF-α单抗用于 诱导和维持IBD缓解的Ⅱ、Ⅲ期临床 试验的开展。抗TNF-α制剂的疗效已 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
4.2整合素抑制剂
维多珠单抗是选择性的整合素抑制剂, 针对肠道内皮细胞表达的α4β7整合素, 有效避免了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对IBD的诱导缓解 及维持治疗均有明显的效果,维多珠单 抗被写入2015年更新的“非住院溃疡性 结肠炎患者内科治疗临床实践指南—多 伦多共识”中,可作为中重度UC及难治 性UC的一线或者二线药物。
4.4反义基因治疗药物
新型IBD靶向治疗药物mongersen (GED—0301)是一种口服的合成反义 寡核苷酸,可靶向结合结肠Smad7 mRNA,通过抑制Smad7蛋白的过表达, 来激活肠道中TGF—β的抗炎信号通路, 从而控制肠道炎症反应和修复肠屏障的 功能。
4.5其他生物制剂
如口服新型JAK抑制剂,与 IL—17A绑定,从而阻止IL— 17A与其受体结合;IL—13的中 和抗体等治疗IBD的临床试验 也在进行中,或可得到满意的 效果。
2.激素
除了传统的糖皮质激素可用于IBD的急性期诱导缓解以外, 二代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是一种具有最小全身糖皮质激素火 星的类固醇。
布地奈德剂型有三种:回肠控释制剂、PH依赖制剂(主要作 用于回肠和右半结肠)、布地奈德MMX(作用于全结肠)。
布地奈德MMX是一种每天服用一次的口服制剂,采用多矩阵 缓释系统给药技术(MMX)将布地奈德在整个结肠内释放, 并且其对UC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证实。
5.生物制剂和AZA联用
生物制剂(IFX)和硫唑嘌 (AZA)联用,近些年,基于IFX 和AZA联合应用治疗CD在临床研 究中取得了较好成果。
6.粪菌移植
粪菌移植(FMT)作为治疗IBD的新 方法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 在标准化供体、输注方式、输注剂 量、输注溶媒、输注频率等方面还 没有满意的答案。
IBD(炎症性肠病)治疗 研究和临床转化成果
主讲人: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 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 (CD)。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 变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 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 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粘液脓血便。
系统综述还表明,美沙拉嗪(尤其剂量>1.2 克/天)可适度降低患者结直肠肿瘤发生风 险。不同制剂和剂型的(5-ASA)作用部位 不同:PH依赖性释放型作用于末端小肠和结 肠;时间控制型作用于全小肠和结肠;栓剂 作用范围约10cm;泡沫剂型可达10-20cm; 灌肠液可达结肠脾区。临床上应根据病变范 围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制剂和剂型。
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 胃肠道各部位,而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 肠为主,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 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 变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目前IBD的治疗重点是控制粘膜炎 症和抑制过度激活的免疫反应常规
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氨基水杨酸制 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谢谢
另外还有临床研究证明了布地奈德直肠泡沫剂对轻中度直肠 或乙状结肠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mg/25ml每日两次用2 周,然后每日一次维持4周)。
3.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在IBD治疗中的位置无可替代, 通常用于激素依赖、抵抗或不能耐受,以及 合并瘘管、术后预防复发或者具有高危因素 的患者。
甲氨喋呤是IBD的二线免疫抑制剂,通常用 于CD的治疗。
随之IBD治疗理念的改变,其治疗 目标也逐渐从临床症状缓解、血液 学指标下降转向为“粘膜愈合”, 甚至“达到持续粘膜深层缓解”。
1.氨基水杨酸制剂
氨基水杨酸制剂(5-ASA)已经被医生和患者广泛接 受,主要用于轻、中度非住院溃疡性结肠炎(UC)的 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也是轻度克罗恩病(CD)诱导 缓解和维持缓解的主要首选药物。
口服药拉喹莫德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剂, 用于治疗CD、亨廷顿病、狼疮性肾炎和多发 性硬化症。
4.生物制剂
近年来,随着肿瘤坏死因子(TNF) 单抗等生物制剂的开发和上市,给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带来更多 新的有效的治疗选择,开启了IBD 治疗的新纪元。(抗肿瘤坏死因子单
抗、整合素抑制剂、抗IL-12/23p40抗 体、反义基因治疗药物等。)
4.3抗IL-12/23p40抗体
Ustekinumab和briakinumab是针对白介 素IL-12/23p40的单克隆抗体。 Ustekinumab可能对中重度CD有效,安 全性较好,Ⅲ期临床实验结果表明, ustekinumab和briakinumab有效好的临 床效果。
抗IL-12/23p40抗体可用于抗-TNF治疗无 效的中重度活动性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