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合集下载

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年第25卷第9期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2020牞Vol.25牞No.91265 ·综述·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李学锋,彭霞,周明欢 【提要】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胃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遗传易感性、肠黏膜免疫异常等因素被认为是内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变化和肠道微生态改变等因素是重要的外因,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并且在不同地区和城市有不同的发病率和临床特征。

本文就目前我国IBD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结肠炎,溃疡性;克罗恩病;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2159.2020.09.032作者单位:416000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通信作者:周明欢,E mail:CYF8517@163.com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的发病与遗传倾向、免疫失衡、环境、感染、饮食、人种、地域等多个因素相关。

近20年来,IBD患者在我国有明显增多趋势,增多的原因被认为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环境饮食变化有关,我国幅员辽阔、环境气候多样、生活饮食习惯及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所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及临床特征也明显存在差异。

本文就我国近20年来IBD流行病学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炎症性肠病已成我国社会健康的难题和挑战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的肠道炎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

IBD临床表现复杂、内镜表现和病理表现均没有特异性而使诊断非常困难,甚至漏诊或误诊。

炎症性肠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诊治进展

炎症性肠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诊治进展

炎症性肠病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诊治进展作者:许凌云陈思玮刘欢宇冉艳陈宁宁孙林陈余厉英超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20年第25期[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焦虑、抑郁及慢性腹痛等。

脑-肠轴的紊乱是IBD疾病活动与心理问题双向影响的重要机制。

IBD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和规范化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心理治疗是对IBD传统治疗的重要补充,不但可减轻IBD患者焦虑、抑郁及慢性腹痛等症状,还可降低IBD疾病活动度,预防不必要的治疗升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疾病的自然史。

一种IBD的“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治疗新模式正在形成。

本文对IBD常见心理问题及其与IBD疾病活动的双向影响及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心理问题;脑-肠轴;双向影响;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中图分类号] R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9(a)-0049-04[Abstract] The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s of psychological issues tha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hronic abdominal pain are the most notable. The disorder of brain-gut axis is the important mechanism in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s between IBD disease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issue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iagnostic approaches of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and standardize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in IBD. Psychotherapy,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of IBD,can not only reduce the symptoms of psychological issues in IBD patients, but also reduce the activity of IBD disease. Moreover it can prevent unnecessary treatment escal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t can also change the disease course. A new “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of IBD is emerging.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ommon psychological issues in IBD patients,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sychological issues and IBD disease activity, and the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sychological issues; Brain-gut axis;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Psychotherapy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及诊治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及诊治研究进展

临 床 表 现 为反 复腹 痛 、 腹泻 、 黏液血便 。 近 年 来 我 国的 I B D 发 病率 不断增高 I 2 J . 可能 是 环 境 、 遗传 、 感染 、 免疫 、 内脏 的 敏 感 性 及 精 神 因素 等多 因素 相 互 作 用 所 致 ] 。随 着 治 疗 方 案 的 不 断改进及生物 制剂的应用 。 在I B D患 者 发 病 早 期 、 缓 解 期 或 仅 表 现 腹 痛 及 排 便 习惯 的改 变 时 ,给 予 患 者最 合 适 的 治 疗 . 以提 高 这 一 群 体 生 存 质 量 的相 关 研 究 . 已引 起 越 来 越 多 的关 注, 本 文 就 这 方 面 的研 究 近 况作 一综 述 。
细胞 活化 则 使 炎 症 反 应 放 大 和 慢 性 化 。 I B D 患 者 黏 膜 固 有 层 的免 疫 细 胞 对 刺 激 可 作 出特 异 性 反 应 . 以T h l 细 胞 为 主 的 黏 膜免 疫应答 则在 U C 中 占优 势 _ 6 ] 。 在 细 胞 因子 调 节 作 用 下 , 1 / T h 2紊 乱 引起 并 反 馈 性 地 加 重 T h l / T h 2失 衡 . 形 成 恶 性
1 I B D 的病 因
明确 . 目前 对 两 者 病 因 学 较 为 统 一 的 观 点 是 具 有 肠 道 黏 膜
免 疫 反 应 ,从 而 导 致 炎 症 的 发 生 。 两 者 的 主 要 不 同之 处 在
于: U C 是 局 限 于 结 肠 部 位 ,呈 连 续 性 分 布 黏 膜 层 溃 疡 性 病 变: C D 则 可 能 发 生 于 肠 道 任 何 部 位 .呈 局 灶 透 壁 型 肉芽 肿 性病变 。
疫 系 统监 视下 , 激 发 自身 免 疫 系 统 。 中性 粒 细胞 、 树 突 状 细 胞 和巨噬细胞 的激活与募集增 强局部免疫应答 : N K 细 胞 则 增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IBD)
炎症性肠病(IBD)
汇报人:
2023-12-30

CONTENCT

• 引言 • 症状与诊断 • 治疗与管理 • 并发症与风险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研究与展望
01
引言
炎症性肠病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肠道慢性、复发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疾 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
针对肠瘘
立即停止经口进食,通过静脉输 液补充营养;使用抗生素控制感 染;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针对脓肿和腹腔感

使用强效抗生素控制感染;对形 成的脓肿进行穿刺引流或手术治 疗;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患 者免疫力。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患者教育内容
疾病知识
向患者详细解释IBD的病因、症状、 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了 解和管理自己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IBD可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 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IC)。
发病原因和机制
遗传因素
IBD具有家族聚集性,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提示遗传因素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免疫因素
IBD患者存在肠道免疫异常,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 答失调,导致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和炎症反应。
如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肠外表现
如关节炎、皮肤病变、眼部病变等。
诊断方法和标准
01
病史采集
02
体格检查
03 实验室检查
04
影像学检查
内镜检查
05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家族史等。 检查患者的腹部体征、全身状况等。 包括血常规、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 如X线钡剂灌肠、腹部CT等。 如结肠镜、小肠镜等,可直接观察肠道病变并取活检。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

2024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解读要点(附图表)我国炎症性肠病(IBD)的患病率逐年增长,流行病学上表现为南方和沿海地区> 北方和西部,克罗恩病(CD)> 溃疡性结肠炎(UC),且IBD 相关文章的发表数量也在迅速增加。

2023 年更新的《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专家发起,宁波诺丁汉GRADE 中心提供方法学指导。

指南主要制定人之一吴开春教授对要点进行了解读,现总结如下。

主要变化有:1新加入「治疗目标」的章节。

近年随着「达标治疗」的理念越来越多地被临床接受,治疗目标也在指南中得到了体现。

2更新较多药物治疗内容。

2018年来,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在IBD 中的治疗研究有很大的进展。

3临床中的重症、复杂或疑难的内容列为单独章节。

如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ASUC)、并发肛周及瘘管、围手术期治疗。

4强调了疾病的维持治疗和管理,并列为单独章节。

以下是吴开春教授的要点解读:诊断及鉴别诊断推荐意见9:诊断UC 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肠道炎症或损伤,如感染性肠炎、阿米巴肠病、肠道血吸虫病、药物性肠病及结肠CD 等。

(证据等级:3,推荐强度:强)推荐意见10:完整的UC 诊断应包括疾病分型、疾病活动程度、累及部位。

(Best Practice Statements,BPS)解读:与2018 年基本一致。

鉴别诊断中强调了与药物性肠病的鉴别,2018 版只提到了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新版提出最常见是NSAIDs 类药物,其他如霉酚酸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生素及氟尿嘧啶等抗肿瘤药物等也可导致结肠炎症。

评估和预后推荐意见13 :临床UC 的内镜评分建议采用Mayo 内镜评分(表1),临床研究UC 内镜评分建议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表2)。

内镜评分与疾病活动度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可用于疗效监测和中远期预后评估。

(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解读:新增内容。

CGC2020亮点总结及炎症性肠病IBD新思考

CGC2020亮点总结及炎症性肠病IBD新思考

CGC2020亮点总结及炎症性肠病IBD新思考10月30日下午,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CGC2020)开幕式暨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成立40周年庆典活动在广东省珠海市隆重举行。

这是疫情期间为数不多的线下举办的会议,对于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实践和研究均表明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加强IBD诊疗规范化中心建设以及诊疗质量控制,是陈旻湖教授一直在做的工作。

目前,该项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关于本次会议有哪些亮点?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对线下会议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与往届年会相比,本次年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2020年正值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成立40周年,因此CGC2020召开意义非凡。

受疫情防控的影响,虽然会议线下规模有所控制,但是会议的热度丝毫不减。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邀请国内外消化领域知名专家做专题讲座、病例讨论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

鉴于疫情不能到场的国外专家,我们采用了提前录播形式,让学术交流无障碍进行。

另外,除了主会场,我们设置了12个分会场,现场参会代表1000人,线上同时在线观看人数超过6000人。

今年是消化分会成立40周年,消化分会在中华医学会的领导下,在引领我国消化病学事业的学术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举行庆典活动是为了向那些为消化分会发展壮大、为我国消化病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们、同道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也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把我们的消化事业传承下去。

本次会议中的报告“从大数据看中国IBD诊治”的主要内容?根据大数据分析以及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发现我国IBD流行病学特点以及诊疗的不足,在本次会议的报告中我会详细讲到。

我们从2013年到2018年的我国IBD住院数据研究发现,克罗恩病每年增长率为11%和溃疡性结肠炎增长率为5.9%;IBD发病率呈现城市住院率高于农村,东部沿海城市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手术率高于城市等特点;同时,各地IBD诊疗水平相差很大,很多患者不得不辗转到大城市的IBD诊疗中心就诊。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规范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规范

CD: 主要特点:A:纵行溃疡;B:铺路石样外观;C: 非干酪性肉芽肿。 次要特点:D:线样不规则溃疡或阿弗他溃疡;E: 不规则溃疡或上下消化道阿弗他样改变。 确诊CD:①A和B; ② C伴D或E。 疑诊CD:①A或B,但未能排除缺血性肠炎或溃疡性 结肠炎;②C;③D或E
5. 我国IBD诊治规范建议标准(2000)
我国和亚太诊断规范的要旨(2004)
① 强调在排除诊断的基础上使用诊断标准; ② 强调综合判断; ③ 注重全面评估,包括疾病分型、分布、严 重度、活动性和并发症等(五定); ④ 建议规范的诊断内容与诊断步骤。
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
一、西医分类 二、中医分型: 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血淤 肠络六型。 可为复合型、兼证型,亦可相互转化。为辨证施治的基础。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4
(二)IBD诊断技术的进展与诊断标记物
1. 诊断技术的进展主要在于内镜和影像技术。 色素和放大内镜、NBI技术的使用。显示细微结构,放大30-100倍 ,在一定程度上可取代组织学检查。 胶囊内镜早期识别小肠CD,还可动态观察病变的演变。小肠镜则 可同时取活检作病理检查,都使疾病的诊断提早而精确。 仿真结肠镜(Virtual colonoscopy)的发展,MRI的应用可使细微 病变清楚显示,其无创、无痛苦特征颇受患者欢迎。
(三)IBD的鉴别诊断
从国情出发,强调诊断建立在排除诊断的基础上,鉴别内容繁多, UC与感染性、缺血性、药物性结肠炎,CD与肠结核的鉴别特别重要。 1、IBD与急性自限性结肠炎(ASLC)的鉴别 2、CD与肠结核的鉴别 两种疾病相互误诊率达50%以上。对CD的诊断应首先排除肠结核。PCR 检测组织肠结核 DNA,阳性率达73.4%,故有鉴别价值,不能除外肠结 核时可试行抗结核治疗4~8周。 3、CD与白塞病的鉴别:白塞病国际研究组的诊断标准 4、其他需鉴别的疾病:包括缺血性结肠炎、显微镜下结肠炎、放射性 肠炎、转流性肠炎、NASID肠病、过敏性紫癜、恶性淋巴瘤和癌等。对 于一些难以与IBD鉴别的疾病,为明确诊断推荐进行3~6个月的随访观 察。

炎症性肠病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研究进展

炎症性肠病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研究进展方高潮;李春艳;朱贵鹏【摘要】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有较高的CD感染发病率,其易患因素包括:患者高龄、合并基础疾病、IBD本身、社区感染,以及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免疫抑制剂的使用.IBD患者合并CDI的临床表现与IBD病情加重难以区分.检测谷氨酸脱氢酶,进而通过酶免疫分析法对CD毒素进行检验有利于确诊CD 感染.甲硝唑、万古霉素、非达霉素等都可用于CD感染治疗,粪菌移植是一种新兴的治疗CD感染的方法.【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0)002【总页数】5页(P176-180)【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艰难梭菌感染;诊断【作者】方高潮;李春艳;朱贵鹏【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辽宁大连116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一种定植在人类肠道中的专性厌氧的革兰阳性梭状产毒性芽孢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

当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伴有CD过度生长并释放毒素时,即引起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导致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diarrhea, CDAD)。

近年来,CDI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在许多发达地区出现暴发流行,病死率增加。

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及免疫抑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更易发生CDI[1]。

本文主要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对IBD患者合并CD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主免疫应答
肠道炎症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UC危险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饮茶 吸烟 母乳喂养 IBD家族史 感染性肠病史
OR
95%CI
0.790 0.679-0.919
0.788 0.683-0.908
0.852 0.759-0.957
7.695
2.88220.547
2.605 1.720-3.945
P 0.002 0.001 0.007 0.000
Bernstein, C. N., M. Fried, et al. (2010).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全球发病率和东西方差异
新西兰、澳大利亚16/100,000,加拿大
14/100,000;
美国7/100,000(仅据Minnesota州Olmsted县数
据);
城区发病率偏高,社会阶层较高人群偏高。多
BA,et al.Gastroenterology,1986 Van Heel DA,et al.Can J Gastroenterol 2000
近期IB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dults. Gut (9.357) 2011; 60(5): 571-607 European evidenced-based consensus on reproduction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ournal of Crohns & Colitis (1.729) 2010; 4(5): 493-510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Established and evolving considerations on its etiopathogenesis and therapy.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1.791) 2010; 11(5): 266-76 The Asia-Pacific consensus on ulcerative colitis.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317) 2010; 25(3): 453-68] 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zation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IBD in 2010.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4.643) 2010; 16(1): 112-24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rq Gastroenterol 2010; 47(3): 313-25
Vankruningen HJ,Inflammtaory Bowel Dis,1999 Ter Mrenulen炎v,症性G肠ut病,诊1治99进8展
遗传因素对IBD发病的影响
IBD在一级亲属中更为常见 ㆍ所有家庭成员均暴露于相同IBD环境因素
ㆍ家庭成员具有对IBD易感的相同遗传背 景 阳性家族史为对照的10-30倍
0.000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中国IBD协作组,2005
环境因素对IBD发,但非诊断方法改 善所致
▪ 特殊的地理分布
北美 北欧
南欧 西欧
日本 南美
其他 地区
其他尚不明确的因素 饮食结构:肉食、奶制品 吸烟:吸烟可减少UC发病、加重CD
环境越来越清洁
Ekbom A,Basel:Karger,1999
BA,et al.Gastroenterology,1986 Van Heel DA,et al.Can J Gastroenterol 2000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遗传因素对IBD发病的影响
同卵双生患CD同病率为44%,异卵双生同 病率为4% 遗传背景强烈影响IBD的易感性及严重性 个体基因组合决定疾病的类型、部位、 临床活动性及预后
数研究显示,CD发病率的上升都是由社会阶层
较高人群开始,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普
遍化。
Bernstein, C. N., M. Fried, et al. (2010).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住院及内镜筛选IBD (1990-2003年)
UC
CD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中国IBD协作组,2005
IBD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 肠道菌群
Vankruningen HJ,Inflammtaory Bowel Dis,1999 Ter Mrenulen炎v,症性G肠ut病,诊1治99进8展
微生物因素对IBD发病的影响
细菌滞溜有助于IBD的发生 粪便转运有利于防止CD复发 抗生素及微生态制剂对IBD患者的治疗有益 IBD发病与机体对肠道菌丛免疫耐受能力缺失有关
Folkerts G,et al,Immunol,2000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微生物因素对IBD发病的影响
以往对病原体(包括副结核分枝杆菌、麻疹病毒 )的研究均缺乏具有说服力的结果,但仍不排除 发病与感染有关
IBD的发生与自身肠道菌丛异常有关
动物实验证实,在肠道无菌状况下不发生结 肠炎症
IBD患者对细菌抗原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增 强
▪ 西方国家常见 ▪ 我国相对少见,但患病有增加趋势 ▪ 性别:男女之比为1.9:1 ▪ 以中青年居多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全球发病率和东西方差异
UC发病率 西方国家二战后上升,现开始下降; 东欧、亚洲及发展中国家等原低发病率地区开 始上升。 CD发病率 亚洲和南美<1/100,000(但可能正在上升) 南欧、南非1-3/100,000;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 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 慢性过程 ▪ 反复发作 ▪ 病因未明 ▪ 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 )
炎症性肠病诊治进展
IBD发病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